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放电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古今妙联赏析

[复制链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24:35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吴直雄
==============================================

  几堆江上画图山,繁华自昔。试看奢如大业,令人讪笑,令人悲凉。应有些逸兴雅怀,才领得廿四桥头箫声月色;
  一派竹西歌吹路,传诵于今。必须才似庐陵,方可遨游,方可啸咏。切莫把秾花浊酒,便当作六一翁后余韵流风。
    ——伊秉绶撰 江苏扬州平山堂联

  【注释】(1)江上画图山:扬州位于长江北岸,登临平山堂远眺,江山如画,一派美好景象。 (2)繁华自昔:扬州自古为我国繁华都市之一,从汉吴王刘濞建都始,历代都有增建。 (3)奢如大业:奢即奢侈。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这里以年号代指隋炀帝。据史载,隋炀帝为了到扬州观赏琼花,劳民伤财开凿运河,他是中国历史上奢侈腐化的皇帝之一。 (4)令人讪笑,令人悲凉:由于隋炀帝穷奢极欲,淫佚荒诞,役使民夫百万,大修宫室长城,凿运河,终逼迫农民造反,使隋朝崩溃于一朝。他自己在扬州也为宇文化及等所杀。令人讪笑,令人悲凉即指此。 (5)逸兴雅怀:指不流于庸俗的兴致和情怀,多系指文人们饮酒赋诗之类的雅兴。 (6)廿四桥:位于扬州旧城西门外。据清《一统志》:“扬州二十四桥,在府城,隋置,并开以城门坊市为名。”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补遗》中记载说:“西自浊河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惟不足二十四桥之数;或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7)箫声月色: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句当从杜诗中化用而出。 (8)竹西歌吹路:唐代杜牧《题杨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上扬州。”竹西路,指的是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一段路。附近有竹西亭,后来向子固据杜牧诗易名为歌吹亭。联作者为了对仗的需要,将杜牧诗予以演化而成此联句。 (9)庐陵:本为地名,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因欧阳修是江西吉安人,故以“庐陵”代指。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为翰林学士,博极群学,文章冠绝一时,才华横溢。必须才似庐陵,是指因杜牧描绘扬州的诗在前,后人少有超过,直到欧阳修才可与之相比。 (10)啸咏:啸歌、吟咏,即歌咏。 (11)秾花浊酒:喻花天酒地的腐化放荡生活。 (12)六一翁:即欧阳修。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何谓“六一”,他自言是:“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 (13)余韵流风:诗文表现的风格韵味。 (14)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清乾隆、嘉庆间做过刑部员外郎、惠州和扬州知府等。擅长诗文,著有《留春草堂诗》《攻其集》等。该联一说梁章钜撰。 (15)平山堂:位于扬州城北的蜀岗上,为宋代欧阳修所建。时欧阳修知扬州,他常在此饮酒、赏景、吟诗作赋。堂址坐北朝南,登堂眺望可见金山、焦山和北固诸山。在直观中,似堂与山平,故名平山堂。平山堂下有“法海寺”,寺墙有大石,上刻“淮东第一观”和“天下第五泉”等大字。堂后有欧阳修祠,内有欧阳修塑像。平山堂是扬州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

  【鉴赏】这是一副登临赏景的对联上品。上联首句描绘俯瞰扬州那如画图般的美景,次句赞叹扬州自古以来的繁华,由远及近,由静至动,展现扬州城这样一幅活生生的画图。接下去便联想到扬州历史上的大事件:隋炀帝这样荒淫奢侈的暴君,在扬州为部下所杀,一统江山败在他手下,令人讥笑;落得如此下场,亦令人悲凉。只有那些具有“逸兴雅怀”的人,才能够真正领略扬州那如画的美好景色。
  下联顺着有“逸兴雅怀”的人这一思路拓展开来,继续写下去。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一是宋代散文家欧阳修,均紧紧地扣住了与平山堂有关的人和事。杜牧描绘扬州的诗传诵历代,只有欧阳修的才学方可与之相比。但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少年。”可不是那秾花浊酒般的放荡生活啊!
  上下联在历数扬州的风物、历史、人物时,作者寄景于情,时发议论,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颇能发人深思。
4#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20:39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周丽云

