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27:41

对联批改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7-4 15:28 编辑

对联批改(1)

作者:常 江  系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大学语言学教授。
==========================

    我常常遇到初学对联的朋友拿来他的对联稿子请我批改。似乎这种方法很受大家的欢迎,因为都说:这样改,有针对性,学得也快。恰巧《对联》杂志(下半月刊)从今年第一期开始,连载北京常江先生、南昌龚联寿先生和本人批改对联的文章。借这个机会,在本人的博客里刊发几篇,看效果如何。欢迎朋友们提出批评意见。

《对联》杂志编者按:前人有言:文章是改出来的。同理,对联也是改出来的。作者们也都有改联的经验,但那是修改自己的作品。修改别人的作品呢?常常是困难或者费力不讨好的事。我们设这个栏目,请常江、龚联寿、李文郑三位有经验的教授担纲执笔,指点修改,也算是知难而上。名家不改,名联不改,只和初学者通过这个方式进行交流,帮助大家学会创作、修改和鉴赏的方法。作者来稿在我们“批改”范围内,如果有专门要求“批改”的或者决不许“批改”的,都请在来稿中注明。专家们说:“我们也有看走眼、改不好的时候,请大家包涵。”这话原原本本传达给大家,其实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大家评论。


  看灯花结彩,喜鹊登梅,映窗烟雨描图画;
  闻紫燕衔泥,兰花献瑞,遍地铁牛闹春耕。

  这是湖南余从飞的一副春联,一副农村的实用春联。它完全符合农村春联的用词特点,灯花、喜鹊、紫燕、兰花,是农村常见的景物,尤其铁牛闹春耕,更是直接点出主题。就春联来讲,和一些其他对联相比,不必过分追求“含蓄”,清丽、明快、喜庆、热烈,应该是是春联的风格。

  对联用了六个形象事物,来表现迎春的喜庆气氛,体现了作品的文学性。形象的东西,是不是铺陈的多了呢?值得讨论。至少有一点要多加注意,涉及事物过多,处理它们之间的联系,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

  上联起句用“看”,没问题;下联起句用“闻”,但后面的“紫燕衔泥,兰花献瑞”,不是能“听”到的。像这样的情况,一般不需要领字,看和闻,都可以去掉:

  灯花结彩,喜鹊登梅,映窗烟雨描图画;
  紫燕衔泥,兰花献瑞,遍地铁牛闹春耕。

  这样就“利索”了。上下联前两个分句,既是上下相对,又是句中自对,结彩、衔泥、献瑞,都是概指,只有“登梅”太具体了,不如改为“登枝”:

  灯花结彩,喜鹊登枝,映窗烟雨描图画;
  紫燕衔泥,兰花献瑞,遍地铁牛闹春耕。

  “烟雨”对“铁牛”行吗?“图画”对“春耕”行吗?此处,不妨看作“当句对”,即烟雨对图画,铁牛对春耕。

  改完了吗?你们和我会突然发现一个大失误,不觉出了一身冷汗:灯花和兰花,两个“花”字,是毫无道理、无法解释的重字。改哪个?能结彩的,差不多只有灯花,而献瑞的东西却很多,不妨把兰花改掉:

  灯花结彩,喜鹊登枝,映窗烟雨描图画;
  紫燕衔泥,青山献瑞,遍地铁牛闹春耕。

  改动了三个小地方,是不是感觉好一些?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29:12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7-4 15:29 编辑

对联批改(2)八旬双寿自拟
  夫妇和谐,结缡相濡七四载,饱尝酸甜苦辣,幸喜耄耋歌双健;
  而立罹难,穷愁潦倒廿一春,历尽艰难坎坷,荣获昭雪乐重生。

  这是一副颇具个人色彩的自寿对联,有别于泛泛之作。作品中,写了自己的幸福婚姻,也倾诉了自己的人生遭遇,读后令人深表同情,也深为崇敬。此联很完整,有题,有注(幼小结婚,姐弟相称,十九岁从政,三十岁划右派),是一副典型的纪事联。将它视之两个人的小传,亦不为过。作者是湖南的萧象夏先生。

  这副联尚有可议之处,不是内容,主要是对仗。夫妇与而立,和谐与罹难,结缡与穷愁,耄耋与昭雪,都处于上下联的同一位置,词语、结构都对得不工,是主要应该调整的。至于‘难’字两出,则是走眼所致。题中已有“双寿”,则可以不再说夫妇了,但“而立”二字很难对,不妨将前两个分句合并。罹难一词,对于错划的人来说,似欠准确,不如蒙冤更接近实情:

      结缡相濡七四载
   蒙冤潦倒廿一春

  接下来就是稍稍改动几个词语的事情了。为什么要动,是为了表达和声律的需要,比如,昭雪不但对仗不好,而且改正至今近30年光景,似乎不必在联中特意提起。又比如,作为寿联,尤其老年人的寿联,一般要有祝愿长寿的意思,自寿也无妨。于是,全联可以改成这样:

  结缡相濡七四载,饱尝酸甜苦辣,齐登耄耋歌双健;
  蒙冤潦倒廿一春,历尽艰难坎坷,再上期颐乐三多。

  三多,如今只是象征性的语言了,不必用计划生育政策去对照。

  (作者:龚联寿 中过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昌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30:00

对联批改(3)常 江   人往往看别人的毛病容易,找自己的毛病难;同理,修改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里,不妨说说自己作品是怎样连“批”带“改”的。

  上个月,福建卓斌青先生嘱我为福建石竹道院做一副楹联,所提供的资料,最令我感兴趣的,是这个道院被称作“中华梦乡”,据说在这里做“白日梦”比较灵验。姑且信之,则楹联中“梦”是不可缺少的;石竹拆开是两个名词,又相关联,为作嵌名联提供了空间。于是,很快写出,自觉不错:

  石可生花,是仙境、是梦境?
  竹能引路,进旁门、进正门?

  应该说,立意不错。自觉有个问题:两个都是问句。要是雕刻出来,是没有问号的,则变成两个陈述句:既是仙境,又是梦境;可进旁门,也可进正门。这与原意相差很远,同时也没有更多内涵。必须把两个问号改掉:

  石可生花,由梦境而仙境;
  竹能引路,经旁门入正门。

  这好多了。石头生花,先在梦境出现,进而存在于神仙境界;竹子能指引路人,经过旁门,进入正门,也就是说,摒弃旁门左道,进入道家正道。这个不经意中用的“经”字似乎确定不移,绕、闪、躲、弃,都不行。

    最后,为了形象的准确,把“引”字改了。水流、小溪可以“引”,牵引、引导、引路,竹子没有“流动”的性质,只能“指”,拟人化,那些竹叶坚挺着,像手指伸出去,给人指路。

  能不能改自己的作品,并保证改好,应该是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31:12

对联批改(4) 李文郑   军旅春联:

  观四海风云,火眼金睛识鬼怪;
  看三军将士,铜墙铁壁保江山。
    (兰州军区 李 伟)

  这应该是一副很有军旅特色的对联(请注意:不是“春联”),尤其是下联的“三军将士”、“铜墙铁壁”。对仗上、声律上也都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识”以新声论)。但是,既然名之曰“春联”,就应该有春联的特点。人们写春联、贴春联,一是要烘托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热烈、欢快的气氛,一是要表达对未来生活美好的祝愿,这应该是春联共同的主题。当然,优秀的春联还应该切合具体的环境。所以,春联大多以吉祥语为主,宜亲切、喜庆,尤其应突出“春”字。此联虽然切合了军旅的环境,但刚劲有余,温馨不足,从而导致“威慑性”过强,亲和力欠缺。特别是“鬼怪”一词,首先是大煞新春佳节的风景;

  其次,读者看了,似乎会有人人自危的“恐惧感”,人民子弟兵本应该保护人民,你却在吓唬老百姓?另外,上、下联开头的第一个字(应该是领字),也有多余的感觉,可删去。

  所以,建议此联改为:

  四海春光,柳绿桃红迎好雨;
  三军将士,铜墙铁壁铸长城。

  这样,就既切合了春联的主题,又切合了军营的环境,冠以“军旅春联”,或许就更合适了。上、下联刚柔相济,整体也显得更为和谐。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32:59

对联批改(5)

李文郑   题有为亭:   有雅兴,吟诗饮酒邀明月;
  为休闲,论艺品茗乘惠风。
   (广东 钟稚材)

  此联能注意嵌字,有很强的针对性;“吟诗饮酒”、“论艺品茗”几种活动也比较恰切,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上、下联经脉错乱,即“雅兴”应该是“吟诗”、“论艺”,而“饮酒”、“品茗”则应该是“休闲”;二是为了在句首嵌字,前一个分句三个字,显得别扭而不顺畅;三是下联嫌疲软,欲托不起;四是声律问题,上联的两个分句都以仄声字收尾,下联的两个分句则都以平声字收尾,也不妥。

  针对以上的问题,似应该作以下这些处理:一,将几种活动重新排列,“吟诗”和“论艺”组合,“饮酒”和“品茗”组合。顺便说一下,如果以古代汉语论,不如改为“茶”字,因为“茗”字古音为仄声字;如果按现代汉语,可保留。二,嵌字可以嵌于任何位置,并不仅仅限于句首,但前一分句应以四言、五言为佳。三,上联第一个分句,应以平声字收尾,下联第一个分句,应以仄声字收尾。四,下联要改得强一些,大气一些。

  如果不大动,建议改为:

  天地有情,品茗饮酒邀明月;
  烟霞为侣,论艺吟诗唱大风。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34:12

对联批改(6) 常江   刚刚接到江西泰和县曾宜华先生一封信,信中说,他受人之托,为梁溪村重修的胡氏宗祠拟了一副楹联,要我帮他修改:

  梁丽楚才,立渠渠夏屋,举子博学,枥伏天马;
  溪明宋月,生漫漫春梦,鱼书雁字,藻绘珠龙。

  “枥伏天马”、“藻绘珠龙”,令我眼前一亮。为了便于修改,他还提供了有关背景资料:梁溪村胡氏为南宋忠臣胡铨之后,从江西吉安迁来,已有270年的历史。重修祠堂的位置,在珠龙江畔,正对天马山,左前有笔架山。胡氏家族文风鼎盛,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同时,也提出改稿要求:以鹤顶格嵌入村名,字数以17字上下为宜。

  原联有哪些地方令人不满意呢?我分析了一下,可能是以下几处有些问题:

  第一,仅仅“宋月”二字,还无法说明这支族人的来龙去脉。

  第二,“漫漫春梦”,内涵不清;“鱼书雁字”,是指书信;“丽”字作动词用,略显生硬。

  第三,“四五四四”的句式,不够舒展。

  家族祠堂对联的特指性很强,或歌颂祖宗事迹,或描写族人来历,必居其一。据此,我以反映历史作为修改的主要目的,在尽量保留原作词语的基础上,写出修改稿:

  梁栋绵楚材,自吉安分立夏屋,枥伏天马;
  溪山留宋月,承祖德频登秋榜,藻绘珠龙。

  “材”与“才”通,考虑到上联用了“梁”、“栋”、“屋”、“枥”这样一些有木材有关联的词汇,用“材”可能更协调一些。下联的“留宋月”、“承祖德”、“珠龙”,也有内在的联系。“秋榜”,是借用科举考试的专用词语说明这里考入大学的人多,又和大学的招生一致起来。至于原来的“楚才”,并不专指两湖一带的人才,而是泛指南方的用法。

  再审视平仄,发现还有问题:

  其一,新旧四声混用了,“屋”字本入声,新四声作平声用,而“德”字作仄声用,又是旧四声;舍不得“秋榜”,只有改“德”。

  其二,“梁栋绵楚材”的平仄不顺,需要调整一下。

  于是,最终是不是可以这样定稿:

  梁栋楚材坚,自吉安分立夏屋,枥伏天马;
  溪山宋月朗,承祖业频登秋榜,藻绘珠龙。

  和原作者宜华先生交流后,他又改了一联,相当可读:

 梁比楚材,拱渠渠夏屋,举子博学,枥伏天马;
  溪流宋月,照熙熙春台,时贤豪放,藻绘珠龙。

  角度不同,风格各异,这便是文学创作的规律。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35:24

对联批改(7)

李文郑   题永济三中鹿鸣亭

  五老峰怀,松风励赴鹿鸣宴;
  一泉湖畔,蒲韵牵思鲤对情。
   (《对联》北京编辑部 樊晋宝)

  应该肯定的是:这副对联的意境不错;“五老峰”和“蒲韵”,紧切其地;“鹿鸣宴”,切高考;“松风”与“蒲韵”的对仗非常工巧。但也有问题:首先,“一泉湖”应是生造词,似乎不是确指,而是为了对“五老峰”而拼凑的,一股清泉流进湖泊就叫“一泉湖”,说不通,这应该是主要问题;其次,“励赴”、“牵思”两词显得生涩。其三,“鲤对”一词是孔子和其子孔鲤的典故,应该是专用于父子之间的,虽然用在这里也能说得通(因为古有“师徒如父子”之说),毕竟有些勉强;其四,亭应该有额,这里尤其是写出亭名的实额“鹿鸣亭”,对联中出现“鹿鸣”一词,就与亭名重复了,所以也不妥。

  根据以上情况,和原作者“裁长补短,成九言联”的要求,是否可以考虑改成以下的样子:

  五老峰前,有松风励志;
  三春雨后,喜蒲韵畅怀。

(原载《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刊2008年第5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36:22

对联批改(8)

李文郑   题监狱

  革新洗面,临崖烈马离邪路;
  弃暗投明,迷道倔羊步正途。
   (陕西 郝兴运)

  从内容上看,这副对联极为切题,不适合用于他处;其中“马”与“羊”的对仗,非常好。但仔细读来,上、下联好像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有合掌的嫌疑。一般情况下,一副对联应该从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去考虑布局。所以,这里的上联如果写犯人进监狱之前的事,即找出他们走进监狱的原由,下联重点写监狱的作用,尤其是对犯人改造的效果,或许会更好些。此其一。原联中“路”、“道”、“途”三字意思重复,“迷道”一词还嫌得生涩。此其二。

  鉴于以上问题,恐怕需动较大手术,尤其是上联。先将原联用于进监狱前的“洗心革面”一词删去,换上“糊涂理智间”五字,点出不少罪犯是由于一时糊涂而触犯了法律,也暗含他们是可以改造好,重新做人的;另外,既然在上联剖析服刑者犯罪的原因,用“邪路”就不合适了,不如从“马失前蹄”中截出“前蹄失”三字。下联呢?先在第一分句末加个“后”字;其次,既然已经“弃暗投明”,就不能再“倔”了,“倔羊”变成温顺的“羔羊”;末尾用“大道长”来表达高墙内“相关人士”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这样,建议全联改为:

  糊涂理智间,临崖烈马前蹄失;
  弃暗投明后,迷路羔羊大道长。

(原载《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刊2008年第5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37:13

对联批改(9)常江        编辑部寄来了让我批改的对联,琢磨一番,还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是河北陈景章先生题邀月亭的对联:

  秀色可餐,宋韵唐风皆雅士;
  佳亭稍憩,骚人拈韵对风吟。

  读者看到这副对联,肯定能看出问题:“风”字不规则重了;“宋韵唐风”,是并列关系,“骚人拈韵”,是主谓关系;“皆(都是)雅韵”,是动宾关系,“对风吟”,是偏正关系,“吟”是动词。对联的词语对仗,就是要讲求这些关系,须加注意。

  有时,词语对仗不成问题,但词语的使用与环境不协调,效果也不好。仔细看这一联,是“题邀月亭”,此亭应在山之高处,适于观赏夜景。“秀色可餐”,显然不是夜景,晚上赏景,很难看到“秀色”;而“佳亭稍憩”,又有些坐在“半山亭”的感觉,想的是歇息片刻再去赶路,不像“邀月”那样闲适,再说“稍憩”的时候,哪还有拈韵吟诗的兴致?不知道这是何处的邀月亭,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掌故,无法切题,那就只能“批”,不去“改”了。

         (原载《对联》杂志下办月刊第6期)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38:27

对联批改(10)

常 江   雨雪施淫威,罕暴终于何奈我?

  军民除冻害,大灾过后是丰年。


  这是北京蓝庆贵先生的《题战冰雪》。说句题外的话,我一看庆贵先生把自己的姓写作“蓝”,而不是“兰”,我就很高兴。滥用、自造简化字,现在几乎成风。后世子孙为了少写几道笔画,不惜改了老祖宗的姓氏:本来姓蓝、傅、阎、戴的,竟然都改姓兰、付、闫、代了。

  回到本题。




  上、下联的第一个分句,虽然直白了些,用词还比较准确;况且,时政联太含蓄了也不成。两个七言分句的用词,有三处可以商榷:其一,“罕暴”是自造的词,可以猜出是“罕见的暴雨(或暴雪,或暴虐)”;其二,“何奈我”与“是丰年”,对仗是不工的;其三,“是”字下得太重、太死。大灾过后,人们重建家园,可以盼望丰收,要说大灾过后一定是丰年,没有这种规律。

            (原载《对联》杂志下办月刊第6期)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39:07

对联批改(11) 常 江   汶川地震后,我也写了几副对联,其中一副是自己又“批”又“改”了的。这副联先有出句:“大难当头,九州挺起脊梁铁”,对句必须突破重点,先解决对“脊梁铁”。出句有了两个形体名词:头和脊梁。对句最好也有两个形体类的词,因为时政内容的作品,很难生动,比较严格的词性对仗,可以起到巧补生色的作用。在“手足”、“手臂”、“眼目”、“肝胆”几个词中,选中了现场救助和天安门哀悼时最常见、最有力的、漫天挥舞的“手臂天”,于是,形成了初稿:


  大难临头,九州挺起脊梁铁;

  废墟放眼,四海擎来手臂天。


  这里的“四海”表示全世界的关注与支援,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四海”。放了一天,再看原稿,找到了修改的要义:在几个动词上下手。“临头”,有些软弱,缺少力量,不若“当头”;“放眼”,更多的时候表现豪放,感情不对,应该“举目”;“挺起”,“擎来”,用作补充动作的“起”和“来”,实际上没有起多大作用。最后,定稿为:

  大难当头,九州挺直脊梁铁;

  废墟举目,四海擎高手臂天。


  直、高两字,既扶住了挺和擎两个动作,又使铁和天两个倒置的名词定语有了着落。可见,修改作品时动词是要首先考察的,这算是一条经验吧。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40:09

对联批改(12)

邹宗德   君自南来,两手东西心向北;

  雁于北往,双翼西东尾朝南。

(杨波)


  这是湖南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杨波先生于1999年为城南公路牌楼拟题的一副对联。上、下联均嵌“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除上联“心向北”含有心朝北斗,心向北京之意外,其他词语只是对方位的表述,缺乏更深的内涵,且“两手东西”与“双翼西东”平仄失对,语意有些合掌。


  我认为,联语的上联可保留“东西南北”,但下联不宜重复嵌字,并且其中有三个平声字,平仄难以协调,立意也不佳,所以拟换之以“前后左右”四字。在此基础上,我初步提出了“我于后上,双腿左右志朝前”的创意思路。然后再逐词推敲、修改。

  “后上”有意沿用“后来居上”之意,可觉简化得比较别扭,便又改成“我自后边赶”,上联相应处改为“君从南域来”。另外,“腿”是仄声字,恰好在第二字的位置上,只能改为平声字,然“脚”、“足”之类的同义词皆为仄声字。于是转换思路,将“双腿”改为“群山”,“山”为平声字,“群”可与数词相对,平仄协调,且“群山”又点明了此处地形,给旅行者以进入风景区的愉快之感。

  接下来,将思路转到对上联后一个分句的推敲上。“两手东西”欠雅,仅说明了一个方位。我以为不如改成“爽气东西”,以说明此地爽气宜人,环境幽雅。易哲知先生提出“群山”之“群”应换一个字,以增加文采或内涵。因为“群山”仅说明很多山,意犹未尽。杨波先生立即提出用“青山”。

  下联“我于后上”一句似乎还不妥。坐在车上望去,蜿蜒曲折的公路在青山间盘旋,真正让人感受到了“青山左右”、“爽气东西”的佳境。我无意中向后边一看,脑海里跃出了“不要后顾”的意境,马上有了“君休后顾”一语。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应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而应一往直前,立意更深了一层。为了避免重字,把上联的“君”字改成“客”字,对进入城步县者以客称之,令旅行者倍感温馨,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易先生说不如改成“朋”字,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意,我拍手称妙。

  最后,我们请余德泉教授对尚有异议的“志”字和“步”字予以定夺。余教授说:“步”字形象、委婉一些,还是用“步”字为妥。

  于是,这副对联最终修改为:


  朋自南来,爽气东西心向北;

  君休后顾,青山左右步朝前。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41:42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7-4 22:12 编辑

对联批改(13)

李文郑
   非凡2008
    众志成城,共化寒冰、共批藏独、共赈震灾、共克时艰,改地换天新日月;
    群心向党,同燃圣火、同建家园、同迎奥运、同圆梦想,光前裕后美山川。
    (上海 石本钧)


    这应该是一副有关时政的对联,“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表现了作者的时代责任感,十分难得。

    但是,原联问题也比较突出。首先,总体构思和布局显得混乱。上联的“共化寒冰、共批藏独、共赈震灾”说的是三件事,以“共克时艰”来概括;而下联的“同燃圣火、同建家园、同迎奥运”说的是两件事,并且其中一件事在上联已经说过了(“同建家园”就是说的“共赈震灾”),后面的“同圆梦想”也应该专门是说奥运的。

    其次,上、下联前面各有五个四言短句,整体上显得既死板,又拖沓,而不够精练、活泼。和格律诗词相比,对联的句式不拘长短,我们在创作时,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就此联说,如果能精简几个分句,再于适当的分句前加个领字,会大有改观的。

