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30:50

[转帖]名联观止 作者:梁羽生

先来点搜索到的其他有关介绍

------------------------------------------------------
华人到哪儿,楹联文化也就到哪儿。 近代联家偏爱用五言、七言撰联,极大地促进了对联句式 的优化和简化,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对联句式 体系结构。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退休移居澳洲后,屡屡受病魔袭击,却始终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契而不舍地钻研棋艺与楹联。对楹联这一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梁羽生情有所钟,在报上开设《联话》专栏多年之后,他又趁稍有闲暇而将之汰选增补,合成《名联观止》二卷,在两岸三地同时推出,广受欢迎和好评。梁先生移居澳大利亚宣布不再写武侠小说后,并未辍笔,或与文友诗词唱和,或写下随笔游记,已结集为《笔花六照》一书。近几年,他更沉迷于楹联的创作活动。梁夫人说,梁先生拟一副对子常常夜不能寐 ,废寝忘餐,真有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樵悴”的味儿,文人本色依旧。

    古代楹联曾极一时之盛,至今魅力不减,楹联讲究对仗、声律平仄,又注重修辞、用典和文采,要做好一副好对联很不容易,完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梁羽生说:比他写武侠小说还难。中国楹联是世界文学形式中的“独苗”、孤家,但过去却忽视了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这是需要加以弥补和纠正的。梁先生提出:“联学开新,可从文史入手;骚坛夺席,堪与诗词并肩。”----你看,连这个倡言他都以“对子”形式撰作,可见梁先生对“对联”的痴迷,堪谓一往情深!楹联对周边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的文学,均有较大影响及贡献。

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31:08

大观楼长联


    对联可长可短,短的五七字,长的数十字都有.长联中最出名的当推昆明滇池大观楼那一副,此联共一百八十字,是曾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的.(不过,若以字数来说,则后来已有比大观楼长联更长的长联了.)
    大观楼长联全文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红尘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写景,下联论史,情景交融,古今会合,浑成一体,气魄之大,无与伦比.我以为即使在字数方面,不能称为"古今第一长联",也可称"古今第一名联"!
    长联作者孙髯翁,能诗善文,由于不满清朝的封建科举制,发誓不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只得以布衣落拓一生.晚年更是穷困不堪,寄居于昆明圆通山下一个叫"咒蚊台"的地方,自称"蚊台老人",替人占卜算命过活.
    云贵总督阮元,认为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对得不工整","夹硬"改了十数字.例如原联是"*天苇地"对"断碣残碑"的,他改为"藓碣苔碑".理由是*、苇、藓、苔,都是植物,"更工整",却不知道这一改韵味全失了.后来他一去职,当地人又把原联挂上.并且写了一首打油诗骂他:"软烟袋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阮元号云台,"软烟袋"是"阮云台"的谐音.

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31:28

以笔喻楼真巧思


    在黄鹤楼许多楹联中,我最欣赏下面一联,作者是清代文人陈兆庆.联云: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头放开肚皮,直吞得八百里洞庭,九十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那管它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一枝笔"是以笔喻楼,而黄鹤楼又恰好是和著名的文人崔颢、李白有过文字因缘的,以笔喻楼,颇有双关之妙.此联文气奔放,构想亦甚新奇.陈兆庆是云南通海县人,光绪三年进士.
    口气类似此联的,还有新化(在湖南省)文人周延俊题的一联:


瓢饮长江,一吞六七千里;
笛横大别,三弄十二万年.


    "大别"是指在豫、鄂、皖三省边界的大别山,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神话传说,有古仙人在此山吹笛,吹了三个乐曲(乐曲曰"弄"),人间已经过十二万年.
    不过,此联的口气亦奔放,我认为是比不上陈兆庆那一联的.因为陈联说的都是和黄鹤楼的关的景物和典故,此联只故作大言而已.

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31:48

五色五行风月联



    "烟锁池塘柳"以偏旁有"五行"之字为上联,流传三百余年,对句亦甚多,前已概述矣.最近翻阅陈方镛(清末民初人)的<楹联新话>,其中一则,谈及民初某君以五色五行字样,嵌缀成联,写风月场中事,甚为有趣.因而转录以供同好欣赏.其联云:


绿酒映红灯,谁人梦醒黑甜,笑他潦草黄衫,岁月销磨嗟白发;
土音歌水调,毕竟星沉火灭,任尔生花妙笔,心思多少为金钗.


陈方镛评此联云:"浑融工丽.结句并蕴有规劝之意."
    <楹联新话>另有一则民初联话,亦颇有趣.清末民初,轮船已从西方输入,成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时人称为"火轮".有人悬赏征联.对头是:


火轮船水火既济


"既济"是卦名,对仗除必须以具有"五行"的字来对"水""火"之外,最后两字还要是卦名.难度颇高.对得最合规格的是下面一句:


木偶像土木同人


还有两副是部分合格的,一是:"泽兰草风泽中孚"(中孚,卦名."泽"是水部,但"风"不具五行).一是:"石鼓文金石同珍".(不合规格处乃"石"字不具五行,"同珍"不是卦名.)
    如果不理那些"五行"、"卦名"的限制,有个对句也很有意思.清末有"陆军部"之设,但海军则未设专部,而系附属于陆军部.(按:1960年,光绪三十二年十月,清廷改革官制,慈禧太后颁布上谕,将兵部改为陆军部.)有人拟下联云:


陆军部海陆兼司


    用此句对"火轮船水火既济",虽然不合规格,但就字面来说,却是合乎对联要求,对得颇为工整的.而且切时事,亦堪称新颖.

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32:07

诗妓显灵,文人戏拟


    所谓是薛涛所作的《四时回文诗》,并非见之于薛涛的诗集,而是有一段"鬼话"(名实相副的鬼话)的."鬼话"云,明朝有个文人叫做田孟沂,有一次扶乩,招来了唐代诗妓薛涛的鬼魂,那四首回文诗就是薛涛的"显灵"之作.孟沂依韵和了四首,也是回文.从这个"鬼话"看来,则所谓薛涛的"显灵"之作,显然是后世文人的戏拟了.孟沂的和诗,并录如下:



芳树吐花红过雨,入帘飞絮白惊风;黄添晓色青舒柳,粉落晴云雪覆松.


瓜浮瓮水凉消暑,藕叠盘冰翠嚼寒;斜石近阶穿笋密,小池舒叶出荷团.


残石绚红霜叶赤,薄烟寒树晚林苍;鸾书寄恨羞封纸,蝶梦惊愁怕念乡.


风卷雪莲寒罢钓,月辉霜柝冷敲城;浓香酒泛霞杯满,淡影梅横纸帐清.


这四首回文诗也都是用"诗歌"形式组成的,依我看似乎比薛涛的"原作"还好一些.如"瓜浮瓮水凉消暑,藕叠盘冰翠嚼寒","浓香酒泛霞杯满,淡影梅横纸帐清"等句,顺读倒读都是颇有趣致的诗联.

(《名联观止》编者按:回文诗指古代的一种诗体,通常指顺读倒读都能成诗的诗.多为旧时文人的一种文字游戏.诗联指诗中符合对联要求的联句.)

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32:26

悉尼唐人街牌坊联


    在中国文学中,最流行的一种形式共恐怕就是对联了.内地固无论矣,海外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楹联也都随处可见.现在就谈几幅我在悉尼看到的楹联吧.
    悉尼的唐人街颇具规模,近年香港来悉尼的移民甚多,唐人街的一切都香港化了,踏足其中,恍如回到香港.其中主要的一条街道名德信街,建有两座牌坊,有彭中流撰的《美化德信街牌坊文》.从碑文得知,牌坊是1979年9有1日奠基,1983年8有15日竣工,举行落成典礼的.彭中流是悉尼中国画廊主人.
    东面牌坊外柱联云:

德业维新,万国衣冠行大道;
信孚卓著,中华文物冠全球.

    横额"通德履信".楹联和横额都嵌有街名.
    内柱联云:

继往上国衣冠,维护自由正义;
开来大同世界,发扬民主精神.

    横额"继往开来".楹联即以鹤顶格分嵌此四字.移居海外的中国人,一方面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在异国开创未来的事业.根在中国,吸收当地的养料而滋长,用"继往开来"四字形容华侨的奋斗精神,极为恰当.

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32:59

宋湘巧对


    宋湘是清代乾嘉年间广东嘉应州(今梅县)的著名才子.有关他的文才敏捷的故事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他巧对作弄名流,因他幼时家贫,曾替人看牛,后来中了进士,但当时一些名流,因他出身贫贱,还是看他不起.在某一次文酒会中,有人就特地出一联作难他:


北雁南飞,遍地凤凰难下足;


    意即将他比作"北雁",将在座名流比作"凤凰"也.宋湘看了,不露声色,随手取一纸片,写后搓成一团,以茶碟覆盖,不辞而行.众人以为他对不通,恼羞成怒,纷纷笑他徒有虚名.有一人说,且看他写什么,于是揭开茶碟,众人低头铺平纸团,只见纸片上写的是:


东龙西跃,满江鱼鳖尽低头!


