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天永
来源:中国楹联报
==================================================
近日,翻阅《南华县文化艺术志》,发现里面记录了不少南华古今楹联,在这些楹联中,不乏闪烁名人的足迹,是文化艺术工作有心人的睿智之举,引起笔者极大兴趣。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汉语言独有的文学形式,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种类:有贴在门上迎庆春节的春联,有题在相对两根柱子上的楹联,有挂在堂屋正面墙上的堂联等等。从用途上说,有寿联、婚联、挽联、名胜联等等。
楹联,具有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特点,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一副好楹联,不但读起来节奏鲜明,铿锵悦耳,而且生动形象,意味深长,给人启迪和美的享受。若配之以俊逸若云,遒劲似松的书法,便形成联语和书法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好比锦上添花,更是意境盎然,耐人寻味。因此,古往今来,楹联应用极广,盛行不衰,流传悠远。自古文人墨客都喜欢吟诗作对,常以诗社的形式聚集于名山、名寺谈诗论道。因于此,时常留下一段段楹联、诗、书、画佳话和文化遗产。
明清民国时期的楹联
西山寺,位于南华县城西五里的西山顶。听县委副书记、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和金星讲,有一天他陪县长到西山寺考察,还发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到任的知州陈元(相当于现在的县长)题写的“寒泉映月”的一块石碑,这里就是镇南八景之一“寒泉映月”。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时任县长赵正岳在此置西山公园(《镇南州志》)。
提到“寒泉映月”,一定会让人想起徐久野的《南州胜景图》。徐久野,名汝恒,“久野”为其字,晚年自号“久野居士”。镇南(南华)龙川镇上雨天村人。生于1862年,卒于1933年。其父徐时雨,又名雨峰,才识渊博,书画俱佳,曾任通海县县长、谘议等职。久野自幼随父居住在省城,师承其父,善于绘画,笔墨精妙,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第一师范、路政学堂等学校担任图画教员多年。当时云南文化名人姚安举人甘德炳曾称赞徐久野:“吾滇省子弟得所指授,获益孔多。”
光绪丁未年(1907年),徐久野的父亲徐时雨在通海任州守时染疾,在昆明就医,久卧病榻,徐时雨思念故乡之情日深。徐久野为了让父亲安心养病,就在翠湖畔一栋名叫“一丘田”的宅院内开设“菱湖画舫”,闲时摹描《镇南州志》所载十八景,装订成册,名《南州胜景图》,供父亲卧赏,以此慰藉父亲思乡之情,减轻父亲的病痛。
民国己未年(1919年),久野应画界同仁、省城各校校长“用广其传”之请,将《南州胜景图》印制成册,由袁嘉谷题书名,赵藩作序,赵鹤清、周钟岳、由云龙、郭延年等名家按图配诗,甘德柄为之作跋,集诗、书、画、印于一册,刊印后,一时在“三迤”(即西南地区)流传甚广。护理江西巡抚张绍华,于镇南城西逯家屯侧题“久野草堂”摩崖石刻以记(文革中已毁)。这应该是一部名家荟萃的精品之作,作为南华人应该感到荣幸和自豪。久野先生曾在菌王山脚来青阁摩岩题刻“小蓬莱”。
《南州胜景图》里有关“寒泉映月”的图文中记述:城西五里西山绝顶有寺,寺旁有泉水,极清。月照水中光华四映。题曰:爰有寒泉,西山绝顶。皓月当空,天高地迥。金波下映,青光炯炯。谁扣禅门,山僧未醒。这里曾有一副担当书写的楹联。据云南大学出版社《历代名人在楚墨迹》记载,因年代久远,寺毁联失,现仅存下联。此联由担当书写。担当:明代著名书画家,原名唐泰,字大米,出家为僧,法名普荷,后更名为担当,云南晋宁人。这副楹联是这样写的:
佛法隐在霜雪当中,若不受些苦寒谁求有醒;
仙风出于烟霞之外,必须离了尘土始得飘然。
此联富含隐寓,有如苦寒中的梅花,在世俗之外领悟暗香;加上明代著名书画家担当飘逸俊秀的书法。在岁月的深处留下一道独特文化景观。
徐久野的父亲徐时雨在任通海州守(县长)时,曾为通海秀山清凉台长廊书写过一副楹联:
几度登临,畅谈风月偿夙愿;
三生有幸,重与湖山结胜缘。
此联讲述徐时雨几度登临云南四大名山通海秀山清凉台,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让人暇思,借明月清风抒发自己的情感;融入如画般富有灵性的秀山,庆幸自己是一个有缘人。
据传清雍正丙午科举人严正身(沙桥人)为西山寺撰写过一副楹联,原联悬于西山寺观音殿:
石峡通风,度出西山爽气;
寒泉映月,引来南海慈光。
