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超级老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千古事于一联中(连载)

[复制链接]
36#
发表于 2009-11-14 23: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神仙神通广大,可以人为制造对联对景,普通人就不行了,对不出来就得干等着,等情景出现了再说。唐朝时有一位与骆宾王同时代的大臣名叫马周,其字亦为“宾王”,千年后,这位同志被人给“拆”了。
   清道光年间,大臣赵礼甫与叶延琯是好朋友,一天赵礼甫出了个上联让叶延琯对:
  
  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
  
   这下可把叶延琯难住了,绞尽脑汁也对不出,于是向赵礼甫请教。赵礼甫哈哈大笑说,这个下联吗,我也不知道。敢情这位出题的也是“灵光一现”,一样没有下联。这个联就这么搁下来了,一直到道光三十年,大臣龙僖和龚宝莲分别出任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主考,“实人实事”来了,叶延琯一下有了下联:
  
  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
  
   这二位主考官给了叶延琯灵感,下面咱们再来看一个因为恨之入骨,而把主考官给“拆”了的对联。清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在主考时受贿,有才无财者多落选,一寒士愤而在考场大门贴了一副对联: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横批:口大欺天
  
   上联暗嵌“省”字,“少目”合而为“省”;下联暗嵌“钦”字,“欠金”合而为“钦”,横披暗嵌“吴”字,“口天”合而为“吴”,“口”在“天”上,所以说“欺天”。这副对联迅速流传开来,吴省钦立时成了众矢之的。
37#
发表于 2009-11-14 23: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同治年间,四川某县官姓柳名儒卿,有个外号“柳剥皮”,一天有人用他的名字拆了副对联送给他: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上联隐“儒”字,“儒”可以拆分为“亻、雨、而”三部分。“亻”——只是个人字旁,所以说“非正人”;“雨”——是“雷”的上半部分,所以说“装作雷公模样”;“而”——“面”字去“三”为“而”,所以说“却少三分面目”。
   下联隐“卿”字,“卿”字可拆为“卯、艮”两部分。“卯”——因为中间分开插入了“艮”,所以说“惯开私卯”;“艮”——“良”去点为“艮”,是“银”字的一部分,所以说“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这位“儒卿”被拆得全无人样儿,露出个原形,唤作“柳剥皮”。
  清朝末年贪官污吏遍地,有个广东人梁鼎芬跟柳儒卿有得一比,他的外号叫“梁扒皮”。梁鼎芬在湖北做太守时,每天早中晚要收三次捐,弄得商贩们叫苦连天,怨声载道。有人写了副对联贴在大街上:
  
  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
  
  横额是:梁上君子
  
   这也是副拆字联,上联把“鼎”拆成了一“目”和两“片”;下联把“芬”拆成了“廿头”和“八刀”。上下联嵌入了“鼎芬”,横批嵌上了他的姓——“梁”。“梁上君子”是小偷的雅称,这是在骂梁鼎芬明抢暗夺,与盗贼无异。
38#
发表于 2009-11-14 23: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一个李自成的拆字联,李闯王不但四肢发达打仗厉害,脑袋瓜儿也不简单。李自成自幼聪明过人,当时知府大人冯驯听说后很不以为然,一天他让人把李自成叫到了府衙,出了个上联考他: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冯驯在上联中嵌入了自己的名字,他把“冯”和“驯”二字分别拆成了“二马”和“三马”,而二者相加正好是“五马”,“五马诸侯”在古时是知府、太守一级官员的别称。
   冯驯有学问,这个上联出得既巧妙,又合自己的身份。李自成更不含糊,下联不想“自成”,他应声对道: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李自成的下联用的是商代开国贤相伊尹的名字,“伊”字有一“人”,“尹”字无“人”,二者相加仍是“一人”。虽然是“一人元宰”,但比冯驯这“五马诸侯”位高权重得多。
   伊尹官儿当得大,这名儿起得也好,是对对子的好材料,清人阮元的朋友有一天出了个上联:
  
  阮元何故无双耳
  
   阮元立刻想到了伊尹,笑着对道:
  
  伊尹从来只一人
  
   朋友听了连连称妙。
39#
发表于 2009-11-14 23: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一个喜庆点儿的拆字联,苏州有个大户潘家,儿子娶了何家的女儿,婚礼上有人题贺联曰:
  
  嫁得潘家郎,有田有米有水
  娶来何门女,添人添口添丁
  
   上联把“潘”字拆成“水”、“米”和“田”,下联把“何”字拆成“人”、“丁”和“口”,实在是一副言佳意巧,极其应景的妙联。

   下面这一副拆字联更是奇巧,联曰:
  
  东庙阚,西庙房,东西两庙,门户相当,方敢并坐
  南京河,北京城,南北双京,水土并分,可成霸业
  
   此联中的“阚”指的是三国时东吴的中书令阚泽,“房”指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龄,二人官位相当,所以可以平起平坐,在浙江慈溪有二人的庙宇紧连,一东一西。
   上联的“阚”和“房“字被拆成了“门”、“敢”、“户”、“方”四字,又组合成“门户”、“方敢”两词;下联的“河”、“城”被拆成了“水”、“可”、“土”、“成”,组合成“水土”、“可成”两词

   有一个姓王的和一个姓朱的都喜欢写对联,有一次两人互以对方姓氏来开玩笑,姓朱的出的是:
  
  王老者一身土气
  
   姓王的对的是:
  
  朱先生半截牛形
  
   “王老者”三字均含“土”,所以说“一身土气”;而“朱先生”三字均含半个“牛”字。类似的对联还有:
  
