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公社
标题:
李文田对联作品集
[打印本页]
作者:
豆腐
时间:
2009-6-7 13:59
标题:
李文田对联作品集
李文田(1834-1895),字畬光,一字仲约,号若农,一作芍农,谥文诚,广东省顺德县均安镇(今佛山市顺德区均安衔道)上村人。官至直隶学政,经筵讲官,领阁事。操履端洁,博学多识,精通金元故实,西北地理,明医方,名重海内。善山水,得宋元意境。工书,楷书宗尚北魏,畅流于隋碑,所临唐碑,亦以隋碑笔意,篆、隶豪迈,行书自成一家。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金石碑帖书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清代著名的蒙古史研究专家、碑学名家,岭南一代书法名家。
自幼跟随在佛山经商的父亲生活,就学于南海名师何铁桥,后至名士梁九图家与其子共读。嗜作画,自入直面斋,益究心六法,作山水小景,著墨不多,得宋、元人笔意。其书法,运碑入帖,笔力酣畅饱满,意态雍容厚重,功力颇深。篆隶楷诸体皆能。其篆书,笔致温厚蕴藉;隶书则以楷法及碑法书写,挺拔有力,富于变化。而在篆隶楷诸体中,最擅长是行楷。所作行楷,工稳平和笔画圆实,浑厚华滋,肥而不胖,瘦而不削,没有馆阁体肥重之弊,也没有丝毫纤弱之意,有的是魏晋隋唐以来的风流气骨。咸丰元年(1851年)获县试第一名,咸丰六年(1856年)又中举人,3年后再中进士。1859年26岁时殿试取为一甲第三名(探花。同科第一名状元是孙家鼐,安徽寿州人;第二名榜眼是孙念祖,浙江会稽人)。入仕后授翰林院编修,放江苏、浙江、四川乡试主考,提督江西、顺天学政。历典文衔,寻命南书房行走,侍读学士,累官至礼部右侍郎(二品)兼工部右侍郎,管理国家科举。在任江南、四川、浙江等省主考期间,识拔和推荐不少英才,在京则以敢于犯颜直谏而声名卓著。其在江西学政任上得宋拓秦篆《泰山刻石》及马氏小玲珑馆旧藏宋拓《西岳华山庙碑》,为世罕有,故名其藏书楼“泰华楼”。是楼今尚存陈澧题匾:“东泰西华,秦篆汉隶,如此至宝,是谓稀世,谁其得之,青莲学士有大笔兮一枝与双碑兮鼎峙”。光绪中,因获颁顺治御制《劝善要言》一部,易楼名为“赐书楼”,以纪皇恩。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宋拓本及汉《华岳庙碑断本》宋拓本,故把在广州所筑之楼名曰“泰华楼”。泰华楼所藏,以子、集二部为主,多有宋元旧椠,其中名贤文集,亦皆秘本,且为其他藏书家书目所未载。谙熟辽、金、元史事,搜藏三朝石刻甚多。和林有唐阙特勒碑合辽、金、元碑刻在其地者共16种,尽得拓本为考证,世始知有和林碑。另有明代野史抄本,不下百种,收藏家比之吴荷屋(荣光)。《清史稿》称李“学识淹通,述作有体,尤谙究西北舆地。屡典试事,类能识拔绩学,士皆称之”。学自经史、小学、金石、舆地、历算乃至西人政学,对辽金元三史尤精,博涉潜研,咸洞指要,翕然称一代通儒。版本目录学方面,对所藏之书,每书衣均有题识,记其卷数版刻,或并辨证书中得失。官京师时,尝备《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一部,其简端分录孙星衍廉石居所记、邵懿辰所标注、缪荃孙所校订诸语,颇为详备。本非谏议大员,却屡次上书极言朝政得失。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后,慈禧准备大兴土木重修,以“国事忧患”、“库藏空虚”为由,毅然疏谏停修圆明园、停万寿点景等,均被采纳。慈禧60大寿,各地大办庆典,奏请暂停“铺张点缀”。《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朝议转移征税于民,坚认“不可行”。1874年获准南归奉养母亲回归故里。主讲广州凤山、应元书院,培育了不少人才。1882年丁忧,在家守丧3年,在籍共滞留11年。1884年中法战争在越南谅山打响时,主动筹措巨资襄助边防。光绪年间北江水患,清远石角围溃决百余丈,负责修筑工程,大力募捐。后来三水大路围崩决,又主持修复工程。至今三水有“探花围”,便是其水利德政。1885年回京复职。1894年甲午战争时,任京师团防大臣,负责北京城的防务。以其卓著的文才及秀丽的书法,为官忠勉,作风廉正,颇得慈禧太后赏识,宫中有多处殿堂均贴有李的书法。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任会试副总裁。
1895年因忧劳过度不幸感染寒疾,在京城(今北京市)官舍逝世,终年61岁,谥号文诚。
灵柩运回广州后,葬于白云山上象牙峰。
著有《四朝书刻纸版考》,版本辨别之精,为人称道。一生著述计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元圣武亲征录》、《朔方备乘札记》、《黑鞑事略札记》、《撼龙经注》、《和林金石录》及《宗伯诗文集》等。传世作品未能得到广泛流传。
长孙:李棪斋,在英国大学任教10余年,到港后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直至70岁退休。终身未婚,已故。
