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26:03

完整版梁羽生<<名联观止>>

转自<<梁羽生家园>>论坛

目录:

一、孙行者 胡适之 祖冲之
二、陈寅恪的谐趣联
三、陈瘦竹 谢冰心
四、流水是车龙是马
五、海山仙馆联
六、五层楼三联
七、水紧一声齐走鬼
八、观塘艺术节征联
九、宋城征联的闲话
十、台湾郑成功祠联
十一、郑成功的家庭悲剧
十二、郑成功的军师
十三、黄杰题金门郑祠联
十四、联圣赠张大千联
十五、挽张大千联
十六、张大千的集句联
十七、方地山赠马掌等联
十八、曾国藩赠春燕联
十九、袁世凯赠商英联
二十、缩脚嵌名联
二十一、镜花录与杜林胡
二十二、谈何容易做刘表
二十三、拥护哪个舅子
二十四、纪晓岚嘲庸医联
二十五、纪晓岚的幽默
二十六、拍皇帝马屁联
二十七、饶宗颐赠陈之初联
二十八、梁寒操挽胡适联
二十九、挽胡适的白话联
三十、何淡如其人
三十一、一拳打出眼火
三十二、一肚草格外大声
三十三、豆沙冰月 兰州水烟
三十四、何淡如嫁女联
三十五、三间大屋间间间
三十六、联语而有诗词韵味
三十七、丛桂有坊 六榕无寺
三十八、六榕无树记东坡
三十九、大观楼长联
四十、点金成铁的例子
四十一、局部整体 有招无招
四十二、梁章巨何故抑髯翁
四十三、大观楼长联译文
四十四、仙人黄鹤 何日归来
四十五、张之洞二联
四十六、三个督抚的题联
四十七、崔颢题诗 青莲搁笔
四十八、以笔喻楼具巧思
四十九、黄鹤楼上发牢骚
五十、独持偏见 一意孤行
五十一、补谈徐悲鸿的名联
五十二、张謇赠沈寿联
五十三、佛云不可说不可说
五十四、张謇挽沈寿联
五十五、康有为自寿联
五十六、康有为的名联
五十七、续谈寿吴佩孚联
五十八、梁启超挽康有为联
五十九、挽梁启超的名联
六十、改寿联讽袁世凯
六十一、巫峡啼猿数行泪
六十二、吴佩孚诗 张学良联
六十三、挽宋教仁联
六十四、战犯人名联
六十五、讽李鸿章联
六十六、蒋介石挽吴佩孚联
六十七、蔡元培挽张謇联
六十八、烟锁池塘柳
六十九、妙人儿倪家少女
七十、回文三对
七十一、港铺灯塔标
七十二、燕衔泥垒巢
七十三、茶烹凿壁泉
七十四、读者谈联
七十五、咏清道工人联
七十六、请教高明
七十七、高明·中正·无忌
七十八、田汉高明及其他
七十九、大包·花生·药草
八十、望江楼长联
八十一、要平分工部祠堂
八十二、四壁云山 青来剑外
八十三、同是文人分左右
八十四、姓左不左 名左不左
八十五、张幼仪挽徐志摩联
八十六、陆小曼挽徐志摩联
八十七、郁达夫挽徐志摩联
八十八、梅兰芳挽徐志摩联
八十九、徐父挽子联
九十、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九十一、大明湖名联
九十二、舟行著色屏风里
九十三、豪气纵横倾北海
九十四、岭南一寸楼联
九十五、陶陶居嵌字联
九十六、襟江酒楼嵌字联
九十七、大包易卖 大钱难捞
九十八、天天小有天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26:41

一、孙行者 胡适之 祖冲之


  对联是中国文学独有的形式,用其他国家的文字是绝对做不出对联的。这里说一件趣事,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试,国文一科由名史学家陈寅恪出试题,其中有一题就是做对子。出的对头是“孙行者”,结果有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矫枉过正,于是就有人在报上攻击清华大学不应该要学生做对子。陈寅恪出来答辩,指出做对子最易测验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因为寥寥数字已包含对词性的了解,以及平仄虚实的运用。对联在各种文学形式之中字数最少,但却最富于中国文学的特色。他的解释一发表,这个“茶杯里的风波”也就平息了。
 

  不过,虽然有许多考生对不出来,却也有几个对得很好的。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个,说来有趣,正是以提倡白话文运动出名的“新人物”胡适之来作对。

  孙行者
  胡适之

  这个对子不但当年传诵一时,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但认真说来,用“胡适之”对“孙行者”是不算工整的,“行”对“适”,“者”对“之”,可以;“孙”对“胡”就欠工整了。它之所以脍炙人口,恐怕还是由于胡的名气之故。胡适之是当时全国皆知的名人,末代皇帝溥仪在故宫开始安装电话之后,第一个电话打给徐狗子(北京的一个杂耍演员),第二个电话就是打给胡适之,可见其知名度之高。
 

  对“孙行者”对得最好的是“祖冲之”。“祖”“孙”相对,天造地设。祖冲之是南北朝时代的大数学家,是全世界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人。十六世纪德国数学家卢道尔夫穷毕生之力把圆周率箅到小数点后三十五位,科学界给他立的墓碑就只刻下他算出的这三十五个数字,没其他文字,成为全世界最奇特的墓志铭。但若论实用价值,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已足够了。在这方面的研究,祖冲之要比卢道尔夫早了一千多年。
 

  还有一个考生对以“王引之”,也比对以“胡适之”好。王引之是清代嘉庆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绝不下于胡适之的。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27:32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20:20 编辑

二、陈寅恪的谐趣联


  陈寅恪以学问渊博著名,为人却是很风趣的。一九二六年,他做清华国学研究所导师的时候,对学生说:“我有一联,赠给你们。”联云: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
      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南海圣人”指康有为。康是广东南海人,以继承孔子之学自任,著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大同书》等。因而有“康圣人”之称。研究所导师之一的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另一导师王国维则做过宣统皇帝溥仪的师傅。所以他说他的学生是康有为的再传弟子,是大清皇帝的同学。

  陈寅恪在做大学问之余,似乎也相当喜欢做对联这个“小玩意”(“小玩意”语出梁启超,他曾有集词句联数百副,题为《痛苦中的小玩意儿》),抗战期间,他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时常要“跑警报”(躲避日机空袭),因而做了一副对联: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入土”者,躲入防空洞也。见机而作,入土为安都是普通成语,但其运用之妙,却令人叹服。

  陈寅恪不但曾用对联来“幽”学生的“默”,且曾用过对联来“幽”大学校长的“默”。他有一副赠罗家伦的嵌名联:

  不通家法,科学玄学;
  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罗家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有学生写了一副打油诗在校报发表,嘲讽他道:

  一身猪狗熊,两眼官势钱;
  三才吹拍骗,四维礼义廉。

  从这首打油诗可以想见其人,怪不得陈寅恪用嵌名联来讽刺他了。

  陈寅恪擅作谐趣联,但最能代表他在联语这方面功力的,则是他挽王国维的一联: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垒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契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一九二七年北伐军入北平之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他是忠于清室的,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当此事变,义无再辱。”清祚告终于宣统三年(一九一一),距离王国维之死为十七年,“十七年家国久魂销”指此。“契文奇字”指王国维在甲骨文、金文方面的成就。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28:11

三、陈瘦竹 谢冰心


  老舍在抗战期间,曾用现代作家的名字,做过两首五言律诗。其中有两联是对得相当精彩的,挑出来谈谈。
 

  其一是:

  素园陈瘦竹
  老舍谢冰心

  素园即韦漱园(一九零二~一九三二),是近代著名翻译家,一九二四年,鲁迅在执教北大之余,主编“未名丛刊”,专收译作,素园是“丛刊”主要作者之一。他虽然只活了三十岁,译作却颇多。果戈里的著名小说《外套》就是他译的。鲁迅对他评价颇高。给他写的墓志铭道:“素园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
 

