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公社

标题: 对联中的抗日战争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电    时间: 2012-11-1 15:30
标题: 对联中的抗日战争
本帖最后由 放电 于 2012-11-1 15:36 编辑

作者:杏坛归客
===========================================


       在抗日战争中,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流光溢彩,星汉灿烂。抗战对联是一部铿锵激越、雄浑厚重的战争史诗。或揭露日寇暴行,号召全民抗战;或痛斥内部磨擦,抨击抗战不力;或悼挽抗日英烈,激励杀敌斗志;或口诛笔伐卖国,嘲讽威慑汉奸,……它好比是文化战线上的“枪炮”,发挥了其特有的、有口皆碑的威力。一些名联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揭露控诉日寇暴行
  1937年日寇侵占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30多万人,全城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烧毁,惨状目不忍睹。下面这副对联,记下了当时的惨景,对日寇发出了血泪控诉:
  古城遇劫,民族受辱,卅万同胞饮恨去;
  妇女遭淫,房屋被焚,不尽江水挟泪来。
  那滚滚扬子江啊,是中华儿女流不尽的血泪。然而,遭烧杀抢劫的岂止一个南京城?日寇的铁蹄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1941年春节,在桂林街头,有这样一副不寻常的春联:
  感时□溅泪;
  恨别□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描写战乱的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作者为什么要把“花”、“鸟”二子隐去呢?试想:当年杜甫身经安史之乱,尚有花鸟可见,但日寇的狂轰乱炸,连花鸟也葬身火海,了无踪迹。作者独具匠心,寥寥八字,一语千钧,字字血,声声泪,吐出的是仇恨的怒火。

       嘲讽汉奸,威慑敌胆
       抗战期间,民众对卖国求荣的汉奸恨之入骨,这在对联中也有体现。有的经商之家结合行业特点贴出别具一格的抗日对联。
       有个打铁店对联写道:“既铸宝刀多杀敌;又锤利铲尽锄奸。”
       重庆一家理发店贴出一副对联:“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这副对联的含义超出理发之外,一语双关,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洋溢其间。
       有个茶馆的对联写道:“空袭无常贵客茶资先付;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联语感伤时局,隐讽政府消极抗日,有如品茶令人回味。
       山西临县一座观音庙有副讽刺汉奸的妙联:“保我众生,必先驱逐日寇;慈航普度,最后独留汉奸。”
  1940年3月南京成立伪政府时,南京市警察厅长申省三献上了强迫灵谷寺中的灵谷老人写的一副贺联:“昔有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正当汪精卫欣赏的很开心时,有人发现贺联隐含谐音,辱骂汪精卫:“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汪精卫成为日本的儿皇帝以后,1941年除夕,他洋洋得意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他无耻地以孙中山信徒自诩:“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有位聪明的文人在联中添加了几笔,便成了与原意不同的讽联:“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过路人看了无不拍手叫绝!
        军民同仇御敌寇
       1934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来到山东益都。这里是古代的青州,城西门有处范公亭,是为纪念宋朝的三任青州知府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而建。冯玉祥游览后,有感于当时强敌压境、国事如麻的状况,挥笔题下一联: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将领解固基由黔(贵州)边驻地开赴抗日前线,任第43军26师152团上校团长。部队临开拔前,他写家书寄给自己的母亲, “儿已开赴抗日前线,古人云:能尽忠则不能尽孝,儿愿移孝作忠,以报国家民族”,并附有一联表达其誓死报国之志:
       死后愿为沙场鬼;
       生前不作故乡人。
       1937年10月14日,国民革命军第8大队30队少尉报务员兼机枪手蔡振东,奉命飞赴南京作战。行前,他也留书一封给母亲,并附一联云:
       奋翼凌云霄,杀尽倭寇方解恨;
       依闾纵失望,有儿忠烈最光荣。
       蔡振东践行了自已的报国诺言,在后来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除了将士们的抗日豪情,在抗战期间关心抗战、宣传抗战已成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西安莲湖公园里开设了一家茶社,名为“奇园”。奇园茶社门口挂着一副对联:
  奇乎?不奇,不奇亦奇!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这副对联,上联首字嵌入“奇”,下联首字嵌入“园”,突出了茶社的名字“奇园”。意思是:
  稀奇吗?不稀奇,但你说它不稀奇,它还挺奇特呢!
  是娱乐场吗?是娱乐场,但你说它是娱乐场,其实也不是个娱乐场!
  奇园茶社,终日人来客往。可常人谁也不知道这奇园就是中国共产党设在西安的秘密交通站。地下工作者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正不停地开展革命工作呢!可见,在人们不可明说“奇园”真相的那个时代,正是这副对联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奇园”的真实情况。