  三个土头考老者
  五家王子弄琵琶
  
  陈光邦两边狗耳
  朱先生一串牛头
  
   清朝时,浙江开化知府卞午桥和一位姓熊的总兵不和,有一次出了个上联污辱他:
  
  能者多劳,跑断四条老狗腿
  
   此联连拆字带联想,把“熊”看成“能”与“四条老狗腿”。熊总兵行伍出身,琢磨了半天总算明白了,气得呼呼直喘,这姓卞的太损了,居然敢骂我是条老狗!气归气,可熊总兵就会舞刀弄枪,不会舞文弄墨,于是把军中的文书请了来,让他帮自己也编一句,回骂一下。
   文书盯着“卞”字看了半天,终于也看出了象形意味,马上提笔写道:
  
  下流无耻,露出一点乌龟头
  
   这个下联也是连拆带想,把“卞”看成了“下”和“一点乌龟头”。熊总兵听文书解释意思后乐坏了,立刻让人给卞知府送了去,气得老卞一天没吃下饭。
40#
发表于 2009-11-14 23: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末翰林刘尔炘晚年住在兰州五泉山,有一天一位朋友来玩,拿了个上联求对。联曰:
  
  此木是柴山山出
  
   这是个拆字联,而且七个字就拆了一双,把“柴”拆成了“此”和“木”,“出”拆成了两个“山”。刘尔炘看了这个上联连声叫妙,老先生有学问,而且运气够好,当时正是黄昏时分,一抬头正见夕阳西下,家家户户的烟囱里正冒出袅袅炊烟,刘尔炘立得下联:
  
  因火成烟夕夕多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是为亲友聚会赋诗而写的序文,短短百余字,以骈偶句式为主,写得极为潇洒灵动,一向受到人们的喜爱: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 罚依金谷酒数。
   某学生读到“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一句,灵感忽至,得一拆字联曰:
  
  夕夕多良会
  人人从夜游
  
   通过以上的众多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拆字联多奇巧有趣,但创作起来颇不容易,多数属于灵光一现那一类的,可遇而不可求。民间广为流传的拆字联还有许多,下面咱们就集中来看一些,大家可以自己琢磨琢磨拆的都是什么字: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成柴
  白水泉中女子好,少女尤妙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一史不通难作吏
  二人相聚总由天
  
  墙上挂珠帘,你说是王家帘朱家帘
  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乎亥时乎
  
  学正不正,诸生皆以为歪
  相公言公,百姓自然无讼
  
  星为夜象却从日下而生
  花本木形何自草头而化
  
  砚向石边见口
  笙从竹下生声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闲看门中木
  思耕心上田
  
41#
发表于 2009-11-14 23: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咸丰年间,汩罗人刘昆吾游学中有一次被经馆先生挡在了门外,还出了个很轻视他的上联:
  
  门内有才,闭门不纳无才客
  
   刘昆吾倚门朗声道:
  
  马旁是主,驻马还须问主人
  
   经馆先生听了,惊叹他才思敏捷,恭恭敬敬请他入内。另传毛泽东答对肖三借书时有一联,跟上面的思路差不多:
  
  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
  
   说完了“门内有才”,再来看一个“笼中有人”的故事。明朝时宁王朱宸濠骄横无比,有一天一个书生顶撞了他一句,被抓来关在王府后花园的铁笼子里。王府后花园正在挖一个大水池,宁王带着一帮人来视察进度,一高兴出了个上联让大家对:
  
  地中取土,加三点以成池
  
   此联属即景创作,说的就是眼前的事,“地”去掉“土”是个“也”字,加上三点水是个“池”字。宁王说完了,得意洋洋的看着那帮随从,一群人抓耳挠腮也对不上来,这时关在笼子里的书生说话了:
  
  囚内出人,进一王而得国
  
   “囚”字去掉“人”,是个“口”,放进去个“王”,是个“国”字。宁王听了特高兴,这是不是意味着大王我能“得国”当皇帝呀?一高兴就把书生放了。书生出来后撒开双腿一溜烟跑没影了,他怕宁王一会儿咂摸出滋味来,那自己的小命儿可就要玩完了。
   果然,激动劲儿一过,宁王觉得有点不对头,“囚内出人进一王”,这小子出来走“人”了,弄一“王”进去接班。这地儿谁是王?我啊!这不是说要把我关进笼子里吗?这个书生太可恶了,他这是咒我将来做囚犯啊!
   宁王大怒,立刻派人出去围捕书生,到哪儿去抓啊,人早出城了。过了没多久,宁王造反,被明武宗派来平叛的部队生擒活捉,他真的成了囚犯,被押到京城砍了头。
  
42#
发表于 2009-11-14 23: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湖天竺顶有一座“竺仙庵”,庵边泉水极其甘甜,有两个修道的人经常用此泉水煮茶品尝。竺仙庵门旁有对联一副: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上联把“品”拆成三个“口”,“泉”拆成“白水”;下联“竺”拆成“二个”,“仙”拆成“山人”,形象的写出了道人悠闲的生活。
   民国时有一副对联就没这么轻松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层层克扣教育经费,再加上通货膨胀,教职员工的生活苦不堪言,一大学教师怒而题一联曰:
  