======================================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佚名撰 浙江天台山方广寺联
  【注释】(1)梵呗:佛教歌赞。呗,为梵文“呗匿”之略,意为赞叹,原为歌曲。 (2)色:佛教名词。佛教把物质的可感触的东西称为“色”,属于精神领域的则称为“心”。 (3)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故称之为“空”。 (4)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城北,为中国佛教禅宗天台宗一派发源地,山中今有国清寺、高明寺,上方广寺今已不存。其山势高,四万八千丈是传闻中的夸张,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句“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鉴赏】曾有人评论这副对联极“画工”之微、尽“化工”之神,自然之美、哲理之玄,具在醇厚之韵味中。诚不为过也。首先,作者象个高明的画家,再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峰峦、云霞、树、草、山、月,林林总总,色色入目;又象个文明的音乐家谱出了天地间神妙之曲:风、水、虫、鸟、梵呗、钟鼓,万万千千,声声入耳。有声有色,可谓赏心悦目。更由于用上了“三百六十击”“四万八千丈”等数量词,在时间上非常长久,空间上又非常高阔,便使这幅图画非常奇伟,这首乐曲非常雄壮。上联一连用了七个“声”字,使人耳无暇听;下联一连用了七个“色”字,使人目不暇接。总而言之,此联写尽了自然之美。更可叹的是,联语在句尾巧妙地一转,好象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只用魔杖一指,千万个声音突然不闻、万千种景色突然不见,使人恍若梦中醒来,有所惊讶,有所发现,进而有所深思,这里又写出了佛理之玄。明明有千万种声音,为什么说都是“寂”呢?明明有千万种色相,为什么说都是“空”呢?佛教《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而在禅宗那里,这个“空”即是人的本心,本心犹如虚空、无有边畔,“我心就是一切”。佛书中说:“诸蕴本空,由心所生,心法灭已,诸蕴无作。”如此说来,答案就在这里:心生诸景,心灭景自灭,当然这是一种抹煞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界限的唯心理论。但是,当我们从佛理中抽取它的合理的内涵时,我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哲理:有些特殊的场合,我们对一些事物淡然处之,将有作无,或许能缓和矛盾,得到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果。
  此联可以说是佛理式的对联、对联式的佛理。
3#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13:18 | 只看该作者
古今绝对赏析

=======================================

      妙到极点始称绝。一副楹联,若采用了一种或几种艺术,使之具有一定的特色,从而给读者以巧妙新奇之感,这样的楹联,称之为“巧对”或“妙联” 。若巧妙到出联极难应对,或对句达到了无与伦比且令人叫绝的地步,甚或对句根本对不出,这样的楹联,可称之为“绝对”或“绝联”。
  古往今来,所谓绝联为数不少,但真正叫绝的却不多。绝联有:传说中的名绝联、有案可查的名绝联、至今迄无对句的绝联及已有对句的绝联等几种。

  传说,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某日由九江乘船往苏杭而去,水上遇一驾船少年。那少年出一上联要黄应对。其上联为:
  驾一叶扁舟,荡两片桨,支三四片蓬, 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
  这副上联,用尽了从一到十的所有数,又要求下联在相应的位置上也要用数,且不论反顺,不得有一字相重,还要排列有序,何其难也!黄庭坚乃一代才人,当时冥思苦想半晌亦难以对出,后人虽多有攀附应对者,但完全合乎上联要求的对句尚未出现。实际上,此联实属“对句根本无法对出”的绝联。现己对出者,均为不尽符合要求的,虽有正式刊出,亦尚嫌欠工。  

--------------------------------------------------------------------------------

民国初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随之而来的是军阀割据,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国势日颓。有人据此题一上联:
  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
  此联巧妙地兼用了借代、重言,绞链诸技巧方法,且指事寓意十分恰切,越是细细品味,越是令人叫绝。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人,故曰“山”,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故曰“城”,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故曰“陂”,冯国璋是河北河间人,故曰“河”,徐世昌是江苏东海人,故曰“海”,这样把中华民国几任总统,来个“以地代人”,贯穿入联,结果,地势由高到低,“每况愈下”。而作者的本意恰在表示几任总统执政时的政治状况,也是因好变坏, “每况愈下”的。此联另一绝妙处在于,所叙各总统执政时间先后排列,恰与各自籍贯地名高低顺序切合。这真是既赖匠心独运,又仰天然玉成。象这样的绝联,只恐万古千秋也难以对出足以与之相媲美的对句来。

