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 发表于 2011-12-16 16:10:24

抗战对联趣话

本帖最后由 约会 于 2011-12-16 16:15 编辑

作者:傅小松
===================================

      抗战时期,社会各界人士创作了数以千计乃至数以万计的对联。这些燃烧着血与火的对联,或歌颂英雄烈士,或鞭挞日寇汉奸,或状写生灵涂炭,在当时不胫而走乃至家喻户晓,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读来犹振聋发聩。

       宁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
      1931年日军大举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有人愤而为死难烈士写下一副仅两字的奇特挽联:
      死;
      生(倒写)。
      上联是一“死”字,下联则是一个倒写的“生”字。全联意思是:宁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这副对联也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短小精悍的作品,但它却一字千钧,大义凛然地表达了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坚强意志。
      广东潮阳县有一家理发店则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
      此联言简意赅,既切合理发行业的特点,同时又一语双关,字里行间跳动着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是对投降派的抗议和抨击。
      冯玉祥是著名的爱国将领,1942年5月19日,他应重庆缙云山汉藏教理院太虚法师之请,题写了一副对联,同样也是荡气回肠,集中表达了驱除倭寇的决心: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
      抗日战争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和“八路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统辖,走上抗日第一线。据统计,八年抗战,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代表的敌后人民抗日武装,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0余万人,建立了遍及19个省的抗日根据地,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堪称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有一副歌颂“新四军”抗日的对联:
      新四军拼命抗日;
      老百姓安心过年。
      明白如话。但又是绝妙对联。“新四军”对“老百姓”,“抗日”对“过年”,新名词对老俗语,极见工巧。

      “该死汉奸”
      近代中国头号汉奸汪精卫,广东番禺人。本名兆铭,字季新。精卫其实是他的笔名。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副总裁、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1938年2月,他离开重庆,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伪警察厅长申省三为了讨好主子,强逼南京灵谷寺中的灵谷老人题副贺联送给汪精卫。灵谷老人迫不得已,写了这样一副:
      昔具盖世之德;
      今有罕见之才。
      正在群奸夸赞叫好之时,汪精卫的老婆、伪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陈璧君怒道:“你好大胆!怎敢辱骂汪先生有‘该死之德’、‘汉奸之才’?”
      1941年旧历除夕,汪精卫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
      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
      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
      “民族民权民生”,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汪精卫叛国叛党,还无耻地以孙中山的信徒自诩。不料到了半夜,有人于上下联略添几笔,翌日晨汪贼门口挤满了人,无不拍手称快。汪一看大惊失色,对联变成了这样:
      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
      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
      仅仅在原联上加了几个笔划,却一针见血地撕破了卖国贼的画皮。
      又有一联讽刺汪伪政权,脍炙人口。联作者已难稽考:
      国祚不长,八十几天袁皇帝;
      封疆何窄,两三条巷伪政权。
      联语把汪精卫比作“窃国大盗”袁世凯。“两三条巷”,意谓汪伪政权孤家寡人、众叛亲离,所辖不过两三条巷而已。汪精卫“维新政府”的“行政院长”梁鸿志、“秘书长”吴用威,也被人以联刺之: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东汉时梁鸿与妻子孟光举案齐眉,感情笃厚。这里说“孟光轧姘头”并非实指,只是一种假设,其用意在引出“梁鸿志短”,借以讽刺汉奸梁鸿志。下联手法完全相同。吴用是宋江的头号高参,《水浒传》中称其为智多星。“宋江吃败仗”,也不是实指。该联将梁鸿志与吴用威的名字拆开,以“志短”“威消”嘲讽,绝妙。
      当时又有人以“汪精卫”的名字为题,作了这样一副对联:
      白费精力;
      有碍卫生。
      横批:一片汪洋
      “白费精力”,意思是汪精卫不自量力。“有碍卫生”,好象是开句玩笑,意思是汪精卫是堆臭狗屎,会遗臭万年!“一片汪洋”,汪精卫这一小撮汉奸置身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肯定是自取灭亡!
  
      花鸟都没有了
      抗战时期,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当时有人感极伤怀,借杜甫《春望》的诗句作了一副对联:
      感时溅泪;
      恨别惊心。
      杜甫《春望》原诗是:“感时花溅洞,恨别鸟惊心”。此联却删去“花”“鸟”二字。有人问道:何以不见“花”“鸟”?此君回答说:“当年杜甫逃难,还有花鸟可见。现在日本鬼子狂轰滥炸,连花鸟却没有了。教我如何写得出!”
      抗战开始不久,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当时重庆很紧张,时常要拉“警报”,躲避敌机空袭。著名学者陈寅恪当时在重庆的西南联大教书。他有感而发,作了这样一副对联: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见机而作”,本是见机会行事的意思,这里指看见飞机(轰炸机)就快躲。“入土为安”,原意是指人死了,早点埋葬为好。这里指进入防空洞就可保障安全。

      南京重庆成都
      1945年8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八载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全中国普天同庆。四川雅安一个叫刘锡昌的读书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珍珠因,原子果,因果分明,你看他降文降表,签字期临,日本哪堪当本日!
      武士道,大和魂,魂兮安在?可怜尔如痴如梦,行宫见月,天皇只好哭皇天。
      “珍珠因”,指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原子果”,指1945年8月6 日和9日,美国陆军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2颗原子弹。这是二战中两件大事。作者说它们是“因果分明”,非常精辟。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两颗原子弹把广岛和长崎顷刻变成废墟,这对于日本人民来说,是天大的不幸,但对于日本侵略者则是罪有应得。上联中,“本日”与“日本”颠倒运用,下联中“皇天”与“天皇”(日本国家元首)又颠倒运用,都妙若天成。
      无独有偶。湖南桃江县人龙逸才也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本日果然亡日本;
      皇天竟不佑天皇。
      上联“果然”二字,视抗日胜利为意料中事,指出了正义之师必胜,“玩火者必自焚”的历史规律。下联“竟不佑”三字,充分表现了对侵略者的讽刺与奚落。“亡日本”,意为赶跑日本侵略者。
      在南京夫子庙六朝居还贴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上联列举三个国家。“捷克”,即中欧小国捷克斯洛伐克(现已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既是国名,又一语双关,释意为“战胜、打败”。下联为国内三个城市名。“重庆成都”,一语双关,意思是“重新庆祝成为首都”。抗战开始后,首府南京一度被日本攻克,国民党被迫迁都重庆,把“重庆”叫“陪都”。现在中国捷克(打败)日本,南京失而复得,当然是“重庆成都”了。
      当时,据说《重庆日报》还征过这样一副上联:
      四川成都,重庆新中国;
      很快征得下联:
      三岛归化,永宁太平洋。
      “三岛”,原指传说中的三座神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这里指日本。“归化”“永宁”都是地名,归化在福建,永宁在浙江。这里一语双关。“归化”犹言归顺,“永宁”意为太平。然而时至今日,日本军国主义仍然阴魂不散,“永宁太平洋”的美好愿望,还需要善良的人们共同努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抗战对联趣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