  欠食飲泉,白水何堪足饱
  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
  
   上联拆“飮”为“欠”和“食”,“泉”为“白”和“水”;下联拆“抚”为“无”和“才”,“墨”为“黑”和“土”。
   把“墨”拆为“黑”和“土”,还有一段更精彩的故事。传说东北军大帅张作霖有一次赴日本人的酒会,他威风凛凛,大帅派头十足,日本人设计想当众羞辱他,便取来笔墨,要张大帅赏幅字画。日本人本以为张作霖大字不识一筐,必会当众出丑,没想到张作霖居然毫不推辞,他取过笔来,刷刷写就,然后冷笑两声掷笔还座。
   旁边众人连忙围上去观看,只见纸上大书一刚劲有力的“虎”字,而落款是“张作霖手黑”!日本人看了大笑不止,张作霖的秘书慌忙凑近他小声说:“大帅,您的落款‘墨’字少写了个‘土’!”
  张作霖两眼一瞪,大声骂道:“妈个巴子,你懂个屁!谁不知道在‘黑’字下加‘土’读‘墨’?这是写给日本人的,不能带‘土’,我这叫‘寸土不让’!”
   一字之间,豪气立现,日人闻之,瞠目结舌。

   张作霖“寸土不让”,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小孩子则是“拦路不放”。一天,有位文化名人经过一座小桥,看到一个小孩子在桥中间玩叠石子的游戏,此人一不留神,把几块石子给踢倒了。这下小孩子不干了,非要他照原样垒起来才能过桥,这个人不肯,于是小孩子就出了个上联让他对,对得出就让他过去。
   民间故事中咱们中国人活得就是这么有情调,别管是撒尿和泥玩的小朋友,还是胡子眉毛白花花的老爷爷,蹦出来就是个文学爱好者。
   这个小孩子出的上联是“踢破磊桥三块石”,过桥的老兄眼神儿不好,脑子转得也不够快,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只好原路返回。回到家里,他忍不住把这事告诉了老婆,女同志正在做针线活儿,一听上联乐了,挥舞着剪刀说这还不简单吗?“剪断出字两重山”!
   老婆助了“一剪之力”,这人马上兴高采烈的跑回去找小孩应对,小孩子还在桥上玩,一听他的下联眉开眼笑,笑话他说你的学问是跟师娘学的吧?这摆明了是女人对的嘛!男子汉大丈夫当横刀立马,剪什么剪?你应该说“劈开出字两重山”!
   这副拆字联合起来就是:
  
  踢破磊桥三块石
  劈开出字两重山
  
   关于这位过桥的名人到底是谁众说不一,有人说是秦观,有人说是郑板桥,有人说是李调元,还有人说是当地知县等等。还是那句话,是谁无所谓,许多对联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虽然天长日久传来传去,少不了会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出现,但其趣味性一点不减。
43#
发表于 2009-11-14 23: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章有点乱,重新整理了一下.
  
  
  第一节 拆字联
  
  1
  
   在生活中,许多人喜欢拿别人的名字开玩笑,马三立先生就说过一经典段子《起名字的艺术》:
  
   我叫马三立,年龄72岁,体重92斤。有人还夸我呢,马三立,你的名字多好听呀。其实不是,我的名字起得很不好。从字面上看,这个名字很简单,一二三的三,站立的立,马三立。我也不知道是谁给我起的这个名字,这些年我倒霉就倒霉在这个名字上了,马三立,这匹马剩三条腿才凑合立着,一碰就倒。
   马季乐了,马季的名字也不怎么样,马季的名字应该叫马跃,咱给他改名字他不改。叫马跃多好,是不是?万马奔腾,飞跃前进,多好。马季,挺好的马,绳子把腿系上,跑不了,憋了一身肉……
   张王李赵的名字好起,给来个吉详话就行。小孩子上学了,没名字,马老先生给起个名儿。姓什么呀?姓王。
    王富贵。瞎编呗!吉祥话,小孩乐意,家里大人也乐意。
    姓李。
    李有财。多好,又有才能又有钱财。
    姓张。
    张富顺,反正是找吉祥话。
    姓什么得要研究,张王李赵可以的,姓吴,这名字要考虑,要好好研究,不能瞎编。吴有财,老没钱;吴长寿、吴好运都不行……姓余这个名字也要考虑,鱼不能离开水,余得海,余得水,余振江,余连泉,余景波。鱼离开水就坏了,叫余什么?余进锅。早晚熟了。
  
   马先生这段《起名字的艺术》主要用的是谐音,其实把姓名拿来拆拆合合对对子也挺好玩,下面咱们就来说说这“拆名字的艺术”。
   先来看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趣事,话说冀宁道赵公有二幕友,一姓乔,一姓车,有一次这二位合雇了一顶轿子返乡,赵公兴之所至,戏以其姓出了个上联曰“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以行”。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都对不出下联,正好当时有几个人召仙乩,于是有人就想请教请教神仙。
   这个扶乩是种古老而神秘的游戏,就是请神仙来回答问题,和咱们现在有些人玩的“笔仙”、“碟仙”类似。众人很来请来位大仙,他听了上联后迟迟没有作答,最后乩判曰:“此是实人实事,非可强凑而成。”神仙既然说不能乱对,大家也不敢强逼,此事遂不了了之。
   半年之后,这几位又召仙乩,请来的大仙回答大家的提问时,忽然插了句话说:“前对吾已得之矣:卢马两书生,共引一驴而走。”原来这次请来的神仙正好是半年前的那位,神仙做事还真是尽职尽责,敢情这半年来一直都在想着怎么对对子。这副让神仙都琢磨了半年的对联合起来就是:
  
