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 发表于 2010-8-19 23:59:20

从《金瓶梅》中的对联看明代中后期的临清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8-20 00:03 编辑

作者:刘跃文

==========================================

    明代万历年间产生的文学名著《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的成就是巨大的。郑振铎说它是“中国小说发展的极顶”。它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红楼梦》在题材和细节等描写方面就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

    这部明代奇书,“是一部可诧异的伟大的写实小说”( 郑振铎)。它明托宋代而实写明代,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它不但是明代中后期(作者所处时代)社会世俗的巨幅画卷,也流露出浓郁的特定时代经济文化所衍生的思想内涵。“在中国一切的旧小说中,《金瓶梅》是一部最能代表时代,最含有社会性的杰作。”(《中国小说史》郭箴一)

    这是就时代和社会而言。就地域而言,《金瓶梅》与运河城市临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临清是《金瓶梅》故事的背景地。著名金学家王汝梅先生说,“《金瓶梅》故事是以运河沿岸临清等商业都会为地理背景的”。在第六届(临清)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2008年7月11日——13日)上,全国《金瓶梅》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教授黄霖先生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更直接说,“没有临清,就没有《金瓶梅》”。

    考察全书,故事多写山东的临清、聊城(东昌)、济宁、东平,都是山东省境内运河沿岸的城市。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金瓶梅》故事有一个广阔的地理背景,这个背景集运河沿岸城市风貌之大成,而临清则是这个背景的核心。

    在山东境内,与清河(小说说西门庆是清河县人)离的最近的是临清,在三国、魏晋时代,临清属清河郡。而在明代,临清却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运河城市。史料说它“自开渠运,始为要津”。其原因是这里“居神京之臂,扼九省之喉,连城则百货萃止,两河而万艘安流”。“东西南北之人,贸易辐辏于此。”由于临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它不仅仅是繁荣的工商业城市,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码头。临清码头来往商船甚伙,交易十分繁荣。临清钞关所征商税在全国占极为突出的地位,即以万历年间(作者生活的时代)为例,临清钞关的税收相当于杭州、扬州钞关税收的六七倍之多,所以当时临清有“天下第一钞关”之称。据说当时的人口已达“近百万”(流动人口占十之八九)。
《金瓶梅》中写到临清的地方很多。有明写,也有暗写。明写如第九十二回云:“这杨大郎到家收拾行李,跟着经济从家中起身,前往临清马头上寻缺货去。到了临清,这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马头去处,商贾往来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又如第九十三回写王杏庵指点陈经济说:“此去离城不远,临清马头上,有座晏公庙。”次日,二人“到于马头过了广济大桥,见无数舟船停泊在河下。”“那朝廷运河初开,临清设二闸,以节水利。”书中不仅直接写临清,而且直接写运河。书中又多次写到临清钞关。钞关的主事钱龙野是西门庆的座上客,西门庆的货船经过临清,总要写信拜托他,请求“青目”,以减轻税额。(那时候,西门庆就学会偷税漏税了)从第九十二回到第一百回,共有九回书,直接写临清,是明代中后期临清社会的真实再现。从小说中的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临清已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华的商业城市,商品经济发达,贸易繁荣,人口众多。

    书中有时直接写临清,有时间接写临清。有时明写,有时暗写。有学者认为,本书明写清河,暗写临清,是借清河为由头写临清。因为书中写到的很多地名、机构、官署以至街道,都是运河沿岸的临清所特有的。比如砖厂(小说中多次提到砖厂,管砖厂刘公公还曾给西门庆送过砖),这是非临清莫属的。当时(明代)临清砖是专供皇宫、帝王陵寝建筑所专用。椐史志记载,当时临清运河沿岸烧制“御砖”的官窑有几百个之多。朝廷还设“工部营缮分司(旧址在现在临清回民中学)督之”,小说中还多次提到“管砖厂工部黄老爹”云云,不是清河的情景,而是临清这个运河沿岸的城市的写照。史料没有记载清河是御砖生产基地,而临清在明、清两代都是大型的御砖生产基地,是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的。(见张度修《临清直隶州志》卷九)