次孙:李曲斋,历任广州市文史馆员、副馆长,广东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终身未婚,已故。
李文田自题联
少年说剑气横斗;
长夜读书声满天。
——幼年读书时自题
忆当年贫穷,柴米全无,赊不得,借不来,二十年中,天眼未开人眼闭;
蒙今日富贵,钱银两便,亲也临,疏也到,九个月内,蓝袍脱掉锦袍归。
——1859年中探花后自题
李文田幼年家贫,四出借贷而不自给,受尽世人白眼。成探花做官后,奉旨回乡祭祖,宴设李氏宗祠中,李文田一时感慨万千,于是亲自撰书了这副自题趣联在祠堂外悬挂,联意对故里势利之人屑带讥讽。此联不径而走,一流传,被时人称之为“柴米探花”,李文田也乐意接受这个并不好听的名字。
李文田撰题联
东山丝竹;
南海衣冠。
——书题广东省广州首家戏园庆春园
道光二十年(1840年),江南人史某在今广州市吉祥路地段开办了广州市首家戏园庆春园,为园林式茶园,兼演大戏。园内置桌凳于戏台前,边演戏,边卖茶、烟、点心、果品,不收门票,只计茶资。广州人爱看戏,爱饮茶。一次,探花李文田来看戏的时候,为该园撰书了这一副对联,因为词句工整而简练,字亦写得很好,所以颇得人们欣赏,庆春园的生意旺极一时。嗣后,相继出现西关怡园、锦园,南关庆丰园、听春园等。后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占广州,以及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后粤剧为清政府所禁演等原因,这些戏园先后荒废。光绪初年,商人刘学洵在西关建专供演出用的刘园,但是,只接待本地和外地富商,不对外营业。随着商业发展,戏曲、歌舞走向社会,为满足各阶层人士的娱乐需要,相继出现由商贾集资兴建的会馆戏台,官宦之家建于园囿之内的府第戏台以及供平民百姓观戏之用的戏园、戏院。
仙李蟠桃大;
诗家秀句传。
——集句题李氏门联
新诗不厌百回读;
灵境何如六月寒。
——集句题潘氏红芳馆
榴花照耀菖蒲岸;
竹影扶疏翡翠亭。
——题中海丰泽园颐年堂
中南海位于北京故宫西侧,鳌玉桥以南。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统称,明朝以前曾称为太液池、西海子和西苑。始建于辽金,后经元、明、清各代不断的扩建,面积达1500亩左右(其中水面约700亩)。古代中南海一直是列朝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阁、蕉园和孤立水中的水云榭。此榭原为元代太液池中的墀天台旧址,现在还存有清乾隆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风”碑石。南海主要景物有瀛台,台上为一组殿阁亭台、假山廊榭所组成的水岛景区。重要的建筑物有翔鸾阁、涵元殿、香依殿、藻韵楼、待月轩、迎薰亭等。瀛台东现有石桥通达岸边。在中南海中还有丰泽园和静谷,是园中之园,尤以静谷的湖石假山的堆叠手法高超。中海“水云榭”,南海“瀛台”,连同北海琼华岛,构成“三海”中的“三神山”。中海一区的主要殿宇包括勤政殿,与瀛台岛隔水相望,是慈禧处理政务之所。慈禧在这里铺设一条轻便铁路通往作为别墅的静心斋。勤政殿西有结秀亭,亭西为丰泽园,园外有稻田数亩,是皇帝演耕的地方;园内有颐年堂、澄怀堂、菊香书屋,颐年堂西有春藕斋、居仁堂、植秀轩等。勤政殿西有亭名结秀亭,过亭即到丰泽园。“丰泽园”三字系乾隆手书,建于康熙年间,当年园内有稻田10亩,其中1亩3分是清朝皇帝演耕的地方(雍正之后有定制,每年仲春亥日去先农坛亲耕之先,在此演耕)。清王朝最后一次演耕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二十七日。颐年堂在丰泽园庭院内,是丰泽园中主体建筑。东厢房额曰“出山画”,西厢房额曰“烟雨图”。二匾均为慈禧手笔。颐年堂清初称崇雅殿,后改为惇叙殿,慈禧时改为颐年殿。民国初年把殿改为堂。建国初期,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该处一直是中央领导人举行重要会议的地方。毛主席常在此接见外宾。
万福屏中春永茂;
千年枝上日重光。
——题中海丰泽园颐年堂
千里春山重叠翠;
一溪寒水浅深青。
——题中海丰泽园颐年堂遐瞩楼
澄怀堂后有一座上下各七楹的遐瞩楼,位于勤政殿旁,是康熙的图书馆,—俱楠柏木装修,在楼下西室有康熙手书“图史自娱”匾额。康熙初年,词臣曾在此进讲。民国初年是袁世凯办公室,后袁世凯为了处理军事方胑的重要机宜,从遐瞩楼搬到了纯一斋。在总统府里设立政事堂,把遐瞩楼让给政事堂办公,特任徐世昌为国务卿,执诓“文的方胑”。
风前古涧琴三叠;
雪后群山玉四围。
——题中海丰泽园颐年堂遐瞩楼
点缀云峰留玉宇;
参差水榭引朱船。
——题中海丰泽园颐年堂遐瞩楼
益寿延和昭福景;
登祥荐祉颂清时。
——题中海丰泽园颐年堂遐瞩楼
落花满地月华冷;
细雨如烟碧草新。
——楷体书法墨迹联
