放电 发表于 2013-1-21 10:08:43

佛教文学的奇葩——佛教楹联

本帖最后由 放电 于 2013-1-21 10:29 编辑

作者:阿莲
=================================================


  楹联即是我们俗语中常说的对联,又叫楹帖。楹者,柱也。把一副联语,分别题写在相对的两根柱子上,故名楹联。楹联是在我国流传久远的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文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它以其平仄的对称、声调的协调、意义的深远,或是颂扬美好,贬斥丑恶,或是警诫人生,启迪智慧,而素为人们所喜爱。

  在佛教东传进入我国的同时,随着佛经翻译的普遍推广,以佛教思想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佛教楹联也随之出现。

  第一节寺院殿堂的楹联奇葩

  佛寺内外,尤其是佛殿内外,常有许多楹联悬挂。其中抱柱长联最多,佛龛联也有一些。从内容方面看,佛学的内涵自不消说,融合本地风光、地区与寺院的历史与典故的也有不少。它和匾额在一起,是首先映入随喜者眼帘的寺院文字作品。并且兼具文学、书法、工艺美术等诸元内涵,又是殿堂内外装饰艺术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先从寺院殿堂建筑方面简略地介绍一下常见的楹联:

  1、 山门:

  寺院的大门一般被称为“山门”。山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是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有的寺院虽只有一扇门,也习惯称为三门。之所以被称为“山门”,是因为寺院多居于山林,故名。

  河南桐柏水帘寺: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渡不善之人。

  山西终南山弥陀寺:

  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

  甘肃兰州浚源寺:

  光明路;方便门。

  云南鹤庆龙华山寺:

  莫道是空门,要进来须踏着实地;紧防有岔路,走错了便坠入深坑

  香港九龙志莲苑寺:

  来到志莲,岂可甘为门外汉;超生极乐,何须来作世间人。

  2、天王殿:

  这是山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奉的是弥勒佛,左右两边供四大天王,弥勒佛的背后是手执宝杵的韦驮菩萨。

  四川乐山凌云寺:

  看他怒目攒眉,却是一片慈悲,要人醒悟;到此清心涤虑,请将万念消化,与佛皈依。

  安徽九华山化城寺:

  举目瞻仰,何必生几分惧色;回首猛省,还须存一点忠心。

  北京雍和宫:

  法镜交光,六根成慧日;牟尼真净,十地起祥云。

  云南昆明圆通寺:

  佛光普照,大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定真理;法界常转,人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举头有神灵。

  也有的寺院弥勒殿或韦驮殿分开。

  弥勒殿

  我国寺庙中所供弥勒则为五代后梁时的布袋和尚,时人视他为弥勒的化身,遂造塑像供奉。其造型袒胸露腹,箕踞而坐。

  河南洛阳白马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川峨眉山洪椿坪:

  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浙江奉化雪窦寺: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定之含笑,动之含笑,开颜含笑,相见有缘。

  云南通海涌金寺:

  结大欢喜缘,只这笑呵呵,收拾囊中宝物;除真烦恼障,看他腹坦坦,鼓吹世上春风。

  韦驮殿

  韦驮菩萨是南方增长天王八大将军之一,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一手持降魔杵,一手叉腰。韦驮是寺院的守护神。

  九华山甘露寺:

  护国安僧,亲受灵山咐嘱;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

  河北柏林禅寺:

  檀越安僧宣妙语;韦天护法作金汤。

  浙江黄岩九峰寺:

  巡行东西南;护持佛法僧。

  山西五台山:

  菩萨心,将军貌,三洲感应;金刚身,童子像,万国威灵。

  3、大雄宝殿:

  寺院中的正殿也称大殿、大雄宝殿。“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德号,大者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服群魔的意思。因佛具足圆满智慧,能雄镇大干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因殿里供奉的是释迦牟尼,所以称为“大雄宝殿”。

  山西五台山: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世出世间最大法王。

  江西南昌佑民寺:

  不于其中起分别;是故此处最吉祥。

  安徽九华山甘露寺: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有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安徽九华山化城寺:

  借一蒲团,请我佛向低处说法;擎九莲办,问世人从哪里寻根。

  江苏苏州寒山寺:

  得人在得心,信佛皈依,俗缘自了;修慧不修福,让他饱食,我钵常空。

  4、法堂:

  法堂即讲堂,是演说佛法皈依集会的地方,在佛寺中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法堂的布置,除佛像外,主要是在堂中设法座,也称“狮子座”。堂中左钟右鼓,法师上堂说法前要击鼓鸣钟。

  绍兴戒珠寺讲经堂:

  不生不灭,不垢净,不增减,度十万苦,是名诸佛;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离一切相,方见如来。

  苏州寒山寺法堂:

  枫桥夜泊,听几杵疏钟,无边佛法;宝塔晨香,传三乘教典,普渡众生。

  安徽九华山光明讲堂:

  到底仙山不俗;毕竟佛法无边。

  上海圆明讲堂: (集《楞严经》句)

  如来讲堂,户牖开阔;法筵大众,身心圆明。

  福建黄檗山万福寺法堂:

  万劫婆心,原来佛法无多子;福田智种,重见圆珠七尺深。

  5、伽蓝殿:

  大雄宝殿两旁常有东西配殿,东殿一般是伽蓝殿,西殿一般是祖师殿。伽蓝,即僧园。此处专指“只树给孤独园”。伽蓝殿一般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祗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他们最早护持佛法而建立伽蓝的功德。

