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0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晚清经世治国派的楹联艺术简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6 23:5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敌大眼睛 于 2015-10-6 23:57 编辑

来源:河东楹联网
作者:刘锋(天津)
========================================================

一  引言

1 ,风格

什么是风格?东西方的哲人,有很多精彩的论点:布丰说“风格即人”; 爱默生说“风格是一个人的心声”。这是说风格反映其人,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风格。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风格就是艺术特征。歌德认为:“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
切斯特菲尔德说:“风格是思想的衣裳”; 阿米尔说:“风格赋予思想以价值,并使思想得以传播”;亚·史密斯说:“说到底,文学中的不朽的东西是风格,而不是思想”。这些论点阐述了风格和思想之间辩证和深刻的关系。
因此,所谓风格,就是一个艺术家在作品中显示出来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因此,一个被称为文学艺术的作品如果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或者说没有风格是不配称为文学艺术作品的。
风格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它取决于环境和修养,即:生活经历、文化氛围和学习。这些就养成了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养成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以及价值取向。如果表现在创作上,那么他对主题的确定、题材的取舍、 思想上的倾向、艺术修辞的运用、作品的审视都有其个人的特点。没有特色,就没有“风格”。

2,流派
一般来说,风格强调个性,而流派强调不同个性之间的共性。什么叫“流派”呢?所谓“流派”是指由不同的文学艺术家或者因为相同(或相近,下同)艺术观念,或者因为具有相同审美趣味,或者因为具有相同的艺术追求,或者因为具有相同创作倾向等等从而结合在一起。这些结合或许自觉,或许不自觉;或者紧密,或者松散;但是都会对当代和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上各自流派纷呈,表现了多样化的艺术追求。以诗词而言,唐诗流派百花齐放,仅举几例。
“沈宋”是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合称。这个流派的特点是对近体诗(律诗)的定型作出了大贡献。于是“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新唐书·宋之问传》):
山水田园诗派是以盛唐的王维、孟浩然、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为代表。他们的共性是都学陶渊明,题材都以啸傲田园、寄情山水为内容,都取得较高的成就。在艺术风格上当然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王维闲适,故清雅、平淡;孟浩然隐遁,故自然高远;韦应物一直做官,但闲远冲淡;柳宗元长期被贬谪,故简古清冷。
边塞诗派诗人的代表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大家均可归入此派。他们对边塞生活都有着深刻体验,作品也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等为题材,意气豪迈,情辞慷慨。但是高适和岑参的诗也颇有不同:“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王士禛《师友传续录》)。
大历十才子是唐代宗大历时期的十位诗人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其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据《新唐书·卢纶传》说:“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清代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指出:“大历诸子实始争工字句,然隽不伤炼,巧不伤纤,又通体仍必雅令温醇、耐人吟讽。”
新乐府运动其实是提倡诗歌的现实主义,这一点对提倡楹联的现实主义最有启迪意义。所谓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这是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白居易的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这类新题乐府,杜甫是先驱,元结、韦应物、戴叔伦、顾况,李绅、张籍、王建等人也创作了很多作品。
比起五花八门的唐诗流派,宋词流派的分类就显得简明扼要。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张南湖是明人张綖,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最初的婉约派是有二大代表,一是以以《花间集》为代表的后蜀词人,另一是以《尊前集》为代表的南唐词人。北宋词家承其余绪,代表词人有晏殊父子、欧阳修、张先、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南宋则有姜夔、吴文英、张炎、王沂孙等大批词家,都能各具风貌,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属于宛转柔美的风格。
豪放派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以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不拘守音律,其失在于粗直,甚或浅露。归于这一派的词人有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干、陈亮、刘过等。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论定艺术流派的标准是不同的。从这个角度,楹联,主要是清联,论定流派也应该有它独立的标准。它和宋词不同,不能简单的用豪放和婉约来界定;它和唐诗也不同,它不拥有那么多的唐诗研究者,不可能短时间给清联流派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学术论定。