    根据以上分析和介绍,我们可以这样断定:该书所描写的是明代中后期的临清(起码是以临清为核心)的风貌。这已得到大部分“金学”专家的认同。
明确了这个问题之后,下面我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视角来窥视一下当时临清的社会风貌,这个视角就是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的对联。

    根据笔者的统计,全书一百回书,共出现对联(只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悬挂或张贴的,其余诗、词、曲、骈文中的对仗的句子及行文中的对偶句不算在内)十副(不算多)。按照常识,对联发展于宋代(苏轼、黄庭坚、佛印等有很多对联故事),繁荣于明代,但还没有发展到鼎盛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极力提倡对联,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首。太祖微服出观,以为笑乐。”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身体力行,亲自创作对联。他曾赐于开国功臣徐达一副御书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赠陶安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另外,朱元璋还在科举考试中给予骈体文以特殊重视,许多知识分子细心研磨,务求精进,而对联之得以兴盛,与此恐怕不无关系。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并实践,以及制定的特殊政策,文人士大夫争相创作楹联,一时形成风气,出现了很多题联大家,如明前期的解缙、于谦,中期的唐寅、文征明、祝枝山、徐渭等江南才子。临清作为运河沿岸新兴起的北方的商业城市,流风遗韵也受到影响,但文化底蕴不如江南丰厚,所以小说中写到的对联不是很多。按说书中描写的西门庆偌大宅院,其中房屋、亭台楼阁、湖石轩榭不计其数,应该有很多对楹联,但描写到的却有限,这与地域、作者所生活的时代,都有一定的关系。对联的真正鼎盛时期,达到顶峰,是在清代中期,康熙、乾隆年间,即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所以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对联。

    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对联是当时当地社会生活的反映。从这有限的对联中,我们亦能窥见明代中期以后临清社会之一斑。下面结合小说情节作一简要分析。

    《金瓶梅》中出现第一副对联是在第三十四回,写应伯爵领着韩道国到西门庆家走人情,进入花园书房,“正面悬着‘翡翠轩’三字。左右粉笺吊屏上写着一联:‘风静槐阴清院宇,日长香篆散帘栊。’”此联是一副典型的七言律联,其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此联渲染了院宇、书房,清新、明快、幽静、典雅的氛围,联语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对西门庆这样的“市井棍徒……菽麦不分,一丁不识”(第四十回)的人来说,只不过是附庸风雅、装点门面而已。另,书房命名“翡翠轩”,不像书房的名字,倒像珠宝店的名字,显得不伦不类、滑稽可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书房本是藏书的地方,有的应该是经史子集诸类书籍,可是西门庆的书房里都有些什么呢?请看,“伯爵走到里边书房里”“两边彩漆描金书橱,盛的都是送礼的书帕、尺头。书箧里都是往来书柬拜帖,并送中秋礼物帐簿。伯爵取过一本,揭开观看,上面写着:蔡老爷、蔡大爷、朱太尉、童太尉,中书蔡四老爹、都尉蔡五老爹,并本处知县、知府四宅。第二本是周守备,夏提刑,荆都监,张团练,并刘、薛二内相。都是金缎尺头,猪酒金饼,鲥鱼海鲜,鸡鹅大礼,各有轻重不同” 。从这个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西门庆交接各级官员,十分广泛,甚至上到朝中重臣蔡京、朱勔、童贯等人。作者通过书斋名及一副对联和书房内摆设的讽刺描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西门庆这个暴发户、新兴的一个投机商人、商品经济下的一个怪胎,之所以能够财运、官运亨通的原因。
第三十九回,写西门庆玉皇庙打醮,为儿子祈福还愿。“到(正月)初九日,西门庆也没往衙门中去,绝早冠戴,骑大白马,仆从跟随,前呼后拥,径出东门,往玉皇庙来。远远望见结彩的宝幡,过街榜棚,进约不上五里之地,就是玉皇庙。至山门前下马,睁眼观看,果然好座庙宇,天宫般盖造。”下面一段文字极力描写庙宇的宏伟气派、富丽堂皇。“西门庆由正门而入,见一座流星门上,七尺高朱红牌架列着两行门对,大书:

