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7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楹联,温州文化的灿烂风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8 10:1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rahslls(博主)
========================================================

山水犹染翰墨香

温州历史悠远,风光旖旎,人文鼎盛。这里既有秀奇的雁荡山,又有被誉为“诗之岛”的江心屿;这里还是山水诗的故乡、南戏发祥地。当名山秀水遇到才子名士,温州的楹联文化就变得更加精彩了。

温州的山水诗自古在我国就有很高的地位。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于公元422—423年在这里任郡守,留下了20多首描写温州山水风光的诗作。“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这些描写温州山水的诗句,对仗工整,意境清雅,无疑为温州民间楹联艺术的发展,播下了好种子。宋人苏东坡为此写下“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的句子,盛赞谢灵运在治理温州政务的同时,为温州的文脉传承方面作出贡献。

南宋时期生于斯长于斯的“永嘉四灵”诗派,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温州山水的灵秀之气,笔触自然而然地落到温州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上;素有“词曲之祖”之称的高则诚是温州瑞安人,其代表作《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清末大儒孙诒让,近代的文化名人夏承焘、王季思、苏渊雷、董每戡等,他们都为温州文脉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良性作用;都用自己的才华和各方面影响力,为温州的楹联发展起到良性作用。

“永嘉四灵”诗派的开创者潘柽,诗联皆好。他在钓台留下了“但得诸公依日月;不妨老子卧林邱”一联,至今为后人传诵。叶适评论他时称“永嘉言诗,皆本德久”(德久为潘柽的字)。清代瑞安的孙、黄两家是“瑞安出才子”的代表,温州图书馆门口大柱子上悬挂孙锵鸣所撰的楹联“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含义深远,警人深思;大厅里的楹联是黄体芳的“书从历事方知味;理到平心始见真”,勉励后学努力读书,善于学以致用。这两副对联为温州图书馆增色不少。南雁会文书院旧门台上的楹联是孙衣言的手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短短的十四个字,讲述了二程学说传入温州的旧事,又表达了对永嘉学派的前贤们勤勉好学之风的尊崇,还勖勉后辈学子要向前人学习。近代思想家宋恕是平阳人,也是瑞安人孙锵鸣的爱婿,他为会文书院题写了“不分新旧惟求益;兼爱自他所谓公”的联句,体现了在当时中国风云变幻的国情下,他兼修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之后的感悟。他还有“平等规模新世界;大同事业古天民”的句子,体现了他的维新思想。

江心屿,历来就是文人的青睐之地。唐代的孟浩然、李白、杜甫、顾况、韩愈均曾踏上这片土地;宋代有陆游、文天祥来访。来访的文人们不仅在这里留下了诗,也留下不少楹联。南宋状元王十朋在江心寺门柱上留下的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凭借着“朝”和“长”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和含义,巧妙又形象地描绘了江心屿云水变化的风光,得到了广泛的赞美和流传。

除了南、北雁荡山和江心屿,文成刘基庙、瑞安玉海楼、永嘉楠溪流域的古村落群、平阳顺溪和青街等地的古屋、龙湾永昌堡、鹿城松台和华盖山等处,都是楹联集中的地方。这些楹联不但显示了温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了风景旅游区的文化氛围,也为广大群众和游客带来了文化熏陶和别一番乐趣。

名士酬唱亦风流

中国文化人素有相互酬唱的风气,每当文人集聚,往往会以对联、诗词酬唱。张怀南、南延宗、南怀瑾、朱镜宙、洪式闾等名人,他们或是在与人交往中得到别人馈赠的联语,或是撰联自我抒发,为温州的对联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奇葩。

乐清人张淮南(张冲)逝世后,多位国共两党领袖为之撰联。1941年毛泽东主席挽张淮南联曰:“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始病寒,继病虐,沉疴终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乐清的朱镜宙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女婿,章太炎曾撰联相赠:“山中龙窟贮霖雨;海上蜃气成楼台”。国学大师陈寅恪观看了温州籍戏曲家董每戡的表演后,写下即景联语:“古董先生谁似我;新花齐放此逢君”。

