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公社

标题: 济南楹联漫话 [打印本页]

作者: 豆腐    时间: 2009-7-29 20:50
标题: 济南楹联漫话
网易博克  博主:好老头
====================
(一)

趵突泉畔三联交辉

济南素享“泉城”之誉,据不完全统计,济南老城区有泉100余处,其中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的有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金线泉等40余处。有“天下第一泉”之誉的趵突泉,在趵突泉公园内,三股泉水由地下涌出,“泉源上奋,水涌若轮”(郦道元《水经注》),盛水时水柱可高达1米多,“趵突腾空”历来均列“济南八景”之首。趵突泉泉池呈方形,北有泺源堂、南有回廊,东架来鹤桥,西临观澜亭。泉池周边,有十分醒目的三副诗联,它们与壮观的趵突泉交相辉映,令人过目难忘。

其一为: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赵孟頫诗联;金棻书)   

该联在趵突泉泉池北侧泺源堂门前。出自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所作的七律《趵突泉》。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卒谥文敏。赵孟頫是宋宗室(宋太祖赵匡胤第11世孙),仕元后,因“才气英迈”受到元世祖忽必烈赏识。赵孟頫于1292年至1295 年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当时济南路辖历城、章丘、邹平、济阳四县和棣州、滨州二州),当时济南一代社会安定,已30年没有战事,经济发展良好。因此,赵孟頫在济南任职比较清闲,他常与妇人管道升一起游览济南山水,济南名胜都留有他们夫妇二人的足迹。赵孟頫离开济南后,曾回家乡吴兴小住,遇到了好友周密。周密祖籍济南,赵孟頫向他描述了济南名山胜水,并且为他绘了一幅《鹊华秋色图》。该画生动地描绘了济南北郊鹊山至华不注一代的风光,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清代此画传入宫中,乾隆皇帝极为喜爱,时时御赏,曾题跋九则。该画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济南期间,赵孟頫作有《趵突泉》诗,诗曰: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诗中对济南趵突泉作了形象的描绘,也表达了作者荡涤世俗杂念,追求高尚情操的感情。该诗出后,后人和者甚众,成为古代诗坛一段佳话。泺源堂的对联,就是这首七律《趵突泉》的颈联。

该联形象地描述了趵突泉的非凡气势。上联写的是趵突泉给人们的视觉感受,下联写的是人们的听觉感受。趵突泉水由地下涌出,恒温18摄氏度左右,冬日泉池气雾弥漫,形同仙境;泉水沸腾喷涌,浪花四溅,水声震撼人心。华不注在济南老城东北郊,俗称华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鞍之战古战场,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兹山何峻秀,翠绿如芙蓉”之赞。明清之前,华不注堪称济南第一名山。大明湖在济南老城北部,明清以来,一直与千佛山、趵突泉并称“济南三大名胜”。华不注和大明湖都离趵突泉很远,趵突泉的水汽、水声其实是不会传到那么远的地方的,作者只是运用了形象思维和夸张手法,极言趵突泉气势之壮阔而已。

该联书写者金棻(1896-1975),名树棻,号默盦,济南人。其书法颇有汉魏六朝碑帖之风骨,大气而不失隽秀,苍劲而不失潇洒,雄奇豪逸,神采飞扬。该联书法与联文珠联璧合,极富艺术感染力。

其二为:
三尺不消平地雪;
四时常吼半天雷。
            (张养浩诗联;武中奇书)     

该联在趵突泉泉池西侧观澜亭,出自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所作的七律《趵突泉》。

张养浩(1270-1329),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孟,自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张养浩祖籍章丘,自祖父张山迁居历城。张养浩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济南度过的,他“年少而志厉,绩学而善文”,20岁时被荐为东平学正,从此踏上仕途。任堂邑县尹期间,他惠政施民,有口皆碑,后召入京师,屡得升迁,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忠,封滨国公。至治元年,张养浩“自度不能行其志”,遂激流勇退,辞官归里,回济南故居云庄(今济南北园张公坟村)隐居了七年之久。其间朝廷多次召任,他皆坚辞不就,直到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大旱,朝廷派他赴陕西赈灾,他才应聘赴任,惜因劳瘁过度而卒于任所。《元史·张养浩传》对他有“为苍生尽瘁”之赞。张养浩隐居济南期间,游历了济南诸多名胜,写了不少游记、诗词等。其《趵突泉》诗曰:

绕栏惊视重徘徊,流水缘何自作堆?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
深通沧海愁波尽,怒撼秋涛恐崖摧。
每过尘怀为潇洒,斜阳欲没未能回。

观澜亭前的对联,就是这首《趵突泉》诗的颔联。该联与泺源堂赵孟頫诗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上联写趵突泉给人们的视觉感受,下联写视觉感受。上联将趵突泉那浪花翻飞的三股泉水比作永远不会消失的“三堆雪”,可谓奇思妙想;下联将泉水的喷涌之声比作“半天雷”,显然也是故作夸张,而此“雷”又“四时常吼”,就显得更加离奇了。明人刘勅《历乘》记趵突泉曰:“三窟突起,雪涛横飞,声如轰雷,冬夏如一”,可为该联最佳注脚。

该联书写者武中奇(1907-2006),济南长清人,曾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画院副院长等。该联写得刚劲雄浑,极富力度感,与趵突泉翻腾喷涌的气势交相辉映,十分醒目。原诗中的“半空雷”,书写时易为“半天雷”,不知何故。

其三为:
滋荣冬茹温常早;
润泽春茶味更真。
           (曾巩诗联;关友声书)   

