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公社

标题: [转帖]千古大家看粟裕:粟裕在战史上完成的五大奇迹 [打印本页]

作者: 革命    时间: 2007-2-2 16:20
标题: [转帖]千古大家看粟裕:粟裕在战史上完成的五大奇迹

  (一)现代战争中的大兵 团作战以战养战的奇迹

  以战养战作为战争中的最高境界,在冷兵器时代,已经不多见,在现在战争武器装备对后勤要求非常之高的条件下,是很难办到的.但粟裕却做到了,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一系列战役最具典型意义.华东野军以缴获补充武器以俘虏补充兵员.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且完全靠缴获成立了一支炮兵纵队.国 军在华东从以旅为编制行动,到以一个整编师为规模,华东战场上的国 军出现过九个师集结在一起的方阵,最后淮海战役中的华东国 军完全是以兵 团为规模行动,由此可见粟裕给国 军的压力.南麻临朐两个战役为什么对华野来说算作失败?损失到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没有歼敌武器弹药不能从缴获中补给.兵员不能通过俘虏补充.对靠战争补给的华野来说, 这种无形的损失更大。如果放在东北根本不成为问题,四平攻坚战、德惠战役、农安战役林 彪受的损失也不少,但背靠苏 联的强大武器补充能力.东北的兵源没了还有朝鲜.因此不熟悉历史的人根本看不出来.48年初粟裕发给中央电报中就提到目部队大炮不少但炮弹极为紧缺.陷入了有枪炮无弹药的尴尬境地.粟裕在豫东战役中打开封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封城内的弹药装备.淮海战役规模前所未有。实际弹药消耗差不多是辽沈平津两战的总和。靠豫东济南两次战役的缴获根本无力供给。于是才有大连到烟台的海上运输线。所以粟裕在战役结束后就说,战役取得胜利第一功是山东的民工。第二就是大连的炮弹。这其实也正是一个天才军事家的受后勤条件制约的无奈感叹吧。

  (二)腹背受敌的歼灭战孟良崮战役

  东北林 彪打不动新一军新六军,粟裕却能全歼整编74师。有些人就得出新一军新六军比74强的观点。在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就部队装备来说。74师和新一军新六军不相上下。部队战斗力74师和新一军不相上下。比新六军高出许多。一支部队打了胜仗战斗力就会提高,打了败仗就会下降,在孟良崮战役时74师和华野交手互有胜败,战力维持在原水平。新一军在夏季攻势系例的胜利后战斗力最高达到历史的颠峰。不过这时东北来了草包陈诚。孙立人被脱离部队,部队编制被打乱从此一蹶不振。

  因此孟良崮战役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来的那么简单。孟良崮之所以成功,第一74师被逼上山地筑不起工事。第二大量的重装备带不上去,水冷式机枪无水制冷战斗力削弱.第三身处绝地仅靠空投弹药食品饮水不能得到有效补充。第四张灵甫与83师长李天霞有隙,国 军对粟裕的围点打援非常忌惮。所以83师并没有派主力援军。这一切战机都是粟裕捕捉和创造出来的。

  孟良崮之所以称为奇迹。是因为这是一次腹背受敌歼灭战。25师和83师一部相距74师不过几公里,在战斗打响后很快就能加入战斗。其他各路援军包括第五军第十一师到达战场的时间,最近一两天,最远不过几天的路程。当时的情形华野大军在里面围歼74师,外围国 军各位部包围着华野大军。其险恶程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三)孤军深入的歼灭战豫东之战:

  现代战争条件下孤军深入敌后打歼灭战也就粟裕敢做。现代战争条件下,后勤要求不在限于粮草,战场上也离不开武器弹药的补充。如果战斗失利武器弹药得不到补充,部队要么成为任人宰割的的鱼楠之师要么成为一支流 寇部队。

  在粟裕记念馆有人认为豫东之战的第三阶段是因粟裕贪功打黄伯韬导致部队受了部份损失。区寿年被俘后就对粟裕说,华野部队有被全歼的危险应该马上撤走。但粟裕坚持对黄伯韬部发起攻击,同时下令对黄部攻击时不得穿插分割。在黄伯韬求生无望连遗书都写好时却突然撤走。因为黄自东来粟欲东去,在平原地区短距离大部队行进速度,我军与国 军相比并不占优。不打就走很容易被黄伯韬咬住。

