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1887-1975)作为中国历史舞台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行止有否定的,或基本否定的;也有可肯定的,或基本肯定的。看待历史人物,应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不能绝对化,不能脱离历史、民族,还是应将蒋这个人物放到整个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有理有据的评述。即应尊重史实,论从史出,既不人为地将之拔高,也不刻意地加以贬低。当然,蒋毕竟是一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物,他阻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最终也注定了被历史前进的潮流所淘汰的命运。蒋的论著、书信、谈话、命令和对联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个性特征、人际交往、思想观点及政治谋略等诸多方面。而他的对联用以馈赠酬答、寄慨抒怀、悼亡悲逝,浓缩了他与国民党元老、民国将领、地方实力派、民主人士、外国友人以及幕僚、政敌、家人等的交往,为研究中国现代史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资料。 贺陈布雷五十寿辰: 宁静致远; 澹泊明志。 1939年11月26日,蒋介石的幕僚长、国策顾问陈布雷五十寿辰,蒋介石以此八字为贺,并附书云:布雷吾兄,战时无以祝嘏,特书联语以赠,略表向慕之意也。 题万斯同墓道牌楼: 史笔殿千军,先生不死; 布衣终一生,后进群瞻。 (错语:甚疑下联为“一世”,方不损题意切音律) 万斯同(1638~1702),清初历史学家,浙江鄞县人。黄宗羲弟子,清初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博通诸史,尤精明史,以明遗民自居,绝不仕清。清康熙十八年(1679),《明史》总裁官大学士徐元文荐他入史馆,在父师嘱托之下,携书10万卷入京,不受俸,不署衙,以“布衣”身份参修明史。《明史稿》500卷,由他手定。卒于明史馆,归葬奉化市莼湖镇邬阳观山南麓。 题奉化葛竹董家坑外祖父王有训墓: 精神不灭; 教泽常存。 题溪口蒋氏故居丰镐房报本堂: 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 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 丰镐房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居,位于浙江宁波溪口今武岭路西段。报本堂是丰镐房的中堂,为祭祖、拜天处。“报本堂”匾额由吴敬恒所书。 题南京正气亭: 浩气远连忠烈塔; 紫霞笼罩宝珠峰。 正气亭在紫霞湖东岸,紫霞洞前,介于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间,是蒋当年为自己选定的墓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蒋因喜钟山之胜、林壑之美,考虑到自己日后归葬,余暇总亲临东部勘察。1947年春动工兴建,亭为方形,重檐飞角,顶覆盖蓝色琉璃瓦,基座是苏州花岗石,亭子内外,彩画浓抹,金碧辉煌。亭前匾额为蒋亲题“正气亭”三个字,亭后竖有正气亭碑记,由孙科撰文。 挽孙中山: 主义扬中外; 精灵炳日月。 1925年3月12日,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病逝,终年59岁。29日,正在前线督战的蒋介石撰写了此联。 挽讨伐陈炯明阵亡将士: 讨逆立功先我死; 冲锋摧敌世尽惊。 题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英名万古传飞将; 正气千秋壮国魂。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始建于1939年9月,这里安葬着抗日战争中卫国捐躯的172位空军英烈。 挽“二七”惨案烈士。 为解放民族而奋斗; 是无产阶级之先锋。 蒋书此联两月后便发动了“四·一二”政变。 题湖南芷江抗日胜利受降纪念坊: 克敌受降,威加万里; 名城揽胜,地重千秋。 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一行,奉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茨之命令,由南京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命令备忘录。“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 挽张作霖: 噩耗惊传,几使山河变色; 兴邦多难,应怜风雨同舟。 张作霖(1875-1928),奉系军阀首领。因慑于东北人民的**浪潮,对日本的侵略要求未予全部承诺而激怒日本军方,1928年6月4日清晨,张乘车由北京回奉天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死亡。蒋委托南京政府送上此挽联悼之。 挽唐淮源、寸性奇烈士: 百战殊勋著河上; 双忠大节壮中原。 唐淮源 (1886~1941) 字佛川。江川县翠峰麻粟园人。生前曾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军军长,是国民党军牺牲于抗日战场上的屈指可数的高级将领。 