    其三,“共赈震灾”一句中,“赈”和“震”读音相同,读起来也显得不够顺畅。所以,也应该改动。

    我试着改为:

    众志成城,喜同燃圣火、同圆梦想,虎步龙骧新日月;
    群心向党,看共御震灾,共建家园,光前裕后美山川。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第8期)

    网友钟本狂的修改稿,似乎更胜老夫一筹:


   众志成城,看共御震灾,共建家园,光前裕后山川美;
   激情似焰,喜同燃圣火、同圆梦想,虎步龙骧日月新。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43:11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7-4 22:15 编辑

对联批改(14) 李文郑   题广州市花——木棉

  粤秀山间,五层楼下,萼放蕾开,燃霞染雾,际卓尔三月春风,溢彩流丹,无愧英雄本色;
  海珠桥畔,八角亭前,枝刚干挺,拔地参天,更凛然一身正气,披坚执锐,分明勇士原型。

    (广东 朱烈基)


  应该肯定的是,这副写木棉的对联十分切题,一切其地:“越秀山”、“五层楼”、“海珠桥”、“八角亭”;一切其形象:“萼放蕾开,燃霞染雾”,“枝刚干挺,拔地参天”;又点出了其含义:“英雄本色”、“勇士原型”。

  问题似乎在于对联的用词和句式两个方面。用词上,“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多形容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及成就超越寻常,与众不同。语出《论语·子罕》:“如有所立,卓尔。”是孔子的弟子颜回赞扬孔子的话。这里,用来形容春风,显然不大合适,风怎么“高高直立”?“枝刚”,显然属于生造词,不妥当。成语“披坚执锐”,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是战国时楚国大夫棼冒勃苏的话。意思是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用来描述木棉,似乎也不够恰当。

  句式上,上、下联开头各有四个四言分句,分别组成两个排比句式,显得急促有余而舒缓不足,与前面一副对联有相似之处。这是其一。其二,一副对联的字数有限(这也正是对联的优势,即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没有必要将描述对象的方方面面都一无遗漏地写出来,实际上也不易办到。从这个角度说,此联又显得有点累赘。

  所以,还是以上素材,建议重新组合为以下的样子:

  燃霞粤秀山间,捧日海珠桥畔,仰溢彩流丹,无愧英雄本色;
  卓尔五层楼下,凛然八角亭前,更顶天立地,分明勇士原型。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第8期)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44:11

对联批改(15)


常江   几天前,中国楹联学会转来江西彭文扬先生的来信,他从《对联杂志》上看到我给别处祠堂改的联,希望也看看他作的几副“彭氏宗祠”对联,最好也能“改一改”。原来,他是吉安市青原区河东镇彭家村人,族人请他为“彭本怀堂”(祠堂名号)作联,要求每联都要以“本怀”冠顶。


  彭先生作了四副联,其中正门两副——


  其一:


  本正源清,赤胆忠心,学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名扬四海

  怀仁倡孝,修身养性,效中华魁寿彭祖公,盛德泽九州


  其二:

  本正源清,天时地利,风调雨顺,千祥集户,丰功伟业传后世

  怀宽志壮,人旺财兴,国泰民安,百福临门,厚德高凤效先贤


  先看第一副。提到文天祥,是因为此处离文丞相故里吉安富田镇婺湖村,只有20里地。像建筑有“借景”一样,诗联也常“借人”,以示荣光。我以为,对于文天祥,文氏祠堂对联,可以大书特书,别姓祠堂则以“虚写”为宜;而彭姓祠堂,理所当然要正面着力歌颂彭祖了。从词语方面看,四海、九州,都是地域概念,有重复感;赤胆忠心,也似乎缺少变化和层次。综合以上考虑,于是,试改成这样:


  本正源清,尽忠报国,地近婺湖村,英名同扬四海

  怀仁倡孝,养性修身,人期彭祖寿,盛德普被千秋


  上联写“忠”,并非只是颂扬文丞相,彭氏祖先也不乏忠心报国之人,其英名与文氏一样传遍四海,立意就有所变化了。下联则写“寿”,活了八百年的彭祖,是中国人的骄傲,总结彭祖长寿的秘诀,本身就是造福人类,德被千秋。


  至于第二副,我想提出几点意见再说。从内容上,要与前一副有个大的区别,不能再“本正源清”了。可从“本固根深”起笔,写出彭氏这一支的宗族源流,如何迁徙、如何创业、如何繁衍、如何兴隆的。这些,是要叙述得具体,引用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不宜用一些较为空洞的、抽象的、常用的语汇。正因为在内容上有这些考虑,我不了解彭氏族史,实在无法动笔修改,请彭先生一路改下去吧。改时,像天时地利,风调雨顺,丰功伟业,人旺财兴,国泰民安,厚德高凤这些词语,恐怕都得换一换;至于千祥集户、百福临门,更是相同的意思,不能都用的。词语的问题,在另外两副联里也都存在,不再列出,请彭先生斟酌就是了。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第9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45:32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7-4 22:19 编辑

对联批改(16)

星 芒
  曹中庆、蔡振湘两位先生先后在《对联》2002年第2期、2003年第1期上,发表《古猗园联评议》和《古猗园联评议刍议》二文,对上海古猗园联进行评议、修改。我读后,首先觉得:曹先生率先把那些不合联律的古猗园联放在刊物上进行评改,对于提高联坛后学的联知水平、增强联家撰写名胜楹联的责任意识,是很有帮助的。其次觉得:曹、蔡二位的评改意见,既有可取之处,也有失当的地方。因此,也在这里就评改方面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 关于“梅花厅”联

  原联是:池馆清幽多逸趣;
       梅花冷处得香遍。

  曹联是:梅馆清幽多逸趣;
        花丛冷冽更馨香。

  蔡联是:梅厅格局成天趣;
          花朵馨香沁贵宾。

  我的看法是:(1)原联中的“池馆”,义为“池畔之馆”(如同《辞源》所载:“池阁”义为“池畔之阁”),属偏正结构,曹把它当作联合结构予以改动,是不对的。(2)据曹先生介绍,梅花是生长在梅花厅外的梅园中,而从其所改之联中,是看不出梅花是放置在室内还是室外的。(3)曹联以副词“更”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多”,以联合结构的“馨香”对偏正结构的“逸趣”,也是不大合适的。(4)蔡不尽量采用原联可用之处,把它改得面目全非,是不合改联要求的。

  建议将原联改为:

  池馆清幽多逸趣;
  园梅馥郁展丰仪。


  二 关于“鸢飞鱼跃轩”联

  原联是:石径漫步鸟传语
        松下小憩花送香。

  曹联是:林间漫步鸟传语;
     湖上荡舟鱼跃波。

  蔡联是:云里鸢飞传鸟语;
          湖中鱼跃现鳞光。

  我的看法是:(1)曹联纠正了原联平仄上的差错,形式上有了改进。但曹先生没有注意到:原联中的“鸟传语”、“花送香”,是采用拟人修辞方式写成的对仗语,现在以非拟人修辞的“鱼跃波”,取代“花送香”,是有损其艺术质量的。(2)曹联以偏正结构的“漫步”对动宾结构的“荡舟”,也是违律的。(3)蔡联改动原联过多,且又排除了游人的活动,难于让人接受。

  建议以原联为蓝本改为:

  石径漫游,鸟为东道频传语;
  松林小憩,花表友情暗送香。

  此联应按其互文修辞的特点理解为:无论是漫游于石径,还是小憩于松林,花鸟作为东道,表示友情,分别传语和送香。

         (原载《临湘联苑》第五期,2003年10月)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47:16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7-4 22:23 编辑

对联批改(16) 星 芒


  三 关于“浮筠阁”联
  原联是:竹山映春色;
          鹅池寄情意。

  曹联是:竹节生春色;
       鹅池浮墨香。

  蔡联是:竹叶浮春色;
       鹅池泛墨香。

  我的看法是:(1)三副对联的上句,见竹不见阁,均有文不切题之失。应当改为“竹阁专春色”(按:“专”,义为独占)。(2)“浮墨香”或“泛墨香”,肯定要比“寄情意”好,但若改为“结墨缘”,则似乎更好一些。

  改后之联为:

  竹阁专春色;
  鹅池结墨缘。


  四 关于“缺角亭”联
  原联是:奋扬民族气;
       朗开神州天。

  曹联是:奋扬民族气;
       大壮神州天。

  蔡联是:大壮神州气;
       勇扬民族魂。

  我的看法是:据曹先生介绍,“缺角亭”的寓意是:“象征当时东北三省沦陷,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忘国耻,抗战到底的决心。”严格地说,上述三联均不能十分准确地表达出这一寓意。建议改为:

  扬乾坤正气;
  复华夏金瓯。

  五 关于“逸野堂”联
  原联是:古木葱茏飞鸟止;
          涟漪荡漾任鱼游。

  曹联是:古木葱茏凭鸟落;
       银波赫濯任鱼游。

  蔡联是:古木葱茏凭鸟落;
       银波潋滟任鱼游。

  我的看法是:经曹、蔡二先生先后修改而成的第三联,显然胜过原作,可以取而代之;但我有一个别具特色的修改方案,似也可以作为备选之用:

  古木葱茏闻鸟唱;
  平湖澄澈睹鱼嬉。

                  (原载《临湘联苑》第五期,2003年10月)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48:41

对联批改(18)

李文郑   题金鱼湖:   邀武功岭八百座峻峰,藏夏幽冬静,汇十里洪流,激情源出东海;   醉金鱼湖一千年明月,衬春梦秋韵,掀四时波澜,豪迈来自南乡。   (湖南 秋乃一郎)   描写景物的对联,我以为首先应该是切题,泛泛写来,“放之四海而皆准”,就不能说是好作品。就此联的“金鱼湖”来说,据我所知,吉林白城、湖南攸州、云南昆明、青海格尔木等地,都有金鱼湖。这里上、下联开头的“武功岭”和“金鱼湖”,则点明了“这一个”金鱼湖,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是比较切题了。   表达方面,上、下联的第一分句读起来抑扬顿挫,“邀……峻峰”、“醉……明月”尤其出彩;中间两个分句,分别从纵、横的角度描述金鱼湖的景致,比较全面,几个动词也能看出来是精心选择的;最后的“东海”和“南乡”之对,十分工巧。   但是,似乎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平仄不够协调,且比较突出,上、下联之间如“静”与“韵”同为仄声,“流”与“澜”则同为平声;一句之内几个节奏点如“梦”与“韵”、“迈”与“自”同为仄声,“时”与“澜”又同为平声。二是“洪流”和“波澜”、“源出”和“来自”意思接近,也属于疵点。三是上联末句“激情源出东海”似乎有点费解,“东海”一词,是否为了和“南乡”相对硬拉进来的?四是结句(即上、下联的最后一句)用六言句式,读起来不大顺畅。   如果不作大的改动,建议调整为以下的样子:   邀武功岭八百座峻峰,汇十里洪流、四时波浪;  醉金鱼湖一千年明月,藏夏幽冬静、春韵秋光。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第10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50:13

对联批改(19)