    此一下联,不但对工整,且正是眼前情景.众名流想难宋湘,不料反被宋湘奚落了.
    还有一个据说是出于宋湘之手的巧对,有人与宋湘同行,见路人有一瘦汉担柴,因一联首请他对:

柴重人轻,轻担重;

    宋湘笑道:你我现在做什么?同伴道:做什么,在行路呀!宋湘道:对了,这不正好就可以作对吗?于是说下联:

路长脚短,短量长.

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33:18

吴佩孚诗 张学良联


    吴佩孚入蜀,赋诗自叹,诗句平平,知者亦不多.但另外一首别人改唐人之作来"幽他一默"的诗,倒是曾传诵一时.原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作,题为《芙蓉楼送辛渐》,诗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人将诗句的次序颠倒,改为:


一片冰心在玉壶,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寒雨连江夜入吴.

写吴佩孚失败之后的狼狈,三四两句尤其妙绝.
    吴佩孚在"九一八事变"后,有一首赠张学良的诗,倒是写得较好.诗云:


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
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


此诗责备张学良"醇酒妇人",可能是误信张学良在事变前夕与胡蝶共舞的谣言所致.而且张失东北,也并非因为"醇酒妇人",而是奉命不抵抗的.不过吴佩孚这一首诗从责张之中表现了他自己的爱国心,还是比较可取的.前述他的入蜀诗的最后两句:"匈奴未灭家何在,望断秋风白帝城."也有遗憾自己不能执戈抗日的意思在内.
    据说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也曾题一联自嘲,联云:


两字听人呼不肖
半生误我是聪明

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33:31

江南名士尽低头


    谈了宋湘那副戏弄名流的巧对,想起清末民初的一位大名士王壬秋(1833-1916.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曾国藩幕客.入民国后,袁世凯曾聘他为国史馆馆长).他也有以妙联折服江南名士的趣事,与此相类.宋联故事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是否属实,难以稽考;王联则是著名的对联掌故,近代诸家联话均有记载.因并录之,并略加注释.
    王壬秋有个姓魏的同乡在南京做官,某年,王游南京,住在他家.听他说金陵名士每多自负,看不起外省文人.王遂为他题一联悬于客厅,联云: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派;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濂溪"即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周是湖南道州人.湘水(洞庭)流入长江是地理事实,故"湘水余波"云云,虽有自炫之意,亦难反驳.壬秋题联后,魏遍邀南京名士为他介绍(其时王还是个出道未久的举人).众名士见王联,都作声不得.此事过后不久,南京新建关庙竣工,安神典礼,请魏主祭,壬秋又即席挥毫,替魏题一联云: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联语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关关羽的故事,大杀"江南名士"气焰.王的才名遂因此联传开了.

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33:44

大包 花生 草


    对联是要成对的,如果只有上联,下联尚未对出来的,有个专门名词,叫做"片玉".香港人最熟悉的片玉大概是下面这个了:


食包包食饱


    这是广东话"片玉".第一个"包"是可食的"包子"(名词),第二个"包"相当于国语"包管"的意思(动词)."食"和"包"合成"饱"字.的确难对之极.据在三藩市开业的一位老中医何仲贤来信说,他少时已闻有此上联(总在三十年以前吧),据说是某茶楼出的,要是有人对得通就可以在该茶楼食大包食到饱,食一个月.不过似乎到现在还未有人对得出.
    无独有偶,民初的北京《朝报》也曾出过一上联求对,迄今似乎也还未有人对得出来.这个上联是:


花生,生花,落花生;


    "落花生"即"花生"的学名.种植花生,长大开花(生花),花落后又生花生,故曰"落花生"."落花生生花落花生"是花生的繁殖程序,而且是周而复始的.即循环回复读之,可以读成花生,生花,落花生,花生,……其难对处在此.而且还是著名文学家、三十年代在香港逝世的许地山的笔名.
    何仲贤医师还有一个自拟的"片玉",迄今三十多年,也是尚未有人对出.这个上联是:


鹅儿不食草菓


    "鹅儿不食草"是药名,"草菓"又是药名,难对处在此.

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34:01

谈何容易做刘表


    有江东才子之称的近代诗人杨云史,一度曾任北洋军阀陈光远的秘书,曾因一副对联,险遭不测之祸.其事经过甚为有趣,不妨一谈.
    事情发生在民国九年(1920),其时陈光远任江西督军,另一奉系军阀张宗昌也有军驻在江西.那年冬天,陈要驱逐张的"客军"出境,战于袁州,双方伤亡甚重,最后陈军获胜.第二年正月,陈光远为阵亡军士开追悼会,杨云史写了一副挽联云:


公等都游侠儿,我也有幽燕气,可怜北去滞兰成,听鼙鼓一声,怆然出涕;
醉后摩挲长剑,闲来收拾残棋,惭愧西来依刘表,看春江万里,别有伤心.


    有妒忌杨云史者向陈光远进馋,说杨秘书欺我辈不识字,竟敢把督军比作刘表,那是说你终将如刘表之让成都也.陈光远不知刘表是何人,闻言大怒,几乎就要下令杀杨.好在他的左右还有通人,和他说,让成都的是刘璋,不是刘表.刘表是东汉皇族,做的官是荆州刺史,他既有文名,也有贤名,是汉末"八俊"之一.陈光远还是弄不清楚.那人也有但气,把刘表的传找来,叫他的幕僚给他讲解,并愤然道:"谈何容易做刘表!"陈光远这才知道杨云史将他比作刘表是捧他的.后来杨云史知道此事就辞职了.

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36:07

错语: 这些只是梁羽生先生<<名联观止>>中的一小部分,可惜无法搜录全

看谁还能找更多的来继续贴上

补充下: 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的《名联观止》(梁羽生著)
(他曾编写过厚厚两本一千两百多页的《名联观止》,对古往今来千余首名联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点评,其中牵涉到的才识、学养,让人叹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0 12:39:30编辑过]

阿错 发表于 2006-2-10 12:48:33

再转一篇有关的文章
-------------------------
--《洪熙官回花县轶事》作者、旅美乡贤、老中医何仲贤先生访谈

    编者按:本期连载的《洪熙官回花县轶事》是最后一个部分。从1994年起,本刊就不间断地连载由旅美乡贤何仲贤先生收集整理的长篇小说《洪熙官回花县轶事》,至今已有10个年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此,本刊特向何仲贤先生表示谢意!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何仲贤先生,本期特刊出由《洪熙官回花县轶事》的热心读者任洪涛采写的《杏林高手   楹坛怪杰》一文。
 
......

