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公社

标题: 优雅的情趣(一)——古人的书斋楹联 [打印本页]

作者: 筵席    时间: 2010-11-29 13:47
标题: 优雅的情趣(一)——古人的书斋楹联
来源:和讯博客
作者:默龙
=========================================

       书斋是读书人精神的圣地,书斋楹联最体现该书斋主人的抱负与为人品格。在字里行间或以自勉,或以抒情,或以明志,表现主人的闲情逸致,增加了书斋的浓郁文墨韵味,读来富于生活气息又充满哲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说明苏东坡为人谦虚,能听不同意见而且好学。
        南宋诗人陆游有“读书有味身忘老”的境界,他为自己的“老学庵”写的一副楹联为:“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此联描绘了陆游夜以继日、苦读不辍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他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
      “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这是南宋进士、官至枢密院参知政事楼大防的一副书斋联。该联旨在阐明他惜时如金,一般不愿邀客,但有好书,却必定邀同仁好友共赏,他读书求友、以书会友的美德。
        明代的才子徐渭,号“青藤居士”,是诗、书、画、文章并举的才子,他的书斋联自娱为“青藤书屋”,青藤先生自撰一联, 联曰:“未必玄关别名教,顺知书户孕江山!”正是青藤先生有此胸怀抱负,才有此等气势磅礴的楹联。另外还有一副对联云:“读不如行,若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知,然屡蹶讵云能知。”
        明代的陈继儒,他博古通今,《明史》也对他作较高的评价,他有一副书斋联,也写得很好:“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此联淡泊名利,极让人喜爱。一个人读书,闭门就能隔离世俗的尘嚣,此书屋的主人,肯定不是一般的为名利缰绳所绊的凡夫俗子。陈继儒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真是难能可贵!
       扬州八怪之一的大诗人、大画家郑板桥为自己的书斋撰联:“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明月;数椽矮屋,锁不住五更书声。”在此联中,体现了主人的书屋环境:清风、明月,茅屋、村舍,书声朗朗,主人在此读到天亮也不疲倦,此联气势盎然,催人发奋。他还有一副书斋联为:“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一“咬”字,把刻苦读书的精神写得活灵活现。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是清代大才子、《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的一副书斋联。 “书似青山”、“灯如红豆”,平淡之物,趣味盎然,为人处世之道,尽寓其中。
        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名著《聊斋志异》一书的作者,他很小就刻苦学习,才华横溢,可是多次应试,却名落孙山,于是,他把满腹忧愤化为一腔激情,写下了一副对联挂在自己的书斋内以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并未因考试失败而消沉,他虽然过着“终日不知肉味”的清贫生活,但是毫不气馁,发愤著书,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不朽名著《聊斋志异》这部书,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和罪恶的官吏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多少年来,蒲松龄这首自勉联,一直激励着许多身处逆境的人们的奋发向上,战胜重重困难,终于获得成功。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是一副流传很广的书斋联。他的作者是清代进士彭元瑞。联语意指当时各地乡试在八月桂花飘香,礼部会试在二月杏花怒放时。由于他勤奋苦读、钻研学问,竟一举得中,官至吏部尚书,圆了书斋联之梦。真可谓:“苦心人,天不负”。
  “至乐莫过读书,至要莫于教子;寡智乃能心静,寡营乃可养生。”联语通俗易懂,寓意深远,把读书和育人视为人生第一乐事要事,令人玩味!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蒋士铨。
       书斋联写得出色者可推清代邓石如题的碧山书屋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集“日”、“霞”、“雪”、“云”、“月”、“烟”、“雨”、“峰”、“瀑布”等自然景观,描就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万里长卷;
         下联  以“诗”、“画”、“文”、“史”、“笺”、“帖”、“经”、“赋”、“离骚”等艺术品类汇成中华文化的洋洋大观,气派非常,内蕴丰厚,可称传世佳作。
        清代学士包世臣自题书斋联很有自己的风格:“幸有两眼明,多交益友;苦无十年暇,熟读奇书。”语言朴实,说理性强,作者意在道破人生求知的艰辛。确属一副难得的佳联。
       清末民初的政治活动家杨度,年轻时非常有抱负,他的书斋联是:“群雄此时争逐鹿,大地何时起卧龙!”杨度自以卧龙先生诸葛亮自居,可见其抱负不凡。
       清末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少年时代在书房里挂了这样一副自勉联“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 充分反映出林则徐不顾家境贫寒,矢志苦读,自强不息的精神。
        孙中山先生也曾手书一联挂于书斋, 联曰:“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志坚意刚,跃然纸上。
        蔡元培书室联云:“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蔡先生辞去教育部长不做,到北京大学当校长,堪为一代师表。
         我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的书房内也有一联,成为学术界的佳话, 联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显示了一个学者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
       毛主席青年时期曾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联,题赠堂妹毛泽建,勉励她在学习上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必有成效。联语撷取生活自然现象,且富哲理,言简而内涵深邃。
        周恩来青年时代撰写过这样一首书斋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周恩来一直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特别是“从无字句处读书”更为发人深省。它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读书亦然。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书斋联,联曰:“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上联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不能“平时不努力,急来抱佛脚”;下联意思是说,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患“冷热病”。
        作家冰心的书斋内悬有一副梁启超手书联:“世事沧桑心事宜;胸中海岳梦中飞。”
        作家柯灵曾将清代张迁济手书的一联悬于书斋内:“读书心细丝抽茧;炼句功深石补天。”
        红学家俞平伯的书斋内悬有一联:“千古一诗人,文章有神交有道;五湖三亩宅,青山为屋水为邻。”
      “诗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树人。”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副自勉重视读书和道德修养的佚名书斋联。该联对仗工整,语言通俗,启人心扉,易懂易记,铭心不忘,不愧为楹联中之绝唱。
        在品味这些精美的文字时,我的思绪透过发黄的文字,追慕着古人这份优雅的情趣。同时,我不禁为今天的读书人缺少这份情趣而感到悲哀与无奈。
作者: 筵席    时间: 2010-11-29 13:55
尊重作者劳动,把相关内容转帖完,顺便长见识

