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公社
标题:
[资料整理]一组观音菩萨联
[打印本页]
作者:
阿错
时间:
2006-4-28 14:18
标题:
[资料整理]一组观音菩萨联
成都外东石经寺观音殿:
石砳磊(此处为四个"石")南海岸
木林森(此处为四个"木")普陀山
注:此联属文字游戏,"砳"字音"le",同"肋"声.<<六书略>>谓"二石相击成声也";四个石的字这里打不出来,在<<搜真玉镜>>里 同"磊";四个木的字也打不出来,按照上联看来,应该同"森".
某地一倒坐观音联:
问菩萨为何倒坐;
恨世人不肯回头.
清 张南山题千手千眼观音联:
菩提今菩提,具大神通,忽现千般手眼;
自在观自在,是真佛力,总由一念慈悲.
左宗棠题福建涌泉寺观音殿:
结来香火因缘,先后廿年,持节重游闽越地;
同是大千世界,海天一览,置身如在普陀山.
某观音庙对联:
放大光明,真耸人观听;
空诸色相,勿求我声闻.
清 贵州某廪生题观音寺:
几杵疏钟,荡开西极广千界;
一只妙手,擎住南荒半壁天.
作者:
阿错
时间:
2006-4-28 19:05
由澄蓝偶像友情提供一组网上观音联N副,偶勤劳地转来
-------------------------------------------------------------------
1.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
这是说明观音大悲愿行的诗联。见〈赞观音菩萨偈〉。任何地方有人祈求帮助,观音就在任何地方随顺示现应求;在茫茫的苦海中,观音常常作度脱众生由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舟船。
上联末字“应”,亦作“现”。<赞观音菩萨偈〉为佛门课诵诗偈。全偈为:“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偈中言观音以三十二应化身,说法教化,遍及所有国土;经过无量数劫的时间,度化世界的众生。
“苦海”,指众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轮回,备受种种的痛苦,好像沉溺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一样。
从佛理上讲,观音是不能被有形规范的,但学习观音法门的过程,却又难免依赖音声形色的方便引导,于是种种造型的观音于焉诞生。 根据佛典的记载,观音为了达到慈悲救世的愿望,应种种机缘,随时间与处所不同,能够以种种不同的化身,说种种法,救护各类众生。祂的应化身有多少?在佛典中,就有好多不同的数量分类名称。
观世音菩萨身相有变化,因此,面相也有变化,如说九面观音、十一面观音等等。又救众生离苦海需要手,双手的作用太小,为了增加救度的功用,遂有六臂观音、二十四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等。密宗有六观音之说,即: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准提观音)和如意轮观音。
在佛家经典中,观音菩萨尚有其他流通的名号:“施无畏者”、“施无畏菩萨”是以力施而立名,“南海大士”是以道场而立名,“大慈菩萨”是以心愿而立名,“圆通大士”是以智慧而立名,“大悲圣者”是以福德而立名,“莲华士”是以德操而立名,“圣中佛”是以果位而立名,“白衣大士”是以圣洁而立名。
元代以后,佛教中的密宗教义,被道教吸收而结合,所以观音信仰有渗入道教中,以至现在的道观,除供奉自己的主神外,也供奉观音菩萨。或者原本是为奉祀观音而立庙,日后因着不同信众的需求,而配祀道教神明。
有某观音寺联曰:“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慈悲广大,时时救苦寻声。”
观世音菩萨的示现,随着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品类不同,而作千差万别的身相来度化众生,遍于尘沙法界。观世音菩萨的许多手眼,象征祂无所不被的慈悲心肠。祂应化利物的精神,使人寻得智慧解脱,因此自古至今深获人们的信仰。
2. 上报四重恩,度他自度;
下济三途苦,觉他自觉。
这是台湾云林县斗六镇真一堂联。真一堂祀观音菩萨。
向上报答父母、师长、国土、众生四种厚重的恩惠,度脱他人,更要能自我度脱;向下济助畜牲、饿鬼、地狱三种道途的痛苦,既要觉悟他人,更能自我觉悟。
上下联首句出自〈回向偈〉。全文为:“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有诗云:“劬劳父母三春晖,师长善导启慧命;百工为备成道业,知恩图报献良能。”
“四重恩”,指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四种,对我们恩情厚重。其中“师长恩”原作三宝恩,“国土恩”又称皇王水土恩。
“三途苦”,指六道(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畜生、饿鬼、地狱三种道途的痛苦。
《悲华经》中记述观音菩萨成道的因缘故事说,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祂是将来继承弥陀佛位的大菩萨。祂在阿弥陀佛因地之时,做转轮圣王之际,是一千位王子之中的第一位太子,名叫不眴,看见天上、人间以及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之苦,起大悲心,发愿要为诸众生断诸苦恼,使人人都得到安乐,出家后称名为“观世音”,并将在弥陀入灭后成佛,号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届时祂的国土叫作“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再次成就无上佛果。
在敦煌发现,后梁太祖开平四年(九一?),有人为已逝的父母、奶妈与弟弟张有成,请人画了称号“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的圣像,祈求往生净土,并在菩萨右边题诗:“众生处代如电光,须臾业尽即无常;慈悲观音济群品,爱河苦痛作桥梁。舍施净财成真像,光明曜晃彩绘庄;惟愿往者生净土,三途免苦上天堂。”
在布施者的心中,善终与往生是信众首要关切的事。在敦煌又有晚唐宋初时期所作,以“引路菩萨”形象出现的观音。画作中描绘一手持着香炉,一手持着绢幡的观音,有一名看似贵妇的小人像尾随其后,走在通往净土的路上。
佛不但通达世法,也贯串一切世法,达到世出世间圆通无碍,所以佛被称为人天导师。
菩萨所行之道就是广修六度波罗蜜,一旦六度圆满,福慧庄严,一切功德具足,也就是成佛之时。
因为观音已修得佛果,菩萨身只是因乘愿倒驾慈航,方便度化众生出离苦海而已。
修习佛法,便在修习佛菩萨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慈悲精神。有联说:“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入于真实境,照以智慧光。”
正可说明修习佛法的历程。
3. 上第一峰头,到处皆当撒手;
空大千世界,看来尽是忘机。
这是云南昆明铁峰庵观音寺联。
上了最高的峰顶,一切都要撒手放下;空无所见中,大千世界种种繁华,看来都能让人忘了机心。
修习佛法,学习菩萨的非凡智慧,照见宇宙万事万物皆是一相,所谓一相即是无相,无相即是空相,空相也就是实相;又能照见诸行无常,好恶美丑无差别心,无差别心即不为所著,不为所著就无烦恼,烦恼不生,此心自在。人能修到理、事圆融,一无所得的时候,就能悬崖撒手,人我两忘,物我不着。
4. 大德曰生,愿众生生生不已;
至诚无息,求嗣息息息相通。
这是金菊农题杭州西湖白衣殿联。
最伟大的德性是生,但愿众生生而又生,繁衍后代,永不休止;真心诚意礼拜观音,善念持久不息,那么祈求有后嗣子息的心愿,便能息息相通。
“至诚无息”典出《中庸》。《中庸》中说,凡是至诚的人,他的诚心修善是不会有一刻休止间断的,凡能不休止间断的人,就能持久,能持久就自然能生出征验,能有征验就能悠远,能悠远就能博大厚实起来,能博大厚实就能高大光明。能博大厚实,就可以载负万物;高大光明,就可以覆遮万物;悠远就可以成就万物。
“万物”是由“至诚”而来,而且是由不息、持久的修养中得来的。
本联语带双关,既阐明中庸之道,也说明至诚恭敬地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不息、持久,求男求女,观音都能有求必应,使人如愿以偿。
能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称为“二求”,又名为“两愿”。好像是观音送来的子女,因此有人称观世音菩萨为“送子观音”。
西湖白衣殿的对联都以送子为祈求主题。尚有两联:
魏成宾题:“白衣仙人,瓶中水杨柳;朱芾男子,天上石麒麟。”
查声山题:“天上麒麟儿,此是世尊亲抱送;山中闻梵呗,原从灵鹫早飞来。”
密教把白衣观音视为观音母,即各种变化观音之祖。从六世纪初期,已可由佛教经典找出祂的信仰痕迹,但在中国自唐末宋初,白衣观音信仰才逐渐兴盛起来,由于这种造型更接近一个平凡的妇人,更写实、更亲切,今日也普遍见于民间家庭佛龛。
白色代表开悟的心灵,白衣观音本是开悟的象征,在宋、元时期禅僧所绘的禅画中,出现最多;明代,文人与妇女将白衣观音当成送子娘娘,热切地向它祈求子嗣。
中国人自古来以来以无后为大,求子之心殷切。四川南充到西充的公路,在多宝寺附近有一土地庙联,亦寓“送子”之求:“无求百年难种子,暗祷一日就生儿”。横披:“一求一个。”浅白显豁,诙谐妙绝,与本联之典雅深邃,各异其趣。
在唐代,观音被认为是男性,且在造像上也是以男性的形象呈现。然而,大约十一世纪左右或宋代初年,有些信徒曾亲眼目睹观音以女神的形象出现,中国艺术家因此开始创作女性观音的形象,观音变成女身,在元代已成为定型。
然而,在佛教寺院中奉祀的观音形象,依然根据唐代建立的雕像传统来塑造。
因为民间传说不同,而有三十三观音的说法。最常看到的观世音菩萨圣像除了送子观音外,尚有:白衣观音(着白衣,跏趺坐于白莲花上)、杨柳观音(又称药王观音,右手执杨柳)、持经观音(乃声闻观音,手持经卷)、圆光观音(背上有火焰光明,端坐岩石上)、鱼篮观音(又称马郎妇观音)、蛤蜊观音、水月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
5. 大小并融,素昔心愿;
悲智双运,示现普门。
这是缅甸密支那龙华寺正门联。
不分大小,一并融摄,这是从前最初发心的宏愿;慈悲智慧,双双运用,示现普门户户救世度化的功德。
“悲智双运”,指观音以慈悲、智慧的威德,一同运用。
圣印法师说:“佛说《般若心经》的时候,是完全以观理的方法来说的;而〈普门品〉则是站在情感的立场来说的。所以《般若心经》里的观自在菩萨,乃是智慧的象征;而〈普门品〉内的观世音菩萨,则成为慈悲的表象。”
“普门”,依照《华严经疏》所说,是“一门之中,具于多门,总摄福智,重重无尽,名普门。”也就是说,普门是观音菩萨普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门。
有某观音寺联曰:“法法圆通,故名自在;头头是道,因号普门。”
龙华寺为缅甸密支那观音寺分院,为尼师修行的道场。
龙华寺正门另有三联:
“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
“千处祈求千处应,万人朝礼万人安。”
“无人、无我、无众生寿者,皆依无为法;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6. 大发慈悲,普渡众生登彼岸;
士林敬仰,同修佛果证前因。
这是台湾嘉义县大士爷庙联。
观世音菩萨发出大慈大悲的愿心,普渡众生,共登解脱的彼岸;祂是士林所敬仰的,一同修得佛果,证验行善得度的前世因缘。