该联在趵突泉泉池东侧望鹤亭(今为茶社),与趵突泉隔桥相对,出自宋代文学家曾巩所作的七律《趵突泉》。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号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1072-1073年,曾巩曾任齐州(济南)知州,在齐州期间,他打击豪强恶霸,稳妥地推行新法,大搞水利建设,修建了北水门、百花堤等等。曾巩因政绩卓著,深受济南百姓爱戴,离任后济南百姓特建祠纪念他。曾巩在济南写下了许多咏赞济南风光的诗,其《趵突泉》诗曰: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旁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
曾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望鹤亭前的楹联,就是该诗的颔联。该联上联写趵突泉水温。曾巩《齐州二堂记》中记:“趵突之泉冬温,泉旁之蔬果经冬长荣,故又谓之温泉。”这段记述是对上联的最好注释。下联写趵突泉水质。趵突泉水质清洌甘甜,且含有多种矿物质,是上佳饮用水,用趵突泉水泡茶,能更增加茶叶的香味。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饮用水是从北京玉泉带来的。行至济南,乾隆皇帝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弃玉泉水而改用趵突泉水了。趵突泉也因此得“天下第一泉”之誉。望鹤亭在趵突泉公园建成后已被辟为茶社,门前悬此联,既赞美了趵突泉水,也切合茶社性质,堪称妙构。

该联书写者关友声(1906-1970),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济南人,原名关际颐,字友声,以字行。启功先生对关友声书法有“章草笔势,雄强遒上”之评价。此联书法雄秀兼融,清新工稳,令人过目难忘。

总之,趵突泉畔的这三副楹联,皆出于名家咏趵突泉诗,其作者对济南这座城市、对趵突泉都有深厚感情。三副楹联的书写者,都是济南籍著名书法家,书法风格各具特色。三副楹联与趵突泉三注泉水交相辉映,实可谓联因泉而生辉,泉得联而溢彩。
作者: 豆腐    时间: 2009-7-29 20:52
(二)

大手笔题联颂清照

    李清照(1084-1156?)是宋代著名女文学家,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兼工诗词文赋,尤以词成就最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朽地位。李清照的词,善于“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遹《金粟词话》),善于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其艺术成就“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被推为词坛“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她生值民族灾难深重之际,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为纪念这位著名女文学家,济南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在趵突泉公园内的“丁公祠”(祀清末山东巡抚丁宝桢)原址修建了李清照纪念堂。纪念堂在漱玉泉和柳絮泉旁,环境雅致清幽,建筑典雅精美。纪念堂正厅“漱玉堂”,匾额由郭沫若题写,门前悬有一副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
               (郭沫若撰、书)

该联作者郭沫若(1892-1978),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该联上联状写了李清照故居的环境,下联称赞了李清照的成就。关于李清照故居,清人田雯有《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认定李清照故居在柳絮泉畔,诗曰:“跳波溅客衣,演漾逥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沙禽一支飞,独向前洲去。”其后任宏远《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亦曰:“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李清照故居在柳絮泉之说遂渐为人们沿用。其实,田雯等认定李清照故居在柳絮泉是缺乏确凿根据的,至少宋、元、明三朝史志文献对李清照故居皆无记载。郭沫若在联中化用了田雯诗意,作者没有正面肯定李清照故居就在柳絮泉畔,使用了“大明湖畔,趵突泉边”这样一个更广阔的地理概念,是比较审慎的。尽管如此,该联依然会给人以“此地即李清照故居”的印象。

下联中提到了《漱玉集》、《金石录》两部著作,前者为李清照词集,后者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学著作。赵明诚一生广搜钟鼎碑刻,以毕生之力编写了著名的《金石录》。在编写过程中,李清照曾协助丈夫做了大量工作,赵明诚英年早逝后,她又对《金石录》进行了精心整理,并且作了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金石录后序》。从某种意义上说,《金石录》是一部凝聚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二人共同心血的著作。至于作者评价李清照“文彩有后主遗风”,也是沿用的前人观点。清人沈谦《填词杂说》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南唐李后主(煜),是宋代之前词坛成就最高的词人。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间词话》)将李清照与李煜并称,是对她在词坛地位的高度肯定。

总之,该联以平易的语言对济南女词人李清照的身世和成就作了概括,强调了李清照纪念堂的纪念意义。郭沫若还为李清照纪念堂题诗一首,曰:“一代词人有故居,半生漂泊撼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此诗与该联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郭沫若的书法名重当代书坛,国内名胜多有其题刻,其字体兼具宋四家意味,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该联书写用笔果断从容,逆入平出,回锋自如;结构疏密相间,俯仰有姿;字体明快飘逸,赏心悦目。

李清照纪念堂大门原悬一联,2001年纪念堂扩建后移于后院。该联为:

词人称三李;
宋代有二姬。
       (舒同撰、书)

该联作者舒同(1905-1998),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原名文藻,字宜禄,江西东乡人,早年参加红军,为中共党内学者型高级干部,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其书法以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为本,兼取各家之长,独创“七分半”体(即结体上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他的书法浑圆有力,外柔内刚,具有独特风格,时人称为“舒同体”。该字体深受人们欢迎,已被作为电脑使用汉字字体之一,简称“舒体”。

该联上联所称的“三李”,指李白、李煜、李清照,典出清人王又华《古今词论》。王氏道:“沈去矜(即沈谦)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最早的词作者之一,词最初只是民间歌词,至唐代始有文人参与创作,故学界一般认为词起源于中唐,至晚唐渐臻完善,五代发展光大,宋代达到顶峰。李白的《忆秦娥》就是我国早期词作的优秀作品,只是李白诗名极盛,词名往往被诗名所掩而已。王又华将李白、李煜、李清照并举,并非仅仅因为三人皆为李姓,也是把他们分别看作是唐、五代、宋三个时期词的顶尖词作家的。此论或有可商榷之处,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聊备一说。