李文郑

  无题:   四面青山环郭外,一涧流如素练。正月色弥庭、花影含窗,安心静卧思陶令;  三春碧树卫村边,满川织就彩绸。恰霞光在眼、鸟声盈耳,把酒欢呼仰李白。   (安徽 吴东明)   以“无题”为题目创作对联、诗词,实际上往往还是有所寄托的。这副“无题”对联,正是由“青山”、“碧树”引出“月色”、“花影”、“霞光”、“鸟声”,通过对一系列景物的描写,最后落到“陶令”、“李白”,表达了一种闲适、恬淡的情趣。其中上、下联的当句自对,更为精彩。此其一。其二,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优秀的对联,大多都创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不难看出,此联的意境创造,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还有改动的余地。首先是内容上,感觉好像有点乱,乱在景物显得庞杂上。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句子不够精练,尤其是第二个分句最为突出,显得累赘,这就从整体上读起来不大顺畅。其三,上联的“郭”和下联的“白”,古代为入声字,今天是平声字,这里“郭”用为入声字(仄声),而“白”却用为平声字,还恰巧都在节奏点上。关于这个问题,我一贯主张“两条腿走路”,即熟悉古代声韵的作者,尽可以用古代声韵,就是以入声字为仄声;不熟悉古代声韵的作者,则应当允许使用国家大力推广的普通话声韵,就是不存在入声字。但是,在一副对联中不允许混用,多数楹联家是持这个观点的。另外,末句的“欢呼”一词似乎也值得斟酌,且与“静卧”对得也不够工。“李白”若改为“李仙”,会显得更有神采,与“陶令”之对也更工整。

  所以,建议改为:

      喜郭外四面青山,正月色弥庭、花影含窗,安心静卧思陶令;    看村边三春碧树,恰霞光在眼、鸟声盈耳,把酒酣呼仰李仙。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第10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51:43

对联批改(20) 迎仙阁议联 常江
  今年六月,到登封参加 “大地诗心·乡土诗歌”大奖赛的评奖、颁奖活动。几年前,我来过登封,那时是主持一个大型的征联评审。这少林寺,是中国武术的样板,我的两次嵩山之行,却都是“弃武从文”,也算是与少林寺结下的一段特殊的文缘。

  离我们下榻的宾馆不远,有一座迎仙阁,估计是这两年新建的,上回没见过。与会者都是诗人,又是国土、地质、矿业部门的诗人,个个都不安分,那嘴、那腿,都闲不住。于是,不论早上、黄昏,还是大白天,一有空就爬迎仙阁——不为成仙,就为观景。

  就一个古建筑来讲,那观景的点睛之笔,便是楹联。

  迎仙阁有几副楹联,内容还都比较适合此地此景的。题联下署“丁亥年秋”,应当是去年的作品。撰联者也有名有姓,不熟识,可能是当地的名人。我的这些同去的诗人们,对几副楹联极感兴趣,有懂联的便指给我看悬挂的对联,问对仗、平仄是不是有不合适的地方,该怎样改,让我讲讲。于是,我就三副对联在阁上开了一堂现场对联课。听的人津津有味,听后惊呼对联原来如此大有学问!山下几位“脚懒”未能登高的人,据说“后悔不迭”。

  我评改的大致是这些内容——

  先看南门对联:

  东郑州西洛阳夏汉古都誉溢四海
  前少林后中岳佛道胜地名扬神州

  这副联的相对的平仄声字安排得不好:州和林,都是平声;夏汉和佛道,都是仄声。连续的字词平仄声字安排得也不好:佛道胜地,四个仄声;誉溢四海,四个仄声;名扬神州,四个平声。

  和任何文学作品一样,对联的内容、意境,是作品的灵魂;这灵魂要放在合适的、规矩的外壳里。修补对仗、平仄这些“外壳”,要以内容准确、意境新奇的根本。据此,这副联有小改、中改两种考虑。

  小改的方案是这样的——

  郑州、洛阳、少林、中岳,四个地方,结尾字三个平、一个仄,怎样都无法安排;洛阳,周朝时叫“洛邑”,这不有仄声字了吗?洛阳是九朝古都,沿洛河排列的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誉称“五都会洛”,何必“夏汉”,用“夏唐”不就行了吗?誉溢和名扬,换换位置,平仄就交错开了。但“溢”字不好,声誉只能“满”,而不能“溢”,溢到四海之外是个不能理解的事。

  小调整的结果,应该是这个样子:

  西洛邑东郑州夏唐古都名扬四海
  前少林后中岳佛道胜地誉满神州

  中改的方案是这样的——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小改后的联,依然有个重大的缺陷:联中所说的古都,只是洛阳,忘了郑州,这就非改不可。那么,如果把“东郑州”改成“东开封”,如何?固然,开封也是古都,东西全照顾了;可是,歌颂了洛阳和开封,我登封在哪里呀?把迎仙阁自己忽略了。再有,语义节奏点上“道”、“地”两个仄声对“唐”、“都”两个平声,也改改为好。这样,上述问题就可以在提高意境的同时,一并考虑了。应该说,古都、胜地这样的词语入联,是比较表面化、直观化和省事的处理方法,似乎缺少深度,不妨用“中原气象”和“佛道精神”,那样,后面接续的,就不能简单地“名扬、誉满”(同义语)了。

  中调整后的结果,应该是这个样子:

  西洛邑东开封中原气象贯通四海
  前少林后嵩岳佛道精神融会五洲

  用“中原”,地域上从郑州延长到开封为好,这也把登封包括进去了。改联要千万小心的是不要重字:有了“中原”,那“中岳”就要改成“嵩岳”,有了“精神”,那“神州”就要改成“五洲”。

  有大改的方案吗?那就基本上要重写了。上下起句西、东、前、后都是方位,只有“宇”没有“宙”,不大符合一般作联的规律吧?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第11期)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53:56

对联批改(21)
迎仙阁议联(续) 常江   登封迎仙阁上,同一位作者,也还写了另外两副对联,悬挂在楹柱上。我和同去的朋友,边走边议,几副对联都说到了。

  在西向的柱子上,楹联为:

  太室如画少室如画山山如画一城半卧画图里
  颍水似诗双溪似诗水水似诗千村尽在诗意中

  上联写山,下联写水,分工明确,各尽其意,比起前面谈到的上下联都是以方位起局,在铺排上有了讲究。

  上联很巧,“太室如画,少室如画”,抓住了嵩山有太室、少室两山的特点,两个分句,只变化了一个字,却写足了嵩山。“山山如画”,略显拖沓,然后“一城半卧画图里”收得很好,是超常发挥。我以为“一城半卧”,可能是人们站在这里,只能看见半个登封吧?

  下联的问题出来了:太室、少室,重一“室”字,颍水、双溪,没有重字,此其一。太室、少室铢两相当,而颍水、双溪不能并列,颍水是与嵩山、少林、名胜并列的中岳旅游四大亮点之一,颍水春耕是中岳八景之一,而双溪只是这里的主要支流,此其二。“水似诗”,有点玄;如果说,“山山如画”,略显拖沓的话,“水水似诗”,则不只繁琐,且有硬凑之嫌,此其四。“一城半卧”,平平仄仄,“千村尽在”,还是平平仄仄,属于不协,此其五。

  我不熟悉嵩山地理,不知还有什么“水”可以像太室、少室那样并列。我想到了双溪,应该是两条溪水呀。一查资料,不出所料。原来,逍遥谷的溪水南来,嵩岳寺的溪水西来,两水在嵩阳书院前面汇合成“双溪河”,然后蜿蜒东南入颍水。这就解决了主要问题,不妨改成:

  太室如画少室如画一城半卧画图里
  谷水流诗寺水流诗千树醉摇诗意中

  应该说,前面议到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再看另一副悬挂在北向楹柱上的:

  扶一片白云登十丈台阶且上仙阁暂为仙
  步百顷松径携两袖清风再回人间慎做人

  上联写“且上仙阁”,象征登高的是两件事:扶一片白云,登十丈台阶。下联写从阁上“再回人间”,象征下来的也是两件事:步百顷松径,携两袖清风。这个“步百顷松径”,有点问题,词语搭配不好:单说松,可以论面积,称“百顷”;松径是松间小路,则是线形,只能论距离,量不出“百顷”。通联来看,在调平仄上,任务还很繁重:其一,处在节奏点上的四个量词“片”、“丈”、“顷”、“袖”,都是仄声字,一定要用平声字换掉两个;而“云”、“阶”、“径”、“风”,又只有一个平声字。其二,上联居然以平声字“仙”结尾,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改正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保持原意不变,仅仅变更语序,把入声字“阁”放到最后。这涉及新旧四声问题,当前人们约定俗成的意见是:在一副作品里,可用旧四声,也可用汉语拼音新四声,但二者不能混用。

  最后,不妨确认这样的结果:

  步百年松径登十丈新阶聊扮神仙上高阁
  携两袖清风别四围紫雾重回尘世做凡人

  这是就原来的材料本身,进行的调整。这样作,一是开拓了意境,“暂作仙”,有些实,“聊扮神仙”,灵活了些;“慎做人”的意思不错,但和“暂作仙”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一时难想清楚,“做凡人”也许是更实在的感觉。

  城市里建个亭台楼阁,本是寻常事;于其上题联写字,却又非同寻常。每天都要有许多人登临其上,读那上头的文字,作者真该“慎做文”呵!其实,有些事就是张口之劳,像迎仙阁这几副对联,事先随便请哪位懂诗联的人看看,都会避免出这些毛病的。

  不知所引用的楹联,有没有我抄记错误的地方;如果记错了,再按记错的来批评,那就实在该道歉了。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第12期)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54:59

对联批改(22)

年关为人改春联 傅稚明   县教育局的同志送来一副春联,说是牛年春节局机关大门用联。大概他们已经感觉到该联还不十分稳妥,所以一定要我帮忙看看。

  原联是这样的:

  贯彻科学发展观,看八骏嘶风,犁雨锄云,装点江山创伟绩;
  坚持树人全方位,调万军上阵,镂金琢玉,栽培桃李建丰功。

  通观全联,整体立意尚是差强人意的。上联放眼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歌颂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下联立足教育内部的特点,对同行提出殷切的勉励。更可贵的是,上下联两个结句工稳耐读。细看此联,委实存在一些问题。其一,第一分句“贯彻科学发展观”,平仄就不协调;其二,上联结句“装点江山创伟绩”,三仄落地;其三,下联第一分句“坚持树人全方位”,不仅平仄不协,且与上联未对上。“科学”是一个名词,而“树人”却是一个动宾词组。“发展观”是偏正结构的词组,关键词为“观”;而“全方位”虽然也是偏正结构的词组,但关键词却是联合结构的“方位”。其四,“调万军上阵”,失之于口号化;“镂金琢玉”,与后面“栽培桃李”总觉牴牾。