  陈瘦竹是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一九零九年出生于江苏无锡。重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灿烂的火花》、长篇小说《春雷》以及戏剧理论《易卜生玩偶之家研究》等等。解放前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解放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素园”“老舍”恰成妙对。“陈”可作动词用,“陈瘦竹”对“谢冰心”也很精彩。谢冰心的丈夫是社会学家吴文藻,国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就是吴的高足。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28:42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20:31 编辑

四、流水是车龙是马


  江孔殷有题东园酒家一联:

  立残杨柳风前,十里鞭丝,流水是车龙是马;
  望尽玻璃格里,三更灯影,美人如玉剑如虹。
   (错语:下比有版本前句为"望入[断]琉璃格子)

  据熟悉广州掌故的汪杅庵先生说,此系民国初年事,东园是游乐场,在广州东堤,故名。据此,酒家所处的环境是游乐场所,“流水是车龙是马”则更见贴切了。
 

  但当时有人弹“流水是车龙是马”此句欠通。其言曰:李后主词:“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用“如”字连接来作形容则可,用“是”字直指则欠解了,流水怎能是车,龙又怎能是马呢? 

  “弹者”似乎所见不广了。这一句是有出处的,清代的纪晓岚(乾隆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乾隆修《四库全书》,任他为总纂。)有一咏红章京(官名,清代在军机处办理文书的官员)的诗,其中就有句云:“流水是车龙是马,主人如虎仆如狐。”江的联语,其实是借用纪的诗句的。

  以物拟物,用一“是”字,加强语气,并无不可,且是古已有之的。例如苏东坡的《卜算子》一词上半阕: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若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比喻新鲜,意境空灵,韵味无穷,千古传为名句。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29:15

五、海山仙馆联


  “流水是车龙是马”一联刊出后,编者转来莫退之先生来函,提供补充江孔殷所题东园酒家一联的材料。莫先生说:“后来我所闻的与此联颇有出入,不知道是否江孔殷被人弹后自己修改,抑或别人替他写过。”他所闻的一联是:

  披襟珠海楼头,千里来宾,流水比车龙比马;
  着眼玻璃格里,满堂倪影,美人如玉酒如醪。

  此联的用词遣句,更适宜用于酒家。不过文采则似乎稍逊于原联。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孰优孰劣,那还是见仁见智的。
 

  由东园而想到广州的另一名园——荔枝湾的“海山仙馆”。它的历史更长,是清代道光年间广州首富潘仕成(道光拔贡,曾任两广盐运使)的产业,擅山水园林之胜,有何绍基题联云:

  无奈荔枝何,前度来迟今又早;
  又欲摇舸去,主人不饮客常醺。

  何绍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是道光进士,官至编修,草书为一代之冠。通经史、小学(文字学),诗也做得很好。又:“又欲摇舸去”,亦有版本作“又乘苏舸去”的。“苏舸”是海山仙馆的游艇。“苏舸”对“荔枝”似更工稳。
 

  潘仕成亦有自题“海山仙馆”一联:

  池馆偶陶情,看此时碧水栏边,那个可人,胜以荷花颜色;
  乡园重涉趣,忆昔日红尘骑上,几番过客,虚抛荔子光阴。

  据说潘仕成此联是为纪念他的一个不幸短命而死的宠妾写的,“那个可人”即该宠妾也。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29:45

六、五层楼三联

 
  广州越秀山五层楼有一名联:

  万寻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凭栏看剑,泪洒英雄!

  此联乃清代与曾(国藩)左(宗棠)同时的“中兴”名将彭玉麟所撰,辞雄气壮,堪称粤中第一名联。
 

  胡汉民在广州任“代师”时,亦曾有题五层楼一联:

  五岭北来,珠海最宜明月夜;
  层楼晚望,白云犹是汉时秋。

  此联嵌“五层楼”三字,写景、抒情、亦饶情趣。原联用《曹全碑》体貌书之,后佚去。解放后五十年代初吴子复以《礼器碑》体式补书于楹。
 

  六十年代后期,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陈凡,亦曾为五层楼撰过一联:

  百尺楼凭遍栏杆,极目古云山,问国族几经隆替?
  一江水洗清霾瘴,手悬新日月,信人民才是英雄!

  气概似更胜彭联,且具历史感。可称是适合新时代的新对联。但有某刊推荐此联时,误“国族”为“国旗”,是亦可列入校对之笑话也。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0:11

七、水紧一声齐走鬼


  读陈凡兄写的《大公报在港复刊的时候》一文,文中谈及当年有个无牌小贩,因“走鬼”跑到当年大公报斜对面的楼上,不幸失足,坠楼死命一事,因而想起一副“怪联”:

  水紧一声齐走鬼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上联是用香港俚语来写的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下联则是一句唐诗。一俗一雅,对得却是甚为工整。
 

  在这里说说这副怪联的来历,五十年代初,我担任《新晚报》的副刊编辑,曾开设一个“一日一联”的小专栏,征求写本地风光的妙联、怪联。上述这副怪联,就是入选的作品。
 

  香港擅写对联的人确是不少,这个小专栏维持了将近两年,用的都是读者投稿。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如下几联:

  白日放歌须纵酒
  黑灯跳舞好揩油

  赤柱有食兼有住
  汀洲无浪复无烟

  怕热最宜穿短裤
  论功还欲请长缨

  徒令上将挥神笔
  惯见霸王搭电车

  最馋白菜煲猪肉
  忍见黄沙没马头

  最后一联是写在马场铺了草皮的马迷的。(赌马输了,俗称“铺草皮”)。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0:36

八、观塘艺术节征联


  有人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是否真的如此,姑置不论。只就对联来说,香港的水平是不低的。非但不是沙漠,甚至可说是花果满园。我曾担任过几个有较大规模的征联评判,来稿都是数以千计,可观者着实不少。
 

  较大规模的征联,最近一次是去年观塘艺术节的征联。在征联的同时,兼有征诗、征文。评委的意见,一致认为联的水平最高,诗次之,文又次之。
 

  征联规定,嵌“观塘”二字。获得冠军的一联是:

  观无尽,大厦连绵,喜善政爱民,万家蒙荫;
  塘有源,长江浩瀚,感良工泽世,一地沾光。

  评委之一的前中文大学文学院长李棪教授欣赏“观无尽”三字,认为用此三字带领全联,气魄宏大;而用来与“塘有源”相对,亦是浑成可喜。
 

  “长江”的“长”,在这里是用作形容词,并非实指中国的长江。
 

  获得亚军的一联是:

  观海观山,趁良辰读书评诗,赏联顾曲;
  塘南塘北,看胜地飞桥卧隧,辟土开村。

  此联以文采胜,写得非常潇洒,字面也对得很工整。对联是可以两边各自成对的(部分或全体都可以,但当然还是要合乎平仄。)本联的“观海观山”、“塘南塘北”;“读书评诗”、“飞桥卧隧”,都是两边各自成对的好例子。就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副对联的。
 

  爆个小小的“内幕”,说来有趣,评联是每个评判各给一个分数,加起来就是该联所获的“总分”,根据总分来定甲乙。一般情况,总分是极少相同的,但这次评联,冠、亚军联的总分却恰好相同。后来经过再度细评,方始定出甲乙。多数评委认为“观无尽”一联较胜的理由是,作为艺术节征联的首选,应该以有气派而字面也较堂皇的为宜。我同意这个说法。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1:23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20:49 编辑

九、宋城征联的闲话


  宋城落成时,有征联之举,获得冠军的一联是:

  大宋汉山河,气势长存威海外;
  富家王府第,声名远播震城中。

  获优异奖第一名的是:

  大雅琴书,垂杨秀竹神仙府;
  富华院落,之径高台帝子家。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对联欣赏》一书,收录了这两副对联,并附加意见:“……其实此二联均以鹤顶格嵌入‘大富’二字,似不足称道,以为有伤大雅。”

