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公社

标题: 中国楹联第一人生在徐州 [打印本页]

作者: 丘比特    时间: 2016-8-4 23:40
标题: 中国楹联第一人生在徐州
来源:扬子晚报网2016.01.12
作者:不详
========================================

  在谈正题之前,需要先解释三个术语:对句、对联、楹联。对句,一般指诗、词、曲、赋中的对偶文字,它是其它文学作品的附属物。对联是指专门创作的对偶文字,它独立成为一种文学作品。楹联是指以书法作载体,并经过张贴或悬挂的对联,楹联应当是对联的最终表现形式。由于张贴对联的地方是楹柱或门楹,所以称张贴或悬挂的对联为“楹联”。一般情况下,“对联”、“楹联”两个术语可以通用,但特殊情况下应该加以区分。例如,本文讨论的“中国楹联第一人”,就是专指“楹联”,是说第一个把对联贴到门楹上的人,而不是讨论第一个撰写对联的人。

  对句、对联的产生比楹联早得多,在春秋时期的《诗经》里就有不少对句,这里不作具体研究,我们只讨论是谁第一个把对联贴到门楹上的。清代人说,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但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说:“考,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丽,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权舆”即起始创新之意,谭嗣同的考证说明,中国的第一副楹联,由南北朝时期的刘孝绰撰写。

  刘孝绰(公元481-539年),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徐州)人。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父刘繪,为齐大司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學”,就能“代父草詔誥”。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常带着他拜会亲友,被人誉为“神童”。梁武帝时,孝绰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丞。曾出任青州(山东)、北徐州、南徐州三州知州。后补太子洗马(亦作“先马”,太子出则为前导),掌东宫管记,也出任过上虞令(浙江)、秘书丞(掌文籍等事之官)。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孝绰图像,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仰。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又据日本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称,刘孝绰是《文选》的主要编撰人。孝绰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孝绰仗气负才,幼时尝言:“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归阿士”(阿士即孝绰自己)。凡不合意者,辄直言诋訾,加上性格乖忤,与世不融,结果得不到提拔,官也就做到秘书监为止。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孝绰,不仅受到梁武帝萧衍的赏识,更受到皇太子萧统的敬重。按理,有了这样两重背景,这位“彭城才子”应当有机会大展宏图了。然而,问题就出在他“仗气负才”,“性格乖忤”的牛脾气上。

  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时任太子仆掌东宫管记的刘孝绰,和一个“彭城到洽”的学士,同为太子侍读。“初,孝绰与到洽友善”。后来,“孝绰自以才优于洽,每于宴坐,嗤鄙其文,洽衔之(怀恨)。”这样,就和这位同乡暗中结下了冤仇。有一次孝绰携妾入官府,被到洽知道了,于是向皇帝参奏一本,弹劾孝绰。罪名是“携少妹于华省,弃老母于下宅”,“名教隐秽”。“省”,就是皇宫禁地,刘孝绰的行为属于伤风败俗,因而获罪罢官。虽然有史书评论说“携妾入官府,似不足与此罪相值”,但罢官已成事实。具有戏剧性的是,刘孝绰被免职后,“高祖数使仆射徐勉,宣旨慰抚之”。皇帝还将自己新写的《籍田诗》,“先示孝绰”,可见梁武帝还是非常赏识刘孝绰的。

  隔了两年(大通元年),“孝绰起为西中郎湘东王谘议”,后再次成为太子仆。此后,刘孝绰还吃过一个小官司,即任尚书吏部郎时,因“坐受人绢一束,为饷者所讼”。仅仅接受人家“一束”绢,便被起诉,可见有人存心和他过不去,好在这起诉讼,对他没有太大影响,“顷之,迁秘书监”。大同五年,卒官,时年五十九岁。梁元帝為孝绰墓銘云:“鶴開阮瑀,鵬翥楊修,身茲惟屈,抉搖未申”。阮瑀、楊修皆三国名士,褒赏惋惜之情,充塞字里行间。