       痛悼英烈,化悲为力
       日本侵略者血腥屠杀我国人民,中华民族付出了世界罕有的极其沉重代价,军民伤亡3500万人,损失5000亿美元……。八年抗战中,我军民英勇杀敌,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谱写了不屈不挠的壮丽诗篇。抗日英烈的光辉事迹也呈现联中,如红八军追悼广西死难烈士的挽联:
       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民权,死犹不死;
       生也何为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1941年9月29日,国民政府军中将军长武士敏率军与日军作战,英勇牺牲。太行山根据地党政军民为其举行追悼大会,八路军左权将军敬献一副挽联,概括了他的功绩:
       尽忠于民族国家,努力求团结进步,磊落奇才,一世如君有几;
       坚持在敌后抗战,英勇至杀身成仁,感怀将略,数年知己情深。
       半年后的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也为国捐躯。第十八集团军总政治部敬献左权将军的挽联是:
       苦战一生,立下多少功劳,不幸为国捐躯,万民悲恸哭名将;
       敌后五载,消灭无数日寇,孰料今成永别,全军挥泪吊太行。
       表达对他丰功伟绩的赞颂和缅怀之情。
       1942年,国民党第五军师长戴安澜率领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作战牺牲,毛泽东题赠挽联: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命也无违。
       云南腾冲县滇西抗战纪念馆墓园有个巍峨肃穆的忠烈祠,门柱有副挽联缅赞当年喋血沙场,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
       为民族争生存,战死沙场君无遗恨;
       痛国家方多难,追思袍泽我有余哀。
       被誉为“铁血雄关”的广西昆仑关,中国军队曾以牺牲1万多人的代价,让日军留下4700多具尸体。杜聿明将军在昆仑关抗日战争纪念公园题写的挽联道出了那场战争的惨烈和壮士的英勇:
       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
      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
       同样的对联还有很多,1944年,安徽蒙城县民众献挽彭雪枫将军联:
       雪落淮北千村素;
       枫飘皖东万树红。
       联首冠以“雪枫”二字,与联意贴切自然,高度概括了彭将军的主要作战地区和抗日功绩。
  位于河北邯郸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着200名抗日先烈,其中包括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董必武为陵园题写的挽联是:
  爆革命火花,生有光芒照日月;
  做献身金鉴,死留正气壮河山。
    国民党第99军军长梁汉明,抗战期间参加大小战役数十次。抗战胜利后,他率部驻九江,接收日军投降。梁汉明命日军战俘在庐山为我抗日阵亡将士修建纪念碑,并亲自题联刻于碑石:
  风萧易水屠龙去;
  日冷庐山骑鹤归。
  
       欢呼胜利喜溢于联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华大地处处洋溢欢喜若狂的气氛,欢呼抗战胜利的对联比比皆是。如“万里雄师归国土;一杯春酒洗胡尘。”“白日高歌,春回大地;黄龙痛饮,光复山河。”等等。重庆街头出现一副构思机巧的贺联:“神州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此联读起来颇似欢庆锣鼓的象声,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贵州桐梓某兵工厂在所扎彩楼,配的对联令人耳目一新:“三岛君臣,原子弹前齐屈服;八年血债,投降书里可追还。”
       有一副对联写道: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从字面上看,这副对联,上联为三个国名,下联为三个市名,而其含蓄之意,则令人称奇。上联中的“捷克”虽是国名,但“捷”与“克”又分别为词。“捷”有战胜之意,“克”有克服、制服之意,连起来理解,便是中国战胜日本。下联中的“重庆”是市名,但“重”与“庆”也分别是词。“重”为重新之意,“庆”为庆祝之意。连起来,就是南京重新庆祝它成为都城。南京本是中华民国首府,日本强占南京后,国民党被迫将首府迁入重庆,而抗战胜利后,南京又可成为都城了。在这里,汉字丰富的内涵,又使抗日战争的胜利增添了新的意趣。  
      1945年8月21日,侵略军代表今井武夫到达湖南芷江乞降,消息传开后,芷江山城顿时沸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互致庆贺。在县城东门贴出一副巨型对联:
       庆五千年未有之胜利;
       开亿万世永久之和平。
       1945年9月,长沙军界集会庆祝抗日胜利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其中有联曰:
       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秦汉无此雄,宋元无此壮;
       写三楚文章,吊九原将士,风雨为之泣,草木为之悲。
       想当初,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烧杀掳抢,穷凶极恶,骄横跋扈,不可一世,而最终则受到了历史的惩罚和嘲弄,无条件投降。
       湖南桃林塾师龙逸才撰写的对联最具讽刺意味:
       本日果真降日本;
       皇天竟不佑天皇!
       上联“果然”二字,视抗日胜利为意料中事,指出了正义之师必胜,“玩火者必自焚”的历史规律。下联“竟不佑”三字,充分表现了对侵略者的讽刺与奚落。“亡日本”,意为赶跑日本侵略者。





欢迎光临 槐花公社 (http://huaihuagongs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