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 发表于 2011-9-26 15:43:38

科举与贡院

来源: 2010年8月《对联》杂志
作者: 湖南 左建军
===================================================


中国古代统治者经历了访贤、选士、察举等选拔人才方式后,最终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人类思想,肯定想象不出比这样做的政府更好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重要的衙门彼此统属,任何事情都在那里决定,而其成员,都是先经过几场严格的考试”。在科举制度鼓励下,读书成为时尚,科举成为高贵的事业,教育得到发展文化因此繁荣。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所叫贡院,意即向皇帝进贡人才的地方。我们来看看贡院前悬挂的对联文字:

地重棘闱,看云里翚飞,四面轩窗增壮气,
轮圆桂殿,听月中羽舞,一番鼓吹接仙音。

地接龙门,多士须联鱼贯队,
恩开虎榜,嘉宾同拜鹿鸣歌。

这是西安贡院悬挂的文字。“棘闱”指贡院;“翚”为五彩野鸡。“鹿鸣”即考完后举行宴会所歌《鹿鸣》曲。

秋色从西来雁门紫塞,
明月几时有玉宇琼楼。

这是张之洞题山西太原贡院联。

地临中权,看露冕宣风,玉鉴冰壶同朗照;
才登上选,听霓裳吟月,祥麟威凤共腾辉。

这是邓廷桢题贡院监临堂联。 

“地重棘闱”“地接龙门”,突出了科举考场的显赫地位:它是学子荟萃仁义教化地,更是皇恩浩荡学子扶摇直上处。“仙音”、“鹿鸣歌”是士子们拥有的美好憧憬。

当然,这些文字里还透露出科举考试的初衷,那就是通过考试在四海之内选拔德才兼备者,“明经取士,为国求贤”。

正因如此,千百年来众多学子“学成文武艺”渴望“货与帝王家”。因此贡院荟萃了一路过关斩将的莘莘学子。金榜题名是他们的渴望,饱经沧桑是他们的经历。归有光八次败在会试;左宗棠会试三考三败;蒲松龄更是屡试不第。为科举考试而寒窗苦读几乎耗尽了千千万万读书人毕生的心血。

避雨寒鸦藏古庙;登科举子露金身。

但是一旦金榜题名就意味着身价陡变,荣华富贵接踵而至。唐代诗人孟郊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诗中夸张写出登科后情状:满眼飘着荣誉,腰板挺得笔直,话语变得硬朗,人生如沐春风。大家再品味品味中举后的范进:丈人胡屠户、邻里乡亲个个前倨后恭。只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

遗憾的是朝廷通常每三年只选拔几十个进士,大多考生只可能名落孙山,打道回府。古往今来,在科举考试中能一路顺风者如李东阳、商辂、毕沅者实属罕见。

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
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

这是左宗棠题甘肃贡院联。是左宗棠为贡院落成首次乡试时所写。上联紫芝、朱草,喻指人才。下联“五十年旧事”,述说自己经历,虽“日有粗粝两盂,夜有油灯一盏”却三次赴京会试均落第而归。感慨辛酸,耐人寻味。

科举衡文,升沉焉有据;英雄入彀,祸福本相依。

科举对读书人来说好像是赌博。置身事外看,金榜题名后进入官场出入朝廷,也多了伴君如伴虎的凶险。痛定思痛,冷眼看科举制度:单一的考试,怎能全面考察学子的才能;后来的八股取士方式,使多少读书人皓首穷经迂腐僵化;学政主考的徇私舞弊,使得考场充盈着多少黑暗。

“宦海从来浪不平,为坚拒权臣市利,甘抛弃鼎甲科名,便坎坎坷坷勿自嫌,楚楚酸酸弗自怜,曾除夕释囚拯民猎虎,点缀红泉旧本,亏得君子山前短衣褰卫,踵步古今贤令,更留连偃武修文,劝农陌上,桑麻蔽野,彩练舒空,何尝佛道依违,尽长啸低吟,竹箫檀板,筑击弦歌,石盘铁砚,梨园传颂千秋笔
世间只有情难诉,须揭穿礼教网罗,敢劈开纲常桎梏,盼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乃临川谱曲发聩振喑,标题玉茗新词,果然牡丹亭畔高冢丰碑,欣看中外瑶台,争搬演除奸义侠,寻梦梅根,蚂蚁缘槐,黄梁醉醒,好在大同伊始,恁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华夏腾欢万众家。”

这是石凌鹤为明代汤显祖江西玉茗堂所撰之联。写出汤显祖看透科举制度后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快意的生活。放弃功名淡看科举成就了戏剧家汤显祖,那也是科举道路之外的绚烂风景。

一千三百年科举取士制度,选拔出十万进士、六百三十八位状元,进而造就了成千上万大小官员;而被淹没的寒门子弟、被科举考试抛弃的具有其他才能的学子却是不计其数。祸耶,福耶?

