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公社

标题: 听歌这些年------对流行音乐渐渐失去兴趣 [打印本页]

作者: 困哉    时间: 2006-9-29 02:13
标题: 听歌这些年------对流行音乐渐渐失去兴趣
听歌这些年------对流行音乐渐渐失去兴趣

年纪不大,80年出生。不少歌都是回过头来听的。就我自己的欣赏角度来说,民歌及六七十年代的歌要比现在舒服,而且对别人来唱的声带操作难度不大,不过感情上的难度则要高得多。同样《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类歌也觉得很不错。不过既然说流行音乐,还是把主题放在流行音乐上。

大概听香港的比台湾多,台湾的又比国内的多。特别是小时候,四大天王、BEYOND的炸轰密度巨强。不过延伸上面的舒适度,个人觉得女的邓丽君是极为精致的代表,而这种余势在后来不多,基本上属酒廊歌手类,像韩宝仪、龙飘飘等,当然,香港的徐小凤在歌唱方面也不逊邓,不过由于语言的区别,在国内的流行度知名度不高。国内的顶级的声音我觉得还属李娜,只是似乎不少歌包括歌词不太怎么样,然后是毛阿敏,但毛的声要重得多。

男的还是在台湾,就个人听过的,觉费玉清为最,次是费翔。相对来说费翔的音色要华丽,而耐听度不如费。费玉清则如他名字一样,得一个清字,就拿最近他和周杰伦的合唱《千里之外》来说吧,当费的声音出现,周的基本如同混浊。费翔的歌很舒适,而且发声上也很自然,这点虽然别于民歌及老时代的歌,但显然有着相类,比如《读你》这一首。香港也不是没有,许冠杰关正英罗文等人也有某方面的相似,不过已开始杂化了。

对流行音乐来说,演绎者与创作者无疑是两类型,有不少朋友觉得能词能曲能唱的才叫厉害,我觉得这个视情况而定了。而演绎者就未必容易,像邓丽君、张学友等人,要把音乐与歌词完美的唱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对音乐的把握,对意韵的体会,都不见得很容易。

之所以对流行音乐疲倦,大概因为我觉得流行音乐的兴盛,也代表着浮燥的心灵,那种宁静、温柔、轻快、舒畅渐渐的远离,而随着年岁的增加,则渐渐渴求这方面的音声、流行音乐与眼球时代是同时的产物,都是商业化极致的表现,在第一时间捉住听者的听觉,然后一遍又一遍的烙印上去。

一 谭张梅陈

前两个就不多说了,说说后两个。陈慧娴,昨晚一个香港网友说俄啲叫陈嘅声叫做鸡仔声。鸡仔声,很平常,而且有点弱。不过陈的优势也在这里,声线的平常而能把歌唱好,声音多半会让人听着舒适。陈的完美在于她离开香港前,回后声音开始有点变质,清澈不复,也是一憾。梅虽然以百变、快歌出名,不过我以为她最经久听的却是慢歌,如胭脂扣、似水流年、亲密爱人、似是故人来。不过她令我震憾的是一个演唱会的一首歌,记得有一节歌词是这样的:谁自愿独立于天地,痛了也让人看,你我却须要在人前被仰望。连造梦亦未敢想像我会这样硬朗。这首歌有点像她风光时的《封面女郎》,主角无疑是她自己,只是心境变化,从有点默看风光的华丽到华丽背后的凄凉。

二 张学友与王菲

之所以将这两者并列,大概是我认为他们是九十年代演绎型歌手的极致。犹其是张,王在风格及领域变化不大,特别是定型后,她的定型期比张慢,而后来缺少拓扩。王的声线曾接近于邓,但时代的变化肯定邓丽君的声线不再吃香,而且模仿毕竟是模仿。王的声音飘渺无方,可以说近于另一种妖魅,从《只爱陌生人》开始,直到最近,一步一步的加重这风味,希望以后能跳开及中和一下,毕竟缺少变化也是一个歌手的缺憾。
  张是几近完美的演绎者,至少在流行音乐中的大路型情歌上,从他翻唱前辈及同时期、后辈歌手的歌可以看出来,参听宝丽金25年、99LIVE、保良LIVE,这比只唱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歌又是另一番挑战。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刘德华与齐秦也各出过一张翻唱他人的碟,齐的个人风格打得很浓,有些歌适合,有些歌听着就感觉不如,刘的基本上屈服于原风格,而企图打上他的味道,但协调性不怎么好。另外,张的演唱会,个人觉得极致是《爱与乐交响曲》这一次,磅薄大气到恻恻低泣,无不彰显。后期的他的声音开始变尖,个人不太接受中,倒是偶有一两首中和了早期与后期的声色,很是不错,如《始终》、《命运曲》。