2006年1月,英国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展出几只17世纪的中国清代瓷瓶时,一名英国游客不小心摔了一跤,将3只昂贵的中国花瓶撞成了数百块碎片,经过几个月的类似智力拼图游戏的拼接工作后,英国“拼图大师”用113块碎片“还原”出了第一只碎花瓶。其实,在我国民间,这类“拼图大师”就是古董修复专家。将破损的古董修复至原来状态,是一件耐心细致的活。因工作量大,耗时长,技艺高超的修复专家一直享有丰厚的待遇和尊敬。“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在佛山市顺德区民间,就有这么一些堪称专业级的修复名家,在业内享有颇高的声誉。顺德区书画装裱、修复师大师陈仲敢的经典修复:有一回,一个捡破烂的人拿了一副旧对联让陈仲敢修复。陈仲敢小心翼翼地打开对联一看:“落花满地月华冷;细雨如烟碧草新”,原来是清朝书画家李文田的真迹。李文田是顺德县均安镇人,为清朝咸丰年间探花,岭南著名书法家,其字画有不错的收藏价值。可惜的是,这副七言对联残破不堪,好些字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修复起来有很大难度。捡破烂的人便说不修了,把对联寄放在陈仲敢店里,看有无人将其买走。后来,陈仲敢将这副破对联拿给一位搞篆刻的罗姓老伯看。罗老伯灵机一动,想到办法了。花400多元将对联买下,然后与陈一起,从里面挑出可以辨认的8个字,凑成新的四言对:“落花满地,细雨如烟”。字挑出来后,陈仲敢按字画修复工序,将那些字从旧裱中揭下来,重新拼贴、修补,再仔细装裱好。就这样,一副残破的对联,经罗老伯的妙思与陈仲敢的巧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有了观赏与收藏的价值。这副对联现被罗老伯珍藏。
奎壁辉煌昭宇宙;
星光灿烂耀菩山。
——题广东省番禺县石楼镇(今广东市番禺区石楼街道)大岭村大魁阁塔
大魁阁塔又称文昌阁、文昌塔,坐落在番禺县石楼镇大岭村西约玉带河旁边。文昌塔犹如一支“文笔”耸立在龙津桥西堍南侧,旁边有一口鱼塘,形状就像墨砚,正是:“大魁阁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建塔前,请福建风水先生林兆声择地,他认为村西北角太虚,建塔在此可以催官出文人。在村里人看来,那正是文人所必须的“笔和砚”,有助于村里文人的“读书运”。大魁阁塔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甲申二月初六兴工,同年七月二十六日落成。建筑费1700余两白银。塔高约20.65米,平面呈六角形,边长2.8米,双隅水磨青砖墙体。塔基高0.7米,花岗岩白石砌成,三层阁式砖塔。首层门上镶花岗岩白石额,刻“作镇菩山”四个阴文正楷大字,落款“光绪十年三月李文田”。大魁阁塔首层门口两旁,逢年过节都贴出当年李文田撰制的这副对联。第二层开竖长方形石框窗,镶石额“司令司忠”四字,下款“许其光”(字懋昭,号涑文,浙江省仁和县人)。第三层开六角形石框窗,镶石额刻“日月齐光”四字,由梁耀枢(1832-1888,字冠祺,号斗南,晚年号叔简,广东省顺德县杏坛镇人)书。门前石阶四级。瓦顶前檐13行,向上减缩成6角攒尖瓦顶,卷翘脊。塔刹竖绿色琉璃宝葫芦,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次强台风袭击被台风吹斜,倾向西南。塔内各层均铺设木质楼板,有木梯盘旋可上,属塔膛内折上式。大魁阁塔还有一个特点是其灰雕,虽然经历12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但仍色彩鲜艳,令人称赞不绝,其颜料质量一流。就算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很难找到这样质量的颜料,可见建造当时出色的精巧工艺。
柳袅长绦,松擎紫盖;
叶依黄鸟,花落春池。
——楷体书法墨迹联
陈永正在《岭南书法史》一书中对李文田的书法成就颇多赞誉,认为清中叶学者阮元虽然创有“北碑南帖”一说,但阮元所倡导的碑学在广东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粤中帖学名家吴荣光晚年所书,也只有略参北碑笔法而已。直到李文田出,广东的碑派才正式形成。李文田自创的这种碑派书法,对广东书坛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应该在中国书学史上大书一笔。广东省博物馆藏有李文田写的《楷书轴》、《楷书八言联》、《行书七言联》、《隶书四屏》、《书画团扇》。广州美术馆藏有李文田画于同治庚午年(1870年)的《仿李营丘笔法团扇》,《与苏六朋合作风景人物扇面》、《楷书轴》、《楷书八言联》、《隶书六屏》。广州博物馆藏有李文田写的《篆书八言联》佛山市博物馆有他写的《节录张猛龙碑楷书轴》等6种书法。此处东莞市、江门市博物馆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均藏有李文田的作品。
临江缘山池,沿钟天地之美;
揽英接秀苑,令有公卿之才。
——题广东省顺德县大良镇清晖园澄漪亭