下联所说的宋代“二姬”,其一自然是指李清照,其二该为何人?考南宋朱熹曾曰:“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朱子语类》卷140)南宋黄升亦曰:“李易安、魏夫人,使在衣冠之列,当与秦七(即秦观)、黄九(即黄庭坚)争雄,不徒擅名闺阁也。”(《花庵词选》)魏夫人是曾巩之弟、徽宗朝宰相曾布的妻子,文学家魏泰的姐姐,善于填词,故朱熹将其与李清照并举。明人陈霆论及宋代女词人时,则提到了另外两个人,即孙道绚和朱淑真。他说:“古妇人之能词章者,如李易安、孙夫人辈,皆有集行世,淑贞继其后,所谓代不乏人。”(《渚山堂词话》)可见,人们提到宋代女词人时,除了李清照,就主要就是魏夫人、孙道绚、朱淑真三人了。公允地说,这三位女词人在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应该是朱淑真。朱淑真,钱塘(今杭州)人,自号幽栖居士,极富诗才,惜婚姻不遂素志,精神长期处于痛苦之中,有《断肠集》、《断肠词》存世。朱淑真的词,继承了晚唐五代词风,状物言情委婉细腻,虽多含幽怨之情,但词风清新婉丽,十分耐读。清人陈廷焯论道:“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者魏夫人也。”(《词坛丛话》)如果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来说,能与李清照并称“二姬”的,无疑当属朱淑真了。至于该联作者心目中的“二姬”究竟指的是谁,依此理推测,应该是朱淑真。“姬”是古代对妇女的美称,同时也可释为“妾”、“宫中女官”等。作者在这里以“姬”称谓李清照等女词人,虽然是出于美意,但极易引起歧义。应该说,此字下得不算高妙。

李清照纪念堂院内“叠翠轩”有抱柱联曰:
清音万代,名泉漱玉;
独步千秋,居士易安。
          (季羡林撰;陈梗桥书)

该联撰者季羡林(1911——),是当代著名学者,山东临清人,曾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季羡林先生自6岁赴济南求学,19岁考入清华大学离开济南,对济南有深厚感情,对济南女词人李清照亦至为景仰。该联上联之“清音万代”取意双关,既是在状写漱玉泉潺潺水声,也是在歌颂李清照作品。下联“独步千秋”则是对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高度肯定。

该联书写者陈梗桥(1940——),济南人,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该联写得峻秀洒脱,清爽健畅,与叠翠轩幽雅的环境十分协调。

2001年,趵突泉公园对李清照纪念堂进行了扩建,于原址北侧辟建后院,筑有“静治堂”、“有竹堂”、“淡月亭”等,由碑廊与前院相通。“静治堂”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在莱州时的斋名,“有竹堂”原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汴京时的斋名,此皆属借用。静治堂前有一联曰;

济南泉水,洛下园林,间气英华钟韵语;
故国前尘,归来梦影,偏安文献让遗嫠。
          (启功撰、书)

该联作者启功(1912-2005),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家,字元伯(一作元白),满族,姓爱新觉罗,北京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该联上联提到的“洛下园林”,记录的是与李清照的成长有关的一件事情。宋哲宗绍圣年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任秘书省校书郎时,曾在洛阳住过一段时间。洛阳是唐朝的东都,在大唐鼎盛时期是极为繁华富丽的地方,官宦豪富在洛阳多建有私家园林。安史之乱后,洛阳迅速衰败,众多园林也随之荒芜了。李格非考察了洛阳诸多名园的兴废情况,撰写了著名的《洛阳名园记》。文章在详细记录了洛阳的19处名园后,李格非发表了一段议论,他由洛阳名园之兴废,写到了天下之治乱,继而联想到唐朝的兴亡。最后,他警告“公卿大夫”们,不要“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李格非是一位有思想、有才华、为人正直的学者,李清照的成长,是深受父亲影响的。上联由李清照出生的泉城济南写到李格非作《洛阳名园记》,实际上是概括了李清照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间气”的原义是指臣子之气,后人引申指那些通灵奇特的人的气质。宋人张端义在评论李清照《声声慢》词时曾说:“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鹤林玉露》)作者在这里是说,李清照那奇特的气质和才华,都集中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了。下联写的是李清照流寓江南后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她在南宋文坛的地位。李清照南渡后,始终盼望着中原早日收复,惦念着在异族统治下的父老乡亲。她在词中写道:“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菩萨蛮》)她在诗中写道:“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然而,在南宋朝廷推行对外妥协投降策略的情况下,她的故国之思只能是梦想。“偏安文献”指的是南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意思是说:偏安一隅的文人们虽然写了不少东西,但他们的成就都远远不及一个寡妇(指李清照,晚年的李清照曾自称“闾阎嫠妇”、“嫠家”)。这一论断,与清人所说的“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是一致的。总之,该联高度概括了李清照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作者用典自如,不露斧凿痕迹,字里行间洋溢着书卷气。

启功先生的书法结体精严得当,清朗刚健;布势轻重有别,主宾相济;时人称之为“启功体”。这幅楹联写得大气而不失俊秀,潇洒而不失端庄,令人过目难忘。

李清照纪念堂后院还有一联:

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
漱玉词积多年国恨离愁。
        (欧阳中石撰、书)

该联作者欧阳中石(1928——),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山东肥城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

