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决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完整版梁羽生<<名联观止>>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1: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回文三对

 

  还有一类自古流传下来的“绝对”,是早已有人“对通”的,但仍有人继续在对,且是后作胜于前作的。例如有副著名的“回文对”,对头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最先出现的对句(当然是指“基本上”对得通的)是:

  郎中王若俨,俨若王中郎。

  “天然居”是北京一间酒楼名,“王若俨”则是北京一位名医的名字。这一副对联的特点是上一句倒读就成为下一句,故称“回文对”。北方称医生为“郎中”,“中郎”是官名。上联意思浅白,无须解释。下联的意思是:那位名叫王若俨的郎中,他的相貌俨然就象“王中郎”一样(“王中郎”是姓王的人做上中郎这个官)。
 

  这个下联属于“无情对”一类。表面看来,“客上”不能对“郎中”,但拆开来看,“客”和“郎”(都是指人的名词)、“上”和“中”(都是标明方向的辞),却是可算对得工整的。“居然”对“俨若”是虚宇对虚字,也可算“对得通”。但只是“基本上”对得通而已,还不能算是上乘之作。对得更好的,下面再谈。
 

  这种只讲究单独的字面对得工整的无情对,著名的例子有:“树已半焦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树”和“果”;“斧”和“干”(干戈)单字对单字,字面对得十分工整。但在整句中,却是不能相对的。(“果然”的“果”当然不能解作“果树”的“果”。)
 

  “客上”“郎中”一联,是比不上上述这联工整自然的。因为“俨若”虽然可对“居然”,但“王若俨”对“天然居”,即使拆开来对,那个“俨”字也不能对“居”字的。因此后来又出现了第二个对句: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中国有四个大佛寺,一在山西太原,大佛身高九米;一在浙江新昌,高十三米余;一在陕西彬县,高廿四米余;一在甘肃张掖,大佛身长三十四点五米。俗称卧佛寺。用“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来对“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妥贴自然。但若严格讲究字面的话,“然”字和“佛”字是欠工整的。
 

  最后出现的那个对句是: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这个下联,又比“人过大佛寺”那个下联好得多了。
7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一、港铺灯塔标


  自从“联趣”开档以来,收到读者来信甚多,或提供资料,或补正错漏,或参加评联,令我受益良多,且兼得“以联会友”的乐趣。


  读者骆广彬君来函,提到“妙人儿倪家少女”的另一对句:

  信言者诸姓人言

  并加解释,这是“姓诸的人家说,我信人言。”“人言为信”,“言者成诸”,就字面的对仗而论,这个下联要比“武士心志在止戈”工整,但却似不及“武士”一联之有意思。
 

  骆君又拟一对“烟锁池塘柳”的下联:“港铺灯塔标”,亦具新意。新意是有本地风光。他说是由“夜观港海,船只如梭”而得的灵感。“凡海港必设有灯塔标志,防船只触礁也。”
 

  又读者张耀培君也拟了一个对“烟锁池塘柳”的下联:“灯铺深圳桥”。“铺”字用得不大适当,但“深圳桥”却是在“镇海楼”之外又一个可以对“池塘柳”的名词。不过“深圳桥”和“镇海楼”都是专有名词。严格来说,用以对普通名词还是“犯忌”的。
7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二、燕衔泥垒巢


  一位署名“慕羽”的读者写了一个下联来对“烟锁池塘泖”。他拟的联语是“燕衔泥垒巢”。


  燕属“火部”(构成燕字的那下面四点象征火焰熊熊之貌),衔、泥、垒各有“金,水,土”在内,“五行”已包括其四。但可惜那个“巢”字是属于“巛”部,不是属于“木”部。否则就完全合乎规格了。
 

  虽然如此,我还是认为它比前所引述那两个下联好。因为它比较有意思。而且“燕衔泥垒巢”也可以作为五言诗的一句的。
 

  慕羽君还写了一副以本地风光作题材的对联,写得很好,介绍如下:

  浅水湾头湾水浅
  红莓谷里谷莓红

  读友何苏先生来函,提供回文对:“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的另一个对句:

  船泊河下所
  所下河泊船

  并附解释:“清未时,广州珠江岸边的壕畔街有一石埠头(今长堤是后来填河而筑的,壕畔街埠被填平,不可复见),埠头下有一‘河泊所’,隶属水师衙门,是专责管理珠江河面治安的。”他问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个对句应属“中上”,不但对得通,而且“相当不错”。但论意境之美,则似不及“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一联。“所下”对“居然”也略欠工整。
7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三、茶烹凿壁泉


  多谢读者提供资料,原来“烟锁池塘柳”这一“绝对”是早就有人“对通”了的,只不过我孤陋寡闻,尚未知道罢了。对句是:

  茶烹凿壁泉

  提供资料的读者,一位是骆广彬先生,一位署名“一读者”。据“一读者”说,二十多年前,北大一位姓阎的教授(忘其名)曾在一篇文章谈及此联。不过,他抄来的下联第二个字作“煮”字,可能记忆有误。因上联相应的那个“锁”字是仄声,“煮”字应改用“烹”字才合乎平仄。
 

  骆广彬先生的解释较为详细,他说:“此联早年曾在《羊城晚报》发表过,下联用倒装句,是用‘凿壁泉’水以煮茶,而且平仄协调,意境佳美,烹茶细啖,赏心写意,舍此而何?‘凿壁泉’是有实地的,但可惜忘记在什么地方了。如读者诸君知之,祈赐教。请注意,上联五行悉在左旁,下联五行悉在字脚。”他已经把这个下联的特点说得很详细,用不着我饶舌了。
 

  又,读者陈敬之先生拟的一个对句也很不错。对句是:

  烽销漠塞榆

  这个下联,不但平仄协调,而且“五行”的顺序和上联也是一样(如“烟”“烽”都是“火”字旁,“锁”“销”都是“金”字旁)。论内容,“烽销漠塞榆”这一句也很有意思,意境和韵味可与“茶烹凿壁泉”比美。
7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四、读者谈联

 
  慕羽君来函,从“烟锁池塘柳”一联的对比谈起,谈到他对“对联艺术”的一些看法,我觉得颇有见地,因此让出一天“地盘”,刊他的信。慕羽君是“燕衔泥垒巢”这一下联的作者。
 

  “我以为联语最重要的是功力悉敌,铢两悉称,浑然天成而无斧凿痕迹方为上选。无情对只能是游戏文章,终非正格,而写景联语中时间与空间最好不要冲突,景物能出现同一画面则更佳,我且以下列唐诗名句为例,它们都具有此一特点。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烟开兰叶香风暖,岸来桃花锦浪生。’此外,特有名词对普通名词也是联格大忌,故‘镇海楼’‘镇江城’与‘凿壁泉’之对比始终觉得勉强。如撇开对比问题,则‘茶烹凿壁泉’亦有浑然天成之趣。”
 

  又他认为对“烟锁”一联,只须包含五行之偏旁便可,无须将其限制扩展至部首归类。这是从宽从严的问题,增加一些难度,“联趣”相应而增,似亦无可厚非。
7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22:45 编辑

七十五、咏清道工人联


  (一)


  某君替清道工人撰一联云:

  驰骋沙场,廓清宇宙;
  横挥笔阵,扫尽奸邪!

  此联系何苏先生提供,并附加评语曰:“颇有气势”。我同意他的评语。另外,他还提供了几副妙联,其一是“磨制豆腐担上街卖者”的自撰对联:

  一肩担日月
  双手转乾坤

  附解释云:“以前的豆腐有黄白两色的,黄色的系用黄栀子水浸过。一黄一白,故以日月形容之。转乾坤乃推磨也。”
 

  (二)
 

  某君在旧历年底结婚,他本人生得瘦弱,其妻却是个胖姑娘,自撰一联云:

  年晚煎堆,求其有个;
  冬前腊鸭,到底成双。

  “冬前腊鸭只带只”(一肥一瘦),是广东俗话,“下联既自嘲,亦写实也。”

  (三)
 

  抗战前广州西关十八甫有一名“真光”的百货公司,开张前征联,规定须嵌店名,首选一联是:

  货物盈千,只欠真枪奉客;
  价钱不二,并无光棍欺人。

  光棍一辞,在粤语可作诈骗解,以光棍对真枪,可谓妙绝。
7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六、请教高明
 

  一九八三年九月五日至八日,在香港举行的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参加者除了香港学者之外,还有海峡两岸的学者和来自美国的学者,共数十人之多。堪称香港学术界一大盛事。会中还有一个佳话是,有一位来自台北的学者高明,又有一位来自北京的学者,也是叫做高明。无巧不巧,两位高明编在同一组(后来为了便于称呼,台湾高明同意称为高仲华,因他字仲华)。本港学者,前中文大学文学院长李棪(棪斋)教授曾把两位高明拉在一起拍了个照,并赋诗以纪盛事。
 

  前几天我在一个酒会碰见棪斋,说起这个佳话,他说还有“下集”,这个“下集”可正好作为《联趣》之用。来自美国的学者周策纵(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戏拟两位高明的问答,出了个对头:

  高明问高明:高明不高明?高明答高明:高明,高明!