    黄道天开,祥启九天之阊阖,迓金舆翠盖以延恩;
    玄坛日丽,光临万圣之幡幢,诵宝笈瑶章而阐化。”

    到了宝殿上,悬着二十四字斋题……两边一联:

      先天立极,仰大道之巍巍,庸申至悃;
      昊帝尊居,鉴清修之翼翼,上报洪恩。

    到了松鹤轩,“左壁挂黄鹤楼白日飞升,右壁悬洞庭湖三番渡过,正面有两幅吊屏,草书一联:

      引两袖清风舞鹤,
      对一方明月谈经。”

    小说中写到的这座玉皇庙是一座道观,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教的信仰。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发展于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华民族创立的宗教,它既有宗教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在思想渊源与神仙世界的构造上同传统的哲学流派、哲学思想以及神话、传说(比如八仙的传说)息息相通。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

    小说中交代,所描写的是北宋徽宗年间的事,有历史背景依据。在北宋朝,有两个皇帝真宗和徽宗十分崇信道教。真宗直接对臣下说:“释(佛)、道二门,有补世教。”又说:“三教(儒、道、释)之设,其旨一也。”公元1009年,真宗下令诸路、州、府、军、监、关、县,择官地修建道观。徽宗崇尚道教,迷信道士,听信道士所言,在其出生的福宁殿东起建玉清神霄宫。真宗和徽宗都上有圣号,徽宗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徽宗还根据蔡京的建议,汇集古今道教事,遍成道史,并在科举考试中设立道学,道士可以通过考试做官。根据这一规定,全国各地都要修道观。
前文已说过,本书明托宋代,实写明代。书中描写有它明显的时代背景。明代的帝王都崇信道教,尤其是明中期的嘉靖皇帝更是痴迷仙道,让道士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死。(结果因铅中毒而死。)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各地藩王、地方官员、士子也群起而仿效,各地修建了不少宫观,不仅数量多,而且建造规模大,建筑富丽堂皇。临清是最典型的代表。据史料记载,当时临清有寺庙道观不下百处。
   
    著名的寺庙有大宁寺、石佛寺、永寿寺等,著名的道观有碧霞宫、行宫庙、歇马亭、玉皇庙等。据当时的县志记载,香客信徒辐射周边百里。书中描写的玉皇庙可能就是临清的玉皇庙。据乾隆十二年《临清州志(卷十一)·寺观志》载:“玉皇庙,在上湾。”

    楹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的文学形式,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一样,具有以艺术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共性,同时又有它自己的特性,其中的一个重要特性之一就是鲜明的时代性,即能及时反映时代的面貌、风尚等。时代性是楹联的生命。楹联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必然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属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有它的历史烙印,以适应时代的使命,反映时代的倾向、意识、风貌和潮流。书中对“天宫般盖造”的玉皇庙的描写,十分清楚地印证了当时的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乃至崇拜,很明显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对其中三副对联(这三副楹联都属于非律句联,简称非律联)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祈求福寿平安的心理。这三副楹联反映了明代中期以后的临清的宗教信仰。

    第五十九回,写西门庆到丽春院韩爱月家,“上首一明两暗,三间正房,就是韩爱月的房。”“但见帘栊香霭,进入明间内,供养着一轴海潮观音;两旁挂着四轴美人,按春、夏、秋、冬: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上面挂着一联:卷帘邀月入,偕瑟待云来。”“西门庆坐下,看见上面楷书‘爱月轩’(暗示韩爱月居处)三字。”此联是一副典型的五言律联,平仄格式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字面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典雅。此联表面上非常文雅,实则暗示此处是等待接客的妓院,暗示韩爱月的妓女身份(小说中写她是一个长得很出色的雏妓,刚刚成人半年,也就是说,年龄在十五六岁之间)。(小说接下来的情节就是西门庆与韩爱月一段交欢的描写)此联反映了当时的嫖妓之风,及妓馆、妓业的发达。