  写联容易改联难!改联必须在原联的基础上加以斧凿,而不得伤其筋骨。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第一步,将“创”字改成“书”字;第二,以“施肥培土”,换掉“镂金琢玉”。问题又来了,重了一个“培”字,于是,改“培土”为“浇水”。第三步,以“促群英协力”,置换“调万军上阵”,使其雅致。第四步,回过头来攻坚,并从下联入手。“坚持树人全方位”,无非就是教育的方向。那么,用“展教育宏图”,既扣住了教育的主题,又为下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五步,再跳出来看上联。原来,上联的第一分句与后面的分句在内容上严重脱节,且有假大空之嫌。后面的分句是围绕春天在做文章,于是,干脆用白描手法点出春天,改为“描春天胜景”。顺便将“看”改作“喜”,以增强节日的气氛。

  至此,全联修改成这样:

  描春天胜景。喜八骏嘶风,犁雨锄云,装点江山书伟绩;
  展教育宏图。促群英协力,施肥浇水,栽培桃李建丰功。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55:57

对联批改(23) 傅稚明   按下文殊剑,聊共我吃碗茶去;

  拈出迦叶花,莫学他露双脚来。


  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当世法师为云南省鸡足山虚云寺文殊殿撰的联。法师以短信的方式发给我,客气地说请我斧正(为此甚感汗颜)。他恐我对下联费解,还专门在联后用括弧作了注释:“佛灭后,迦叶对金棺悲泣,佛从棺内伸双足以示,迦叶因发起结集三藏。”法师深谙佛理,通晓经典,堪称硕学。一读此联,颇觉不凡。


  既然法师信任我,我就真诚相对,提出我的疑问。我问:佛祖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何说“莫学他”呢?法师回答:“哈哈!这就是禅宗见解。心法已传,何必多事徒露马脚?鸡足在云南,是迦叶尊者入定处,故用此典。上联用文殊持剑欲杀佛的典故也是此理。我意不必舞刀弄剑,吃茶即罢。”经法师解释,我基本上认可了。但我总是揣测,改“学”为“管”,是不是差胜些。


  意义上弄明白了,就得按教条(联律)衡量了。首先,我提出下联中的“出”字轧眼。按古韵论,“出”为仄声,与上联节奏点处的“下”字犯了。法师回道:“也曾犹豫,起也不妥。出,起码算亲朋韵吧。兄可为我再推敲。”其次,我提出上下联的前分句落脚字的平仄未与句末字的平仄错开,并问两个分句可否上下调动。法师说:“那把上下联颠倒一下就是。来去可作虚指。哈哈!”于是,我错误地理解了,把联弄成了这样-----


  拈来迦叶花,聊共我吃碗茶去;

  撤去文殊剑,莫学他露双脚来。


  我将来和去二字作了有规则的重复,还以为解决了上述两个联律问题。法师回信说:“但这样格律是合了,意思就不妥当了。没有承接,成了凑到一起。文殊句合两人典故,文殊赵州;迦叶句也是两个人,不能拆开。拈花是佛与迦叶,伸脚也是。”


  我还提议,为解决上下联分句间的平仄问题,能否在两句之间再加个短语。但总找不到合适的,且觉累赘。法师回信:“似累赘。五七言念着上口。不以词害意吧。你把出字推敲一下,文殊剑、迦叶花都是宗门常言,不能随便改。”法师还说:“我其实最怕这样的命题作文。文殊这样的联太多,不蹈陈言又要贴切,还要有点禅曲,实在没法弄。”


  至此,我才知道,法师的东西是不好动改的。我对法师说,很多名联也有不合律的。此联是挂得出去的!法师说:“有兄印证,我便放心了。姑且这么着吧。”我告诉法师,待明日将此联挂向中国楹联论坛,在那里再求证。法师还告诫:“好的,不急。我还有普贤殿一联无下落呢。但要改可以,不能改得没出处。下联不用佛典也可,那就得扣着鸡足山等说,不然,就不是定制的了。”


  与法师互致晚安后,躺在床上,仍然想着此联。想法一:既然是文殊殿的联,立足文殊菩萨撰联足矣,何必要拉进迦叶尊者。如果是为虚云寺撰联,用迦叶尊者之典无可匪议。想法二:文殊剑、迦叶花,固然上眼,但似乎过于直白了。联以曲胜。言其事而不点其名,方为上策。鉴于两种考虑,我尚未与法师商榷,自作多情地改成这样------


  何处证菩提?聊共我吃碗茶去:

  几时穷物理?且与君秉枝烛来。


  文殊菩萨,是大智大慧,他引导人崇尚学习且有所成。一般学生喜欢拜文殊菩萨,以求学业精进。为此,我开始得句:且与君折枝桂来。此句虽与上联合上了,但前一分句怎么弄也弄不好。无奈,取“秉烛而学”之义,换成“且与君秉枝烛来。”也算是宣示文殊之功德吧。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56:56

对联批改(24)李文郑
  题三成学校大门(要求以鹤顶格嵌“三成”二字):


  其一:

  三思学海扬帆,笑对涛惊浪骇;

  成就校园播籽,喜看李艳桃妍。
    (湖南 王少通)


  其二:

  三江四海汇英才,于斯为盛;

  成器雕花凭巧匠,应我当先。
    (湖南 邓楚正)


  这两副对联,都满足了以鹤顶格嵌入“三成”二字的要求;也都是写的学校育人,十分切题。这是应该肯定的。


  考虑到要限定“三成”二字放在同一位置,对仗上有些困难,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用当句自对,如上面第二联。而第一联以“三思”对“成就”,就不大妥当。


  再说词语和句子。第一联的“播籽”,第二联的“成器雕花”,都显得生涩而不顺畅。第一联的“涛惊浪骇”,完全是为了和“李艳桃妍”相对而改成语“惊涛骇浪”,其实没有必要这样,看成是当句自对就行了嘛。“三思学海扬帆”,要表达什么意思呢?“三思”完全是硬安到句子前面的。第二联以“应我当先”对“于斯为盛”,工是比较工,但显得有点拙而不活。


  根据以上考虑,建议以第二联为主,改为:


  三江四海汇英才,于斯为盛;

  成器因材多化雨,大道之行。


  另外,我也为三成学校拟了一副,算是和湖南的两位先生及各位读者交流吧:


  三载不窥园,三更灯火;

  成身在于学,成己知仁。


  分别用董仲舒的故事、颜真卿的《劝学诗》及《吕氏春秋》、《礼记》(“知”通“智”)的典故,都是用于鼓励青年人奋发读书的,又两嵌“三成”二字。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1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57:56

对联批改(25)

李文郑
  《对联》杂志转来广东雷州市张义先生的信,信上说:“我的族人要我撰写张肇熙宗祠对联,我现在撰写了几副,还不满意,但自己无法改到最好,请教授修改,十分感谢!”


  张义先生写的对联是:


  肇迹莆田,翰林门第出编修,显赫英名扬四海;

  熙春南渡,仁慈人家生孝子,巍峨懿德耀千秋。


  或:


  肇迹莆田,翰林门第,显赫英名扬四海;

  熙春南渡,孝友人家,巍峨懿德耀千秋。


 写家祠的对联,又不同于写某一姓氏宗祠(如张氏宗祠、王氏宗祠)的通用对联,如常江先生在第9期的批改中所说:“对于文天祥,文氏祠堂对联,可以大书特书,别姓祠堂则以‘虚写’为宜;而彭姓祠堂,理所当然要正面着力歌颂彭祖了。”家祠的对联,我以为则要突出本家族区别于其他家族的特色,如地域、人物及其业绩等等。应该说,张先生所撰写的几副对联,还是十分切题的;嵌字(包括人名、地名)也比较顺畅,很难得。


  但仔细读来,前面两副长联,除了第一个分句外,其余部分(包括上、下联)所说的内容似乎太接近,就是说,上、下联的分工不是很明确,这应该是主要问题。其次是句子的问题,第一联后面连续两个七言分句,读起来有点别扭,就这一点来说,远不如第二联;但第二联上、下联的三个分句,均以一平、两仄收尾,虽然不是大问题,总感觉欠妥。


  所以,建议上联写莆田,写当年的辉煌业绩;下联写南渡,写今天如何发扬光大祖辈的优良传统。如果不大动,是否可改为以下的样子(但我也不敢说是“最好”):


  肇迹莆田,代出翰林,显赫英名扬四海;

  熙春南渡,门辉宝塔,巍峨懿德耀千秋。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1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4:59:36

对联批改(26)

湖北阳新小溪刘氏宗祠联批改
    甫德馨堂,溯源远祖,当年大汉宫庭,一统天下山河,英雄盖世,名扬四海五湖,八十三将相帝王,载存史册;

    宏祠宇业,润泽彭城,今日小溪刘氏,百里朝阳地域,人杰辈出,祥聚千庄八纂,数万个儿孙后代,布满环球。


    这是湖北刘合钦先生为他们的刘氏宗祠(名号德馨堂)题写的一副对联。据刘先生的介绍,该宗祠位于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朝阳河中游的月台村,坐北朝南,背靠大阜山。翠柏青松,鸟语花香,门前有朝阳河水潺潺流过,是一块风水宝地。祠堂建于元末明初,有六百多年历史,曾多次修缮。近年族人共谋伟业,再次重建宗祠,现已大功告竣。



  阳新县朝阳小溪刘氏,以甫宏公为一世宗祖,据《小溪刘氏德馨堂宗谱》,甫宏派系属西汉刘邦直属派下64代。七百多年来,甫宏公派下人文蔚起,布满南北东西乡里,有千庄八纂(八大支房头)之繁延,至刘合钦先生,已属刘邦公派下85代。



  不论是创作对联,还是修改对联,一般都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



  应该说,这副对联的内容不错,一是切合小溪刘氏,二是比较全面;尤其是上联写当年,下联写如今,“分工”十分明确,可见作者的创作思路非常清晰。这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但是,问题仍然还是比较突出的。如果说,此联的内容不错,那么,主要问题就在形式上了,也就是表达方面,语言方面。



  首先是有的词语显得生涩,有生造的痕迹。如上联开头为了嵌字而成“甫德馨堂”,要表达什么意思呢?“甫”的义项大约有二:一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是刚,才。下联的“宏祠宇业”,看得出来,也是为了嵌字而成的病句。其实,切题并不一定要嵌字,也并不一定要在开头嵌字。“人杰辈出”,属于“剥皮”,显然是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两个词语“剥”下来的,结果不通顺了。



  其次,个别地方对仗不大工整。如开头的“甫德馨堂”与“宏祠宇业”,“溯源”(动宾结构)与“润泽”(并列结构),“盖世”(动宾结构)与“辈出”(壮语和谓语)等。


  其三,还有平仄不谐的现象。如“一统”的“统”和“百里”的“里”,同为仄声字。再如“润泽”的“泽”,显然是按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处理的,而后面“辈出”的“出”,与上联相应的字是“世”,这样一来,“出”就成了现代汉语的平声字。一般来讲,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混用是不合适的。


  其四,有些句子的内容似乎重复,提炼不够到位,显得堆积、累赘、拖沓,而不利索,不顺畅。所以,导致整体上读起来语感不够好,气脉不够顺畅。还有,“今日小溪刘氏”明显是现代汉语的句子,与“溯源远祖”之类的句子在表达上不够一致。