  这个对,要对得工巧自然很难。我也对不出来,只能请教高明了。这正是:

  高明问答两高明,恕我不高明,请教高明。

  我胡诌的这几句也可当作另一个对头,“问答两高明”者指所问所答皆“高明”也。叫我向高明(读者)请教,是棪斋提议的,要是有人对通两个对头,我和棪斋请他饮茶。
7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七、高明·中正·无忌


  《请教高明》一文刊出后,果然就有高明回应。为了方便对照起见,现在把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周策纵出的那个戏拟高明问答的对头重抄一遍:

  高明问高明:高明不高明?高明答高明:高明,高明!

  读者熊达先生拟了两个对句,其一是戏拟中正书局被查询——

  中正诘中正:中正可中正?中正复中正:中正,中正!

  第一个、第三个、第六个“中正”是人名;第二个,第五个“中正”是书局名。
 

  其二是拟僧侣同途人对话:

  行者呼行者:行者快行者!行者应行者:行者,行者。

  僧侣亦称行者。此联对得甚有趣,惜“行者”对“高明”,稍欠工整。
 

  读者骆广彬先生拟的对句是:

  无忌梦无忌,无忌真无忌?无忌诫无忌:无忌,无忌!

  第一个“无忌”指唐朝的长孙无忌,第二个“无忌”指战国时代的魏无忌,即信陵君。骆广彬先生并附有解释:“第一之无忌指长孙无忌,唐洛阳人,唐太宗妻舅,佐太宗定天下,立大功。第二之无忌指魏无忌,即信陵君,(赵国)平原君赵胜之妻兄,盗虎符救赵主角。……五之无忌指魏无忌,六之无忌指长孙无忌。”“无忌诫无忌:无忌,无忌!”云云,意即魏无忌告诫长孙无忌,要尽力为国,不须顾忌。
7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八、田汉高明及其他


  法国《欧洲时报》的黎翁先生寄来一个对句,是对周策纵教授出的那个“高明”对头的,对句如下:

  高明问高明:高明不高明?高明答高明:高明,高明!
  田汉语田汉:田汉非田汉。田汉学田汉:田汉,田汉!

  黎先生拟的对句很有意思,而且是有“本事”的。一九二九年,剧作家田汉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之邀,率“南国社”剧团到晓庄师范学校演出。该校是陶氏为推行农村教育,专为农民而办的学校。因此他致欢迎辞说:“今天我是以‘田汉’的资格欢迎田汉。”田汉致答辞说:“我是假田汉,应向真田汉学习。”(大意)对句中第一个“田汉”是剧作家田汉,第二个“田汉”是农民。当日欢迎田汉的晓庄学生,的确是“真田汉”也。
 

  还有一点篇幅,顺便答复几位读者。一、署名“一小子”的读者问:“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可有对句?据我的记忆,似乎已有人对出,对句是“哑子吃黄连,心中翻苦水。”二、苏里南一华侨用“枫焚镇海堤”来对“烟锁池塘柳”,也可算对得通。三、骆广彬先生用“随子,子随,续随子”来对“花生,生花,落花生”,“续随子”是药名,亦可简称“随子”,论格式是对得通的。只“随”字对“花”宇,字面欠工整。
 

  骆君又有对“食包”一联的对句如下:

  食包包食饱
  衣壮壮衣装

  骆君对”衣壮”的解释是指“壮观的衣服”,第二个“壮”作动词用。也解得通。不过“衣” “壮”二字是很少连在一起用的,稍嫌“勉强”。
8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九、大包·花生·药草


  对联是要成对的,如果只有上联,下联尚未对出来的,有个专门名辞,叫做“片玉”。香港人最熟悉的片玉大概是下面这个了。

  食包包食饱

  这是广东话“片玉”。第一个“包”是可以吃的“包子”(名词),第二个“包”相当于国语“保管”的意思(动词)。“食”和“包”合成“饱”字。的确难对之极。据在三藩市开业的一位老中医何仲贤来信说,他少时已闻有此上联(总在三十年以前吧?)据说是某茶楼出的,要是有人对得通就可以在该茶楼食大包食到饱,食一个月。不过似乎到现在还未有人对得出。
 

  无独有偶,民初的北京《朝报》也曾出过上一联求对,迄今似乎也还未有人对得出来。这个上联是:

  花生,生花,落花生;

  “落花生”即“花生”的学名。种植花生,长大开花(生花),花落后又生花生,故曰“落花生”。“花生生花落花生”是花生的繁殖程序,而且是周而复始的。即循环回复读之,可以读成“花生,生花,落花生,花生……”其难对处在此。
 

  何仲贤医师还有一个自拟的“片玉”,迄今三十多年,也是尚未有人对出。这个上联是:

  鹅儿不食草果

  “鹅儿不食草”是药名,“草果”又是药名。难对处在此。
8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23:00 编辑

八十、望江楼长联
 

  成都望江楼有副长联也很出名,这副对联是模仿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的。作者是清代文人钟云舫。联云: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杨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散些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细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搂頫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联长二百一十二字,比大观楼长联(一百八十字)更长。联中的“花蕊飘零”是指后蜀主孟昶的花蕊夫人,“枇杷寂寞”则是指与望江楼有关系的薛涛。“枇杷寂寞”典出唐进士胡曾的赠薛涛诗: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后世称妓院为“枇杷门巷”,亦是源出此诗。
8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一、要平分工部祠堂


  望江楼和杜甫草堂同在一地,杜甫死的那年(七七零),薛涛三岁。杜甫死后二十年,薛涛也住在浣花溪,那时她已经做诗妓了,杜甫的“浣花草堂”还在。“吟诗楼”在锦江南岸,与“草堂”遥遥相对。现在的望江楼,就是在吟诗楼的遗址上建造的。解放后几经修缮扩建,已辟为面积约一百八十余亩的公园,园中翠竹万竿,幽篁如海,当地称为“竹的公园”。园中、楼内,题咏甚多,最负盛名的一联云:

  此间寻校书香冢白杨中,问他旧日风流,汲来古井余芬,一样渡名桃叶好;
  西去接工部草堂秋水外,同是天涯沦落,自有浣笺留韵,不妨诗让杜陵多。

  相传薛涛汲井水制作诗笺,色泽鲜丽,世称“薛涛笺”,“汲来古井余芬”“自有浣笺留韵”云云,指此。
 

  清人康豫波题望江楼联云: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槛,剩一楼风月,要平分工部祠堂。

  唐代进士胡曾曾有诗赠薛涛云:“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上联脱胎此诗。下联说她的“一楼风月”可“平分工部祠堂”,简直是说她可与杜甫分庭抗礼了。捧薛涛的联语以此为最。
8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二、四壁云山 青来剑外


  晚清著名文人顾复初题望江楼联云: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
  停云伫冷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此联极具诗情画意,论文采似堪称诸联之冠。不过这只是作者个人的游目骋怀,抒情写景之作。和薛涛拉不上关系,也不一定非在望江楼不可。


  清末和顾复韧齐名的四川籍文人李榕写的一联是:

  开阁集群英,问琴台绝调,卜肆高踪,采石狂歌,射洪感遇,古圣哲几许风流。忽搅起儋耳逐臣,哀牢戍客,乡邦直道尚依然。衰运待人扶,莫侈谈国富民殷,漫和当年俚曲;
  凭栏飞逸兴,看玉垒浮云,剑阁细雨,峨嵋新月,峡口索秋,好江山尽归图画。更忆及草堂诗社,花市春城,壮岁旧游犹在否?老怀还自遣,窃愿与搔思摛薄,同分此地吟笺。

  此联仿昆明大观楼长联体,上联写历史人物,下联写眼前风景,并借题发挥,甚具特色。特色在一反前人吟风弄月之作,与“古井斜阳”“枇杷门巷”等等,大异其趣。它的主调是忧国伤时,直接点出当时(光绪年间)的局势是“衰运待人扶”。据说“衰运”二字为当时成都某一高官不满,将“衰运”改为“时运”。改得不通之极。
8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三、同是文人分左右

 

  有位署名“不明人”的读者来信质问:“你在大公报写稿,为何谈及右派文人比左派还多?”我在“开档”之时就曾说过,我写的这个专栏名为“联趣”,以“趣”为主。作者是左是右,不在考虑之列。我以为不论何人何事都可以写,问题只是怎样写而已。我的原则只有两条,一不歪曲事实,二不颠倒是非。若然有错,那也只是限于学识的无心之失。发现错误,必定改正。
 

  但由于“不明人”这一问,倒令我想起两副谈及“文人”“左右”的名联,这两副名联都是在五十年代见之于香港报刊的。其一是:

  章士钊,王世昭,姓不同,名不同,韵相同,音相同,同是文人分左右;
  仇硕父,易实甫,时难并,地难并,诗能并,词能并,并为才子别明清。

  章士钊、王世昭是近代著名文人,无需介绍。章已谢世,王则至今仍健在台湾。易实甫原名顺鼎,是光绪举人,官至广东钦廉道,是近代一位大诗人。这副对联,论技巧,一流;论“史实”则还有点问题,问题出在“仇硕父”身上。联中的“仇硕父”当是指明代画家仇英,江苏太仓人。易实甫则是湖南汉寿人。一明一清,一在江苏,一在湖南。故曰:“时难并,地难并。”但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写成“仇硕父”是不对的。
 