该联与郭沫若联“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可互相补充,郭联侧重颂李清照作品的艺术成就,此联侧重颂李清照作品的思想价值。《金石录》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不是文学作品,按理说是根本不会有什么“闲情好梦”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如此设问呢?前面已经说过,《金石录》实际上是凝聚了赵明诚、李清照共同心血的一部著作。赵明诚这部著作的编写,主要是在屏居青州时期和任职莱州、淄州时期,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详细记述了他们该时期的生活:“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已使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禄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于是几案罗列枕籍,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他们志同道合,努力工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早早把《金石录》写好,让它刊行于世。编著《金石录》的工作是复杂艰巨的,但对赵明诚、李清照来说也是充满乐趣的。李清照在《后序》中还记述了他们猜书斗茶的趣事:每天晚饭后,他们都会煮上一壶茶,然后一方随意指一本书,让对方说出该书所记某事在哪一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饮茶先后。猜中的往往高兴得捧着茶杯哈哈大笑,以致茶水都洒在了身上。可以说,《金石录》也是赵明诚、李清照二人爱情的结晶,那里面确实寄托了他们的情和他们的梦。由此观之,作者的设问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下联着重赞颂了李清照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李清照在国家和民族深受灾难的同时,自己也饱经家国之痛:先是被迫弃乡南渡,接着是故居惨遭兵燹,丈夫英年早逝,兵荒马乱中孤身长途逃难,一度居无定所,不幸再嫁驵侩,文物毁弃殆尽,等等等等。晚年李清照更是无比凄苦,正像她在《声声慢》中所写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甚至,连这样一位杰出女词人最后命终何时,葬身何处都无人记载。可以说,“国恨离愁”伴随了李清照的后半生。也正是由于这多年的国恨离愁,才使李清照的作品充满了家国之思,充满了昂扬正气,充满了无限悲情。

该联书法格调清新高雅,运笔沉着端庄,字体研婉秀美,给人以俊朗而又飘逸,古朴不失华美之感。

总之,济南李清照纪念堂的楹联,多为大手笔所撰、书,联联立意精到,幅幅赏心悦目;精品密集,异彩纷呈,实属难得。
作者: 豆腐    时间: 2009-7-29 20:54
(三)

(按:此文中有两处本人尚拿不准,特向大家请教。一是“双学士”究竟指的都是谁?二是“娄水”究竟是指的哪里?望识者不吝赐教,谢谢!)

白雪楼曲高颂沧溟

明、清时期,济南涌现出一大批著名诗人,形成了为时人所瞩目的“济南诗派”(亦称“历下诗派”),李攀龙就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济南历城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李攀龙45岁时一度辞官归里,在济南东郊鲍山筑白雪楼隐居,后来又在大明湖边新建了一座白雪楼(二楼早已不存)。白雪楼楼名取“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之意,表达了他高雅耿介的情操。李攀龙是明代中期嘉靖年间的一代文坛领袖,为“后七子”的主将,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后人为纪念李攀龙,在趵突泉先后又建了一座白雪楼,后颓毁。1996年,趵突泉公园在趵突泉附近重建白雪楼。新白雪楼古朴典雅,面积400平方米。楼内正厅有李攀龙铜像及诸多陈设,楼前悬有一联:

人拟古今双学士;
天开图画两瀛洲。
      (边习诗联;孙墨龙书)

该联出自边习诗《登白雪楼怀于鳞》的颔联,全诗写道:

泺源风景冠齐州,更筑诗豪白雪楼。
人拟古今双学士,天开画图两瀛洲。
云间黄鹤还飞去,海上沧波欲倒流。
聚散存亡余感慨,转怜花柳不知愁。

该联上联歌颂了李攀龙的文学成就,下联描绘了白雪楼的优美景色。上联中的“双学士”,比较费解,曾经有两种解说:一则认为指的是李攀龙和边贡;一则认为指的是李攀龙和陶渊明。这两种解说都与联文逻辑相抵牾:其一,倘是指李攀龙和边贡,联中的“古今”二字便有失恰当了。边贡和李攀龙是同朝人,年龄相差只有38岁,对他们二人充其量只能称为“今昔”,怎么能称“古今”呢?其二,倘指的是李攀龙和陶渊明,“人拟”二字则讲不通。拟,是比作、并称的意思,上联大意应该是:“人们(将他们)比作古代和当今的双学士。”这里的“双学士”显然不是指两个人,而是古今各两个人(计四人)。那么,古代的“双学士”是谁呢?李攀龙《白雪楼》诗中有答案。诗中道:

    伏枕空林积雨开,旋因起色一登台。
    大清河抱孤城转,长白山邀返照回。
    无那嵇生成懒慢,可识陶令复归来。
    何人定解浮云意,片影漂摇落酒杯。

诗中颈联提到了作者所敬重的两位古代诗人,一位是嵇康,一位是陶渊明。嵇康((223-262)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官至中散大夫。嵇康自幼博学多才,崇尚老庄,主张“越明教而任自然”,文章论证严密,颇富逻辑性和形象性,内容多与礼俗相违,言辞激切,锋芒毕露,诗以四言见长,常在诗中表达忧愤情感。陶渊明(365-427),晋代著名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诗文代表作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诗并记》、《归田园居》等,其诗构思奇特,语言清新,质朴自然,具有独特风格,对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李攀龙在诗中是在以嵇康、陶渊明自喻,也透漏出了他对二位大诗人的向往敬重之情。上联中所说的古代“双学士”,指的就是嵇康和陶渊明。当今“双学士”中,李攀龙自然是一位,另一位是谁呢?可有两解:一个说法是指李攀龙的老乡、明代诗坛“前七子”之一的边贡。边贡(1476-1532),字廷实,山东历城(今属济南市)人,因家住华不注山下华泉近侧,人称“边华泉”。边贡以进士入仕,官至户部尚书。他积极参与明初文学复古运动,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边贡与李、何、徐同时享明初“诗坛四杰”之称)。清代诗坛领袖王士祯曾说:“吾济南诗派大昌于华泉(边贡)、沧溟(李攀龙)二氏,而筚路蓝缕之功,又以边氏为首庸。”(《华泉先生诗选序》)。王士祯在这里提出了“济南诗派”这样一个概念,而且推边贡为第一人,是对边贡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济南诗派”的肯定。而使“济南诗派”“大昌”的,正是边贡和李攀龙这一对“学士”。另一个说法是指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世贞与李攀龙文学主张相同,同为“后七子”领袖,李攀龙逝世后,王世贞将李攀龙诗文整理编辑为《沧溟集》30卷,刊行于世。将王世贞与李攀龙并称“双学士”也是讲的过去的。不过,从该联作者的身世和作者诗中显著的济南地方特色看,是边贡的可能性较大。该联作者边习,是边贡的儿子,也是李攀龙的朋友,他在联中将自己的父亲与李攀龙结对,来和古代大诗人嵇康、陶渊明相比拟,于情极有可能,于理亦无悖处。联中所说的“学士”,不是指的古代职官名称,而是一个广义概念,泛指文人学者。