真正堪与上联相媲美的,还有一副传统名绝联:
  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刘禹锡;
  此联乍看,似觉难度不大,但细细品来,它字外有义。表面看,它是由五个历史人物联缀而成,殊不知它乃是一副谐音双关联,细品读之,尚有另外一层意思,即: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应对此联,要求下联也要符合上述条件,这就加大了应对难度。唯其如此,多少年过去了,此联仍如孤雁单飞,迄今无配偶。

--------------------------------------------------------------------------------

据传,苏东坡任职杭州时,某日,曾邀一些文士泛舟于西湖之上。当时,有一歌女手提锡壶给大家斟酒,不慎失手将锡壶掉入湖中,一文士当即出了一个上联,要苏东坡来对,其上联为: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这个上联,兼用了换位、混异、虚词等技巧方法,左一个“西”呀“锡”呀“惜”,右一个“湖”呀“壶”呀“乎”,直把个苏东坡弄得云山雾罩,一筹莫展。此联虽然既难又绝,但还不能说它无出。近见《光明日报》载《千年绝联今有对》一文,言道,此联已被江苏洞山农民曹有法对出。其下联为:
  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逢甲子,佳姿甲子。
  并声称:“在此下联对出之前,传统上联如同孤零零的鸿雁单飞千年余。”实际上,在曹此对之前,千年孤雁早有配偶,就是说,早已有好的下联对出。沈阳赵严华所对之下联为:
  擎酒碗,过九畹,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
  这个对句较之曹的对句,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略胜一筹的。诸君如若不信,请让事实说话:其一, 曹对中的“佳姿”一词太过牵强,和上联之“惜乎”根本不成对。而赵对中的“久惋”对“惜乎”则较为接近;其二,曹对中的“甲子”亦难对“西湖”,两者可谓相去甚远,而赵对中的“酒碗”对“西湖”虽仍有差距,但毕竟缩小得多了。可见,不比不知道,一比立见高下。另赵对中“九畹”语出有典,出于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句。

--------------------------------------------------------------------------------

浙江东部慈溪县旧有东西二街并二庙,东庙祀奉三国东吴之中书令阚泽,西庙祀奉唐朝宰相房琯。有人据此题写一联:
  东庙阚,西庙房,东西两庙,门户相当,方敢并坐;
  此联巧妙地使用了析字法,将“阚”字拆为“门、敢”二字,将“房”字拆为“户、方”二字,再让四个字交错并列,而成“门户相当,方敢并坐”句,意思又切合了两姓。自不待言,下联当完全符合上联这些要求。此对可谓难啊!因而此君题了上联后,就再也对不出下联了。但再难的事也有人知难而进,不久,有人以下联应对:
  南京河,北京城,南北双京,水土俱分, 可成霸业。
  此联将“河”字拆为“水、可”,将“城”字拆为“土、成”,所以才有了“水土俱分,可成霸业”句。为什么说“霸业”呢?原来这“南京河”特指秦淮河,“北京城”当然即紫禁城,故而才有“可成霸业”之说。此对真可谓巧莫与阶,实属妙绝!

--------------------------------------------------------------------------------

再看传统名绝联“江氏江亭绝对”:
  江氏于江亭追悼江西江县令;
  此联难在一个“江”字四次重言,且具有四种含义:江氏是姓,江亭是亭名,江西是省名,江县令又是官名。即便“江县令”,虽亦为“江氏”,但前后两者是不同的,前者在联句中为主语,是发出动作者,而后者则是宾语,是接受动作者。此联虽经反复重言,但并无牵强附会之嫌,且指事又十分妥贴。此联当时无出对句,后来又经登报公开征对,终无所获。于此,可窥其属对难度之一斑了。  

--------------------------------------------------------------------------------

还有一副传统名绝联,可说迄今无好的对句。其联为:
  日照纱窗,个个孔明诸格亮;
  此处着字不多,难处却不少。其一,“孔明”是诸葛亮的字;其二,“个个”与“格”谐音,“格”与“葛”又谐音,形成谐音双关;其三,前句与后句系因果关系;其四, “个个孔明”与“诸格亮”既是分总关系,又属同义重复。此上联出后应对作亦颇多,只是堪与上联比肩共步的上品力作可谓奇少。后来,某书(实在记不清书名了)曾载出这样一对句: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如果把上联的几处难点作为衡量标准用以衡量此下联的话,显见两者差距太大了。除了“畹华”是“梅兰芳”的字,这一点符合上联第一点要求外,余皆不合。这就不只是什么稍嫌欠工的问题,不客气地说,根本对应不上。