  抛开刘孝绰自己的诗文不说,从学术上,他一生有两件事值得记述:第一是帮助萧统编撰《文选》;第二是开创中国楹联之先河。

  《文选》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著作权虽然记在昭明太子萧统的名下,但功劳应该属于刘孝绰。首先,刘孝绰在萧统九岁时就担任了他的“洗马”,这个才气天赋的皇太子,一定是受到老师刘孝绰的熏陶和指导,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学问家的,“昭明文章繁富,特命太子仆刘孝绰集而序之”。其次,刘孝绰比萧统年长二十岁,据《昭明太子萧统年谱》记载,《文选》开始编撰的时间大约在天监十五年,当时萧统只有十六岁,从年龄和学识的任何角度,作为“洗马”和“东宫管记”的刘孝绰,对《文选》的立意、选题、定稿,必然起主导作用。

  《文选》的编撰,独具慧眼,注重风格的典雅,文字的骈丽,“自谓毕乎天地,悬诸日月”。文章专注文学价值,不选经、子,史书,只录“辞采”“文华”的作品。《文选》初成总量达“千卷”,后精选成三十卷,分三十八类,包括先秦至梁代的诗文辞赋及较有文采的史论传赞等,共七百余篇,收录作家一百三十余人,许多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还有不少精彩篇什,也赖此得以保存和流传,所以《文选》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学著作。《文选》传世,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特别到唐宋,倍受世人重视,成为学子们争相诵读的主要经典,故民间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谚。后人诠注《文选》的也不少,如唐显庆年间李善注释六十卷;唐开元年间,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合注《五臣注》等。现在敦煌、台湾、日本都有《文选》印本或残卷留存。

  一个性格乖忤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不能左右逢源,罢官是必然的。刘孝绰罢官后又张贴门联:“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公开发泄不满,也是自然而然的。但用对联的形式,特别是把它写出来贴在门楹上,则是刘孝绰的一项创举!刘孝绰不愧是“彭城才子”。

  现在的问题是,刘孝绰罢官后张贴的门联:“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是不是对联?又算不算楹联?

  第一、从对联的十个字看: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完全符合对联的构成要素。即使用现代版的《联律通则》衡量,也完全符合格律。上联的“闭门”,一般作动宾结构看待,但也可以作偏正结构理解,解释为“关闭着的门”,这样,就和下联的“高卧”(高置的卧塌)相一致了。上联的“庆吊”,可以作并列名词看待,自然和下联的并列名词“公卿”相对仗,所以整个对联对仗工整。从立意看,主人虽然罢官了,但卧塌照样高置,睡姿照样怠傲,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情,跃然纸上,表达的正是刘孝绰的乖张性格!

  第二、根据我们对“楹联”所下的定义──“经过张贴或悬挂的对联”。显然,刘孝绰罢官后张贴的门联。就是地地道道的楹联,这同样也是谭嗣同结论:“自为联语之权舆矣”!

  在刘孝绰贴出对联后,三妹刘令娴,也在门上贴出一联与之呼应。联曰:

  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

  这副对联在格律上更无挑剔之处,同样也是贴在门上的楹联,立意也很明确,明显是在替兄长罢官鸣不平,也在为兄长的复出鼓劲加油。令娴善诗能文,她的文采在南北朝时期就以“清拔”著称。令娴丈夫徐悱较早辞世,悱父欲为儿子写悼词,不料令娴先成《祭夫》一文,辞情凄怆,感人至深,徐悱的父亲只好搁笔。历史上才子不少,才女则寥若晨星,刘令娴堪称“彭城才女”,故不得不记之。

  最后一个疑问是,刘孝绰的楹联和刘令娴楹联,合起来“似诗”,这会不会构成否定楹联的依据?

  首先,刘孝绰的楹联是独立的,刘令娴的楹联也是独立的,分明是两副对联,唯一的现象是“卿”、“生”押韵。如果说“似诗”,也可能是巧合。第二、刘孝绰的楹联和刘令娴楹联具有关联性,后者呼应前者,理解为“诗”,也未尝不可,但不能否定两副对联的独立功能。

  综上所述,刘孝绰罢官后书写贴在门上的对联,时间当在公元525年,比公元935年后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整整提早410年。所以说刘孝绰是“中国楹联第一人”,刘令娴是“中国楹联第二人”。







欢迎光临 槐花公社 (http://huaihuagongs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