飞凤山南泉寺又名南山寺,坐落在沙桥镇南飞凤山麓,与沙桥古驿隔着毛板桥水库一泓碧波,五峰苍翠,风光旖旎。寺创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立《重建南泉寺碑记》载:“南泉为普庵寄迹之区,仙风婉在,圣迹依然;清溪绝伦,不啻三峡临流,山茶满径……”按,普庵和尚(1115—1169年),是南穴临济宗著名高僧,这证明,南泉寺至少是创建于大理国时期的千年古刹。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楚雄府镇南州正堂》告示碑载,明嘉靖间夏氏重修,康熙年间余殷二氏重建后楼,“供玉皇,楼下塑三元及观音、真武像,中殿供三世佛及圆觉像,前楼有韦陀像,僧舍、厨房、客堂咸备。且为西界义学馆地,常住香火田160余亩,1940年辟为南山公园。时任云南军政府总长兼参议院院长、节制迤西各属总司令的李根源,曾在南泉寺题有一副题赠贞惟和尚的楹联,此联悬于南泉寺客厅中堂:
仙露明珠方朗润;
松风水月比清华。
成都武侯祠,书写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赵藩在沙桥留下了《晚次沙桥》的诗:“村树依薇落照边,时从树杪望炊烟。寒鸦归去争华表,断雁饥来下野田。误喜科名酬远志,愁随车马送流年。倦游方信闲居好,雨滴槽床被酒眠。”并亲书“南泉寺”三字大匾悬于寺门之上,并题有一联:
离俗未曾三里远;
到山直觉万绿青。
南华县沙桥镇南泉寺还有赵藩一副悬于客室的中堂:
清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郭燮熙,字礼初,号梅花老人、梅雪、石樵,室名梅雪山房,南华县龙川镇西街人。生于1868年,卒于1943年。其父郭兆奎,字炳星,是个武生,先祖是明初随沐英戍边的江南人,征战中儿子出生,遂取名燮熙,有“燮伐之师”,以求皓皓、燮燮之意。郭燮熙不负父望,16岁通过童生试,19岁中举人。历任校官、总董、教习、议员、科员、参议官等职。青壮年时期,曾参加云南“重九起义”及投身“护国运动”。
民国二年(1913年),郭燮熙担任鲁甸县长,民国四年(1915年),奉调入省“送京试验”(相当于到省部级挂职煅练的机会),因旅途误期而未能成行,应该是一件憾事。只能到1916年1月由都督府创办的《义声报》担任时事评论员。郭燮熙为激励人心,鼓舞士气,撰写了社说《义军战胜之先义》,提出了古兵家名言:“师克在和,不在众,师直为壮,曲为老”,并援引历史上有名的战役来论证正义之师以少胜多的可能性。全文2000多字,突破了当时日报社说每篇不过三五百字的惯例,刊出后受到读者的欢迎。
1917年8月,郭燮熙年逾48岁,又被委任赴设县不久的盐丰县担任县长(现为大姚县属地石羊等乡镇)。一生编修《鲁甸县志》、《盐丰县志》、《镇南县志》,并撰写《云南光复纪要》一书的《援黔篇》、《迤南篇》、《建设篇(三)》,辑录《闺德录韵言》,著《孝弟录韵言百篇》,另有诗文传世,集画梅、地方史学、国学、诗人于一身,是南华本土历史文化的领军人物。一生酷爱画梅,作品流传于云南各地。郭燮熙是晚清民国云南重要的文化名人。
郭燮熙在盐丰县任县长后月余,就聚集当地文人雅士15人成立“龙山吟社”(即诗社),以抵制“今日士大夫往往癖嗜麻雀牌”(即打麻将)的风气,推动了盐丰文化教育事业。有人称他的梅花是:“万花香雪海,一树彩云天”。曾受到徐悲鸿等名家的赞扬。是清末至近现代花鸟画主要画家之一。他与李根源诗画互赠被传为佳话。郭燮熙之女郭荫莱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刘尧汉的母亲,这也验了名家传人的家风。郭燮熙有多副楹联传世。
落日有怀孤石独拜;
春风所在百花自生。
此联选自县史志办收藏的郭燮熙字画,作者心胸坦荡,一身傲气,对未来充满希望。
花气每为诗人所觉;
夜静能使画理自深。
此联选自县史志办收藏的郭燮熙字画,书写画梅要懂得花的灵性,极富哲理和韵味。
郭燮熙像所有文化人一样,喜爱访名山大川,并留下楹联、书画。他曾为大理祥云老君殿撰写过一副楹联:
涉世葆良心,真如白日悬来,湛湛须知天道善;
登峰凌绝顶,最仰红云捧处,洋洋倍感圣恩多。
郭燮熙在南泉寺赋有《忆南泉寺茶花》:“空山兰若得春先,合瓣茶花朵朵圆。万绿扶持如捧日,千红灿烂欲烧天。英华早许超群卉,根底还知厚百年。老干奇葩何处所,东风吹梦到南泉。记得诸天在上峰,入林便觉界清凉。松涛谡谡含风响,竹粉娟娟带露香。花笑牡丹空富贵,草怜冬绿閟芬芳。山中最是山茶好,万朵红云礼玉皇。”这篇抒写茶花的诗词,把茶花从地上写到天上,万花丛中一枝独秀,与兰花媲美,比牡丹高洁,在我看来在写茶花的诗中应该是一首名诗。南泉寺有郭燮熙撰赠贞惟和尚的楹联,悬于客堂厦柱上:
公为苦行贫僧,八千里重游西竺;
我是梅花老叟,四十年再访南泉。
郭燮熙书于故乡斗山斗母阁楹联:
北斗七星射文光而在上;
南山双塔浮翠影与俱来。
从文史资料中,我们看到,每逢春节,郭燮熙不光为自家书写,还为乡邻书写春联。对联中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生修为。郭燮熙书写本宅的春联:
古今来许多世家,莫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等事,还是读书。
郭燮熙书写的本宅堂联:
梅是几生修到;