问:读了你登在《花都乡音》上的文章和诗词对联,可以看出,你的古文功底很深,你是什么时候接触古典文学的?
    何:我读私塾的第四年受业于徐学锡老师,徐老师十八、九岁,我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开始学写诗词对联,抗战最后两年,在杨屋村侣瀛的专馆(大馆)就读,要寄宿。我对古典文学体会加深。
    1946年左右我未读医校前,冯志芬(粤剧《胡不归》作者)在乐善戏院招学徒,我去应考,要用一首词表达一场戏,我平生第一次填词;又叫用乐器奏一支曲,后冯志芬去越南,收徒事搁浅。解放后有一次一个广州朋友宴客,在酒席上见到冯志芬。冯说我的词填得好,冯问我《胡不归》的篇名来源,我指出是诗经的句子。
    读书时我靠强记,我读过四大名著,很多古诗词背得出,还喜欢对联。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间"礼财"礼品店,征求对联(鹤顶格),我第一次应征,撰的对联为"礼失求诸野,财来自有方"获一等奖,奖了十斤腊肉。当时我十六岁,有人怀疑不是我写,即席要我再作一对,要求雁足格,我写"待人应有礼,和气可生财",众人惊服。我平时喜欢搜集梁羽生谈论对联的文字,梁羽生也很欣赏我用古诗撰联,例如上联为"曾经沧海难为水",我用关汉卿的"错勘贤愚枉做天"来对,在广州一时传为美谈。
    有一个老师出一对"天涯何处无芳草",我用"泉路凭谁诉断肠",老师认为好。
    我入医校后,认识一个补鞋仔,空闲时常和他聊天,平时也好开玩笑。有一天他忽然求我帮忙:说他自小无父母,靠舅公舅婆资助才能长大成人。前天舅婆去世,舅公是个文人,所以前来拜祭的都写了祭文。自己觉得舅婆是大恩人,没有祭文是失礼。所以要求我代写祭文。我当时18岁,代人写书信甚至情信也不少,但未写过祭文。心想祭文也不过是对已故者的歌颂和悼念,于是两天后写好交给补鞋仔。补鞋仔办完丧事回来对我说,舅公看完你代写的这篇祭文,说肯定不是我写的,他要求见见你呢。我就跟着补鞋仔去到西关的一间大屋。这房子很排场,补鞋仔的舅公很客气,他说祭文有两句很熟,不知出于何处"皇母筵前,已谢飘香之桂;老人星下,难来拔浪之鱼"。我答这两句出于清初文学家袁枚的一篇寿文:《贺皇太后八十大寿》,但不是原句。老人家马上从书架拿出《袁枚全集》,我找出这两句原文是:"枝枝丹桂,飘香于皇母筵前,戢戢龙鱼,拔浪于老人星下。"老人家赞曰,用得好!用得好。又把子孙、下人等叫来向我鞠躬,又要我当他们的家庭教师,教古典文学,并可以负责我读医校的费用。由于种种原因,我婉谢了他老人家的好意(此故事我曾撰文《心随东棹忆华年》,刊于《花县乡音》)。
    我在医校读书时,老师们常在荣华楼对对,有一次我刚好到场,老师翻开唐诗,先用李商隐一首诗中的一句"玉玺不缘归日角"作对头,没人能对,我即对"蓝桥何处觅云英"。后我结识梁羽生,请梁羽生评论,梁认为对得好。
    问:去了美国之后,还经常吟诗作对吗?
    何:我刚到美国时,经常写散文,除医药之外,还有诗词方面的随笔,近十年因种种原因而封笔。三蕃市有个金山诗艺会,年年都搞诗联比赛,我多次获一等奖。
    有一次有一私伙局征联,有一个诗友回过广州看到六榕寺有一对联,联曰:"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寄东坡",私伙局就以"一塔有碑留博士"作对头。
    当时旧金山有一群无家可归者,市长也头痛,我即以此为背景作下联曰:"三蕃无厦庇流氓",被评为第一。
在诗艺会,获奖联还有两对:
    有一对对头是:"诗吟新气象",我对:"情系旧山川"。
    另一对对头是:"皓月当空喜见金山银世界",我对:"唐人过节欣言华埠汉家风"。
花县文人王鉴波前几年亡故,我写了用唐诗集成的对联。上联:"离别正堪悲(卢伦),永忆江湖归白发(李商隐)"。下联:"升沉应已定(李白),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
    三藩市唐人街对联风很盛。最大的华侨团体叫中华会馆,成立于清末。有清朝一大官为会馆撰一对鹤顶格对联:"中流砥柱,华国文章"流传至今。自此,唐人街店铺,纷纷效尤。但这种对联并非人人能写,当地有文化的华人组成一个团体,专为人家写鹤顶格对联,每年春节,都写好对寄各商店,每对收20元美元,这笔款寄给东华医院作为慈善款。每逢商店新开张,店主写不出对,就请这团体撰联,书法不错,水平也有一定。
    我所驻诊的药店名"万华",我到来时才开张不久,文人未有对联送来,未有鹤顶格对联,我就自撰一对,结果轰动一时,我的对是鹤顶兼雁足。
    万药尽灵丹,救人千百万;
    华侨扬国粹,兴我大中华。
    有几个读者写信到报社,认为是最上乘之作,著名小说家梁羽生,也颇为赞赏,将此联载入他的著作《名联观止》。

李地 发表于 2006-3-31 21:48:29

上海古籍92年曾出版《名联谈趣》,内容应该与此一致,市面上容易见到。另外,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联书:)

阿错 发表于 2006-4-3 15:52:24

搜索了一下,还真是这么来着,不过偶就没遇见,衰

革命 发表于 2007-1-30 01:13:32

继续转
-------------------------------------------

梁羽生(1924-——),著名香港武侠小说作家。原名陈文统,1924年4月5日出生于广西省(今壮族自治区)蒙山县文圩乡纯治村。现移居澳大利亚悉尼,和儿孙聚居。梁羽生自小跟外祖父刘瑞球初学对联。早年在蒙山县乐平中学、桂林高中读书,继入岭南大学,毕业后攻中国经济史。1949参加香港《大公报》工作。1962年后在香港专事写作。是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1984年11月,刚成立的中国楹联学会聘请他为顾问。1992年他曾提出:“我从事创作,不知不觉,已有将半个世纪的时间了。我的作品,以武侠小说为主,其次是联语。但我对联语的爱好则比武侠小说要早。九岁那年,我开始跟外祖父学学做对子,从此就迷上了这种最具中国文学特色的对联文学。单论数量,我写的联语虽然不及武侠小说之多,但若说到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方面,则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恐怕还在武侠小说之上。”足见其和对联结下的不解之缘。梁羽生从1954年开始出道写作,至1983年“封刀”搁笔,历时30年时间。出版了35部武侠小说,成为中国武林文坛鼻祖。1995年获得武侠小说最高荣誉的“金剑奖”。而从事联语创作也经历了半个世纪,在香港《大公报·联趣》专栏上,从1983年3月15日至1986年7月31日止,历时3年4个月,向读者介绍各种对联2200多副,这在中国联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曾先后在香港、大陆出版过的《古今名联欣赏》、《名联读趣》上、下册,达70万字,可说是其联话全集。可以说该书是继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民国吴恭亨《对联话》之后的又一联话集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欣赏价值和文学价值,也是集古今名联的杰作,是当今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联话典籍。为我国对联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杰同的贡献。武侠小说作品有:《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云海玉弓缘》、《龙虎斗京华》、《侠骨丹心》等。在海内外拥有大量读者。

【梁羽生自题联】

每天读好书,乃真乐趣;
此地有良伴,大可神交。
——梁羽生自题梁宅书斋 (这是作者自题书斋之联,联语谓有好书与良伴乃人生之最乐也。作者曾以此联前句,书题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见下《梁羽生题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联释。)

散木樗材,笑看云霄飘一羽;
人闲境异,曾经沧海慨平生。
——梁羽生自题自况 (此联为作者所撰的嵌名自况联,并请香港书法家陈文杰书写悬挂。联意谓,大而无用的散木曰樗,材与不材之间,得以免砍伐而自保其天,静观世变,心境而闲,无求无待。自比羽毛,实为太自谦。联末以燕尾格嵌入自己的笔名“羽生”外,联首又以鹤顶格嵌入“散人”二字,显然是以自况“清静散人”而满足了。联如其人,人如其联,甚称绝妙。)

【梁羽生撰题联】

李后;
张先。
——梁羽生撰名人对 ([紧接下联联释]梁羽生又对罗孚说:“可以找一个人对李后,这个人就是张先。张先,宋代词人。有人说,李后对得起张先么?有人说对得起,如果李后是李后主抹去了尾巴,不就是比张先更大的词人了!只怕张先自惭对不起这个李后呢。”梁羽生真个是幽默风趣,在谈笑风生中,巧拟名人佳对,乐趣自得。)

杨继业;
罗承勋。
——梁羽生撰名人对 (1993年4月,梁羽生应邀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象棋国际比赛,回程经香港和故旧聚谈时仍念念不忘对对子。见到文友罗孚,便三句不离本行,对罗说:“金庸可以对石慧;你呢,可以对杨继业。”原来,罗孚本名叫罗承勋,杨继业是历史人物,罗承勋对杨继业,是一副人名巧对。杨继业是建功立业之人,而罗承勋却无功勋,祖辈也无功勋让其继承,只能愧对杨继业老令公而已。真乃工巧至极。)

每天读好书;
此地有良伴。
——梁羽生题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86年,作者应香港天地图书公司之请,以燕颔格[上下联第二字]撰此嵌名春联,联语俗中见雅,谈处现浓。)

四海翻腾云水怒;
百年淬厉电光开。
——梁羽生集句题时势 (上联集自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句,描绘革命洪流汹涌澎湃的壮阔图景。下联集自龚自珍《己亥杂诗·七》:“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原意指其家学渊源。此集句联赋以新的寓意,上联把祖国比作经历百年淬厉的宝剑,从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经过百年水深火热的淬厉,现已重露锋芒,举世瞩目。下联指时间,把历史感寓于时空之中,颇具新意。)

读好书,天地间无上乐趣;
迎新岁,虎年里大展宏图。
——梁羽生为天地图书公司营业经理刘文良撰春联 (梁羽生在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香港几家报馆担任编辑、副刊主编,从此以笔名梁羽生在武侠小说上大展才华,扬名于海内外。某年除夕,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营业经理刘文良请他撰春联,要求联中要嵌入“天地”、“读书”、“虎年”等字眼在内,还要有和读者同庆新春的好意头。梁应约撰题了此联。)

崇的什么?上士少尉皮腰带;
堂在那里?浅宫深殿肉屏风。
——梁羽生题同学廖崇堂 (梁羽生少年读书时,有一次用对联向同学开玩笑。该同学叫廖崇堂,他对军官的威仪和戎马生活甚为钦佩和向往。梁羽生便用其名字开头,以鹤顶格给他做出了这副对联,联语博得众同学一笑为快。有趣的是,此联改变了廖崇堂的职业选择,这位崇武的廖崇堂,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报馆做了编辑,和梁羽生一样成了地道的文化人。)