  豫东之战可以说是整个解放战争中的转折点,沉重打击了华东战场上国 军以兵团规模作战的信心.此战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为解放军进一步歼敌重兵集团,攻克敌坚固设防城市创造了经验。国 民 党 “国防部”在其《中原会战经过及检讨》中说,此次豫东会战,共 军表现特异的有三点,“敢集中主力作大规模之会战决战”,“敢攻袭大据点”,“对战场要点敢作顽强固守,反复争夺”。

  济南战役徐州各兵团根本不肯去救援。每天只前进几公里。豫东战役后,毛泽 东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四)60万对80万的围歼战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这样的大兵 团作战,敌我兵力对我比军少于敌军的情况下,一般会打成击溃战。打成歼灭战很难。淮海名义上虽然有个两大野战军共同作战,刘邓大军实力太弱,时中野全军仅有75mm野炮两门,山炮四十二门,炮弹约两百发;迫击炮两百零七门,炮弹约两百五十发,每门炮平均只有一发炮弹。凭借如此少量的炮火根本无法压制住敌军火力,因而攻击难以奏效,无法达到迅速歼灭的目的。实际上只起到了一个阻援兵团的作用。吃黄维兵团根本吃不动,最后华野派出了4个纵队加炮纵才搞定。


  淮海战役从发起到统一指挥都是粟裕提出来,战场的大多数决策大多出自粟裕。就连战争进行中部队的粮食供给困难,都粟裕发现并亲自制定解决方案。

  (五)投鼠忌器的攻城战上海战役

  有谁见过这样的攻城不能用重武器,攻城中电未停水没断。30万军队驻防的大城市,国民党的军舰可以直接参战。攻下来后完好无损。这无疑是又一大奇迹。

  1949年9月,粟裕到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上刘伯承向代表们介绍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这就是粟裕,他的命运是与共和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名字是胜利的象征。

  美国人眼中的华东野战军(美国援华顾问团团长包德温,在大使馆里对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

  “华东共军的作战经验,尤其是他们的进攻精神,在共军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一点,甚至连装备最好、人数最多的东北共军也比不上他们。作为一名军人,我对华东军事统帅陈毅和粟裕将军的指挥艺术,不得不表示钦佩。”
作者: 革命    时间: 2007-2-2 16:22
顺便转帖一篇:粟裕秘书分析“粟裕让司令”一事的真正原因

---------------------------------
   最近不少媒体刊发的文章、播放的节目,都谈及了粟裕让司令的事,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述有些出入,在此作些补充和说明。

   粟裕让司令的事,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军内、党内、民间传为佳话,成为美谈,越传越广,越传越深入人心。开始,在华中,后来在华东,到后来,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有的写文章宣传,有的写诗词歌颂。都说他谦虚谨慎。我认为,在他身上是具备了这方面优秀品质的。然而,在让司令的问题上,他可不是为了谦虚谨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粟裕曾对他的夫人楚青同志说过,我让司令不是为了谦虚谨慎,是为了作战指挥上的便利。粟裕认为,战争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作为军事指挥员,战前一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谨慎,不敢用奇兵,打不了胜仗的。粟裕还说,有人说诸葛亮是军事家,我不这样认为,他只能算是一位政治谋略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即使按《三国演义》的描写,他主要打过两次胜仗,也就是两把火“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而后一把火还是周瑜烧的。六出祁山,当时,魏强蜀弱,而他采取正面推进造成了相持局面,不敢迂回,不敢包围,怎么能以弱胜强呢?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诸葛一生惟谨慎,他就是吃了过于谨慎的亏,不敢用奇兵,打了败仗。那么,粟裕作战指挥方面有什么不便利的问题存在吗?客观方面的因素是有的,这里谈两件事。

   1、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的时候,粟裕对山东部队的情况不熟悉,对山东干部的情况不熟悉,山东的老资格又多,战役指挥中会不会遇到一些阻力,他是有想法的。在山东部队中就出现过不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问题。有这么一位纵队司令员,就是因为抗上,无组织、无纪律、不执行命令,仗就没有打好,造成部队很大伤亡。打济南战役前,曲阜会议上,毛主席来电报撤他的职,他痛哭流涕地检讨,要求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陈(毅)、饶(漱石)、粟(裕)、谭(震林)保了他,联名发电报给毛泽东,要求给他一个机会,毛泽东采纳了陈、饶、粟、谭的意见,才未撤他的职。这位纵队司令员的书面检讨,粟裕批了长期保存。以此作为铁证。