优雅的情趣(二)——古人的书斋名


        书斋的题署古已有之,周代就见于典籍,唐宋以后逐渐盛行。书斋虽小,但其室名却斑斓霞蔚,包罗万象。或崇古、或浪漫、或言志、或纪事,似雅兴而成,实用心所致,多有寓意。历史上不少书 斋名满天下,甚至成为居室主人的代称。
        有些人一生只取一个斋名,有些人则会取数十甚至上百个斋名,从这些形形色色的斋名中既能够看出书斋主人的个人志向,同时也能够窥见其不同时期的心境变化。诸如陶渊明的“归去来馆”,显示出的即是一种归隐田园、澹泊名利的个人志向;而刘禹锡的“陋室”,则透露出一种志行高洁的个人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意趣。
        为书斋命名,寓居景物应是最直观的,所以籍此命名者不乏其人。但因境况有别,所题也就各具意趣了。清代文学家李渔的芥子园,既为住所而题,也是《芥子园画谱》的由来。大学者俞樾的春在堂、收藏家顾文彬的怡园、藏书家傅增湘的藏园等,无不具庭园景致,且名出有典。而更多的是状景以名,蕴藉情思。以“狂草”闻世的唐代书法家怀素,为习书练字而种了许多芭蕉,以蕉叶代纸,所居处绿天庵便缘此得名。其它如唐寅的桃花庵、陆治的有竹居、虚谷的古柏草堂、张熊的银藤花馆等,均宅居有景。而蜗居书斋斗室之人,因无园可赏无景可观,其书斋便多了几分纪实的意味。傅抱石曾于抗战期间迁居重庆西郊金刚坡山沟里的长工屋,金刚坡下山斋就是当时环境的写照。早年与鲁迅合创未名社的台静农,抵台后长住在台湾大学的普通宿舍,家中书斋仅十尺见方,遂署以龙坡丈室,所名绝无戏言。窄而霉小斋是著名作家沈从文70年代住在北京东城旧宅时的堂号,亦无夸张,陋室景象于此可见一斑。
        书斋历来是文人墨客的大雅之所,也是精神上陶然其间、引为至乐的天地,所以书斋中就出现了崇尚逸情的一派。董其昌的玄赏斋、查升的淡远堂、安仪周的古香书屋、闵贞的读画楼、高士其的清吟堂、李宗瀚的静娱室、陈之佛的养真庐、程砚秋的雅歌投壶谈棋说剑之轩等,斋名都很闲适典雅。
       在书斋命名中引经据典,抒怀言志,更显取义深长。“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出于老子的《道德经》,故嘉庆帝的师傅深明其理,名所居为知足斋。康有为曾题过“四本轩”的斋名,所谓“四本”,即“居心以不欺为本,作事以不懈为本,待人以不刻为本,爱民以不扰为本。”人生哲理,概述其中。史学大师陈寅恪晚年潜心明清之际的史学研究,尤其欣赏柳如是所写的《金明池&S226;咏寒柳》。诗情有会,心声共鸣,于是将寓所书斋号为金明馆、寒柳堂,其自编的论文全集亦定名为《金明馆丛稿》
        书斋命名虽属小事,却能折射出书斋主人的情趣与志向,从中可以管窥到斋室主人个性独特的思想意识和情怀心迹。书画家赖少其的书斋名一木一石斋。这个斋名来源于鲁迅给赖少其信中的一段话:“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垒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赖少其不忘鲁迅教诲,因以为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晚年所用斋名未晚斋,取成语“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之意。