  另外,还有不规则重字现象。上联有“八十三”,下联又有“千庄八纂”,重复了个“八”字,这也是应该避免的。


  综上所述,容我不客气地说,此联基本上应该重新写。和几位青年联友讨论后,成了下面的稿子:


  伟业颂先贤,芒砀斩蛇、宫廷做虎,看祖考相承,嵯峨祠宇开生面;

  发祥来宝地,朝阳河畔、大阜山前,喜俊豪蔚起,光耀门庭赖后人。


  上联“芒砀斩蛇、宫廷做虎”,分别是汉高祖刘邦、北宋学者刘安世的典故,以切合刘姓,切合阳新县朝阳小溪刘氏为刘邦的后裔;“朝阳河畔、大阜山前”,则切宗祠所在之地。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2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5:01:05

对联批改(27) 常 江


自改登鹳雀楼联
  古代四大名楼,有两种说法。一是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加上鹳雀楼;一是加上蓬莱阁,上世纪80年代发行的四枚名楼邮票,就是这样印制的,那时鹳雀楼还没有重建,而蓬莱阁的建筑尚存。


  这几处建筑,都是古代建筑的精品,又都承载着美妙而厚重的文化:黄鹤楼因李白的诗而神秘,岳阳楼因范仲淹的记而壮观,滕王阁因王勃的序而飞动。蓬莱阁当然与神话的关系更为紧密,而鹳雀楼却继承了古代建筑的人文传统,这里本是黄河东岸的一座戍楼,因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诗而闻名天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传唱了一千多年,于今成了幼儿所背诵的首批唐诗之一,可谓是“久经考验”的了。


  鹳雀楼重建是本世纪初的事。2003年,我从中国地质图书馆副馆长的职位上退休,开始了比较自由的生活。在此之前,我给自己立下个规矩:每年外出参加非职务活动(楹联、文学等),不要超过3次。即使这样,到年底群众评议,有人还是给我低分,理由是“没有全心扑在图书馆”,也是哭不得笑不得的事。2004年夏天,我有了充分的时间,完成了晋南之旅,有幸为商议征联的事,来到已经建好、正在装修的鹳雀楼。从楼下大约上了五层,到了楼顶。登斯楼也,四方放眼,确实心旷神怡,养眼舒魂。看不见黄河,由于多次改道,此地距黄河已有数里之遥,白日到底依的是中条山还是什么山,一时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文学意境和哲学理性,却依然存在;于是,后人作诗作联,都从这里借取灵感,最令人称道的是“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随鹳雀楼的管理人员进入一层休息室,一眼看见准备好的文房四宝,心里一激灵:在这里还能翻出新意吗?能。于是,提笔既写实、又务虚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上去果然拓宽眼;

  下来依旧放平心。


  上去、下来,有双关的意义,实际是通过上楼下楼写现实生活:人,不要太在意职位、地位的变化。


  这是我“退休”后的真实心态。无论人的地位如何显赫,总有“下来”的一天,因此,能否在“下来”以后“放平心”,保持平常心,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了。我对这副联的构思,还是满意的,觉得其立意比较新,至少我没有见过谁有过这样的写法。


  我有个习惯,出差回来,立刻整理此行的联作。整理到这副联时,发现了一个问题:登任何一个楼,都有“上来下去”,不是只有鹳雀楼呀!也就是说,不完全“切”。为了这么好的立意,一定要加以处理。立意不改,调整文字:


  上去果然穷远目;

  下来依旧放平心。


  穷远目,来自“欲穷千里目”,“题鹳雀楼”则确定不移了。


  好的立意,切正题目,还要尽最大的可能斟酌文字,这样,发现“然”字是虚词,与实词相对,心里不踏实。如果能改,何乐而不为呢?改并不难:


  上去果真穷远目;

  下来依旧放平心。


 真与旧,都是形容词,也算是意外的收获。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5:02:40

对联批改(28) 刘福铸 休宁状元纪念馆两副楹联评议   先看以下两副对联:   千年结绳,问天下状元几许?  九牧分野,看本邑人物如何?   休负此年华,追念先贤,蟾宫折桂争魁首;  宁潜于学问,弘扬传统,盛世建功迈状元。   以上二联据说是安徽休宁“中国状元博物馆”的楹柱新联。休宁县是科举时代的“天下第一状元县”,在1300年中,十几万人口的一个蕞尔小县竟出了19位文武状元。因此近年该县正在打造这张重要的名片,兴建了一幢文武状元纪念姓建筑物,撰有以上新楹联。然休宁朱国华先生对此二联的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一些质疑意见。《对联》杂志编辑王旭秋同志把其信件转给笔者评议。本着见仁见智、百家争鸣原则,笔者现把自己的见解胪述于下,供读者进一步切磋。

  第一联上联的“千年结绳”用语不甚符合逻辑。《说文解字·叙》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书契就是契刻文字。结绳乃是契刻原始汉字产生之前的一种纪事方法,时当新石器时代,距今早已远远不止千年。“千年结绳”显悖史实。其实就是科举制度,也延续了1300年之久。当然关键还是“状元”与“结绳”两件事儿无法联系到一块儿。实行科举制度已是隋唐时代,缘何要远溯尚无文字的“结绳”蒙昧时代?

  下联的“九牧分野”,一般称“九州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人间州地对应起来,称作分野,它原是古人认为天地人之间祸福相连的迷信观念反映。把“九牧分野”用在本联,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积极意义。末句“看本邑人物如何”,一个反问句,也不能表达出本县才俊“多”或“奇”的概念。

  从平仄声律来看,“千年结绳”,偶数音步的“年”和“绳”都是平声字,缺乏交替。下联的“九牧分野”中,“牧”、“野”都是仄声,同样缺乏交替。“天下”对“本邑”不惟语词对仗不工,且节奏点之“下”和“邑”都是仄声,没有相对。这些是该联的主要瑕疵。

  第二副对联的平仄是没有问题的,问题主要是思想内容和对仗技巧。因为该联把“休宁”二字嵌首,有些地方就犯了以辞害意的毛病。

  先说内容方面:上联言“蟾宫折桂”、“争魁首”,用语模糊,指向不明,但联系背景,显然是指效法状元,在读书进身方面,争取第一。这种思维似乎未脱封建社会科举“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窠臼,总觉得缺少那么点儿时代气息。而下联虽有“弘扬传统”、“盛世建功”等语点缀,但又总觉得都是些俗套大话,难以打动人心。再说“迈”有跨越、超过之意。我们可以说“迈前贤”、“迈汉唐”,但在特定论域,“状元”已是顶级、最好的代称,用“迈状元”,反让人觉得“状元”并不是最高、最好的意思了。

  再说对仗方面:“休负此年华”与“宁潜于学问”对仗不稳。“休”表否定,“宁”为虚字,可表“宁可”,亦可表“岂可”,但两训在句中又似乎都不能得到通畅的释读。另外,“负此年华”是个动宾式结构,“潜于学问”则是个动补式结构。“此”为代词,“于”乃介词,一实一虚,词性对偶明显不伦。

  还有固定语词对仗方面的不足。上联“蟾宫折桂”是成语。《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旧时传说蟾宫(月宫)中有桂树,唐以后就糅合二事,用以比喻科举及第。“魁首”指首领、位之居首者,但通常不与“蟾宫折桂”联系在一起,也不定是褒义,如《资治通鉴》中的“逆贼魁首”就是贬义的。对联讲究“对”,而下联的“盛世建功”却不是成语。而且前者的成语有比喻意义,而后者则平白直露,作为对偶显然是不相称的。     综合以上评议,笔者试对以上二联作初步修改,供同好进一步讨论:
  状元甲九州,家山钟美毓先哲;  科举绵千载,桂苑扬芳励后贤。   休言天命!沐雨栉风,始赢得成材树树争翘楚;  宁负韶华?梯山航海,必换来创业行行出状元。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4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5:03:52

对联批改(29)

李文郑

  门揖紫气,大道乾坤任尔穿越;

  楼举丹阳,小城风物由此观瞻。


  这是网上联友飘雪为黑龙江省双城市东城门承旭门写的一副对联,发来要我修改。


  双城,又称双城堡,位于省会哈尔滨市西南30公里处的松嫩平原上,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拉林河、松花江像两条玉带环绕着千里沃野。双城也是东北历史名城,满族发祥地之一,有“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之说。“白山黑水帝业兴,金源右翼古双城”。八百年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在涞流河(拉林河)畔煮酒谈兵,境内至今尚存金代达禾、布达两座古城遗址。


  早在距今三、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双城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舜帝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等先民,肃慎曾向舜帝贡献矢、石。两汉称扶余,唐代圣历元年(698年)后伯咄为渤海国郑颉府属地。公元10世纪渤海国灭亡,其地为生女真完颜部。清康熙初年属宁古塔将军营,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双城堡协领衙门,为双城设治之始。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设双城府,民国二年(1913年)为双城县。1988年,撤县设市(县级),1996年11月归哈尔滨市管辖。


  双城市承旭门是双城比较古老的一座门楼。清同治七年(1868年),时任双城堡总管的双福监督,重修双城堡城墙,增建四座门楼,东为承旭门、西为承恩门、南为永和门、北为永治门。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仅存老百姓俗称“东门”的承旭门一座(承恩门为1998年重建)。上面有双福总管亲笔题写的匾额,楷书阴刻“承旭门”三字,意为面临东方初升的旭日之意。匾上是女墙,在青砖基座上是一座木结构单檐歇山式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间辟有小阁,四周装木雕花格扇,栋梁门饰有彩绘,楼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正脊两端鸱吻高驻,垂脊和戗脊上蹲琉璃瑞兽,整座建筑堪称工艺精湛,雄关虎踞。1979 年,双城县政府拨款修葺,后又定为双城市级文保单位。承旭门为古堡双城增色不少,双城市的市徽即以此为标志。


  应该说,对联中的“紫气”、“丹阳”二词,前者用“紫气东来”的典故,后者指初升的朝阳,都十分切合东城门;“紫”与“丹”的颜色词相对,也非常好。其他方面,词性、平仄、结构等方面也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对联的主要问题,似乎应该在句式上。“4,4—4”的句式,形式上既显得呆板,读起来也不大顺畅。虽然对联的字、句没有什么限制,既可以长,也可以短,但纵观历来的名家名联,几乎见不到这种句式。其次,长联各分句末字的平仄,错开安排也要好一些,而原上联的“气”、“越”,是两个仄声字;下联的“阳”、“瞻”,是两个平声字。另外,一般说来,下联应该比上联更强一些,更有气势一些。诵读原联,却让人感到上联稍强,而下联稍弱。所以,根据欧阳修的经验,我常常写出东西后,自己先朗读几遍,往往能发现一些问题。后来,我也常常建议初学写作者这样做。如果自己写的东西,读起来连自己都不满意,那就可以肯定有问题。


  如果不作大的改动,建议改成下面的样子:


  楼举丹阳,好观瞻小城风物;