  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以行
  卢马两书生,共引一驴而走
  
   有人说了,这个“马”和“卢”组不成个“驴”啊。别着急,当时的人们用的是繁字体。“卢”的繁体是“盧”,“马”的繁体是“馬”,“驴”的繁体是“驢”。
   神仙整的这下联确实挺工整,可大家心里都有点疑惑,您老人家上次不是说“此是实人实事,非可强凑而成”吗?这“实人实事”在哪儿呢?神仙当然不会胡说一通,发话说四天后,辰巳之间,大家到南门外等着看这联的情景再现吧。
   古人以“子丑寅卯”记时,子时为23~1时,丑时为1~3时,寅时为3~5时,卯时为5~7时,辰时为7~9时,巳时为9~11时,午时为11~13时,未时为13~15时,申时为15~17时,酉时为17~19时,戌时为19~21时,亥时为21~23时。这个“辰巳之间”,也就是上午的7点至11点之间。
   很快到了第四天,看看时间差不多了,赵公赶紧派了几个衙役到南门等着。不一会儿,看到两个书生,“以一驴负新科墨卷,赴会城出售”,衙役上前一问,果然一个一个姓卢一个姓马。赵公听了衙役的禀告,不由大笑说:“巧则诚巧,然两生之受侮深矣。”
   为了对对子,两个小书生成了活道具。神仙神通广大,可以人为制造对联场景,普通人不行,没这么大道行,对不出来只能干等着,等情景出现了再说。
   唐朝时有一位与骆宾王同时代的大臣名叫马周,其字亦为“宾王”,千年后,这位同志被人给“拆”了。清道光年间,大臣赵礼甫与叶延琯是好朋友,一天,赵礼甫出了个上联让叶延琯对:
  
  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
  
   这两个“宾王”一下把叶延琯难住了,绞尽脑汁也对不出,于是向赵礼甫请教。赵礼甫哈哈大笑说,这个下联吗,我也不知道!敢情这位出题的也是“灵光一现”,一样没有下联。这个联就这么搁下来了,成了“陈年老题”,一直到道光三十年,大臣龙僖和龚宝莲分别出任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主考官,“实人实事”终于来了,叶延琯立刻有了下联:
  
  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
  
   虽说这对子没啥意思,纯属玩文字,不过入联的四位姓名搭配得巧,更难得这“马”和“龙”,又合了那个“龙马精神”的词,真是“天作之合”。
  
   龙龚二位主考官给了叶延琯灵感,下面咱们再来看一个因为恨之入骨,把主考官给“拆”了的对联。
   清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在主考时受贿,有才无财者多落选,一寒士愤而在考场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横批:口大欺天。
  
   上联暗嵌“省”字,“少目”合而为“省”;下联暗嵌“钦”字,“欠金”合而为“钦”;横披暗嵌“吴”字,“口天”合而为“吴”,“口”在“天”上,所以说“欺天”。这副对联迅速流传开来,吴省钦立时成了众矢之的。
   清同治年间,四川某县官姓柳名儒卿,有个外号“柳剥皮”。一天,有人用柳儒卿的名字拆了副对联送给他: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上联隐“儒”字,“儒”可以拆分为“亻、雨、而”三部分。“亻”——只是个人字旁,所以说“非正人”;“雨”——是“雷”的上半部分,所以说“装作雷公模样”;“而”——“面”字去“三”为“而”,所以说“却少三分面目”。
   下联隐“卿”字,“卿”可拆为“卯、艮”两部分。“卯”——因为中间分开插入了“艮”,所以说“惯开私卯”;“艮”——“良”去点为“艮”,是“银”字的一部分,所以说“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这位“儒卿”就这样被拆得全无人样儿,露出个原形,唤作“柳剥皮”。
   清朝末年贪官污吏遍地,有个广东人梁鼎芬跟柳儒卿有得一比,他的外号叫“梁扒皮”。梁鼎芬在湖北做太守时,每天早中晚要收三次捐,商贩们叫苦连天,怨声载道。有人写了副对联贴在大街上:
  
  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
  
  横额:梁上君子。
  
   这也是副拆字联,上联把“鼎”拆成了一“目”和两“片”;下联把“芬”拆成了“廿头”和“八刀”。上下联嵌入了“鼎芬”,横批嵌上了他的姓——“梁”,“梁上君子”是小偷的雅称,这是在骂梁鼎芬明抢暗夺,与盗贼无异。
   中国古代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流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言论自由,官老爷厉害,连名字都要避讳,更别说指名道姓的骂他了。百姓有了怨气要发泄,只能这么拐弯抹角、指桑骂槐。这样的故事看着有趣,想想却让人叹气。
  
   下面来看几个相互拿对方姓氏取笑,甚至是漫骂的故事。
   某地有个姓王的老者很会写对联,在当地小有名气,一个姓朱的塾师不大服气,这天朱先生上门来了,一看王老汉穿着朴素,撇撇嘴出了一联:
  
  王老者一身土气
  
   王老汉乐了,我再土,也比你这“牛头怪”好啊。乃对曰:
  
  朱先生半截牛形
  
   “王”、“老”、“者”三字均含一个“土”字,所以说“一身土气”;而“朱”、“先”、“生”三字上半部均含半个“牛”字,所以说“半截牛形”。类似的对联还有:
  
  三个土头考老者
  五家王子弄琵琶
  
   这位朱先生是个惹事精,这边碰了一算子灰,灰溜溜的出了王家门,迎头碰上个叫陈光邦的熟人,忍不住又来个上联:
  
  陈光邦两边狗耳
  
   “陈”字和“邦”字都有个双耳旁,而且正好一左一右,在“陈光邦”的两边,所以姓朱的笑人家“两边狗耳”。陈光邦也是火眼金精,一下就认出了这是个“牛头怪”,笑着对道:
  