   2、事实上,在粟裕的战役指挥中,也遇到了类似上述的情况。孟良崮战役前,粟裕给下面下令调整部队的部署时,某纵队司令员就显得不耐烦,就在电话里同粟裕讲价钱,说什么你们在上面只会动嘴皮子,不知道下面的苦楚。陈毅和谭震林在旁边下围棋,陈毅边下围棋,边关注粟裕同下面的通话,电话里听到对方说话声音很大,他感到情况不妙,马上就从粟裕手中接过电话机,同对方说:怎么?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是经过研究决定的,你们就不要再讲什么价钱了。经过陈毅电话上这么几句话一说,对方马上就不吭声了,发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就说明,华野不能没有陈老总,有陈老总在,事情就好办,都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粟裕的战役指挥就会畅通无阻。

   随着一个一个战役的不断胜利,粟裕的威望也就越来越高了,尽管如此,面对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粟裕的思想顾虑还是有的。他不是怕谁不听他的指挥,有碍他面子上过不去,他是考虑到,战役指挥中要经常发生卡壳的事情,对战役胜利不利啊!没有丝毫个人打算啊!所以粟裕一而再,再而三的让司令完全是为了战役指挥上的便利。在粟裕看来有陈老总为他坐镇、压阵、撑腰,他什么顾虑也没有了。正因为如此,粟裕不愿意和陈毅分开。这里我举三个例子。

   一九四七年的七月分兵,毛泽东要粟裕带六纵(王必成纵)去鲁西南,同已在鲁西南的陈(士渠)、唐(亮)部队会合,统一指挥这六个纵队。粟裕要和陈毅分开了,粟裕当即向毛主席发电报请求,他说: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有陈毅同志亲临指挥。中央同意了粟裕的请求,他是同陈毅一起去鲁西南的。粟裕为什么提出这个请求,就是为了战役指挥上的便利。正是因为有陈老总在,才有作战指挥上的便利,才打了一个沙土集战役的胜利。

   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五日,粟裕随同陈毅同志到西柏坡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一、四、六三个纵队暂不下江南的问题。汇报结束后,毛主席对粟裕说,以后华野就由你来搞,陈毅同志要到中原去。粟裕立即请求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华野不能没有他。毛主席说:那边必须陈毅同志去。粟裕又请求说,如果陈毅同志必须去中原,华野也依然要由陈毅同志兼司令和政委的职务,当时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请求。粟裕为什么又要这样说呢?还是为了作战指挥上的便利。

   为了保证淮海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发起前,粟裕于一九四八年十月三十一日电报中央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意见,粟裕认为这就从组织领导上明确了两大野战军在一个战场上进行战役协同。粟裕主动提出陈、邓统一指挥还是为了指挥便利的问题。

   上面的三个例子已经做了很明确的回答,大家就会理解到粟裕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让司令的本意了。陈毅资格老威望高,粟裕又会打仗,毛主席取他俩的长处,把他二人配在一起,绝妙。


   (作者曾任粟裕同志秘书)
作者: 革命    时间: 2007-2-9 06:12
还有一篇相关的
-----------------------------

粟裕不评 李广难封:传统政治角度看粟裕拜将
作者:魏寒枫

  我对粟裕的喜欢程度,打个比方,就好比我的喜欢姚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业余和工作时间被阅读这两人一切的核心和垃圾信息所充斥。曾经请朋友王奇联络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上采访过粟裕和刘伯承的人民日报老记者王金凤,采访当时的一些情况和说法,并动过念头,辞去工作专门从事中国现代革命的抢救性采访写作。但被王老太太一通臭骂,打消了积极性。
  
  粟裕遗孀曾说:粟裕是一个悲剧人物。很多喜欢粟裕的朋友,论起粟之悲剧或不平,最主要的是以其军功之高,竟只被评为大将,此种遗恨,直可让后人捶胸咬牙,叹息千古。我经常也是这种感觉,一如姚明关键一投不中一样痛心,并电话粟裕业余研究人士陈成岭交流此事。
  