  我忝属评判之一,想略加说明。宋城有座“王员外府”乃是“大富之家”,征联是作为“大富之家”的门联用的。因此许多应征的对联都嵌上“大富”二字。香港是商业社会,一般人的观念和中国古代文人的“耻于言富”的观念不同。说老实话,对“大富”的,“有伤大雅”,我们在评联时,确是不以为意,没有人提出过要求讨论的。

  另一副以鹤顶格嵌入“大富”二字的对联是:

  大地栽水陆草木之花,足以怡情悦性:
  富家集商周唐宋异宝,珍如拱璧连城。

  北京出版的《对联欣赏》一书,也收录了这副对联。评语是:“写得不错”。 

  我也认为写得不错,“水陆草木”与“商周唐宋”,是两边各以同类字成对,“怡情悦性”与“拱璧连城”是两边各以成语成对。字面对得工整,内容也颇能表现富家气派。不过,作为大富之家王员外府的门联,则似不及上面所说那两副对联的适当,因此获得的名次较后。

  还有一副是用“蜂腰”“鹤膝”格两嵌“大富”的:

  注酒百千杯,大论英雄,往道风云际会,何如沧海鱼龙,三尺浪推,大可随机能变化;
  量珠十万斛,富瞻华贵,好夸诗礼传家,更羡前头鹦鸪,重楼声价,富而令德未忘言。

  我颇欣赏此联,不过此联侧重于借题发挥,抒发情怀。作为宋城门联,不大适合,因此未能获奖。
 

  还有一副不嵌字的对联获得《对联欣赏》收录的是:

  拓地远尘嚣,适吾居矣,喜园林日永,景物常新,好领取柳底莺声,松间鹤影;
  升堂多俊杰,把手欣然,想文酒风流,琴棋继兴,忽虚掉梅花时序,荔子光阴。

  此联也写得不错,但可惜写不出“宋城”特点,用于南国的任何园林都可以,这就流于浮泛,影响得分了。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2:01

十、台湾郑成功祠联


  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台南有“延平郡王祠”(延平郡王是明朝桂王给他的封号),通称郑成功庙,为台湾省首要古迹,祠内楹联佳作甚多,选几副出名的谈谈。


  沈葆祯联云: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奈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沈葆祯(一八二零~一八七九),道光进士。曾任江西巡抚、福建船政大臣等等要职,马尾船政局就是他主办的。后来他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参与经营轮船招商局。对中国的航运事业,可说得是有相当贡献的。此联咏叹郑成功的平生际遇,有史实,有感情,堪称佳构。
 

  唐景嵩联云:

  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山河,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唐景嵩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在清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的中法之战中,曾坚守谅山,大败法军。中日甲午之战(一八九四)时,他是台湾巡抚(相当于省长),清廷战败,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他曾受绅民拥戴为总统,宣告“自立”。其后兵败,始渡海回内地。他所撰的郑成功祠一联,是大有英雄重英雄气概的。
 

  国民党政府搬至台湾后,许多党政军要人也为郑成功祠题联,有两联我认为是写得比较好的,录如下:
 

  王东原联云:

  志存明杜,力抗虏廷,挈一旅海上纵横,珪土旧提封,遗像清高留浩气;
  地辟草莱,诞敷文教,亘三纪荒洲殷阜,河山今复旦,崇祠展拜佩雄图。

  王东原曾任国民党政府的湖南省主席。“珪”是中国古代的“守邑符信”;“提封”亦作堤封,古代诸侯之封地也。此联将台湾比作郑成功的“封地”,虽然不大恰当,但所说的史实,还是足以概括郑成功生平的,而在郑成功的“武功”之外兼及他的“文治”方面,亦是此联特色。
 

  郑成功是在清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的,一八九五年,清廷将台湾割给日本,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台湾复归祖国。王东原联中的“亘三纪”云云,即是指这段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台湾从“荒洲”变为“殷阜”,郑成功的功劳自不可没。
 

  更有特色的是孙立人撰的一联:

  仁人志士,史不绝书,类皆值民族危亡之际,保民社而莫能,独天留椰雨蕉风之一岛,延永历正朔二十余年,抱箕伯过墟之痛,宏虬髯创业之功,海外奠基,剖符建节,殊迹超于常轨,精忠感召后来,想象旌旗,有谁手转乾坤,扫荡九边弭世乱:
  汉武唐宗,威行异域,然并当国家强盛之时,倾国力以从事,惟公提孤臣孽子之偏师,复台湾故土三万方里,断裹粮运械之援,攻坚壁待劳之寇,敌前登陆,张幕受降,遗烈震于千秋,伟迹远逾先例,敬瞻庙貌,自是名垂宇宙,纵横百代仰人豪!

  孙立人在抗战后期,曾率师出国作战,是著名的远征军将领之一,初任师长,后任军长(他所长的那一军,即当时知名度最高的全美式装备的新一军)。在反攻缅北的战役中,大破日军,打通了中印公路。国民党政府搬至台湾后,一九五零年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他题郑成功祠一联,是在他任“陆总”期间的事。
 

  孙联的特点,就在于他是以军事家的眼光,从军事观点,论郑成功收复台湾之难能可贵。
 

  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在大陆的抗清军事受到挫折,因而想到要在海外建立一个抗清基地。于是由厦门、金门两岛发战舰数百艘,战士三万五千人攻入台湾,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了沦陷三十多年的中国领土(台湾是一六二四年被荷兰侵占的)。他的进军台湾是没有后援的,而敌人则是坚城深池,以逸待劳。因此孙立人对他的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以“偏师”克敌,“敌前登陆”、“张幕受降”大表叹服。此联上联谈史实,下联论军事,都有独到之处,对仗也甚工整。
 

  郑成功祠联,还有一副值得一提的是:

  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
  复父书辞严义正,千秋大节,事俎豆于舜日尧天。

  此联作者是清代“名臣”刘铭传(字省三,生于道光十六年,卒于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三六~一八九五),他曾任福建台湾巡抚,这一联是他在巡抚任内题的。虽然比不上沈(葆祯)、唐(景嵩)二联的出名,但却有一段关于郑成功“大义灭亲”的故事。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清兵入关之初,本来是矢志效忠明室的,顺治二年(一六四五),他曾拥立明宗室唐王朱聿键为帝,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不料次年清兵入闽,他就变节投降了。他奉命写一封招降书给他儿子,劝儿子跟他一同投降清廷。郑成功坚拒投降,并且复信给他的父亲晓以大义。这就是此联中所说的“复父书”的“本事”。
 

  郑成功曾受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联中说的“赐国姓”即指此事。
 

  郑芝龙的下场很惨,在郑成功收复台湾那年,他被清廷处死,连累他在北京的家人,全都被杀。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2:27

十一、郑成功的家庭悲剧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后,第二年(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就死了,享寿不过三十九岁。他的早死,和他的“家变”可能也有一点关系。


  他的长子郑经也是个将材,他收复台湾后,命郑经驻守金门、厦门。郑经的行为却是不大正经,和乳母通奸生子。郑成功闻知大怒,曾派人持令箭到厦门要杀郑经。但郑经很得军心,诸将不肯奉命。不久,郑成功就病死了。
 

  祸延下代,郑经接延平王之位,他和奶母所生的儿子郑克臧也渐渐长大了。史称他刚毅勇断,有乃祖风,郑经很疼爱他,在出兵大陆时,令他守台,号“监国”。但他的祖母(即郑成功的夫人)董氏认为丈夫是给儿子和奶母生子一事气死的,因而迁怒于他,极力主张立嫡孙克塽(郑经次子,正室所生)为世子,后来郑经又短命死了(比他父亲还少一岁,只活三十八岁),克臧遭祖母所废,自缢而死。克塽嗣延平王位,不过二年,台湾被清水师提督施琅攻陷,克塽降清。
 