  如浙江天台国清寺:

  佛法本慈悲,昏夜乞怜真可笑;人生皆幻梦,邯郸唤醒便成空。

  临安昭明禅寺:

  尊者是童身,愿学人猿缚魔障。永作祖山真佛子;如来有天暇,看此地龙飞凤舞,特开灵境古伽蓝。

  湖南临武资福寺:

  削了发,出了家,只图过清闲,那管他红尘世界;行念经,坐念佛,为修点因果,好参我宝殿如来。

  焦山定慧寺:

  随缘饮食起居,客莫嫌香饭淡;疏略应酬交际,山僧未识情浓。

  北京怀柔红螺寺:

  一切诸苦皆消灭;百福妙相具庄严。

  6、观音殿:

  观音亦称“观世音”。据佛经上说,众生如果遇难,只要一心称念观音名号, “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使其得到解脱。

  江苏徐州兴化寺:

  由来古佛非女子;只缘大士有婆心。

  临安千佛寺观音殿:

  香阁峙中流,花散彩,叶成文,但能色相俱空,何用别求南海;

  慈灯悬彼岸,覆祥云,洒法雨,若使菩心自在,此间即是西天。

  萧山观音寺: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镇江焦山定慧寺:

  瓶中甘露常便洒;手内杨枝不计秋。

  湖南岳阳观音殿:

  胸有菩提何必,临时抱佛脚;身无俗念自然极乐在心头。

  浙江杭州送子观音庙:

  我具一片佛心,抱个孩子送汝;你做百般好事,,留些阴骘与他。

  7、地藏殿:

  地藏与文殊、观音、普贤合称四大菩萨。佛经故事说,释迦牟尼嘱咐他,要他在释迦牟尼入灭而弥勒佛尚未降生世间之前这一段时间里普度众生。他为此发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建德大慈寺:

  大慈大悲,有意参禅,从今起拜菩萨先拜我心;救苦救难,存心证佛,向此后念弥陀自念其行。

  九华山旃檀林:

  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

  安庆迎江寺:

  存心能正大光明,即不来许个愿磕个头,这神自然保护;做事如奸滑阴险,也还想消些灾降些福,恐尔亦太糊涂

  合肥明教寺地藏殿:

  极乐世界眼前就是,须大家领会;菩萨道场心里本有,要自己圆通。

  8、罗汉堂:

  罗汉堂内供奉着五百罗汉。罗汉,即阿罗汉,是小乘佛教修持的最高果位。五百罗汉实际指跟随释迦牟尼传道的五百弟子。

  杭州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有楹联云:

  佛法度三千,心愿俱坚超苦海;尊名称五百,形容难判共慈航。

  浙江天台国清寺罗汉堂:

  西竺如来,现六丈金身,当日驮经归上国;大阿尊者,列五百法相,何年卓锡入天台。

  又有题诸阿罗汉联云:

  此身易坏似泥船,疾行真实道;三界无安犹火宅,诚发出离心

  五百罗汉堂中还另有济公像。济公是南宋僧人,人称道济禅师,传说他不守戒律,嗜酒好肉,性格诙谐幽默举止如痴如狂,世称“济癫和尚”。传说他到罗汉堂报到迟了一步,只好站在过道或蹲在房梁上。

  如有楹联形容他:

  举止疏狂常在定;形容猥琐不沾尘。

  又有楹联云:

  迹绝巢空何处去;水连天碧届时归。

  下联中的“水连天碧”出自道济所写《绝笔诗》: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须知禅师所生活的时代,宋明理学观念盛行。道济禅师十分反对这种压抑束缚觉性的理学论说,并为纠正这种错误的风潮数十余年不遗余力。他在生活中故意示现痴狂之状,不忌酒肉,不守清规戒律。这是禅师慈悲化现、矫枉过正之举。

  9、祖师殿:

  这种类型的殿堂一般多属于禅宗系统,为纪念该宗奠基人(祖师)而建。正中供禅—宗东土初祖达摩禅师,左侧是实际创宗人六祖慧能,右侧是慧能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后来其他宗派也仿照禅宗,以祖师殿内供奉其本宗祖师像。

  河南登封少林寺:

  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

  广东韶关南华禅寺祖堂:

  顿法树禅门,一本坛经连五脉;明心留寿相,千年肉体示群萌。

  湖南双峰寺:

  座上菩萨,全是朽木污泥,有何灵验;堂中信众,不必烧香化纸,空费精神

  10、藏经楼:

  即寺院收藏佛经教典的地方。

  深圳弘法寺藏经楼:

  法门龙象,弘教降魔众;堂中狮吼,音声震大千。

  武汉归元寺藏经阁: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嘉兴精严寺:

  金刚怒目,降伏群魔;般若持心,普度众生。

  天台国清寺:

  龙藏晓翻金贝叶;天香春绣木兰衣。

  集贤大菩提寺:

  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觉狐踪。

  11、钟、鼓楼:

  钟、鼓本是我国古代的两种乐器,后来佛教利用了它,作为寺院生活起居的讯号,更用为宗教仪式的重要法器。早晨,先鸣钟后击鼓;晚上,先击鼓后鸣钟。晨钟暮鼓,为禅林凭添了几多幽韵。

  这方面的楹联如:

  塔影园时春正融;钟声渡处梦频惊。

  钟声遍三千世界;佛法扬万亿国中。

  暮鼓晨钟破万籁;经声佛号贯三乘。

  击大法鼓作狮吼 竖大法幢摧邪魔。

  妙音能除三世苦;威震远彻九霄云。

  钟悠远、鼓悠远,钟鼓悠远;
       山玲珑、水玲珑,山水玲珑。

放电 发表于 2013-1-21 10:11:03

  第二节 佛教楹联的类型

  佛教楹联的取材多种多样,大凡经典故事、宗派源流、诸佛菩萨,乃至花鸟虫鱼、闲情雅兴都可成为入联的素材,现拟就不同种类的楹联分述如下:

  第一类楹联来源于佛教典故。

  所谓典故,就是诗词或文章中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诗词。佛教楹联中的典故言简义深,富含深刻哲理,给人以启迪和警醒,使人从中不仅学到佛教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受到佛教的教育和感化。

  如少林寺达摩亭有对联:

  一苇渡江,远源溯六祖;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

  对联介绍了达摩生平典故及其禅法的流传:传说达摩渡海来至东土时,并无高广大船,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仅是以一根芦苇飘洋过海的。因此后人就以“一苇渡江”的典故来表述达摩东来的传奇故事。达摩来中土之后,先与梁武帝会面,因机缘不投,他遂北上至少林寺面壁九年,由此深彻禅理,遂有达摩“四道行”的理论流传于世。此后,达摩又传心法给二祖慧可,如此灯继薪传,直至六祖惠能,形成了中土佛教“一花开五叶”的鼎盛局面。这副对联就是运用佛教典故概括了来达摩中国修行传法的历史过程。

  又如在佛教界流传很广的楹联:

  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

  这副楹联含有两则佛教典故,即: “杨歧灯盏”的故事和“宝寿卖姜”的故事。

  上联“杨歧灯盏”的典故来源于杨歧方会禅师。

  “杨岐灯盏”中的“杨岐”,指的是坐落于今天江西萍乡市郊杨岐寺的开山祖师——杨岐禅师,即宋代高僧方会禅师。当年,他在杨岐寺弘扬临济家风,自成一脉,世称“杨岐派”。同时,杨岐祖师继承百丈祖风,对于寺院管理既严密细致,又合情合理。就是对于各殿堂的香灯以及寮房用灯的点燃、添设等也是有章可循,如佛前长明灯由香灯师精心照看,对寮房用灯则本着节约的原则,要求按时点燃与熄灭。正是这样,世人对杨岐禅师很是佩服,就以此为内容,赞扬他在杨岐的修持与管理,用灯为喻,颂其光明照耀千古。

  下联“宝寿生姜辣万年”,则借宝寿禅师卖姜的典故入联,以警戒后人。宝寿禅师是一位严持戒律,认真修持的禅师。他曾在湖北黄梅五祖寺库房担任司库。有一次住持和尚戒公禅师生病了,需要用生姜作为药引。侍者便去库房索取生姜,但是被宝寿禅师呵斥而去。侍者便回去报告戒公禅师,然后戒公禅师就叫侍者拿钱去买生姜,这时宝寿禅师方才把生姜给了他。过了一段时间,洞山寺院缺人住持,郡守便要求戒公和尚介绍一个人去任职。戒公禅师便说:

  “那个卖生姜的汉子可以去得。”这样,宝寿禅师便去洞山寺做了住持。后来,禅门中就流传着“宝寿生姜辣万年”的佳话。

  这副楹联中,上联高度赞扬了杨歧方会禅师珍惜常住之物,处处节俭办事作风:下联赞颂了宝寿禅师不徇私情和戒公禅师不以私心作好恶取舍,力荐宝寿禅师的高风亮节。干载以来,其人其情仍然熠熠生辉。使人能够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

  南京雨花古寺有一楹联:

  雨花人间流法海;花随天女散灵台。

  这副对联同时讲述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梁武帝时高僧法云善于宣讲佛法,而且讲说佛理深入浅出,扣人心弦,上天也因他讲经受到感动,天上的花纷纷落了下来,后世成语“天花乱坠”便是由此而来;其二是下联包含了“天女散花”的典故:据《维摩诘经.观众生晶》记载: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忽然看见天边瑞云自东而来,知道这是维摩诘居士宣称自己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问候。佛陀知道,维摩诘居士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天女来到维摩诘居处的上空,只见维摩诘端坐殿前,闭目合十,正在与大家参禅,便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鲜花落到诸菩萨与弟子们身上以后,

  “悉皆堕落”,唯有落到舍利弗身上的, “便著不坠”。天女就对舍利弗说:

  “结习未尽,故花着身;结习尽者,花不着身”。舍利弗由此得知,自己的道行不够,就更加努力地修行了。

  以佛教典故入对联的还有很多,如苏州西园寺大雄宝殿有一楹联:

  东震涌庄严,看桥通鹤市,山近虎丘,招提久占三吴胜;

  西来参本意,任侠士流芳,生公说法,照澈都归五蕴空。

  此副楹联上联讲了苏州西园寺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占尽三吴(苏州一带地区古称三吴)形胜,其中“鹤市”,是说古代阖闾女亡,出殡时,鹤舞于阊门,后以鹤市代指阊门;下联用明代苏州爆发以颜佩韦等五义士反魏忠贤阉党的市民斗争事,及“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指南北朝的高僧竺道生在虎丘山上说法,最后顽石也点头赞同)的典故,来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

