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 发表于 2013-5-9 10:59:57

那些北洋人,那些老房子,那些挽联――读李洁《文武北洋》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山水燕舞
====================================================
  
  李洁并非历史科班出身,自承是一个“喜欢寻找真实历史境况的旅人”,按图索骥,穿街走巷,用自己的脚印和眼光寻找那些历史名人的故居、老房子、小巷子甚至坟头墓碑,带着“温情与敬意”,讲述那些风云人物的往事,或曰“清污工程”-“试图用自己的文字冲开覆盖在历史上层层污秽和金粉---后人强涂在好人身上的金粉和覆盖在坏人身上的污秽”,“开始是兴致,后来是责任”,历时十几年增删数版,写出了沉甸甸的《文武北洋》,笔下4个文人,5个武人,杨度、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将这些北洋人物写得活色生香,音容宛在。  
  
  首先给山水间留下印象的自然是那些猛料。李洁笔下的人物与历史课本中脸谱化的印象截然不同,还原了一些被刻意掩盖的真相。诸位可知,那位曾经劝袁世凯登基加冕的“筹安会六君子”之首的杨度最后居然是中共地下党员,“杨度同志之墓”,而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墓名则是“陈独秀先生之墓”。曾经被鲁迅骂为落水狗的章士钊先生是唯一被毛泽东政治上宽容、经济上救济”的北洋元老,高寿92岁,晚年远赴香港做两岸密使,传话台湾促国共合作,吟一句“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可惜天不假年、魂断香江。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一直被苏联人利用,“联吴、联孙、联冯”跑前跑后,但却从未得到过苏联真正的信任,最后在俄国使馆被张作霖抓走绞死;陈独秀在1920年8月建立中国共产党,但众所周知,后人一直把次年7月份一大召开的日子作为党的生日。段祺瑞曾经四任国务总理五度下野,死后哀荣之极,至今青岛还有“芝泉路”以他命名。吴佩孚因为镇压二七大罢工而被长期污名化,殊不知这位军阀原是文采风流的玉帅,坚持“四不主义”(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面对日本人的拉拢大义凛然,最后因为牙痛被日本医生整死。
  
  作者走遍大江南北,跟着民国人物的足迹寻寻觅觅,走安阳访袁林、到抚顺找元帅林,到青岛、蓬莱、合肥、安庆、乐亭、保定,穿北京胡同,绕上海弄堂,寻天津租界,可惜的是,所到之处颇多失望,遗迹斑驳,凄凄惨惨,那些老房子早已物是人非,甚至灰飞烟灭,都没有可资凭吊的寄托了。新时代对这些先辈、这些历史未免太过慢待。
  
  历史人物需要盖棺论定,但长期以来刻板的历史教科书并不让人信服,甚至还不如当时人写的挽联生动准确。现在已很难看到挽联,无论多大的人物过世都是一个花圈缀一句简单的“××千古”,北洋时期的挽联真是精彩。摘几个读读:
  
  杨度写给袁世凯: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评是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冯玉祥送给段祺瑞:
  
  “白发乡人空余涕泪,  
  黄花晚节尚想功勋”;
  
  吴佩孚给段祺瑞:
  
  “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  
  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蒋介石送给吴佩孚:
  
  “三呼渡河,宗泽壮心原未已;   
  一歌见志,文山正气自长存”。  
  
  写给李大钊的:
  
  “南陈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  
  北李如在,哪用我辈哭先生。”
  
  说起挽联,想起一个典故。据说近代写挽联写得最好的是曾国藩,他为练好这功夫,经常偷着给活人写挽联,不幸的是被人发现了。某年新春,好朋友汤鹏到曾寓拜年,看见砚台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是新作的诗文,便要拿来看看。曾国藩死死护住,怎么也不给看。汤鹏跟他熟络的很,也不顾礼节,一把抢将过来,只见包括本人在内不下十几位曾氏好友,一一被曾国藩“敬挽”了一番。新正吉日,竟看见一篇“悼词”,那还不勃然大怒?于是拂衣而去,自此断交。
  
  瞧瞧,写挽联也是个功夫活儿,不是人死之后一挥而就的,需要好好做一番准备功夫。一个大人物生猛了一辈子,如果有一幅恰如其分的挽联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沈虞 发表于 2013-7-9 00:41:33

文字部分都是明白的,对联部分生生看不懂{:sweat:}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些北洋人,那些老房子,那些挽联――读李洁《文武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