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大眼睛 发表于 2015-2-5 15:44:16

成都楹联中的精神与智慧

来源:成都日报2014.04.28
==================================================

    一座城市的文化,其传承的形态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是通过诗词歌赋的吟诵来传承,它可能是通过这里老百姓各种场合的礼仪来传承,它可能是通过舞台上的锣鼓声腔来传承,它可能是通过一个家庭的家风来传承。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座城市的众多古迹当中,有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是颇具特色的,就是众多呈现在庙宇祠堂的楹联。楹联不是成都独有,但是成都的楹联颇具特色,它既有文治武功的传世箴言,又有民间乐趣的汪洋恣肆,既有巍峨殿堂的礼仪经典,又有顺天应世的道法自然。
    其实,这样的分类陈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都人并不仅仅把那些楹联供奉在大殿里,更会把那些楹联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浸入自身的血液中,谁能说,成都人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智慧里,没有成都那些脍炙人口的楹联的浸染和影响呢?

    杜甫的爱国情怀
    □王一蘅
    杜甫草堂景色清雅静谧,那些在幽竹古树掩映下无处不在的楹联和诗句,更是充满书香墨韵,意蕴无穷,如春雨一样润物无声,让人忘却凡尘事,感悟杜甫的家国情怀。
    草堂正门挂的楹联:“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这是杜甫离开成都在外地因病滞留时写下的句子,写草堂和成都的风光:“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雪岭界天白,锦城熏日黄。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他一定很喜爱这里。清贫却相对安定的生活,清丽滋润的景物,让他常常心情很好,写了许多轻快的诗句。晚清诗人、书画家何绍基题于草堂大廨的楹联就描绘了杜甫当年在浣花溪畔的吟诗生涯:
    “水竹傍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圆沙依草阁;楼台开丽景,结花间小队,野梅官柳满春城。”
    但杜甫始终不能忘怀国破、流离的现实,一直胸怀国事,心系天下。草堂的一些楹联,直接从杜诗中摘句:“挺身艰难际 张目视寇仇”“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分别为张爱萍、陈毅二将军所题,反映了杜甫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为国家殚精竭虑的思想,也抒发、寄寓了题联者本人的胸臆和抱负。叶剑英题于大廨的楹联:“杜陵落笔伤豺虎 爱国孤悰薄斗牛”,也反映了这种心志。
    清代诗人、书画家顾复初为杜甫草堂题的一副楹联最受人称道:“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在楹联中,作者将自己的身世和杜甫联系起来,发出慨叹,更是向诗圣表达崇高敬意。杜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失意困顿,流寓他乡,却有匡世济民的境界,牵挂百姓苍生的悲悯,他记录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留下长留天地的不朽诗篇,留下风清月白的千古草堂。
    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及草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正如朱德题诗史堂楹联——“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清道光进士,官至两江总督的沈葆桢在诗史堂的题联是:“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杜甫与诸葛亮一样名垂宇宙,让后人无尽追怀。襄阳是杜甫原籍和诸葛亮躬耕之地,丞相祠堂,是杜甫寻访、缅怀过的地方,二人同样爱国爱民,又同样壮志难酬,他们都有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心灵。这副楹联,已不是对杜甫的文学评价,而是文化的评价了。
    杜甫非常重情意,《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欢欣、珍惜尽在其中;与好友高适隔着时空酬唱“今年人日空相忆”“锦里春风空烂漫”充满不舍和感伤。何绍基为草堂工部祠题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人日”即正月初七,在杜甫与高适诗中多次出现,也是成都“人日游草堂”的来历。何专门在“人日”这天将对联送到草堂,留下一段佳话。
    草堂的楹联,既概括了杜甫爱国忧民、热爱自然、与环境融洽相处的品格,也丰富了成都的精神文脉,涵养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蜀中士子的治学精神
    □吴志维
    晚清重臣李鸿章曾经为一位四川饱学之士赠了一副对联:“天下翰林皆后进,蜀中佳士半门生”。受到李鸿章如此恭维的蜀中才俊,就是大邑翰林伍肇龄。
    伍肇龄,字嵩生,邛州人。历史上,邛州曾辖临邛、依政、安仁、大邑、蒲江、火井等县,所辖多有变故。清嘉庆初年起,邛州归建昌道管辖,仍辖蒲江、大邑两县。据《大邑县志》记载,伍肇龄,大邑人,清道光九年(1829年)生。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18岁中进士。
    据载,“伍肇龄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张之万榜二甲二十三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这“庶吉士”还不是正式的翰林,庶吉士要在“馆选”录取后,在庶吉馆里学习三年之后,经过一次叫做“散馆”的甄别考试,及格者称为“留馆”,才按原来殿试的等第分别授二甲出身的编修,三甲出身的检讨等职。因伍肇龄当年为二甲,于是入翰林院散馆任编修,人称伍翰林。
    1861年7月,咸丰帝死于热河。8月,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遭到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和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等八位赞襄大臣的反对。慈禧谋杀肃顺等。凡曾与肃顺等有往来者,均视为奸党,概予罢黜。时伍肇龄虽已辞职返家养老,但在翰林院任职时曾为肃顺座上客,被株连削籍为民。
    伍肇龄回乡后,先在邛崃书院任主讲,继在成都锦江书院当山长,旋又兼尊经书院主讲。这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后来成为西南唯一国立大学“国立四川大学”的重要源头。而“山长”即校长。
    伍肇龄回四川后,曾在成都3个书院主讲满了30年,照清代制例规定应复原职。因此,伍肇龄后来又回到了朝廷任编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升为翰林院侍讲,1907年又升为侍讲大学士。侍讲负责“从师读书,听其讲学。为皇帝或太子讲学”。
    后来伍肇龄因年迈力衰,申请辞职回乡养老被批准回四川,定居于成都。一个秋日里,他漫步锦江,来到了唐代女诗人薛涛吟诗楼旁,但见旧楼已废,遍地断瓦残垣,荒草野竹丛生,满目凄凉。伍肇龄深有感触地沉吟道:“如今古井冷斜阳,何处是校书门巷”。他随即急写了一份奏章呈朝廷,要求修复成都名胜古迹——望江楼。1910年,奏章获批准,伍肇龄遂接旨领衔修复望江楼,由四川总督府拨款重建。
    1915年,伍肇龄病逝于成都,享年86岁,其墓葬于凤凰山。他的门生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张森楷为尊师撰写了墓志铭,至今犹为后人缅怀!
    这位获得李鸿章褒奖的翰林,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完整的心路历程,“天下翰林皆后进;蜀中佳士半门生”,也是对蜀地士子的赞誉与褒奖,可以管窥蜀地士子治学的精神与品格。