下联中的“瀛洲”,是古人所说的三座仙山之一,人们常用以代指缥缈美好的境界。这里所说的“两瀛洲”,是指李攀龙建在鲍山和大明湖的两座白雪楼。联中极言白雪楼风光之美(美得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且把这种美说成是“天开”(即天然造化),可见作者对白雪楼是情有独钟的。

该联书写者孙墨龙(1931——),书画家,山东招远人,山东画院画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该联隶书,字体拙重朴厚,沉稳自然,极富力度感。原诗中的“画图”在该联中改写为“图画”,不知是书者无意疏忽还是故意而为,但不管如何,这一改动都是有益的,因为改动后将该词的平仄声做了调整,不仅与上联更对仗了,读起来也更加上口。

    白雪楼还有一联:

大海迴澜,七子敦盘狎娄水;
峨眉积雪,百年文献继华泉。
         (余正酉撰、书)

该联歌颂了李攀龙及“后七子”、“济南诗派”的文学成就。上联“大海迴澜”,指的是李攀龙有《沧溟集》传世。“沧溟”本身就是大海的意思。“七子敦盘”,指的是“后七子”流派的形成。李攀龙在京城居官时,与王世贞、谢榛、宗臣、粱有誉结为诗社,后来又有徐中行、吴国纶加入,号称“七子”。人们为了与此前李梦阳、边贡等“七子”相区别,故称李攀龙、王世贞等为“后七子”。“敦盘”,应作“敦槃”,即玉敦和珠槃,为古代天子盟会时使用的礼器。敦用来盛食物,槃用来盛血;举行盟会仪式时,割牛耳取其血,滴于槃中,双方歃血以盟。此用来代指“后七子”的结社(当然,诗人结社并不需要歃血的)。“狎娄水”记得是李攀龙与诗友殷士儋等交往的故事。殷士儋(1522-1582)也是历城人,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后致仕归里。李攀龙归隐历下期间,许多地方官吏造访,他皆拒之不见,唯独与殷士儋、许邦才等过从甚密。时人王忠伯记道:“先生(指殷士儋)登高而赋,饯别而歌,体齐鲁之雅驯,兼燕赵之悲壮,采吴越之婉丽,以求胜于历下、娄水之间。”(《海岳灵秀集》)狎,在这里是指亲近、亲密。娄水,是李攀龙、殷士儋等人经常聚会宴饮的地方,具体位置不详。

下联中的“峨眉积雪”,出自王世贞《艺苑卮言》中对李攀龙的评价:“李于鳞如峨眉积雪,阆风蒸霞,高华气色,罕见其比;又如大商舶,明珠异宝,贵堪敌国,下者亦是木难、火齐。”“百年文献”,化用了清代济南诗人王士祯称赞边习的诗句,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济南文献百年稀,白雪楼空宿草菲。未及尚书有边习,犹传林雨忽沾衣。”原诗大意是说:李攀龙死后没有后代继承他的文学事业,不如边贡(尚书)还有个叫边习的儿子,写出了“林雨忽沾衣”的好诗句。这里所说的“文献”,与现代汉语的“文献”概念不同,是泛指一切文学作品。“华泉”是指边贡。边贡因住在济南东北华不注山下华泉边,故称“边华泉”。联中肯定了边贡、李攀龙对“济南诗派”成长、发展做出的贡献,与王士祯所说的“吾济南诗派大昌于华泉、沧溟二氏”大意相同。

该联作者余正酉(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秋门,济南历城人,道光年间举人,曾任平陆知县等,有《秋门诗钞》,辑有《国朝山左诗汇钞》,是清代鸦片战争之前山东诗歌总集。该联书法为隶书,字体浑厚端庄,其气势与联文相辅相成,颇有“大海迴澜气度。

白雪楼还有徐北文先生的一副楹联:

白雪曲高传异域;
泉源上奋汇沧溟。

该联着重赞颂了李攀龙的文学成就。上联化用了“阳春白雪”和“曲高和寡”两个成语,“传异域”是指李攀龙诗歌具有的国际影响。李攀龙不仅创作的诗歌数量极多(1400首),而且作品也极有特色。虽然由于他过分强调复古,致使有些诗歌有“诘屈聱牙”之弊,但从总体上看,他的诗还是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作为一代诗坛领袖,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颇有影响,在海外也有一定影响,如日本、韩国都有他的作品译本。联中同时巧妙地嵌了白雪楼的名字“白雪”二字,一语双关,和谐自然。下联“泉源上奋”,出自郦道元《水经注》,书中描绘趵突泉壮观的景象时使用了“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这样的句子。“沧溟”是李攀龙的号,也是李攀龙作品集的名称。这里联面似乎是在说趵突泉水汇入大海,其实是在说李攀龙的文学成就与济南的关系,也正是俗谚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济南泉水众多,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名士辈出。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李清照、辛弃疾等众多著名文学家,出现李攀龙这样的著名诗人,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就像趵突泉水自然会汇入大海一样。