“大士爷”,是民间对观音的匿称。“士”即事的意思;“大士”,菩萨的通称,是指成“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者。观音被称为“勇猛丈夫”或“大士”,慈悲并不只能以母性的爱来表达而已。大慧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与楚石梵琦(一二九六-一三七?)二位著名的禅师,在献给观音的偈文中,称观音为“慈父”。
有某观音寺联曰:“慈起无缘,恩周庶类;悲兴同体,道启多门。”
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佛家的慈,是具有父性的慈爱,它在济世、救人、利物的范围中,含有庄严肃穆的意义,它在有利于世人及万物的同时,也使人望之生畏。它为无缘之慈,就是无条件、无要求的慈爱。
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佛家的悲,是具有母性的慈爱,它有一味的包容抚育万物而不辞其劳的作用。它是同体之悲,就是无空间、无时间的阻碍,悲爱一切人类众生。
观音本来就已经成就了佛道,也得了佛身,原是过去无量劫前的古佛,具佛性中的无碍神通,号“正法明如来”,祂为了度脱十方诸佛国——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国的苦难众生,现菩萨身以方便力度众生。但是,有些国土众生需要佛身示现才能得度,观世音菩萨就只好恢复祂原来的佛身予以度化。
观世音菩萨以佛身示现,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度化众生,而不是为自己表现较高的身分,因此,菩萨佛身示现,完全是利他而不是自利。
7.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群生蒙乐利;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这是清代林则徐题灵岩山观音寺联。
大慈大悲能广布福田,求雨就有甘霖,要天晴就日出,祈祷所有的土地都能丰收,让大家蒙受庇佑,过着安和乐利的生活;诸位善男信女祈愿登上觉悟的彼岸,了悟到佛所说的法其实非法,用的名相其实非相,学习普门的功德,只凭着片断善念,就引起修持的大行。
“福田”,佛家称积善行可得福报,犹如播种田地,秋获其实。
“旸”,音yang,指日出或天晴。
8. 片石孤云窥色相;
清池皓月照禅心。
这是集唐代李颀诗句题北京阜成门外黄庄显应寺殿联。
本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在保明寺旧基修建。
从片石和孤云中,窥见世间的形色相貌;让清池中映现的皓月,照亮禅悟的心灵。
这副观音联引诗寓即色即空之旨。意境可以互相发明的有清代王棪题浙江省天台县万年寺联: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自身好比悠闲的白云,在天空舒卷自在,倒映在水中的月影和溪上的清光都能够证明自性本空,所以能映现万有;本心如同湍湍不止的流水,流转林间的松涛和青青碧绿的竹色,都共同陶然忘机,远离颠倒妄想的烦恼。
9. 不生不灭拯饥渴,
救苦救难发慈悲。
这是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楹联。宝藏岩祀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佛祖的佛恩是不生不灭、常住永生的,恒常以拯济众生于受饥沉溺之中为念;那解救人间苦难的佛力,发自与乐的大慈心和拔苦的大悲心。
“不生不灭”,即常住之意。佛性所以能不生不灭,乃来自生灭中的净化,不污染,与空相应,所以有无量的愿力拯救饥渴的众生。
未开悟证果的凡夫众生,起心动念,不能把持定力,永远飘浮不定,所以不能永恒不变异。
宝藏岩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台北最早兴建的观音庙。位于公馆石壁潭上,背山面对新店溪,是清代泉州移民前往景美、新店和深坑等地区开发的重要据点。寺中尚存有古联十三副,题刻楹柱多为清代泉州府安溪等县的移民所敬献。由台湾各地观音寺古联,可以见证先民开发的历史。民国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八月,台北市政府公告本岩为台北市定古迹。
10. 内观自在,十方圆明;
外观世音,寻声救苦。
这副对联说明观世音菩萨成道之法。
观音,又译作观世音、观世自在、观自在,此联言观音的慈悲愿行。
向内观照清净本在的自性,自然超出三界火宅的困囿,完全突破学佛修道的法执,证得宇宙十方三世、一念圆成,天地森罗万象,法法无碍;向外观照世间所有的音声,寻著称念的音声,慈航普渡,救出所有受苦受难的众生。
“自在”,进退无碍的意思。指心境完全脱离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可分为二种:一为“观境自在”,是说菩萨以正智慧照,明了真如之境,而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二为“作用自在”,是说菩萨既已明了真如之境,即能由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融自在。
观音菩萨广度不同根性及类别的众生,祂的态度和方法为何呢?《楞严经》卷六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观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从耳根圆通修法入道,藉着倾听万法之声,得证菩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音以深湛的智慧,照破五蕴皆空,度脱身、心的一切苦厄,所以才称为“观自在”。
〈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空性,而证入究竟理体,发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有某观音寺联曰:
“一尘不立,得真圆通,现随类逐形之身,寻声救苦;
五蕴皆空,证大寂灭,依即心自性之道,说法度生。”
“照见五蕴皆空,说法度生,竖穷三际;
证极一乘实相,寻声救苦,横遍十方。”
近代太虚大师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9 13:55:10编辑过]
作者:
阿错
时间:
2006-4-29 13:56
11. 白莲台上弥陀佛,
紫竹林中观世音。
这是观音菩萨画像通用联。
白莲台上趺坐着弥陀佛,紫竹林中趺坐着观世音。
在观音菩萨的画像中,常看到菩萨坐在紫竹林中的一个磐石上面,一手执净瓶,一手持杨枝。龙女站在身旁,鹦鹉站在菩萨头上,口中衔着佛珠,善财童子在下面向菩萨参拜。
这画像出处背景是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前往普陀山朝山的善男信女,在参拜观音菩萨之后,总要带一些当地的紫竹林和小石子回去,一方面作为纪念,同时也作为辟邪保平安之用。
密教引用《大日经》的说法,说观音菩萨是北方的尊佛,坐在白莲花上,身紫金色,头有无量光冠,颜容微笑。依这样的形容,可见观音菩萨是弥陀的化身。
凡佛弟子修学净土念佛的人,当他将要临命终了时,依照他善业功德的成就和所发的愿心如何,有的时候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他往生净土;有的时候则是由观世音菩萨以化佛之身前来说法相度。
12. 石璧云天观自在,
潭华水月见如来。
这是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的宝藏岩联。
从石璧潭中映照出高远的云天中,可内观自在无碍的本心,那是观音佛祖无论是自利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的境界啊!就是空幻的潭中花、水中月的倒影,都可识见佛陀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来三界垂化的根本智慧啊!
“石璧”,亦作石壁,为古潭名。宝藏岩所处古地名为拳山堡。背对拳山,面向石璧潭。
“如来”,佛的十号(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之一,是对佛的尊称。因佛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
如来,字面的解释是像这样(真实世界)来的人,或像这样为了教导别人而来到这世上的人;也可以解释成“如去”,所以也可以译成像那样去的人,或已达到真实的人、走到涅槃世界的人。
本副对联作于清代乾隆辛亥年(一七九一)菊月(九月)。原为注生殿柱联,为晋水人黄世成敬奉。现柱子被改置于西殿。
和这副对联意境相同的另一副古联:
“万法岂无迷?云山璧水;佛门多妙悟,皓月清光。”
本副对联作于清代道光三年(一八二三)腊月(十二),为清溪人吴世悦、董沐敬奉。
执着万法,难道没有迷惑吗?不如直接在云涌的拳山、石璧潭的潭水中领悟了知诸法皆空,不堕执障的真理吧!在佛门中有许多敏慧善悟的机缘,就有如那没有云影遮蔽的月亮,散发出皎洁清明的光芒,每个人都拥有如月圆明的自性,能照察本原自性,那么万种的机境都被照得非常明白了。
13. 甘露常流功德海,
香云遥映普陀山。
这是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观音殿联。
观音的手所结的与愿印中恒常流出甘露水,以满足饥渴的众生,汇聚成广大无量的功德海;观音倒驾慈航,普渡深陷苦海的众生,足下的香云,遥映着浙江南海的普陀山。
14. 生面自别开,一片慈心,道人向空中写出;
随声以显应,千寻峭壁,大士从何处飞来?
这是云南永胜县东壶山观音箐联。
生动的面貌独自另外展开,还拥有一片慈悲的心肠,是道人向空中刻写出来的;随着音声而明显回应,趺坐在千寻高的峭壁上,观音大士究竟从何处飞来的呢?
15. 世路崎岖,看迷人捷足登山,争到悬崖无退步;
佛天悲悯,愿众生回头是岸,早离苦海渡慈航。
这是浙江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联。
世路十分崎岖,看看迷途的人虽然捷足登山,但争先抵达悬崖时,已没有退路可走;佛天胸怀悲悯,希望众生回头是岸,借着观音的慈航,早日渡济苦海。
观音悟道后,无所执着于涅槃的境界,倒驾慈航,再来救度一切众生,好像乘了一艘船去接引他们,所以有“慈航普渡”的说法。
其实“法身船”是无形无相的,人人本心具足的。行菩萨道的人,所要修持,所要追求的,就是集聚一切的功德,藉以显现本具的法身,这个法身,就像一艘船似的,有了它,才可以渡过苦海、渡过烦恼河,到涅槃的彼岸去。
法喜寺咏观音联佳者尚有:
“观自在到最高峰,何处觅音声?看慧日照临,一片西湖皆净土;
大慈悲度无量劫,来游诸士女,果迷津识破,千寻南海不扬尘。”
“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千百里接踵朝山,海内更无香火比;
佛号观音,南摩时闻耳畔,亿万众同声念佛,世间毕竟善人多。”
16. 西方自在,
法界皆春。
这是高雄县阿莲乡超峰寺观音殿联。
西方的观自在菩萨如如自在,使得遍一切法界都是春天。
超峰寺在高雄县大冈山中,是著名寺庙。寺中咏观音的对联尚有:
“佛法无边传道祖,观空有色听世音。”
“岩上涌清泉,尘气尽洗;寺中供绣佛,色相俱空。”
“超脱凡空,生化慧身六丈;峰峦高峻,大观世界三千。”
李鸣鹗题:“超轶群山,德水流分左右;峰高万仞,慈云出布西东。”
“冈上现金身,慧眼放观三千界;岩中藏玉相,慈云普济亿万人。”
“超拔众生,无非法雨慈云随地布;峰高群岳,尽见莲花贝叶遍岩香。”
17. 西天有路谁人过?