被我国诗词界誉为“词学泰斗” 的夏承焘先生,一辈子写了不少诗词,也留下很多好联,他为杭州平湖秋月题写的对联:“ 此地看中秋,费古今万千佳句;几人见西子,恰婵娟十五年华”。王季思是中国著名戏曲大师,戏曲研究著作等身,也留下了许多佳联,中山大学图书馆门前的那副红色对联,就是后人颂扬他的:“放眼东方,万里晴光来晚岁;托身南国,一生学术有传人。”

苏步青先生是数学家也是诗人。他在1984年写了一幅很有时代感的对联:“春满九洲,大庆欣逢卅五载;人迎四化,小康定看二千年”。同为平阳人的苏渊雷先生是一位备受推崇的楹联大家,赵朴初称他是“真正出口成章的诗人”。苏渊雷在全国各地及家乡留下许多好联。“万物静观皆自得;一生爱好是天然”,这是他用程颢的诗与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唱词集成的妙联。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南氏宗祠留下一联:“百代渊源,河洛东南留一脉;千秋忠义,神灵海上有孤臣。”

这些楹联到如今已经成为温州文化的遗存财富。读读这些楹联,不但会体悟到楹联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且还会增强温州人对于历史文化的自信心。

寻常巷陌藏珠玑

楹联在温州的民间文化基础很深厚,有些楹联一经撰写悬挂,就让人们传诵几百年不衰,甚至因楹联而引发出有趣的故事或者历史往事。

温州诗词楹联学会所在地“墨池吟坛”门口有一副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浙江富阳人董浩写的联:“敬亭云气双溪月;灵运诗篇逸少书”。这副对联写到了4个曾经到过温州的名人:王羲之曾在温州做过官,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的温州郡守,唐代的李白写过江心孤屿,宋朝的著名女诗人李清照来过温州。读一读这副楹联,会联想起他们为温州留下的作品和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瑞安吴之瀚先生创办德象女校,当时此地没有桥梁,吴之瀚出资在校边建桥,并取名为“憨桥”,作为自己藏书学习之所。嗣后请瑞安著名书法家池志徵先生撰写楹联,池志徵认为“憨”字欠雅,易名为“敢心桥”。撰联云:“湖上桥、桥上亭、亭上楼台,廿载经营,公真果敢者;壁中石、石中书、书中姓氏,千秋纪念,我亦有心人”。把“敢心”二字巧妙地镶嵌在对联中。温州旧有忠义祠、节孝祠。忠义祠云:“近圣人之居,容光必照;遵海滨而处,明德惟馨”。节孝祠云:“儿女尽能之,一点热肠,三分血性;家庭常事耳,察乎天地,通乎神明。”祠已毁,联语却被录入清人梁章钜的《楹联三话》中。江心屿除了那些名人撰写的联句之外,还有大量作者、时间无稽可查的联句,分别挂在江心寺、孟楼、卓公祠、宋文信国公祠等处,任凭岁月流逝,而传诵不衰:“潮平两岸阔;江上数峰青”;“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楼”……

“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南宋时温州就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繁荣的商埠商市,也为温州带来多姿多彩的商业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商业楹联。悬挂于温州老字号的五味和南北货行、老香山药店、县前头汤圆店门壁的楹联,实际上就是绝妙的广告词。可见,“事功学派”的发源地,不仅崇尚“义利兼收”,而且文化与商贸早就互相促进了。

楹联,就像文化的一个窗口,从侧面生动折射了地域的内涵——
一样风情别样娇

“墨池吟坛”门前的对联:敬亭云气双溪月;灵运诗篇逸少书。 陈翔 摄
悬挂在温州图书馆大厅的对联:书从历事方知味;理到平心始见真。 图片选自《温州历代楹联》
南雁荡山棣萼世辉楼门前的对联:不分新旧惟求益;兼爱自他所谓公。图片选自《温州历代楹联》
楹联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每逢年节,温州的街头村居,总少不了红彤彤的楹联。图片选自《旖旎平阳》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2-26 22:40 , Processed in 0.03696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