  又如庐山虎溪三笑亭有一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中说的虎溪三笑即为佛教中很有名的一个典故:东晋的著名僧人慧远住在庐山东林寺,送客从不过溪。一日,与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边走边谈,不觉过了溪,老虎吼叫起来才惊醒了谈意正酣的慧远,三人大笑而别,后人因这个典故特建了一三笑亭为纪念。

  第二类阐释佛教历史沿革和宗派源流。

  佛教楹联中有很多是阐述佛教历史的变迁和各宗派的传承源流史实。

  如灵隐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前抱联:

  入殿参三世释迦,不须问过去未来,仗现在一尊,微笑拈花,指点群迷登觉岸;开山是东晋惠理,无论为云门临济,均禅宗嫡派,顶香持戒,永传家法守丛林。

  此联把杭州灵隐寺创建的历史、禅宗的起源和归流作了艺术概括,与佛像相得益彰。

  再如江西庐山东林寺有一副楹联:

  法接西乾,教敷中土;莲花千叶,荫被四邻。

  这副对联是叙述净土宗从西天传到东土而盛的历史变迁过程。

  又如普陀山千步沙望海亭石柱上一副楹联:

  一念即慈航,将以出世度人,还须入世;十年曾面壁,此是东方初祖,来自西方。

  上联精湛而又深刻地说明了观音信仰的大乘佛教的教义:若要出世度人,必须先要入世:下联则是说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但是却从西方远道而来,曾在嵩山面壁十年参禅。

  东林寺还有一副楹联不仅说明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蕴含了宗派传承渊源。其联云:

  东土树莲宗, 自成一脉;西方有佛陀,广接群生。

  本联上联阐述了佛教来东土之后,产生了莲宗,而且莲宗在中国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自成一脉,如莲宗在中国有十三祖:下联旨在说明若娑婆众生,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自会慈悲不舍,广度群生。

  少林寺的初祖庵有楹联:

  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

  这副对联上联概括了禅宗在西天有二十八代祖师师徒相传;下联是说禅宗在中上由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开法传禅,广化群迷,他因此被尊奉为东土的禅宗初祖。全联形象地概括了禅宗由西天到东土的宗派渊源。

  上海玉佛寺大雄宝殿有一楹联,概括介绍了曹溪法脉,流传不绝的史实。其联云:

  沪海潮音,振古如斯,百谷三山雄首刹;曹溪法脉,于今不绝,一花五叶绍真传。

  本联讲述了上海玉佛寺自建寺以来,佛事兴盛,法务昌隆,堪称沪上名刹之冠,曹溪禅法绵延不绝,到现在依然潮涌不退,一花开五叶的南宗禅师徒相传,使禅宗成为中国比较兴盛的宗派之一。

  天台国清寺方丈楼联云:

  宗依法华,判释五时八教;行在止观,总持百界千如。

  这则楹联,紧扣天台宗教义和传法者的身份,能切题到如此地步,是极不容易的。

  有的楹联是在对联中演说经文佛理。

  如上海西池庵有谛闲法师撰写的楹联:

  忆佛念佛必定见佛,但使佛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信心愿心更须恒心,要把心愿时刻精进,自然感应道交。

  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引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忆佛念佛,现前当宋必定见佛”的经文来说明信众若能如子忆母般忆佛念佛,必定可蒙佛接引:下联以净上三资粮(信、愿、行)中信心、愿心作论,阐述如人有恒心信愿念佛,日久自会感应道交,往生西方。

  又如缅甸密支那龙华寺楹联:

  大小并融,素昔心愿;悲智双运,示现普门。

  上联大意说:不分大小,一并融摄,这是从前佛家最初发心的宏愿:下联大意说:慈悲智慧,双双运用,示现普门户产救世度化的功德。

  “悲智双运”,指观音把慈悲、智慧的威德,一同运用;

  “普门”,依照《华严经疏》所说,是“一门之中,具于多门,总摄福智,重重无尽,名普门。”也就是说,普门是观音菩萨普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门。

  天津大悲院有联云:

  禅门无住始为禅,但十方国土庄严,何处非只园精舍;渡世有缘皆可渡,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间即慧海慈航。

  这是一副纯用佛家语颂扬佛法无边,劝人心诚从戒的对联。禅门:即佛门。无住:佛家语,即一切皆空。佛家认为,法之初名生,生后而暂住名住。十方: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上、下为“十方”,即普天之下。庄严:佛家指装饰美盛。引申为端正尊严。只园精舍:古印度桥萨罗国舍卫城豪商给孤独长者,在王舍城听如来讲法,深为敬慕,就在只陀园地为如来建造精舍,请如来居之说法。这里泛指佛寺。渡世:济渡世人。此指以普渡众生为教义的大慈大悲菩萨。一念:指众生的善与恶的一大动念。回向:佛教语。谓回转自己的功德,趋向众生和佛果。慧海慈航:均佛家语。慧海,即佛之智慧,能使人觉醒;慈航,佛菩萨渡众生出生死海,犹如舟航,故称慈航。此谓立即得到大慈大悲菩萨的济渡。

  又如四川省峨眉山伏虎寺有联云:

  山色溪声,贪图几许禅机,过去未来现在;花香鸟语,普示无边圆觉,碧莲白象青狮。

  此是描写禅宗悟道之联。上联说,山色溪声,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中,可悟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的一些禅理。