花从初放开来。
郭燮熙为西街严静轩所开的“双合祥”土杂店撰写的门联:
双流不息龙川水;
合作常生象岭云。
郭燮熙自拟七旬寿联:
挹孟夫子高风,一树松云垂荫美;
跻陆放翁大寿,万花梅雪写香清。
此联总结概括郭燮熙自己的一生,传承发扬孔孟国学,从中汲取营养,长成了华盖垂荫,高风亮节,威然挺立的一树青松,可以说是学有所成;寿比放翁陆游,仿佛雪中万花齐放的梅清香拂面。把自己和陆放翁放在一起,虽只是比寿,却反映出郭燮熙对自己诗文的自信。这不仅是郭燮熙一生爱梅的真实写照,也从另一个方面暗喻自己国学、诗歌取得的成就,现在看来是名符其实的。
郭燮熙自撰寿基桅杆联:
文峰双雁塔;
画案一虹桥。
此联中双塔指文峰塔和松山塔。郭燮熙真是一个可爱的“梅花老人”,把生死当作一座桥的两端,将梅痴发挥到了终极。
夏育荷,男,字莲溪,南华县沙桥镇人,生于1866年,卒于1931年。幼时就读于凤山书院,勤奋上进,苦读经文,勤习名人书法,乡试及第后,于光绪丁酉科京试中“拔贡”。曾任云南盘溪县县长(现玉溪市华宁县盘溪镇)。
夏育荷先生工于书法,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体为主,兼取柳宗元、赵孟頫之长,勤学苦练,自成一体。其笔锋柔和圆滑,笔力刚健秀挺,别具一格,“既有苏东坡大江东去之势,又有柳永晓风残月之姿”。当时有“郭梅夏字”之称,为镇南翰园画苑之魁。曾为商务印书馆写过《醉翁亭记》手帖印售,一时远近闻名。时至今日,南华的书法家、画家都把“郭梅夏字”作为自己的先师,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夏育荷为官盘溪及客寓省垣时,慕名求书者甚多;辞官回乡后,乡人亦以获一帧为幸。凡求索者,夏皆不计报酬,不计来人身份贵贱,如索以应。其书法作品广流民间,其中一份与“郭梅”一起被旅缅侨胞及寓居本县之外籍人士重金收购,传往京、津、沪、港等地。笔者和县文化馆文物管理所所长陆志坚从县史志办收藏的字画中看到夏育荷先生书写的一幅保存较为完整的对联(其余几幅皆有残缺):
万顷烟波鸥世界;
九秋风露鹤精神。
此联书写碧波万顷的湖水变成鸥的乐园;时值晚秋,信步于晨露凉风中的白鹤超凡脱俗。这是作者人格魅力的一种展示。
民国二十五年,清己酉科拔贡夏怡润撰书悬于南泉寺养身亭的楹联:
山寺碧留云,龙树迨今千岁老;
水亭红映日,梅花刚盼二分春。
清雍正丙午科举人严正身(曾任浙江绍兴知县)为南泉寺撰写的楹联:
万里风尘,钟鼓南流请过客;
千重云水,关河西渡问金仙。
还有清丁酉科举人余亲贤为南泉寺贞惟和尚撰书,悬于客堂内,横批为“洁身务本”的楹联:
竹院早为僧,顿使身同流水净;
萱堂还养母,勿劳望断白云飞。
民国二十四年,余亲贤为南泉寺养泉亭撰写楹联一副,悬于养泉亭:
好山好水出东阁,不三里而至;
是亭是阁占南泉,第一景如何。
镇南县长夔龙为南泉寺撰写楹联一副:
寻得此间真佛地;
更须何处访桃园。
灵官桥位于南华县城西约5里,公元1601年由时任镇南的知州周国庠主持建造,并带头捐献银两,是古镇南州八景之一“平桥烟柳”。灵官桥因明朝时桥西有座灵官殿而得名。据原楚雄州志办副主任杨春茂《郑和幼年流落镇南说》一文记载:“城西沿滇缅公路旁有一幢明代建筑的灵官殿,也于民国元年根据李根源先生的建议,毁去神像改为‘郑和庙’,匾联一度林立(现已无存,遗址尚在)。”此事民国《镇南县志》也有记载。这应该是早年被毁的龙川江上灵官桥头西边的灵官庙。另据原南华县县长赵凯记述:灵官殿在解放前,每年农历6月16日是“灵光老爷”的诞辰,四面八方民众到此朝拜,香火很旺。在大殿中有一副木制楹联,内容是:
谋人田骗人钱淫人妻女,纵来烧香也无益;
忠于君孝于亲信于朋友,见吾不拜又何妨。
横匾云:“补教育法律之不足”。
此联匾张祖荫先生所作,由蒋松书写。隶书,蓝底白字。张祖荫:男,字槐三,南华县龙川镇张和屯人,生于1880年,卒于1942年。1911年参加“重九起义”,官至昆明市市长。此联颇含哲理及警训之意,对迷信盛行的封建社会,乃至今日,对某些口是心非者,仍是一种绝妙的嘲讽。
佛教自元代传入南华,明、清时渐兴,最盛时在民国时期。佛寺的楹联都是佛教经典、明辨善恶的诗词,配上书法的映衬,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南华佛教的兴盛与张尚岐父子和修圆和尚有关。张尚岐是南华县龙川镇张和屯人,据说在昆明读书时被华亭寺的虚云方丈点化。虚云说练武只能敌十人百人,但佛法能普度众生,令世界祥和。张尚岐心有所感,高中毕业后便皈依佛门,在华亭寺削发为僧,不久到浙江石佛寺修行并成了该寺的方丈。张尚岐之父张以文也在儿子的感染之下皈依佛门,在南华县倡佛教,建佛寺,又常到华亭寺向在那里修行的南华高僧修园和尚求教。修园几次到南华讲经说法,听者数百人,盛况空前。张尚岐在浙江修行期间,以舌血沾墨抄写《金刚经》、《货严经》等佛教经典,在浙江成为有名的高僧,人称“大和尚”。
根据《张和屯家谱》记载:张和屯历史悠久,一些遗老忆昔古代,现在的小学校址过去是张氏祠堂,旧时每年两仲(即旧历二、八月),村里的当事人传集各户当家人及同宗居外村主人来祠堂祭祖,祭祖时,乐队诵经演奏,登堂觉庄严肃穆,香烟缭绕。正殿里竖着张春、张和的祖宗牌位,还有“钦赐袭忠勇将军第”的长匾,厦子上方悬挂着“济水源长”的匾额,两棵厦柱上有一副楹联:
十八世宗功丕根,乃文乃武;
五百年祖德流芳,序昭序穆。
楹联应该是民国年间撰写,记载张和屯先祖明朝戍边,世居南华五百年十八代,能文能武。另据《南华县志》南华部分汉族祖籍一章记载:张和屯原名“摩些邑”,因明代张和移居于此,遂改名张和屯。张和之祖原籍江西,其父张春乃武状元,于永乐二年奉命入滇,死后张和袭右军都督,职守楚雄,屯镇南,家“摩些邑”。张和驻军后,遂在镇南境内实行军屯。现南华坝子还有20多个屯(村名)的名字皆因于此。
“摩些邑”是彝语,翻译成汉语为:遛马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彝族是南华世居土著民族。听罗宗贤讲,南诏国南边有一个摩些诏,是否就是指南华,只可惜找不到相关的历史记载。
民国二十年(1931年),张祖荫为昆明筇竹寺华严阁写过一副楹联:
跃蓝若者灵犀知,放佛光胜迹千年大圆觉;
栖竹林之野鸡乐,逢僧话浮生半日小游仙。
上款落“修圆上人住持筇竹寺嘱题”;下款是“辛未秋八月镇南张祖荫撰并书”。
我和县文化馆文物管理所所长陆志坚从县史志办收藏的字画中看到张祖荫为乡邻撰写的一副婚联:
千尺轻萝欣有托;
百年琴瑟喜和鸣。
沙桥镇有一楹联,此联为表彰抗战中五次英勇负伤的中校营长王树云。制匾一事系由夏和昌操办,特请剑川名匠李福海精心制作,把蒋中正(蒋介石)的题词“民族英雄”四字按照笔画雕刻于匾额正中,右边刻电文全文,左边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国务院行政院院长宋子文题赠;再下刻镇南县政府立。匾额系用朱漆作底衬,以金箔贴字而成,匾额两边悬挂木制板瓦形楹联。此联由清光绪丁酉年举人余亲贤铸词,殷廷彦书写。
杀敌建奇功,植槐家风光民族;
立功邀上赏,抗日男儿逞英雄。
有一副南华人民欢庆抗日胜利,原贴北门外“正兴旅社”对联,作者无考: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另一副南华人民欢庆抗日胜利,原贴于龙川镇某户大门的对联,作者无考:
日寇投降当庆当庆当当庆;
河山还我群狂群狂群群狂。
张九峰,男,南华县龙川镇张和屯人,生于1898年,卒于1971年。早年历任云南第二军、贵州第二军军医,蒙自督办处医佐。1962年回乡开办“百龄堂”诊所,对患者一视同仁。张九峰酷爱书法,真、行、草、隶、篆均能如帖。1947年,他给南华山门口村的段世明老中医书写 “术可回天”木刻匾额和楹联至今仍保存完好。
寿世仙方,诚乃苍公门第;
活人妙术,不愧华佗家风。
原县城北鼓楼(龙泉门)楹联,作者无考:
敬天惟酌水;
祀地在焚香。
原县城北麦地坪村东杨家寺观音殿楹联,作者无考:
杨柳枝点点洒,救苦救难;
白鹦鹉声声叫,大慈大悲。
原西堡土主庙楹联,作者无考:
三峰三宵通宝掌千秋留仙迹;
一岳一石作金天万里矗莲花。
原土城东岳庙目蓬殿楹联,作者无考:
掌上明珠照耀大千世界;
手中锡杖震开地狱铁门。
原红土坡区打卦山“天官阁”门联,由南华民间老艺人徐升忆述:
三元三品三官广施大惠;
诸天诸地诸神普济众生。
民国时期朱达理书写的一副楹联:
虚度光阴多岁月;
白描字画过春秋。
民国三十五年,有一副龙川镇北街纸烟店楹联,作者无考:
去岁因赊赊复赊赊去赊来一副本钱浮似海;
今春要现现交现现钱现货三分利息稳如山。
此联讲述纸烟店经营亏损,靠赊欠过日子,折射出人民生活困难。因时局动荡,生意时好时坏,巧妙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根据民间老艺人徐升讲述,李荣培记录了五个民间对联故事:
遭字无脚曹丢底;
吉文加匡周顾皮。
民国三十年前后,红土坡密么村有一个人,名叫曹嘉番,他是一个山乡文人,却有一个令人讨厌的恶习——小偷小摸,最后发展到参与匪徒集团抢劫钱财霸娶民女。玉屏八校的校长戴成功对此深恶痛绝,便作了一幅上联讽刺曹嘉番:“遭字无脚曹丢底”。因红土坡阿底沟村在县上当参议员的周贵才长期庇护,曹嘉番未受惩治。红土坡中沟村的道士吕丕光不知从那里探得周贵才庇护曹嘉番的内幕,根据戴成功的上联,风趣诙谐而又一语中的地对了下联:“吉文加匡周顾皮”。这幅对联,绝妙地揭露了周曹狼狈为奸的真相,最终受到惩处。
老田不荒尽出长腰玉米;
亲夫可度后发孝子贤孙。
这幅对联讲述的是鲁连珠流落南山区的老荒田村,为一夫亡遗孀做斋时婉言谢绝寡妇恋情的一段故事。
讲理场中开交不离猪搭米;
种烟界内负责全凭羊润鸡。
上联“讲理场中开交不离猪搭米”是鲁连珠流落镇南县一街河时得知朱达勉评理断案靠“拖──吃”两字后,用朱达勉的谐音──“猪搭米”作的上联。后来,阳文生突然想到了当地种植大烟的民族头人与镇南当时就任县长杨润基密谋烟浆对半分成,国民党省府官员下来查禁大烟的种植,杨润基就用羊肉鸡肉等食品招待特派员,让特派员酒够肉足饭饱之后明禁暗放的背景,以杨润基的谐音字替鲁连珠对出了下联:“种烟界内负责全凭羊润鸡。”
老人声小孩声读书声三声齐备;
丰年福寿喜福康宁福五福俱全。
有一年农历腊月尾,鲁连珠到和自己在寺庙共事多年的神职人员家中,神职人员正在教育自己的两个娃娃读书,把鲁连珠随便安顿了一下,又忙着去教孩子读书去了。鲁连珠对此感触很多,触景生情写下了一幅对联:“老人声小孩声读书声三声齐备,丰年福寿喜福康宁福五福具全”。这副对联被鲁连珠的同好装裱后传给了后代。