清晖园位于顺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同时,又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中国十大名园的古典园林,现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佛山评选“佛山人景”,清晖园以“清晖毓秀”参选,并以成为候选景点之一 。清晖园的名气,主要源于清晖园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清晖园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重要地位。清代的玻璃制品,以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为名贵,被视作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清晖园很多建筑都大量使用这种珍贵的清代套色雕刻玻璃,其中,园内保存的一套清朝乾隆年间评定的“羊城八景”,就是一套目前仅存于世的清代旧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已被初步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2003年3月,广州日报和广东南方电视台相继对清晖园保存的清代“羊城八景”作了详细的报道,由此在广州地区引起强烈的反响,吸引大批广州市民专程到清晖园一睹清代“羊城八景”的风采。
澄漪亭名为亭,实际上采用的却是典型的水榭做法:临水架起平台,平台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台上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临水一面是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观者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为何龙氏要将水榭命之为亭,难窥其原意,但是龙氏不拘常理每出新意,还会出现在清晖园
的其它方面。
灵迹遍区中,览粤会东环拱极遥涵海国;
雄州开岭表,沔浈流南汇朝宗咸卫仙城。
——题广东省南雄县广州会馆
广州会馆
坐落在南雄县县城埠前街(今南雄市市区广仁小学)。广州会馆雕梁画栋,古雅精致,是一座具有考古和观赏价值的古建筑。由旅居雄州广州商人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光绪七年(1881年)孟冬重修,比著名的广州陈家书院(建于光绪十二年)尚早。会馆是明清时期异乡人在客地建立的一种同乡会活动的场所,当时南雄有福建会馆、广州会馆等多个会馆,而广州会馆以其规模宏大、富丽堂皇,集中原岭南地区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精华而闻名,它是广东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广府(州)商人在客地建立的一座书院,是研究广东省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一处实例。馆向南,三进,占地面积3834平方米,实用面积2510平方米。大门横额有重修时岭南近代学者陈澧题的“广州会馆”石匾。会馆建筑艺术上大量运用石雕、木雕、砖雕、陶雕、壁画等装饰,遍布于院内的山墙、檐间、厅内和廊庑间,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精巧小品,各具巧心。庭院的壁上塑花画鸟,并配以清词诗句,布局精巧,立体感强,层次丰富,是岭南地区罕见的南北建筑风格结合的实例。大厅前楹柱上有咸丰年间探花李文田(珠玑巷人后裔)作的这一副馆联,联语大意说雄州与广州山水相连。
广州会馆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经济历史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慕名到广州会馆的游客络绎不绝,尤以“广府人”居多。
振起自田间,父子兵血战宣劳,贻厥孙谋绳共祖武;
威名惊海内,东西粤有功于国,口碑载道遗爱在民。
——书题广东省三水县乐平镇(今佛山市三水区乐平街道)大旗头村振威将军家庙
振威将军家庙位于三水县乐平镇大旗头村,全村现有古建筑群约1万平方米,整个村落分为南北东西四个部分,分别居住着郑绍忠祖辈的四房人。郑氏后人讲到郑绍忠的祖辈(第11世祖)有4个兄弟,郑绍忠的祖父排行老三。长房是裕仁公,居住在村落的南部;二房是裕义公,居住在古村的北部;三房裕礼公,也就是郑绍忠的祖父,居住在古村的东部;而四房裕智公,居住在古村的西部,不过由于裕智公少后人,现在村西是与裕义公的永保房支的后人杂居。而东面裕礼公这一房的住宅里面,也是有布局安排的。中间有一部分住宅与其他住宅有点不一样,这些住宅四周都垒了一米多高的麻石,显得非常坚固,据了解这些住宅墙体由三层构成,外面是麻石,里面是钢板,特别坚固,一般的大炮都不能攻破。中部的这些住宅是郑绍忠的四个儿子的住宅,另外的是郑绍忠的两个弟弟的住宅,但由于其二弟死得较早,把这房子给了义子郑润材。义子是以前随他南征北战,而且曾经救过郑绍忠一命,成为了郑绍忠的心腹干将。另外在儿子住宅的西面则是他的女儿和孙女的阁楼,东面则是郑绍忠将房子赠给其他族人(亲戚)居住的,不过之间有围墙隔开。振威将军家庙为四合院式建筑,“振威将军”为郑绍忠曾祖父的封号,占地面积293平方米,建筑面积264平方米。家庙是三开间二进厅堂式祠堂。硬山屋顶,镬耳山墙。有檐廊、头门十字天井、大殿及两侧行廊。大门大殿、行廊均对开敞、通透的“厅井”空间;门口檐廊及大殿内梁架均以木雕装饰;在其屋面与墙壁交接处,有题材为花木风景的彩绘。振威将军家庙厅堂里原有李文田撰书的这副对联,原物已被毁,现重新制作悬挂原位。