--------------------------------------------------------------------------------

《沈阳日报》曾载出一组传统名绝联,为上联公开征对下联,其中有这样一副上联:
  浙江江浙,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此联难度更大,第一句属换位,形成两处地名,且又与后边所写景物存在某种领属关系;第二句属重言,不仅重言“三”,而且还重言“塔”;第三句既可视同重言,又可视为迭词。难度最大之处还在于“三塔寺前三座塔”一句,唯其只有“三座塔”,才引出下句的“塔、塔、塔”,它把“三”这个唯一可用的数字给先行占用了。而下联相对应的位置上势必也要用数,用哪个数字为好呢?这就需要动脑子了。按应对规矩,显然,其一,上联之数是不允许重复的;其二,尾句三个字所含数又必须与前边重言的数字相符;其三,还要如同上联一样,必须符合实际情况,不得胡编乱造。仅此三点,多少年来,不知难倒多少雅士文人。有人弃其首句,只对其后两句而成一下联:
  万松庵后万棵松,松松松。
  这就显得太勉强了。既是“万棵松”,岂可仅以“松松松”三字概之。当然了,“三棵松”替不了“万棵松”,也不是让我们把“松”字列出一万个才罢,其中必有变通的办法。我们试来共赏一联家大手笔所对之下联:
  宁海海宁,九虫山上九条虫,蟲蟲蟲。
  第一句亦属换位,成两个地名,第二句虽为虚写,亦可作实说。重言处,不仅重言了“九”,而且还重言了“虫”。第三句尤为绝妙,作者匠心独运地巧用“虫”的繁体字“蟲”,来了个“一代三”又“三代九”,从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前后数字相符的大难题。此可谓戛戛独造之手笔,读此联实实令人拍案叫绝。

--------------------------------------------------------------------------------

“沈阳新联营联”可能受“三塔”联的影响启发,曾出一上联亦足以撩人兴致,意味无穷。其上联为:
  新联营开三面之门,迎八方来客,进进进;
  此联与“三塔联”很相似,难在“开三面之门”,才有“进进进”,唯其只“三面门”,才有三个“进”,多一个少一个都不行,也是把唯一可用的一个数字先行占用了,下联如何应对?请您一试。

--------------------------------------------------------------------------------

前几年,《妇女》杂志曾登出一副上联公开征对。其联为:
  歪头山山头不正;
  此上联写的是本溪歪头山。“歪头山”,听其名即知其“山头”自然就“不正”了。此联也运用了拆字法,“歪”刚好拆而成“不、正”,且“山山”又属连珠。虽寥寥七个字,属对亦不容易!
  上下同卡何愁歪风不正;
  此上联后来由好多人对出下联,但均有欠工不贴切之处。看来想对到鸾凤匹俦的程度,实在不是一件易事。此联不仅借鉴了前例“歪头山”联之技巧,更可贵的是赋于新意,紧切当前形势,实属难能可贵。
  皇白王,皇王不分吴言有误;
  此联也巧妙地运用了析字法。“皇”字拆为“白、王”,“吴、言”又可拼为“误”,这是表面的关节,其内含义另有一层,就是江浙一带,旧属吴地,那里口语“皇王不分”,故而说“吴言有误”。后来有人对出一下联,颇有斤两。其联为;
  耆曰老,耆老能饭壹口没噎。
  此下联也是巧妙地运用了拆字法。“耆”字拆为“曰、老”,“壹、口”又可拼成“噎”。“曰”对“白”,“耆老”对“皇王”都是十分工整之对,这只是表面关节,下联所含意义比上联毫不逊色,意思是说:老者虽说老矣,但饭量却好,吃起饭来一口也不至于噎着。词达意顺,无可挑剔,可谓上联之匹配之作。
  
类似此类绝联所见甚多,下将意境颇深的几副列兹于后,与爱好联语者共同赏析。
  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此联“六木’恰为“森森”二字,而后边六个字又都是“木”字旁,因“六木”同这六个字在一定程度上又属分总关系,故而应对是很不容易的。目前所见应对各联,不是此处稍有不合,就是彼处略欠工稳,总之,很难有珠连璧合之对句。