  “山色溪声”,苏轼有“溪声便是广长舌(指佛的说法讲经),山色岂非清净身”的诗句。

  “禅机”,指佛教禅宗的哲理。下联说,在释迦、普贤、文殊座前,花香鸟语,显示着圆满的佛性。 “圆觉”,谓圆满之灵觉。

  “碧莲白象青狮”,代指释迦牟尼、普贤和文殊。莲在佛经中常常提到,与佛教提倡超凡脱俗追求清净无邪的境界相契合。禅宗自居教外,单传心印,不立文字,讲究顿悟。常用比喻、隐语或动作来启发人,要人们自己去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又如中南海万善殿联:

  了悟彻声闻,花拈妙谛;净因空色相,月印明,心。

  禅宗认为,认识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佛叫了悟。声闻:指声闻乘,佛教三乘之一。悟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称声闻乘。花拈:即拈花。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破颜微笑。后以拈花微笑比喻心心相印。谛,佛家语。即真言、真理意。净因:清净无垢自为因果。空:佛教指超乎色相现实的境界为空。色相:佛教主万物皆空,以无相为归。人或物之一时呈现于外的形式,称为色相。色,佛教称事物如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等足以引起变碍者为色。相,形貌。佛教指宇宙一切事物的形象,即法相。

  “月印”句:指心心相印意。联语全用佛教语串组而成,旨在突出“万善”之义。一个“善”字,也须悟彻之后,方能心领神会而付之于行动。

  第三类楹联是赞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的功绩。

  佛教弟子出口最多的佛号是“阿弥陀佛”,因为佛教认为: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佛说阿弥陀经》中说:凡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者,经常念诵阿弥陀佛名号,临终时阿弥陀佛即会前来接引。因此称颂阿弥陀佛的楹联自然也就有很多,例如:

  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殊胜至极。

  我佛如来,见一切众生,皆大欢喜;弥陀慈父,建极乐世界,何等庄严。

  恒沙世界极乐最易往;十方诸佛弥陀独称尊。

  在山西五台山显通寺文殊殿内有一副对联:

  智镜常圆,照一万尊菩萨扎驻清凉胜境;德化普被,散三千颗金丹疗治烦恼众生。

  文殊菩萨全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常住东北方清凉山,自古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文殊菩萨与其眷属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妙法。这副对联即是赞叹文殊菩萨应化于中国五台山,并常于五台山示现灵异,且针对众生之根机,因病与药,使其远离烦恼苦海。

  此殿内还有一联赞叹文殊菩萨誓愿度众生,为众生广开觉路,使其摆脱沉沦,早登觉岸的对联:

  秋月朗晴空,五夜山风狮子吼;菩萨开觉路,千年花雨象王宫。

  天台山国清寺韦驮殿有一楹联则是赞颂了韦驮菩萨常护法门,饶益众生,驱除邪魔,使千年梵刹永得安宁的功德。该联云:

  菩萨现童真,拥护法门常饶益;

  金刚示忿怒,驱除魔网永安宁。

  又如四川省峨眉山雷音寺普贤殿楹联:

  普恩、普德、普事功, 当其时谁能并普?

  贤家、贤国、贤天下,今之日哪个同贤?

  普贤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 专管“行”,其塑像多作骑着白象站在释迦牟尼佛右面。他在华严之席宣扬十种大愿,其中一愿就是要: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

  “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此联以鹤顶格的方式将普贤二字嵌入联内,以反问的方式将普贤大士于众生的恩德昭然于天下。

  佛寺楹联中,不仅有赞叹诸佛菩萨之悲心愿力,而且还有对历代祖师的歌功颂德。陕西西安市兴教寺就有一副颂扬玄奘大师弘扬唯识宗功德的对联:

  法海仰奘公,西土亦称大遍觉;宗学宏唯识,此地堪比那烂陀。

  玄奘大师是唐代著名翻译家,一生专弘唯识。他年轻时怀着西行求法的坚定信念,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到印度求法,并在印度当时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寺留学17年。他跟从那烂陀寺著名住持戒贤学《瑜伽论》等佛教经典,并为印度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回国后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并弘扬唯识,兴教寺学风胜极一时。这副对联即是对玄奘大师行化事迹的颂扬。

  河北柏林禅寺有一楹联:

  真际大师,玄言妙语传天下;赵州古佛,禅韵宗风溢柏林。

  此联颂扬的是赵州从谂禅师,唐代高僧,南泉普愿弟子。传扬佛教,不遗馀力,世称赵州和尚。每出言,必先说“吃茶去”。据说饮茶可达于顿悟,即所谓赵州禅法。

  又如一则楹联云:

  大振禅林,门开风气;广施法雨,誉满江湖。

  这是一则题马祖道一的楹联。马祖道一是南岳怀让的弟子,学成后在江西传授禅法,所到之处聚徒说法,创建禅林。他对禅宗的主要贡献是创立洪州禅,主张“平常心是道”、

  “任运自然”,把禅宗完全推向世俗生活,并培养大批人才,开创了禅宗“分灯越祖”的新时代。此联就是对他的赞颂。

  历史上各宗各派祖师层出不穷,相对地赞颂祖师的楹联也不胜枚举。诸如唐代鉴真和尚,六祖惠能大师,以及明末四大高僧和近代的虚云、太虚等等。有很多寺院都以楹联的形式颂扬了他们的行化事迹以及对中国佛教所做的贡献等等。