峰碣已千年,事往人来,且低回楼观古今,山川开阖;
阑干仍百尺,隔邻呼酒,须领略帆樯星斗,车盖风云。
——时任江西学政时题江西省南昌县滕王阁
滕王阁坐落在南昌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建筑规模很大,阁高九丈,共三层。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达28次之多,世所罕见。现在的阁楼建于1985年,高达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仿宋风格,临江而立。“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盛赞滕王阁的名句。唐·永徽四年(653年)。唐高祖李渊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营建,阁以其封号命名。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李元婴受封为滕王,后迁洪洲(南昌)任都督,据说唯一的建树就是在653 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这座楼台“滕王阁”。上元二年(653年),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席间所作《滕王阁序》,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滕王阁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名扬四海,序因阁流芳百世,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风流。继王勃之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江西第一楼”之誉。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犒赏诸臣,赋诗填词,观看灯火。上联起首,大起大落挥毫,“峰碣已千年”,世间万物消长,眼前的峰碣(西山)就是千年之证。“楼观古今,山川开阖”,伴随着多少“事往人来”,仿佛都印记在滕王阁这一丰碑上。下联抒发了作者自信与豁达的胸怀,他重登这座百尺高楼,凭栏远眺,感慨南昌这地方人杰地灵。
李文田贺赠联
寡欲罕所缺;
识曲听其真。
——赠云侪
玉房掣锁声翻叶;
金斗熨波刀剪纹。
——1892年集顾况、白据易诗句书(行书)赠友人均望大兄
上联集自唐·顾况《乌啼曲二首之一》诗句;下联集自唐·白居易《缭绫》诗句。
万重琼树宫中接;
一轴烟花象外搜。
——集唐诗句赠友(楷体书法墨迹联)
上联集自唐·窦牟《七律·洛下闲居夜晴观雪寄四远诸兄弟》诗句;下联集自唐·罗邺《七律·览陈丕卷》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
锦瑟无端五十弦。
——集唐诗句赠友(楷体书法墨迹联)
上联集自唐·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下联集自唐·李商隐《七律·锦瑟》诗句。
我书意造本无法;
此老胸中常有诗。
——集宋诗句赠友(楷体书法墨迹联)
上联集自北宋·苏辙《七言排律·石苍舒醉墨堂》诗句;下联集自南宋·陆游《湖山寻梅》诗句。
折芳远寄三春草;
援笔应成六韵诗。
——集唐诗古籍句赠友(楷体书法墨迹联)
上联集自唐·皇甫冉《七律·酬张二仓曹扬子所居见寄兼呈韩郎中》诗句;下联化典自南朝·梁·沈约《二十五史·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句。
澄波万壑洁澜千里;
陈书十箧宿酒数壶。
——集南朝词句赠友(楷体书法墨迹联)
上联集自南朝·宋·鲍照《河清颂》词句;下联集自南朝·梁·沈约《二十四史·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二》句。
深谷夏凝,小山春积;
紫川东注,赤水南流。
——集古籍词句赠友(楷体书法墨迹联)
上联集自唐·令狐德棻《二十五史·周书》句;下联前句集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一卷三·河水》句,后句集自北齐·邢子才《甘露颂·七首其三》词句。
南极赤岸,东临沧海;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集三国·魏·曹植词句赠友(楷体书法墨迹联)
上联集自三国·魏·曹植《自试表》词句;下联集自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词句。