    天人合一 蜀人的治水大智慧
    □张义奇
    中国的人文风景名胜,一个标志性文化便是楹联。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重要组成景观的二王庙,自然少不了众多楹联。我读中学时初游二王庙,老师曾讲解过其中一联:“深淘滩,低作堰,懿训昭垂,为准为则;湾截角,正抽心,仪型足式,无颇无偏。”这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准确概括。看看石壁上凿刻的“深淘滩低作堰”“逢正抽心遇弯截角”的治水要诀,那么这副楹联便是治水经验总结的总结。
    都江堰以水闻名,二王庙因李冰著称。坐落于岷江东岸玉垒山麓的二王庙,乃祭祀李冰的道场,庙内的楹联全都为李冰(包括人们想象的李冰之子二郎神)而作。其中有对李冰千秋功业的赞颂,如:“一拳石把混沌凿开,成陆海膏腴,二水中分沾再造;七洞天让神仙居住,作狂澜保障,三川利济永千秋。”“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这类楹联包括冯玉祥所题“二王庙”匾额上的“万顷波光归稼穑;四山云气傈蛟龙”等,都在称颂李冰的同时把李冰神话了,极富民间文化色彩。另一类楹联则在颂扬李冰功绩时,不忘对其治水理念的概括,如:“灌输益都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等,前述“深淘滩低作堰”的楹联,也都有对李冰治水经验与成就的总结。
    正因为楹联中有了这种科学人文的意识,二王庙在青烟袅袅的神灵崇拜中,多了几分对自然的顶礼。其实作为一个特殊神庙,二王庙这地方远古祭祀的就是“科学之神”。二王庙原本是望帝祠,望帝是古代蜀王,死后被尊为农神。他本就是古蜀的农学家兼水利专家。齐明帝建武元年,即公元494年,益州刺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县,原址则改建成崇德庙以祭祀李冰。五代王建割据巴蜀后,李冰以及民间杜撰的李二郎先后被敕封为王,崇德庙遂改称二王庙。民国早年,二王庙遭遇大火,损失惨重,房屋均为民国所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二王庙再次遭劫,房屋倾塌,匾额脱落,红墙毁损,瓦砾狼藉,景象惨不忍睹。震后重建,千年古庙景观得以再现。二王庙再次变样,但永远不变的则是它的灵魂。
    大地震后,我站在离堆公园岷江岸,望伏龙观完好无损,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不禁想起了中学老师所讲解的那副关于“深淘滩低作堰;湾截角正抽心”的楹联,那真是对古代水利科学的高度概括。都江堰的全部治水理念,全在这简单的几字要诀中。体现的不是“人定胜天”的妄自尊大,而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与智慧。都江堰水利工程从飞沙、分洪、筑堤等遵循的全是自然法则。这个古代的伟大工程以“天”为师,使工程本身浑然成了大地的一部分,大自然也就成就了千年古堰不朽的传奇。