挽饶国华烈士: 虏骑正披猖,闻鼓鼙而思良将; 上都资捍卫,昌锋镝以建奇勋。 秉节之来,捍国卫民方倚舁; 存仁而达,唁生吊死倍哀思。 饶国华(1894-1937),生于四川资阳。1937年所率部被日军包围于十字铺据点,日派出军使劝降,饶将军宁死不屈,举枪自戕,以死报国,实践了他“以保卫国土为己任”的誓言。同年,饶将军的遗体运抵重庆,巴蜀各地设立灵堂,怀念英烈。蒋介石分别为重庆、成都灵堂送了挽联。 挽张季鸾: 天下慕正声,千秋不朽; 崇朝嗟永诀,四海同悲。 张季鸾,一代报人,《大公报》主笔。1941年9月6日逝世于重庆中央医院。 挽龚振鹏先生: 解环钩党留元气; 树帜张军振义声。 龚振鹏,早年加入同盟会,淞沪抗战爆发后,和章太炎敦请张学良出兵。四十年代初奔走西南,鼓吹抗日。1942年染霍乱遽尔病逝,享年61岁。周恩来等发唁电,称龚先生“有德有年,功在民国”。 挽胡适: 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挽联反映出胡适先生的思想和实践:主张新思想,但对旧伦理妥协;崇尚西方文明,却又力行东方做人道德。 题溪口白岩山鱼鳞岙蒋母之墓: 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 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 1921年5月15日,蒋介石因母病重,又一次从广州返乡,但他却没有回溪口,而为追求陈凤(洁如)先到了上海,直到6月10日,在张静江的一再催促下,才回到了溪口。那时,蒋母病情恶化,奄奄一息。6月14日蒋母病逝。张静江接报后,为免族人对蒋的非议,亲手为代写了这副忏悔性的对联。蒋介石把这幅对联镌刻在蒋母墓碑的两侧,以表自责。 挽东北军将领刘桂五: 绝塞扫狂夷,百战雄师奋越石; 大风思猛士,九边毅魄拟睢阳。 刘桂五(1902-1938),辽宁朝阳人。曾在张学良将军侍卫副官处工作。“西安事变”担纲“捉蒋”重要角色。1938年,率东北挺进军骑兵第六师在五原、东胜一带坚持抗日作战。4月,刘桂五和马占山宿营于百灵庙西南黄油干子村,被敌人重兵包围,因负重伤,寡不敌众,自戕殉国。1961年7月25日,追认刘桂五将军为革命烈士,遗体迁入西安南郊革命烈士陵园。 挽宋哲元 : 砥柱峙中流,终仗威稜慑骄虏; 星芒寒五丈,不堪珍瘁恸元良。 宋哲元(1885-1940),山东乐陵人。历任团、旅、师、军长、方面军总指挥、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职,并先后兼任热河、陕西、察哈尔、河北省长,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九一八”事变后,于1933年率二十九军在长城抗击日寇,取得重大胜利。芦沟桥事变,宋哲元率部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 挽郭沫若父郭朝沛: 耄寿喜能斲,忧时何意成千古; 中原终克定,告庙毋忘慰九泉。 1939年7月5日,郭父病逝于四川乐山,终年86岁。老先生乐善好施,德高望重。其子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此联实际是写给郭沫若看的,蒋对他既恨且怕,而郭的才华,又使得他极力拉拢,惟恐不为其所用。故下联化用陆游绝笔《示儿》诗句,以表抗战到底之忱,可谓善解人意,用心良苦。 挽吴佩孚: 落日黯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 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直系军阀吴佩孚,是“二·七”惨案的罪魁祸首。“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要其出任华北伪主席,他曾置棺木于堂中,以死相拒,晚节获保。1939年12月4日,为日本军医暗害致死。陪都重庆为之举行追悼会,蒋送了此联。 挽戴笠: 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绩; 奇祸从天降,风云变幻痛万心。 戴笠(1896-1946),浙江江山人。一生从事反共反人民的特务活动。他在为蒋排斥异己,维护其政权及保护蒋本人的安全方面,可谓倾尽心力。1946年在江苏省江宁区坠机身亡,无疑拆蒋一臂。 贺何应钦六十寿诞: 安危同仗; 甘苦共尝。 何应钦(1889-1987),贵州兴义人。1949年任行政院长,拒绝和谈,坚持内战。他“深感介石的知遇之隆,秉坚贞不贰之志节,竭智尽志,驱驰效命,五十年处如一日,未稍或渝”。蒋盛赞何“历年内长军枢,外总师干,忠勤精一,卓著懋勋”。 挽张冲: 赴义至勇,秉节有方; 斯人不永,干将沉光。 张冲(1904-1941),浙江乐清人。生前曾为维护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奔走努力。 挽李必蕃: 转战徐淮,早识精忠能报国; 同舟风雨,眷怀节烈倍含悲。 李必蕃(1892-1938)抗日将领,嘉未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在北伐战争中颇著战功。抗战时期任二十三师少将师长。沧州一役,击溃顽敌。随后转战津浦、平汉、陇海各线。徐州会战期间,奉命转进菏泽。日军以强大兵力和猛烈炮火,逼临菏泽城下。他率部迎战冲杀,反复肉搏,腹部中弹牺牲。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 挽谢晋元: 坚苦矢成仁,终古光腾孤岛血; 英魂应不泯,从今怒吼浦江潮。 谢晋元(1905-1941),广东镇平人。“七·七”抗战爆发后,曾孤军据守四行仓库。1941年被暗杀,是年追赠陆军少将。 