  细细想来,发现有一些值得梳理的分析。人民共和国的评军衔,不类于通常意义上的评军衔。通常意义上,军衔都是战时行为,证之传统中国政治军事词汇,多有“高祖筑坛拜帅”、“穆桂英挂帅”、“守江口书生拜大将”,很明显为战时授予军事职务的行为,而非政治评定或荣誉。这一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最为显著。战时成为元帅的有包括朱可夫在内的八位大佬,其中更产生了奇迹罗科索夫斯基,1940年才少将军衔的机械化第八军军长,仅过四年竟然坐宇宙飞船被授予元帅,传奇足堪朱可夫。当然,苏军元帅属于和职务相辅成的权力名称授予。人们一般认为,如果解放军战时评军衔,粟裕是应该也非常可能被授予元帅的。
  
  再看一个词组:封侯拜相。我们知道,传统中国的王朝兴替,打下江山之后,从龙之士,帝国论功封赏,有一套严格的爵位评定规则,即王、公、侯、伯、子、男以下,配上相应的俸禄、封地。和战时拜帅相反,这属于政治评定或荣誉,和本身任职是两码事。职易变迁,何况还有退休,此爵位却相当一生行状、盖棺论定,弄得好的还能来个世袭罔替呢。
  
  这是帝国稳定和太祖高皇帝子子孙孙能否坐稳龙庭的命脉之一,所以才有功臣纷纷扰扰,刘邦几年都摆不平的事情,幸亏张良赶紧献策封完了事,否则大老粗们可要造反了;所以才有为萧何曹参谁居首席侯爷,群臣各执己见;当然封赏悖论也同时诞生,特别是“王”这个级别,异性封了就等于反了,所以清廷食封王言,曾国藩打下南京底定东南,依然只能当让老家人都不满的侯爷。但这一切均说明两个:侯是事后用来封的,帅是当事用来拜的;侯是轻易不会迁废的荣誉,帅很多时候是机动的职位。
  
  所谓转型期中国,多有以变相不变相的方式继承1911年前的故事,更何况平定天下论功行封也不是中国人一家的事。可王公侯伯子男这些玩意儿不是封建社会那一套给废了吗?怎么办呢?还得封啊,怎么封呢?元帅、大将、上将……这是不错的一种方式,和王公侯伯子男一样,既有名头,也有级别,也有次序。事实上,评衔评衔,论封论封,评者论也,是典型的事后荣誉行为,而非当事职位行为。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各位元帅的序列一如萧曹,是非常严格的,几位少将、中将甚至上将吵着自己小了,几位元帅、大将让着自己大了,毛主席采用比刘邦高明的方式,吟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予以摆平。当然,事有不可完全代入的,比如开国元勋还有未封者,或者这是功高不封,本来地位应似于帝制的“王”?
  
  从这个意义上看,粟裕未被封为元帅,算是正常,毕竟,爵位衡量非短时的、局限的军功,而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包括是否广西老兄弟啊,资历啊,人脉啊,相应的政治影响、地位啊,等等。或者更直观地比,如果元帅是类似“公”左右的最高级别,则粟裕未封也不意外。
  
  粟裕未被评帅,争议纷纷;李广难封,千载不平,难封的也正是侯爵。这个相同点也继续证明,职务任命,或者和职务相辅成的权力名称授予,都是很少存在长时间争议的,它是最高决定人的机断专行行为;而荣誉授予,却是一个相对的公议行为。
  
  总的来说,如果战时“拜帅”,则粟裕当之无愧,事实上,是拜了,但他未受,而只接受假帅,这点粟迷可有憾而不应有怨;如果功成“封侯”,则粟裕未封属于正常。毕竟,任人必须一是一,论功难言二是二。
作者: 无花    时间: 2007-2-9 17:32
小时候总是听老爸神侃将军们的故事,而他最佩服的也就是粟裕,说到后来往往总是一声叹息.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9 17:35:33编辑过]


作者: 革命    时间: 2007-2-10 00:57
那是,偶和哥们喝酒聊天,经常说起他,也都是叹息




欢迎光临 槐花公社 (http://huaihuagongs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