月色无痕,绿窗朱户年年绕;
仙姝有恨,碧海青天夜夜心。
——梁羽生题同学、表妹韦月仙 (梁羽生在蒙山县乐平中学读书时,十分漂亮的同班同学、表妹韦月仙,求他在笔记本上题字纪念。梁羽生接过笔记本,做了认真的思考,欣然以鹤顶格嵌名“月仙”二字题了此联。其时,梁羽生特别喜欢读李商隐的诗,“月仙”的名字勾起他颇富诗意的联想,便以下联中撷取一句十分心仪的李商隐诗句,将“月仙”其名嵌入联首,月仙看后自然十分高兴。这件事在班上一经传开,引得另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捧着香巾也要请梁羽生题联,令班上的同学无不哑然失笑。后来,这个“香巾索字”的故事,梁羽生在他的第20部武侠小说《冰川天女传》里,将对联和美女一块融入到一个传奇故事之中。)

四海皆兄弟焉,何须论异族同族;
五洲一乾坤耳,底事分他乡故乡!
——梁羽生书题澳大利亚悉尼市某唐人街牌坊联答文友卓琳清 (1991年梁羽生移居后有次回香港时,文友卓琳清以集句联相赠,联曰:“长为异乡客;莫学武陵人。”意思是期望梁羽生虽远涉异域归隐后,不要忘了故园,去做陶渊明《桃花源》中的“武陵人”。梁羽生遂书题此联作答。梁羽生承认,所谓的“索笔逃名”,确是他移居澳洲离港时的心境。人到晚年,早已将名利置于脑后,只想找个清静、舒适的所在,投靠儿女安亨天年了。其心胸广阔可想而知,非一般老者所及也。)

文光映日,到最高处开扩心胸,看乡邦又翻新页;
笔势凌云,是真人才自有眼界,望来者更胜前贤。
——梁羽生题广西区蒙山县文笔塔 (此联为梁羽生应家乡之邀,题蒙山文笔塔而撰。联以鹤顶格嵌入塔名,联语境界之高,立意之深远,赞扬改革开放之繁盛,文笔之神妙,展示未来之美好,确是一副难得之佳作。)

【梁羽生贺赠联】

求他海宇施航渡;
赐我松龄伴蔓芝。
——梁羽生赠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董事长陈松龄夫妇 (一次,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董事长陈松龄和夫人蔓芝宴请梁羽生夫妇。席间,梁羽生滴酒不沾,而诗兴大发,即席将所作的此副联语相赠陈松龄夫妇。此联以单嵌法[下联],将陈松龄夫妇两人名字巧嵌入联中,如此毫无斧凿的嵌名联,确实令陈松龄夫妇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坤哥好唎嘢嗡嘢;
灵妹多情独注情。
——梁羽生赠澳洲悉尼十圆会坤哥 (梁羽生的幽默联也颇有趣。澳洲悉尼有个“十圆会”,有位青年会员,是梁羽生的文友,人称“坤哥”。某年春节,香港歌星陈洁灵到澳洲演唱,承梁羽生周到的照应,令陈洁灵讲了不少感激的话。后来这位坤哥文友在聚会时当作闲话提及,梁羽生即就此事送他这副对联。联语谐趣幽默,令“十圆会”众人大笑不止。原来这位受赠者坤哥,是当地某中文报刊的专栏作家,他就以梁联作为引子,对梁羽生又大做文章一番。)

【梁羽生撰挽联】

野草繁花,香岛难忘编后话;
微醺苦酒,京华犹剩未残棋。
——梁羽生挽聂绀弩 (1986年3月,著名杂文作家聂绀弩在北京病逝。此时梁羽生已移居澳洲悉尼,闻讯后梁羽生怀着悲痛的心情撰此挽联,直寄北京《文艺报》刊出。聂绀弩纪念鲁迅诗有句云:“野草浅根花不繁。”联语反其意而用之,称聂视作“野草”的杂文有如“繁花”,香港的读者至今仍记得他任《文汇报》主笔时每日一篇《编者的话》。聂绀弩为《淡淡的血痕》题诗:“苦酒微甘酌与人,非醒醉但微醺。”作者与逝者于1962在京对弈围棋,一局未终,因故作罢。联借以称聂并未逝去,只是“微醺”而已,以等他下完那盘棋表示深切的怀念,极真挚而感人至深。)

校斟校雠,卅载辛勤悲化鹤;
对人对事,一生正直失添筹。
——梁羽生挽程鹤筹 (此联挽香港《大公报》老校对程筹,既以鹤顶格嵌逝者“校对”之职业,又以雁足格嵌逝者“鹤筹”之名字,工巧至极。“校斟”,谓比较审定。“校雠”,即校对书籍,纠正错误如对仇敌一样,故名。“添筹”,即海屋添筹,语出苏轼《东坡志林》,意为增添寿算,即长寿。联语借用熟典,对“辛勤”、“正直”的逝者做了中肯的评价,表示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写实得自然贴切,深沉感人。)

三剑楼见证平生,亦狂亦侠真名士;
卅年事何堪回首,能哭能歌迈俗流。
——梁羽生挽陈凡 (与梁羽生、金庸并称为“武林三剑侠”之一的陈凡,在香港回归后不久病逝,梁羽生撰此挽联相挽。联中充满他与逝者交往的动人故事。在他们动笔写《三剑楼随笔》前夕,梁羽生的第二部武侠小说《草莽龙蛇传》,正准备由香港伟青出版社出书。出版社提出在书前写个“开篇”,将全书内容提示概括。梁羽生写了一首律诗,结果此诗是他与陈凡合作写出来的。那时陈凡巧遇,马上来帮助梁羽生改诗,联中的“真名士”、“迈俗流”就是陈凡修改而成的诗句,现在又用其哀挽陈凡,真是再次巧合,倍感伤痛和追忆。)

攻文史,撰影评,方期更上层楼,遽惜英年早逝;
爱读书,勤写作,事业竟忘家室,最伤故里招魂。
——梁羽生挽高朗 (梁羽生在报界的好友、某报编副刊的主编高朗,于1997年3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54岁。梁羽生在《新晚报》上刊发此挽联相挽。联语评价有加,是高朗一生的真实写照。)

【梁羽生合撰、应对联】

四眼井;(刘瑞球)
八角亭。(梁羽生)
——梁羽生幼年时对外祖父刘瑞球 (梁羽生幼年时跟外祖父刘瑞球初学对联时,是从单字对、双字对开始的。如夏对冬、天对地、中华对世界等。这种练习,对儿童有一定的娱乐性,容易接受。实际上,也可学到一些有关词性、虚实、平仄、修辞等的基本知识。加之梁羽生天赋聪敏,对出来的对子常令外祖父赞不绝口。一次刘瑞球出了这个三字对子,让梁羽生对,他即以下联对出,刘听后十分高兴。)

老婆吹火筒;(范道台)
童子放风筝。(梁羽生)
——梁羽生少年时对范道台 (梁羽生幼年时,家乡蒙山县有一位姓范的道台,听说梁羽生年少会对对子,便叫其来到身边,出以上联令其属对,范道台之出句“老婆吹火筒”之“筒”字,按蒙山方言读“洞”音,仄声。梁羽生觉得出句挺有意思,略加思索即对以下联。范道台听后不禁击节而语:“孺子可教,后生可畏。”梁羽生就这样揭名乡邻了。)

食包包食饱;(梁羽生)
□□□□□。
——梁羽生所撰 (这是梁羽生所撰的半比离合析字联,至今尚未有发现较好的工对,出句的“食包”和“包食”[局部回文]均可合成为“饱”字。联语意为:吃包子,包您可以吃饱。)

【贺赠梁羽生联】

长为异乡客;
莫学武陵人。
——卓琳清集句赠梁羽生 (联释见上《梁羽生书题澳大利亚悉尼市某唐人街牌坊联答文友卓琳清》之联释。)

文翻北海,望重南洲,羽扇纶巾萍踪现;
统览无俦,思潮不绝,生花妙笔侠影留。
——杨瑞生赠梁羽生 (梁羽生之故交杨瑞生,是香港人称作“联痴”的人,一向视梁羽生为“偶像”。梁羽生在为杨瑞生所著联书作序中说:“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联迷是羽生。”为表谢忱,杨瑞生特地撰写此联相赠。此联上下联首两句各为自对;第一、三句首字分别将梁羽生的原名“文统”和笔名“羽生”全部嵌入,同时末二、三字又加入其小说《萍踪侠影录》的书名,是对梁羽生全面生动的写照。还请长于雕刻的书法家张醒熊篆刻在竹板之上,直寄悉尼梁家,梁羽生挂于书房,此举实在是情深意重之艺术佳作。)

革命 发表于 2007-1-30 01:14:28

》》》挽聂绀弩联

【作者:梁羽生】


   聂绀弩是名作家,也是老报人,一九八六年三月在北京逝世,享寿八十三岁。同年四月八日,北京文化界的朋友给他开了个追悼会,许多作家送来挽联。现在选录几副。

  钟敬文联云:

  晚年竟以旧诗传,自问恐非初意

  老友渐同秋叶尽,竭忠敢惜余生

  绀弩本是以杂文著名的,据他在《散宜生诗》的自序中说,他是在一九五九年才开始写旧体诗的,当时他以“右派分子”的身分,被“下放”到北大荒的某一农场劳动,“一天夜晚,正准备睡觉了,指导员忽然来宣布,要每人都做诗,说是上级指示,全国一样,无论什么人都要做诗。……于是这一夜,第一次写劳动,也第一次正式写旧诗,大概大半夜,就交出了一首七言古体长诗。”这真是“趣事”。但更“妙”的是,第二天“领导”却宣布他做了三十二首,因为他这首七言古体长诗共有一百二十八句,这位领导以为四句就是一首,于是就说成三十二首了。不过这个“妙事”却使得聂绀弩在旧体诗的领域中开辟了新境界。

  钟敬文是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和聂绀弩是同一年(一九○三)生的,四十年代后期,他和聂绀弩一样,也曾来香港“避难”,任香港达德学院文学系教授。绀弩的旧体诗集《三草》中有赠给他的诗多首。

  聂绀弩在文学领域上的两大成就,一是杂文,一是旧体诗。他以杂文的笔法写诗,这也是他的旧体诗的特色之一。钟敬文的挽联只提他的旧体诗,另一位作家何满子的挽联则兼及杂文。何联云:

  从坎□中来,旧诗洗宋唐陈套

  为战斗而作,杂文及鲁迅精神

  “坎□”,不得志的意思。聂绀弩是在“下放”北大荒劳动的期间开始写旧体诗的,其“坎□”可知。绀弩的旧体诗是最擅长运用旧瓶装新酒的;其杂文亦堪称可继承鲁迅。此联可作文艺评论看,其评聂绀弩的旧诗和杂文,亦堪称的评。

  启功教授一联则于论诗之外,兼及他的遭遇。联云:

  革命抱忠心,何意门中遭毒手

  吟诗惊绝调,每从强外发奇音

  聂绀弩在一九五七年就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更被打成“反革命分子”,“门中遭毒手”云云,则是无须详注的了。“奇音”二字可用胡乔木为《散宜生诗》所写的序文作注,在那篇序文中,胡乔木认为聂绀弩的旧体诗是“作者以热血和微笑留给我们的一枝奇花——它的特色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史上独一无二的”。上联为死者的遭遇鸣不平,下联为死者留下的“奇绝”诗篇而赞叹,堪称写出了绀弩的“其人其诗”。此联悬于追悼会的礼堂门口,据说是最受注意的一联。

  对聂绀弩的平生和成就都谈到的是陈凤兮女士的一联:

  新闻记,古典编,杂文写,无冕南冠,白发生还,散木岂不材,瘦骨嶙峋,绝塞挑灯题野草

  史诗作,狂热问,浩歌寒,盛世颓龄,青春焕发,故交伤永别,千蝶旷代,骚坛刮目看奇花

  知道陈凤兮名字的或者不很多,但知道他丈夫名字的一定不少。她的丈夫是著名的已故报人、作家金满城,中国的第一部《性史》就是由他编著的(其实金满城在文学事业上最大的成就是翻译,他是法国留学生,曾翻译法国作家法朗士、巴尔扎克、莫泊桑等许多名作)。解放后金满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和绀弩是同事,两家是经常来往的。

  略加注释。上联写聂绀弩的生平,聂是新闻记者出身,曾在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任职(一九二八),解放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此是“新闻记,古典编”的“本事”。聂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旧体诗集名《散宜生诗》,取《庄子》说的“散木不材”,因而可以避免斫伐之意。但聂绀弩虽然自比“散木”,实是大材,故联中说“散木岂不材”也。聂是在一九七六年以“国民党县级以上人员”的身分获特赦的,他有“穷途痛哭知何故,绝塞生还岂偶然”的诗句。在北大荒时,某年鲁迅忌日,他曾以鲁迅《野草。》中数文意为诗八首。此是“白发生还”和“绝塞挑灯题野草”的本事。上联写聂的生平,下联则是说他的旧体诗。

  “史诗作,狂热问,浩歌寒”取材自聂纶弩《题野草·墓碣文》一诗。

  狂热浩歌中中寒,复于天上见深渊。

  以心糊口情何恻,将齿咬唇意岂安?

  我到成尘定微笑,君方入梦有初欢。

  谁人墓碣刊斯语,瞥见其人少肺肝。

  此诗本是隐括鲁迅的《墓碣文》一文的,陈凤兮用诗入联以挽绀弩,堪称“得体”。“我到成尘定微笑”一句,亦可移作聂的“自挽”。

  “千蝶旷代”则取意自聂柑弩《题野草·秋夜》的诗句,原诗云:

  梦中微细小红花,有瘦诗人泪灌他。

  道是冬随秋去后,行看蜂与蝶争哗。

  夜浓恶鸟刚飞过,睒眼鬼天快亮吗?

  火引青虫破窗入,刺天枣树尽枒杈。

  联语以“蝶”象征聂绀弩的诗篇,“干蝶旷代”喻其诗之美之奇,实为当代罕见也。

  还有一副挽联是聂的“倾盖八友”送的。联云:

  松柏后凋,尽有严寒偏耐冷

  氛埃粗落,不须雪涕更招魂

  “八友”者,王以铸、吕剑、宋谋瑒、荒芜、孙玄常、陈冷园、陈迩冬、舒羌是也。他们和聂绀弩一起,出了一本诗词合集,名为《倾盖集》。本是“九友”,绀弩谢世,就只剩下“八友”了。“八友”的诗词集是:王以铸的《城西诗草》、吕剑的《青萍结绿轩诗存》、宋谋瑒的《柳条春半楼诗稿》、荒芜的《纸壁斋诗选》、孙玄常的《瓠落斋诗钞》、陈迩冬的《十步廊韵语》、陈冷园的《影彻楼诗词稿》和舒芜的《天问楼诗》。

革命 发表于 2007-1-30 01:15:13

》》》杂谈几处名胜对联

【作者:梁羽生】


纪录片“昆明春晓”里有一个云南大观楼长联的特写镜头,很吸引观众的兴趣。孙髯翁这副一百八十字的长联,大气磅礴,上联写景,下联说史,而过往的历史又与眼前的景物溶为一体——面对着“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遂引起“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令人浮想连篇,感慨无穷。的确是对联文学罕见的妙笔。


名胜对联,相得益彰,往往有联以地传,也有地以联传的,昆明大观楼就是后者的例子。昆明风景幽美之地太多了,大观楼在滇池之旁(如今已辟为公园),虽然也可以登楼览胜,但若论到赏览滇池的风景,它却还不是最佳所在。


真正能看到“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最佳所在应是西山的“龙门”。“龙门”是从山峰上凿出来的,峭壁千丈,下面是苍茫无际的滇池,山巅上建有“凌虚阁”,有一副对联描写这里的情景说:


仰笑宛离天尺五;

登临恰在水中央。


这副对联有声有色,令人想见作者的豪情胜概。又一副对联道:


极目太华高,若大乾坤撑半壁;

荡舟滇海阔,无边风月倚层楼。


这副对联不如前者生动,但也很有韵味。


昆明西山除龙门之外,还有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等处名胜古迹。太华寺的茶花最大最美,最大的直径达七吋多,据说是世界最大的茶花。在那里也可看到滇池,有副对联道: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挂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这是明朝名诗人杨升庵的手笔。人说“诗中有画”,这副对联则是兼有诗情画意的。


华亭寺更是出名的名胜古迹,本是宋代云南大理首相高氏别墅,捐舍为寺,后来经元代高僧铉峰重加修建。一九五九年逝世的那位据说活到一百二十一岁的虚云和尚曾做过此寺住持。寺中有副楹联制作犹新,联云:


两手将山河大地捏扁搓圆,掐碎了遍撒虚空,浑无世相;

一棒把千古孽魔打死救活,唤醒来放入微尘,共作道场。


不知是否虚云所写。联语颇能说出大乘佛理的妙谛。它是“除魔”“救人”双管齐下,并非只求作个“自了汉”,消极出世的。


云南还有个风景荟萃之区,那是大理。大理的“风、花、雪、月”人所熟知,我不谈了。单说其中一个“大石庵”,那是人间罕见的奇景。整座庵建在一块石头上,旁边还有空地甚多,石之大可知。此石三面临水,建有小桥。有联云:


一石千秋撑半壁;

四桥两岸落双虹。


联语并不特别好,但因此景太奇,遂联以景传了。


离昆明一百一十五公里的石林(在路南县),有“天下第一奇景”之称,万笏朝天,千岩竞秀,令人目不暇接。这与“山如碧玉簪”的桂林风景,是同一类型。桂林也有“风景甲天下”的美誉,依我看来,是同中有异,各具特色,难分上下。石林是聚石笋而成林,风景高度集中,令人有如进入童话世界的感觉。论到景物变化的奇幻,石林胜于桂林任何单一的石山,但桂林石山岩洞的雄奇幽邃,则又胜过石林,如七星岩在抗战时期,可容几万人进去躲警报,其大可想而知。


石林入口处有“天开异境”四字石刻,但因乱石嵯峨,却不适宜刻对联,整座石林也就没有一副对联可资谈助。但桂林的七星岩则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是广西近代名人马君武手笔。联云:


城东佳景,常绕梦魂,叹半世飘零,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屡经离乱,望故乡英俊,共筹长策致昇平。


这副对联没有景物描写,特色是作者把“我”入联,抒发了胸中感慨,只论文字,这副对联似乎不见得怎么出色,但写得很有感情,很能撩起桂林籍人士的乡思,无怪在广西颇为人所传诵。


马君武在民国初年,曾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回乡当广西省长,但被地方武力反对,席不暇暖,又匆匆出走,在漓江遇兵变,打死了他一个姬人。他曾有诗纪事,有:“十年方洒坟前泪,万事无如劫后哀。海不能填唯为恨,人难再得始为佳。”等句,也颇传诵一时。其后,他直到一九二七年方始回桂筹办广西大学,此联即当时所写,联中的“屡经离乱”,确是有感而发的。


中国风景名闻世界的,桂林之外,还有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一副对联:“春水绿浮一颗,夕阳红湿地三弓。”色调幻美,比喻雅丽,确是佳品。


“平湖秋月”也是西湖十景之一,我记得一联云: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蘋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满,水面风来。


清灵飘逸,算得是西湖的又一明联。


另一联云:

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不及前作,但嵌“平湖秋月”四字,亦颇具巧思。

广东地方的名胜对联,著名的有广州观音山五层楼的那副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五层楼此联豪气干云,自是粤中第一名联。但百粤第一名山则应推博罗县的罗浮山,山上冲虚观有副联道:


掩映绿萝,穹窿紫气;

依稀灵眷,仿佛幽人。


意境飘然出尘,有东坡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的味道,与五层楼联语之豪放大异其趣,也各有其妙。

此联作者是前清遗老东莞陈伯陶。陈在辛亥革命之后定居香港,溥仪“大婚”(一九二二)时,他曾送礼金大洋一万元,并撰“大婚趋朝进奉奏”。其中有句云:“处海滨者十一年,望京华兮八千里。”一片“孤臣孽子”之心,可说是典型的遗老。


有名胜已毁,而名联尚传的,如袁枚(清朝乾隆年间人)的随园,园在今江苏江宁小仓山,是当时的一大名园,后世苏州的园林建筑,颇受他的影响。袁枚曾在随园门前悬一自书对联,联云: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后来有个以“狂”出名的秀才汪中(容甫)跑到随园请见。汪中之狂是有渊博的学问作底子的,好些著名学者都曾受他折辱。袁枚不敢见他,叫门生问他来意,汪说:“无他,特来索坟、典、索、丘一阅耳。”汪中去后,袁枚立即把对联除下,从此不敢悬挂。因为所谓坟、典、索、丘这些古籍,并未流传后世,有否亦未可知。袁枚自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口气未免太过狂妄,所以碰到汪中一问,他只好自行除下了。但虽然袁枚不复悬挂,此联仍是传至如今,并未随着随园湮没。倘若我们不去管袁枚是否狂妄,只以联论联,则此联既写了景物,又写了主人的身分,用典浑成,实在也算得是副佳联的。


也有一些名胜地方的对联,只见之于前人笔记,到了该地,却找不到的。我读过一副南京玄武湖的对联,甚为欣赏,联云:


憾江山石头,抵不住仙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燕息能留千古韵;

问湖边月色,照过来多少年华,玉树歌余,金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莺花犹是六朝春。


此联发抒古幽情,写金陵故实,行文飘逸典雅,允称佳作。惜作者已失传。我在一九六二年曾游玄武湖,也找不到这副对联,可能是悬挂这副对联的建筑物早已毁了。

革命 发表于 2007-1-30 01:15:36

闲话怪联

【作者:梁羽生】


  看了百剑堂主谈对联的文章,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二十四年前,清华大学的新生入学试,国文一科的试题中有一条是对对联,以“孙行者”三字命对,有一个学生对“胡适之”,一时脍炙人口。以胡适之去对善变的齐天大圣,那确是妙不可言。但论字面的工整,却不如另一个学生所对的“祖冲之”,以“孙”对“祖”,以“行”对“冲”,以“者”对“之”,简直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的妙对。祖冲之是南北朝时代的大数学家,他是全世界第一个将圆周率的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人,比其他国家的数学家要早一千多年!(按: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三.一四一五九二六五,比现在通用的三.一四一六还精确。)
  

  那回的事还引起不大不小的风波,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矫枉过正,许多人攻击清华大学不应该要学生对对子,出试题的人是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他解答出这条题的理由是:对对子最易测出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因为寥寥几字,已包含了平仄虚实的用法。而且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色,用其他国家的文字,绝不能做出对联来的。他的解释一发表,风潮也就平息了。
  

  中国有许多绝妙的怪联,说来颇有趣味。广东的何 ? 如就是做怪联的能手,例如“有酒不妨邀月饮,无钱那得食云吞。”“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等真是匪夷所思,“云吞”本来是个名词,他却拿去对“月饮”,“法国荷兰比利时”连接三个国名,他却拿去对一句旧诗,看来风马牛毫不相及,但却对得那样字面贴切!听一些老前辈说,何 ? 如为人非常风趣,有一次他随众人闹新房,有人以“天”“地”二字要新娘造句,要天字行头,地字收尾,新娘迟迟未答,他老人家冲口而出道:“天光你重摩人地”,众人大笑,于是纷纷退出新房,让新娘领略“天光你重摩人地”的滋味去也!
  

  马君武先生在做广西大学校长时,热心提倡桂剧,名伶小金凤就是他的乾女儿。马君武其人老尚风流,当时颇招物议。他卜居桂林环湖路,在宅门自撰一联道:“种树如培佳子弟;卜居恰对好湖山。”有人给他每句加上四字,成为:“春满梨园,种树如培佳子弟;云生巫峡,卜居恰对好湖山。” ? 来当时桂林设有“特察里”(妓院),在象鼻山下,恰好对正马君武的住宅,下联就是用这个“即景”来调侃马君武的。
  

  马君武死时,小金凤挽他的联也颇为传诵一时,联云:“抚我若亲生,慈父心肠,大人风度;现身而说法,桃花旧恨,木兰新词。”上联表出她是马君武乾女儿的身份,下联“桃花旧恨,木兰新词”则是指欧阳予倩所编的两部新桂剧:“桃花扇”和“木兰从军”。小金凤就是演这两个戏出名的。传说此联为桂林名士龙某所拟。
  

  敌伪时期,梁鸿志和吴用威是出名的大汉奸,有人嵌他们二人的名字成一联道:“孟光轧妍头,梁鸿志短;宋 ? 吃败仗,吴用威消。”“夹硬”把“梁鸿志”和“吴用威”的名字拆开来用,变成“梁鸿”之“志”与“吴用”之“威”,也真是想入非非。
  

  解放前我在广州见过一付春联道:“胡混混全凭两度;戆居居又过一年。”也颇有趣,道出了当时一般人的生活情况。
  

  近来本港报刊颇兴怪联,某报的“副刊上”就时有佳作,例如“怕热最宜穿短裤;论功还欲请长缨。”“水紧一声齐走鬼;风飘万点正愁人。”“赤柱有食兼有住;汀洲无浪复无烟。”“徒令上将挥神笔;惯见霸王搭电车。”“白日放歌须纵酒;黑灯跳舞好揩油。”“西山白雪三城戌;南国红眉七镬开。”等以一句香港俚语来对一句古人诗句,甚为有趣。只是“白雪”“红眉”一联,似稍嫌轻薄也。

革命 发表于 2007-1-30 01:19:15

京华犹剩未残棋

【作者:梁羽生】


    聂绀弩逝世时,我在澳洲雪梨,从报上得知他的不幸消息,便即写了一副挽联,寄给北京《文艺报》(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刊出),悲怀难抑,下笔匆匆,工拙不复计矣。联云:

  野草繁花,香岛难忘编后话

  微醺苦酒,京华犹剩未残棋

  聂绀弩的年纪比我大得多,我读中学的时候,他已是享有盛名的作家了。当时(一九四○年)他在桂林编《力报》副刊,我刚进桂林中学,给《力报》投稿,蒙他取录,但未见过面。“正式相识”是十年之后的事。他担任香港《文汇报》的总主笔,我编大公报》的副刊,那时方始经常来往。经常来往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嗜好——围棋。围棋一下,往往不能自休,他每天要写一篇《编者的话》,也往往因为下棋耽误,要报馆打电话催他回去写。不过他这《编者的话》却是别具特色的,是杂文式的时论,后来辑成《海外奇谈》、《二鸦杂文》等等在香港出版。

  他的杂文师承鲁迅,某年鲁迅忌日,他“以《野草》中数文意为诗八首”,其一的题词有句云:“野草浅根花不繁,朝遭践踏暮芟删。”上比的“野草繁花”云云,即反其意而用之,言其将野草式的杂文在香港发扬也。一九六二年我做客京华,他曾挟围棋来访,一局未终,即因临时有事作罢。“微醺苦酒”句出自他的《淡淡的血痕中》题诗,“苦酒微甘酌与人,非醒非醉但微醺。”