    妓业在明中晚期十分兴盛,特别是嘉靖、万历以后,风流墨客、名士才子、商人政客等竞相群集烟花之地,宿妓嫖娼,形成风气。当时的妓女是一个职业,有些妓女色艺双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如小说中描写的经常出入于西门庆家的吴银儿、李桂姐、韩爱月等)。妓业、妓馆是商品经济下的一个产物,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临清作为运河沿岸的商业都会,“大马头去处”,是“商贾往来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第九十二回)(丽春院恐怕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吧),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这小小的一副对联,可以让我们认识推想当时临清的风貌。

    第六十六回,写玉皇庙吴道官派众徒弟来西门庆家,设坛场为李瓶儿超度亡灵。“铺排大门首挂着长幡,悬吊榜文,两边黄纸门对一联,大书:

      东极垂慈,仙识乘晨而超登紫府;
      南丹赦罪,净魄受炼而径上朱陵。”

    此联与玉皇庙中那三副一样,都是非律联,或者叫散文联、杂言联。“东极”、“南丹”皆道教尊奉之神;“东极”即东极青玄上帝,又叫太乙救苦天尊。“紫府”、“朱陵”皆道教所创仙界。联语大意是:各位神仙发慈悲,赦免死者罪过,让其“受炼”的魂魄“早超逍遥之境”,“径上”“极乐之天”。此联表达了对死者亡灵早脱苦海,升天成仙的愿望。这是道家的思想。
第六十七回,“见书房墙上挂着一幅吊屏,泥金书一联:

      风飘弱柳平桥晚,
      雪点寒梅小院香。”

    此联为七言律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选春、冬两季典型景物“柳”、“梅”入联,意象疏朗、典雅,意境优美,(尤其下联写得非常之美、非常之雅)表现了“小院”的四季美景。另外,联语中是否暗含着人物的姓名呢?比如“雪”暗点孙雪娥,“梅”暗指春梅。

    第六十九回,写西门庆到林太太家,“只见里面灯烛荧煌,正面供养着他祖爷太原节度邠阳郡王王景崇的影身图,穿着大红团蟒衣玉带,虎皮校椅,坐着观看兵书,有若关王之像,只是髯须短些;旁边列着枪刀弓矢。迎门朱红匾上书‘节义堂’三字。两壁书画丹青,琴书潇洒。左右泥金隶书一联: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勋功并斗山。”(此联也是一副七言律联,平仄也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在这个彰显道德节操的地方,在这个“世代簪缨,先朝将相”( 西门庆语)、“报国勋功”如同北斗泰山的人家,西门庆与这王招宣的遗孀偷情,(小说接下来的情节是二人露骨的性描写)这是绝妙的讽刺,意在表现一个贵夫人沦落到被一个暴发户玩弄的地步,同时也讽刺了贵族的虚伪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衰落、社会风气的败坏。

    明朝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空前繁荣,伴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社会追求个性自由、人性的解放,对以前“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此时正值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中世纪神学思想的禁欲主义的彻底革命。东、西方思想革命竟然几乎同步,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必然。不过有所不同的是东方的这次思想革命来得太过猛烈,以致冲垮了道德堤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比如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纵欲享乐,荒淫无度,不仅建造所谓“豹房”作为淫窟,广置美女,肆意淫乐,而且祸害民间,四处奸淫妇女,百姓苦不堪言。终于纵欲而亡,死时年仅31岁。上行下效,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追求奢靡挥霍,追求淫乐享受的风气。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成化时,方士李孜儒继晓已以献房中术骤贵,至嘉靖间而陶仲文以进红铅而得幸于世宗,官至……于是颓风渐及士流……世间乃渐不以纵谈闱帏方药之事为耻。风气既变,并及文林,故自方士进用以来,方药盛,妖心兴,而小说亦多神魔之谈,且叙床笫之事。”可见那个社会统治阶级堕落到多么腐朽的地步。小说《金瓶梅》实乃是作者所处时代的真实写照,主人公西门庆到处猎取玩弄妇女,淫乐无度,终至精尽而死,死时年仅33岁。有学者(比如原临清市博物馆副研究员马鲁奎先生)认为,西门庆这个淫棍的原型就是明武宗,或者说作者写西门庆就是影射明武宗。