南海无桥唯我行。
这是家庭观音佛龛联。
西天有路,但怎知道有谁走过呢?南海虽然无桥,只有我行过啊!
这副对联在赞颂观音的佛力。
人死,一般说是“接引西天”,但没有人死后复活,说出西天有路可行;然而观音倒驾慈航,南海上虽然无桥可度,却神通广大,到处救苦救难。
中国民间传说观音是听南海潮音而悟道的。海潮有生灭,但观音能听的自性,不随着海潮音的生灭而有生灭,清净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祂悟到自性不生不灭,外面的声尘停止时,自性固然没有听到外尘的声音,但能听的自性并没有失去,观世音菩萨反闻自性,当下证得耳根圆通的神通。
中国传说观音的道场在浙江东南海滨的普陀山。因此在滨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的民间,以及漂洋过海的南洋华侨,他们尽可以不知有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却无一不信有观世音菩萨的。这是由于观音寻声救苦,有求必应,和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
而从大陆渡过海洋到台湾的早期移民,沿着台湾的各处的河流上岸定居,自然形成聚落,兴建观音寺,题刻对联中,都述明原自南海普陀。
18. 西天法界通台地,
南海慈航济淡江。
这是台湾新竹市法莲寺观音佛祖殿联。
西天法界通达桃竹台地,南海的慈航济渡淡江而来。
法莲寺其他咏观音联有:
正门联:“法护群生,恩敷竹堑;莲开九品,香满乾坤。”
右侧门联:“法水瓶中施雨泽,莲花座上现慈航。”
左侧门联:“法界三千开觉路,莲舟一叶渡迷津。”
寺外壁联:“法雨檐前滴,莲花座上开。”
柱联:“地涌橤莲,灵根永固;瓶垂杨柳,奕叶长春。”
“南海”,借指观世音菩萨。中国人认为观世音的道场在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因为地处浙江东南海滨,所以中国人习惯称观世音菩萨为“南海观世音”。淡江,清代新竹属淡水厅。
三藏和尚法显大师《历游天竺记传》中,曾记载:当法显从海路归国时,中途船遇暴风,情况危急,法显心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得以救度。当时,印度人航海经商,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贸易,船中都供奉观音菩萨以求平安,可见当时南印度人已视观世音菩萨为海上的守护神。
到了西元七世纪,玄奘法师游历印度的时候,由中印度的摩揭陀国以至南印度的补陀洛迦地方,观世音菩萨已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了。
根据《普陀山志》的记载说,五代后梁末帝贞明二年(九一六),日本留学僧慧锷法师学成回国时,特别向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圣像,想返回日本供奉。慧锷法师所搭乘的木船航行至浙江的舟山群岛,在过新罗礁的地方,忽然海中掀起狂风恶浪,海面上现出许多的铁莲花,致使木船好几天无法前行。
不得已,只好将观音圣像请上小岛,借张姓渔夫的茅蓬安放,经过数日,选择了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时候准备再度启程,谁知铁莲花又布满了海面,阻挡了去路,这时候张姓渔夫对慧锷法师说:“您既然日本回不得,就在这里建筑寺院安住,供养菩萨,不是同样可以弘扬佛法!”
于是慧锷法师就在山上建筑一座“不肯去观音院”。后来朝拜的人日益增多,终于更名为普陀山,成为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与山西的五台山——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的峨嵋山——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的九华山——大愿地藏菩萨的道场齐名,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佛经中最早是说,在娑婆世界南印度补陀洛迦山。唐代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中作“补陀洛山”,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华严》中称为“光明山”。
“补陀洛”是梵语的音译,义译是白华、小白华、小花树、小树蔓庄严等。原来这座补陀洛山,就是南海中的海岛上的光明山,山上有小白花树,是一个非常美丽、庄严、圣洁的地方。
普陀山的“普陀”二字,与“补陀洛”,西藏的“布达拉”一样,都是依发源地“补陀洛迦”的发音而命名,只是用字不同而已。
19. 西江月色千秋偃,
南海潮音万古同。
这是台南县茅港尾观音寺联。
西江的月色,千年以来偃映着,展示着实相无相的真谛;南海的潮音,万古以来没有不同,依然布演着观音圆妙的佛音。
〈普门品〉上说:“梵音海潮音。”观音的道场在浙江东南海滨的普陀山,海水的潮音日夜不断,声音来时是动相,声音去了是静相,动静二相只是相对的现象。能听的功能,它不在动相与静相之间,动来也留不住,静来也无所住,能知道动,能知道静,当体即空,一念不生,便能耳根圆通。
修持观音法门的人,利用耳根听声音来修证。不管外界是动或静,都可听到自己内在的音声,慢慢内在的音声也都清净了,如身游太虚中,安心自在。
20. 西方贝叶演真经,如问如来,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要;
东海莲花生妙相,自观自在,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
这是普绫题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嘛尼寺观音堂联。
来自西方的贝叶布演真经,如果请问如来佛演布的是什么道理?祂回答的绝对不出戒、定、慧,三条佛法要义;来自东海的莲花生出妙相,从观音自观自在的境界看来,要了悟也只需要闻、思、修,一味自证圆通体用。
据《华严经》卷五十一说:“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众生心中,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要守持戒律、修习禅定,引发无漏智慧,就能消除无明烦恼,即能正知正见自己的真心,与佛无二无别。
有佛联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人心三毒是贪嗔痴,起因于爱憎迷。以知足、守戒,对治贪病;以慈悲、忍、定,对治嗔病;以学道、觉、慧,对治痴病。
修学佛法必须具备“闻、思、修”三慧。闻即闻佛开示,悟明本有佛性,为因地心,依悟而起思修,而得证入。本有佛性是正因,悟明为了因,思修属缘因。
《楞严经》中记载,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向本师释迦佛与大众报告修行经过。祂说祂最初学佛的老师叫观世音佛,祂就在观世音佛那里,发大乘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观世音佛教祂“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先听闻佛法;然后研究经典,思惟佛理;再依法奉行修持,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觉所觉空,空觉极圆”,能觉悟的和所觉悟的都空了的悟境。
观音信仰修持观音耳根圆通法门,观世间一切音声,包括称祂名号的音声,天天都念观世音,时时都念观世音,耳根反闻,内心倾听,证入三昧。
21. 自在自观观自在,
如来如见见如来。
这是浙江杭州灵峰寺联。
自在地自我观想,透过自我观想的心情多么自在;如你所来,如你所见,一切如如自在,不被万物遮蔽,便可见到如来实相。
浙江省普陀县普陀山联曰:“自在自观观自在;如亲如见见如来。”
台湾法华寺引用本联嵌寺名题曰:
“法界普光辉,自在自观观自在;华藏尽玄门,如来如见见如来。”
四川江津县钟耘舫题石门大佛寺联:
“自在观,观自在,无人在,无我在,问此时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
如来佛,佛如来,有将来,有未来,究这生如何得来?已过来,如见如来。”
台南县大仙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祀观音菩萨,有联曰:
“万法皆空,无我无人观自在;一尘不染,非空非色见如来。”
云林县北港镇碧水寺联:“碧海藏天,无古无今观自在;水心印月,非色非空见如来。”
亦有观音寺截后半句题联:“无我无人观自在,非色非空见如来。”
诸联对如何臻观自在之境,如何得见如来?具有妙答。
22. 地接竹龛,声通南海;
寺开莲座,人引西天。
这是台湾桃园大溪镇观音寺联。
这地方虽然连接竹龛,但音声直通南海普陀山;本寺开出观音莲座,将人接引到西天极乐世界。
23.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破,万里无云万里天。
这是浙江省南海普陀县普陀山观音联。
有感应立即通达,就好像江里有水,天上有月,只要千江里都有水,千江上便都有月;没有任何机心不被破除的,就好像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
“千山共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是宋代禅僧雷庵正受的偈句。见《嘉泰普灯录》卷十八。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贵贱,是人便有佛性。无明烦恼尽去,佛心本性自然显现,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千江水月,如意清妙”。掌管好自己的一颗心,心清意定,那么良心、道德与真善美的世界俱足。一颗富足的心,无须向外攀缘;不攀缘的心,静定安详,如意清妙。
普陀山观音联尚有联曰:“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即当前实景,写自在之心,亦佳。
24. 竹林法水澴潆,灵源洋溢通南海;
山寺慈云纠缦,瑞气氤氲接普陀。
这是郑奎璧题林口竹林寺正门联。竹林古寺祀观音菩萨。
竹林的法水澴绕潆满,灵通的源头洋溢,通达南海;山寺慈云纠纠缦缦,祥瑞的气息氤氲,直接普陀。
竹林寺右侧门联:“观山吐雾兆征祥,庆云霭霭皆环岫;音寺谈经臻入妙,顽石磷磷尽点头。”
左侧门联:“佛殿仰巍峨,画栋雕梁成乐国;祖心存恻隐,慈航宝筏渡迷津。”
郑奎璧题壁联:“竹林甘露滴绿柳,青苍三月景;山寺慧风生白莲,开放一枝香。”
林清敦题柱联:“竹林山色峙拱普陀,拓得三摩净境;南海潮音流通淡水,分来一脉灵源。”
邱天德题柱联:“竹翠迎观峰,寺外慈云千朵秀;林幽环淡水,佛心济世万家春。”
佚名题柱联有:“佛通三昧,妙相尊严称大士;祖具一心,灵光普照护群生。”
“宝刹释迦佛,济度迷津西天去;南海观世音,慈悲赐福竹林来。”
“慈竹霭春晖,万千林勤拜仰;青山供古佛,森严寺共瞻依。”
右门“菩提路”,联曰:“水流花开观大自在;风清月朗得上乘禅。”横披:“溪声便是广长舌。”
左门“慈悲门”,联曰:“随处化身,不生不灭;闻声救苦,大慈大悲。”横披:“山色浑如清净身。”
右窗联:“音云何观,返闻自性;心即是佛,妙证真常。”横披:“广度众生。”
左窗联:“有相皆虚妄,无我即如来。”横披:“水清月现。”
25. 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
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
这是广东广州市观音山联。
刻意去求自在的心境,反而不自在,修学佛道,觉知自在的真如之境,自然就十分自在了;领悟如来之所以为如来的威德,思考着怎样才能臻如是而来的真实之境,虽然不是如来,却因此像如来一般。
26. 即色即空,观慈悲相,吾无隐尔;
是万是一,具手眼人,自成辩之。
这是浙江德清山慈相寺联。西平遥亦有此联。
色相就是空相,观想慈悲心的实相,我没有对你们隐瞒什么;手眼说是万也只是一,具备手眼的人们,只要能自我完成,便能不辩自明。