挽罗芳圭: 善战久知名,讵冀妖氛摧猛士; 临危能授命,好将浩气振军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勇善战、威震敌胆的英雄团队。其中“抢防南口的罗芳圭团”,“芦沟桥保卫战的吉星文团”、“保卫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奇袭阳明堡飞机场的陈锡联团”,被军史界称为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四大名团。 贺马相伯先生寿辰: 天下皆尊一老; 文章独擅千秋。 1939年4月,蒋赠此联贺马老百岁华诞。 挽马相伯: 毕生广造英才,化育百年尊绛帐; 临死尚饶狄忾,精神万古式黄炎。 马相伯(1840-1939),中国教育家,江苏丹徒人。曾任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1903年、1905年先后创办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1913年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力主团结抗日,被尊为爱国老人。1937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后在越南谅山病逝。著述收入《马相伯先生文集》。 挽范筑先: 碧血卫山河,百里危城,留与社会树模范; 浩气存天地,千秋青史,合为民族表英雄。 范筑先(1882~1938),河北省馆陶县人。抗日战争爆发时,范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日军进犯山东,韩复榘不战而逃,范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帮助下,毅然拒绝韩复区榘撤退命令,发表誓死不过黄河的皓电,扩大抗日武装,建立地方抗日政权,与日军战斗80余次,收复23个县的大片土地,毛主席亲自来信鼓励问候。 1938年11月,日军侵犯聊城,范指挥抵抗,于激战中壮烈殉国。 挽王铭章: 执干戈以卫家邦,壮志不还,拼取忠忱垂宇宙; 闻鼓鼙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 王铭章(1893~1938),四川省新都县人。1941年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国民党川军师长。1938年3月16日,日军向滕县城发起猛攻,王铭章率部据城固守,与强敌焦土激战三天,杀伤大量日军,守城官兵全部伤亡,王壮烈捐躯。1938年5月9日国民政府在武汉为王铭章举行了隆重国葬,追赠上将军衔,蒋介石等高级军政要人亲送挽联致祭。 挽武汉空战英烈: 武汉居天下之中,歼敌太空,百万军民仰成绩; 滂沱挥同胞之泪,丧我良士,九霄风雨招英魂。 挽史迪威将军: 危难仗匡扶,荡扫倭氛,帷幄谋谟资擘划; 交期存久远,忽传噩耗,海天风雨吊英灵。 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1883-1946),美国陆军将领,西点军校毕业。1926年起历任美驻华大使馆武官,中印缅战区美军中将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蒋的参谋长,因与蒋时有龃龉,1944年被美国政府调回。1946年10月,因患癌症病逝于美国。 挽阎书堂: 德昭颜训,勋业付儿曹,多士讴歌思元老; 数备箕畴,声名垂党国,吾公福命是神仙。 阎书堂(?-1934),阎锡山之父,字子明。阎书堂是小地主,曾在五台开设“吉庆昌”钱庄,以放印子钱为生。1934年因患脑溢血病逝,灵堂设在山西定襄旧居,满院金人银马,雪山素海;终日香火缭绕,笙管长鸣。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及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的代表何应钦(军政部长)亲致祭悼,备极哀荣。 挽谭延闿: 故国仗同心,搘拄艰危,大难将夷公竟逝; 匡时赉伟略,绸缪建设,群伦失望我逾悲。 谭延闿(1879-1930),晚清进士。1928年一度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后改任行政院长,终其一生。生前无意与蒋争权。1930年因患脑溢血,溘然长逝。蒋称其逝世“为党国的莫大损失”。 挽张伯苓先生: 守正不屈; 多士所亲。 张伯苓(1876-1951),天津人。1898年在天津从事教育事业。1919年起正式创办南开大学。后历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中央检察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国民党溃败时,不愿随蒋去台。新中国成立时,曾致电周恩来总理表示祝贺。1951年在天津病逝。蒋闻听大悲,撰此联以示哀悼。 题赠胡靖安将军: 扫除障碍靖国难; 完成革命安民心。 据胡将军之子胡葆琳回忆文章:我父亲胡靖安将军﹐曾代表黄埔同学前往日本欢迎蒋介石总司令回国复职﹐并发动了几位团长通电拥护。那时蒋总司令在日本和家父有一张合照留影﹐还亲笔写了一副对联﹐把父亲的名字“靖安”嵌在对联里﹐这副对联曾长期挂在我們的客厅。 挽鲁涤平: 遗爱在钱塘,犹见白苏政绩; 大星陨衡岳,长留褒鄂勋名。 鲁涤平(1886-1935),湖南宁乡人,陆军少将。曾任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35年因脑充血中风病逝于南京。 