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公社
标题:
走读楹联
[打印本页]
作者:
无敌大眼睛
时间:
2014-12-9 14:35
标题:
走读楹联
来源:宁波晚报2008.10.13
作者:叶柏青
===========================================
在以往的岁月中,受性情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生活的常态是深居简出、静坐默想。即使偶尔去外面走走,也是路途不远,时间不长,见识不多。
说来奇怪,在我浅陋的游历中,许多喧嚣喧闹和风物风景转瞬就成为过眼烟云,那些不经意间记诵下来的楹联,却时时鲜活地呈现在眼前。二十多年前,受张继《枫桥夜泊》的召唤,游览完苏州园林后我慕名前往寒山寺,在那佛寺正厅得赵朴初撰书的楹联:“
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八百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
。”十年前,我带领几名年轻的同事游览南浔,在张静江故居得清代大学士翁同龢手书的楹联:“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去年暑假,追随沈从文、熊希龄的足迹赴湘西凤凰古城观光,在那里得一副戏台楹联:“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这般光景或然有之
。”也是在这次观光中,我怀着虔诚的心情瞻仰了岳麓书院,在书院正门外,近距离读到了名满华夏的那八字楹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漫步书院,又在当年“朱张会讲”的坐椅两侧读到:“
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人因道立,道因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提及“朱张会讲”,就在前几天,我与同事们一起游览武夷山,穿越了一线天,漂流了九曲溪,尽情领略了碧水丹山的神韵,尔后,又享受到一道丰美的精神大餐:参观由朱熹创立的紫阳书院改建而成的“武夷精舍”。悬挂在那朱熹立像两旁的楹联是:“
上律无时,下袭水土,自格致而诚正;外成教化,内整人伦,则修齐而治平
。”
楹联扩大了我求知的途径。我知道,楹联的结构须相同,词性须一致,平仄须符合基本规范。关于平仄,慢慢地,我琢磨出,凡楹联那样的对偶句,按照现代汉语的普通话读音,上联最后一个字通常该是上声或去声,下联最后一个字该是阴平或阳平。如悬挂于昆明大观楼背面的那副的两百多字长联,上、下联分别以“莫辜负: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和“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收结。其中,上联末字“柳”为上声,下联末字“霜”为阴平声。另据传说,清代乾隆皇帝以北京名店“天然居”为题自拟一联:“
居然天上客;客上天然居
。”写罢,意犹未尽,玩味再三,遂将这副联语调整为“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作上联属对。我们不难看出,原来的整副对联,和调整后的半副对联,采用的同是回环格式,基本意思并没有什么改变,作者之所以将原来的“客上天然居”调整到“居然天上客”之前,或许就是为了顺应平仄的基本规律吧?由此,我总感觉到,集“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和“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而来的“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上、下联末字的音调颇为特殊,查阅许多资料后才得知,这副佳构系将原本意欲作上联的八字分拆而成,同时,也突破了上、下联末字通常的读音规律。在寒山寺的那副楹联中,“阎浮”本是树名,引申为我们所住的世界。“海潮音”,指佛讲经说法或僧众诵法的声音好似海潮之声。至于“律无时”、“袭水土”中的“无时”和“水土”,该是泛指宇宙万物的客观存在?
楹联激发了我触摸历史的兴趣。“
院以山名山以院盛;人因道立道因人传
”,短短十六个字,承载着多少丰富深厚的人事史实啊,我们若能潜下心来,钻研“院盛”、“道立”的来龙去脉,汲取其精气神,何愁变化不了气质、丰盈不了生命?至于“格致而诚正”和“修齐而治平”,同样不免让我们追思当时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程氏兄弟,比如朱熹,比如王阳明,比如王夫之。
楹联还让我明白了许多事理。“
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是说戏由想象编造而成,查无实据;“
这般光景或然有之
”,是说文学作品皆源自生活,事出总有因。所以说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人该脚踏实地地活在真实的生活中,也不妨偶尔神游于虚幻的想象中。“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则使我自然想到“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这副对子。
走读楹联,收益多多,我将继续行走于苍茫山水烦嚣人世间,潇洒“读”人生。
作者:
沈虞
时间:
2014-12-11 16:51
没看很明白,做个记号,半夜再看
欢迎光临 槐花公社 (http://huaihuagongs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