二  经世治国联派

1,联派诸家

如果说清联是楹联艺术发展的高峰,那么晚清楹联就是清联的高峰。晚清楹联如同盛唐诗歌,它也有很多流派。晚清经世治国联派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流派。
经世即经世济民,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经世治国不仅要具有经世思想,而且有治国实践。他们要在国计民生的诸方面:水利河工、军事边防、漕运盐课、吏治民风等能改革弊政,并且都要作出极大成绩。
经世治国联派诸家因为都具有经世治国的理念而集合在一起,而且有楹联传世,更有经世治国的佳联传世。晚清经世治国联派主要有陶澍、林则徐、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其中最杰出的是林则徐和左宗棠。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等。陶澍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经世学派在政治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不仅主张:“通经学古而致诸用”(《尊经书院课艺序》),“有实学,斯有实行,斯有期用。”(《钟山书院课艺序》);而且以经世思想为指导,在赈灾、水利、吏治、漕运、盐政五大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等,并两次受命钦差大臣。林则徐 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历任四川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抚。有轶事说,毛泽东主席青年时,因为仰慕胡林冀而改字“润芝”。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晚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纵观左宗棠的一生,最辉煌的是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
这个联派的联家不仅有相同的价值取向,而且还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深的文学艺术素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相互欣赏、互相推重,并且留下了很多佳联。

2,君子之交
晚清经世治国派以陶澍为领袖。这不仅因为他是经世治国前辈,还因为他的慧眼。他识左宗棠、胡林翼于微时;提林则徐于下属。
林则徐接任江苏巡抚时,陶澍时任两江总督。督、抚相攻自来有之,但二人却“志同道合,相得无间”。 陶逝前曾向清廷推荐林则徐接任两江总督,所谓“荐贤自代”。陶澍去世后,林则徐作联挽之:
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
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原联有自注:“公遗疏有林则徐才识十倍于臣之语,读之汗下。”
道光十七年(1837), 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墓时途经醴陵。县令借渌江书院做陶下榻之所,并请左宗棠撰楹联以颂之。时左主讲该书院,对陶的政绩颇为崇敬,于是便应命写了此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此联颂扬极为得体,而重要的是写出了陶澍和左宗棠的自尊。它不去写陶整顿漕运、兴修水利、改革盐政等历史性的政绩,而只写了陶澍的一个轶事。道光帝在皇宫14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其少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匾。陶认为此事是“旷代之荣”。多少人会因之受宠若惊,但左宗棠只用了淡淡的五个字“春殿语从容”,却写出了大臣在皇帝面前应有的风范。此时陶澍和左宗棠地位还很悬殊,但这此联却写出了一个布衣在大官面前应有的尊严。
陶澍极为欣赏这副对联,询知为左宗棠所作,即请约见,“一见目为奇才,纵古论今,为留一宿”,又结为儿女亲家。
1849年林则徐卸任云贵总督后回福建老家养病,路过长沙,在一条小船上,接见了左宗棠。一个高官,一个布衣,这是两人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会面。林则徐一见倾心,遂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并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这对左宗棠日后收复新疆有极大的帮助。
1850年,朝廷再次启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在赴任广西途中,林则徐病逝于潮州,左宗棠在长沙闻噩耗,写下了传诵一时的挽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可看作醒世恒言。“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这一自对非常漂亮。也是对林则徐的最形象的评价。“出师未捷”,“八千里路”是名诗(词)截句,用诸葛亮和岳飞来比拟,可称为史笔。

