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老生 发表于 2009-3-15 16:39:48

三论对联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作者:殷启生

摘要: 本文从对联的性质和作用论述对联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 对联 文学史 地位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注意到对联一直被排挤在文学殿堂之外,“被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一致同意开除了”(引自文学史家程千帆《关于对联》)。于是我写了《论对联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载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7期)。四年之后又写了《再论对联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载于《宜春师专学报》1993年4期)。之后,我更加时常关注着文学界这一仍未纠正的错案.我越来越认定对联,具有一般文学的性质,对联与一般文学的作用也是一致的,绝不能任其从文学史中被开除。

      因此,我又认为有必要再从探讨对联的性质与作用的角度来肯定对联是文学,以再三引起文学史家们的反思,力争对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关于对联的性质,内容是多方面的。这里择要而言,以就教方方家,尤其是文学史家们。

一、对联具有文学性.

      对联源自古代诗歌,尤其是律诗的产生,使对联的格律得以成熟.因此,对联具有诗的属性,可以说对联是形式独特的诗。创作这种独特的诗,不仅要严格地遵循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而且对联对字词、语法、修辞、声律的要求,比诗的要求更高,创作起来也更难。同时,对联与诗一样,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也是用形象思维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宏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例如杭州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按臣”,它不仅直接歌颂了岳飞、抨击了秦桧,而且用了文学创作的拟人化手法赋予了青山、白铁以鲜明的情感,既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绝妙对联,也是一首绝妙好诗。又如江西大学新闻系华武先生为第六届全国屈原杯龙舟赛、中国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所撰写的1992字长联((江西广播电视报》1992年19期),总览得阳匡庐胜境,细描迷人醉仙风光,气势恢宏,意蕴深长,既是对联,不也是一篇难得的文学作品吗?对联是文学,具有文学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产物,而且正是从文学的母体中分娩出来的。

二、对联具有审美性.

      对联一般以悬挂的形式展示风彩,这就需要进行书法、裱摘或雌刻、美化等。书写对联是很讲究文字外形美的,并不是所有会写字的人都能书写对联。事实上许许多多悬挂的对联都是很有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书写以后,悬挂的对联有的是用绢纸裱梢的,有的是用木板或大理石雌刻的。这都是艺术品,对联便集多种艺术于一身。选择内容适宜,书法、裱褚、雕粼精湛宜的位置,能给人以富丽、高雅、豪放、肃穆的感受,起到美化生活、谊染气氛、表达情感的作用.因此,对联作为文学的独特形式,也与一般文学一样,具有美的属性,给人以美的教育与享受.例如清代郑板桥书写的“黄山云似海,天姥日为丸”,就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又如江西省宜春市宜春台上汪如高先生所作大理石刻,以当地八景和历代名人为内容的长联,也既是文学作品,又对宜春台的美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三、对联具有民族性。

      就是说,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对联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造,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独有.这绝不是自吹自擂,而是绝对真实的历史和现实。至今,对联虽然传入了世界上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但都是华人所带去的,或者外国人使用我们中国的方块汉字仿造出来的.例如,清代光绪皇帝完婚时,英国女王赠送的座钟上刻有“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联,不仅是用方块汉字刻成的.而且表达的思想和民俗也是汉民族的风格。用英文是万万写不出来的.据资料载,现在许多国家的风景名胜区也有对联,但都是用方块汉字刻写的.

       因为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词义相对,语法结构相同.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协,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除了方块汉字能担当这些任务外,任何其他国象的拼音文字都是望尘莫及的。民族性也是文学所具有的性质。任何民族的文学,都必定是属于本民族的,包括许多属于世界的文学,也首先是属于民族的.对联能走向世界,也是如此。

四、对联具有时代性.

      对联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联的内容也起着变化。君主时代,就产生了“尧风舜日景色媚,帝德君恩气象新”的对联,君主制度灭亡了,这类对联就不会再产生.民国时期,有“民国万税(岁),天下太贫(平)”的对联,民国灭亡了,这类对联也不会再有。时代发展到令天,中国是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对联是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新风尚的.如‘旭日东升党蔚新风树正气,神州飞跃民为四化展宏图”,集中地形象地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燕蒸日上的壮丽景象.而“小伙子出嫁,父送母送合家相送;大姑娘招亲,爹迎妈迎全村欢迎”的对联,在封建时代是不会有的.什么样的时代,才有什么样的对联.对联的这一性质与文学作品也是一致的,文学作品也是反映现实而不能脱离时代的。

      从对联的上述性质来看,它与一般文学的性质是一致的,无疑应肯定对联是文学。对联既是文学,我们再来看对联是不是具有一般文学所具有的作用呢?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关于这一点,不作详细的论述。因为对联的作用世人皆知,且并没有人否定.据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作品的主要作用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对联是具有这种作用的。例如毛主席1939年为延安新市场撰联:“坚持杭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就很好地宣传了党中央为纪念抗战两周年而发表的时局宣言。1939年“平江惨案”发生后,毛主席撰联:“日寇凭陵,国难方殷,枪口应当对外;吾人主战,民气可用,意志必须集中”,这对教育和鼓舞人民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抗日,赶走侵略者,是很有号召力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又如:“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对批评和揭露工作中的丑陋与矛盾,督促改进工作作风是一针见血的.再如孙中山先生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对自己和他人都能起到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的作用。由此看来,对联所起的作用与一般文学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且如前所述尚有更广泛的其他作用。

      综上所述,既然对联具有文学的性质和作用,就理所当然是文学,文学史家们有什么理由将对联从文学史中开除呢?我相信今后的文学史家们是会填补文学史的这一空白的。

注:本文有的资料借助于曾伯落先生的《对联作法》.在此致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论对联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