三 黄凯芹及吕方、李克勤

三者之中,无疑李是最有名的,有不少人觉得他没能在四大天王时分一席是个遗憾。我觉得那时的他唱功虽然不错,但总有点问题,可能是个人感觉,就是感觉声音感情不强,像含了口水般。就是拿最近来说吧,他的唱功无疑有进步,在左麟右李中可以看到,但他的名曲《大会堂演奏厅》合唱时显然比谭要逊,如果谭不是年纪老化,声音有点喑哑,这区别会更大。

  黄与吕的声音很近似,不过吕的歌要更耐听些,唱功也较好。对于吕在当时成不了名,我倒是觉得可惜,不过他长得确实不太好包装。吕的好歌不少,像《朋友别哭》、《你令我快乐过》等。黄则要稍显嫩声点,我记得以前中文卫视时还是?飞图音乐时,他与梁雁铃是主持也是主唱,经常在那个节目两人演唱,但感觉让人回味的余地不多。

四 BEYOND与达明

这两个组合完全是不同的,BEYOND的也不须多说,达明天涯有关的文章也海量了。倒是前两天听了SHINE的《鼎鼎大名》感觉这个两人组合的声线也很妖,特别是未唱高时,极类达明的那种感觉,可惜在唱高时那种妖丽唱不上,用了低涩取替。

五 林忆莲与齐秦

林忆莲的感觉,就是她的歌好像很平常,很容易唱,实际不容易,按我那个香港网友的说法,很拗。像《伤痕》起头那儿,像《我坐在这里》)个人觉得这首是很不错的校园歌曲,和张的《她来听我的演唱会》是我很喜欢的(。再到上一张专辑的本色。但她的生命力很强,风格上从《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到现在,变化很大,也可以看到她对唱歌的认真与求变。

齐秦的歌,有时有摇滚的味道,像《哑口》、《九个太阳》。但孤独与高傲自从他的狼后,很少洗去,倒是《丝路》《冬雨》很是深情,不过齐的声带似乎退化得厉害,就去年在某个节目中看到他现场演唱,感觉有江郎才尽的遗憾,和看见昔日的美人老去一样的失落。

六 罗大佑、陈升及崔健、何勇

这四个的歌听得并不多,不过听过都不容易忘掉,说个不好的,陈的《把悲伤留住自己》最近是我用来催眠小女儿的歌。。。其实罗的《恋曲1990》也试过,还有《秋意浓》,呵,还正催眠效率最高的是陈的那首。说说陈升的《北京一夜》,我有段时间和艾敬的《香港1997》老混在一起,感觉中艾的更好听,要不是歌词有些地方有点不爽,倒是以为整体胜于陈。
崔健这个中国摇滚教父也不用多说,倒是何勇的《幽灵》给我极深的印象,大有楚辞《山鬼》的味道,而且还有点更大的张力。

七 其他

林晓培,大概是1999年听到她的歌,后来还卖了她的卡带,似乎是她第一张专辑,很是值得一听。她的声线有点低沉,不太主流,这可能也让她不能走红的原因,外貌倒是很有包装的空间。有一首叫《又不是非要你的爱》,很是不错。
莫文蔚,基本上我也把她归入有点妖的,但她妖得不空灵,比之王菲,比之达明,都不够,而且她的歌好坏俱全,挑选还不太好。她我是从《盛夏的果实》开始听起的,不过我不太能接受她素一个性感的美女的说法,包括骨感美女的说法。
沙宝亮,就一首《暗香》让我记得,不过似乎没有其他歌了。
陈冠薄,也是一首《太多》让我记得。