  第四类佛教楹联是给人以启示,引发更多的人生思考。

  佛寺楹联中有一种看似平淡无奇,但读过之后,常会使人回味无穷。它们或是给人们长久以来无法解决的问题指明了答案,或是规劝人要淡泊名利、少欲知足,也有的是要人珍惜福报、奉献众生。总之,这类楹联总会带给人更多的启迪和思考。例如五台山金阁寺观音殿对联:

  看破世事难睁眼;阅尽人情暗点头。

  中国有句古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此对联中观音菩萨因已看破世事,不再处处计较,其意在让我们世间众生,对世事不要太过于计较,有时糊涂一点,亦未尝不是一种最好的处理问题的办法。当我们能够人情练达了,品格自然也就会完善了,菩萨也会由此而生起欢喜心,因为我们的行为已与诸佛菩萨的行愿相应了。

  有的佛寺楹联意在劝诫世人,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凡事要多怀宽容之心,多作退一步想,则自会身心安然。如九华山甘露寺大雄宝殿有楹联: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有的佛寺楹联劝人常思人生无常,看破功名利禄。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有联:

  睡到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影;想起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这副对联告诉我们,世间一切功名利禄终究都是一场空。无论你活着的时候多么有钱,地位多么显赫,也都会有作古的那一天。到那时,你还是要离你苦心经营一生的名位财富而去。这正应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至多时眼闭了。

  劝人宽以待人,忍辱谦让和淡泊名利的对联很多,这类对联也是佛寺中最能给人以启迪使人顿悟的,如一楹联:

  深具慈忍力,大肚能容,容天下拂逆境上难言之事;广结欢喜缘,满腮含笑,笑世间名利场中可笑之人。

  此联说的是弥勒佛。由于其塑像开笑口敞大肚显得一团和气,故许多寺院都有供奉,且大都有联与其形像呼应。

  又如四川办都宝光寺弥勒佛联:

  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

  我肚皮有这般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物, 自然百事放宽心。

  “守分”,安守本分。 “安贫”,常与“乐道”连用,谓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是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和气”,和睦融洽的态度。

  “包罗”,包容、容纳。此联文字虽长,但却平白如话,寓庄于谐。作者准确地捕捉了佛像大耳丰颐、口角挂笑、袒胸开怀的造型特点,并由表及里,将笔触深入其内心世界,从而取得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效果。联借弥勒佛之口劝诫世人应笑口常开,乐观豁达,反映了佛家安贫乐道、守虚致静的人生哲学。此联语言幽默,浅易感人,无教义之解说,有襟怀之流露;无佛家之肃严,有世间之诙谐。读之让人深解其意:安分者得快乐,宽宏人少烦恼。

  又如汉阳归元寺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了了,即要了结。慧,佛教指智慧、聪明。觉,为觉悟。自在,佛教指身体进退无阻,或心离烦恼,通达无碍。生生,即有生。无生,即无灭。佛教认为,绝对静止是一切现象的共同本质,一切现象的生灭变化,都是世界众生虚妄分别的产物。在字里行间,参拜的人,无意识就被一种事物间没有质的差别的哲学思想所左右。

  如此意义的楹联还有如:

  三思过有限;一笑益无垠。

  律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以事论事休生事即无事;将心比心莫欺心自安心。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禅关有路捷足先登。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凡事但求过得去;此心先要放平来。

  总之,佛寺楹联蕴含了佛家博大精深的佛理和诸佛菩萨慈悲度人的愿心,并给人以更多的哲理思考和为人处世的指导。我们在朝拜佛山名寺时若能细心品味佛门楹联,则自会增长道心和智慧,也能够看破世间顺逆之境,从而以平常心对待人生。

放电 发表于 2013-1-21 10:12:07

  第三节 佛教楹联的的文学性

  从文学角度来讲佛教楹联也是一种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既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句性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佛教楹联的文学性体现在它可以叙事、可以状物、也可以议论、抒情。

  叙事

  如灵谷寺一楹联云:

  炉火红深,懒残煨芋; 密阴绿满,怀素书蕉。

  这是一则叙事联,上联中“懒残煨芋”说的是唐明瓒禅师,号懒残。一日李泌见其正拨火煨芋而食,懒残取芋一半与泌,云:“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下联“怀素书蕉”说的是唐代高僧怀素,他也是著名书法家,曾广植芭蕉,以叶代纸。

  又如—则楹联云:

  磨穿铁履去寻道,看破红尘不住山。

  很显然,这是一则题云游的楹联。与之相应的还有一则题云水堂的楹联:

  翻来覆去,钵吃千家,如不了道明心,踏破草鞋非谛当;

  朝南走北,身游万里,果能悬崖撒手,行参云水实悄然。

  上联说:云水僧托钵行化,去了又来,吃着千家饮食,如果不诚心修行,纵然踏破草鞋也寻求不到佛教的真谛所在。下联说:云水僧朝南走北,身游万里,果真能够达到在攀附悬崖时放开双手的无我境界,那行脚参禅如云水行踪,定悄然无迹可寻。

  又如题华严经一则楹联云: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此联说的是善财童子历经一百余城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求法的故事。

  又如:

  无树非台何惹尘,慧根悟道;明心见性秘传法,能者得之。

  看联便可知是题禅宗六祖慧能的,上联写的是慧能所述的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偈,下联是写五祖弘忍由此而知慧能已经明心见性最后让他做了衣钵传人。