  朱先生一串牛头
  
   “牛头怪”的故事还属于调侃,下面这个就是对骂了。清朝时,浙江开化知府卞午桥和一位姓熊的总兵不和,有一次出了个上联污辱他:
  
  能者多劳,跑断四条老狗腿
  
   此联连拆字带联想,把“熊”看成“能”与“四条老狗腿”。熊总兵行伍出身,琢磨了半天才弄明白了,气得呼呼直喘,这姓卞的太损了,居然敢骂我是条老狗!气归气,可熊总兵就会舞刀弄枪,不会舞文弄墨,于是把军中的文书请了来,让他帮自己也编一句狠的,好回骂一下。
   文书盯着“卞”字看了半天,终于也看出了象形意味,马上提笔写道:
  
  下流无耻,露出一点乌龟头
  
   这个下联也是连拆带想,把“卞”看成了“下”和“一点乌龟头”。熊总兵听文书解释完意思后乐坏了,立刻让人给卞知府送了去,气得老卞一天没吃下饭。
  
   上面我们看到朱先生把“陈光邦”给拆成了“两边狗耳”,清人阮元的朋友也在他的耳朵上做文章,有一天出了个上联:
  
  阮元何故无双耳
  
   “元”为什么比“阮”少了双耳?这“十万个为什么”里都找不到的难题,阮元轻松作答,笑对曰:
  
  伊尹从来只一人
  
   伊尹是商代开国贤相,他官做得大,名儿起得也好,是拆字联的好材料,咱们再来看看李自成是如何“拆”他的。
   李闯王不但四肢发达打仗厉害,脑袋瓜儿也不简单,他自幼聪明过人,当时知府大人冯驯听说后很不以为然,让人把李自成叫到了府衙,出了个上联考他: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冯驯在联中嵌入了自己的名字,他把“冯”和“驯”分别拆成了“二马”和“三马”,二者相加正好是“五马”,“五马诸侯”在古时是知府、太守一级官员的别称。
   冯驯有学问,这个上联出得既巧妙,又合自己的身份。李自成更不含糊,下联不想“自成”,他应声对道: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伊”字有一“人”,“尹”字无“人”,二者相加仍是“一人”。伊尹虽然是“一人元宰”,但比冯驯这“五马诸侯”位高权重多了。
   咱们中国人最讲究按资排辈,政坛尤其如此,谁无谁后,那是半点也错不得的。要想平起平坐,那就得门当户对,比如下面这副拆字联:
  
  东庙阚,西庙房,东西两庙,门户相当,方敢并坐
  南京河,北京城,南北双京,水土并分,可成霸业
  
   此联中的“阚”指的是三国时东吴的中书令阚泽,“房”指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龄,二人官位相当,所以可以平起平坐,在浙江慈溪有二人的庙宇紧连,一东一西。
   上联的“阚”与“房“被拆成了“门”、“敢”、“户”、“方”四字,又组合成“门户”、“方敢”两词;下联的“河”与“城”被拆成了“水”、“可”、“土”、“成”,又组合成“水土”、“可成”两词。如此环环相扣,实在是奇巧之极。
  
   这一小节的对联,以调侃笑骂为主,最后咱们来看几个喜庆点儿的拆字联。
   苏州有个大户潘家,儿子娶了何家的女儿,婚礼上有人题贺联曰:
  
  嫁得潘家郎,有田有米有水
  娶来何门女,添人添口添丁
  
   上联把“潘”字拆成“水”、“米”和“田”,下联把“何”字拆成“人”、“丁”和“口”,此联贺赠新人,实在是言佳意巧、极其应景。
   从前华山脚下有位姓倪的女孩子,聪慧美丽又善良,家庭条件也是一流,求婚者踏破了门槛。倪姑娘一不贪财二不好色,估计可能是个有点狂热的文学青年,连婚姻大事也要舞文弄墨定终身,她最终决定要用对联选婿。倪家很快在大门上贴出了征婚的上联:
  
  妙人兒倪家少女
  
   这副上联把“妙”拆成“少”和“女”,“倪”拆成了“人”和“兒”,这个“兒”是“儿”的繁体写法。
   倪家门前挤满了喜欢美女或者想吃软饭的有志青年,可是三个月快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对得合乎要求。眼看着美貌佳人近在咫尺,可就是想不起来该拆什么字,一个个参赛选手憋得脑袋大脖子粗,恨不得把自己拆喽!
   就在倪小姐精心策划的夫婿招聘会眼瞅着要泡汤时,门外来了一个赴京赶考的秀才,看了上联后大笔一挥在旁题道:
  
  鍾山寺峙立金童
  
   这副下联把“鍾”(“钟”的繁体字)拆成“金”和“童”,“峙”拆成“山”和“寺”,对得几乎是天衣无缝。倪小姐笑里含羞,对这千里姻缘十分满意,小书生也不去考试了,立马决定先结婚,再立业。
  
  2
  
   对联招亲这一招,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也玩过,可惜结局不像倪小姐那么完美。韦小姐才貌过人,到了婚嫁之年后,求婚者络绎不绝,她都看不上,一心想找一个才识过人的郎君,于是效仿武林人士比武招亲的招儿,出一上联招亲。联曰:
  
  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鸟
  
   这个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将“出”拆为“山山”、“鳳”(“凤”的繁体字)拆为“凡鸟”。求婚者绞尽脑汁,然而一连好几年没有一个人能对上来,弄得韦小姐特郁闷,没多久就魂归九泉。
  这个对子的下联到了现代才有人对出: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龙口是山东一个城市名,以龙对凤正合适,“回”字拆为“口口”,“龙”正是“宠”的下半部分。
   关于这个“山山出”,还有个流传更广的对联,此联简直可以称为是拆字联的“形象代言联”。
   清末翰林刘尔炘晚年住在兰州五泉山,有一天一位朋友来玩,拿了个上联求对。联曰:
  