  “硕父”其实是易顺鼎的宇。易顺鼎字中实。实甫,亦作硕父,又号哭庵。即是一人而有三个“别字”,三个“别字”中以字“实甫”最为人知。说来有趣,仇英也有一个别字叫做“实甫”,但仇英的字(实父或实甫)却都不及他的号“十洲”的通行。因此上述那联中的“仇硕父,易实甫”若要符合原定规格的话,应改为“仇实甫,易硕父”才对,不过由于易实甫是近代大诗人,现代读者知道“易实甫”这个名字的比知道“仇实甫”这个名字的多得多,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该联作者遂张冠李戴,把易实甫的另一个“别字”“硕父”安在仇十洲的头上了。
 

  仇十洲是明代大画家,擅人物,尤长仕女,与沈周、文徵明,唐寅(伯虎)并称“明四家”。在“明四家”中,文徵明与唐伯虎都是诗名与画名并重,沈周的诗名虽较逊,但亦能诗。《中国历代诗选》中就选有他的一首《咏蚕》。但仇十洲却并不以诗词名世,即使他能作诗填词,恐怕也还不能说他与易实甫“诗能并,词能并”的。不过说他们是“并为才子别明清”则没有说错,仇十洲是工匠出身,曾客于收藏家项元汴处,仿古代名迹颇多。他斟酌古人名笔,白描、设色,形容妍妙,有“周防复起,亦未能过”之评。(按:周防是唐代画家,工人物,仕女)他的天才的确是惊人的。
8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四、姓左不左 名左不左


  另一副谈及“文人”“左右”的名联是:

  左舜生姓左不左,易君左名左不左,二君胡适,其于右任乎?
  梅兰芳伶梅之梅,陈玉梅影梅之梅,双玉徐来,是言菊朋也!

  左舜生是青年党的党魁之一,曾参加一九四八年国民党的“行宪国大”,出任农林部长。易君左是近代诗人,他的父亲就是刚刚谈过的易实甫。他原名易家钺,廿年代初期,曾任上海中国公学教职兼泰东书局编辑,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共事,出有诗歌兼小说集《西子湖边》,文名甚盛。解放后来港,一九五一年曾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港人知者颇多。他已于七二年三月病逝台北。胡适、于右任是大名人,无需介绍了。
 

  下联谈及的都是艺人,梅兰芳无需介绍了,陈玉梅是和胡蝶同辈分的电影名星,早年的名气亦与胡蝶相当,不过她息影得早,后期的名气就比不上胡蝶了。徐来亦是老一辈的影星,有标准美人之称。息影后嫁给唐生智的弟弟唐生明,文革期间病逝北京。言菊朋是著名京剧老生,言慧珠是他的女儿。
 

  这一联嵌入八个人名,胡适、徐来、于右任、言菊朋的名字尤其用得灵活,堪称妙绝!
8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五、张幼仪挽徐志摩联


  据闻《徐志摩全集》已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正式出版,他的墓亦已在他的故乡浙江海宁硖石重建。碑上刻的“诗人徐志摩之墓”由著名书法家张宗祥题字,墓碑重达一吨。这位在解放后受到多年“冷落”的诗人,已经重新获得重视了。
 

  中国第一个死于飞机失事的名作家似乎就是徐志摩,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在济南上空机坠人亡,据他的好友梁实秋忆述:“那时候,航空事业还不发达,一般人坐不起,同时也视为畏途,志摩飞来飞去,在一般文人里可谓开风气之先。但其中也是机缘凑巧。志摩有个朋友(保君健)在航空公司,知道志摩在乎沪两地经常奔波,便送了一张长期免票给他,没想到一番好意竟招致了灾祸。”(见梁实秋的《忆志摩》一文)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一诗中有名句云:“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人以为诗谶。
 

  志摩死后,亲友以及各方名人送的挽联甚多,其中一副是他的前妻张幼仪送的,颇受人注目。联云:

  方里快鹏飞,独憾翳云悲失路;
  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

  联语切合张幼仪的前妻身分,“翳云”、“失路”等辞,颇有“意在言外”的味道。
8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六、陆小曼挽徐志摩联


  徐志摩的前夫人张幼仪系出名门(她原名嘉鈖,是张君劢、张家仪的胞妹),后来徐志摩和她离婚,和陆小曼结婚(一九二六年事),他的家人是不赞成的,亲友也颇多非议。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时,请梁任公(启超)做订婚人,据说梁任公曾声色俱厉,把徐志摩骂得抬不起头。梁是徐的老师,时论认为“只有梁任公可以这样骂他,也只有徐志摩这样一个学生梁任公才肯骂。”(见梁实秋的《忆志摩》一文)但这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一场订婚了。
 

