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青诗联网
作者:羲皇里人
===========================================================
日前整理对联,又因为给我们报纸写个有关对联的副刊专栏,便于其中发现不少有趣的东东。觉得可以整理一番。故有了这个“中国名联排行榜”。第一期推出“张冠李戴”的古今名联。希望大家多砸砖,指正有疏漏的地方。也欢迎提供更多线索~~
【一】“猜谜”谜语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上榜理由:高手在民间
但凡说到谜语联,大家都会想到这副,乃至谜语界也拿他当作经典。而且还配有一个同样经典的故事:说乾隆皇帝过元宵,让大臣玩玩灯谜,大才子纪晓岚当仁不让,随口说出这副联让众人猜,而这谜底正是“猜谜”两字。当知道答案时无人不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可谁又曾想,作者会另有其人。 话题又回到这副联,自见诸报端后,就广为引用,它的真正作者不得不出面澄清,才为人所知。原来是安徽联家白启寰。他为此写过一封公开信,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给一家报纸写副刊,一时兴起编撰了这个故事,没想到越传越真。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尽管他的公开信已经发表,可还有人并不买账,我们只好佩服地说白先生这位幕后高手,故事都能编到这个水平,实在是高!不过,让纪大烟袋占了便宜,您说他亏还是不亏?在古今“张冠李戴”名联中,这副联很有代表性,此次名列本榜第一,也算是给白先生一丝安慰吧。
【二】兰亭集字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上榜理由:不识字,更可怕
从小到大,每当歌颂友谊,脑际总会浮现这副被认为是“民族脊梁”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背后则是他和瞿秋白的革命友谊。这是1933年,鲁迅写给瞿秋白的对联,因为两人的特殊身份,这副联成了中国上必读的名联之一。但在歌颂他们友谊时,却少有人就对联本身探究一番。如能进一步看看原件,哪怕是影印件,你就会发现旁边那行被忽略的小字:“洛文录何瓦琴句”,洛文是鲁迅众多笔名中的一个;而何瓦琴,才是这副联真正的作者。 即清代学者何溱,字方谷,号瓦琴,浙江钱塘人。清人徐时栋《烟屿楼笔记》这样记载:“何瓦琴溱集稧贴字属书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亦佳。”可见这联是何瓦琴从《兰亭序》中集来。令人不解的是,鲁迅本人也说得很清楚,是“录何瓦琴句”,可偏偏那么多人视而不见,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让鲁迅先生也背了个“拿来主义”的罪名。当下有句话叫“没文化,真可怕”,而一些人盲目传阅这副联,不识字,更可怕。
【三】励志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上榜理由:躺着也中枪
但凡读过几天书的人都异口同声,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清代作家蒲松龄。记得以前上课时老师常说,“你看人家,没有这种精神能写出《聊斋》这么伟大的作品吗?再看看你,不好好读书!”可后来书读得多了,发现一个问题,在清人邓文宾所著《醒睡录》里记载,这副联早在明朝就已出现,作者叫胡寄垣,不过是个孝廉。只是没想到,失魂落魄时的励志之作,经蒲大师推广,成了万千“屌丝”的行为准则。 许多版本都说这联被蒲松龄挂在家里激励人生,可并没有明确作者是谁。也许蒲松龄没想抄袭,只是觉得好,就引为“知己”,可后人却误以为真,让他惹上版权官司,算是“躺着也中枪”。 《醒睡录》说,胡寄垣“初入学,试下等,愤甚,即登楼读书,不下梯者三年。自题联……后数年遂中。”活泼泼一个范进;而吴恭亨《对联话》也记载,明末抗清名将金正希曾写过此联表明意志。这些都不算什么,更奇的是1994年,某人竟然公开说这联是他“拈断数根须”之后创作的。幸好有前人记录,否则还真不好判断。敢和古人争,这人也算“有志者”了,不过他到头来破了釜,沉了舟,还丢了面子。
【四】剃头铺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上榜理由:好古董更须好故事
这又是个家喻户晓的对联故事。故事主人公是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许多书都说此联写于金田起义前夕,石达开借助给剃头铺写对联来为起义部队制造声势,杀人不眨眼的石将军充分担当了“宣传部长”的职责,故事编得有模有样,具有很强的“革命精神”。也有人说是石达开与冯云山合写,反正就说是此联诞生在那个烽火硝烟的“革命年代”。看作品也是如此,不是革命闯将,怎会有如此气魄?其实不然,早在梁章钜的《楹联丛话》里就清楚记着:“相传有一剃发店乞联于狂士。”只是不知这位“狂士”姓甚名谁。有没可能是石达开?查查历史就知,石达开生卒年是1831—1863年,并且1849年才跟着洪秀全起义。而梁章钜《楹联丛话》成书在1843年前,也就说石达开尚不到13岁,要做狂士也就十分渺茫,更不可能说此联写在金田起义前夕。 但不知真相前,我宁肯相信这是石达开的作品,因为这故事编得好,对联和身份更是般配的很。就好比卖古董,没个好故事就卖不出好价钱。这副对联比石达开早许多年,可真卖到好价钱,还多亏了这个好故事!