三  楹联艺术简论

1,经世治国

在农业社会,经世治国的第一要务是治水。陶澍任两江总督10多年,督办海运、整顿盐政、兴办水利为民生要务,政绩卓著。其时林则徐在江苏布政使和江苏巡抚任上,皆与陶澍精诚合作。1839年林则徐又继任两江总督。1882年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遂建“二公祠”以纪念陶澍、林则徐。左宗棠亲制对联:
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
卌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联语堂皇正大。用“三吴”切两江,是切地;“鲸浪初平,治水行盐”是切事业,有遗爱在民,这是历史证明了的,当然并皆不朽。“卌载”亦非浪下,林离任至左宗棠出任两江,确已过40年。“邗”,即邗江,在江苏省扬州境内。鲸浪、鸿泥对仗精工,用典自然贴切。“鲸浪”用陆游“鲸浪浮天信所之”句,“鸿泥”用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治水行盐”与“湘间邗上”纯用自对。全联用词平实朴素,确是史笔。
林则徐经世治国的楹联最多。其《上海嘉定归震川祠》一联,不仅关心农田水利,也关注水利专著: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此联对归有光以儒家而能经世表示了极大的赞扬。归有光 (1507~1571) 昆山(今属江苏)人,别号震川,明代散文大家。曾讲学嘉定,世称震川先生,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有《震川先生集》。林则徐特别推重归有光《三吴水利录》。在明代,海瑞也很重视此书,而用于兴修水利。最奇的是他还是抗倭英雄,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而多被采用。
“功在三江宜血食”是解释建祠的目的。相映成趣的是,为纪念归有光,清道光8年(1828),时任江苏巡抚的陶澍为纪念归有光,曾建造震川书院。
“晚达”是指归有光60岁才中进士。“七子”不是指“建安七子“,而是指明代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 王世贞和归有光是同乡而稍晚,但王世贞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已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并以雄才博学,领袖文坛。归有光以一个布衣老儒批判王世贞等为“妄庸人“。王世贞也以狂妄自居。及至晚年,王世贞在为归有光像写的《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代名家矣”;赞云:“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表示折服。这是“狂如七子也心降”的由来。
林则徐另有《赠潘锡恩》一联,
三策治河书,纬武经文,永作江淮保障;
一篇澄海赋,掞天藻地,蔚为华国文章。
潘锡恩字芸阁,清泾县(今属安徽省)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任南河河道总督。此联借潘锡恩作《澄海楼赋》一事巧做文章,上联赞扬治河名家,下联赞扬澄海赋。
三策治河是用西汉贾让的典故。据《汉书·沟洫志》:西汉后期,黄河决口频繁。贾让提出治理黄河的系统见解,分为上、中、下三个方案,后世称为“贾让三策”。具体是:上策是蓄洪?,中策是分洪和开渠建闸,下策则是加固堤防。贾让治河三策是现存最早的一篇全面阐述治河思想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影响很大。
注意上联“江淮”,这是泛指黄河、运河、淮河。主张三河同治的是潘季驯。潘季驯(1521 ~1595)号印川,浙江吴兴人,明朝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他治河也宗“贾让三策”。不同处在于他主张综合治理黄河下游,即黄河、运河、淮河三河同治。在治理上采用“束水冲沙“。经潘季驯治理后,“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使黄、淮、运河保持了多年的稳定。
拉名人作陪衬是抬高的一种常用手法,潘季驯和潘锡恩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就不太生硬。这样才更加切合《赠潘锡恩》。
据来新夏《林则徐年谱》: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林则徐被革职,并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经当时总办河务的大学士王鼎力荐,林则徐奉命折回东河“河工效力”,于是有“河工”联:
春从天上至;
水自地中行。
上联似从杜甫?《小寒食舟中作》“春水船如天上坐”化来,下联则取自实景。
吴恭亨《对联话》卷11评此联“语绝阔大”。陆以湉《冷庐杂识》称其“雅切,人咸叹其工妙”。
芦中人出;
河上公来。
这也是林则徐在东河河工工地所作联,短短八字,有气象、有境界、有韵味。而且芦中人、河上公俱用旧典,又切合自己的处境身份,可谓用典无痕。吴恭亨评此联“极堂皇名贵”。

2,仁心爱民
民生的宗旨是爱民,这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致的。爱民若能爱到最底层的百姓,那就难能可贵了。陶澍有题安徽省育婴堂联语,这也许是清代楹联历史上唯一的一副,自有他的历史意义。
父兮生,母兮鞠,俾无父母有父母,此谓民父母;
子言似,孙言续,视犹子孙即子孙,以保我子孙。
据陈公恕先生关于“徐州记忆”的文章《康熙年间的育婴堂》所述:“徐州原来的西门内有育婴堂巷,巷北有育婴堂一所,巷以堂名。据了解,此堂初建于清康熙末年,后曾屡加修葺扩建,渐次成型”。
“从前曾闻于老年人言:清嘉庆时进士陶澍官徐州知府时,曾亲题一联,镌于木板上,高约四尺,楷书工整,髹漆精细,联曰:“父长生,母长鞠,无父母,有父母,此之谓民父母;子言似,孙言续,犹子孙,即子孙,以能保我子孙。”此联曾悬于该堂正室当门墙上,民国初年间尚有,人多见之,后不知失落何所”。
因此,此联作陶澍题徐州育婴堂联语似乎更准确。
似、续即继承;继续。《诗·小雅·斯干》:“似续妣祖,筑室百堵。”毛传:“似,嗣也。”又为后嗣。《尔雅》:“续,继也”。
上联“俾无父母有父母”,下联“视犹子孙即子孙”,从关心弃儿,引发出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如何视民如子。儒家悲天悯人的胸怀很令人感动。从艺术手法上看,此联善用修辞,将父母、子孙四字深意发挥得淋漓尽致。言浅意深,笔转意连,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阐明儒家的道德标准。境界颇高。
林则徐题浙江义学一联以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宗旨,提倡义学,使更多的底层百姓能受到教育,其用心真难能可贵。
越角吴根,到处孤寒思广厦;
虞庠夏校,从来陶淑在初基。