童安格,在迷上费翔之前,有一段时间很着迷于童的声音,但他的声线很容易慢慢把人埋在悲伤的旷野中,而且是无力的任由风吹叶落。可惜了他的CD,让朋友借去,从此不再回来。。

谢霆锋与陈奕迅。要说陈的唱功确是香港年轻一代中不错的,但相对来说他还有更大的空间发挥,尽管到目前为止,他的歌已相当不错,如《明年今日》、《谢谢侬》等。谢的声其实也不错,就是呼吸还有换气还不成熟,现场的节拍与感染力也不强,特别是几首之后,有气接不上的现象。他有一个时段有不少好歌,如《261里公路》、《改造人》(陈也有唱,比谢好听,呵)

周杰伦,开始的周与现在的周变化还蛮大的,可能这个有他的追求在内。开始的那此发音很难辨识的歌个人也是不太会听,到《东风破》之后,发现他在这方面还是相当有潜力,包括最近出来的《菊花台》、《千里之外》,不过他的唱功上也是存在咬不清、吐不清、换气浊的现象,我想这三首歌中他应该不是想延续他《双截棍》那类口音,而是实在存在问题。

黄小琥及黄莺莺。后者素个老歌手了,前者也差不多,很多人以为黄莺莺的代表是《哭砂》,我倒觉得是《葬心》,那种传统诗词的风味与现代的凄冷表露无遗。黄小琥是PUB王,镇场能力极好,《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李宇春唱过,对比下,感染力几乎不足黄的一半。

晚了,明明看看有时间再继续写写。
作者: 困哉    时间: 2006-9-29 13:32
《月满西楼》各版听后感:

这首歌是我极喜欢的二首,一指的是李清照词的那首。

1 安雯。最早是听她的,大学老师在偶们的歌唱比赛上露了一手,完了就是推她的版本给我们听。感觉她的感情饱满,就是稍嫌张力过些。

2 童丽。温柔如水,只是那种词的感情完全唱不出,只存下乐器声在回荡。

3 刘烁。感觉最难听的一版,完全变样的唱法,和歌词格格不入。不推荐听。

二指刘家昌、姜育恒,

1 刘家昌那首风味最佳,怀旧得很,姜育恒和他比就像学步的。

2 董泌,比刘的酒廊式声线有所圆滑,但感情低缓如旧,也是比姜好听的。

3 吴静娴,声音太过悲沉,唱来和其他人都不一样,感觉比较悲伤,但感染不强。


作者: 槐花社员    时间: 2006-9-29 15:38
国内的那批老摇滚青年是黄金一代,可惜大多被封杀了
作者: 困哉    时间: 2006-9-29 16:13
刘家昌
中国台湾流行音乐早期创作人。

论及六十年代流行歌曲的第一把交椅,应该要首推刘家昌,这个人称“鬼才”的大师,除了作词、作曲一把罩外,他还能拍电影,而且都是有得奖级水准 的。从他创作的第一首歌“月满西楼”以来,他的歌曲就成了票房保证。刘家昌的作曲曲风很有个人特色,辨识度很高,以抒情擅长,早期他也是琼瑶电影的指定作曲家,“月满西楼”、“庭院深深”、“一帘幽梦”都堪为当时的代表作,创作“往事只能回味”一曲在大街小巷流行,更将他的成功推向了高峰,黄莺莺、刘文正…等人赖以成名的“云河”、“诺言”、“小雨打在我身上”相继风靡,更使得 他的大作一时

之间成了流行歌曲的金字招牌,众歌星争相传唱,而大师每隔一段时期就会震撼歌坛一次,似乎永无见江郎才尽之迹象,令人不得不佩服于他对市场流行度掌握之准确性。

因为拍电影的缘故,有一段时期,他都是以自己写的歌、搭配自己导的电影,相得益彰,【※当时他最常搭档的作词者为孙仪先生】,历经岁月的考验,电影的情节可能早已被遗忘,然而片中动听的主题曲却仍一再被传唱,例如“誓言”、“深秋”、“秋诗篇篇”、“烟雨斜阳”…光听这些歌名就不难想像,这位大师的性格应该是挺浪漫的,确实,由他最常描写的题材来看,他的确有些“梦幻”,最常见于他字里行间描写对“秋天”的赞叹,对“家园”的思念,可能与他在韩国成长的背景有关,似乎写景在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他的作品堪称为流行歌曲的“王维”般

“歌中有画”, 听他的歌要特别注意他对主副歌衔接时用的过门音符, 或是尾音,很多歌手唱著唱著, 不觉中都有刘家昌个人的影子在!