    第七十二回,写应伯爵来到西门庆对门房子里,到书院门首,请温秀才(西门庆雇用来专门书写拜帖、请柬等文字工作的帮闲文人)写请书儿,小说写道:“左右一联书着:‘瓶梅香笔研,窗雪冷琴书。’”其大意是:花瓶里的梅花,使笔砚(“研”同“砚”)生香;窗棂上的白雪,让琴书变冷。此联是典型的五言律联,平仄格式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意象高雅,意境优美,弥漫着书香气。此联写得最雅,(它的主人只配文人雅士)与西门庆市井无赖、“一丁不识”的身份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地讽刺效果。另外,此联是否另有寓意呢?比如联语中是否暗藏主要人物的姓名呢?比如“瓶”暗示李瓶儿,“梅”暗示春梅,“雪”暗示孙雪娥。更有人认为,此联就是书名的根据之一(联系第六十八回写丽春院郑爱月家,“端的盘堆异品,花插金瓶”,就可看出书名的来由了)。

    第八十四回,写吴月娘“往泰安州顶上与娘娘进香”,“吴大舅领月娘到了岱岳庙,正殿上进了香,瞻了圣像,庙祝道士在旁,宣念了文书。然后两廊都烧化了钱纸。吃了些斋食,然后才领月娘上顶,登四十九盘,攀藤揽葛上去。娘娘金殿在在半空中云烟深处,约四五十里,风云雷雨,都往下观看。月娘众人从辰牌时分岱岳庙起身,登盘上顶,至申时以后方到娘娘金殿上。有朱红牌匾,金书‘碧霞宫’三字。进入室内,瞻礼娘娘金身。……不一时请至方丈……香几上供着一轴洞宾戏白牡丹图,左右一联,淡浓笔大书:引两袖清风舞鹤,对一轩明月谈经。”(鹤是道教的象征物。)此联是写吕洞宾(道教神仙,八仙之一)潇洒飘逸的神仙风度。

    临清地方史志有关于碧霞宫的记载,如:“娘娘庙即碧霞宫,广济门外,原有旧宇,明正统四年守御千户所吴刚置地扩之,前有广生殿,有门有坊。嘉靖十九年道士刘守祥募众附建三清阁于后,曰玉虚真境,下为真武行祠。昔年每月朔望,士女为婴儿痘疹祈安,执香帛拜谒,亦有市。”(乾隆十二年《临清州志(卷十一)·寺观志》)据说当时还有庙会,十分热闹。据笔者推测,书中所写到的碧霞宫,可能就是临清的碧霞宫,或者作者曾到过临清的碧霞宫,(作者对当时临清的城市建筑、风俗习惯,非常熟悉、了然于心)所以就按照(或者参考了)它的体制规模而写的。或者说,明写泰山的碧霞宫,实写临清的碧霞宫。

    综上所述,全书出现的这十副对联,就外部形式来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西门庆书房及书院、丽春院和林太太内室共五副,这五副是五、七言律句联,平仄格式按照律诗的中间二联,(它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可简称律联)(其中二副五言律联,三副七言律联);一类是寺庙道观及斋醮活动共五副,这五副不是律联,可统称为非律联。通过这十副对联,可以看出,明代对联已相当成熟、相当完善。一部小说《金瓶梅》中的这十副对联,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明代是对联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但还不是鼎盛时期)。

    内容上,这十副对联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作为商业城市的临清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宗教信仰等方面,艺术地再现了明代中期以后的临清,它对研究运河名城临清的历史和文化、风习等的演变,对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金瓶梅》是运河文化的产物,其中的对联也是运河文化的载体之一)以及运河申遗,都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金瓶梅》中的对联看明代中后期的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