约会 发表于 2011-9-26 15:47:14

碧荷辉白塔   彩凤靓边城
来源:2010年《对联》杂志
作者:湖南 左建军
===========================================


湘西凤凰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它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它雅致秀美中含有几分轻灵。这里有清秀的山水刚毅的长城;有骁勇的将士倜傥的画士文人;这里有著名的白塔、沱江,也盛产“赶尸”“放盅”的传闻;这里是沈从文、黄永玉、熊希龄先生的故乡;这里曾经硝烟弥漫战乱频频,如今却是小河淌水古径幽幽宁静祥和。凤凰古城内小巷绵绵,青石板路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沱江缓缓,吊脚楼头依稀掩映翠翠朴素的身影……

                                 魁星高悬灿古城

大学时,老师讲沈从文先生作品不太多,但我们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读书,图书馆里读了沈先生的大量作品,他的《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通过阅读先生文章,体会了湘西厚重的人文底蕴,优美健康自然的风土人情,从而获得了清新别致的审美感受,灵魂也得到了净化。

终于有机会到凤凰却是大学毕业十几年后的事情。我们瞻仰了沈先生故居,也膜拜了凤凰听涛山沈先生墓:天然的巨石正面刻着先生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挽姐夫沈从文的铭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坟茔和墓碑都极其简单朴素。

对于沈先生,著名作家、翻译家施蛰存有这样的挽联:

沅芷湘兰,一代风骚传说部;
滇云浦雨,平生交谊仰文华。

“沅芷湘兰”化用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诗句。上联说沈先生作品是现代的诗经楚辞,下联说二人交谊及对先生的崇敬。

从军转治学,佩书剑一囊,羁旅京华,毕竟能论坛驰骋,国际蜚声,为天下布衣人扬眉吐气;
文苑已成家,读遗篇千卷,萦怀乡土,依稀见雅度雍容,笔锋挥舞,愿湘西后起者步武追踪。

这是2006年9月“从文百年楹联书画展”上边城诗社曾君武题联,叙述了沈先生弃武从文一路走来的坎坷和从容,体现了家乡人民对伟大作家的爱戴和崇敬。

一位伟大的作家,无论生前如何的沉寂,身后却总焕发着光华。

                                  宦海倦游赤子情

凤凰是一部内容丰厚的人文景观著作,因为这里还有熊希龄先生故居。周恩来总理曾评价:“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 熊先生曾被称为“湖南神童”和“熊凤凰”。他的童年、少年时代就是在凤凰这栋故居度过的。一次,老师以“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为上联,令诸生答对,熊稍一思索对以“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令老师赞叹不已。另一位陈姓举人不信,出联讥讽:“四只足行,有何能干?”,熊见状,回敬道:“一边耳听,算甚东西!”,一时成为笑谈。

光绪二十三年,熊在长沙提倡科学,注重时务。与谭嗣同、梁启超等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开展变法维新运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清廷搜捕维新党人,熊也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惩处。民国二年,任国务总理。民国三年辞职。

熊先生一生志向远大,忧国爱民。弃政后,献身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在他的故居,我们看到了蔡元培先生为之撰写的对联:   

宦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
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

上联是对熊希龄晚年生活的概括,下联“鞠躬尽瘁”“救世”高度赞扬其爱国救世情怀。熊先生故居大门两侧挂有对联一幅:

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
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人。

这是熊先生一生真实写照,他把所有的心血都投注到国家和民众中:赤诚爱国,办学育人。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
   
历史风云变幻,人民却牢记历史,尤其是爱国为民的领袖。


                        刁民更是老顽童

有人说“看凤凰人的眼睛,你明白什么是忠诚;看凤凰人的脚,你知道什么叫千山万水……”

凤凰还有一个当代伟人,他便是黄永玉。他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几乎家喻户晓。他也常以“凤凰老刁民”自称。不过他是位伟大的画家,被称为“荷痴”,他画的荷花无清高出世感觉,却另有绚丽灿烂气质,神韵独具。黄先生博学多才,也是位撰联高手。

凤凰有座虹桥,犹如一道彩虹横卧沱江之上。它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黄曾这样状写虹桥:“有一座大桥,桥上层叠着二十四间住家的房子,晴天里晾着红红绿绿的衣服,桥中间是一条有瓦顶棚的小街,卖着奇奇怪怪的东西”,“一座挂满了高高低低房子的三拱桥。桥上依然一条街肆,卖粉面糕点,针线,中药材,年节用的纸钱神供,绣货,衣着,皮货,皮鞋,过路伙食,丹膏丸散,老鼠、跳蚤药”。

桥头壁上镌有黄永玉撰的对联:

今宵皓月,谁在回龙潭上,华灯楼船,彩影荡漾,弦歌映山映水;
照眼春阳,廊桥正午时分,醉客雅旅,游侠高僧,靓景如梦如诗。

时年七十六岁的黄永玉先生,将数十年积淀于怀的对家乡情感,凝成了这珠玑文字,为古桥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内蕴。 家乡旅游兴旺起来,他撰写了一些颇有边城生活气息的对联。

水秀山清风景好,
红男绿女送钱来。

大嫂沿河开餐馆,
幺妹满街卖姜糖。

这些描述荡漾着凤凰风俗及情趣,洋溢着时代气息。黄先生是位性格豪放的画家,他曾画过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一个白发老翁和一白发老妪,旁边题写:“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有人说,黄永玉是凤凰绽放的风景。而黄老先生则认为“故乡是自己的被窝,或许它的气味并不好闻,但却是自己最熟悉而又无可替代的气息。”

读书人该读读《边城》,品品黄老先生的“十万荷花”,看看凤凰古城,它能让我们恬淡宁静、生出智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举与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