“即色即空”,色是妄想所成,在色上要明白空理,无所执着。《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27. 即心即佛,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
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
这是清代叶赫实诚题浙江省普陀县普陀山紫竹林潮音洞联。
人心就是佛心,只从涅槃的彼岸来指点陷溺迷津的人,等到渡头的宝筏启程后,驾着以大慈心为怀的船帆,就可找到觉路了;是色相都具空性,虔诚地来到这普陀山,瞻仰观世音菩萨的法相,在洞口祥云簇护的地方,显示千变万化的佛法。
“即心即佛”,出自北朝傅翕(?——五六九)《心王铭》。意思是说,不必另外求佛,佛自在我心中。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五,诗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一切如来,都是由心所造。
“彼岸”,指了脱生死,到达得证正果的涅槃境界。
“迷津”,比喻为烦恼所系缚而流转于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界。
“宝筏”,比喻引导人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
"祥云”,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心说法,如云覆虚空,普荫一切众生,使得吉祥。
这副对联,运用经典文字,结合普陀山地景来阐发佛心佛愿,造境清雅。
28. 我门中缔结佛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
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实,春茁兰芽。
这是明代戴仁题西湖中天竺法净寺观音殿送子观音佛龛联。
入我门中缔结佛缘,难道只是在平日烧一炷清香,念几声佛号而已?你要在心里修持,当机缘成熟了,自然像秋结桂子,春抽兰芽般,周全善果。
古代妇女求子心切,祈求送子观音能成全自己的心愿,作者提醒信佛真谛,不在烧香礼佛,得到佛的庇佑,而在修心行善,自我完成善美的佛缘。所谓“一点心苗须养护,十分善果好周全”。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的宝藏岩,是先民移垦台北建筑的第一座观音佛寺,有一副注生殿古联说:“天上石麟来夜半,人间玉树长阶前。”
在半夜的时候,梦见神仙送来石麟,庇佑喜获聪颖的麟儿;人间庭院台阶前,长着英挺出众的玉树,他将成长为材质美好的子弟。
“石麟”,比喻聪颖出众的儿子。
“玉树”,比喻材质美好的嘉子弟。
29. 佛法无边超苦海,
众生有愿渡慈航。
这是台北市景美观音阁联。
佛法的功德无边无际,可使人超离苦海;众生有愿心就有愿力,渡脱之道是藉着观音佛祖慈航的牵引。
30. 佛法无边传祖道,
观空有色听世音。
这是台湾高雄阿莲乡超峰寺联。
佛法无边,传布佛祖之道;观空有色,听取世间音声。
31. 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
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
这是台湾台南观音亭联。此亭建于清代道光六年(一八二六)。
佛法虽然广大无边,但在真静里,便恒常可观照到自在的本性;观音菩萨的慈云广布,济助众生,但在空理之中,密见如来实相。
有某观音寺联:“云起慈门,怜彼迷情不易悟;波腾愿海,怜伊佛性了无殊。”
32. 法演圆音,普化大千世界;
华严妙相,展开万亿金身。
这是台南市法华街法华寺天王殿联。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观音佛祖佛龛亦见此联。唯下联“万亿”作“亿万”。
一切有形的色法或无形的心法,布演着圆妙的佛音,普通沾化着三千大千世界;如华的万德庄严法身,都有不可思议美妙的色相,展示着万亿无量的佛身。
法华寺天王殿另有二联曰:
“不变随缘,十世升沉迥异;随缘不变,一心体用无殊。”
“法宇更新,一杵钟声回梦蝶;华严妙应,半空云影散天花。”
“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子梦蝶事。后来称梦为“蝴蝶梦”,含有梦幻非真之意。
法华寺,原是李茂春梦蝶园故址,清康熙时改建,为台南四大古寺之一。
33. 法相本西天,聊现尊严钟港北;
慈航羁南海,时因普济渡瀛东。
这是郑川流题台南慈荫寺联。
观音的法相,本来原自西天,姑且展现尊严,钟情港北;观音的慈航,恒常羁留南海,时常因普济众生,渡化瀛东。
34. 法相法云何,形槁木,心死灰,斯之护法;
观音观自在,水上鸥,花间露,作如是观。
这是台湾台南竹溪寺联。
法相,法的相是什么呢?形如槁木,心似死灰,这才是护法的表现;观音所观的自在是什么呢?看看水上的鸥鸟,飞来飞去,花间的露水,瞬时晞干,一切都像这样的观想。
“槁木死灰”,谓枯槁的朽木与陈久的冷灰。比喻毫无生趣或寂寞无情。语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竹溪寺尚有联曰:
“溪流环古刹,竹影绕禅房。”
“慈云焕彩光瀛岛,胜地钟灵萃竹溪。”
“片竹孤云窥色相,悟来大道无多事;长溪皓月即禅心,勘破机关总是空。”
35. 直指见心,慈云塔现如来金粟眼前,七宝庄严参佛相;
回头是岸,甘露泉在大士白莲座后,一瓶清净悟禅机。
这是吴鸿昌题江西赣州光孝寺联。
直接指见人的本心,以慈云宝塔现身在如来佛金粟般的眼睛前面,看那庄严的七层宝塔,便可参悟佛陀的实相;要知能及时回头,便是脱离苦海的彼岸,甘露泉水在观音大士白莲座的后面,看那一瓶清凉净水,便能领悟无限的禅机。
这是咏赞千手千眼观音的对联。
上联赞颂观音所现化的化宫殿手。化宫殿手的形象是造作宫殿一座,其中安置化佛,喻意常生佛家。此手并要行者营建俗世的佛宫家伽蓝,而是要化出莲华胎藏,种下往生佛国的种子。
下联赞诵观音所现化的杨枝手。杨枝净水就成为观音法力的代表。表现在图像上是观音一手持军持(净瓶澡罐),一手拈杨枝(柳叶)的形象,以甘露清凉净水,洒在祈求的人的头上,为他们除障祛病,使得安乐。
36. 迎面见青山,看三千世界,露路崎岖,平地有风波,借端慈航登觉岸;
江心澄皓月,听八百梵音,霜钟清澈,诸天留因果,应从苦海识菩提。
这是安徽怀宁迎江寺联。
迎面见到青山,看三千大千世界,露水世路如此崎岖,就在平地,也会有风波产生,借着观音的慈航,登上无上正等正觉的涅槃彼岸;江心澄现皓月,听八百声的梵音,霜天钟声无比清澈,诸天留存因缘果证,应该从苦海中度脱,悟识菩提真境。
37. 苦海同提登彼岸,
慈航遍渡泽恩波。
这是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正殿内柱联。
在苦海中一同提拔出来,登上涅槃境界的彼岸;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普渡众生,使众生受到佛光遍照的恩泽。
38. 南海绿竹千年翠,
西方莲花九品香。
这是高雄佛光山庆祝开山三十周年,春节平安灯法会,观世音菩萨花灯联。横披:“普施甘露”。
南海的绿竹,千年以来依然青翠;西方极乐世界的妙法莲花,具有九品的清香。
39. 泡影乾坤,妆成宝相;
色香世界,幻出空花。
这是清代乾隆皇帝题宣武区陶然亭观音大士祠联。
在宛如泡影随生随灭的天地中,妆成庄严的佛相;在充满色形香闻的娑婆世界中,幻变出虚空的宝花。
“泡影”,比喻容易幻灭。出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宝相”,佛家称庄严佛像。
信仰观音,当打破幻想迷执的疑云,使一切尘劳不起,脱胎换骨。
40. 香阁峙中峰,静观自在;
慈灯航彼岸,耿若常明。
这是台湾台南县白河镇碧云寺联。
观音的香阁峙立在中峰,好像在静静地向内观照清净本在的自性;观音的慈灯航向彼岸,耿耿之光,好像是常明的灯火,永不熄灭。
碧云寺又名火山岩,建于明永历年间。寺中又有观音联曰:
“碧里观空,寺拱西天悬皓月;云中听世,门朝南海接慈航。”
“碧树茜巷,悟到时幻成贝叶;云烟缥缈,覆被处尽属悬花。”
“碧水映诸天,色即空,空即色;云龛崇宝地,来如见,见如来。”
41. 是色是空,莲海慈航游六度;
不生不灭,香台慧镜启三明。
这是北京雍和宫大街喇嘛庙联。
是色相也是空相,观音在莲海中,借慈力航游,以六波罗蜜,将人们从生死苦海,度脱到 涅槃的彼岸;观音香台慧镜的圣德,与空相应,不生不灭,所以有无量的愿力,帮助人们袪除无始以来的贪欲、嗔恚、愚痴三毒,启开清净光明的真心本性。
“六度”,即六波罗蜜。指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为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布施(檀那)、持戒(尸罗)、忍辱(檀提)、精进(毗梨耶)、禅定(禅那)、智慧(般若)。
菩萨修六度法门,一方面仍是自度,另一方面同时度他。只要能修行六度圆满,即能福慧双具,达到修行的最终目的。
本庙建于康熙年间,原为清胤祯雍王府,继位后,改建为喇嘛庙。庙中又有咏观音对联:
钱陈群题:“定光澄月相,慧海涌潮音。”
佚名题:“般若慈源,觉海原无异派水;菩提无路,德山相见别峰云。”
42. 音亦可观,方信聪明无二用;
佛何称士?须知儒释有同源。
这是江苏省南京燕子矶观音阁联。
音声也是可以观照得到的,这才相信一般所说的耳聪目明,没有二种作用的分别;佛何以称为士?须知道儒家和释家,有同样的渊源。
就“观音”二字的字义而言: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观”言:“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当代显明法师〈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中解释说:“真观就是诸法性空。清净观呢?是度生不住相。广大智慧观是中道。悲观及慈观是以上面三观来拔苦与乐。也可以说,真观是空,清净观是假,广大智慧观中,合起来是‘空、假、中’三观。”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音”言:“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当代显明法师〈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中解释说:“能观的智,所观的境,境智一如,所做的事情也好,所发的声音也好,都妙,就是妙音。观世音呢?就是不变随缘,寻声救苦。梵音是真空清净无染的声音。海潮音有起有落,定时不差。胜彼世间音则指空有不二,互摄互入,为中道境。”
43. 音可能观,观遍黄山开慧眼;
士可以大,大如沧海显婆心。
这是汪尚东题安徽黄山观音寺联。
音声是可能观照得到的,只要观遍黄山的景致,便能打开慧眼观想得到;士也是可以变化长大的,甚至大到有如沧海一般,便能显现大慈大悲的婆心。
有关观音的性别究竟为何呢?“法无定相”,如《金刚经》中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菩萨并无男女之分,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亦然。
在印度佛教中观音的本身,原为相好圆满的大丈夫。传入中国后,唐宋以前,观音菩萨像都是男身老比丘相。大约在唐代开始,观音在信徒们的口中,被描绘为女性;元代的法师在画观音像时,才有画成女身的,并流传至今。
其实观音菩萨为倒驾慈航而度生,随顺众生,相机摄度。是男相或女相,都是随顺众生的要求所示现的方便法门。
将观音作成女相,站在茫茫苦海中救人利物的原因,是因为女性具有无比崇高的母性慈爱的悲心;同时在古代社会中,女性所遭遇的痛苦与苦难,也比男性更多、更大,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圣像,经常以女性的化身,除了以女人之身而深入妇女群众,广度多苦多难的妇女;又因示现美艳的妇女之身,尚可广度男人,示现老妇人身可更接近广大的民众。
黄璟题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白衣寺观音阁联:“指普天之青云,两只佛手;视众生如赤子,一片婆心。”
可见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观音以慈悲为祂的大行大愿,在大千世界中里,芸芸众生中,以无边的婆心,积极从事于拯救世界,利益群生的工作,为人们所信靠。
44. 若不回头,谁替汝救苦救难?