清规雅裁,兼擅其美;
赏心乐事,所寄伊人。
——集唐·姚思廉《梁书》句赠李渚云仁兄(楷体书法墨迹联)
上下联均集自唐·姚思廉《二十四史·梁书》词句。上联出自《二十四史·梁书·列传第九》,下联出自《二十四史·梁书·列传第四十四》。
李文田撰挽联
遗疏尚淋漓,故老遽传虚甲帐;
忠魂休怅望,汉家终不弃珠崖。
——挽吴碧山军门
斯人未免有情,叹文山声伎,逸少管弦,同谁细语谈心,欲为王郎歌斫地;
到死何能不疾,任宋玉微辞,东坡绮语,此后莫须犁舌,定知灵运早生天。
——挽潘槐史郎中
李文田合撰、应对联
张之洞;(李文田)
陶然亭。(张之洞)
——李文田应对张之洞
“陶然亭”的名称,始于清代康熙年间。当是有位叫江藻的人,担任窑石监督,在窑厂的慈悲庵内,修建了自己休息的三间厅,并取白居易诗中“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二字,将自己休息室命名为“陶然亭”。陶然亭公园因有此而得名。清代显官张之洞擅长对联,尤其喜欢无情对。一日,张之洞和工部侍郎李文田在陶然亭饮酒赏风景,张之洞一时兴起,口吟“陶然亭”,向李文田索要无情对,他认为要答出这个对子是很难的。没想李文田只沉吟片刻,便爽然笑道:“若要无情,此非阁下姓名莫属。”张之洞一听,抚掌叫好。原来,该联上、下句的第一个字,均为中国的姓氏;第二个字“然”与“之”,均是虚词;第三个字“亭”与“洞”又均为名词,从词性上看,这副对联对得十分工稳。只是上、下联之间意义上没有任何关联,这样的对联在对联格式上叫做“无情对”。
木已半残休纵斧;(佚名诗)
果然一点不相干。(张之洞)
萧何三策定安刘。(李文田)
——李文田与张之洞续对某人诗(无情对)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佚名一句诗出上联,张之洞作答:“果然一点不相干”。“果”对“木”,乃物名;“然”对“已”,为副词;“一点”对“半残”,皆量词;“不”对“休”,为副词;“相”对“纵”,皆为介祠(副动词);“干”对“斧”,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可谓字字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而李文田所对,亦有同工异曲之妙。
悼挽李文田联
积感填膺,斯人竟以衡文老;
遗书满箧,馀事犹堪艺术传。
——翁同龢挽李文田
挽联对李文田的人品和学术都给予高度评价。
士林奉公为师范,朝列推公为端人,独忧四海多艰,屡上青蒲陈谏疏;
词馆与我相切磋,粤疆与我商战守,深痛十年不见,徒悬朱鸟耿文章。
——张之洞挽李文田(李文田墓志联)
李文田墓位于广州市白云山象牙峰。淹没在白云山象牙峰树林之中的李文田墓地,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墓前有一对高达五六米的连州青石华表,成六角柱式,华表顶上“蹲着”一对狮子,上面刻有当时的两广总督、大学士张之洞所撰的这副对联,联语高度评价了李文田的一生。文中直呼李文田为“约农先辈”。据《李文田传》作者梁基永考证,这副对联是张之洞所写祭文的浓缩部分,祭文中张之洞将老师李文田在中法战争中,为张之洞出谋献策所作的贡献真实地记录下来,在目前的史料和人物传记中,是罕有提及的。李文田墓冢为半圆形,石砌,约10平方米,墓碑已被损坏,并被放到约150米远的另一墓地上。李文田墓地的墓碑处则换上一刘氏夫妇的墓碑,除墓碑被损外,墓地基本完好。墓地左侧,有一块光绪帝赐于李文田的祭葬碑完好无损,同样是连州青石所制,碑顶有双龙绕护,上面清楚刻印着李文田的生平事迹,碑文双龙环绕,十分华贵,界石上写明“李探花界”字样。墓地最右侧的界石上,则写着“李文田第税界”的字样。墓前岩石上,还有李文田之孙、著名甲骨学者李棪题写的“正气”等书法。御赐碑湮没在深深的草丛中,不显眼,反而保存得相当完整。疑似“探花墓”的坟墓是一座很有晚清特色的“太师墓”,除了墓碑外还在两侧用青石围成弧形,如同太师椅。记者看到,墓碑上并没有李文田的官衔、名考,而是一位刘姓人的名字;并且墓碑与周围的青石年代明显不同,墓碑较新,所立时间为1926年;而青石较旧,墓碑与青石间有断裂痕迹。据考古者推测,李文田原墓被新坟偷葬,碑为新立,但保留了“太师墓”的原貌。在这座墓山下约70米的地方,一块墓碑引起考古者的好奇。墓碑上分明写着“皇清诰授广禄大夫礼部右侍郎”(李文田官衔)字样,但头衔下方的文字同样不是李公名讳,而是另一刘姓人姓名,且新名字是覆盖住下面的字迹。因此,考古者认为,这块碑是李文田的真碑,但被人盗用并被窜改字迹。
题咏、纪念李文田联
勋业西平望;
文章北海风。
——
李曲斋集清·李文田遗墨字撰题广东省顺德县均安镇上村李氏宗祠联
广东省顺德县均安镇上村李氏宗祠始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八年建成。建成之日,李文田手书“李氏宗祠”。京都文学宗人翰墨名流送来楹联祝贺,楹文涵盖李文田文风业绩。祠内李文田的宫廷画像挂于大殿之壁。画像为工笔丹青,可以从中领略宫廷画之风采。上联“勋西平望”之“西平”,典出东汉西域李氏郡望(陇西郡),与李唐宗族是一系。又意指李文田精熟辽金元史,被同僚誉为西北地理学家,业绩西平可望。下联“文章北海风”之“北海”,典指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号北海,擅行楷取法二王,自成面目,反对一味摹仿。言“学我者死,似我者俗”。联语盛赞李文田书法工欧阳询、博汉魏碑融篆隶楷一炉,不拘泥于古而自成一家,大有北海风格,为历代藏家所珍。