决定 发表于 2010-4-16 14:54:35

(搜索到一篇相关文章,一并放这里)

梁羽生联话的魅力
作者:韩崇文

    日前,我的长子赴港开会,特为我带回一套梁羽生著的《名联观止》。此书为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于2001年出版。书分上下两册,上下册的封面分别印有昆明大观楼长联的上下联。封底是本书的简介。版式为繁体竖排,清新俊秀;装帧考究,高雅大气。此书是在1993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名联谈趣》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观止》也好,《谈趣》也好,谈的都是名联。这是一部典型的联话集。联话是继诗话、词话之后的又一类似文体。为清•梁章钜所创。梁的联话以《楹联丛话》(1840),《楹联续话》(1843),《楹联三话》(1847)等为代表。属笔记文学,是联书中的一大门类。联话是一种较为随意、杂驳的文章,它既可论联宗旨,也可溯联渊源,既可评论联作,也可摘录佳句,既可漫说联法,也可考订讹误,长短不拘,详略不定,数量不限,灵活自由,可阐明己见,可保存史料,是一种把史、论、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极具欣赏价值,也是研究楹联的重要资料。梁羽生的联话正是这样一种文体。不过,之前的联话,“多是“偏重于‘掌故’方面,把一副对联的来历交代清楚便算了事,有时甚至只录联语,毫无注释,令得一般读者,读了这副对联也未必‘解得通’”(梁羽生语)。而梁羽生的联话则比较多一点触及历史的研究和文学的欣赏。写法上多有创新。捧读之后,我的感想是:“一生心血一家言,千篇联话两千联,百宝箱中有百宝,亿万联迷亿万缘。”此话怎讲?原来梁羽生九岁那年,便开始跟外祖父学做对子,他说:“我写的联话虽然不及武侠小说之多,但若说到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则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恐怕还在武侠小说之上”。因此这本书也是梁羽生一生心血凝结之作。梁羽生的联话,和过去的联话有所不同,多有创新,自是一家之言。全书收有九百零二篇联话,二千二百余副楹联。真是楹联文学的百宝箱。凡是楹联爱好者,能读到这本书,自然是一种缘分。且能被这些联话的魅力所折服。魅力何在?笔者不揣浅陋,试作如下分析。

一,趣味命题,百态千姿

    读一本书,首先要看目录,目录给人以第一印象。《名联观止》,全书有902篇联话,篇篇有序号,则则短而精。慢慢品味那些篇名,便是一种享受。因为是联话,许多篇名便是以所话之对联为题的。如:1(篇名序号,下同),孙行者;胡适之。19,见机而作;入土为安。20,陈瘦竹;谢冰心。62,张之洞;陶然亭。87,独持偏见;一意孤行。429,孔门弟子;鬼谷先生。
    有的题目,只取半联。取上联的如:50,水紧一声齐走鬼;129,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136,千秋怀抱三杯酒;516,假作真时真亦假;743,四十九年穷不死;840,独览梅花扫腊雪;取下联的如:451,大乔同穴,小乔同衾。460,两个乖乖五十元。484,天天小有天。517,芳气袭人是酒香。663,一径松风处士坟。528,是真佛只说家常。
    在全联中,选取其中一句的如:470,流水是车龙是马;478,未曾呼酒已消魂;507,一轮转尽古今愁;518,可怜风月债难酬;552,最可惜一片江山;554,山映斜阳天接水;
    再者是截取一副楹联的一部分的如:55,豆沙冰月,兰州水烟。183,草菅人命,马革裹尸。191,一生谨慎,万古清高。553,玉宇无尘,春心如酒。558,极目空寒,苍波无语。579,犁云耕雨,弄月吟风。
在联语中,只选取其中句首字而成题的如:485,,白林苏我,春夏秋冬。是从下面楹联中选取的。
    翘首仰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我今买酒湖山里,非仙也仙;
    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天寻诗风雪中,不乐亦乐。
    即使是散句篇名,也别有情趣。如,68,点金成铁的例子;80,点银成金的例子;135,因联惧祸不当官;305,拍皇帝马屁的元宵联;344,一副对联的演变等等,多姿多彩,不一而足。

二,趣字当头,多有创新

    梁羽生的联话,从1983年3月在香港《大公报》的《趣联》专栏连载,每日一篇,至1986年7月止,整整三年零三个半月,他所选择的对联要具备三个条件,即趣味性、艺术性和有值得一谈的“本事”。因此很受欢迎。他的联话,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一个“趣”字,趣事、趣联、趣话;趣语、趣意、趣情;天趣、胜趣、灵趣;真趣、奇趣、理趣。趣字当头,趣作红线。趣字贯穿字里行间。使你越读越有兴致,越读越有启迪,你会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拍案叫绝。如此联话,确实招人喜爱,令人爱不释手。
    第20篇,是名人、趣联、趣话。老舍在抗战时期,曾用现代作家的名字做过两首五言律诗,其中两联是对的精彩的。有一联是:
    素园陈瘦竹
    老舍谢冰心
    梁羽生在介绍韦素园是近代著名翻译家,陈瘦竹是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之后,评论曰,素园老舍,恰成妙对。陈可作动词用,陈瘦竹对谢冰心也很精彩。
    从50 篇至56篇,介绍何淡如的对联。其中有几副是用一句唐诗对一句广东俗谚,一雅一俗,妙不可言。
    有酒不妨吞月饮;
    无钱那得食云吞。
    四面云山谁作主;
    一头雾水不知宗。
    何淡如有一副题佛山“春色赛会”联: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梁羽生曰:“此联特色有二:一,上联下联都是句句押韵,而且平仄虚实,每个字都对得甚为工整。二,联语而有诗词韵味,情文俱佳,简直可以当作是他‘自度’的两阕新词来读,甚有文学价值。可知何淡如在擅写诙谐的广东话“怪联”外,且还能够写‘正统文学’之佳联的。”
    梁羽生的联话,多有创新。那么,他在那些方面有所创新呢,笔者认为,他以“趣”来组织联话,以专题系列来组织联话,以传授对联知识来组织联话,借用红楼梦研究中“内学”“外学”的概念来组织联话等等,都是有所创新的。正如封底的介绍文字所说:“梁羽生暗熟古今掌故,腹笥渊博,加上他尤擅填词制诗,文采精华,故所撰“联话”详瞻考证,娓娓道来读后有令人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之概。”

三,专题系列,趣在其中

    梁羽生的联话,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专题系列联话。他的专题系列,或以人物,或以事件;或以联类,或以撰法;或是单项,或是综合等等。他在讲陈寅恪出题“孙行者”掌故时,一口气写了十九篇文章。将此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是非曲折,功过得失,对联作法,内学外学等等,讲的一清二楚,令人佩服。他在介绍春联系列时,写了二十三篇文章。从民国元年元旦春联讲起,一会儿唐伯虎的春联,一会儿阎锡山的春联,一会儿皇帝的春联,一会儿文士的春联。谈古论今,各行各业,让你大开眼界。他在介绍“烟锁池塘柳”这一“绝对”时,讲了“燕衔泥垒巢”“茶烹凿壁泉”“港铺灯塔标”“烽销漠塞榆”“读者谈联”“烟锁池塘柳寻根”“灯深村寺钟”“港城铁板烧”“桃票锦浪堤”等十篇文章。他在介绍黄鹤楼时,在文章之后,自注一至十三。他在介绍梁启超集词句联时,写了十七篇文章,如果,连上其他介绍词的文章,那篇数就更多了。此外,较大的专题系列还有,红楼梦大观园系列,黄鹤楼系列,梁启超系列等等。大观楼系列,介绍了仿大观楼长联的多副名联。如《望江楼长联》《李白型名士的抒怀》《烟雨楼长联》《讽刺鸦片烟客联》等等,他在介绍苏东坡系列时,讲苏东坡,讲朝云,讲有关文人,使你增长见识。他讲苏州系列,十五篇文章,西湖系列,十篇文章。至于三、五篇,七、八篇的系列,那太多太多了。恕不一一介绍了。

