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 发表于 2013-5-30 16:19:57

楹联缀景山水清

本帖最后由 一代宗师 于 2013-5-30 16:20 编辑

来源:丽水日报数字刊2012.04.06
作者:蓝义荣
=================================================


http://epaper.lsnews.com.cn/czwb/res/1/20120406/42211333695036043.jpg



http://epaper.lsnews.com.cn/czwb/res/1/20120406/79971333695036043.jpg



http://epaper.lsnews.com.cn/czwb/res/1/20120406/29291333695036058.jpg



http://epaper.lsnews.com.cn/czwb/res/1/20120406/49041333695036058.jpg



http://epaper.lsnews.com.cn/czwb/res/1/20120406/40831333695036074.jpg



http://epaper.lsnews.com.cn/czwb/res/1/20120406/6361333695036074.jpg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丽水大地上名山名胜的亭台楼阁,或镌刻或悬挂的楹联点缀其间,联为景添韵,亭为联抒怀。这些楹联用词精妙,对仗工稳,加之丰厚隽永的内涵和清逸传神的书法,题之于楹,赏之于心,传之久远,深达人心,为名山名胜平添新、奇、妙、谐、庄、喻之趣,成为文学园林、诗画丽水一枝风姿绰约、芳香四溢的奇葩,在游览品赏风景名胜之同时,辅之以品赏楹联,或能更加领悟山水之妙。
  万象之悟
  万象山公园就是花园城市中的花园,倚江而立,秀气逼人。宋、元、明、清以来,相继在山上建有万象楼、崇福寺、一览亭、烟雨楼、大观亭等。山径迂回,古木参天,亭阁错落其间,历代名宦贤臣在这里留芳遗墨,这些楹联承载着名宦贤臣对当时社会、民生的思考,成为万象山楹联的特色之一。
  万象山的楹联都与万象山有着密切的渊源。如大观亭上正面楹联“江上数峰遥对酒,城中万户远凭栏”就出自浙江提学佥事、明代隆庆间诗人乔因阜游览万象山所作的《万象山》,《莲都古代诗词选》中记载的原文是:
  岧峣鹫岭出林端,风景真能蔚壮观。
  江上群山遥对酒,城中万户迥凭栏。
  晴空日隐云霞璨,绮阁宵分灯火残。
  爱客仲宣知未厌,重来倘许更邀欢。
  作者在万象山登楼望远,高耸的灵鹫山脉丛林葱茏;江上群峰遥遥相对,城中万户民居一览无余。白天晴空朗静,云霞璀璨;夜晚琼楼光阁,灯火阑珊……诗句境界开阔而高远,文字素朴而简淡。诗中最后提到的“仲宣”为三国时文学家王粲(字仲宣),王粲在荆州登上麦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城楼,纵目四望,写下了传诵不衰的名赋《登楼赋》,诗人遐想仲宣如能登游此地,也定会流连忘返,欢欣不已。作者把酒凭栏,穷极情思,叹古怀今,感慨万状。此诗在赞叹万象山绮丽壮观景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千古江山一登临”的旷逸情怀。为何诗人会提到王粲呢?原来王粲在写下《登楼赋》时,虽然满腹才华但却因朝廷腐败无处施展才华。而在乔因阜所在的明万历年间,朝廷竟然下令废毁天下书院。时任浙江提学佥事的乔因等人冒死进谏,保下众多书院,可以想见其此时心境与王粲一样悲沧。
  对于楹联上个别字的改动,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觉得“迥”字在词义上不切,平仄不协而失对,此次就将之改为“远”字。因后句改动,前句“群山”就改成“数峰”。这样则用词更准确,平仄也更协。另一种说法是“迥凭栏”改作了“远凭栏”,致使以“远”对“遥”,似乎有“合掌”之忌。当然,这些学术讨论影响不了此楹联给人的无限遐想和美的享受。此联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浙江大学农学院书法研究室主任马世晓教授所题,字体灵秀、书风清逸,可谓书联匹对,相得益彰。
  大观亭背面的楹联是:绿从东去河流细,白向南来塔影圆。作者刘廷玑清康熙二十七年(1686)任处州知府,是一位才华横溢、文采风流的太守。全诗是:
  绝顶秋风更飒然,青藤七尺笑衰年。
  绿从东去河流细,白向南来塔影圆。
  负郭云开沙漠漠,绕城露湿草芊芊。
  可怜废垒荒台畔,一日人家一举烟。
  此联通过东逝的瓯江水和南岸的巾山塔这两个典型意象,描出了一幅壮丽的瓯江远眺图,气势磅礴。但“绿从东去河流细,白向南来塔影圆”是作为背景来铺垫的,诗句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可怜废垒荒台畔,一日人家一举烟。”身为太守,凌秋登高之际,看到的是百姓疾苦,抒发的是悲天悯怀,亦实属可贵。如完整地品赏此联,或许会给人以楹联之外的教益。