    望江楼名联 总揽成都智慧
    □何傻记
    成都地标之一望江楼,建于清光绪年间,本名为“崇丽阁”,取自左思《蜀都赋》“既崇且丽,实号成都”之句。崇丽阁之所以闻名于世,除了建筑雄伟,景色秀美,也跟两副脍炙人口的对联有很大的关系。
    其中之一,便是清代“联圣”钟云舫撰写的长联。钟云舫学识渊博,20岁即以第一名中秀才。他不仅精通经史百家,也着意于西学,谋求富国之道,开馆授徒,讲授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和法语。
    钟云舫性情刚直,疾恶如仇,自号“铮铮居士”。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因为著诗讥讽狎妓嫖娼的江津知县朱锡蕃,钟云舫遭到迫害,塾馆被封,无奈远走成都以避灾祸。在成都,他登上崇丽阁,饱览蜀中风物胜景,又感慨自身境遇,留下了至今传诵的“锦城江楼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只可怜花蕊瓢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端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些幽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余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这副“锦城江楼联”,又称“望江楼长联”,全文共计212字。
    上联,作者登上崇丽阁,龙门山(葱岭)、白水河、丹景山、青衣江等如画江山尽收眼底,不禁感慨那些风流云散的古人,如大诗人李白、杜甫、陈子昂,名相李德裕,美人花蕊夫人、薛涛。
    下联,回望两千年来风云变幻的西蜀局势,追慕诸葛亮、庞统、李崇(北魏名将)等风流人物,鄙夷井底之蛙公孙述(西汉末年曾称帝于蜀)。
    钟云舫的这副长联,对成都的钟灵毓秀充满了赞叹。这片土地上,差不多每两三百年间,都要产生一位领袖群伦的文化巨人,开一代文风。从古代的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杨升庵、李调元,到近代钟云舫之后的郭沫若、巴金,莫不如此。盛唐,在成都平原上的江油长大的李白是浪漫诗人的第一人,被称为“谪仙人”;杜甫则有“诗圣”之称,他一生共做诗1400多首,其中800多首是在四川写下的。“自古诗人例到蜀”,李杜之外,王勃、卢照邻、高适、吴道子、岑参、白居易、刘禹锡、元稹、贾岛、李商隐、韦庄、李珣、孙光宪、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都在四川留下了足迹。
    联中提到的花蕊夫人和薛涛,则是蜀中女子巾帼胜须眉的典型代表。生于成都的薛涛,是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诗人,而出生年代更在李清照之前,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女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元稹、张籍、杜牧、裴度、张祜、雍陶等著名诗人都与薛涛有过诗文唱和。五代时的花蕊夫人,在她的倡导之下,成都城墙上遍植芙蓉。每当春日来临,沿城四十里远近,都如铺了锦绣一般,“芙蓉城”因此而得名。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云舫的这副长联,是对成都智慧的最好总结。

    青城山长联 凸显道家思想
    □纪廷孝
    中国的楹联艺术.,如果从五代后蜀主孟昶算起,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100余年的历史,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从浩瀚的楹联之海选取出一些优秀佳作,传颂赏析。但由于角度不同,爱好迥异,很难达到众口一词,有口皆碑,而只能是各取所好,辑录各殊。
    脍炙人口的十大名联版本,各种说法也不尽相同。时下流传的一种,收入了四川青城山的一幅长联,这是清代才子李善济先生的作品。
    该联原作题写于青城山天师洞,后来移入青城前山建福宫后殿。作品用楷书书写,字如拳大,铁画银钩,大气磅礴,读来荡气回肠,如渴饮甘泉,饥餐珍馐。无不感叹作者文思敏捷,妙笔生花。请看:
   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檐卜岗,渡芙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互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宫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蕊宫词,巾帼共谯岩竞秀;貂蝉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王柯丹鼎,谭峭趿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在长约400字的全联中,作者广征博引,最后归结到个人,表达了一位落寞才子的孤愤心绪。让读者阅读时心情时而高昂,时而沉郁。
    精典之处还在于联中穿插青城山相关历史人物与典故二三十个;联中涵盖青城三十六峰一百零八景,并巧妙引入或化用在蜀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讴歌四川名胜的佳句:“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等,浓墨重彩地把个青城山的人间仙境描绘得美轮美奂,让人生发无尽遐想。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名山,早在魏晋时期即存在的丈人祠,方位在丈人峰下,唐代称作丈人观,这丈人峰则因联中提到的仙人宁封而得名。《青城甲记》、《列仙传》等典籍记载,宁封为黄帝时人,早年得异人授以仙术,能脚踏烈火,随烟飞升,驾风御云,曾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被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九天丈人”。道教有十大洞天,各洞均有主治神仙,而宁封是“天下第五大名山”青城山的主治神仙,建福宮便是这宁真君的道场。联中提及的范贤(范长生,晋代高道)、宫中祭祀的李老君、东华帝君、宁封和杜光庭等,均是道教仙人。这杜光庭早年还在王建的小朝廷中任过金紫光禄大夫和户部侍郎等职,晚年即居于青城白云溪。
    纵观全联,似觉有一种缥缈仙气,隐含着道家虚中有实,阴阳两仪的灵韵,依稀缭绕在身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都楹联中的精神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