作家孙犁,书斋名耕堂,暗含孙犁之名。“犁”者,牛耕地也。老一辈学者年老志坚,红霞未晚,热爱读书,视名利如浮云,足堪世范。江苏水乡名镇周庄的贞固堂,是爱国教育家沈体兰先生幼年生活读书之处。沈体兰出生于周庄书香门第,年幼的沈体兰在父亲精心调教下,勤学好问。有次他指着书斋中刻有“贞固堂”的书桌问父亲:“贞固堂的‘贞固’是什么意思?”父亲沈根黄用铿锵的语调回答:“贞固就是坚贞不移,古书说得好,‘贞固足以干事’。”从此,沈体兰把‘贞固足以干事’铭刻在心中,鞭策自己,探索人生,成为一代教育家。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自感书多且乱,“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一次风雨之夕,陆游急欲起床关窗,而乱书围之,像堆积之枯枝,竟不能移动半步,便自嘲曰:“此非吾所谓‘巢'者乎?”并特为书斋作文《书巢记》。写过述志名篇《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去职,归隐田园,至终不仕,其书斋乃以归去来馆名之。朱耷是明宁王朱权的后裔,明朝的覆灭使这位亡国王孙满怀愤郁,称其居为半哭半笑楼,就连作画署款,也将“八大山人”联书似“哭之”或“笑之”二字,凄然疾世之情溢于言表。
         书斋命名的虚实,也往往展现了主人的不同喜好。喜好虚者,空泛中多蕴含诗意,“卧云”、“捧月”、“枕流”、“美不老”等,字间流露出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实者,“竹影”、“望湖”、“隔山”、“其乐”、“琴书”等。不过也有以虚掩实的,启功的浮光掠影楼即是。元白先生治学严谨,文史博涉,且精于名物的考证鉴定,这“浮光掠影”之喻实系他的谦辞。
         书斋命名,大多因人而异,甚至同一物象也各有名法。例如“四君子”之首的梅花,历来为人所赞。高野候系晚清画梅高手,因得元朝王元章画梅名迹,同时还收藏前代精品,故有“五百本画梅精舍”之称。梅景书屋为吴湖帆的书斋,他本爱梅画梅,后来又收藏了宋刻的画梅范本《梅花喜神谱》,因此号之。郑逸梅名中有梅,自然更具深情,可他的书斋却名曰纸帐铜瓶室,似乎与梅无关。原来古人的咏梅诗中,多有纸帐、铜瓶之类的描述,他取而名之,自喻是“暗藏春色”,可谓匠心独运,别致古雅。此外,善于调侃的中国文人还时常在书斋命名上无所挂碍地自嘲自慰,其品性风格诙谐俏皮,甚至还有几分怪诞。如多梦楼、多野斋、守岁庐、无邪堂、厕简楼、瞎牛庵、不食鱼斋、善哉扇斋、五瓜草堂、绝景穷居、不登大雅之堂、除了要吃饭其它就跟神仙一样斋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作者: 菜青虫    时间: 2010-12-16 17:06
:tuya:好名字
作者: 海风轻轻吹    时间: 2010-12-27 10:30
没点新意




欢迎光临 槐花公社 (http://huaihuagongs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