--------------------------------------------------------------------------------
烟沿艳檐淹燕眼;
  此联也很叫绝,绝在短短七个字竟同为同音异调字,这是否可称为“高度混异”法?典故出自清朝末年。相传一人在门前生火,灶间柴烟沿那艳丽的屋檐氤氲地涌入了燕子窝中,大燕子飞出巢去,小燕子在窝中被熏的叽喳乱叫。有人以此为题写出一副上联;七字同音、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以此索对。
此联的难度不仅仅是七字同音;辘轳格的形成让这句上联变得难上加难!在天下绝联的标示区域内,“它”至今依然无对!君若不信,我们先试听此联而不着眼于字面,必定会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但倘着眼于字面,原来是“烟气沿着艳美的房檐缭绕,竟淹掩了屋檐下燕子的双眼”,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宜人的画面呀!

和尚装姑娘,不梳头,插朵攀枝花,难瞧;
  此联看上去无难可言,岂不知它也是一副谐音双关联,原来联内嵌进了云南省的六处地名:云南文山有和尚庄、姑娘寨、布苏、查朵、攀枝花、南桥等地。要求下联也要相应对以地名人名或其他物品名方可,这就难了!一般说,对于非云南人来说.联中所列六地,恐怕所熟悉的仅只“攀枝花”一地而已,其余五地大都是很陌生的。而这一点似乎无关紧要,你只需在下联能对出谐音双关且又词达意切的六处地名就行了。

--------------------------------------------------------------------------------
据笔者所览,仅以云南地名入联的,还有这样一副上联:
  嵩明山高映日月;
  此联中“嵩明”为云南一县名,两字恰拆成“山高”和“日月”。此联与“歪头山联’可谓大同小异,属对亦非轻而易举之事。据说,此联经公开刊出后,很多联林高手亮出身手,唯憾所对多欠妥贴,亦是枉然。

--------------------------------------------------------------------------------
眉山有玫有梅没有煤;
  据介绍,此上联出自一位后生之手。联中运用了混异法,“眉、玫、梅、煤”四个同音字搅扰在一起,听起来糊涂,一看却会明白。此联难点不独在此,尤在于联中的两个“有”和一个“没有”上,下联要在相应的位置上对以相当的词语,恐怕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了。

--------------------------------------------------------------------------------

修筑钱塘江大桥的总工程师罗英先生,不仅精工博理,而且颇善文墨。他曾针对钱塘江大桥即景撰一上联征对。其上联为:
  钱塘江桥,五行缺火;
  此联前句中“钱”字“金”旁,“塘’字“土”旁,“江”字“水”旁,“桥”字“木”旁,这样一来,五行中有四,唯独缺“火”,故而后句为“五行缺火”。下联要尽符此要求,可谓殊大不易。出句独运匠心,超绝妙绝,致使迄今仍无足堪比并的对句出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7:11:42 | 只看该作者
(二)

《楹联丛话》载,郑板桥辞官归田后,一日在家宴客,有李啸村者至,送来一联,观之出句,云:三绝诗书画。板桥曰:“此难对。昔契丹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属对,东坡对以‘四诗风雅颂’,称为绝对。吾辈且共思之。”限对上后就食,久而未能,再启下联,曰:一官归去来。咸叹其妙。
唐玄肃二宗时,有诗人郑虔,诗书画皆工,时称“郑虔三绝”。上联以郑板桥比郑虔者。又东晋陶潜,于彭泽令上挂冠归隐,作《归去来辞》,下联又以郑板桥比陶潜。两比皆为暗誉,且皆确。



--------------------------------------------------------------------------------
《奇趣妙绝对联》云,郁达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餐罢得句云: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一时未得对句。适逢主人报帐曰: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达夫以为主人是说对句,经交谈,不禁大笑。
三竺,指上、中、下。六桥,指苏堤上有六座桥,即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九溪,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在龙井之西。
因巧合与误会而成联是这副对联的情趣所在。上联全为杭州山水,下联全为食单帐目,两联数字对得尤其工整,很难得。

--------------------------------------------------------------------------------
旧时娄某与薛某是朋友。娄某先在南方发展,颇有成就。薛欲投靠,娄予以婉拒:江南日暖难存雪。后薛北上谋生,几经坎坷,终成家业。此时娄日渐衰败,不得已想寄居薛下。薛回敬道:塞北风高不住楼。“雪”与“薛”、“楼”与“娄”谐音双关,此联浑然天成。

--------------------------------------------------------------------------------
清代状元林大钦,少年时便才学远近闻名。一日,一位姓叶的私塾先生想考考他的真才实学,便出联道: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林大钦随声答道:梅花放发,哪曾见得叶先生?