  徐志摩是经过正式离婚手续的,不过他的父亲不同意,声言不承认陆的“法律地位”,只承认张氏为儿媳。所以徐志摩死后,张陆二人都以“未亡人”身分在灵堂答谢亲友。往吊祭的亲友也是分成张、陆两派,各不相谋的。张幼仪有挽联,陆小曼也有挽联。联云: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上联说他们夫妇的“五载哀欢”,事实也确是如此,并非泛辞。下联表示她要替丈夫将遗作编集的决心。陆小曼死于一九六五年四月,由于种种阻挠,她的“遗文编就答君心”终成虚愿。现在《徐志摩全集》出版,她当可瞑目九泉了。
8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七、郁达夫挽徐志摩联


  徐志摩属于新月派诗人,这派诗人,形式重于内容,主张唯美,讲究词藻的别致,音节的响亮。对他的诗的评价,见仁见智。我觉得茅盾写的《徐志摩论》说得比较全面。他说“我觉得新诗人中的志摩最可以注意”,并称“志摩是文坛上杰出的代表”;另一方面也批评了他的重形式不重内容,“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得几乎没有的内容。”但不管如何,徐志摩是个才华洋溢的诗人则是大家公认的。
 

  由于徐志摩在新诗方面有特殊成就,因此许多挽联也都谈及他的新诗。例如郁达夫写的两副挽联:

  (一)
  新诗传宇宙,竟尔乘风归去,同学同庚,老友如君先宿草;
  华表托精灵,何当化鹤归来,一生一死,深闺有妇赋招魂。

  (二)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在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佳人难再得”郁达夫与徐志摩当有同感,徐因陆小曼而与张幼仪离婚,他也是因王映霞而与孙荃离婚的。
8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八、梅兰芳挽徐志摩联
 

  徐志摩和梅兰芳的交情甚好,他曾答应替梅兰芳编一新剧,可惜未曾着笔,便遭横死。梅挽以联云:

  归神子九霄之间,直看噫籁成诗,更忆拈花微笑貌;
  北来无三日不见,已诺为余编剧,谁怜推枕失声时。

  此联写得甚富文采,虽然有一两个字眼对得稍欠工整(如“归神”之对“北来”),但整体而言,仍属佳作,“噫籁成诗”尤具韵味,“拈花微笑”亦有所本。徐志摩常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梁任公因此赠他一副集词句联,兼叙他的陪泰戈尔(印度大诗人)游西湖,“别有会心”一事。(“会心”者何,梁任公不作注解,我们也只能意会了)联云: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据此,梅兰芳演《天女散花》,固有“拈花微笑貌”;徐志摩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当亦不乏“拈花微笑貌”也。徐志摩是否擅于吹笛,不详。很可能是梁任公因有观成词句,凑上去的。但徐之喜做诗喜赏花则是人所共知。
 

  梅兰芳挽徐志摩联,闻系出自李释戡之手。
9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九、徐父挽子联


  徐志摩死时年仅三十六岁,吊者无不可惜他的早死。他是独子,母早亡,父亲徐申如还健在,“白头人送黑头人”写了一副十分沉痛的挽联:

  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
  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沉湘”指屈原之自沉汨罗江,“捉月”是李白的故事,据说李白是因酒醉跳下江中捉月而死的,死因不同,而横死则一。徐申如此联,上联用两大诗人的死事,来与儿子的死事作类比,用典恰当;下联纯写父母爱子之情,更觉真挚。徐申如是一个大银号的经理,但旧文学的根柢也很深。
 

  徐申如的朋友,著名的实业家钱新之(永铭)亦有挽联云:

  豪情跌宕,文采风流,新月新诗广陵散;
  逸兴遗飞,黄泉碧落,奇人奇死破天荒。

  这副挽联写的很“潇洒”,和徐志摩的性格是配合的,但有一辞用得不大恰当,徐志摩之死是堪称“奇死”,但徐志摩其人则似不能称为“奇人”,他只能称为一个极富浪漫气质的文人。
9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杨杏佛挽徐志摩联云:

  红妆齐下泪,青鬓早成名,最怜落拓奇才,遗爱新诗双不朽:
  小别竟千秋,高谈犹昨日,凭吊飘零词客,天荒地老独飞还。

  杨杏佛,名铨,是著名民主人士。一九三二年和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会长兼总干事,徐志摩死后两年(一九三三),被当局暗杀。联中“红妆齐下泪”的“齐”字用得很妙,盖灵前就有两位“未亡人”也。
 

  叶恭绰的挽联云:

  纷碎向虚空,昆山真惊成并尽;
  文章憎命达,云雕应悔不高飞。

  叶恭绰曾任北洋政府部长级的大官,诗写得很好。但此联只赋得“平稳”二字。徐志摩最爱他自己的一首小诗,题目叫《偶然》,其中一段云: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诧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这首小诗,或者也可以当作他的自挽诗吧!
9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一、大明湖名联


  “亚视”的《龙的家乡》,是我很喜欢看的一个节目,可惜现在不常有了。记得其中一辑是拍济南的风景的,摄影之美,好象把《老残游记》中的大明湖景色变成看得见的画图,其乐趣更胜于捧书“卧游”。


  题咏大明湖的佳联甚多,刘鹗著的《老残游记》中就记录了三副。
 

  其一是:

  历下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大明湖边有座亭子,是古代建筑物,名叫“历下亭”。据《老残游记》记述,这副对联就是悬在亭子上的。“上写着杜工部句,下写着道州何绍基书。”联语出于杜甫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但原句是“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何绍基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籍贯道州(今湖南道县),大概因为他要把杜诗移用于“历下亭”,因此改“海右”为“历下”。
 

  其二是: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此联是题大明湖的“薜荔楼”的。据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七所记,作者是刘金门。刘原名凤诰,字承牧,江西萍乡人,乾隆五十四年探花,官至吏部侍郎。
 

  其三是:

  一盏寒泉荐秋菊
  三更画船穿藕花

  此联是题湖边的“古水仙祠”的,作者不详。
9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二、舟行著色屏风里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写济南景色,堪称妙绝。但我认为还有一联是可以和它比美的。联云:

  舟行著色屏风里
  人在回文锦字中

  上联的“舟行著色屏风里”,我们可以拿《老残游记》中描写大明湖风景的一段文字给它作注释。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作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见《老残游记》第二回)
 

  下联“人在回文锦字中”,则因湖面为荷塘芦港所隔,舟行须诘曲随之也。此联据《楹联丛话》所记:“据寺僧云,是前潍县教官郭铭盘所书,尚未知何人所撰也。”近人江宗礼编著的《晚晴楼联话》则说作者是孙星衍。孙星衍字渊如,阳湖人,乾隆五十二年榜眼。《楹联丛话》记有他另外一副题大明湖薜荔馆的集句联:

  地占百湾多是水
  楼无一面不当山

  薜荔馆在大明湖旁的汇泉寺中,还有刘锷题的一联,亦写得甚好。联云:

  宛在水中央,垂柳当门花四壁;
  坐看云起处,好山远郭佛千尊。
9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三、豪气纵横倾北海


  大明湖西的历下亭,因杜甫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故亭中楹联,多用此一典故。如龚易图联云:

  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此亭,终古入诗人吐屑;
  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昨,试问济南过客,有谁维名士风流。

  龚易图,福建闽侯人,咸丰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终古”亦有作“千古”者。
 

  另一佚名联云:

  胜景画图开,忆杜老当年,豪气纵横倾北海;
  酒痕襟袖满,自杭州到此,风光明媚似西湖。

  亭中还有一副写眼前景物的楹联,我亦甚为欣赏。联云:

  风雨送新凉,看一派柳浪竹烟,空翠染成摩诘画;
  湖山开晚霁,爱千里红情绿意,冷香飞上浣花诗。

  “摩诘”即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大诗人王维。这副对联也可说得是联中有画有诗的。
 

  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有联云: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
  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此联作者石蕴玉,号琢堂,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状元,官至山东按察使。“飞泉云外听”设思甚妙。
9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四、岭南一寸楼联


  金应熙教授应邀来港大讲学十日,来去匆匆,在他临行前夕,唐天檾学长为他设宴饯行,我亦叨陪末座,座中都是岭南校友,方始得有机会与他畅谈岭南旧事。金师记忆力极强,他知道我写《联趣》,问我:“你还记得岭南大学市场一寸楼那两副对联吗?”一寸楼是卖文具的小商店,我依稀还有印象,联语则都忘了。他随口念给我听,其一是:

  康乐小楼温故梦
  怀恩旧址赋新词

  岭大校址在康乐村,康乐旧名“怀恩”。
 

  又一联云:

  万古愁边,我有刹那欢悦;
  三生石上,谁无些子姻缘。

  此联似比上联更佳。“刹那”是梵文音译,意译一瞬间,等于八分之一秒。这是金师在课堂讲“中印文化交流”时讲过的,我倒还记得。金师还讲了件趣事,有人将上下联的“我”与“谁”对掉,变成“谁有刹那欢悦;我无些子姻缘!”将这副联语变成了“王老五自叹”。
 