罗锅饭土锅汤东戳西游奔波半生光棍;
孔子礼孟子书南说北讲耍通一世英雄。
鲁连珠的老师看到弟子辛酸悲凉之现状后,给鲁连珠出了一上联:“罗锅饭土锅汤东戳西游奔波半生光棍。”鲁连珠见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一生作了现实而又诙谐的评价,半是自嘲半是自慰地吟对了下联:“孔子礼孟子书南说北讲耍通一世英雄。”这副对联把这位“山乡秀才”的轮廓形象、准确地勾勒了出来。 新中国成立至今楹联
南华,一个有着光荣而悠久革命历史的地方,是云南解放战争时期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1952年7月26日,镇南(南华)县为了纪念在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在一街区召开追悼会,镇南县县长晋西亲作一副挽联:
捐身为民;
精神不死。
康锡明作了两副挽联:
地霸造匪乱妄想扭乾坤;
民起卫翻身捐躯捍政权。 山岳青青烈士英名永远在;
河水滔滔惩办凶顽慰忠魂。
1985年,吴传喜撰写了一副对联:
忠骨长眠马街地;
英灵横贯哀牢山。
在南华县马街镇政府所在地,南山坡头有一座烈士陵园,里面长眠着建国初期在马街剿匪战斗中牺牲的28位革命烈士。这些楹联纪念先烈,告诉世人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张承德,男,号小仁、晓仁,1938年生,南华县文化局退休,云南南华龙川镇人。书法先后临习“二王”及汉隶诸帖。近学于右任草书,兼修传统诗词。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州和全国各种书展并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家墨迹选》等十余部书画集。在《书法报•老年书画》三次发表书法作品,2011年9月荣登《书法报•老年书画》“翰林百家”专版。在国家、省和州级诗词刊物发表近体诗260余首。出版有《晓仁诗书》和《晓仁诗书续集》。现为楚雄州书法家协会、楚雄州老年书画诗词协会、云南省老干部书画协会、云南省诗词学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南华县老年书画诗词学会会长、南华县书法艺术协会主席。现将所撰楹联摘录如下:
张承德丙戊仲夏书刻,悬挂于南华一中校园的亭联:
无情岁月增中减;
有味读书苦后甜。 二月放花多是雨;
十年树木喜成荫。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头方悔读书迟。
南华一中高晏华撰,张承德丙戊仲夏书刻,悬挂于南华一中校园亭联:
旭日灿星照学府;
春风化雨育新苗。 尊师重教为人蔚起;
育才献智国运昌隆。 宜画宜书双管齐下;
绘声绘色二美兼收。
张承德丙戊仲夏书刻,悬挂于南华一中图书馆:
诸子百家书纳中西三万卷;
十书八表史追上下五千年。
张承德拟鹦鹉山公园楹联:
革命老区碑焕彩;
郑和故里地生光。
张承德撰写的楹联:
沿市高楼擎九宇;
连滇大道贯三津。
张承德为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撰写的楹联:
革命先锋,抗日英雄,红军壮士,民族精神传万代;
松茸王国,香茶故里,核桃之乡,国家封号照千秋。
张兆钫老先生,南华县龙川镇西街人,县教育局退休干部,今年已是八十四岁高龄。曾多次参与南华教育、文史资料的编修工作,对南华的历史如数家珍。张承德说他是“南华历史文化的活字典”。2013年 1月,县文联在撰写《南华是航海家郑和故里》时曾专门对他进行了采访。3月,楚雄电视台《文化大观》栏目组施为民导演,摄像师李毅,助理邓伦一行,在南华县文联主席李天永,县文学创作协会副主席普显宏陪同下,到张兆钫老先生家拍摄电视纪录片《探秘郑和故里》几组镜头。该纪录片以南华三块百年“郑和故里碑”为主线,讲述郑和与南华的历史渊源。我惊叹张兆钫老先生超凡的记忆力,拍摄中吟诵了李根源的两首诗。一首是七绝——《沙桥》:“沙桥古驿乱山崦,小憩征车打午尖;嫩煮鱼羹餐豆饭,香生馋口梦回甜。”另一首是李根源路过镇南县时,专门拜访文化名人郭燮熙的诗《宿镇南赠郭理初先生》:“南关亭下驻征轮,即向风尘问故人。有道先生真有道,深情赠我一枝春”。 张兆钫老先生书写的一副长联《南华赞》:
古称九府通衢,丝道名郡。汉置欠舍,唐立邱州,宋设俗富,元曰镇南,浩浩千年往事,贤才豪杰辈出。嘉祚曾建亚魁坊,彩顺揭竿起义,哀牢彝雄光史册,钱君腾越举旗,先锋功绩铭石刻。尤堪夸,解放风云涌,边纵驰骋英勇鏖城,无愧革命老区县;
今乃一方要塞,威楚门户。金鸡晓日,鹦鹉来青,秋江迭嶂,石罅洞天,灿灿百里河山,美景瑰丽多姿。久野妙绘胜境图,毛板长龙锁堤,农家丰稔奠根基,工业生机勃勃,经济强盛路宏宽。更可喜,生态大改观,群峦披绿茸珍香飘,俨然野菌王国乡。
上联讲述南华的历史文化和渊源,沿历史脉络盛赞革命老区县;下联以南华人文景观入笔,抒写南华发展成就,演绎出野生菌王国。此联若书写刊刻后悬挂于鹦鹉山公园大门两侧,将是一大幸事。
张兆钫撰写歌咏美好生活、美丽南华的盛世颂联还有:
三代艰辛,风雨兼程,构建民主政治;
九旬奋斗,阔步征途,铸就锦秀乾坤。 听民声,帮民富,解民忧,公仆殷殷尽天职;
报国志,爱国情,扬囯威,赤子虔虔献忠心。 威楚彝州五彩缤纷歌盛世;
省垣门户千帆竞发步康庄。 改革播春风,华夏经天纬地;
共和施惠政,神州民富国强。 延安风尚照千秋,继往开来,艰苦历程兴伟业;
民族精神传万代,光前裕后,豪情壮志振中华。 炎黄子孙,举国同心思发奋;
华夏儿女,众志成城谋复兴。 编钟播文明,威楚莺歌燕舞;
铜鼓催奋进,彝州虎跃龙腾。 吐肺腑真言,献改革良策,殚精竭虑,放眼四化创佳绩;
想祖国大事,尽委员职责,不遗余力,瞩目十五建新功。
张兆钫撰写的耆年自励联:
修品行,陶情志,多行乐趣;
甘淡泊,守清贫,安享遐龄。 年登耄耋春常驻;
寄兴诗词艺苑辉。 忠厚传家,彰显道德,教子育孙循正道;
公平处世,恪守操行,尊贤敬老树新风。 敦品力学,写字习诗,礼赞和谐扬美德;
励志陶情,欢歌漫舞,增强康乐健身心。 花甲喜退休,清风两袖,修养品行,柏节松贞持晚景;
古稀尚自勉,玉洁冰心,珍惜幸福,兰芳桂实灿夕阳。
张兆钫撰写的城郊景观联,将镇南(南华)八景融入楹联之中,古为今用,让南华县城增添了不少文化元素,读来清新怡人:
桂井飘香,此乃人间福地;
寒泉映月,这里别有洞天。 鹦鹉来青,人间添秀色;
金峰晓日,大地增光辉。 珠盘迭翠,千仞高山翠欲滴;
平桥烟脚,十里长堤柳垂依。 古城东倚,镇川桥横风光丽;
苴水南环,鸡枞塔映野菌香。 金鸡晓日,唱响全面小康序曲;
鹦鹉来青,奏出和谐社会凯歌。 西山看寒泉,泉映月影现异彩;
东乡赏丹桂,桂绽井旁溢远香。 镇川锁水塔,南岳文峰塔,宝塔风光映美景;
革命先锋碑,郑和故里碑,名碑佳文颂伟人。 玉带环旋龙川美;
珠盘迭翠象山雄。 鹦鹉呈祥,胜境喜开盛会;
龙川现瑞,佳城恭迎嘉宾。 龙泉启瑞聚彝州新秀;
文明焕彩扬亚运雄风。 桂井飘香,将军屯兵开基业;
东浦献瑞,千群奋力奔小康。 虎踞龙盘,桂花井旁将军第;
莺歌燕舞,东浦海畔和谐村。
1986年,袁益林撰写的4副地名趣联:
龙川河头苴里铺直岔牛凤龙;
昆畹高峰天子庙硬把英武关。
此联分别叙述城南龙川河,城北昆畹公路的地形起迄及途径。把龙川、河头、苴里铺、牛凤龙和昆畹公路、高峰哨、天子庙、硬把、英武关这些地名串联起来,读来亲切有趣。
兔街河清水河龙川河双甸河雨露南华;
大中山龙潭山石冠山马鞍山镇景永安。
此联以南华境内几条主要河流,几座主要的大山要隘联起,以见境内地貌。把兔街河、清水河、龙川河、双甸河、雨露、南华和大中山、龙潭山、石冠山、马鞍山、镇景、永安这些地名有机结合起来,让你在楹联中品读南华的河流和山川。
一街三家村五里么七村河坡头平地富裕厂;
二沟四代地六木苴八岔路山顶河底居乐村。
此联取奇、偶数地名相对应,妙趣横生。
李子冲樱桃箐核桃林杨梅山果罗花园;
麦地路蚕豆田麻地河大谷堆松柏长安。
此联以果类、粮、经济作物地名对,取境内果硕粮丰之意。
1988年,袁益龄为寓居南华之外籍干部撰写的楹联,横批“志在四方”:
安居何需桑梓地;
华夏无处不春风。
1986年,陈维礼撰写的县文艺调演大会舞台联:
因势利导,繁荣文化艺术;
就地取材,丰富群众生活。
沈阔拟吕合煤矿花园亭联:
情随银鳞巡天外;
心跟墨玉化炉中。
1988年,沈阔撰写的拟吕合煤矿大门联:
戴月披星,喜沐霜露,愿将温暖送万家;
顶天立地,笑迎风雨,甘把丹心献九洲。
1986年,周运开撰写的石鼓煤矿联:
戴安全帽,穿防水衣,钻洞采煤为四化;
烧千家炉,暖万人心,支工助农兴中华。
吕合煤业50周年矿庆楹联:
五十年风雨历程,开拓建业,勤奋求实,拼搏奉献,镌刻吕煤精神;
半世纪沧海桑田,迈步跨越,团结和谐,共赢发展,彰显时代风采。
1985年,夏和昌撰写的沙桥“大众饭店”联:
大众为我师,何妨停车赐教;
饭馆设雅座,屈留玉趾联欢。
1988年,吴传喜题赠南华贸易中心开业联:
志闯振兴路;
诚招天下客。
1988年,夏和昌为其子开“修理店”撰春联:
补天乏术,补破烂则有余;
修正不为,修零件却无愧。
此联风趣幽默,夸张中不失现实主义色彩,让人一读便知写作的时代背景。
1988年,夏和昌撰写的春联,横批为“普天同庆”:
龙吟龙川龙腾飞;
凤鸣凤山凤来仪。
1988年,邓守恭撰写的春联,横批为“改革之春”:
除夕宴上,鸡猪鱼鸭香槟啤酒样样有;
迎春街头,男女老少衣裤鞋袜件件新。
1990年,李文臻为赵凯撰春节门联:
宗寄南州四十年历经风霜冬去春来春更浓;
杰生髳阳六十载无愧年华否极泰至泰长安。
1988年,李文臻拟鹦鹉山公园抱月亭得翠廊联:
抱月亭抱月琴抱月亭中抱月琴月亭声深月琴声深;
得翠廊得翠杨得廊杨旁得翠杨翠廊常长翠杨常长。
1988年,李文臻拟鹦鹉山公园对联:
鹦歌燕舞歌舞于绿色天地;
龙翔凤翥翔翥在盛平之年。
1988年,李文臻拟鹦鹉山公园来青阁对联
鹦鹉还飞故林;
青山尽来眼底。
1988年,李文臻拟鹦鹉山公园听松楼对联:
一曲鸣琴弹;
万壑响松声。
1988年,李文臻拟鹦鹉山公园龙川轩对联:
龙川带雨,看万亩良田抒锦秀;
青山得翠,听千只鹦鹉啭歌喉。
1988年,李文臻撰写的楹联:
五百里龙江,千曲千折奔大海;
二十万人民,同心同德干四化。
1988年,张家培拟鹦鹉山公园来青阁联:
气象万千到此间神怡心旷;
风光亿兆登斯阁身爽目清。
南华县中医院有两副未署名的楹联:
望闻问切藏玄机,显中华文化之博大;
阴阳虚实含奥妙,呈华夏中医之精深。 习歧黄效扁鹊为民去疾;
拟良方施妙手救死扶伤。
沙桥的南泉寺于1985年重建,之后每年2月19日“松花会”,佛教信徒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涌来,乘船到南泉寺烧香拜佛,同时游览采花湖的湖光山色,香火依然。南泉寺曾留下一副作者无考的“马”年松华会奈何桥楹联:
奈不住心猿意马,竟遭淫报;
何长淹赤身裸体,倒也害羞。
庚午年夏季南华沙桥镇人夏和昌撰,韩世雄书的一副楹联,悬于南泉寺大门:
历尽沧桑兴废,依然菩提证心,一空色相;
欣逢龙马精神,堪羡佛慧婆罗,万家朝真。
沙桥镇人韩世雄撰书的一副楹联,悬于南泉寺左厢房:
白云深处僧归晚;
红芍开时燕报春。
乙亥仲秋吉日,南华董国清南泉寺大雄宝殿撰书的一副楹联:
登临胜地,天朗气清,畅游南山赏风景;
欢聚禅寺,心旷神怡,欣饮泉茗论诗文。
乙亥仲秋吉日,南华袁益龄撰,张承德书刻,悬于南泉寺大雄宝殿的一副楹联:
南寺隐碧山地起殿堂翔龙凤;
泉水出幽谷天成明镜昭日月。
南泉寺一副未署名,横批为“山青水秀”的题联:
百年杉松直立山间,清秀挺拔风景优美;
千年树下方池泉水,清澈味美清洌可口。
南泉寺一副未署名,横批为“佛法增辉”的楹联:
丢上几个钱给子孙观望;
使出一点力让后代看瞧。
1987年,南泉寺一副未署名,横批为“佛法重新”的题联:
二十年再逢南泉,忆昔日杉木参天,林密如伞,兰花遍地,香腹满山,泉水甜美,香烟缭绕佛胜地;
一刹那又到灵山,叹今朝大树砍光,寺院倒毁,佛像掀完,房舍拆走,残墙破壁,善众出力新建寺。
南华的佛寺多于五六十年代被毁,南泉寺也不例外。大部份楹联已遗失,只能从史料记载中品味其中的韵味。后来一些寺庙得以重建,现存的都是现代书写的楹联。上联讲述南泉寺过去林茂清幽、流淌古意的胜景;下联痛批山林被伐,文物古迹毁坏殆尽的恶行。
张承德为南泉寺左厢房撰书刻的楹联:
菩提无树,诚心一片结善果;
贝叶有字,梵文三千指迷津。
戊子孟春南华李文臻撰写,张承德书刻的西山寺楹联:
暮鼓晨钟,声声木鱼,觉醒八方世界;
寒泉映月,淼淼南海,历经四纪春秋。
张兆钫为西山寺撰写,张承德书刻的西山寺楹联:
古寺座西山,佛心普济,谕众生多行善事;
寒泉映明月,风景独佳,引游客常来观光。
西山寺偏殿楹联,未署名:
妙相圆融遍尘刹而无求不应;
悲心志切度群生而有感皆通。
张兆钫为西山绕顶寺撰写的楹联:
信步登山,古寺绕顶,高接云天增美景;
极目远眺,苴水盘龙,清波荡漾幸福长。
宝珠寺位于南华县龙川镇火星村委会,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僧妙德所建,清光绪八年(1882年)檀越廪生王文炳倡重建。1966年殿舍拆毁,1978年智善重修。1987年后,重建圆通殿、三宝殿、药师殿、地藏殿等房舍30余间。2009年,新建仿古式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施琉璃瓦,檐外斗拱施彩绘。明朝黄嘉祚铸造天启钟悬挂于接引殿,该钟重150公斤,钟身高85公分,钟口直径75公分。钟身铸有“法轮常转,佛日增辉,天启三年季春月吉日黄嘉祚”等字样。海会塔内存放修圆法师骨灰。修圆:男,俗名李永芳,生于1900年,卒于1958年,南华县龙川镇土城人,6岁到本县蟠龙寺削发为僧,曾任云南省佛教协会理事长、昆明西山华亭寺住持,著名僧人虚圆和尚的弟子。宝珠寺占地面积23766.25平方米。四周林木葱郁,院内布局错落有致,环境清幽,游者甚多。1996年,南华县人民政府将宝珠寺列为风景名胜区。
乙卯清和月,双柏78岁的书法家段雪峰为宝珠寺大门书写的楹联:
宝刹重光,钟声鼓声,声声自在;
珠花散落,山色水色,色色皆空。
佛历辛卯年二五五五年段霞敬献宝珠寺大雄宝殿一副楹联:
道不远人,切记认影迷头,向外寻觅;
心原是佛,但向回光返照,直下承当。
宝珠寺大雄宝殿一副未署名的楹联:
放大光明,敢向无生说妙法;
得真解脱,须从华里认如来。
盐丰张先民书,金建华刻的一副悬于圆通殿的楹联:
具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法众生,三味圆通皆自在;
获二殊胜示,现普门分身尘刹,万机感应以无遗。
壬午年九月十九日楚雄居士胡兴国书,金建华刻的一副悬于圣宝殿的楹联:
六根返本,变苦海以作莲池;
一念回光,化爱河而成净土。
2000年农历正月24日,南华董国清为药师宝殿书写的楹联:
有善念有道德有病能治;
无好意无良心无药可医。
宝珠寺地藏宝殿许彦恒撰书的一副楹联:
渡尽众生方成佛;
难为一片菩萨心。
宝珠寺大殿楹联,未署名:
须静悟灵明觉性;
共乐游清净禅关。
张承德为宝珠寺圣宝殿撰书刻的楹联:
佛恩广博,救弟子早出迷津皈依三宝;
法力维深,愿众生速脱苦海勤修九莲。
张兆钫为宝珠寺撰写的楹联:
宝地座邑东,古刹重光,引众生皆循正道;
珠山寺城北,佛轮常转,谕世人莫入歧途。 宝地聚宝,瑞气来佛寺,倚斗阁两旗,抱苴水盘龙,金鸡晓日,风光绚丽皆佳景;
珠山藏珠,祥光照禅体,瞻层楼双桥,环香飘桂井,鹦鹉来青,胜迹辉映展新姿。
戊寅年季夏六月十九日立,南华郭燮熙旧句,殷育祥补书,刻于南华龙川镇上山脚村,上菌王山过百子阁山门的一副楹联:
来日真堪留胜迹;
青年切莫负韶光。
悬于南华龙川镇上山脚村,上菌王山过三清殿未署名的一副楹联:
南山佛祠,千处有求千处应;
人间真情,一方诚敬一方灵。
悬于南华龙川镇上山脚村祠堂大成殿未署名的一副楹联:
仁德安帮,偌大中华皆复礼;
清廉济业,众多民族共尊师。
悬于南华龙川镇上山脚村祠堂大成殿未署名的一副楹联: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丁酉年仲春,南华李文臻撰,蔡永祥书,悬于南华观音寺(原名观音洞)大雄宝殿的楹联:
昔洞虽小,曾有大士观音怀慈悲体察人间天上;
新寺渐宽,广迎十方佛祖以禅理参悟古往今来。
丁亥年孟春,张承德为南华观音寺(原名观音洞)撰书刻的楹联:
若不回头,谁为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刘尧汉先生,1922年7月7日出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马街镇沙坦郎村。2011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2009年获得“国际和平传媒使者”称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中华彝族文化学派创建者、彝学泰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著名民族学家和历史学家刘尧汉教授于2012年11月10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贵州省毕节市副市长李玉平为彝学泰斗刘尧汉先生撰写了一副挽联:
寰宇探源文明中国筚路蓝缕铸就学部委员;
彝心阐甄民族辉光志刚毅笃领誉东方之子。
此联书写刘尧汉教授《中国文明源头新探》、《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等著作引西方学者关注,毕生投身于民族与人类学的研究,问典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刘尧汉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创立了中华彝族文化学派。1997年9月9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栏目对其学术成就进行了专题报道;2000年7月,中央电视台在《走进文明源头》专题中再次报道了刘尧汉先生对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研究成果。
2007年初,为缓解县城供水,笔者参与双甸河输水管道建设。下半年到咪依噜风情谷三家寨收集彝族农耕文化实物。走村串户,一块保存完好的旧匾引起我的注意。听紫发文的父亲讲,1958年,他的母亲将此匾背到岔河几个寨子集中的伙食堂把无字的一面当作切菜板(现还留有密密麻麻的刀痕),农村集体伙食堂下放后母亲又将此匾背回家中当作畜厩门,没有遭到人为毁坏,得于保存。这块匾额上横书四个大字“北阙馀恩”,为阴刻,书法圆润雄浑;左侧竖书“九品御职紫文彩立,光绪壬寅年(1902年)孟春月吉旦”,为阳刻。有感谢皇恩或皇恩浩荡之意。木匾长193厘米,高76厘米,厚度为4厘米。
三家何以成寨呢?从采访紫发文的父亲中得知,祖上在三家寨有护院的家丁,还设有私塾。这与匾额九品御职的记述相吻合。紫发文的祖上应该是被地方政府授予彝族地区彝族首领的世袭官职,也可以说是咪依噜风情谷三家寨的土司或头人。从紫文彩到紫发文(县档案局办公室主任)已历文、永、万、发四代。笔者邀请张承德、柴俊书写,由我们南华的篆刻家代华昌篆刻,为“起家大院”、“三家寨”立了两块匾额。我为三家寨写了一副横批为“三家真好”的楹联:
情人箐风月重与数竹心仪;
笔架山云雾畅谈三家佛缘。
三家寨位于咪依噜风情谷南永公路上侧,正前方是一座山字型的“笔架山”;寨子背后有一条绿竹掩映,水碓声声,山泉潺潺的箐,人们称之为“情人箐”。紫发文的父亲说:“听老人讲,原蟠龙寺的选址是在三家寨的上方,建寺初期,走方的和尚在寺院的选址旁看到野兔饮水(兔子尾巴短),便说此寺不会长久,遂迁建它处。现在山上还有建寺初期遗留的痕迹。”
139副楹联,承县作协副主席普显宏意见以集锦方式出现,未一一评述。这些楹联诗词韵味浓郁,有怀古凭吊的联,亦有佛教经典、明辨善恶的联;有吟诵家乡山川景物的联,更有抒发爱国情怀、南华经济社会发展可喜变化的联。虽不能说全貌,却为今后收集完善铺下基石,心得到些许欣慰。倘佯在联语书韵之中,自己的心性得到了陶冶。我总在想,如何将这些楹联,或者说是文化遗产,让它继续发挥作用呢?记录是为了应用,这让我充满期待。
在即将完稿之时,县老年书画诗词学会的张承德、刘锡海、张兆钫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搜集抑或收藏的南华楹联,增添了不少内容,令我非常感动。我喜欢这群如父辈似兰花的老人,也喜欢这一副副充满灵性的楹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