  台湾人痛惜克臧之死,建有“监国祠”在郑成功祠内,附祀克臧夫妇。(克臧夫人陈氏在丈夫自缢后,绝食七日而死)监国祠有陈谟所题一联:

  惟君克振祖风,乃使骨肉情中,生许多媒孽;
  有妇能完夫志,求之须眉队里,恐无此从容。

  说的就是这个家庭悲剧。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3:05

十二、郑成功的军师


  谈起台湾的历史,还有一个人是必须一提的,他就是郑克臧的岳父陈永华。
 

  陈永华是帮助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一大功臣。清人魏源所著的《康熙戡定台湾记》就有一段说:
 

  “成功既有台湾,与所据金、厦二岛相犄角。又礼处士陈永华为谋主;辟屯垦,修战械、制法律,兴学校;起池馆以待故明宗室遗老之来归者。以赤嵌为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二县,招徕漳、泉、惠、潮之民;污莱日辟。”
 

  “谋主”亦即俗称军师,从这段叙述,可见他对开发台湾的功劳。郑成功死后,郑经继位,和他结成儿女亲家,对他更为倚重。他的官职虽然只是“参军”,但台湾许多军政设施都是出自他的擘画。郑经的下属,多称他为“军师”而不名。
 

  郑成功祠的东西两庑,配祀明末忠义之士一百一十四人(陈永华亦在其中)。有联云:

  逋播老蛮天,是洛邑义民,辽东处士;
  文章传幕府,听西台恸哭,蒿里哀歌。

  又联云:

  返日共挥戈,沧海楼船拼转战;
  余生皆裹革,秋风铁马倘来归。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3:36

十三、黄杰题金门郑祠联


  郑成功是福建省南安县石井人,在他的故乡,也建有纪念他的祠庙。民国四年(一九一五),许世英任福建省长,曾至南安石井谒郑氏祠,并题一联云:

  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
  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

  许世英,光绪廿三年拔贡,在清末曾任司法官多年,并曾奉命考察欧美各国司法及监狱制度,民国初年曾任大理院长及司法总长。
 

  石井古称海都,曾设巡检司,宋代建靖水寨,明代置烟墩,铳城,为泉州的海防要地。郑氏始祖郑稳石宋时在此定居。
 

  另外在金门岛也有一座郑成功祠。金门是郑成功取台之前的重要基地之一(另一为厦门)。金门郑祠位于夏墅、后丰雨港间之高岗,风景甚佳。祠内立有郑成功的坐姿雕像。有曾任“台湾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将领黄杰所撰的楹联:

  立金门以望神州,万顷恩波迥赤嵌;
  抚铜柱而听声鼓,千秋烈焰铸黄魂。

  “赤嵌”是荷兰侵略者在台湾所筑的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名承天府。康熙取得台湾后,又改名安平镇城。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4:11

十四、联圣赠张大千联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日在台湾病逝的名画家张大千,可说是标准的“联迷”。据他的秘书冯幼蘅在台北写的一篇文章记述,去年十二月,他刚从劳民总医院出院,就和来访的客人在摩耶精舍大谈对联艺术,把他记得的一些前人妙对背给朋友听。其中有两副是方地山送给他的嵌名联。
 

  方地山有近代联圣之称,曾任袁世凯西席,袁的次子、近代著名的文人袁克文(寒云)就曾跟他学作诗文。方的年纪比张大千大得多,但因性情相投,结为忘年交。张常赠他没有上款的画好让他卖钱。张大千三十六岁那年(一九三四)有韩国之行,友人在天津紫竹林为他饯行,方地山即席做了两副嵌名联赠他。
 

  其一云:

  世界山河两大;
  平原道路几千?

  其二云: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后又何人?

  两联对仗都很工整,第二联尤其切合张大千身分。“八大”即清初大画家朱耷(明宗室,别号八大山人)。“半千”是清初画家龚贤的字,别号柴丈人。方此联认为张可继承八大而凌越半千,亦是的评。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4:50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21:16 编辑

十五、挽张大千联
 

  张大千病逝台北后,他的生前友好纷纷致送挽联。选几副谈谈。

  “治丧委员会同人”送的挽联是:

  过葱岭,越身毒,真头陀苦行,作薄海浮居,百本梅花,一竿汉帜;
  理佛窟,发枯泉,实慧果前修,为山河生色,满床退笔,千古宗风。

  此联概括张大千平生,文笔朴厚,堪称佳作。联中所涉“本事”,仅就所知,略加注释:

  抗战期间,张大千曾携门人子侄,亲往敦煌,调查石窟,历时三载。在这三年当中,他做了两件大事。一、将发瑰的石窟(共三百零九窟)标明号数,并就其壁画之时代与风格,编攒成《莫高山石窟记》;二、临摹敦煌壁画二百余帧.是为我国从事研究敦煌艺术的第一人。“理佛窟,发枯泉”即指此事。敦煌一带缺水,游方和尚遇到有泉水的地方才结盫,称为“坐泉”,和中土和尚称结盫坐禅为“坐盫”不同。但当年有泉水的那些地方,现在早已枯了,所以张大千发掘的就只能是“枯泉”了。

  一九五零年,张大千赴印度,研究印度壁画与敦煌壁画之关系,印度古称“身毒”,见《史记·大宛传》:“大夏东南有身毒国”。这是“过葱岭,越身毒”的本事。其后二十多年,他曾先后在巴西建“八德园”,及在美国西岸旧金山附近建“环荜盫”,至一九七八年始回台定居。此是他“薄海浮居”的本事。 

  秦孝仪的挽联是:

  妮燕楼空,影娥池冷,腾鹤怨猿惊,涕泪几筵如昨日;
  敦煌编绝,匡芦图高,顾尘寰笔冢,苍茫衣钵亦何常。

  张大千因藏有韩熙载的《燕䜩图》,因榜其所寓曰“妮燕楼”;他又曾在摩耶精舍凿池,嘱秦孝仪作篆曰“影娥池”。大千晚近为庐山图,未竟、去世。这是“秦联”的一些“本事”,至于“敦煌编绝”则无须注释了。

  秦孝仪是国民党政府搬至台湾后,继陈布雷、陶希圣而成为蒋介石“文胆”(文学侍从)的人。现任国民党中委及台大“三民主义研究所”教授等职。

  秦孝仪的挽张大千联有“本事”,有感情,大体来说,也还算对得相当工整,如果不苛求的话,应该说是不错的了。但若认真讲究对联艺术,则似有两个微疵。一、下联“匡芦”那个“芦”字,应以仄声为宜;二、上联的“涕泪”是实字,下联的“苍茫”是虚字,对仗稍欠工整。 

  但秦孝仪的挽联又似乎比他的“前辈”陶希圣的挽联高明一些,陶联是:

  下笔起万程风云,宅心已是仙境;
  飞身出千层世界,遗爱犹在人寰。

  此联的对仗还算工整,但都是“浮泛”之辞,下联的“遗爱”云云尤其俗套。一般来说,挽联是应该道及挽者与死者的关系的。即使没有,也当有若干与死者有关的事。这一联则都欠奉。

  陶希圣和张大千同年。一九三一年曾任北大教授,一九三五年编《食货》半月刊,在中国社会史的资料研究工作方面,有一定贡献。但可惜他热中政治,做了汪派大将。抗战初期,他曾跟随汪精卫离开抗战阵营,从事媚敌的和平运动.不过到了一九四零年他又与高宗武携“汪日密约”逃出敌占区,并公之于世,算是反正归来。此后他曾任将介石的随从秘书,《中央日报》总编辑等职。一九六八年在台湾退休。

  台湾大学退休中文系主任台静农的挽联是:

  宗派开新,名垂宇宙丹青手;
  园亭依旧,恸绝平生兄弟交。

  上联说张大千,“名垂宇宙丹青手”的评价,张大千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下联则是说他自己和死者的交情.这是典型的“传统”的挽联写法,从平实中见功力。

  刘太希的挽联是:

  雄笔卷苍茫,丹青都带风云气;
  双溪流日夜,猿鹤犹闻呜咽声。

  "双溪",地名,在台北市郊。张大千筑“摩耶精舍”于该地。刘太希,江西人,和张大千同年,今年也是八十五岁。他曾历任辅仁大学、中央政治大学及新加坡南洋大学等多间大学教授。工书善诗。这副对联也是写得很有“诗味”的。

  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的胡健中的挽联是:

  一室顿凄清,余笔犹浓,广陵散绝摩耶舍;
  双溪共呜咽,高标永仰,合浦珠还御柳图。

  胡家旧藏有张大千业师清道人所绘的《御柳图》,抗战期间遗失,后来张大千在香港觅购得回。这是下联最后一句的本事。

  曹圣芬的挽联是:

  五百年艺苑奇才,继往开来,着纸云烟新眼界;
  几万里天涯行脚,探幽访胜,满怀忠悃系宗邦。

  曹圣芬任国民党《中央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时还未到四十岁,可谓少年得志(今年他大概也不过七十左右)。但这副对联却不能算是佳作。一、上下联都是对张大千的颂赞,上联还过得去,虽然并无新意,用语尚算适当;下联的用语,就不怎么贴切张大千的身分了。须知张大千的“几万里天涯行脚”,主要目的并不是“寻幽探胜”,而是作艺术活动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拿“张大千治丧委员会同人”送的那副挽联和它作个对比,那副挽联中提及张大千的“过葱岭,越身毒”,“理佛窟,发枯泉”等等,都是把他的“天涯行脚”和“艺术活动”联结起来的,这才是只能用之于张大千而不能用之于别人的联语。“曹联”的“几万里天涯行脚,探幽访胜”,则是把张大千写成大旅行家了。这样的联语用之于徐霞客(明代大旅行家)似乎还更恰当。二,“奇才”对“行脚”也欠工整。

  张大千在香港的友人和门生,也有十多位送了挽联。曾获法国汉学奖的名学者饶宗颐教授送的挽联是:

  廿五年前颂眉寿南山,附骥千言,三峡云屏僭题句;
  十二州共悼画坛北斗,久要一面,重溟烟水永难忘!

  廿五年前是一九五八年,那年是张大千的六十整寿。饶教授用韩昌黎《南山涛》的全部韵脚做了一首祝寿诗赠张大千。《南山诗》是一首长诗,共一百零二个韵,(昌黎诗的特色是以赋为诗,《南山》尤推奇作。)要步南山诗全韵,难度极高。张大千读了非常欣赏,因此寄了一幅《蜀江图长卷》给他,请他在卷上题上这首诗。这是“颂眉寿南山”与“三峡云屏僭题句”的本事。这首诗因为太长,不能备录,读者如有兴趣,请参看《选堂诗词集》一百零三页的《和韩昌黎南山诗》。下联的“久要一面”的“要”字读平声,作邀约之意。张大千曾托门人向饶教授致意,约他见面,据我所知,他们是曾见过几次面的。

  饶宗颐在敦煌学方面造诣极深,最近日本二玄社出版的《敦煌书法丛刊》共二十九册,堪称巨制,就是由饶宗颐整理并加说明的。

  张大千在香港的老朋友陈荆鸿送的挽联是:

  六十年故旧无多,海角天涯,还得几回重聚首;
  千百世丹青不老,风流文采,定知八表永垂名。

  陈荆鸿是香港著名书法家,今年八十一岁了,他和张大千有六十年交情。这副挽联写得情文俱茂,堪称宝刀未老。

  还有一副写得很好的挽联是张大千的旅港门人王汉翘、费侯碧漪等人送的,联云:

  积石导源,教泽长随江水远;
  梅丘在望,心丧空仰庐山高。

  上联写老师教导恩泽,下联写弟子对老师的悼念与崇敬,极为得体,也是传统的挽联写法。古时老师死后,弟子不穿丧服,只在心里悼念,叫“心丧”。见《礼记·檀弓上》。所以心丧只能用之于弟子挽老师的。《庐山图》是张大千谢世前未竟的巨构,“心丧空仰庐山高”既有“仰之弥高”的意思在内,又有“实事”可指。上联的“积石导源,教泽长随江水远”亦非“泛辞”,而是和张大千的籍贯有关的。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内江在沱江中游。沱江是长江支流,流经内江至沪州市入长江。长江在四川宜宾以上为上游。因此上联的十一个字,也是只有用在张大千身上才益觉其妙的。

  在许多挽张大千的对联中,有一副挽联颇为引人注意。这副挽联是梅葆玖送的。

  与先父最投契,重画梅兰见道义;
  望北台而雪涕,春风料峭暗摩耶!

  单从对联艺术着眼,这副对联是有欠工整的。“重画梅兰”与“春风料峭”根本不能对。“道义”对“摩耶”也很牵强。(“摩耶”是“摩耶精舍”的简称,属专有名词。“道义”是虚有名词。)

  它之引起注意,不是由于对联本身,而是致挽者的身分。梅葆玖是梅兰芳的儿子,在梅兰芳的儿子中也只有他是继承了乃父的艺术流派,以男子而唱“青衣”获得成就的。去年他曾来过香港演出,甚获好评。这副对联是他从北京托人送到台北的。

  对联虽然不算工整,但他是名演员,不是名作家,我们是不能对他苛求的。这副对联也有它的特色,它说出了梅兰芳和张大千这两位大师级人物的一段交谊(重画梅兰)。北京精于对联的高手很多,他如果要找人代笔的话,当然会写得更好,如今由他自己来写,纵然有欠工整,却正足以表示他对父执的诚敬。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5:32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21:19 编辑

十六、张大千的集句联
 

  张大千兼擅书画,书法从学于清道人(李瑞清)与曾农髯,得力《瘗鹤铭》,参酌黄山谷体势,而自成一家。他自己虽然不作联语,但却喜欢书写对联。据他的友人所记,他常写的对联有下面几副:

  樵客出来山带雨
  渔舟过去水生风

  此联是前人集唐诗之作。

  拳石画临黄子久
  胆瓶花插紫丁香

  黄子久是元代画家,字公望。据张大千友人所记:“此联写大千先生幼时见家中所悬,原文为:拳石‘闲’临黄子久;胆瓶‘斜’插紫丁香。经张大千先生更一字后,更见精神,也更见工整。”

  佳士姓名常挂口
  平生温饱不关心

  此联是李拔可赠张大千之作。李拔可福建人,能诗,是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此联对张大千的平生为人,刻画传神。

  张大千常写的对联,还有:

  庭前大树老于我
  天外斜阳红上楼

  此联是前人集宋诗之作。原件张挂于苏州网师园。

  立脚莫从流俗走
  置身宜与古人争

  据张大千友人所记:“大千先生二十六岁时,曾将何子贞藏魏碑《张黑女志》海内孤本,予以集联成册,这是其中一副。”此联说的是做人的道理,虽寥寥一十四字,而有哲理存焉。

  张大千自己虽然不做对联,但我在刊物上见过他书写的一副集句联(台北国际摄影社拍摄),这副集句联也是值得一谈的。联如下:

  身健在,且加餐,把酒再三嘱;
  人已老,欢犹昨,为寿百千春。

  此联是集宋代黄山谷、辛稼轩等人词句而成。对仗颇工,且有韵味,其为张大千晚年之“夫子自道”欤?集句虽然“句出别人”,但也有集句者本人的“创作”成分的。例如梁任公集宋词联,其中就有不少脍炙人口之作。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6:15