倘能转意,何须我大慈大悲?
这是台湾云林县古坑乡慈光寺联。
若不及时回头,谁能替你救苦救难呢!倘若能回心转意,便可自救,何必须要我发大慈大悲心来救你呢!
六祖惠能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又说:“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太虚大师更说:“人圆即佛成。”这副观音联具有他度不如自度的禅机。寺中,又有张剑芳题联:
“晨钟八百,叩醒苦海蜉蝣梦;暮鼓三千,擂动灵山修道心。”
45. 祥云霭霭来南海,
甘露湛湛润炎方。
这是台湾澎湖马公镇观音亭联。
驾着霭霭祥云,来自南海,以广大的慈力,庇荫群生;以湛湛甘露,滋润三界火宅中,被火烧焦的众生,使他们得到清凉。
作者:
阿错
时间:
2006-4-29 14:00
46
問大士緣何倒坐?
恨凡夫不肯回頭。
這是廣東南海縣大士廟聯。
請問觀音大士,本是正法明如來,是何緣由,隱實揚權而倒駕慈航,現菩薩相,重回娑婆世界中?只恨一般凡夫俗子不肯及時回頭,所以以各種應化身遊行於各道眾生之中,使他們離苦得樂。
47
家家阿彌陀;
戶戶觀世音。
這是唐代韓愈之語。
家家都在誦念阿彌陀佛;戶戶都供奉著觀世音菩薩。
因為當時朝廷和民間普遍信佛,韓愈為復興儒學,言及民間普遍信佛的狀況。
此聯又作「戶戶彌陀佛;家家觀世音。」又被簡化作「家家彌陀;戶戶觀音。」或作「家家觀音;戶戶彌陀。」
自古老實念佛的淨土信仰和觀音信仰,便普及民間。
淨土信仰的念佛法門號稱三根普被。上根利智大乘菩薩,以及中根聲聞緣覺,和下根一般凡夫俗子等,統統接引。
觀音信仰與彌陀信仰同是淨土信仰,但二種信仰的思想,在功德上是有點差異的。觀音信仰是為了現世的救度,而彌陀信仰則重在死後的接引。
48
瓶中楊柳綠;
座下蓮花香。
這是臺灣臺南清水寺聯。
淨瓶中的楊柳永遠青綠;座下的蓮花散逸馨香。
寺中,又有觀音聯:「清水蓮花香萬里;水天月色照千家。」
楊枝淨水是觀音圖像的持物,也是觀音法力的代表。《請觀音經》中說,毗舍離國人因染重疾而求助於釋迦佛,佛要他們禮求西方三聖解危,毗舍離國人便具備楊枝淨水,敬祈與觀世音菩薩,菩薩於是教念三寶,專心攝息,以楊枝淨水為人們除障袪病,毗舍離國人因離重疾。」
觀世音菩薩的形像,顯教與密教不同。顯教的觀音像,多是立像,手持楊柳枝及淨瓶,作施灑甘露法雨之狀;而密教則多採坐姿,手持蓮華及各種契印寶物。
一般民間供奉以白衣觀音為多,觀音圖像造型,手印和持物比較單純。手印以施無畏印及與願印為主;持物則是楊柳枝、蓮花和淨瓶。
禮拜觀音,除了祈福禳災外,依教奉行更是重要。
佛家稱淨土叫「蓮」,佛的真知灼見叫「妙蓮華」,西方極樂世界的別稱為「蓮邦」。諸佛圖像,都安坐在蓮花座上,所以佛座叫「蓮座」。
49
泉聲妙聽廣長舌;
山色常留清淨身。
這是張東墅題湖南觀音閣聯。
在日夜潺湲的泉聲中,妙聽佛陀以廣長舌說法:那澄潔如洗的山色,恆常留駐佛陀的清淨法身。
大概觀音的悲願因音聲而起,所以本聯從泉聲發揮,借佛智稱頌觀音。
本聯因宋代蘇軾〈廬山東林寺偈〉前二句而改寫。
廣長舌,佛陀三十二相中的一相。《大智度論?卷八十八》:「二十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細薄,展之則覆面而至於髮際者。」《法華經?如來神力品》:「出廣長舌,放無量光。」《阿彌陀經》載:釋迦佛宣說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功德後,四方上下「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清淨身,指清淨不染、光明普照的佛身。語出《華嚴經》。
蘇軾四十九歲時,遊江西廬山,夜宿東林寺,聽東林常聰禪師(一0二五──一0九一)講「無情說法」的公案,不太了解。
第二天清晨醒來,蘇軾聽見了溪流的聲音,看見了清淨的山色,賦一偈說: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大自然森羅萬象都是佛性的顯現,都在作「無情說法」。蘇軾悟道有得,洋溢著急於告人的欣喜之情,便書寫這首詩偈贈給常聰禪師。
蘇軾的詩把玄妙的佛理和大自然的美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由於意象生動,引起後來許多迴響。
雲堂的行和尚讀了蘇軾的詩後,認為「溪聲」、「山色」、「夜來」、「他日」是葛藤,把它去掉,變成「便是廣長舌,豈非清淨身;八萬四千偈,如何舉似人?」
有一位正受老人看了,覺得「廣長舌」、「清淨身」太露相,改成了對聯:「溪聲八萬四千偈;山色如何舉似人?」
庵秈和尚看了,搖頭說:「『溪聲』、『山色』也都不要,若是老僧,只要『嗯』一聲足夠。」
《五燈會元?卷六》中記載:證悟禪師舉蘇軾詩說:「若不到此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元禪師說:「是門外漢耳!」
證悟禪師聞次日晨鐘聲,領悟說:「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北京廣安門內報國寺(又名大慈仁寺)大殿聯說:
「廣長舌在無言表;清淨身參非色間。」
從這副對聯的意旨,可見禪師對蘇軾這首詩的普遍反映。
50
真實不虛大慈悲,度一切苦厄;
意識無界空色相,現五色光明。
這是張莽航題福建觀音閣聯。臺北市汀州路聖靈寺亦見此聯。
觀音發出真實不虛大慈悲的宏願,使眾生度脫一切苦厄而得安樂;意識無界空色相的三昧真境,身放五色光明,照現出十方世界的奇瑞景象,使人得見清淨佛土,興起上求佛道之心。
下聯「色」或作「蘊」。「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福建觀音閣另有張南山題觀音聯:「菩提會菩提,具大神通,忽現千般千眼;自在觀自在,是真佛力,總有慈念慈悲。」
作者:
阿错
时间:
2006-4-29 14:04
51
倘飛來南海慈雲,當為聽泉響空山,不回南海;
這便是西天福地,何必為雷音古剎,又訪西天。
這是劉爾炘題蘭州五泉山嘛尼寺聯。嘛尼寺重修於清代同治七年(一八六八)。
倘若真的飛來南海觀世音菩薩的慈雲,應當是為了聆聽泉聲響徹空山,才不飛回南海吧;這裡便是西天福地,何必為了雷音古剎,又去訪求西天佛土的極樂世界。
52
清心碧蓮侵月色;
岩山紫竹引風聲。
這是楊貴森題彰化社頭鄉清水岩聯。
清心的碧蓮花,仍侵浸於當空的月色之中;岩山觀音的紫竹,仍自然地引來風聲。
53
清淨為心皆補怛;
慈悲濟物即觀音。
這是近代太虛大師的話。
只要修持佛法,領悟自性清淨的本心,那麼到處都是補怛道場;以求觀音菩薩的懇切心情來要求自己,學習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遍濟助萬物的胸懷,那麼就是觀音菩薩了。
「補怛」,即普陀,是觀音說法的道場。
《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世音受記經》中說,觀音是為西方阿彌陀佛的左脅侍,常住於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師,與右脅侍大勢至菩薩,一同輔弼彌陀的教化。
《觀無量壽經》中說,觀音菩薩於寶冠中,戴阿彌陀。若有眾生願生極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菩薩等諸聖眾,來現此界,手持蓮臺,接引往生。
但是,《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觀世音菩薩,經中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在娑婆世界的印度南方海濱小島上的補怛洛迦山(梵文potalaka的音譯,又作補陀落、補陀落迦;意譯為光明山)。此山於世尊在世當時,已成為民心淨化聖潔的靈地。
密宗蓮花部的部主也是觀音,可以沒有觀音便沒有西藏的佛教。馬首明王、二十一尊度母、準提佛母、聖觀音、四臂觀音、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等各種應化身,都是觀音二而一,一而二的分身現象。
在密宗的經典中,已把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合而為一,認為觀音是彌陀的因相,彌陀是觀音的果德。所以修持彌陀淨土法門的人,念觀音菩薩聖號,與念阿彌陀佛聖號的功德是一樣的。
西藏的佛教徒傳說他們的民族是由觀音的化現所生,他們相信世界如一朵蓮花,西藏的拉薩為蓮花的中心,為觀音的淨土,所以將達賴喇嘛所居,命名為布達拉宮;布達拉宮的得名,是從梵文補怛洛迦而來,也是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而佛教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是元朝時隨著蒙古人的崇信喇嘛密教,由西藏傳遍中國內地,這就是西藏民間家喻戶曉的觀世音菩薩六字陀羅尼