--------------------------------------------------------------------------------
旧时某夫妇新婚之夜,新郎揭开新娘盖头,忽出一联:十八年前未谋面,新娘是个有胆有识的女子,细声应道:二三更后便知心。妙哉!一切尽在此言中。

--------------------------------------------------------------------------------
旧时一穷书生,好打抱不平,为此被富绅诬陷。公堂审案,县官知其为人,想找个理由将其释放,便言:“吾出一联,能对则免罪;不能则严办。”出句云:云锁高山,哪个尖峰得出?书生见壁洞透进阳光,对道: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惺惺相惜,结果不言而喻。

--------------------------------------------------------------------------------
《长安客话》云,明太祖与刘三吾微服出游,入市小饮,无物下酒。朱出句云: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三吾未及对出,店主送酒至,随口对道: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次日早朝传旨将店主召去,赐官,店主固辞不受。
东西,在联中指下小酒菜,但它又可表示方向。下联“南北”,正是与其方向之义相对,是为借对。
--------------------------------------------------------------------------------
相传某地有个王老头很会作对联,附近一位朱秀才见他普普通通的样子,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便言:
王老者一身土气,
王老头对道:
朱先生半截牛形。
秀才默然。
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且都在上部,故云“半截牛形”。

--------------------------------------------------------------------------------
《楹联丛话》载,郑板桥辞官归田后,一日在家宴客,有李啸村者至,送来一联,观之出句,云:三绝诗书画。板桥曰:“此难对。昔契丹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属对,东坡对以‘四诗风雅颂’,称为绝对。吾辈且共思之。”限对上后就食,久而未能,再启下联,曰:一官归去来。咸叹其妙。
唐玄肃二宗时,有诗人郑虔,诗书画皆工,时称“郑虔三绝”。上联以郑板桥比郑虔者。又东晋陶潜,于彭泽令上挂冠归隐,作《归去来辞》,下联又以郑板桥比陶潜。两比皆为暗誉,且皆确。

--------------------------------------------------------------------------------
《奇趣妙绝对联》云,郁达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餐罢得句云: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一时未得对句。适逢主人报帐曰: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达夫以为主人是说对句,经交谈,不禁大笑。
三竺,指上、中、下。六桥,指苏堤上有六座桥,即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九溪,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在龙井之西。
因巧合与误会而成联是这副对联的情趣所在。上联全为杭州山水,下联全为食单帐目,两联数字对得尤其工整,很难得。

--------------------------------------------------------------------------------
旧时娄某与薛某是朋友。娄某先在南方发展,颇有成就。薛欲投靠,娄予以婉拒:江南日暖难存雪。后薛北上谋生,几经坎坷,终成家业。此时娄日渐衰败,不得已想寄居薛下。薛回敬道:塞北风高不住楼。“雪”与“薛”、“楼”与“娄”谐音双关,此联浑然天成。

--------------------------------------------------------------------------------
清代状元林大钦,少年时便才学远近闻名。一日,一位姓叶的私塾先生想考考他的真才实学,便出联道: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林大钦随声答道:梅花放发,哪曾见得叶先生?

--------------------------------------------------------------------------------
旧时某夫妇新婚之夜,新郎揭开新娘盖头,忽出一联:十八年前未谋面,新娘是个有胆有识的女子,细声应道:二三更后便知心。妙哉!一切尽在此言中。

--------------------------------------------------------------------------------
旧时一穷书生,好打抱不平,为此被富绅诬陷。公堂审案,县官知其为人,想找个理由将其释放,便言:“吾出一联,能对则免罪;不能则严办。”出句云:云锁高山,哪个尖峰得出?书生见壁洞透进阳光,对道: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惺惺相惜,结果不言而喻。