十七、方地山赠马掌等联
 

  方地山擅作嵌名联,尤以赠妓的嵌名联最为得人称道。张大千就曾同朋友谈过他的三副这一类对联。(见冯幼蘅的《大千居土谈对联艺术》一文)
 

  一副是为一个名口叫“马掌”的姑娘作的:

  马上琵琶千古恨
  掌中歌舞一身轻

  上联用王昭君典故,下联用赵飞燕故事,以“鹤顶格”嵌入“马掌”二字。“马掌”此名本来甚为粗俗,但经他匠心独运,妙用两大美人的典故,却是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叹了。
 

  又一副是为一个叫“大姑”的姑娘作的:

  大抵浮生若梦
  姑从此处销魂

  论“意识”此联当然不足称道(它是宣扬旧士大夫那种醉生梦死的人生观的),但只论“对联艺术”,则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又一副是为一个叫“如意”的姑娘作的:

  都道我不如归去
  试问卿于意云何

  但后面两联,据台湾出版社的《晚晴楼联话》所记,则云是曾国藩作的。又,“大姑”一联,亦有云是胡林翼作的,不知孰是。
 

  据冯文说:“他(方地山)的联对功夫,就算不是空前,也属绝后,可惜他从不留稿。观在除了张大千先生记忆中所得的几副外,都失传了。”这话恐怕说得不大对,方地山的赠妓联,散见于坊间各种联话的甚多,挑几副较出名的谈谈。
 

  赠“来喜”联:

  来是空言,且借酒杯浇块垒;
  喜而不寐,坐看明月照蝉娟。

  赠“月红”联:

  杨柳岸晓风残月
  牡丹亭奼紫嫣红

  这两副都是嵌名联。“来喜”嵌在联首,“月红”嵌在联尾。均工丽可诵。
 

  赠“嫦娥”联:

  灵药未应偷,看碧海青天,夜夜此心何所寄;
  明月几时有,怕琼楼玉宇,依依高处不胜寒。

  上联用李商隐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典故,下联用苏东坡“水调歌头”词意,均隐藏有“嫦娥”二字。
 

  我最欣赏的是赠“小楼”一联:

  吹彻玉笙寒,休去倚栏,絮絮说东风昨夜;
  生愁金漏转,偶来听雨,匆匆又深巷明朝。

  上联用南唐中主李璟(“李后主”李煜之父)的词句“小楼吹彻玉笙寒”,下联用唐诗的“小楼昨夜听春雨”,可说是隐字嵌名联。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6:45

十八、曾国藩赠春燕联

 

  旧日文人,常有赠妓联之作,今人看来,或者觉得“无聊”,但在旧社会(尤其是在清末民初)却是一时风尚,从欣赏“对联艺术”着眼,偶而谈谈,我想也是无伤大雅吧?何况这些对联,也提供了对历史上一些“名人”的研究资料。


  上述“大姑”“如意”二联,有云是曾国藩所作者,我未经考证,不敢肯定。但另有一副赠妓联,据《晚晴楼联话》所记,则言之凿凿,可信程度较高,据云:“金陵‘光复’之初……某日,曾公(国藩)邀钟山书院山长李小湖微服同泛秦淮,青楼中有妓名春燕者,温柔儒雅,吐属尤佳,曾公奇之,后为人量珠聘去,不复得见,曾公书联赠之云……”
 

  曾国藩赠这个名叫“春燕”的妓女的嵌名联如下:

  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惊春去了;
  谁能遣此?怅梁空泥落,何时重盼燕归来。

  此联有叙事,有抒情,对仗也很工丽,就联论联,应该说是写得甚为精采的。说老实话,我倒觉得这副对联是打破了曾国藩“伪道学”的一面,而流露了他“真性情”的一面,比读他的《曾文正公家书》有趣得多。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7:13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21:44 编辑

十九、袁世凯赠商英联
 

  据说袁世凯未得意时,亦有赠妓联之作,他所赠的妓女名商英,联云:

  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已少;
  英雄落拓,百年岁月感怀多。

  后来他床头金尽,真的变成了“英雄落拓”,商英将他逐出,有人又用“商英”之名,作嵌字联云:

  商女不知亡国恨
  英雄哪怕出身低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少时也有赠妓女青凤的嵌名联:

  青娥皓齿镇相怜,唱遍那丑奴儿令,粉蝶儿令;
  凤泊鸾飘同一慨,既醉倒黄四娘家,吴二娘家。
      (错语:下比典故应皆出自唐诗.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有:“黄四娘家花满蹊”,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丑奴儿令》、《粉蝶儿令》是曲牌名,“黄四娘”与“吴二娘”则不知是何许人了。

  近代还有一位著名文人,人称“扬州名士”的陈含光也是喜欢写赠妓联的。选录两副。赠翠云联云:

  羡君一片豪情,能似此翠飞红舞;
  唤我十年旧梦,最难忘云鬓花颜。

  又一副是赠名叫莲芳的嵌字联:

  摘莲子,问心苦因谁?梦去无痕,又对朱颜惊绝艳;
  算芳年,正月圆晚夜,花开当折,不歇金缕更何时?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7:44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21:46 编辑

二十、缩脚嵌名联


  联语中有一类“歇后语”联,亦有称“缩脚联”者。举例如方地山赠歌女来福一联:

  人既惠然肯
  我亦自求多

  这是以两句成语“人既惠然肯来”,“我亦自求多福”,‘缩”掉最后一字而成联的。其“歇后语”“来福”亦即该歌女之芳名。

  五十年代,香港的国泰机构影星莫愁因情自杀,有一挽联云:

  与尔同消万古
  问君还有几多

  上联取自李白诗篇名句。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句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下联则是取自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的歇后语均为一个“愁”字,(莫愁之名),闻此联出自已故诗人易君左手笔。

  最著名的一副歇后语联是章太炎写的讽康有为的一联:

  国之将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为

  上联的歇后语是“妖孽”二字,下联的歇后语则为一个“贼”字。去掉歇后语,恰成妙对。且嵌“有为”之名。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8:27

二十一、镜花录与杜林胡


  十年浩劫期间,提倡外行领导内行,因而闹出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下面说的就是其中之一。


  某地某省立图书馆某领导人,属于半文盲一类,当时该馆员工正在奉命学习《反杜林论》,她是“四人帮”派来的驻馆代表,专“抓”思想工作的,于是领导学习的任务理所当然的落在她的头上,笑话遂由此而起了。
 

  杜林是德国十九世纪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在哲学上是调和派,把实证论、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折衷在一起;在经济学上则是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总而言之,是和马克思唱对台戏。因而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写了一部《反杜林论》来批驳他。
 

  学习会中,那位大姐对有关的理论是根本听不懂的,但她老是听得人家说“杜林胡说什么什么”,以为“杜林胡”是个中国人的名字。遂站起来大发议论:“杜林胡这小子说的都是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应该拉出去枪毙!”
 