  此木是柴山山出
  
   这是个拆字联,而且七个字就拆了一双,把“柴”拆成了“此”和“木”,“出”拆成了两个“山”。刘尔炘看了这个上联连声叫妙,老先生有学问,而且运气够好,当时正是黄昏时分,一抬头正见夕阳西下,家家户户的烟囱里正冒出袅袅炊烟,刘尔炘立得下联:
  
  因火成烟夕夕多
  
   这个“夕夕多”也挺受欢迎,某学生读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之“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一句时,灵感忽至,得一拆字联曰:
  
  夕夕多良会
  人人从夜游
  
   《春夜宴桃李园序》是李白为亲友聚会赋诗而写的序文,短短百余字,以骈偶句式为主,写得极为潇洒灵动,一向受到人们的喜爱,听们顺便来看一下:“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 罚依金谷酒数。”
   "夕夕多"还有一联如下:
  
  四維羅,夕夕多,羅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弓長張,隻隻雙,張生戏红娘,男单女成雙
  
   此联有些字必须用繁体字才能看出门道,上联中的“羅”、“張”、“隻”、“雙”是简体的“罗”、“张”、“又”、“双”。
  
   西湖天竺顶有一座“竺仙庵”,庵边泉水极其甘甜,有两个修道的人经常取此泉水煮茶。竺仙庵门旁有对联一副: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上联把“品”字拆成三个“口”,“泉”字拆成“白水”;下联把“竺”字拆成“二个”,“仙”字拆成“山人”,形象的写出了道人悠闲的生活。还有两副拆字联也拆“泉”为“白水”,内容就没这么轻松了。
   清朝时有一个老秀才外出,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乞丐正在泉边喝水,老秀才触景生情,怜悯心顿起,准备给他点钱。正掏口袋时他一下来了灵感,忍不住先吟了个上联:
  
  欠食飲泉,白水何能度日
  
   没想到这个乞丐跟老秀才一样,居然也是个文化人儿,立即对出了下联:
  
  才門閉卡,上下无处逃生
  
   还有个故事跟这个有点相似,国民党政府当权时,层层克扣教育经费,再加上通货膨胀,教职员工的生活苦不堪言,一大学教师怒而题一联曰:
  
  欠食飲泉,白水何堪足饱
  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
  
   上联拆“飮”(“饮”的繁体字)为“欠”和“食”,“泉”为“白”和“水”;下联拆“抚”为“无”和“才”,“墨”为“黑”和“土”。把“墨”拆为“黑”和“土”,还有一段更精彩的故事。
   传说东北军大帅张作霖有一次赴日本人的酒会,他威风凛凛,大帅派头十足。日本人设计想当众羞辱他,便取来笔墨,要张大帅赏幅字画。日本人以为张作霖大字不识一筐,必会当众出丑,没想到张作霖居然毫不推辞,他取过笔来,刷刷写就,然后冷笑两声,掷笔还座。旁边众人连忙围上去观看,只见纸上大书一刚劲有力的“虎”字,而落款是“张作霖手黑”!
   日本人看了大笑不止,张作霖的秘书慌忙凑近他小声说:“大帅,您的落款‘墨’字少写了个‘土’。”张作霖两眼一瞪,大声骂道:“妈个巴子,你懂个屁!谁不知道在‘黑’字下加‘土’读‘墨’?这是写给日本人的,不能带‘土’,我这叫‘寸土不让’!”
   日人闻之,瞠目结舌,一字之间,豪气立现。
  
   张作霖“寸土不让”,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小孩子则是“拦路不放”。一天,有位文化名人经过一座小桥,看到一个小孩子在桥中间玩叠石子的游戏,此人一不留神,把几块石子给踢倒了。这下小孩子不干了,非要他照原样垒起来才能过桥,这个人不肯,于是小孩子就出了个上联让他对,对得出就让他过去。
   民间故事中咱们中国人活得就是这么有情调,别管是撒尿和泥玩的小朋友,还是胡子眉毛白花花的老爷爷,蹦出来就是个文学爱好者。
   这个小孩子出的上联是“踢破磊桥三块石”,过桥的老兄眼神儿不好,脑子转得也不够快,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只好原路返回。回到家里,他忍不住把这事告诉了老婆,女同志正在做针线活儿,一听上联乐了,挥舞着剪刀说这还不简单吗?“剪断出字两重山”!
   老婆助了“一剪之力”,这人马上兴高采烈的跑回去找小孩应对,小孩子还在桥上玩,一听他的下联眉开眼笑,笑话他说你的学问是跟师娘学的吧?这摆明了是女人对的嘛!男子汉大丈夫当横刀立马,剪什么剪?你应该说“劈开出字两重山”!
   这副拆字联合起来就是:
  
  踢破磊桥三块石
  劈开出字两重山
  
   关于这位过桥的名人到底是谁众说不一,有人说是秦观,有人说是郑板桥,有人说是李调元,还有人说是当地知县等等。还是那句话,是谁无所谓,许多对联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虽然天长日久传来传去,少不了会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出现,但其趣味性一点不减。
  
   和尚没有老婆挥舞着剪刀相助,“剪断出字两重山”,好在有大把的时间琢磨,对于这拆字联,玩得也很上心。纪晓岚与丁云和尚为棋友,有一天他去竹林寺找丁云,丁云正好不在,纪晓岚便独坐廊下等候。过了很久,丁云和尚方归,纪晓岚起身打过招呼,吟一上联道: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羅汉
  