  状物

  佛教寺院楹联的内容多与所在的景物或寺名相结合,写得具体生动。如大明寺平山堂有一副楹联: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这副楹联中集了宋代四大名家一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禹偶的《黄岗竹楼记》、苏东坡的《放鹤亭记》四个名篇中的句子而成。很贴切地表现出了平山堂迷人的景色。

  又如杭州韬光寺有一副楹联: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相传韬光寺是因唐代高僧韬光在此结庵说法而得名。寺后是观海亭,站在此亭可遥望钱塘江入海,清代新增“西湖十八景”中“韬光观海”即由此而来。

  又如常熟兴福寺有一楹联:

  无挂无碍无怖畏,但凭努力;有色有声有规模,始称壮观。

  这是一则描写瀑布的楹联。

  又如南京弘济寺的一副楹联: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此联以复字法和叠字法重复使用,上联突出一“声”字,下联突出一“色”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寓意深刻。

  又如四川省峨眉山清音阁一楹联:

  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占月浮。

  此联是赵朴初所题,上联描绘日出之景。满天朝霞,五彩纷披,在迎接冉冉上升的红日。下联刻画云海之景,谓山峦在云海中奔腾,峰尖有如小舟,起伏荡漾。作者善于抓住峨眉山奇景,用拟人手法把朝霞满天比为天着霞衣,又把云绕峰头比为船浮云海,十分形象生动。

  类似的还有峨眉山归云寺的一则楹联:

  松呼万树俱低影;云破千峰尽点头。也以拟人的手法将景物写得极为传神。

  此外在写景状物的楹联中还常常寄寓了无限的禅味。

  如:峰影不随流水去,鹤声犹带夕阳飞。

  这种随缘自在,心境湛然,不为境移,不受物扰的联语,所流露的自然也是禅味。“峰影”、 “鹤声”、 “流水”、

  “夕阳”都是具体的事物,作者随手拈来,涉笔成趣,画面生动,令人击节。

  又如:

  地拓三弓,喜几净窗明,柳眼花须齐掩映;塘开一鉴,看鸢飞鱼跃,天光云影共徘徊。

  由此联可以看出这处建筑是临水而建,-巳窗明几净,春光明媚,让人在看景赏鱼的同时,心境也风清云淡,闲适到了极处。

  南岳高台寺联:

  松阴匝地,佛法参天。

  此联说的是在高台寺旁的岩石上,有三株念庵松,胸围两米,树干却高不过——丈,“匝地”二字由此而来,为写景。参天,高出空际,二字表现了“佛法”广大。又如:

  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篁振午风。

  “禅心”, 谓清静寂定的心境。“镜”、

  “月”是禅的智慧的象征,它朗照世界和人心,能破除迷妄,显扬真理。戒、定、慧是禅修的入门途径;而松、竹常是表现这三者的喻物,如有名言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此联为佛寺而题,以渚多象征物写“禅心”,其戒、其慧、其定,皆在其中,有入化之妙。

  议论

  西园寺观音殿有一楹联:

  妙相圆融遍尘刹而无求不应,

  悲心志切度群生而有感皆通。

  此联所论的是观音信仰,观音信仰自传入汉地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仍然盛行不衰,其信仰之虔诚,信徒面之广大,是其他信仰刁;可比拟的。探究其根源不光是观音信仰的修持方法简单易行--只要全心称念或者祈愿观音菩萨的名号,就能达成心愿;还因为在信徒心中观音信仰与其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三灾八难,还是曲折坎坷,观音信仰总能助其生起正念与信心,度过难关。

  又如鸡鸣寺观音楼的楹联云:

  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

  鸡鸣寺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神龛上的这副楹联道明原因之时又蕴含了极为深刻的佛理,意在奉劝众生在人世苦海中及时回头。与此类似的还有萧山观音寺的一则楹联: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四川省峨眉山息心所殿门 楹联云:

  万籁无声心自息,一身非我物同春。

  此联把息心的意思说透彻了。意思是在此一切声音都没有,空间寂静,心自然也就安静下来,感觉到自己也是万物之一的一种无我境界,与天地同春。所谓“息”心,就是佛家所指不作非分之想,就是要排除杂念。

  杭州灵隐寺前冷泉享有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一副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杭州西湖的飞来峰,相传晋代咸和元年有印度游僧慧理登临时叹道:

  “此是中天竺灵鹫之小峰,不知何年飞来。”董其昌在撰联时抓住这一掌故,以设问方式为联,既新颖又能唤起游人的遐想,更引出了后人“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等应答之作。

  广东韶关南华寺有一副楹 :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

  这副对联,写于南华寺天王殿中,殿中供奉的弥勒佛与其他地方的略有不同,但见“他”一手托钵,肩上携着一个空布袋,席地而坐,神情间少了些许游戏人生的况味,倒是多了些冷落空寂之感。

  又如大明寺四面厅有一楹联:

  最难得过来人,相逢香火有缘,即空即色,正婆娑春梦一场,苏台归乌;

  何处寻干净土,大好园林无恙,宜时宜雨,即仿佛西湖三月,花港观鱼。

  上联中“即空即色”是佛家常用经典之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蕴含空有不二的佛理,

  “苏台归乌”指的是乌雀重返旧林的中兴景象。下联则无疑肯定了此处轩阁就是作者心中的净土,时节均合时宜,仿佛到了人们心目中天堂杭州西湖一般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了无尽的悦乐。