白雪楼建筑的背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戏台,戏台上方匾额为欧阳中石题写的“乐奏箫韶”四字,戏台两则抱柱上分挂毛泽东手书: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严格地说,这不是对联,只是把毛泽东的一个题词分作两行挂起来而已。戏台上还有一副真正的对联,写的是:

临泉集盛,展我家国粹;
漱玉凝馨,邀天下名贤。
         (欧阳中石撰、书)

这是一副戏台联。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在戏台悬联的习惯,尤其是各地的会馆戏台,几乎无一处无联者。凡戏台联多半离不开戏剧这一主题,该联同样如此。上联一则表明了该戏台的位置——在趵突泉畔;一则表明了该戏台的作用——展示国粹。联中的“集盛”,并非指泉水之盛,而是汇集盛事的意思,也就是说此地盛事多多。“我家”,即我们,或广而言之指我中华民族。“国粹”,指的是京剧。济南趵突泉公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济南市京剧票友聚会之地,票友们常在此弹奏演唱,四季不歇,其盛况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国内媒体多有报道。该戏台的建立,为京剧票友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舞台,对于弘扬京剧艺术起到了更好的作用。下联“漱玉凝馨”中的“漱玉”固然是取用了“漱玉泉”之名,但这里并不是单指漱玉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漱玉泉凝聚了馨香”,只是看到了联文表明。从与上联对仗关系来看,这里的“漱”字是动词(与上联“临”字相对)。漱玉泉得名于“漱石枕流”的典故,原意是说漱石(玉)可固齿、枕流可洗耳。作者在这里说口中漱玉并且凝聚馨香,也是对演员演唱艺术的一种赞美。“邀天下名贤”,也是称赞该戏台的功能。该戏台建立以来,趵突泉公园经常在这里组织演出活动(演出并不仅限于京剧,也有吕剧、柳子戏、梆子戏、曲艺歌舞等),以丰富人们文化生活。许多戏曲名家也在这里为群众义务演出过,仅著名京剧艺术家就有袁世海、谭元寿、尚长荣、张春秋、王梦云、张火丁等等,“邀天下名贤”是名副其实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联作者欧阳中石先生本人就是一位“京剧通”。他是京剧“奚派”传人奚啸伯先生的嫡传弟子,曾长期协助奚啸伯先生工作,对“奚派”艺术发展有不小贡献。先生题写该戏台联,也是倾注了他对京剧艺术的一往深情的。
作者: 豆腐    时间: 2009-7-29 20:57
(四)

历下古亭佳联荟萃

济南历下亭在大明湖中的一个小岛上,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亭。该亭八角重檐,雕梁画栋,四周垂柳依依,碧波荡漾,景色十分秀美。历下亭原在五龙潭附近,宋代时移建于今珍珠泉畔。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山东盐运使李兴祖在大明湖购得一块地产,重建了历下亭及附属建筑。后因大明湖水系变化,历下亭所在地成为小岛,名亭屹立于岛上,更富神采。今日人们所见的历下亭,就是清代重建的,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今日历下亭是大明湖风景名胜区的一处著名景点,岛上除了有历下亭外,还有名士轩、蔚蓝轩、回廊、茶社等建筑,面南院门悬有清代乾隆皇帝手书“历下古亭”匾额,两侧有一联:

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杜甫诗联;何绍基书)

提到该联,人们都会想起大诗人杜甫在济南的一段佳话:那是在公元745年的夏天,济南历下亭迎来了即位尊贵的客人。他们在历下亭把酒论文,即兴唱和,谈笑风生,给这座古亭带来了一派生机。作东的是时任齐州司马的李之芳,客人中有年近古稀、以书法、篆刻、文章被时人称为“三绝”的北海太守李邕,还有年仅33岁但在诗坛已颇有影响的大诗人杜甫。席上,杜甫即兴作了一首五言古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该诗写道: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诗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被济南人看作是大诗人杜甫留给济南的最好礼物,也被济南人引为自己城市的一个骄傲。

这副对联的上联赞历下古亭,下联赞济南名士,是对济南历史文化的概括。历下亭早在北魏时期就有记载,其址原在今五龙潭边,郦道元《水经注》记为“客亭”。唐初得名“历下亭”(取意历山之下)。杜甫是谙熟历下亭的历史的,此次作客这里,赞颂“海右此亭古”,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诗人也是在借此赞颂济南历史悠久。“海右”指的是渤海以西,主要是今山东省一带(因山东在太行山以东,亦有“山左”之称)。下联“济南名士多”,决不是杜甫作客历下亭时与主人虚与应酬的客气话,而是诗人的肺腑之言。众所周知,早在先秦、秦汉时期,济南就出现过许多文化名人,如著名思想家邹衍、著名经学家伏生等等。杜甫正是以济南名士众多作为切入点,来赞誉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的。令诗圣杜甫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这一赞誉,也成了济南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依然名士辈出的预言——继唐朝之后,济南这块土地上又诞生了李清照、辛弃疾、杜仁杰、张养浩、刘敏中、张起岩、武汉臣、边贡、李攀龙、李开先、殷士儋、于慎行、王象春、张尔岐、王士祯、田雯、蒲松龄、周永年、马国翰……等众多文化名人。一个城市诞生过和容纳过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岂不是名副其实的“名士多”!