   纪晓岚将“等”字拆为“竹”和“寺”;“双手”为“拜”字(草体“拜”,即是“双手”,当然也有可能其中一只手是“六指儿”),“四维”为“羅”字。丁云一听,连忙还礼答道:
  
  木门闲客至,两山出大小尖峰
  
   丁云和尚将“闲”拆为“木门”,“出”拆为“山山”,“尖”拆为“大小”。长沙岳麓山有一副类似的拆字联:
  
  岳麓山,山山出大小尖峰,四維羅绕
  汉阳口,口口回上下卡道,千里重关
  
   丁云陪着纪晓岚进屋品茶下棋,老纪玩得挺开心,不知不觉夜已经深了,这时小和尚跑来说天太晚了,寺门要关了。纪晓岚意犹未尽不想走,又吟一联道:
  
  门内有才方是闭
  
   纪晓岚说关门就关门吧,门里有我这个大才子,那才能叫“闭”啊。丁云听了笑答道:
  
  寺边无日不知時
  
   丁云给老纪搭了个台阶,说不是想赶你走,是庙里没钟,太阳也早下山了,所以小和尚弄不太准时间。再说了,对咱们这类人来说,还管啥时间不时间的,闭即不闭,不闭即闭,玩吧!
   对于文化人来说,到寺庙里跟和尚吟诗答对,那属于雅事,有大把的官员喜欢到庙里玩。明朝永乐年间,有位尚书游山玩水来到了一座寺院,他听说寺内有个小和尚擅于对句,于是就事论事出了个上联考他: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这个对子出得绝,第一个“和”是“和尚”的“和”,第二个“和”是“唱和”的“和”,而拆的字是“诗”,“诗”的繁体是“詩”,可以拆成“言寺”。
   小和尚毕竟不是聪明的一休,一下子傻了眼,怎么也对不出来,于是请尚书赐教。没想到这位高官也是虎头蛇尾,绕着寺庙上上下下跑了好几圈,还是没下联,卡啊卡的脸红脖子粗,最后还是“能上不能下”。
   看到尚书那个狼狈样儿,小和尚乐了,赶情“尚书”就是只会书上联啊!
   听说后来还是“对王”解缙帮这位尚书对出了下联:
  
  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第一个“上”是“上将”的“上”,第二个“上”是“登上”的“上”,拆的字是“位”,拆成了“立”和“人”。
   “詩”也是个经常被拆的字,再来看一副更奇巧的: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副对联拆拆合合更复杂,上联“寸土”拼成“寺”,“寺”与“言”又组合成一个“诗”字;下联“双木”为“林”,“林”与“示”又组合成一个“禁”字。另外,上联中“明月送僧归古寺”是句古诗,“明月”二字,“月”是“明”的一部分;下联中“斧斤以时入山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二字,“斤”是“斧”的一部分。
  
   清朝咸丰年间,汩罗人刘昆吾游学中有一次被经馆先生挡在了门外,还出了个很轻视他的上联:
  
  门内有才,闭门不纳无才客
  
   刘昆吾倚门朗声道:
  
  马旁是主,驻马还须问主人
  
   经馆先生听了,惊叹他才思敏捷,恭恭敬敬请他入内。另传毛泽东答对肖三借书时有一联,跟上面的思路差不多:
  
  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
  
   说完了“门内有才”,再来看一个“笼中有人”的故事。明朝时宁王朱宸濠骄横无比,有一天一个书生顶撞了他一句,被抓来关在王府后花园的铁笼子里。王府后花园正在挖一个大水池,宁王带着一帮人来视察进度,一高兴出了个上联让大家对:
  
  地中取土,加三点以成池
  
   此联属即景创作,说的就是眼前的事,“地”去掉“土”是个“也”字,加上三点水是个“池”字。宁王说完了,得意洋洋的看着那帮随从,一群人抓耳挠腮也对不上来,这时关在笼子里的书生说话了:
  
  囚内出人,进一王而得国
  
   “囚”字去掉“人”,是个“口”,放进去个“王”,是个“国”字。宁王听了特高兴,这是不是意味着大王我能“得国”当皇帝呀?一高兴就把书生放了。书生出来后撒开双腿一溜烟跑没影了,他怕宁王一会儿咂摸出滋味来,那自己的小命儿可就要玩完了。
   果然,激动劲儿一过,宁王觉得有点不对头,“囚内出人进一王”,这小子出来走“人”了,弄一“王”进去接班。这地儿谁是王?我啊!这不是说要把我关进笼子里吗?这个书生太可恶了,他这是咒我将来做囚犯啊!
   宁王大怒,立刻派人出去围捕书生,到哪儿去抓啊,人早出城了。过了没多久,宁王造反,被明武宗派来平叛的部队生擒活捉,他真的成了囚犯,被押到京城砍了头。
  
  3
  
   有人决心戒烟,题一拆字联自勉,联曰:
  
  信是人言,本应取信于人,必当言而有信
  烟乃火因,常见吸烟起火,务须从此戒烟
  
   戒烟不容易,烟鬼们抓耳搔腮怪样百出,和戒烟有关的拆字联更有意思,来看一个“一拖七”的对子,传说上联是刘墉刘罗锅出的: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纪晓岚对的是:
   
  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董曲江对的是:
  
  人言为信,倘夫尚书乃小人
  
   陈半江对的是:
  
  一大冷天,水无一点不成氷
  
   戴东原对的是:
  