  门揖紫气,任穿越大道乾坤。


  其中上联的“好观瞻”、下联的“任穿越”可作为领字,末字的平仄可以灵活些。就是说,上联的“瞻”和“城”、下联的“越”和“道”作为相邻的节奏点,不交错也是可以的。俞樾、曾国藩等人的对联都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5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5:05:17

对联批改(30)
常江

把握内容
  一位叫千叶的读者来信,说了他写的两副对联,“自我感觉下联都还有些可取的地方,但上联就差多了。”


  先看第一联,是题广东惠州挂榜阁的:


  楼阁流馨,随记读伊叟遗篇,东坡旧事;

  湖山并美,凭栏看高榜胜景,西子新妆。


  按作者提供的材料,解读一下:高榜,指高榜山,位于红花湖和西湖风景区内,是惠州城区的绿肺;记,指挂榜阁中放置的惠州先贤事迹、惠州大事记等;伊叟,指清代惠州知府伊秉绶,他曾重修过丰湖书院,为惠州很多名胜题过对联;东坡,苏东坡;西子,西湖。


  关于这副对联有什么不妥之处,作者自己是这样看的——


  起句四字“楼阁流馨”,我也知道表达模糊,但又想不出合适的词。“随记读”也觉得生硬。“伊叟”的表达不知可否?还有下联“高榜胜景”出律等等。


  我觉得,上述四点都还属于“文字技术”层面的问题,有的在两可之间,未必是“问题”,如“伊叟”当然可以,但要看与什么来对。而在内容上,有两点是不可以忽视的:其一,“湖山”不虚,各自照应了后面的西湖和高榜山,而“楼阁”却没有照应,写的是阁,凭空扯进一个“楼”来,似乎不必;其二,天下西湖三十六,只有杭州西湖可以称“西子湖”,宋苏东坡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元邵亨贞词:“西子湖头三月天,半篙新涨柳如烟,十年不上断桥船。”说的都是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只有“丰湖”之称,不可叫做“西子”。你看,要解决这两个内容上的问题,是不是上下联都要做比较大的调整呀?


  再看第二联,是题陕西西安阅江楼的:


  一望阅曲江,湖山新致,楼阁旧观,看古韵今风相接;

  众宾酬盛宴,人影酒浆,笙歌画舫,比中和上巳何如?


  阅江楼在曲江池遗址公园内,公园位于曲江新区六大遗址公园的核心部位,北与大唐芙蓉园相连,南临秦二世陵遗址公园,西接唐城墙遗址公园,东衔寒窑遗址公园,是以曲江文化旅游产业为基础,依托盛唐文化精髓,融合各类休闲、娱乐、餐饮、养生、文化展示等业态,集历史保护、生态园林、山水景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公园。唐代曲江池作为长安名胜,定期开放,都人均可游玩,以中和(农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作者自己认为这副对联的毛病是:


  “一望阅曲江”出律,“湖山新致,楼阁旧观”显得草率,“古韵今风相接”收尾太差,以及“看”和“阅”语意重复等毛病。自己改了多次,确实是改不好。


  改不好的原因,恐怕还是对内容的把握。我刚从西安归来,也确曾在阅江楼上被宴请一次,华灯初上,春风徐来,及至夜深,河灯绽放,光彩流丽,美不胜收。比起秦淮河等光艳之地,这里的夜景明丽、开阔,上下浑然,令人震撼。我建议,写阅江楼,就要把“阅”当作重点。“阅”什么呢?阅古,阅今,阅日,阅夜,都可以,不妨以夜色、夜灯、夜景、夜宴为主要内容来写,也许能出奇制胜。内容独特,语言更要讲究:以“阅”当主题,却不出现阅、看、望等字;以“夜”为内容,却不见夜字。


  点评至此,这两副联,还是请作者自己修改吧,千叶先生以为然否?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6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5:06:29

对联批改(31) 李文郑
  福建联友李泉溪发来邮件,要我为他的两副对联提出意见。这是他为当地尚大公园题写的,其一是:


  尚爱沐春晖,欣逢紫燕寻桑梓;

  大慈熙月色,仍待朱熹赋阆湖。


  据有关资料介绍:“尚大公园”是为了纪念海外侨亲李尚大先生而命名的公园。李尚大,又名李霄然,印尼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民国9年(1920年)出生于家乡安溪县湖头。其父李瑶悌,又名调琴,号和声,民国12年(1923年)曾在湖头大寨山下创办慈山小学。李尚大幼时在家乡慈山小学读书,后升入厦门双十中学和集美中学。民国36年(194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的李尚大曾出任安溪蓝溪中学校长。1952年,李尚大由香港前往印尼经商。除主营木材业之外,还兼营钢铁、房地产、棕榈油等行业。在印尼华侨、华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1985年12月,李尚大首次返乡,回到阔别数十年的家乡——安溪县湖头镇,先后投资创建了慈山学校初中部、慈山财经中专、安溪农业中学(更名后的安溪慈山农业职业中专学校与福建农业大学成教学院合作,成立了联合教学部)。另外,还捐资兴建、援建了诸多教育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



  2008年,李尚大先生辞世后,乡贤们集体兴建了尚大公园。“阆湖”,是当地湖头镇的古称。据《安溪县志》记载,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到过阆湖,夜宿清溪宫,并在墙上题诗。


  这应该是一副嵌字联,以鹤顶格嵌入“尚大”二字,指向明确。上联偏重于颂扬李尚大先生,下联则偏重于对朱熹的怀念,以与当地有关的两位名人入联,也比较恰当。其中“紫”与“朱”的借对,十分巧妙而工整。


  但对联仍有改动的余地。其一是内容方面:朱熹是南宋大儒,已没有可能再来这里了,也就不可能再“赋阆湖”了,所以,“仍待”一语就没有着落了。建议改为“回忆”的意思,既能表达对朱熹的怀念,又感到有点余韵。其二是个别词语:为了嵌字而成的“尚爱”一词,在句子中显得生涩。还有“熙月色”,是什么意思呢?“熙”是个形容词,义项有光明、和乐、兴盛等,不好带宾语的。


  综合以上意见,建议将此联改为:


  尚德尚贤,欣逢紫燕寻桑梓;

  大儒大爱,常忆朱熹赋阆湖。


  用复字的形式,两次嵌入“尚大”;“尚德尚贤”,突出了乡亲们对李尚大先生高尚品德的敬仰和崇尚。“大儒大爱”,则由上联写李尚大先生转入下联写朱熹。原联的闪光点“紫燕”和“朱熹”等都予以保留。


  其二是:


  尚爱大无私,蔚起春风桃李;

  公心园有约,携来知己宾朋。


  作者自己介绍说:嵌入“尚大公园”四字,既描写了公园的景物,又歌颂了李尚大先生关心家乡建设、捐建学校及其他公益事业的精神,使家乡学子蔚起。“春风桃李”指学子,又衬托了公园的生机。


  以上考虑,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问题似乎在于嵌字比较生涩,这是嵌字联最忌讳的;还有最后四字“知己宾朋”,内容显然有重复。


  所以,如果不作大的改动,建议改为以下的样子:


  放眼湖头,喜蔚起红桃碧李;

  开怀梓里,可携来旧雨新朋。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7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5:07:42

对联批改(32) 常 江 老舍茶馆几家联(上)   这里讲的,是几个“教授”级人物在老舍茶馆集体修改对联的过程。至于改了谁的,谁改的,不予细说,笼统以“我们”代之,您以为如何?

  坐落在北京前门商业区的老舍茶馆,是北京文化的新名牌,宣南文化的新品牌。上世纪70年代,街道干部尹盛喜带领一批返城知青,在前门闹市卖大碗茶,靠一碗二分钱日积月累起家,建起一系列产业,才有了具有喝茶、餐饮、演出、展示、购物多种功能的老舍茶馆。几年前,老尹谢世,他女儿尹智君成了掌门人,更加注重品位、档次和文化。老舍茶馆摆摊的地方,还是“老二分”,馆内经过装装改改,并并挪挪,却有不凡的气象,最典型的是在三层所建的品味楼,有五个豪华包间,内外装修真有紫禁城宫里的味道。

  这五个包间,名字分别叫做风调雨顺、金玉满堂、吉祥、如意和四季平安。尹智君董事长郑重邀请宋韶仁、成立、叶子彤、刘太品和我,为这五个包间各做一副嵌名联。数日后,各联基本成型,几位作者再一次齐聚老舍茶馆,最后修改定稿,进行一番集体创作。大家开诚,坦荡,识才,克己,不避短,不矫情,不墨守,不掩饰,至为难得,大有文人相重之风。嘱我在“教授改联”中作文记之二三,遂将部分内容记录之。

  先说“风调雨顺”房间,宫廷式装修。外面是餐桌,壁上有两排荷花灯,发出粉红色柔和的光。里面是中式家具的内厅,雅致而豪华。其联第一稿为:

  人奋天襄,好雨知时滋盛世;
  月圆日暖,熏风得意惠群生。

  写风也写雨,也有调顺之意,但未能明写;所叙事物不少,但无茶;字数过多,不宜悬挂。作者改出内容变化的二稿:

  顺义知时,江南茶雨;
  崇文调韵,蓟北槐风。

  这一稿节奏明快,容量增大,碎锦格嵌进“风调雨顺”,自然流畅;借机又放进北京市顺义、崇文两个区名,加上“蓟北”,地域特点十分突出。如果参加别处的征联活动,这样的作品获奖应该不成问题。可这副对联是要实际用在房间里的,茶馆主人对于两个区名提出异议:老舍茶馆在宣武区,与顺义、崇文都没有关系,建议修改。当时只想到借用这四个字的双关意义,作者没注意来茶馆最多的是宣武区的人。

  下一步就是“调整”了。既然大的方面都“风调雨顺”了,咱们调个“文通字顺”还有什么难的?“顺义”改成“顺意”,顺人意知时节,顺民意知时政,是江南的好茶好雨呀!“崇文”改成“宣文”:宣扬文化,宣武文化。茶馆里每天场场贵客如云的演出,加上展示的北京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佛道文化、楹联文化,不正是“宣文调韵”吗?