挽陈诚: 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 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恶夺我元辅,岂列天乎。 蒋介石提拔人有三条不成文规定,即重用黄埔系、重用同乡、重用对己绝对忠诚之人,陈诚(1896-1965)可谓“三样俱全”。 挽刘湘: 板荡认坚贞,心力竭时期尽瘁; 鼓鼙思将帅,封疆危日见才难。 刘湘(1888-1938),四川大邑人。曾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第七战区司令官等职。1938年在汉口辞世。蒋托陈布雷捉刀,送此挽联到其灵前。 挽叶琪: 北定中原,忆当年智勇兼雄,屡以神奇成伟绩; 西临蜀会,冀此日艰危共济,那堪驰骤失元良。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在南宁民主路口坠马而逝, 后归葬梧州。墓位于冰泉路市卫生学校内,建于民国二十四年,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墓为圆形,钢筋水泥筑成。墓后有碑,一为国民政府令,一为蒋介石题的对联。 挽戴安澜: 虎头食肉负雄资,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 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如何? 戴安澜(1904-1942),安徽省无为县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七七事变爆发,升任第七十三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1942年奉命率200师为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入缅作战。在攻克棠吉后,奉命作战略转移。在朗科地区,突遭敌重兵伏击,不幸为流弹所中,胸腹部受伤。仍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由于当时缅甸已进入雨季,连日战斗,衣履如浸,泥血斑斑,且进入山区,人烟稀少,医药不全,伤势严重恶化,不幸与世长辞,时年仅三十八岁。1943年4月1日,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国葬仪式,由国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持,国共两党领导人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 挽陈蕴瑜: 裹革痛无尸,一夕苇楼埋碧血; 报功原有典,千秋青史表丹心。 陈蕴瑜(1900-1938),贵州平坝人。1916年考入贵州讲武学堂第二期。毕业后历任黔军排、连、营长、团副、混成旅参谋长、第二十五军上校参谋、第三师副官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102师607团上校团长并率部由河南开赴上海参加了上海保卫战。1937年12月,改任102师304团上校团长,并于1938年4月,奉命开赴徐州前线作战,收复我失地苇楼。日军3次派兵增援,以5倍于陈团的兵力进攻苇楼,与敌血战两昼夜,弹药耗尽,全体官兵在陈蕴瑜临危不惧地指挥下,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终将敌人两次反扑打退。后日军以坦克为前导,步兵炮兵协同发起第3次反扑时,陈蕴瑜不幸中弹,光荣殉国。 挽别廷芳: 行阵早搴旗,鼙鼓中原思猛将; 修途惊折轴,金戈满地失干城。 别廷芳(1883~1940),宛西自治首领,自治业绩斐然。由一个屠杀共产党人的刽子手,最终成为接受共产党的联合抗日主张,同共产党联合抗日,直至拥护共产党的开明人士。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宛属十三县联防司令,成为鄂豫陕边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地方民团武装势力。中共豫西南地委负责人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说服工作之后,停止了反共活动,愿意和共产党合作抗日,并保证永不反共。随后别廷芳派一个团的武装驻防确山县竹沟新四军八团队留守处一带,同新四军联合设防,准备抗击入侵日军。在1939年5月,在第一次新唐抗战中,亲率精锐民团武装7千余人,配合国民党军队英勇作战,大破日军,累计毙伤日军3千余人。 自撰三联,由孙中山先生书赠: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穷理於事物始生之处; 研几於心意初动之时。 根据孙中山先生墨迹,以上二联均书写于1923年1月。 从容乎疆场之上; 沉潜于仁义之中。 题台湾某荣史室三联: 冬天饮寒水; 黑夜渡断桥。 忍性吞气,茹苦饮痛; 耐寒扫雪,冒热灭火。 千秋气节久弥著; 万古精神又日新。 蒋介石曾如此云云:此三联为本人在台湾······以来每日复述之座右铭。第一副为初来台时的真情写照。第二副为痛定思痛后决心一切从头开始的誓言。第三副为必须永远追求之崇高境界。三联连贯来读,反映了本人已逐步走出感情低潮、完成心理革新、达至精神振兴。······树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信心勇气,不断砥砺卧薪尝胆之志。 (错语:部分长句代作断句处理) |
欢迎光临 槐花公社 (http://huaihuagongshe.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