【五】赠友联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上榜理由:名人效应“伤不起”
说起这副联,很多人会想到此前热映的大片《辛亥革命》,当镜头演到黄兴和孙中山闹点小矛盾时,孙大元帅果断提笔,在黄兴临走时送给他这副对联,读着上面充盈着革命友谊的联句,镜头中的黄兴热泪盈眶……不仅在电影,但凡收集孙中山作品的书里,都记载这副联作者就是中山先生。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则说此联是集杜甫诗句,其实也非然。 据湖南肖经尧先生考证,真相终于告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日本陆军大操,清廷派沈翊清为特使赴日观操,看完操练后,赠给留日中学生一首七绝:“上国威名溯有唐,敢辞书剑倚扶桑。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当时陈其美在这个学校,喜欢这首诗,就抄下来送给孙中山。中山看到后两句同他艰难的处境相仿,不但赠给黄兴,还写给蒋介石,成了他激励团队斗志的“企业文化”。自诩为中山传人的蒋介石也常将此联题给下属,不过同他“甘苦共尝”的不多。而这副联,却和国民党的命运息息相关,也成为关注度较高的一副名联,但少有人知道他的出处和作者。 这就是名人效应,你不得不服。即便写对联,名人的也总比普通人身价高,不知写得好不好,只要落款是“名人”,保准满堂彩。从古至今,风气使然,我们知道真相后也只能感慨:名人效应伤不起啊!
【六】湖北灵泉寺联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寄。
上榜理由:后悔当初没断句
这副联源于2002年《长江日报》一则名为《江夏发现唐初17字联,中国楹联史提早300余年》的新闻。此联一经发表就在楹联界引起轰动,因为不少专家介绍说此联作者是唐代江夏王李道宗。在岳麓书社出版的《历代名人名联鉴赏》一书中,还将此联排在第一位,并称是“我国楹联史上第一副楹联”。那如此一来,中国楹联诞生在唐朝就有了“铁证”? 可看着这十分流畅的行文、成熟的笔法,还是有人质疑,格律文学刚兴起的唐朝初期,对联写作就已经如此成熟?终于有热心联友去探个究竟。联友找到湖北那些专家说明此联出处的《灵泉志》,这是一部元代人的手抄本。关于这副对联的作者,上面写着“江夏王道宗”的字眼,于是专家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江夏王·道宗”。但事实时,灵泉寺在李道宗生活的哪会根本还没建起来,而且旁边又发现署名“王道宗”的对联,再根据《灵泉志》影印件对比,才真相大白,原来我们可爱的专家将“江夏·王道宗”,异想天开地说成了“江夏王·道宗”,说来也巧,历史上还真有个江夏王,而且名字叫道宗。这就样,“中国第一副楹联”就诞生了。 这是典型的急于求成,考证不严,也辜负了人家真正作者王道宗的一番好心。没有办法,谁让天底下竟有如此凑巧的事呢。要怪,就只能怪他自己或是那个抄书人,留下名字时,为什么不好好断句呢?
【七】少年励志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榜理由: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看到这副联,又会想起“恰同学少年”的毛泽东,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可却不知,这也是他抄录的“座右铭”。真正的作者是明代叫胡居仁的一个江西人。让他庆幸的是,由于伟人垂青,这副联成了千古名作;但让他遗憾的是,多少人题在书房拿它励志,却不知这世上还有过胡居仁这号人物。 其实胡居仁也挺有名,是明朝知名的理学家之一,只是让领袖的光环给“盖住”了。和毛主席一样,幼年胡居仁有理想,爱学习,写下这副联勉励自己。在他的哲学观念里,认为“物”和“我”都存在共同的天理,虽然两者性质上有差异,但从单一个体上看,有生就有死,如果从物种或人类整体上看,则都在不断生息繁衍,无穷无尽。所以他很清楚,时不我待。也许,这正是少年毛泽东能够垂青这副联的原因所在。 胡居仁曾说:“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第一等事。”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更有默契。而因为一副联,他们各自励志,分别成才,恰如毛主席诗句:“不似春光,甚似春光”,有什么理由不上榜呢?