--------------------------------------------------------------------------------
《笑笑录》载,有人作一联赠医生云:
不明财主弃,
多故病人疏。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有句云:“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联语将孟句之“才”、“明”二字换位,并将“才”改为“财”,又将“病”、“故”二字换位,顿出新意,对庸医之讽剌,入木三分。
《楹联丛话》谓此联出自纪晓岗之手,自此以后,多书遂皆持此说。

--------------------------------------------------------------------------------
一九二一年冬,陈毅同志在法国因为闹学被法国政府遣送回国,过春节时给自己家里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
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

这副对联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陈毅忧国忧民和对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心。


--------------------------------------------------------------------------------
清末以来,我国出了一批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小翠花、小翠喜、马连良、马连昆就是其中的四位。或嵌四人姓名,撰有一联:
小翠花,小翠喜,一文一武,一京一汉;
马连良,马连昆,同乡同姓,同教同科。
小翠花,京剧演员于连泉的艺名,北京人。小翠喜,汉剧演员,武汉人。马连良,回族,马边昆亦是,且与马连良同为北京人。同教,同信回教。同科,同习老生。联语除嵌名外,还借助了人名中相同的文字取巧,又重言“一”字与“同”字。

--------------------------------------------------------------------------------
清赵翼《檐曝杂记》云,金山寺有一小和尚善对,润州(府治在镇江)太守出对云:
史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
小和尚答道:
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
联语共含有六种颜色。史君子与虞美人为嵌名,上下联第二句为自对。

--------------------------------------------------------------------------------
《联语》云,南京燕子矶武庙,至清末仅存一勒马横刀偶象。某入庙见之而得上联曰:
孤山独庙,一将军横刀匹马;
未得对句。后一赶考书生系船于江边时见两渔翁对钓,遂得下联:
两岸夹河,二渔叟对钓双钩。
联语之巧在于用数。上联之数全为一,而用“孤”、“独”、“一”、“横”、“匹”变言之。下联之数全为二,而用“两” 、“夹”、“对”、“双”变言之。使人不觉有雷同之感。

--------------------------------------------------------------------------------
《长安客话》载,元丞相脱脱将赴三河,至宫廷向元主辞别,元主赐宴。至深夜,脱脱站起来说,他明天一早就会走,偶然得了一句七字联:
半醉半醒过半夜;
元主笑曰,明天也不必走得太早,他也偶得一句七字联:
三更三点到三河。
脱脱叩谢,尽欢而罢。
联语为流水对。上联重言“半”字,下联重言“三”字,并嵌“三河”之名。

--------------------------------------------------------------------------------
《对类》载一联云: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的手法有多种。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为句内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为连珠。笼笼与罩罩均为一个名词一个动词,又为转类。

--------------------------------------------------------------------------------
《对类》有联云:
门子封门,门外有风封不得;
狱囚越狱,狱中无月越将来。
门子,看门人。此联用了多种技巧。前两个“门”与“狱”以及两“封”字与两“越”字为重言。“门、门”与“狱、狱”为连珠。“风封”与“月越”为混异。因“有风”而“封不得”,因“无月”,才可“越将来”,所表达的因果关系都极形象。

--------------------------------------------------------------------------------
相传某知府欲革两役吏之职,遂出一联令二吏属对:
一史不通难作吏;
一吏对道:
二人相聚总由天。
上联以“一史不通”作为革役吏这职的由头。下联则以“二人”暗指役吏本身,又发“相聚总由天”一语奉承知府。
联用析字法。“一”与“史”合起来便是“吏”字,“二”与“人”合起来就是“天”字。同时亦用了寓意双关。

--------------------------------------------------------------------------------
相传旧时有二人登当地临江楼,一见江中倒映的北斗星,得句云: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一见楼头一雁迎月飞去,对道: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联语以写物影见趣,故后一数(十四、双)皆为前一数(七、孤)之两倍。
《奇趣妙绝对联》说,林则徐幼时到姑父家去,恰遇几位诗家对句,一诗翁想考他的学问,出了上联,林对下联。此说虽然亦可成立,但毕竟缺少意境。

--------------------------------------------------------------------------------
明张岱《琅环文集》载,张岱六岁时,随祖父游杭州。祖父之友陈眉公跨鹿而至,指屏上之《太白骑鲸图》出联曰:
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
岱应声对曰:
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
打秋风,指利用关系向索求财物。六岁孩童调侃如此,意趣尤浓。
此事《陶庵梦忆》等书亦有载。陶庵,张岱字。