四,趣味掌故,解为人知

    在梁羽生的联话中,有许多解为人知且有趣的掌故。过去读下面这副联时,觉得很好。很巧,很有趣。
    顺穆康贤,雍和乾乐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直隆恩庆万年
    读了135联话后,才知道宋湘此联,嘉庆见了,也是‘龙心’大悦,将它悬挂在金銮殿的蟠龙柱上。后来据说宋湘一想,‘千古’二字有点欠妥,而且把皇帝的年号分割,亦足招谤。为怕若祸,遂告病回乡了。”宋湘还有一副题昆明大观楼联:
    千秋怀抱三杯酒
    万里云山一水楼
    有人评论:“此七字联句堪与孙髯翁所题的一百八十字长联比美”。读了136联话才知道,同治五年(1866)云南提督马如龙重建大观楼,他在宋湘诗作中找出上面两句,题上自己的名字,作为大观楼的楹联。后来被人揭发,传为笑话。宋湘是嘉庆四年进士,马重建大观楼时,他早已死了。所幸的是此联却流传下来了。此事确实解为人知。
    还有一副我们很熟悉的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联的前面两句原来为王壬秋所撰,而“何分南北,不是东西”这八个字,却是上海某小报给它加上的。此事也很少有人知道。
    我们对陈寅恪出题“孙行者”的掌故,比较熟悉。但是,对陈寅恪的胞兄陈衡恪却知之甚少。陈蘅恪撰有一副集姜词联:
    歌扇轻约飞花,高柳垂阴,春渐远汀洲自绿;
    画桡不点明境,芳莲坠粉,波心荡冷月无声。
    梁启超见了这副对联,感叹不已:“所集的都是姜白石句,我当时一见,叹其工丽。今年我做这个玩意儿,可说是受他冲动。”提起梁启超,让我们想起了“痛苦中的小玩意儿”,联话543专门以此为题作了介绍。有人据此说他轻视对联艺术,那是误会了梁先生,详细情况还是读一读这篇联语就知道了。

五,对联知识,趣中学习

    梁羽生的联话,不是专门讲楹联知识的。但是,就楹联知识来说,这是一个百宝箱。楹联知识异常丰富。仅从联话篇目上看,便有:7,不工亦可胜工;8,正格与变格;12,明暗双重古典;54,联语而有诗词韵味;55,故意不对的对联;480,对联的内学外学;491,谈“新”虽好不宜滥;492,律诗之“联”不同对联;493,孤平和一三五不论; 898,对称的变格;还有附录,楹联的各自为对格等等。有的则是分类介绍楹联的,如,42,缩脚嵌名联;60,羊角对;829,析字联;832,数字游戏联;836,借字对;837,问答联;838,谐音借对;839,连珠联等等。至于在联话中介绍的楹联知识,那就更多了。如,69,局部整体,有招无招。讲阮元改联之事。“阮元修改孙髯翁长联主要的毛病,依我看来就是拘泥于局部某一个字的对仗是否工稳,忽略了长联所应有的整体气势。对联本来是要讲究“虚”“实”相对的,因此只从局部来说,也不能说阮元的修改完全没有理由。孙联的“披巾岸帻”是和“把酒凌虚”相对的,岸帻的“帻”(头巾)是“实字”,凌虚的“虚”是“虚字”。阮元可能觉得以“岸帻”对“凌虚”不够工稳,因而把“披巾岸帻”这句改为“凭栏向远”。同样道理,孙联的“喜茫茫空阔无边”是和“叹滚滚英雄谁在”相对的,“空阔”是虚字,“英雄”是实字,阮元可能也是为求虚实对仗的工稳,因而把“空阔”改为“波浪”。岂知这样一改,原作韵味尽失了。但话说回来,必须基本功(对联方面就是平仄虚实的对仗)打稳,才能讲求“突破”。正如武侠小说中常说的“无招胜有招”一样,先得经过“有招”(精通各种招数)阶段,才能到达了“无招”境界。像这样的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的分析讲解,俯拾即是,这里就不多举例说明了。总而言之,《名联观止》是楹联学者和楹联爱好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决定 发表于 2010-5-24 23:21:21

梁羽生先生的《笔不花》系列也多可观,只搜索到部分
=====================================
  六十三、莫到琼楼最上层 ——从袁寒云谈到吴健雄

     袁克文(寒云)是吴健雄的家翁。现在来说,吴健雄是举世知名的女科学家,知道她的人当然比知道袁寒云的多。但在六七十年之前,袁寒云却是“提起此马来头大”的“二皇子”,名气之大,甚至超过他的哥哥“洪宪太子”袁克定的。
   袁寒云不但是贵公子,而且是民初出名的诗人。有人将他比作曹植,可以想见他的才华。他最脍炙人口的两句诗是:“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据说是讽谏他的父亲(袁世凯)不要做皇帝的。此诗后人传抄颇多记忆错误之处,现在此重抄一遍,以供同好欣赏:
  乍着吴棉强自胜,古台荒槛一凭陵。
  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腾。
  偶向远林闻怨笛,独临灵室转明镫。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袁寒云脾气很怪,按说北洋军阀时代,不知多少权贵是他父亲旧属,但他在父亲死后,却是生活潦倒,卖字卖文为生,并不依靠权贵。他喜欢唱戏,常以票友身份粉墨登场,据说有一次当时的总统冯国璋要阻止他登台,叫副官请他去总统府。他说:“我唱我的,他管得着吗?我不去!”结果唱了一出颇有讽刺意味的昆曲《状元钻狗洞》。
  据说他死后无以为殓,靠朋友替他料理后事。陈诵洛挽以联云:
  家国一凄然,谁使魏公子醇酒妇人以死?
  文章余事耳,亦有李谪仙宝刀骏马之风!
  时人推许为民初名联之一。我以为将他比作李白不太恰当,就他的气质来说,似乎更近于曹子建和纳兰容若。
  袁寒云是个颇有浪漫气质的旧文人,他的儿子(袁家骝)和儿媳(吴健雄)却是脚踏实地的科学家。他劝父亲“莫到琼楼最上层”,但对他的佳儿佳媳来说,他们正在攀登科学的高峰,“莫”字似应改为“应”字了。

决定 发表于 2010-5-24 23:21:50

  四十二、不教成败论英雄 ——袁寒云挽孙中山联    
     在挽孙中山诸联中,有一副是兼有“才子”和“皇子”身分的袁寒云(袁世凯第二子,原名克文)写的。袁世凯背叛民国,孙中山曾领导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已见上述。袁寒云虽不赞同父亲称帝,但为人子者总不能直斥其父之非,这副挽联如何下笔呢?袁寒云不愧有才子之称,写得倒是颇为得体。联云:
  埏遂近明帝故陵,自有江南供俎豆;
  史迁作霸王本纪,不教成败论英雄。
  这副挽联是在国民党政府为孙中山先生举行“奉安大典”时写的。“埏遂”是墓道,此处指中山陵;“俎豆”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引申为崇奉之意。“明帝故陵”即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中山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麓,明孝陵在钟山南麓玩珠峰,二陵相去甚近。这是上联“本事”。项羽不是“正统”的皇帝,但司马迁的《史记》却将项羽传列入“本纪”,因而下联据此得出“不教成败论英雄”的结论。袁世凯称帝失败,孙中山也是未得及身而见革命成功的。下联说的那个“英雄”,可以解作袁世凯,也可以解作孙中山。袁寒云故意作为“泛论”的笔法出之,这也是他作为才子的“聪明”处。

决定 发表于 2010-5-24 23:22:44

  四十三、一字推敲
      袁寒云一联有不同版本,另一版本上联第一句作“墓门对明祖故宫”,“江南”作“江山”;下联“史迁”作“史公”,“霸王”作“项王”。“埏遂近明帝故陵”也好,“墓门对明祖故宫”也好,说的都是中山陵的位置,关系不大(以地理位置而言,原联似更切。因二陵同在钟山,对故宫则是“遥对”了)。“史迁”、“史公”都是指太史公司马迁,但一般习惯简称为“史迁”的似比简称为“史公”(把太史公的“头”锯掉)的多。“霸王”“项王”都是指项羽,以“霸王”对“明帝”较工,因“霸”与“明”均形容词也。
  最关键的是“江南”与“江山”的推敲。“江南”偏于一隅,“江山”则是“大一统”的,不但气魄大得多,也更适合孙中山是全国领袖的身分。但袁寒云是著名才子,岂有不知二者差别?因而有个说法,说他是故意用“江南”的。主“江南”一说者谓,就因为该联作者是袁寒云,所以他才要故意把孙中山“略为贬低”,只承他是南方的革命领袖,不承认他是“正统”的全国元首。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一九一二年元旦那天就任“临时大总统”于南京,到了二月十三日,就实践他对袁世凯的诺言,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继任临时总统。到了一九一三年十月六日,“国会”(当然是袁世凯势力控制下的国会)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这就是“正式”的元首,而非“临时”的了。站在北洋政府的立场,同时也是根据中国传统的修史惯例(如陈寿的《三国志》就奉曹魏为正统,而不是去管曹操和刘备谁是谁非),自袁世凯至段祺瑞的北方政权才是合乎“法统”。孙中山在“珠江开帅府”只是在南方“割据”而已。袁寒云虽然不赞成帝制,但他还是不能让孙中山的身分盖过他的父亲袁世凯的(他还未能“进步”到那个程度)。若说“自有江山供俎豆”,那就是他也把孙中山尊奉为全国元首了。
  但不论就历史评价或就对联艺术而言,“江山”确是比“江南”好得多。如果袁寒云的原联真是用“江南”的话,我们倒不能不为他惋惜,惋惜他因为是袁世凯的儿子,至以辞害意,既失掉正确的历史评价,也减弱了该联的艺术性。还是改为“江山”的好。

决定 发表于 2010-5-24 23:34:11

啊,找到<<笔不花>>全集了,内容多而杂,涉猎对联的部分不少,干脆发成个转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名联观止 作者:梁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