中國人則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是在浙江定海縣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南海普陀山之得名,也是受到梵文補怛洛迦的影響。
種種記載可知,就是極樂世界,也只是觀音方便的權現,而非祂的根本道場。正如佛陀以全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為理體,觀音的根本道場究竟在那裡呢?只要修觀音法門,不存功利觀念,以清淨的求福之心,念觀音聖號,就會在冥冥中,獲得觀音的庇護。
觀音的種種應化身,其實只是祂大慈悲、大智慧的象徵,只要能有觀菩薩音的願行,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了。
54
開是二是一之慧門,南海普陀,北淡擺接;
登累萬累千於覺岸,東垂法雨,西接慈雲。
這是臺北縣板橋市接雲寺聯。
開悟是二其實也是一的智慧之門,南海的普陀山,便是北部淡水廳的擺接;累積萬千無量功德,登上正覺的彼岸,向東垂布法雨,向西接引慈雲。
擺接,板橋清代時古名。
接雲寺另有一聯:「南海威波通擺接;東瀛勝跡在慈雲。」
55
眼不宜多,眼多則偏,觀那人世間困苦顛連,徒增難過;
手尤要少,手少則專,抱我自家的精神念慮,免得亂抓。
這是劉爾炘題甘肅省蘭州市五泉山北岸大悲殿聯。
眼睛不宜多,眼睛多就會偏頗,觀看那人世間困苦顛沛連連,徒然增添難過的心情;手尤其要少,手少就能專一,抱持著自己專一的精神念頭思慮,免得臨需要的時候,到處亂抓。
這副對聯不在讚觀音的千手千眼的大願,而作反向思考,出諸白話口吻,借題發揮,點化眾生需要心意專誠。
千手千眼來歷,據密宗《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有一次,觀世音菩薩曾經隨千光王靜住如來行住時,靜住如來特地教祂受持大悲咒之後,觀音便發了一個大願,說:「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這個大願發後,果真身生千手千眼。
千,意味著無量無邊廣大的數量,具體顯示誓願弘深的觀世音絕大的大悲力用。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千手千眼,只不過是一個概數的形容詞,是一種大願力大智慧的象徵。這表示觀世音菩薩廣大慈悲,沒有這麼多眼,無法觀無邊眾生之苦而無漏;沒有這麼多手,無以施救無邊眾生之苦而無礙。
千手千眼觀音又名千眼千臂觀音,簡稱千手觀音、大悲觀音。
56
普門示現;
尋聲救苦。
這是在說觀音大悲願行的對聯。
普遍一切的法門,應化顯示現身;尋著稱念和痛苦的聲音,救脫眾生於苦海中。
觀音菩薩能無門而不入,普攝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此門平等,每一個眾生都可進入其門,而來者不拒。《普門品》的偈中所頌:「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觀音救世法門,家喻戶曉,不論信不信佛,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的,也可見觀音悲心宏願度眾之深切,自然令人禮敬而心生嚮往之情。
57
普發菩提心,眾善奉行,法性修真登覺岸;
濟施甘露水,大悲觀念,度生證智拔迷津。
這是臺北市華陰街普濟寺聯。
普遍發出菩提心,眾善都要奉行,只有法性修真,才能登上正覺彼岸;濟助施布甘露水,憑著大悲的觀念,度脫群生,圓證佛智,振拔出迷津之中。
菩提,梵語,義譯為覺。覺有三義:本覺、始覺、究竟覺。
本覺即眾生本有之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迷而不覺,將本覺佛性,埋沒於五陰煩惱之中。今始覺悟,雖迷不失,依此始覺智,發心勤求究竟覺之佛道,便是普發無上菩提心。
菩提心為心中之王,若不發菩提心,一切萬行,無從建立。
普濟寺觀世音菩薩奉自大陸,業經一百二十多年。
58
報使蒼生離苦海;
恩施赤子渡西天。
這是臺南市報恩堂聯。報恩堂主祀觀音。
大願福報回向眾生,使天下蒼生都得以脫離苦海;恩惠普遍施予眾生,使天下赤子都得以渡化到西天極樂佛土。
報恩堂是齋教先天派在臺灣最早建立的「菜堂」。
齋教屬佛教臨濟宗一派。明嘉靖時在大陸盛行,明亡後傳入臺灣。教義、戒律和茹素與僧尼相同,只是信徒不出家,不穿僧衣,不剃頭髮,並與俗人經營生業,自稱「食菜人」。信徒聚會之處稱「菜堂」,信徒互稱「某友」。
臺南市德化堂為齋教龍華派的菜堂,主祀觀音,聯曰:
「天地恩難酬難報;父母訓宜重宜尊。」
「百寶光中垂聖相;千花臺上露金容。」
「德星照福門,春長南海;化雨沾仁里,蔭溥東瀛。」
「雲亦好閒,卻向亭前棲樹;魚能知趣,頻來水面聽琴。」
59
紫竹林中觀自在;
白蓮臺上見如來。
這是林口竹林山觀音寺窗聯。橫披:「頓開佛慧」。此聯亦見他處,橫披作:「大慈大悲」。
紫竹林中趺坐著觀自在菩薩;白蓮臺上看見如來佛。
「觀自在」,在此以觀音的道行稱名,可以觀看所有,無不自在。
竹林山觀音寺又有窗聯作:「聖容藏紫竹;靈跡遍珞珈。」橫披:「雲散空澄」。
臺南縣大仙寺有詠觀音聯曰:
「大道悟三乘,紫竹林中觀自在;仙巖開八景,菩提樹下見如來。」
「作比丘相以參禪,只要群生明佛性;現女人身而說法,願祈大眾發婆心。」
60
紫缽種金蓮,蓮開九品,一花一世界;
雲山生寶樹,樹蔭十方,三藐三菩提。
這是佚名題臺灣彰化大村鄉慈雲寺聯。
紫缽中種著金色的蓮花,蓮花開出九品,一朵花裡就有一世界的願景;雲山裡生出寶樹,寶樹樹蔭遮蔽十方世界,證成無上正等正覺。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蝸寄題廬山東林寺三笑亭聯:「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小橋橫跨在虎溪上,慧遠大師送別儒士陶潛、道士陸修靜,各自代表三種宗派,三種宗派各有它的思想源流,但三人卻能相談甚歡,笑語連連,不覺走過了虎溪;清淨的蓮花開放在廬山東林寺中,一朵花裡就有一世界的願景,一片葉子就有一如來的智慧,需要仔細推求。
「虎溪」,在江西省九江縣南廬山東林寺前。溪上建一小橋,名虎溪橋。東晉時,慧遠大師在這裡結白蓮社以論道,送客絕不過虎溪,過了虎溪,老虎就會號鳴。有天,他送別儒士陶潛、道士陸修靜,三人相談甚歡,不覺走過虎溪,直到聽到老虎的叫聲,才大笑而別。後建「三笑亭」紀念此事。
上聯記「虎溪三笑」的故事。三人雖然思想不同,卻能歡喜論道,欣然忘我,相較之下,世人常黨同伐異,甚且同室操戈,未免鄙陋。
下聯側重描繪東林寺的宗法,將佛家以蓮花為淨土的意象,作生動活潑的表現。
三藐三菩提,梵語,義譯是「無上正等正覺」。
《金剛經》說:「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者:
阿错
时间:
2006-4-29 14:11
61
湧現光明,百代群生同受祉;
蓮開世界,千方萬國悉來朝。
這是臺北縣蘆洲得勝街湧蓮寺正門聯。
湧現光明的本體,百代群生一同蒙受福祉;蓮開大千世界,千方萬國都來朝禮拜。
湧蓮寺源起於中國浙江南海普陀山秀隱寺,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有二僧人大機及咸林,攜帶南海圓通教主觀音佛祖尊像渡海抵臺,於同治十年(一八七二),於蘆洲肇建本寺奉祀。是臺灣北部主祀觀音佛祖之百年古寺,為全鄉精神信仰中心。
湧蓮寺右門門聯:「觀照十方,慈心救世頻添惠;音傳萬里,大願匡時渡有緣。」「蘆中慧日昭今古;洲上慈雲佈邇遐。」
左門門聯:「觀止蘆洲,一塵不染紅蓮座;音傳南海,萬法盡歸紫竹林。」
柱聯:「觀看慈雲成法雨;音傳梵磬醒迷津。」「蘆花白似觀音像;洲水清如菩薩心。」
「普陀巖」佛龕聯:「觀看綠章高僧宣佛法;音聽暮鼓大德結禪緣。」
古聯石柱具置於寺外左邊圍牆,尋覓許久,由寺中所請保全人員指引,方始發現。聯旨造境佳美,題刻書法亦見毫光燦爛,令人流連。謹抄錄如下:
同治癸酉年孟秋生員李樹華題聯:「蓮宇接天,一葉一花須菩眼;蘆洲泛月,是色是空悟前身。」
同年落款題生員蔡廣蔭敬謝,有一聯:「蘆渚護竹林,座中佳士居然大士;芝山屏蓮剎,西方美人原是聖人。」
大正己未年仲春重修興真堡林楷吟題聯:「分關渡之潮,潮去潮來,不生不滅;泛蘆洲之月,月圓月缺,是色是空。」
興真堡中興庄蔡燈燦題聯:「湧水澄心,拔盡諸般苦惱;蓮花托體,結成百寶圓光。」
洛江蔡宗其題聯:「湧月射長江,一道靈光開覺路;蓮花生極浦,半篙寶筏渡迷津。」
大正八年己未仲春尚有多聯存世,舉人張書紳題聯:「湧出八功,澄清六宇;蓮開九品,參徹三乘。」