  抒情:

  江苏丹徒招隐寺有一联云: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此联是清代名将铁良所题,联中以“酌水”作为廉吏之典,述说自己心地的清白以及对出世的向往,又以“在山声”为尾,表明自己绝不会同流合污的志愿。全联寄情,于景,吟怀慨叹,清啸而又委婉,表现出作者自视高洁的情操和期望脱离人世束缚的隐逸心理。

  峨眉山伏虎寺有一联云:

  山色千重眉鬓绿,鸟声一路管弦同。

  上联写峨眉山千山万壑,翠色扑面而来,似乎要把眉毛鬓角都染黑了。

  “绿”,谓乌亮之色。下联说沿途鸟声婉转,如同奏出清脆悦耳的乐章。联语概括了作者游山所见所闻。峨眉山万绿满望、鸟声盈耳,似管弦之乐,一片生气勃勃,似乎人也鬓发变黑,返老还童,其兴奋喜悦之情,跃然联中。

  云南剑川地藏寺悔悟亭有一楹联:

  悔不尽千差万错,悟透了后果前因;悔难追事当头戒,悟过来人放步行。

  由此联,读者不难设想到那种愧悔的心境,同时也会醒悟不再重蹈覆辙,重新开始生活。

  另外佛教楹联中还有为庆贺法师升座而写的楹联,如:

  巧把尘劳作佛事;善行方便度群生。

  如来说庄严佛土;菩萨住无相布施。

  大愿无边登胜莲座;悲心普度转妙法轮。

  弘法流传名山生色;依持得主古寺常新。

  荷担如来家业;依持圆觉伽蓝。

  为寺院落成开光而写的楹联,如:

  喜现庄严国土 欣沐佛陀灵光。

  大梵刹大丛林皆大欢喜;新殿堂新光彩唯新气象。

  去旧更新梵宇复辉煌之制;宏宗演教法源得流通之祥。

  为祝寿而写的楹联,如:

  了解尘缘是寿者相;宏开法会发菩提心。

  狮猊吟呻百灵警惕;龙象蹴踏万众欢腾。

  效伯玉之知非五十年愆尤,从兹尽忏;师仲尼之立命百千世懿范,永用遵行。

  贺传戒而写的楹联,如:

  张戒网以振宗风,二谛圆明,诚足追踪往哲;布慈云而降法雨,三根普被,允堪贻范后昆。

  为高僧示寂而写的悼念楹联,如:

  德长年高, 闻道安详西去;功成身退,还希乘愿再来。

  一定有先知,即将宝座传贤,而后安然归去;独思在耳言,殷切关心禅刹,真感痛失良师。

  成就此功德,早种诸善根。

  性天路远,迷梦夜长,不幸师座早亡,切思道树常存,千秋覆荫;苦海波深,慈恩光大,无妨祖灯忽熄,唯愿莲华上品,顷刻敷荣。

  经世雄才,宦游闽海,谁不闻政界内宏名,忽觉万树花开,尽似黄粱梦境; 精参妙谛,存想莲池,我失却化城中良友,偶见千江月现,皆成白色银台。

  另外还有自励楹联,如印光大师所写:

  道业未成,敢使此心散乱;死期将至,力辞一切应酬。

  悉将格致诚正措己躬,是真豪杰;不以身心性命置度处,乃大丈夫。

  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楹联,以入世之姿态写出了人间喜悲,让人体味个中冷暖,或能心有所悟。

  总之佛教楹联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其功用不光是起到了庄严寺院殿堂,重要的是它通过文字传达出了丰富的佛教文化信息。

  读者在赏析这些佛教楹联之时,于生活的万丈红尘中暂时抛开名缰利锁,放下俗务牵绊,萌发探究人生之念,或能心有所悟。但愿他日顿悟契机,直探如来本怀,倾心向佛,发自利利人之心,直至成就无上菩提,圆成佛道。

放电 发表于 2013-1-21 10:32:32



一朵奇葩佛寺楹联
作者: 陈杨烔来自: 《中国佛教楹联精选》序

http://attach.foyuan.net/portal/201210/25/04/201210250402159848.jpg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寺楹联则是佛教文化的一朵奇葩。
佛寺楹联所描写的,无论是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是朝云暮雨,碧海青天;是暮鼓晨钟,打坐参禅,都或多或少体现着佛性,闪烁着般若之光,凝结着佛门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考。
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后,慢慢中国化,隋唐时期便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八个宗派。尤其是影响颇大的禅宗,不但与中国佛教其他宗派不同,也与印度佛教有别。禅宗认为,佛就在自己心中,自心便是佛,心外无佛。常人被妄念的浮云遮蔽,未能自悟,一旦灭除“妄念”,便能内外明彻,顿见清净本性,自成佛道。这就是《坛经》所说的:“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楹联作者分属不同的宗派,所撰楹联各有特色。如:
念佛即念心,自性弥陀原无二;
生彼同生此,娑婆净土本无殊。
这副楹联显然是禅宗兼修净土者的观点。
峰影不随流水去,鹤声犹带夕阳飞。
古庙无灯凭月照,出门不锁赖云封。
这种随缘自在,心境湛然,不为境移,不受物扰的联语,所流露的自然也是禅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文学的奇葩——佛教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