嘲讽李文田联
旧有文名,李仲约无非约略;
新开鼎记,陈伯商大可商量。
——佚名撰嘲讽李文田、陈鼎(科场)
某乡试科场,浙江省正主考为李文田,字仲约;副主考为陈鼎,字伯商;新开鼎记,杭州城一钱庄名。
作者:
豆腐
时间:
2009-6-7 14:00
附录:【李文田轶事、趣闻】
〖名在孙山外〗
李文田在清代任工部右侍郎等职,在中探花之前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清咸丰九年(1859年),李文田上京赴试,在北京的关帝庙内拜神求签。签语云“名在孙山外”,遂以为是个不好的兆头,终日无精打彩。同行的另一个广东人忙问其故,李文田答:“我求了一支‘名在孙山外’的签,想必今科落第无疑了。”那人哈哈大笑,“名在孙山外,说不定姓孙的中在你前面,你又何必发愁呢?”殿试的结果状元为孙家鼐,榜眼为孙念祖,李文田中的是探花,恰巧是“名在孙山外”了。
〖李文田与清晖园〗
顺德县历史名士之多,在广东省名列前茅。尤其是清晖园园主黄士俊,以及和清晖园关系密切的探花李文田等,在岭南名士史中,当属不可遗珠之士,园主龙家一门三进士,亦是广东名士之家中的佳话。
李文田入仕后,历任翰林学士、国史馆编撰、乡试主考,最后任礼部兼工部右待郎。在京城与同是顺德人的龙家关系密切,后来还将女儿嫁给龙廷槐的曾孙龙渚惠,成了儿女亲家。自此两家关系也就更非比寻常。李文田每次回乡,自然要到大良看看自己的宝贝女儿,小住清晖园更是件最寻常不过的事。日子久了,清晖园也就渐渐成为李文田的半个家。龙家也自然热情款待这位探花岳父大人,让他住得开开心心。
李文田除了对元史、金石有深湛的研究外,他还是清末杰出的书法名家。他的北魏休,在当时是十分有名的。在清晖园中,兴致来时,便挥毫题字,也就留下了不少墨宝。如归寄庐,为清晖园增添了不少秀色。
李文田也是个嗜书如命的藏书家,平时薪俸除了家用外,大多用于购买书籍、碑贴,后来他搬到广州住,但在清晖园也留下几千册书及大量珍贵的拓本。可惜抗战期间,龙家主人弃园而去,再加上年久失修,园内的不少藏书和碑贴都让仆人给变卖了,剩下的也全让白蚁给吃了个精光,个分可惜。聿好,李文田留下的几个题字至今犹存,可让人想起他与清晖园的一段不寻常的因缘,好让人抒发一下雪泥鸿爪之慨。
〖同情梁启超〗
作为自幼苦读出身,后成为清咸丰年间探花的李文田,深知学术艰辛,更知卓越英才千载难逢。因而,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主持江南乡试时,从应试举子中精心挑选出众多英才,获“江南名榜”美誉。后来,历任四川、浙江等会试主持乃至学政,慧眼仁心,使一大批英才脱颖而出,如李慈铭(著名学者)、蔡元培(北大校长),吴道鎔(著名学者)、陈伯陶(探花)、江标(状元)等人,但他惟一深感可惜的是梁启超落选一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文田任会试副总裁。当时极力鼓吹维新的“康梁”二人,令老佛爷和许多朝廷大员侧目刺眼,而殿试考官们更感芒刺在背,他们深知这两位广东举人才华出众,一不留神给他们夺魁天下就吃不了兜着走。因而在评判考卷时他们都力求小心谨慎,一旦发现有“康梁”文风试卷都立即作废。
当时,阅世甚深的康有为在应试时一改平日文风,中规中矩地写了篇八股文,因而得逃“法眼”,高中进士,而梁启超年少气盛,下笔还是那样肆意汪洋,满纸秋霜,自然被考官们一眼看出,结果,可想而知。
事后,作为会试主持人且是广东同乡的李文田找出梁启超落第试卷,在背后题上张籍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尽道爱莫能助之意。梁启超知道后,铭感不已。李文田去世时,梁启超撰写了一副挽联,其中下联为:“岂为明珠垂泪,中楹为位哭先生”,饱含着对先生知遇之恩的感激,同时,也成为这两位近代名家鲜为人知的一段佳话。
〖质疑《兰亭序》作者〗
作为大书法家,李文田不仅以其酣畅饱满,融篆隶楷于一体的书法卓然独立,他更摒弃陈见,目光如炬,指出千年来人们奉若神迹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作,在书法界掀起轩然大波,成为书法史上浓墨重彩的人物。
众所周知,王羲之书成《兰亭序》后十分珍爱,并一直传为家藏珍宝。唐初,李世民久闻“天下第一行书”大名,更得知真迹在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手中,便命萧翼设法盗得这一稀世珍宝。大喜过望的李世民当即命众名家临摹,然后又将真迹摹刻分赠近臣。太宗皇帝去世时《兰亭序》也随之陪葬,一代神品从此渺然无踪。不过,后世翻刻版本极多,但仍以宋代宣和中年所刻的定武本最为神似,后世称为《定武兰亭》。
李文田在深入研究后发现,这篇《兰亭序》并非晋人所作。他的观点是“文之题目与内容与《世语新说·企羡》刘孝标所征引不同。是以梁以前之《兰亭》与唐以后之《兰亭》,文尚难信,何有于字?”