  采丝为綵,又加点缀便成文
  
   一个艺妓对的是:
  
  少女为妙,大来无一不从夫
  
   另一个艺妓对的是:
   
  女卑为婢,女又何妨也称奴
  
   相传郑板桥认识的一官吏烟酒无度,人到中年就百病缠身,每天拿药当饭吃也没啥效果,有一天老郑对他说:“我有个奇方,绝对可以治愈你的病。”乃题联曰:
  
  酉水为酒,若不撇出终是苦
  因火生烟,丫能回头便成人
  
   郑板桥的上联把“酒”字拆成了“水”和“酉”,同时利用了“若”和“苦”字外形上的区别;下联把“烟”拆成了“火”和“因”,同样的也利用了“丫”和“人”类似正反颠倒的写法,一语双关。那位官员看了此联连声称奇,遂下决心戒烟戒酒,身体真的慢慢好了起来。
   下面再来看几个由写法相似的字创作的拆字联,比如下面这一副就是拿“吴”和“吞”说事儿:
  
  谢姑娘说话,无言便射
  吴公子饮茶,倒口即吞
  
   上联把“谢”拆成了“言”和“射”,下联则利用了“吴”和“吞”的“口”字旁位置不同而得。
   清道光年间,有个老童生屡考不中,有一次主考官出上联,以“老”、“考”奚落他,联曰: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老考
  
   老童生认为自己之所以屡战屡败,不是没学问,完全是因为无钱给主考官送礼,他毫不客气的回敬道:
  
  二人成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天大
  
   看这副对联,这位老童生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水平,可能是主考舞弊,也可能是他不善于考试。这个“二人成天。一人为大”,让我想起宋徽宗赵佶书画作品中喜用的“天下一人”花押,如下所示.
   赵佶这个“个性化签名”四笔写出了四个字,可谓是别出心裁,亦深谙拆字之趣。身为皇帝,自然老子天下第一,实在是傲得有理,傲得有据,可惜这位“天下一人”后来成了金国的阶下囚,和儿子宋钦宗以及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被一锅端到了北国,终死他乡。
   下一任皇帝宋高宗赵构再不敢狂言“天下一人”了,这位皇帝谦虚得很,口口声声皆称“在下”。绍兴十二年正月,岳飞[被害一月后,宋金议和成功,赵构在向金国递交的降表中写到:
   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敝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
   金国为“上国”,宋朝的老大俯首称“臣”,赵构不但自己甘做奴才,还把子子孙孙、全国百姓都一起拉上。最可笑的是最后这句“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小构子我保证按时孝敬您老人家,您看能不能尽快给我发个收费文件,还有开个发票啥的,让俺们也有个缴费依据不是?
   赵佶、赵构的表现告诉我们,这“天下一人”固然富贵,可要是整天胡拆乱来,把“天”折腾没了,最终会变“一下人”。
  
  4
  
   明朝状元杨慎小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宴客,席中有客出了个上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东二点”是“冻”,“西三点”是“洒”,当时满座宾客皆苦思不得下联,杨慎正好在旁边玩,见他们面前的桌案上放着西瓜,随口道: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上七刀”是“切”,“下八刀”是“分”。
   这个“拆字联”,说白了就是看你会不会“切”,会不会“分”,学问是必需的,脑瓜儿还得灵活才行。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拆字联多奇巧有趣,但创作起来颇不容易,多数属于灵光一现那一类的,可遇而不可求。民间广为流传的拆字联还有许多,最后咱们再集中来看一些,大家可以自己琢磨琢磨拆的都是什么字: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闲看门中木
  思耕心上田
  
  砚向石边见口
  笙从竹下生丁
  
  一史不通难作吏
  二人相聚总由天
  
  星为夜象却从日下而生
  花本木形何自草头而化
  
  学正不正,诸生皆以为歪
  相公言公,百姓自然无讼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成柴
   白水泉中女子好,少女尤妙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墙上挂珠帘,你说是王家帘朱家帘
  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乎亥时乎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
  
   再来看几个繁体拆字联:
  
  棗棘为薪截竖开横成四束
  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双间
  
  鳥入風中衔去虫而作鳳
  马来芦畔吃尽草以为驴
  
  錢有二戈伤坏多少人品
  穷之一穴埋没若许英雄
  
   明人杨溥年轻时才名在外,有一年他年老体弱的父亲按规定要去服劳役,杨溥找到当地石县令,请求免役,石县令出了个上联让他对:
  
  四口同圖(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石县令的意思是说在他管辖的一亩三分地里,谁都得服从管理,不能搞特殊。杨溥看后很快对出下联:
  
  五人共傘(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的下联既拍了县令的马屁,又再次委婉的表达了自己请大老爷关照的意思,石县令拍案叫绝,马上答应免除他父亲的劳役。
   关于拆字联我们就说这么多了,最后再来看一首拆字谜诗,宋代自号“古灵先生”的理学家陈襄传授给学生的《田字诗》。这首诗以“田”字为基本,包括了“富、累、甲、由、思、慮、福、壘”等字,对喜欢写拆字联的人有点儿帮助。诗曰:
  
  昔日田爲富家足,今日田爲累字頭。
  拖下腳來爲甲首,伸出頭來不自由。
  心上有田思耕耘,田多心中慮不休。
  當初只望田爲福,誰知田多壘壘愁。
  
   这类诗其实没太多的文学价值,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不过玩多了,对于拆字联的创作自然是大有好处。咱们中国不是叫“拆哪”(CHINA)吗,既然非拆不可,那么还是少拆点古迹,多拆点字为好。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6-18 18:48 , Processed in 0.04214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