除了梦幻式的情歌外,因为他本身具韩国侨民身份, 国家认同感强烈, 加上有一阵子中影公司政策性邀他拍摄爱国电影的关系,刘老师也为自己开创了一条创作的新路 ~ 为中国人创作了“梅花”、“中华民国颂”、“国家”、“我是中国人”…等重要作品,这些歌曲每每在元旦、国家的升旗典礼,在宣慰侨胞的舞台上堪称为必唱的曲目,甚至可说自由中国里没有一个人不会唱他的歌,可见他的影响及贡献度有多大。

七十年代初期,刘家昌的作品已大为减少,大部分时间是在“作育英才”之上,然而他仍创作出如“一串心”、“扬帆”、“不一样”、“独上西楼”、“在雨中”等一连串的畅销歌曲,他的作品仍有他一贯的刘式风格 ~ 简单、流畅,让人朗朗上口,七十年代的后期,流行歌曲已改朝换代,大师虽已光荣引退,然而他的众多作品仍被列为经典,而他做音乐的天分与成就,也深深启发了后辈的创作者,如陈升…等人。

很多对台湾音乐的只知罗大佑,不知道刘家昌,转下资料。另外,刘还有在作曲作词,像容祖儿 张学友 谢霆锋 许茹芸 SHE 许志安还有毛阿敏 都有他作过曲的歌,黄霑以前也有合作的《大丈夫》

作者: 槐花社员    时间: 2006-9-30 00:53
还真不知道刘先生,他的作品听过一些,不过风格不太喜欢
作者: 飞雨闲云    时间: 2006-10-11 18:51
陈不是陈百强么?
作者: 今是昨非    时间: 2006-10-11 22:24
困真是博学,对流行歌也有相当的研究,佩服一下

偶八十年代末的时候买过一盘盒带,封面上写“邓丽君的歌”,实际上不是她原唱的,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写着,演唱者:王菲。是国内出的带子,当时王菲还没去香港。记得第一首歌是“又见炊烟”,很好听。后来王菲去了香港,名字也改成了“王靖雯”,唱的是粤语歌,所以没把两个声音联系在一起。想不到兜了个圈子,她又改回了“王菲”。当时小小地惊讶了一番,似乎遇到故人一般。但后来却没怎么听她的歌,说不上是不喜欢她哪点。

阿梅的劲歌热舞令人叹为观止,非常喜欢她在舞台上热力四射、艳惊四座的非凡魅力,真不愧为“千面女郎”。但从歌的欣赏角度来说,我喜欢她的几首慢歌,尤其是《梦里共醉》,那鼓声敲得人心也醉了。

林忆莲的歌听得较多,快歌慢歌都演绎得相当出色。象早期的《灰色》、《一分钟都市、一分钟恋爱》和中期的《破晓》、《微凉》,还有国语的《伤痕》、《走在大街的女子》等都极耐听。她的歌其实不好学。

齐豫和黄莺莺的歌听得也不少。齐豫的声音非常飘逸、不食人间烟火,有独特的气质。黄莺莺的代表作,个人认为是《雪在烧》,那清凉而绝望的歌声,配上电影中叶全真饰演的苦命的女子的形象,深深烙在我心中。

听得最多的是童安格的歌。个人觉得他的歌形式比较丰富,有谈情说爱的,如《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关心环保的,如《梦开始的地方》,寻根觅祖的,如《早安,中国城》,爱国情绪的,如《把根留住》,还有如《好日岱》有着浓郁的新疆风味;还有如《诀别》,从林觉民的《与妻书》而来……








欢迎光临 槐花公社 (http://huaihuagongs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