  她又曾把清代李汝珍作的小说《镜花缘》读为镜花“录”,于是有人赠以联道:

  一代奇书镜花录
  千秋名士杜林胡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8:54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21:50 编辑

二十二、谈何容易做刘表

 

  有江东才子之称的近代诗人杨云史,一度曾任北洋军阀陈光远的秘书,曾因一副对联,险遭不测之祸。其事经过甚为有趣,不妨一谈。

  事情发生在一九二零年,其时陈光远任江西督军,另一奉系军阀张宗昌也有军队驻在江西,那年冬天,陈要驱逐张的“客军”出境,战于袁州,双方伤亡甚重,最后陈军获胜。第二年正月,陈光远为阵亡军士开追悼会,杨云史写了一副挽联云:

  公等都游侠儿,我也有幽燕气,可怜北去滞兰成,听鼙鼓一声,怆然出涕;
  醉后摩挲长剑,闲来收拾残棋,惭愧西来依刘表,看春江万里,别有伤心。

  有妒忌杨云史者向陈光远进谗,说杨秘书欺我辈不识字,竟敢把督军比做刘表,那是说你终将如刘表之让成都也。陈光远也不知刘表是何人,闻言大怒,几乎就要下令杀杨。好在他的左右还有通人,和他说,让成都的是刘璋,不是刘表。刘表是东汉皇族,做的官是荆州刺史,他既有文名,也有贤名,是汉末“八俊”之一。陈光远还是弄不清楚,那人也有胆气,把刘表的传找来,叫他的幕僚给他讲解,并愤然道:“谈何容易做刘表!”陈光远这才知道杨云史将他比作刘表是捧他的。后来杨云史知道此事就辞职了。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39:27

二十三、拥护哪个舅子


  抗战期间,有几副嘲讽四川军阀的对联,甚为有趣。最著名的一副是:

  刘故主席千古
  中华民国万年

  抗战初期,刘湘任四川省主席,据传他是因不肯出兵参加抗战,因而“暴毙”的。此联故意“出格”,实乃讥讽刘故主席对不起“中华民国”也。
 

  刘湘死后,四川省主席出缺,角逐此位置的川军将领颇多,王缵绪率先通电,“请缨御寇”,川省主席宝座遂由他坐上。王为政严苛,川人称之为“王灵官”。任职年余,民怨沸腾,其他地方军阀如潘文华、刘文辉、邓锡侯等人与他又积不相能,甚至演出联合陈兵成都四郊,迫他落台一幕。蒋介石为了“安定后方”,只好以批准他出兵参加抗战为理由,保全他的面子,调他出川。蒋自己兼任川省主席一职。王缵绪卸任时,有人赠以联云:

  七千万人民火热水深,拥护哪个舅子?
  一年余主席头焦额烂,再来就是龟儿!

  “舅子”“龟儿”是四川人惯用的“口头禅”,恰成妙对。又杨森在抗战前任四川督办时,因下令拆成都许多民房建筑马路,办事者又多假公济私,有人讽以联云:

  民房已拆尽,问将军何时才滚?
  马路全筑成,愿督办早日开车!

  “开车”也是四川俗话,意即“滚蛋”也。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40:00

二十四、纪晓岚嘲庸医联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总编辑)的纪昀(字晓岚,一七二四~一八零五)平生最恨庸医(据说他的一家人曾为庸医所误),因而作了两副嘲讽庸医的集句联。其一云: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这两句联语取自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一诗。原诗句本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他只颠倒了一个字,便成了嘲讽庸医的绝妙之作。“才”谐音“财”,嘲其医术不够高明,而为财主所弃也。


  又一联云:

  新鬼烦冤旧鬼哭
  他生未卜此生休

  上联出自杜甫的《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下联出自李商隐的《马嵬》诗:“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集而成联,不但对仗极工,亦是嘲讽庸医的妙句。
 

  纪晓岚是大官,也是名学者。他是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除了修纂《四库全书》之外,并撰有《阅微草堂笔记》。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40:25

二十五、纪晓岚的幽默


  纪晓岚性滑稽,有急才。据说有一天他和几位同僚在军机处(乾隆时设在皇宫的隆宗门内)办公,当时是三伏天时,天气酷热,纪晓岚怕热,脱了上衣,挥汗审稿,忽报“皇上驾到!”他来不急穿衣,只好躲入床底。过了些时,他没听见有人说话,伸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吧?”哪知乾隆未走,斥道:“纪昀无礼,因何叫朕老头子?”纪从容答道:“万岁为老;皇上是一国元首,首即头也;皇上乃是天子,合起来不正是老头子吗?”乾隆大笑,非但不加责罚,反予赏赐。


  他值南书房,时常入宫奏事,一日有个太监出对难他,对头是:

  三元解会状

  他不假思索,便即应道:

  四季夏秋冬

  太监问他;“春在哪里?”纪答:“春在哪里,只有你知道。”众皆大笑。
 

  此联与苏东坡巧对辽使联相类,据说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使者,辽使知他文名,出对试他,对头“三光日月星”他对以“四诗风雅颂”,折服辽使。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40:51

二十六、拍皇帝马屁联


  纪晓岚是很会拍皇帝的马屁的,乾隆五十大寿时,他献一联云: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乾隆是二十五岁做皇帝的,到了乾隆五十五年做八十大寿的时候,他又献上二联,以数字入联,对仗均极工整。限于篇幅,录其中之一: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逄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至,嵩期五十有五年。

  这两副“恭祝圣寿”联虽然大拍皇帝马屁,但也的确要点巧思。


  纪晓岚最大的贡献是修纂《四库全书》,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乾隆要他修《四库全书》是有目的的,因满清是以“异族”入主中原,因此凡不利于满清统治的书多遭抽毁或窜改。但尽管如此,因《四库全书》收集的内容极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了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的。我们不能因纪晓岚擅拍马屁,就全盘否定他。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41:14

二十七、饶宗颐赠陈之初联


  月前在新加坡去世的陈之初先生是一位值得钦敬的传奇人物。他是新加坡的亿万富豪,做的生意很多,尤以胡椒的生意做得最大,因而有“胡椒大王”之称;除了是“胡椒大王”之外,他还是东南亚最大的收藏家。“大王”固然少有,“大收藏家”更加难得。其值得钦敬之处在此。
 

  他原籍广东潮安,一九一一年在新加坡出生,四岁回乡读书,十七岁重返新加坡,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当是在这段期间养成的。返新后开始从事经商。他的父亲不过是个普通商店职员,因此他后来之成为亿万富豪,可说是完全由于他的努力得来,并非得于父荫。他把做生意赚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收购中国的古董,以及艺术珍品。收藏种类大别有四:书画、陶瓷、端砚、印章。另有铜器、玉雕、古今艺术书刊等等。印行《任伯年画集》、《香雪庄书画选集》、《齐白石印谱》等,均免费送给海外文化机关及有关人士。他的“香雪庄”就象个博物馆一样,可知其收藏之丰。饶宗颐老师曾赠他嵌名联云:

  得有之人力振古
  最宜初日此观鱼

  “之人”与“斯人”同义。至于下联所云,则是因其新居有间玻璃屋用以养金鱼也。饶师此联是题赠他的新居的。陈之初书法亦甚有特色,行草尤佳。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41:44

二十八、梁寒操挽胡适联
 

  胡适是在一九六二年二月,以心脏病猝发,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逝世的,他生于一八九一年,享寿七十一岁(实龄)。三月二日大殓,台湾自蒋介石以下的“军政大员”“社会名流”以及各诗社等等,纷纷致送挽联,对胡推崇备至。(例如蒋介石的挽联云: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而推崇多有逾分者。本栏名称“联趣”,以“趣”为主,那些用陈辞滥调来推崇胡适的“名人”所撰的挽联,我就不想多谈了。这里只想谈梁寒操写的一副挽联:

  名既大,谤亦随焉,学术之争,犹有待千秋定论;
  健则行,倦即睡耳,哲人遽萎,究难消一代沉哀!

  所谓“谤亦随焉”,当是指内地对胡适的批判而言。平心而论,过去,那些批判是有某些“过左”之处;但台湾之捧胡适,亦曾有人发出“以适之为大圣,以绩溪为上京”之诮(按:胡适是安徽绩溪人。)在不同政治环境之下,或褒或贬,均有过分之处,是亦难免也。此联归结为“学术之争”,“犹有待千秋定论”,立论可说比较公允。下联的“健则行,倦即睡耳”,写得亦甚潇洒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42:12

二十九、挽胡适的白话联
 

  梁寒操挽胡适联中的“名既大,谤亦随焉”,是有“蓝本”的。“蓝本”是曾国藩挽他同乡先辈汤鹏一联: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汤鹏(一八零一~一八四四)湖南益阳人,字海秋,和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是“大同乡”,年纪比曾恰好大十岁,但寿命则比曾短得多,曾享寿六十一岁(一八一一~一八七二),他只有四十三岁,可说是“英年早逝”。但著作则甚多,他的生平详见梅曾亮给他写的墓志。他的著作在当时或者很有名,但今人知之者则恐怕很少了。我自认孤陋寡闻,我也只是从曾国藩此联,才得知他曾“著书成二十万言”,却未曾读过他的著作的,论到知名度之高(包括生前和死后),汤鹏恐怕还不能和胡适相比的。因此梁寒操的联语虽有“蓝本”,但似更为恰当。
 

  还有一副非“名人”写的挽胡适联值得一提。联云:

  先生不可死,居然去了!
  我们还活着,何以继之?