“名士”这一概念,出自魏晋时期,起初它所指的只是当时那些唾弃礼法、任性而行、好谈玄理的文人。杜甫在这里所说的“名士”,其概念的内含显然已与魏晋时期不同,它包括所有有成就的文化人(当然,在他心目中也包括李邕、李之芳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济南名士”,就是杜甫所使用的这一概念。如果我们将“名士”概念的外延再扩大一些(比如涵盖所有历史名人)的话,“济南名士”就更多了,比如还有大舜、扁鹊、鲍叔牙、管仲、终军、娄敬、秦琼、罗士信、程咬金、房玄龄、义净……等等。

该联书写者何绍基(1799-1873),清代学者、书法家,字子贞,湖南道州人,道光年间进士。咸丰五年(1855)何绍基应邀到济南主讲泺苑书院,在济南居住了4年多。他在济南写下了许多咏赞济南山水的诗歌,还为历下亭写下了这副对联。何绍基的书法得力于颜真卿而融通古今,风格遒劲峻拔,意态超然,自成一家。该联以楷书书写,绿底金字,字体瘦硬秀雅,筋骨劲健,虽字幅不大,却极有视觉冲击力。

历下亭八角重檐,朱粱画栋,是一座轩昂古雅、端庄大气的木构建筑。亭子南面檐下,悬乾隆皇帝御笔古匾,上为“历下亭”三个金色大字,两侧红漆抱柱上悬有一联:

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此亭,千古入诗人歌咏;
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昨,试问济南过客,有谁继名士风流?
                  (龚易图撰、陈梗桥书)

该联传本异文颇多,此以时下所悬为准。上联记述了当年杜甫与李邕等人在历下亭雅聚并即兴作诗的盛事。李北海即李邕(曾任北海太守),他在当时名望极高,这一则是因有出众的才气(享有“三绝”之誉),二则是因有一身正气。他在武则天主政时,竟敢挺身而出弹劾武后宠臣张昌宗兄弟;在中宗继位后,又力谏皇帝莫受术士郑思普蛊惑。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重。杜甫与李邕在历下亭相会时,李邕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杜甫自然也是敬而仰之的。那次聚会的东道主虽然是李之芳,但核心人物无疑是李邕,所以杜甫在聚会时所作的诗要取名《陪李北海……》。由此看来,联中把杜甫作这首诗的缘起归结为李北海“杯酒相邀”,不是没有道理的。杜甫此诗使历下亭从此名声大振,在其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咏赞历下亭的诗文无以计数。当人们咏赞历下亭时,固然会想到杜甫,也会想到李邕。

下联中作者以设问形式表达了对杜甫历下亭赋诗的赞扬。作者问道:自杜甫之后,湖山如故,来济南的“过客”们,有谁像李邕、杜甫那样,再度传出名士佳话呢?从语气上来看,作者在这里似乎是在发表“湖山依旧,名士不再”之叹,其实这样就误解了作者本意。作者的本意还是在肯定李邕、杜甫等人历下亭雅聚对济南这座城市的重要意义。应该说,自杜甫之后,“济南过客”中“继名士风流”者还是不少的,如古代的曾巩、苏辙、晁补之、元好问、赵孟頫、顾炎武、翁方纲、何绍基、刘鹗……,近现代的老舍、王统照、胡也频、臧克家、季羡林……。他们在济南也都留下了许多佳话,只是其影响都不如杜甫的一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而已。

该联作者龚易图(1835-1894),字蔼仁(联上误书霭仁),号含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咸丰年间进士,同治七年(1868)任济南知府,同治九年(1870)离任,后官至湖南布政使。龚易图精书法,善绘画,喜作诗,有《乌石山房诗存》。

该联书写者陈梗桥(1940——),济南人,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山东省书画学会会长。该联红底金字,与红漆亭柱浑然一体,鲜艳夺目。

历下亭北面名士轩门前悬有一联:

杨柳春风,万方极乐;
芙蕖秋月,一片大明。
          (郭沫若撰、书)

该联作者郭沫若(1892-1978),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此联题写于1959年。从联面看,上联写的是大明湖春光,下联写的是大明湖秋色。“杨柳春风”是化用的毛泽东诗句。在作者题写此联的上一年,毛泽东听说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十分兴奋,有感于全国轰轰烈烈“大跃进”的形势,写下了《送瘟神》二首,其中有两句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下联的“芙蕖”,是指荷花。济南历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之誉,作者在联中使用了“杨柳”和“芙蕖”,固然是指的大明湖一带的景色,其实也是指的济南全城。从“万方极乐”又可看出,作者所说的地域范围,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大明湖了,甚至不仅仅是一个济南市,而是指的全国。“一片大明”,嵌入了大明湖的名字,联面似乎是在描绘大明湖水,但读者联系到上联的“万方”就可感到,这里所说的“一片”,也决不仅仅限于一个大明湖。作者题写这副对联的时候,“大跃进”的势头还在继续中,歌颂“三面红旗”(即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和“大好形势”是当时文坛的“主旋律”。作者正是由赞美大明湖风光而借题发挥,来赞颂当时的“大好形势”的。应该说,这副对联是具有显著“时代特色”的。如今时过境迁,人们再阅读这副对联时,如果不去探究它的历史背景,依然会感受到它的明媚和灿烂,感受到它那种鼓舞人心的力量。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万方极乐”和“一片大明”依然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郭沫若的书法名重当代书坛,国内名胜多有其题刻,其字体兼具宋四家意味,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该联书写用笔果断从容,逆入平出,回锋自如;结构疏密相间,俯仰有姿;字体明快飘逸,赏心悦目。

名士轩壁上有十多方济南名士石刻像,迎门楹柱上悬有一副木刻楹联,木板呈古琴形状,黑底金字,形式十分别致。联文是:

    刘略班艺,虞志荀录,伊昔有怀,交相心勖;
    瀑水怪石,杉月桂风,平生所爱,尽在其中。

这是一副集句联。集者和书写者为清代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陈鸿寿。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杭州人,以篆刻闻名于世,同时兼工书法、绘画、紫砂壶制作等。

该联上联出自《南史·王僧儒传》。王僧儒(465-522),南朝学者,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先后仕齐、粱二朝,官至御史中丞。王僧儒是著名藏书家,藏书达万余卷,在当时与沈约、任昉齐名。《王僧儒传》记:僧儒在京城时,与任昉结为好友,后僧儒离京出任钱塘令,任昉赠诗送别之,诗曰:“唯子见知,唯余知子;观行观言,要终犹始。敬之重之,如兰如芷;行应影随,曩行今止。百行之首,立人斯着;子之有之,谁毁谁誉?修名既立,老之何遽?谁其执鞭,吾为子誉。刘略班艺,虞志荀录;伊昔有怀,变相欣勖。下帷无倦,升高有属;嘉尔晨登,惜余夜烛。”上联16字,即出自任昉此诗。其中“刘略”指的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歆。刘歆(约公元前53-公元23),字子陵,沛(今江苏沛县)人,广搜六艺群书,分类编成《七略》,是为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班艺”指的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有《汉书》,是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文字语言精练,极富文采,亦具有重要文学价值。“虞志”指的是晋代学者、天文学家虞喜。虞喜(281-356),字仲宁,余姚(今属浙江)人,著有《安天论》、《毛诗释》、《尚书释问》等。“荀录”是指晋代学者荀勖。荀勖(?-289),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任秘书监时曾与张华合作整理宫内藏书,精心校勘编目,历时六年,编成《中经新簿》16卷,著录图书1885部,20935卷,该书开典籍著录新体例,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任昉说王僧儒与以往的这些著名学者有共同之处,并且以他们为榜样时时勉励自己。

下联出自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三年后,他在庐山香炉峰下建了一座草堂。草堂周边风光极美,元和十三年(818)3月27日白居易迁入新居后,特地作了一篇《草堂记》。不久,时任户部侍郎的崔群致信白居易,询问他在江州的生活情况。白居易回信再一次描绘了草堂周边风光,他写道:“……庐山在前,九江在左,出门是沧浪水,举头见香炉峰,东西二林,时时一往。至如瀑水怪石,桂风杉月,平生所爱,尽在其中。此又兀兀任化之外,益自安也。”(注:联中将“桂风杉月”书为“杉月桂风”)从此信中可以看出,白居易虽被贬了官,但心态很好。他随遇而安,坦然面对现实,以山水愉悦性情,有如此心境,实在难得。

    陈鸿寿之所以要集这两段话作为一副对联,是为了强调文人应该持有的心境:一是勤勉自励,以功业自许;二是坦然自乐,以山水自慰。将这副对联悬在“名士轩”中,也是对诸多济南名士精神面貌的概括。该联为隶书,书法清劲恣肆,结体自由,笔画穿插挪让,奇崛老辣,意境雄浑潇洒,颇有金石气。

历下亭西侧有一座“蔚蓝轩”,门前抱柱有两副楹联。其一为:

    蔚秀依栏凭水色;
    蓝阴对镜鉴天光。
          (欧阳中石撰、书)

这是一副嵌字联,上下联以鹤顶格嵌“蔚蓝”二字,以突出轩名。全联着重表现的是历下亭周边宜人的水光天色,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作者巧妙地化用了宋·韩驹 “茫茫不悟身何处,水光天色共蔚蓝”(《夜泊宁陵》)两句诗的意境,让“水色”、“天光”可“凭”、可“鉴”,人们到此,就像置身画图中一般了。该联嵌字自然熨帖,足见作者拟联工力。不过,由于“蔚蓝轩”匾额同为作者一人所书,两侧楹联再以首字嵌“蔚蓝”二字,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了。倘匾额请他人题写,或对联以其他格式嵌字,就更加完美了。

该联作者欧阳中石(1928——),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山东肥城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该联书法格调清新高雅,运笔沉着端庄,字体研婉秀美,给人以俊朗而又飘逸,古朴不失华美之感。

蔚蓝轩前另一联是:

凿壁开窗,最可喜雪霁南山,霞明东海;
庋床枕水,有几个春宵听雨,秋月弹琴。
          (丰春申撰;魏启后书)

该联描写的是人们在历下亭可得到的感受,上联写的是视觉感受,下联写的是听觉感受。上联的前四字所表达的意思是“开窗远眺”,下联前四字所表达的意思是“枕水细聆”,不过作者没有这么说,这样说就显得有些太直白了。在“开窗”和“枕水”前面分别加上“凿壁”和“庋床”(庋即放置),意在强调行为主体之故意。人们会感到,他之所以要“凿壁开窗”,就是为了想看到点什么;之所以要“庋床枕水”,就是为了要听到点什么。那么,行为主体到底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啊,原来他看到了南山的晴雪,东海的霞光;听到了春夜里的细雨,秋月下的琴声。这眼前所见是何等的明媚,何等的广阔啊;这耳中所闻又是何等的动听,何等的幽雅啊!而这一切,都是人们在历下亭才能感受到的。此等佳境,怎能不令人神往?

这副对联描绘的境界极美,充满了诗情画意。人们静品此联,每每会为联中所描绘的境界而陶醉。

该联书写者魏启后(1920——),济南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其书风灵动飘逸,清新潇洒,运笔自由,不拘成法。该联写得神采超逸,流美溢彩,而且富有极强的节律感。




欢迎光临 槐花公社 (http://huaihuagongs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