  万象山可谓逢亭有联,每亭每联都值得细细品赏。
  南明之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与“水”一刚一柔,一阳一阴,变幻无穷,生机无限。山之高渺,水之深邃,蕴含了天体宇宙的无限奥秘,寄托着人类虔诚的崇拜和敬畏。南明山的楹联,彰显的是山水之妙,体现山水之乐。
  一号亭为抱朴亭,和万象山楹联不同的是,抱朴亭选用的楹联不局限于名人名句,而是倾向于“山水之乐”:如该亭上楹联“仙鹤鸣丹井,孤亭卧玉龙”,出自明代丽水本地人王宏祖的《南明山》中的诗句:
  寻幽来福地,曲径绕环通。
  仙鹤鸣丹井,孤亭卧玉龙。
  洞云拖雨白,涧草缀黄花。
  更陡崇峦上,溪山一望中。
  诗句描写的是作者登山春游时所见的山水之景、赏景之乐。而对于王宏祖,史料上记载的均说明生平不详,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百姓。
  松风亭楹联,选用的是“瀑花洗雨依风挂,松籁敲钟吹管萦”。诗出明代李以衮的《题半云亭》。坐在亭廊上,边看瀑珠飞溅,边闻松涛送籁,你依然能感受到诗人当时那份惬意。
  作为南明山上唯一一座亭廊——凝香聚秀廊,选取了两幅楹联,其中“亭外湿烟含雨重,潭边空翠上衣鲜”。诗出清代诗人徐望璋所作《南明山》:“岩隈寒溜泻溅溅,真觉清音胜管弦,亭外湿烟含雨重,潭边空翠上衣鲜。”山水之清音、亭廊之妙趣跃然楹联之中。而另一对楹联,则直接与“凝香聚秀廊”之名有着直接关系,选自江西籍诗人余春望的诗句:“古迹千年聚秀,长廊一脉凝香。”
  千里亭和印月亭,就处在南明山仁寿寺和石梁之外,楹联也与千年古寺和石梁有关,可谓与历史文化相吻合,与景点所处环境协调一致。千里亭的楹联是“名山旧拥千年寺,佳气常浮十里城”。诗出明代丽水人张敦仁所作《仁寿寺》,其中开头一句“晴江一曲抱南明”让人浮想联翩,在“抱南明”“十里城”这些字句里,诗人仿佛看到了今日美丽的南明湖和徐徐展开的江滨的画卷。印月亭上“金刹岧峣开宝界,玉虹夭矫挂飞梁”的楹联,出自明代诗人屠隆的《南明山》34句长诗,“金刹岧峣开宝界,玉虹夭矫挂飞梁”前面一句是“菊涧黄花犹满路,枫林红叶尽含霜”。最后一句是“好借南明一片石,同垂名字照千秋”。可以想见诗人是在一个秋天登山览胜,因意犹未尽而留下洋洋洒洒的长诗,而诗人想不到的是,这里的楹联,也为他实现了“同垂名字照千秋”的愿望。
  山水因文章而显,文章因山水而传。这种登山之乐,通过这些楹联,穿越千年、延续千年。
  白云之趣
  相对万象山和南明山,作为休闲锻炼的城市森林公园,白云山有着一份别外的轻松与欢快,白云山的楹联作者就在我们身边,内容上突出了“白云之趣”这一特色。
  白云山作为森林公园,不再是以前所称的“离城十里”,而是与城市连为一体,成为城区的生态屏障与氧吧。在入口亭廊上,“幸得湖山多造化,居然城市有森林”的楹联将市民对白云森林公园的惊喜与珍爱镌刻于此,又很切合丽水森林城市的意境。
  来到白云山下,“步云岭”石碑边的亭子上,一对“松岭常登能励志,云阶直上可通天”的楹联,先给登山的人一份启迪与力量。这条登山岭有1800级,直通岭上的白云寺与千佛寺。登此高山,不仅可览全城之胜,还锤炼了不断攀登的勇气与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半岭上的步云亭上,“溪上清风游子梦;山间明月故乡情”的楹联,想必是游子回乡登山时有感而发吧。
  在山顶上,看着美丽家乡,品赏着亭子上 “四壁云烟凭落墨,一城风雨可吟诗”的楹联,每个人都会豪情万丈,诗情满怀。
  问源亭是白云山的经典之处,为“夹镜鸣琴”景点组成部分,一条拱坝将绿水截住,如一面无瑕的镜子,一湾水珠飞悬而下,似琴声飞扬。亭两侧有一幅长联:“秀山丽水喜看丽阳秀色;雾裹云遮又见白云叠翠。”亭在半山,可观赏山下丽阳秀色、可望山上“白云迭翠”。亭在水边,可听鸣琴之趣。
  在五梅亭,“梅送暗香春讯早;亭横疏影月轮迟”的楹联,巧用梅花的典故,写出黄昏时分梅花送香、传达春讯;月光之下亭横梅影、错落有致的美景。

一代宗师 发表于 2013-5-30 16:26:05

    万象山公园部分的楹联,基本都是从前人律诗作品中直接撷取颔联或者颈联。
    律诗和对联的相通部分血浓于水,大多可以直接视作对联取用。只不过对联更强调上下联的句子单独完整性。而律诗中的句子,有时候是呼应上下存在的,单独作为对联,有思想内容或者句子结构不完整的情形出现。

沈虞 发表于 2013-7-9 21:04:13

本帖最后由 沈虞 于 2013-7-9 21:05 编辑

环通,是什么?洞云拖雨白,涧草缀黄花。是不是“花红”?
:“秀山丽水喜看丽阳秀色;雾裹云遮又见白云叠翠。”这个联,大约是抄错了

一代宗师 发表于 2013-7-10 12:29:30

应该是当地负责人缺乏相应对联知识的原因。
类似状况在全国普遍,对联知识普及不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楹联缀景山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