--------------------------------------------------------------------------------
《奇趣妙绝对联》介绍,明代江西吉水人罗洪先,乃嘉靖年间状元。一次与友人乘船到九江,遇一船夫出联请对:
一孤舟,二商客,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
罗未对上。直到一九五七年,佛山工人李戒翎找九里香木材,托八七五六号轮船自十里二日运到。而一九四三年有人找此木材却整整一年才到货。有感于此,遂得下联: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五六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联语的手法为换位用数。上联从一至十,下联从十至一,皆在相应的位置。上下联还分别用了其时的掌故。

--------------------------------------------------------------------------------
《评释古今巧对》云,明代杨循吉幼时,与塾师一同赏月,师出一联曰:
月缺月圆,缺似梳而圆似镜;
循吉对曰:
雪飞雪缀,飞如絮而缀如银。
联语首句之“月”、“雪”二字重言,第二句“似梳”、“似镜”、“如絮”、“如银”为比喻。以“梳”喻缺月,以“镜”喻圆月,以“絮”喻雪飞,以“银”喻雪缀,十分生动贴切。

--------------------------------------------------------------------------------
乾隆五十大庆时,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参加者有位一百四十一岁的老人。乾隆以其年齿为题出句云: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对道:
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
花甲,指六十岁。重开,指两个花甲,一百二十岁。三七为二十一岁。上联加起来共一百四十岁。古稀,指七十岁。双庆,指两个古稀,一百四十岁。一个春秋,即一岁。下联加起来也是一百四十岁。联语的特点在巧于用数。

--------------------------------------------------------------------------------
《评释古今巧对》云,明代都与楼仲彝路遇盗牛被擒者。都出句曰:
村前木贼夜牵牛,连翘怎过?
楼对道:
路上槟榔朝贝母,滑石难行。
联语串组“木贼”、“牵牛”、“连翘”、“贝母”、“滑石”六个中药名。翘,谐桥。槟榔,谐宾郎。贝,谐背。皆语带双关。

--------------------------------------------------------------------------------
相传明代王臣,嘉靖进士。一日约友人观赏芍药,友人出联曰:
芍药还为药,
王对道:
山茶不当茶。
芍药花可入药,山茶叶则不能泡茶。二物之性,不能由字面求之。联语先嵌名而后又用名中之字重言取巧。当,手抄件作“是”,“是”似比“当”好。

--------------------------------------------------------------------------------
清钟耘航《振振堂集》载,某年除夕,钟曾题一联云: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去年来今变古;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联语用了换位、连珠、重言等手法。联语表达了曾氏穷愁潦倒时的心情。此联因“过年苦”和“读好书”三字组合与排列的不同,还有构成“越递”者。
--------------------------------------------------------------------------------
《纪晓岚外传》云,纪晓岚等人在醉月轩为翰林陈半江赴南昌饯行,陪酒歌伎风燕求联,获赠云:

凤枕鸾帐,睡去不知春几许;
燕歌赵舞,醒来莫问夜如何。

联语首嵌“凤燕”二字,又用隐切法,含蓄调侃式地道出歌伎的夜生活,不可言传者由此意会,极其高妙。



--------------------------------------------------------------------------------
《中国古今巧联妙对大观》云,从前有一小姐出联求偶,曰:
羊毫笔写白鸾笺,鸿雁传书,南来北往;
一位皮匠对道:
马蹄刀切黄牛皮,猪鬃引线,东扯西拉。
上联含三种动物,两个方位,下联亦含三种动物,两个方位。上联表达小姐的愿望,下联表现皮匠的职业,都很确切。联语末四字乃自对而后又上下联相对。全联对仗极工。据说,二人因此结成伉俪。

--------------------------------------------------------------------------------
安徽定远县城隍庙里,有一副妙联,不仅有色有味,而且还具有警世作用,颇为难得。这副对联写道: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这副对联用酸、咸、辣、甜、苦“五味”对黄、白、红、黑、青“五色”,对得极为精巧。但在精巧的对句背后,又寓意有不可对人残暴,不可见钱眼开的劝世深心。用对联来省人劝世,真是绝世无双。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6-2 05:00 , Processed in 0.03910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