【八】舒怀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上榜理由:出名不宜“重口味”
以前大家知道这副联,都认为是李大钊同志的代表作。因为联文具有很强的革命精神,后来但凡提到李大钊的文字,几乎都提到这副联,乃至一部以李大钊革命生涯为题材的电视剧,也取名《铁肩担道义》。 后来发表的考证文章慢慢增多,许多人知道作者原来是明朝的“铁骨大臣”杨继盛。为何称他为“铁骨头”,因为他敢于直面权臣严嵩,有着和大钊同志一样匡扶正义、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怀。 1916年,李大钊留日归国,在北大当教授,办起《晨钟报》以图惊醒世人。在每期《晨钟报》上,他都印着一口洪钟图案,钟上面每期印有一句口号,在第六期《晨钟报》的古钟上,便印下这副联。不过他将杨继盛原文“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改成了“妙手”。有人说,李大钊改过的对联能更加出名,关键再这一个“妙”字。相对于勇往无前、挑战贪官的杨继盛,他的确不能客气,需要同样的“心狠手辣”,而革命导师李大钊则更讲究方法了。看来对联也是一样,字不能用得过烈,药不能下得过猛,出名不宜“重口味”。
【九】府衙门联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上榜理由:越有个性,越受关注
这副联男女老少都能看懂,题在衙门口,也最能表达“清官们”的主流意识,所以历来受到官员喜爱。可到底作者是谁?许多书上都记着是清朝官员队伍中特立独行的郑板桥。而《联苑英华》说,康熙四十七年,陈鹏年任苏州知府,曾在衙门外张贴此联。 最后,还是梁章钜老先生出来主持公道,在《楹联丛话》卷八“格言”里他表明立场:“闻前明王文成公行部所至,必令二人肩二高脚牌前导,大书云:‘求通民情,愿闻己过’。议者以为客气,不虚也;吾乡林少穆为江苏廉访时,尝书此作为大门楹联是矣。”原来此联作者是这位“王文成公”,即明朝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世人都称他为“阳明先生”。 可为何许多人都传播此联的作者是郑板桥。其实无论学问还是官位,王阳明都高于郑板桥,败就败在缺少个性。都说如今是个性十足的年代,其实在文化史上,越有个性的人也越容易受到关注。像郑板桥,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自然不同寻常,做官也不会同那些贪官同流合污,那么在为这副“廉政对联”找清官时,许多人就不假思索地安排给他。不信你看看这些年发表的数以万计的对联故事,哪些人的故事最多,排名前几位的肯定有郑板桥,此外就是像唐伯虎、纪晓岚、苏东坡这些个性十足的主了。
【十】挽妾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上榜理由:谁让才子爱风流
刚还说过,因个性十足,古今许多对联故事都将不少名联强加给那些风流才子,苏东坡算是其中的“领军人物”,这副联正是如此。同时肯定会有个听着不错的故事:说苏轼当年有个漂亮的小妾唤作“朝云”,小两口十分和睦,没想到好景不长朝云就病死,东坡痛心疾首,于是写了这副挽联。这还不算什么,最绝的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说除了“朝云”,东坡还有个红颜知己叫“暮雨”,所以在下联里也提到此人。 不得不佩服这些编故事的高手。但总是无风不起浪,原来东坡真有个小妾叫“朝云”。书中记载,在他众多的“红颜知己”中,朝云与他最合拍。据说某次东坡问家人,“你们知道我肚子里装得是什么?”有人说是“锦绣文章”,有人说是“山河见识”,只有朝云笑道,“是一肚子不合时宜”。此时东坡几度遭贬,听闻此言便马上称赞,“知我者,唯有朝云也。”所以这副对联里,会有“不合时宜”的字眼。 那么这副联作者何人,还是梁章钜先生化解了难题。他的《楹联续话》记载:“严问樵有姬人没于清江,问樵哭以联云。”原来是一个叫严问樵的人在哭他的小妾。只不过在联中用到了东坡和朝云的典故来自比,就被人牵强附会,说成了东坡笔迹。 严问樵这人名气不大,生前好做些词曲,也算一等风流韵事,可相比苏大才子,就稍逊风骚了。如果泉下有知,也只能“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