  金师是史学大师义宁陈寅恪的得意门生,《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有他写的一篇《论印度古代六师》的文章。牟润孙教授读后,说他是“真能继义宁之学”者。
9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五、陶陶居嵌字联


  陶陶居是广州一间老字号的酒家,有一副很出名的对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无遗。

  联中的“寸”、“分”指光阴。陶侃惜寸阴,夏禹惜分阴,是常见的典故。但用作酒家联语,“分寸无遗”却可有双关解释。“易牙善烹”也是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典故。
 

  “陶潜善饮”或者不能算是普通典故,但在陶诗中是可以找到根据的。
 

  陶渊明有《铭酒二十首》之作,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无夕不饮,可知其善饮矣。他的二十首饮酒诗,选录一首如下: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陶陶居嵌名联有一故事,据说是某年春节该酒家悬赏二千大洋征联,规定必须嵌入酒家名字。“陶”“陶”相对,甚难。所得皆不惬意,其后有一外省人以上述之联应征,获得冠军。此人正缺盘川,得此巨奖,遂赋归矣。
9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六、襟江酒楼嵌字联


  谈起广州的陶陶居,想到香港的襟江酒楼。因为他们都是著名的老酒家,并且都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嵌字联。
 

  襟江酒楼的嵌字联如下:

  襟青袖翠,履为交错一堂,看举座欢呼,弗羡的、壕镜风光,弗爱的、海珠花韵。钱沽勿吝,只求襟影无惭。襟前有酒好谈天,与天同醉;
  江碧云蓝,帆樯远来万里。试凭栏顾盼,这边是、鲤门双峙,那边是、龙岭九回。国运终兴,勿谓江流不返。江上尽人皆见月,得月谁先?

  此联三嵌“襟江”二字,且在写景抒情之中兼有议论,堪称佳构。作者是报界老前辈三水欧博明。一九八二年英首相访华后,本港文汇报社长李子诵写的一篇谈论香港前途问题的文章曾引用此联,盖联中所说的“国运终兴,勿谓江流不返。”正似预言也。
9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七、大包易卖 大钱难捞


  广州大同酒家,战前曾有征联之举。冠军联为:

  大包不容易卖,大钱不容易捞,针鼻铁,盈利只向微中削;
  同父饮茶者少,同子饮茶者多,檐前水,点滴何曾见倒流?

  用鹤顶格嵌“大同”二字。余生也晚,原联我未见过,这个“版本”是文友杨柳风抄给我的。杨君的“版本”则是得自大同酒家一位旧股东之手,因杨君擅书法,该股东请他重书作纪念的。据杨君解释云,广州大同酒家,当年以“卖大包”作为号召,所卖的大包是超值的,志在引来食客,从其他食物取得弥补,故云“大包不容易卖”。这副对联,后来在香港有人将它“简化”,写成:

  大包易卖,大钱难捞,针鼻削铁,只向微中取利;
  同父来少,同子来多,檐前滴水,几曾见过倒流?

  一说“大包不容易卖”,一说“易卖”,各有各的造意,不必强分轩轾。原联较切合经营茶楼者的口吻,改作则较简洁流畅。原联与改作的上下联开首两句,是用“两边各对各的”格式。但原联的“微”字对“见”字,改作的“微中”对“见过”都嫌稍欠工整。不过对“人情世故”的观察入微,却是堪称茶楼联的佳构。
9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23:15 编辑

九十八、天天小有天
 

  各地著名的茶楼酒馆,往往有文人雅士题联,其中可供雅俗共赏的亦甚多。 

  成都“姑姑筵”是一间非常出名的本地莱馆,据说开这间菜馆的主人是个曾经中过进士,做过县官的,他自题两副对联:

  (—)
  可怜五十年读书,还是当厨子;
  做得廿二省味道,也要些功夫。

  (二)
  做些鱼翅燕窝,欢迎各位老爷太太;
  剩点残羹冷饭,养活我们大人娃娃。

  两副含有自嘲味道的对联,都颇幽默可喜。

  上海有间小吃店,名“小有天”,做的小菜甚为精致,大书法家李瑞清最喜欢它的小菜,几乎每天都要光顾“小有天”,因而他题一联云:

  道道非常道
  天天小有天

  下联的“天天小有天”是“纪实”(每天都要来“小有天”)上联的“道道非常道”本是语出《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但用于此处,却不是谈“哲学”,而是赞美它的莱式的。意即每道菜式都不寻常也。李瑞清号清道人,是一九八三年四月在台北逝世的名画家张大千的书法老师。
===============END=======================

天山游龙 提供
私家侦探 录入
本人校订,哈哈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1 06:56 , Processed in 0.05316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