《世语新说·企羡》中有一段关于王羲之的记录: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之《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喜色。然后他就将所作的《临河序》附上并作注解,《临河序》与《兰亭序》大体相似,只是在结尾处没有了“夫人之相与”等167字,另外,结尾多了一句“右将军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右,前余姚命令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一斗”等40字。
李文田还认为,“古称右军书为龙跳天门,虎踞凤阁,又曰银钩铁画,故世无右军之书则已,苟或有之,必其与爨宝子龙颜相近而后可。”为进一步肯定自己观点,他还作了四首绝句进行申述。其中,“唐人未甚重兰亭,洲圣尊崇信有灵。南渡大夫争聚讼,后来都不作刊经”。可谓深谙三昧之人的真知灼见。
李文田的这些观点,发前人之未发。可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方言注解《三字经》〗
李文田对启蒙教育十分重视。清光绪年间,顺德人徐炳带从北京携回李文田注解的《三字经》并刊印发行。或许,在历代众多《三字经》注解版本中,这是最特别的一本。因为他是用当时地道广州官话口语作注,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也十分亲切。如“人之初,性本善”,就解释为:通天下人的始出生出世,天畀过人心,本来就有善无恶。再如,“融四岁,能让梨”。他解释为:试睇古人有一位孔融,四个年头就晓到推让雪梨过亚哥食。十分口语化,如同讲故事,小孩读来必娓娓动听。不过,作为大学者,他有时还是忍不住再写几句引申一下,如在“融四岁,能让梨”后,他写道:让则不争,让则有礼。善处兄弟者,莫过于让台伯夷齐天下。国家可让,而况财物乎?由浅入深,见微知著。
另外,行文中还保存着大量现在我们还一直沿用的熟语,如“细文仔个时无十分用功读书”。(幼不学)。“孟子做仔个阵时,无十分用功读书,激衬老母”。(子不学,断机杼)等等,十分有趣,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当年语言留下十分难得的资料。
一位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能在闲暇为此书作注,不难看出他对下一代教育的一片苦心。可幸的是,他的后代都诗书满腹,特别是两位孙子,更卓然成家。大孙子李棪斋经蔡元培推荐,入读北大,成为胡适学生,精研甲骨文,学问渊博,后应聘到牛津大学任教14年,回香港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二孙子李曲斋则一直生活在广州,临池数十年,成为一代书法名家。以前,每年春节期间,广州文化公园门口那幅笔墨淋漓、龙翥凤跃的对联就是出自李曲斋的手笔。
可见,李文田深谙教育之道,正如三字经所说的那样: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李文田的学术成就〗
李文田多才多艺,博览群书,擅长词章书法,同时又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爱国学者。其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平生用心最多、用力最专的是“西北史地之学”。是清代道、咸以后勃然兴起的西北史地之学的主将,也可以说是“蒙古学”的奠定者之一。他的大量著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边疆史地之学重要的参考典籍。
从学术眼光上看,李文田堪称一代奇才。首先对王羲之《兰亭序》的可靠性提出了怀疑。20世纪60年代初,那场牵动许多文化名人介入其中的《兰亭序》大辩论,正是因为郭沫若先生读了李文田的《定武兰亭跋》而引发的,据说这场辩论引起毛泽东的瞩目。李文田并不以书法家呜世,而他的字一如他的品格和学养,笔重墨凝,古拙遒劲,丝毫没有轻柔媚巧的俗态,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书法上,同样是一个注重传统而又勇于创新的人。
李文田对西北史地的特殊兴趣,来源于他对西方列强的警惕和反感,特别是来源于沙皇俄国对我国东西北边疆明目张胆的觊觎和蚕食。咸丰、同治之际,沙俄乘着中国发生内乱,占领了中国新疆的伊犁地区的大片领土,许多边防险要被俄军所控制,这等于中国西部国门洞开,俄军可以进一步向内地侵蚀。后来左宗裳率军平息了新疆的动乱,向沙俄显示了清朝捍卫领土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同时,杰出的外交家曾纪泽(曾国藩长子)同沙俄政府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艰苦卓绝的谈判,终于从侵略者手中索回了伊犁大部分失地。对国家安危深怀忧虑的李文田,从伊犁事件中深深觉察到边疆历史地理的重要性,也感到以往的记载多有疏误,从长远看,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于是,立即将自已的学术重心转到西北史地方面,以20多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一系列著作,从而将我国的西北史地学推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著作量很大,有些在生前就刊刻了,流布甚广,影响很大;有些只保存下稿本,至今还没有刊刻。刊刻了的有《元圣武亲征录校注》、《元秘史注》、《朔方备乘札记》、《和林金石录》等;尚无刊刻的有《塞北路程考》、《元代地名考》等。
欢迎光临 槐花公社 (http://huaihuagongs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