未註撰者有:
「湧水有源,頭頭是道;蓮花滿座,色色皆空。」
「湧出玉瓶,咸霑甘露;蓮開寶座,普蔭慈雲。」
「湧水澄鮮,映徹佛門清淨;蓮花隱逸,不染人世污泥。」
「湧雪臺前,六根清淨;蓮花座上,九品異香。」
62
湖水本無愁,狂客未須澆竹葉;
美人渺何許,化身猶自現蓮花。
這是江蘇省南京市莫愁湖觀音龕聯。
湖水本來就沒有憂愁,狂客不須要澆灌竹葉,吟弄風月;美人是何等飄渺,但祂的應化身,仍然自蓮花中顯現。
寺中又有觀音聯:「湖山舊是女兒家,稽首慈雲,願佳麗盡生西土;圖畫今留元老相,翻身苦海,嘆功名都付東流。」
63
涵滋萬類,獎導群生,微妙闡真宗,滿座繽紛沾法雨;
敬彼毗城,建茲精舍,莊嚴起輪相,十方明耀湧金光。
這是題緬甸密支那觀音寺聯。
涵養滋潤所有的物類,獎勵引導所有的生靈,微妙地闡發真實的宗法,滿座信眾都沾被著繽紛的法雨;禮敬那毗城,建造這精舍,莊嚴地塑起菩薩的輪體身相,十方無量世界頓時明亮光耀,湧現金光。
十方,指東南西北的四方,加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為四維,再加下方、上方,總名十方。
本寺建寺以來,即為當地緬甸人及移住該地居住的印度人、雲南人等的精神支拄。主持為聖通法師,道行高深,素為信眾景仰。
又有某觀音寺聯曰:「慈悲心切,雖救苦以尋聲,常住楞嚴大定;與拔情殷,縱逗機而說法,圓彰寂滅真宗。」
64
琳宮梵宇照江天,看劫餘金碧交輝,重見光明世界;
紫竹白蓮傳色相,求厥後芝蘭競秀,常光樍善人家。
這是題江蘇省鎮江市金山觀音閣聯。
琳宮梵宇映照在江天中,看歷劫後仍然金碧交輝,重新看見光明的世界;紫竹白蓮傳布色相,祈求以後芝草蘭草競相開花,常常光照樍善的人家。
芝蘭比喻佳子弟。芝蘭競秀,指祈求菩薩庇佑,使子弟都有傑出的表現。
閣中有有趙佑宸題聯:「福慧雙修,瓶花歡喜;樓臺七寶,壁月莊嚴。」
佚名題聯者有:
[潮音普遍華嚴海;慈竹常霏妙鬘雲。」
「喜有清音相問答;絕世無意與周旋。」
「煙霞表裡因心靜;雲水空澄觸目新。」
65
楊柳外曉風殘月;
淨瓶中白日青天。
這是清乾隆皇帝題天津薊縣盤山妙祥寺聯。
觀音楊枝外,雖然有著清晨淒風,天邊殘月;但灑落淨瓶中濟世功深的法水,頓時轉為朗朗白日,萬里青天。
上聯集自宋代柳永〈雨霖鈴?秋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而更易「岸」為「外」一字。
柳永詞作本寫清晨殘月時候的河邊風情,柔美溫婉淒清。
此聯寫楊柳觀音之法相,易離別之情為濟世之情,意象優美。
66
慈悲是觀音,
喜捨是勢至。
這是某觀音寺聯。
如果你心中真的大慈大悲,那你就是觀音菩薩。如果你經常充滿喜悅,時時不吝布施,那你就是大勢至菩薩。
《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曰:「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自性顛倒就是迷妄的眾生,自性覺醒就是開悟了的佛。往往迷的人不知自己的迷妄不覺,開悟的人也從不去想自己已然是覺。覺悟的人要學佛的慈悲善捨。
慈是給他人以快樂。修行人有三種慈,就是:廣大慈、極遠慈、無量慈。修這三種慈,能使人離欲淨妙,深切起心,饒益一切有情。
悲是拔苦,修行人見到六道眾生受著無量的痛苦煎熬,自己起了救護的想法,總想取拯救、拔除他們的痛苦。
有了慈悲的意念,就好像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聞聲救苦的精神,所以說「慈悲即是觀音」。
喜捨是指對一切眾生都能平等的歡喜布施。世人多是慳貪,即使偶而布施,也是執著布施,要人知道他的慈善。
大勢至菩薩運用祂的大智慧,無論到什麼地方施法度眾生,對於布施有著歡喜的心情,可以捨棄一切,但為利樂有情,因此說「喜捨名為勢至」。
觀音與勢至同為教主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以阿彌陀佛為師,一同輔弼彌陀的教化。同稱「西方三聖」,又稱「阿彌陀三尊」。
觀音菩薩的寶冠上加了一個仿照如來形相的小「化佛」,大勢至菩薩頭上則加一個寶瓶。
救濟眾生的觀音、阿彌陀佛的脅侍觀音,又與「變化觀音」不同,即前者作普通人體的姿態,為了區別,而有聖(正)觀音的名稱。
67
慈雲無住莊嚴相;
法雨常飛清淨身。
這是清代乾隆皇帝題徐州市龍雲山大士岩殿聯。
觀音菩薩的慈雲顯現無所住的莊嚴寶相;觀音菩薩的法雨恆常飄飛著清淨的法身。
大士岩在龍雲山西麓,原為亂石縱橫的荒坡,清代姜焯任徐州知州,重修放鶴亭時,發現了一塊八丈多長的巨石,後雕成觀音像。
「慈雲」,佛家稱佛以慈悲為懷,如大雲之覆蓋世界。
「法雨」,佛家稱佛法普及眾生,如雨之潤澤萬物。
68
慈帆宏渡,抱婆心以濟世,無遺大小;
雲雨沾施,昭慧眼而護民,普遍鄉村。
這是佚名題臺灣彰化大村鄉慈雲寺聯。
慈帆宏大遠渡,抱著慈悲婆心來濟助世界,不會遺漏大小地方;雲雨沾被布施,昭明慧眼來庇護萬民,普遍恩及所有鄉村。
69
慈航渡人,楊柳瓶中垂甘露,丹鳳得福;
悲心濟世,蓮花座上起慧風,俎豆重光。
這是佚名題臺灣臺北縣新莊市慈悲寺聯。
觀音的慈航普渡世人,楊柳瓶中垂布甘露水,丹鳳得到福庇;觀音的悲心濟助世界,蓮花座上興起慧風,俎豆重顯光明。
慈悲寺又有聯:「慈幼養老無礙心,青蓮托舍利;悲天憫人有為法,丹鳳起迦藍。」
70
慈意本充周,南海云遙,蓮葉浮來皆寶筏;
天心同惻隱,東瀛雖僻,恩波到處盡安瀾。
這是彭裕謙題臺灣新竹縣北埔鄉慈天宮柱聯。
慈意本就充滿周遍,南海雖說遙遠,但蓮葉飄浮來的,都是觀音的寶筏;天心一同懷抱惻隱,東瀛雖然偏僻,但媽祖恩波所到之處,都是平安的波瀾。
慈天宮建於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主祀觀世音菩薩、媽祖。
慈天宮柱聯:「慈心、悲心,心念慈悲成佛法;天德、聖德,德同天聖頌母儀。」「慈悲在人,間諸心,心即是佛;天一生水,徯我后,后來其蘇。」
觀音佛祖佛龕聯:「慈航普渡,眾生得登彼岸;天道廣施,福祉獲庇吾人。」宮中有光緒八年橫匾題辭:「福庇群生」。
作者:
阿错
时间:
2006-4-29 14:15
71
發妙明心,共拔迷途臻彼岸;
云真實相,常瞻貝闕淨凡塵。
這是秦維岳題甘肅省蘭州市後五泉福泉寺聯。
以妙明的真心發願,共同出拔迷途,臻抵般若彼岸;以佛的真實相說法,恆常瞻仰觀音貝闕,清淨凡間俗塵。
福泉寺建於明代。
福泉寺又有觀音聯:「婆心蔭山後龍泉,群生被澤;妙相現雲中鷲嶺,大地如春。」
張墩題聯:「廟貌傍靈岩,喜四境桑麻同沾法雨;祥光凝寶座,願萬家蘭桂普蔭慈雲。」
72
發大悲心,放無量光,遍照娑婆世界;
現千妙手,拔一切苦,常臨浩瀚汪洋。
這是臺灣基隆大佛禪院觀音巨像福慧門聯。橫披:「光照寰宇」。
發起大悲心,放出無量光明,遍照這娑婆世界;現出千妙手,拔除一切苦厄,常駕臨這浩瀚汪洋。
73
碧水澄清窺色相;
山雲縹緲見慈悲。
這是臺灣南投縣碧山巖聯。
碧水澄清,窺到色相;山雲縹緲,見出慈悲。
74
碧海蕩靜波,一片慈航遠渡;
雲山多雨露,十方法界皆春。
這是臺灣彰化碧雲寺聯。
碧清的海洋蕩漾著平靜的波瀾,是觀音一片慈航遠渡來臺;雲湧的山岳多興雨露,使得十方法界都是春天。
75
彰往察來開慧眼;
化人度世現婆心。
這是臺灣彰化開化寺聯。
彰明過去,觀察來茲,打開慧眼;化教當代,度脫世人,顯現婆心。
開化寺又名觀音亭。清雍正二年,由彰化知縣談經正籌建,祀觀音。
開化寺又有古聯曰:
「原高淵深照大德;化裁通變著元功。」
「開遍蓮花,香聞大地;化城成楫,恩渡眾生。」
「開來繼往,皆以修身為本;化渡慈航,總須念佛至誠。」
76
雙眼觀來早,空色相澄蓮座;
慈航渡處長,息風波奠海邦。
這是高雄縣雙慈亭聯。雙慈亭祀觀音和媽祖。
雙眼觀照以來,十分古早,一空色相,可見觀音澄明的蓮座;慈航所渡之處,非常長遠,止息風波,安奠臺灣這個海邦。
77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舉念時須修善果;
說法非法,說相非相,會心處才是上乘。
這是慕少棠題甘肅省蘭州市五泉山白衣寺觀音閣聯。
俗諺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所以一舉念的時候,便須修行善果;《金剛經》說:「說法非法,說相非相。」在這個地方有所會心,才是上乘智慧。
佛教對於修行,通常是遵循著教、理、行、果四個階段而行。研讀佛典,判明義理,對於「空」、「有」二種中心思想,須善加體會;明白義理後,必須修持實行,而得到善果。
《楞嚴經》中說,如果能明理修行,而得到信果、戒果、定果,必能啟發正智,明了「生空」、「法空」,而能入於涅槃,達成正等正覺。
78
滿湖水月空中相;
半夜霜鐘悟後禪。
這是清代周紹斌題江蘇省南京市莫愁湖觀音龕聯。
看到滿湖水中的月色,正見真空中的實相;聽到半夜霜天的鐘聲,領會頓悟後的禪境。
觀音龕詠頌觀音慈德的對聯佳者尚有:
佚名題壁:
「湖山舊屬女兒家,稽首慈雲,願佳麗盡生西土;圖畫今留元老像,翻身苦海,嘆功名都付東流。」
「湖水本無愁,狂客未須澆竹葉;美人渺何許,化身獨自現蓮花。」
79
蓮花護祥雲,名剎宏開登淨域;
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
這是趙文恪題北京潭柘寺聯。
蓮花庇護祥雲,著名的古剎宏大開建,登上清淨佛域;檀林布施法雨,觀音的慈航普渡眾生,指點世人迷津。
潭柘寺建於晉代,因寺後有龍潭,山前有柘樹而得名。初名岫雲寺。
寺中有清代乾隆皇帝所題三副對聯:
「繞戶竹風翻妙偈;當空水月滌塵襟。」
「竹秀石奇參妙道;水流雲在示真藏。」
「鷲嶺雲閒,空界自呈清淨色;龍堂月皎,圓光長現妙明心。」
80
隨處現身,芙蓉面上春風拂;
尋聲覓苦,楊柳枝頭甘露流。
這是長齡題甘肅蘭州白塔寺聯。
隨處現出各種不同的應化身,在觀音美如芙蓉的臉上,有春風拂過;尋著呼救的音聲,覓得深陷苦海的人們,在觀音楊柳枝頭上,甘露水流布。
作者:
阿错
时间:
2006-4-29 14:22
81
齋室起慈雲,細草長松欣普蔭;
明堂垂法雨,黃蘤翠竹樂均霑。
這是臺灣桃園縣大溪鎮齋明寺龍門聯。主祀觀音。寺中有橫匾題辭:「慈雲遠被」。
齋室內昇起觀音佛祖的慈雲,連細小的綠草,高大的松樹,都欣欣然普受佛祖慈雲的庇蔭;明堂裡垂布法雨,連黃色的菊花,青翠的竹子,都樂於均受佛祖法雨的霑被。
「蘤」,音ㄨㄟˇ,古花字。
齋明寺中觀音佛祖佛龕有二聯:
「南海起慈雲,遠垂桃澗;西天施法雨,遍灑份城。」
「齋地絕塵緣,超彼眾生登彼岸;明燈無晝夜,引他覺路渡迷津。」
門板題三聯:
「達本;會源。」「清風;明月。」「大慈大悲;不生不滅。」
左側門聯:「齋戒持經渾忘塵世色香界;明心見性,同入菩提解脫門。」
正門聯有二副:
「齋室通靈,佛光普照三千界;明燈永耀,覺路宏開億萬春。」
「齋門長奉佛,口念彌陀之句;明燈可通神,心存般若之天。」
寺外有同治十二年立柱聯:「齋莊中正,法力千秋不朽;明淨專精,神靈萬古如斯。」
齋明寺創建於清代道光末年(1840),原名「福份宮」,開山法師釋性悅,師承南海法派。同治十二年(1873)改名「齋明堂」,為齋教龍華法脈,民國二十七年(1937)與日本曹洞宗連絡,改今名。
82
學如來到無罣無礙,便超萬劫輪迴,真個能超方脫俗;
聞菩薩發大慈大悲,要度眾生苦厄,而今不度待何時?
這是劉爾炘題甘肅省蘭州市五泉山觀音殿聯。
修學如來的智慧到無罣無礙的境地,便可超脫於萬劫輪迴之中,這才真個能超越方界、脫去俗塵;聽聞觀音菩薩發出以大慈大悲的心,要度脫眾生於痛苦困厄之中的大願,在當今不受度化,要等待到什麼時候呢?
83
禪門無住始為禪,但十方國土莊嚴,何處非祇園精舍;
渡世有緣皆可渡,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間即慧海慈航。
這是吳鎮題天津大悲院聯。
禪門中領會「法無所住」,才是禪悟,只要是十方世界莊嚴佛國,何處不是佛陀的祇園精舍;渡化世人,與佛有緣的人都可渡化,果真每一念眾生心識都能清淨無染,回返不生不滅的佛性,那麼這世間就是觀音的慧海慈航。
無住,無所住。《金剛經》說:「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又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法(everything),是一切事物,包括行為、精神、物象種種活動。萬有一切都不是呆滯不動的,除去妄心,離去迷情,這顆清淨的心才不致浮囂躁動,這樣就能還我真實的面目,也可以像佛成正等正覺;若不知在自己內心上自證自見,而外求佛法,著有著空,終無是處。
祇園,是佛所在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84
觀音自在;
世間普聞。
這是言觀音願行的話。
觀音具有大慈大悲的濟世精神,向內心可觀想到十方圓明的自在境界;向外可普遍聽聞到世間一切眾生求救的聲音,而前往垂救。
從久遠劫來,盡虛空,遍法界,觀音以千百億化身廣度眾生,利樂有情,具有大慈大悲的濟世精神。
85
觀空有色西江月;
聽潮無聲南海音。
這是一般家庭觀世音佛龕應用聯。橫披為「大慈大悲」。
觀照諸法體性本空,有色相契入佛地的是西江的皓月;傾聽潮水妙演圓音,使人悟道的無聲之聲是南海的佛音。
「南海音」,南海的海潮音。傳說觀音在普陀山聽海潮音而悟道。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因地處東南海濱,所以中國人又稱觀世音菩薩為「南海觀世音」、「南海佛祖」。
海潮音完全因無所念而起,不揀擇對象;海潮音隨潮汐的規律而起,千億萬年沒有變動過;觀世音菩薩一發音,所有眾生都能聽到,所以喻為「海潮音」。
《妙法蓮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依據觀音菩薩的度他精神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音隨機應化,使凡夫眾生在現實生活及實際苦難中得以救濟。《悲華經》中也說:「《寶藏佛授記》云:『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佛地經記?卷七》中說,觀音為救度世間眾生,隨三界六道的不同需求而顯化身相。
眼見耳聞,都是緣起性空,因為緣起的有,自性的空,所以法無定法,實相無相。儘管無聲無相,仍需「善觀」、「善聽」,以苦難做為逆增上緣,一切觀自在,空中覺妙諦。
近代明度禪師說:「真正會聽的人,要聽無聲之聲;真正會看的人,要看心內的世界。」體證觀音的智慧,洞悉世事,時時反求諸己,不要讓心在五欲六塵的外境上流轉,就不會起惑造業,頻生無明煩惱。(參見星雲大師《心甘情願?不見不聞的世界》)
86
觀音山,觀音坑,抱觀音寺,頑石頭頭,而觀音點首;
和尚洲,和尚港,對和尚門,爭波面面,為和尚洗心。
這是清代陳維英題臺北縣觀音山西雲巖寺聯。
觀音山,觀音坑,環抱著觀音寺,處處見到頭頭頑石,但觀音都為他們點頭渡化;和尚洲,和尚港,面對著和尚門,爭先湧動面面波浪,為和尚們洗淨自性本心。
87
繞戶竹風翻妙偈;
當空水月滌塵襟。
這是清代乾隆皇帝題潭柘寺觀音殿聯。
環繞寺戶的竹林清風,翻唱著神妙的觀音偈頌;當空的水月,滌蕩為俗塵羈絆的心襟。
88
寶筏渡迷津,共登彼岸;
藏經開覺路,並悟諸天。
這是臺北市中正區水源里寶藏巖聯。
藉著觀世音菩薩開示的佛法,濟度迷妄的眾生脫離苦海,一同登上涅槃境界的彼岸;以研讀佛經開啟成佛正覺的道路,一同了悟三界二十八天光明、自然、清淨、自在、殊勝的奧義。
89
龕護白雲,是大士雙趺坐處;
樓觀滄海,惟達摩一葦航之。
這是保召棠題江蘇南通白衣庵聯。
佛龕庇護的白雲,是觀音大士雙膝趺坐之處;樓上觀看的滄海,只有達摩祖師的那一枝葦草,才能航度。
這副對聯除了稱頌觀音,也讚揚達摩所傳的禪理。
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相傳菩提達摩從南印度來到北魏,提出一種新的禪定方法,開創出全心的禪學派別。自稱「南天竺二乘宗」,以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弟子,主張「理入」和「行入」並重。
一葦航之,民間廣為流傳達摩「一葦渡江」故事。
達摩於梁武帝普通年間(五二0─五二六)航海東來,抵達南海(今廣州)。當時南海刺使蕭昂上表梁武帝,梁武帝派人專程迎達摩至金陵(今南京)。
梁武帝在位時致力於建寺、寫經、度僧、造像,對佛理無法真正了悟,達摩與他在對話後,見解不相契合,決定離金陵北上。
達摩離開宮廷後,梁武帝把他與達摩的問答告知了他的師父志公禪師,志公禪師認為達摩的開示很好,並對梁武帝說,他便是觀音菩薩乘願再來傳佛心印。梁武帝聽了,深感懊悔,當下派人追趕達摩。
當時達摩正走到江邊,回頭忽見一隊人馬趕來,於是隨手折一枝蘆葦,擲於江中,腳踏蘆葦,悠然度江北去,進入北魏境內。
90
龍肝鳳髓,富豪家誰識草根香味遠;
雲影天光,清淨地由來蓮界白衣尊。
這是臺北市延平北路龍雲寺門聯。
平日吃的是像龍肝鳳髓一樣的珍味,像這樣的富豪人家,有誰識得草根香味的悠遠;飄游的雲影和天上的風光都映照出來,像這樣清淨的心地,是由於來自蓮界的白衣大士。
龍雲寺建於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落成。
雲影天光,出自宋代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原詩是在寫讀書有悟的心境。
「半畝方塘」喻心。人心像鏡子打開奩匣一樣明澈,得以朗映一切,是因為時時充實新知,各種思想兼容並蓄,讓生命的活水進來,才能開啟蒙昧,擁有活潑流動,從容自得的心靈。
欢迎光临 槐花公社 (http://huaihuagongs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