  胡适以提倡白话文成名,此联的特色就在于以白话入联。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42:34

三十、何淡如其人


  用白话文写的对联,在“五四”以后,已经渐渐多起来了,但说到最能“口语化”的,恐怕还要数清代的何淡如。


  何淡如本名又雄,字“淡如”,以字行。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二零)生,同治元年(一八六二)考取举人,一度出任高要县学教谕,其后即在省港以教学维生。曾设馆于九龙城之龙津义学(在昔之龙津石桥侧)。卒年不详。但知光绪元年(一八七五)的时候,九龙军政界筑石桥,立《创建龙津石桥碑记》,碑文为显宦冼斌所撰,字就是由何淡如写的,那年他已五十六岁了。
 

  他擅长以广东话写谐联(或称怪联),而且数量甚多。我孤陋寡闻,不知在他之前,有没有别人用广东话写对联的,但以创作的数量和“知名度”而论,则称他为“广东方言联语”之祖,似也不为过也。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43:04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21:57 编辑

三十一、一拳打出眼火

 
  何淡如的怪联,有个特色,方言口语的运用自然成趣,丝毫不落斧凿痕迹。例如:

  一拳打出眼火
  对面睇见牙烟

  这副对联好象随口说出来的对话,乍听之下,你可能根本想不到它是对得十分工整的对联。设想有人在茶楼打架,旁观者见状惊呼:“哗!乜甘狼架”然后加上这两句:“一拳打出眼火;对面睇见牙烟!”是不是如见其“事”,如闻其声? 

  又如:

  有酒不妨邀月饮
  无钱哪得食云吞

  四面云山谁作主
  一头雾水不知宗

  这两副对联都是以一句广州俗谚来对一句唐诗的,一雅一俗,妙趣横生,字面却对得非常工整。这种“何淡如式的怪联”,香港至今仍在流行。我在本栏谈过的一联:“水紧一声齐走鬼;风飘万点正愁人。”即是一例。

  “四面云山、一头雾水”一联还有个故事,据说何淡如某次与友人吕拔湖孝廉同乘珠海谷埠一紫洞艇“妓船”纳凉,吕在船头看风景,高吟唐诗一句;“四面云山谁作主?”何在他的后面即应以广州俗谚云:“一头雾水不知宗”。吕初时也是“一头雾水”,其后始察觉那是妙对。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43:34

三十二、一肚草格外大声

 

  何淡如的怪联脍炙人口,先师简又文曾写有《何淡如的幽默》一文(载一九七三年在台湾出版的《广东文献》季刊第三卷第三期),辑录有他的一些“知名度”或许较低但仍是写得十分精采的“怪联”。这里也选谈几副吧。
 

  广州旧日习俗,阴历二月的土地诞辰,每有搭棚大烧火炮之举。何淡如曾为某棚制一联云:

  周身花果然好样
  一肚草格外大声

  上联切火炮烟花,下联讥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学无术之辈,“唔识野又偏充识野”于是“格外大声”。可谓刻画传神。
 

  他有一副写广东食物的对联,虽无多大意义,也很有趣。联云:

  风肠蒸熟堪餐饭
  云耳切开好会斋

  广东人习惯称“腊肠”为“风肠”,与“云耳”恰成妙对。
 

  某乡酬神演戏,何淡如代撰戏棚联云:

  滚滚江山,只为大花面争权,国老无能终散局;
  纷纷世界,怎得正武生掌印,奸臣尽灭始收科。

  “大花面”、“正武生”在粤剧中代表一奸一忠。下联之“奸臣”亦有抄本作“茹臣”者。“茹”可作臭败解。
 

  又尝代某乡所建之观音大士醮棚作联曰:

  我本一片慈悲,有时黑面做埋,只系收磨恶鬼;
  你若十分诚敬,如被红须扭过,何妨直禀灵神。

  传说观音大士可作男身,可作女身,有时化身作黑面大士克治魔鬼。“收磨”即粤语“制治”之意。“红须”当系粤语“红须军师”的简称。“红须军师”是好设计害人但本领又不是怎么高明的。“扭”字很难翻译成国语,简师解作“陷害”,似也未够传神。这个字似有粤语“整鬼”之意,解作“陷害”,似嫌太重,但若译作国语的“整”字,又似嫌太轻了。
 

  何淡如又曾为某处代作端午竞渡兼同时演戏之联:

  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
  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辞。

  简师甚欣赏此联,认为是“具有创造性之作,以其别开生面,有声有色,且气魄雄厚也”。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43:58

三十三、豆沙冰月 兰州水烟


  何淡如那个时代,抽鸦片烟还是相当普遍的,他自己也是个瘾君子。某日,他赴友人婚筵,正自横陈榻上,吐雾吞云之际,有一宾客出联索对云:


  最好碰头新妇日

  他不假思索,手持烟枪作请吸状云:
 

  何妨玩口旧公姻

  众宾客初时莫明所以,仔细一想,方知乃是妙对。(按:当时粤人称印度来的鸦片烟是公烟,以旧者为佳。此联所说的事物,表面毫无关联,但每个字都是对得很工整的。可与“一拳打出眼火;对面睇见牙烟。”媲美。)
 

  粤式月饼,花样最多,何淡如有一联云:

  咸月、甜月、五仁月、豆沙冰月、鹅油酥月;
  生烟、熟烟、孖姑烟、兰州水烟、鸦片公烟。

  此联上联都是月饼名,下联都是烟名。以“月”对“烟”,而各种烟名,又都是对得字字工整,颇饶奇趣。“孖姑”即雪茄,旧名淡巴茹。
 

  从这副对联,也可见到当时(道光、咸丰年间)流行的是那些粤式月饼。近年最流行的“蛋黄莲蓉月”当时可能还未有。(按:此文发表后,在报上看到汪杅庵先生的一篇文章,详谈各种“粤式月饼”的历史,证实此说。)

决定 发表于 2010-5-26 21:44:21

三十四、何淡如嫁女联

 

  何淡如嫁女,自撰谐联一副:

  打鼓打锣,不过戥人高兴;
  搬埕搬塔,总之自己破财。

  “戥人高兴”是广东俗话,“戥”字读如“邓”,有“陪”和“增”的意思在内。“搬埕搬塔”也是广东俗话,“埕”和“塔”本是指一般“杂物”,但在此处,则是指送给女儿的“嫁妆”了。此联是颇能道出做“外父”的心情的,一笑。
 

  他还有几副写得颇为趣怪的杂联,一并录下:

  水手落水,水鬼拉住水手手;
  火头吹火,火星飞上火头头。

  “火头”即广东话的厨子。
 

  广东人喜欢吃狗肉,由来已久,虽然始于何时,难以稽考,但在何淡如的怪联中,就有一副是写吃狗肉的,联云:

  狗仔煨浓,巧笑倩兮穿黑服;
  虾公蒸熟,鞠躬如也着红袍。

  “煨浓”,是烧焦了的意思。“巧笑倩兮穿黑服”是形容“狗仔煨浓”之后“依起棚牙”的形状。“鞠躬如也着红袍”则是形容“虾公蒸熟”之后的弯腰形状。这副对联可说是写得很“形象化”的。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完整版梁羽生<<名联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