  槐风本来是不错的,北京的市树就是国槐、侧柏嘛!重新看了这个房间以荷花为主的布置、装饰、摆设,我们毅然将“槐风”改为“荷风”。至此,依赖众人的智慧,一副妙联就这样定型了:

  顺意知时,江南茶雨;
  宣文调韵,蓟北荷风。

  可见,写联和改联,要把握两点:整体框架和局部调整。当整体结构、立意、布局都基本认定以后,调整词语、词序、平仄、节奏、语感,就相对容易了。说到平仄,你看,它在创作中是处于第二个层次中的。我总以为,平仄在对联中的作用,不要夸大到过分的地步,更用不着去捍卫。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的哪一副佳作,是先把平仄排得无懈可击,再回头去考虑立意的?恰恰相反,总是像盖楼一样,先把构架建好,再去封顶、安装、修饰。选词语,词语是要“选”的;调平仄,平仄是要“调”的。这才是事物的本质所在,需要用心领会。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8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5:09:15

对联批改(33) 常 江 老舍茶馆几家联(下)     几位作者都是高手,所以,带到老舍茶馆的作品,都基本成型。所谓成型,是指构思途径、修辞手法、句式安排、嵌名方式甚至字数,都不再变、不宜变了,只是在文字上进行调整,同时注意所调整的文字,要符合平仄规律。这种调整,常常让人作难,面面相觑,一时不知怎么遣词;也常常让人开怀,偶有心得,一人得道,众人喜得升天。

  再看“金玉满堂”房间,依然宫式布置。不同的是,以竹饰为主,前后两进之间的槅扇,全是雕竹的图案,一面墙上又插着两排竹扇。作者一开始是这样铺排的:

  金壶水满,品茗堂高雅;
  玉盏香腾,舒意宴无垠。

  嵌进“金玉满堂”,碎锦格,自然而了无痕迹。以饮茶必须的壶和盏,作为本联的主题形象,无疑是合适的。但它显然有必须加工之处,比如,高雅和无垠,就一定得改改。作者送到时,已是有模有样了:

  水满金壶,一堂舒意;
  香腾玉盏,七碗随心。

  这品珍楼,首先是酒楼,上下联都写茶,未免单调且不符合实际,于是,上联改成“酒满”了,既然是酒,多不用壶的,“金樽”比较讲究。考虑到室内的氛围,把普遍性的舒意和随心,改为“竹趣”和“兰馨”,这一改,茶馆的人十分满意,连连叫好。最后,定稿的是:

  酒满金樽,一堂竹趣;
  香腾玉盏,七碗兰馨。

  对联作到竹、兰的境界,人的品格自然得到了提升。

  吉祥、如意两厅,门户独立,内部相通,拆了“墙”就是一家。所作联语,嵌入“吉祥”二字,又在不经意间嵌进现在茶馆掌门人尹智君之名:

  七碗风生,益智添仁寿;
  一壶春满,悦君纳吉祥。

  另一副的作者仿照“吉祥厅”的作法,嵌入“如意”二字以及茶馆创始人尹盛喜之名:

  春酒沁心,盛筵开丽馆;
  明茶如意,喜事恰良辰。

  前一副联,只改了一个字,不用“添”字,用“增”字,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觉得文字上的语感和吟读中的口感好一些。后一副联,茶馆的人不大喜欢“春酒”,无论是春熟的,还是春酿的,似乎都有些小气,与宫廷式的装饰与馐馔不般配;也不喜欢“丽馆”,有浮华之嫌。连带着变动的文字较多,有六个,但都没有“伤筋动骨”,多是“美容护肤”。

  这两联的定稿,吉祥厅是——

  七碗风生,益智增仁寿;
  一壶春满,悦君纳吉祥。

  如意厅是——
  好酒随心,盛筵宜阆苑;
  名茶如意,喜事恰良辰。

  为什么改动这几个字,请读者仔细琢磨它们的细微区别,特别是上联的“宜”字,用的极好,怎样理解?

  最后一个叫“四季平安”厅,更是十足的皇家气派,是接待各国元首的专用餐厅,一面墙上有仿乾隆的《稻熟图》,两旁正好可以配一副对联。作者不想平平常常地嵌入“四季平安”四个字,别出心裁,构思以不同时令的花卉植物茶、莲、菊、梅暗合四季,先搭个架子看看:

  茶道千秋,莲台七宝;
  菊香九域,梅报三阳。

  构思路径可以,但距离完成任务,还差很远:没嵌进“平安”,没关联上中堂那幅《稻熟图》,关键是在这样重要场合的对联,满脸严肃,缺少人性和个性。于是,改成:

  茶似佳人,莲如君子;
  稻熟郊牧,梅报平安;

  茶似佳人,出自苏东坡的诗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莲如君子,见周敦颐《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稻熟郊牧,表丰收之意,古代称耕耘之地为郊,放牧之地为牧。梅报平安,民俗多采梅枝“安”插在“瓶(平)”,取其谐音。   讨论中发现,此联用了“稻熟”虽然配上了画,却与茶、莲、梅不和谐了。要不要换成“菊”、“枫”?争论的结果,认为能用上稻,已经很不容易,很有特点,保留为好,但郊牧要换,离题太远,与“平安”的层次也有差距。最后认为改成“丰裕”,是个可行的方案。   听我们在老舍茶馆品珍楼改联,你有没有品出一点味道:有了构思的基础,才能立起对联的框架;有了优质的框架,才能装饰出漂亮的高楼大厦。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9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5:10:26

对联批改(34) 一副婚联的修改·贺张石磊(警察)、刘鸿雁(医生)八月婚联 李文郑   在同学女儿的定亲宴上接到这个题目时,我当场想到的对句是“人美月常美/月圆人更圆”,以切合结婚之事及其时间。但回到家后就否定了这两句。为什么呢?因为要写的内容还有很多:二人的姓名、职业,对新人的称赞、对他们新婚的祝福等。如果仅仅婚事和时间就占去了十个字,那么,这副婚联要多长啊?

  首先,我通过网络请湖北联友漂流无岛起草了对联初稿:

  凤卜占时,石韫玉而情笃;
  雀屏开处,雁含珠以室辉。

  对联十分切合婚事,并且“凤”和“雀”的对仗非常巧妙,还嵌入了新郎、新娘名字中的“石”和“雁”。但缺憾也是明显的,就是没有包含双方姓氏、职业及结婚的时间。于是,我根据他的部分素材,改为:

  桂馥月圆,喜金盾画眉、杏林携手;
  良辰美景,更碧石蕴玉、鸿雁含珠。

  上联切结婚时间、新郎姓氏及双方职业,下联嵌名。但仔细琢磨,句意似乎还有问题:“金盾”会“画眉”么?“杏林携手”,好像又含双方都在医院工作的意思,显然不准确。漂流无岛又建议后两句改为“喜书窗画眉、杏林对酒”;“更石堂蕴玉、鸿雁含珠”。

  福建竹上清灵认为,这样没有写出新郎警察的身份,又感觉“石堂蕴玉”有点生僻,所以建议改为比较喜庆,又比较家常的样子:

  桂馥月圆,庆警界添香、杏林对酒;
  良辰吉日,更张家纳喜、鸿雁斟茶。

  加入了新郎的职业——警察,虽然没有用“画眉”,但直接写出了“张家”。我又觉得通俗有余而雅致不足。所以,又经过反复斟酌,改为:

  画眉恰月圆,有金盾温情、杏林雅意;
  携手欣宵永,喜碧石蕴玉、鸿雁含珠。

  这下,庶几乎把张姓、警察、医生、人名、八月新婚都写进去了。并且有“画眉”和“携手”、“月圆”和“宵永”的巧对。古诗有“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的句子,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含有祝福新婚夫妻恩爱美满的意思。

  再仔细琢磨,总感觉“含珠”的意思不大明确或不大对劲。经查词典,果然,发现该词有几个义项,其中一个大大不适合这里。于是,这个词就不好用了。所以,参考了江西宝树的意见,又将末句改为“石含碧玉、雁唱雍融”。郑州中州人的意见是,后面两分句改为“有鸿案柔情,英才侠骨”;“胜璞石亮宝,雁塔题名”。用“鸿案”“雁塔”之典嵌名,前者非常好,但后者似乎离题有点远。山东老雨建议下联改为“比翼欣天阔,更志如鸿雁、心若磐石”。

  恰巧应邀到辽宁朝阳参加全国楹联名家采风活动,有机会请教常江先生,他建议用“磊落”一词嵌名。我又分别在北京、朝阳与不合时宜、飘萍浪子、一脉花香、白衣孤鸿及新结识的吴火树、小四诸位联友切磋,最后,结合浙江之臣的意见,终于定稿为以下的样子:

  画眉恰月圆,有金盾柔情、杏林美意;
  携手欣宵永,更磐石磊落、鸿雁缠绵。

  终于完整地嵌入了两位新人的名字。其中“磐石”用《孔雀东南飞》诗中刘兰芝关于爱情的宣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更巧的是,又暗切了鸿雁的刘姓。

  经全国各地这么多对联高手的参与,我那位同学,尤其是新婚小夫妻真有福气!

  通过对此联的修改,又一次让我体会到了“文章是改出来的”一句话非同寻常的深刻含义。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10期“教授批改”)

决定 发表于 2010-7-4 15:21:48

对联批改(35) 唤醒雄狮,点燃圣火
    李文郑

  网上联友“虞美人”发来一副对联要我批改,题目是《七七事变》,对联是这样的:


  六秩凯歌起,问沉睡石狮,妖娆风月,可记国殇天落泪;

  七二家恨来,祭忠贞热血,意气英魂,还须史册爱铭心。


  从对联的开头可以看出来,上联写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六秩”,下联写“七七事变”七十二周年——“七二”,应该说,整体思路和条理大致还是比较清楚的。


  但是,现存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其一是内容上,这个题目,似乎应该先写“七七事变”,以突出主题;而后再写国庆,以突出今昔对比。但题目既然是《七七事变》,而一副对联的容量是有限的,能否不写国庆,以集中笔墨写“七七事变”?还有,“沉睡石狮”和“妖娆风月”之间的关联好像也不大紧密。其二是语言上,还有杂乱的毛病。如上联写国庆,有“七七事变”的语句(中间两个分句);再如“七二家恨” 、“史册爱铭心”等,读着总让人感觉不大顺畅。其三是声律上,突出的是“秩”字和“二”字,同处于关键位置,却都是仄声字。另外,整体上似乎还有标语口号之嫌,即形象不足。我们说,对联属于文学作品,最好还是用形象思维。


  由于以上的几个问题,要修改好这副对联,恐怕就要动大手术,而原稿的语言素材只能保留一部分了。


  修改前,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那段历史。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了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从1937年6月起,驻北平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还有可能是手表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由此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抗日战争爆发。史称“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所以,我以为,写“七七事变”最合适的形象应该是卢沟桥,而著名的“卢沟晓月”为旧燕山八景之一,还有卢沟桥的石狮子,这些都应该是很好的素材。考虑“秩”和“二”都是仄声字,改为“六十载”和“七二年”如何?这样,是避开了以“二”字落脚,但以“年”对“载”,总不算出色。况且,“六十载”还好,“七二年”就不大妥当了,会产生歧义。当数字有问题或不好表达时,不如干脆就避开它。当然,如果不再写国庆的事,“六秩”或“六十载”、“七二”之类的词就没有用了。


  与网上几位青年联友讨论后,他们纷纷提出了比较好的修改意见。


  漂流无岛的修改稿是:


  我行桥上,问冷漠石狮、无情晓月,可记当年家国恨?

  谁把酒来,奠沧桑古迹、有血男儿,应防后世虎狼心。


  7荦8素的修改稿是:


  我行桥上,问晓月石狮,国恨当时铭万古;

  谁把酒来,奠男儿热血,河山一笔落千秋。


  竹上清灵的修改稿是:


  已唤醒雄狮,不惧腥风血雨除强暴;

  重点燃圣火,更留正气英魂铭史诗。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11期“教授批改”)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对联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