3,弘扬民族大义
中国历史上抗击外国入侵有很多民族英雄和国家英雄。左宗棠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的统一和完整,左宗棠引以为自豪的是他率领的湖湘子弟在这一场血与火的战争中冲锋陷阵,一往无前。于是他用大气磅礴、个性鲜明的联语歌颂广大将士,如题陕西省两湖会馆联:
百二关河,十年征戍;
八千子弟,九塞声名。
读此联如读王昌龄边塞诗,也如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百年后尚觉英气逼人,其苍凉之处亦让人感极而歌。
此联尽有出处,上联化金代元好问《岐阳》诗“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下联借用项羽的江东“八千子弟”来写湖湘“八千子弟”。虽用旧句,一经化裁,即有点铁成金之妙。
最为悲壮的是这一联:
热血化红磷,羌塞云低,吴江露冷;
忠魂归白下,秦淮月暗,楚些风骚。
这是左宗棠为挽抗俄阵亡将士而作的联语,当是在两江总督任上。保疆抗俄是左宗棠和西征军最为壮丽的一页,也是中国抗击外国侵略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但是歌颂其事的诗和词都很少,至于楹联,或为仅见。因此此联在中国楹联史上应该有他的历史地位。
此联最突出的优点是境界的阔大以及气氛的悲凉。阔大则从羌塞——吴江、秦淮——楚地,把西北——两江——湖南紧紧地联在一起;悲凉则用云低、露冷、月暗。同时作者的胸襟和情绪都深深的体现出来。
楚些,一些版本作楚地。如用楚地则全句皆死,不仅刻板而已,因为楚些有招魂的意思。楚些是有来历的。《楚辞·招魂》是沿用楚国民间流行的招魂词的形式而写成,句尾皆有“些”字。后人因以“楚些”指招魂歌。唐·牟融《邵公母》诗:“搔首惊闻楚些歌,拂衣归去泪悬河……伤心独有黄堂客,几度临风咏《蓼莪》。”
金·元好问有《摸鱼儿》词有“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左宗棠的楹联创作在取材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写西北,写昭忠祠。昭忠祠是我国古代为纪念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而建的庙宇或祠堂,以永久表彰各级将士为国捐躯的忠义精神。昭忠祠直至清代才有。清雍正二年(1724),为褒奖“崇德报功,风励忠节”的精神,凡文官三品、武将二品的死难官员,都可以入昭忠祠接受供奉。昭忠祠的神龛内,主神位官员五十人为一牌位,两边分列死难士卒的牌位,每百人为一牌位。清廷规定对昭忠祠实行春秋两祭,这在当时是最高等级的祭祀活动。其中题甘肃省兰州甘肃省忠义总祠的楹联:
浩气壮山河,马革归来成烈死;
春秋绵俎豆,黄河九曲咽忠魂。
全联充沛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不用烈士,而用“烈死”,不只是用词奇绝,而自然有一股忠心报国、不怕牺牲的情景展现在眼前,催人下泪。类似的对联还有左宗棠题甘肃省会宁昭忠祠:
百战树功名,跃马横戈,豺狼丛中争效命;
千秋怀义烈,刑牲击鼓,麒麟冢畔与招魂。
每读此联,“豺狼丛中争效命”总是让我热泪盈眶。为了国家,这是何等残酷的战争,这是何等不怕死的争相效命。还有题青海省西宁昭忠祠的楹联:
黄流东注,湟水南来,任浊浪纵横,百折终须趋巨海;
胡笳勿悲,羌笛休怨,认灵旗仿佛,十载犹闻诵大招。
还有题浙江杭州昭忠祠的楹联:
合十数万人为一龛,武穆忠肃以还,以此创局;
愿几千百年无再厄,吴山越水之畔,永展明禋。
还有题漳州壮勇义冢的楹联:
无求生以害仁,死且不朽;
为厉鬼而杀贼,魂兮归来。
这样的楹联大义凛然,才是楹联的正气,楹联的主流。
晚清经世治国派,东南有林则徐抗英,西北有左宗棠抗俄,先后辉映,并皆不朽。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林则徐接任两广总督。上任起即招募水勇,督造战船,并组织操练。他有题广州水师演武厅一联:
小队出郊坰,愿七萃功成,甲洗银河长不用;
偏师成堡垒,看百蛮气慑,烟销珠海有余清。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副直面销烟的楹联。“看百蛮气慑,烟销珠海”,今日读此,尚觉慷慨豪情。郊坰指郊野。七萃原指周王的禁卫军,后泛指精兵。百蛮指当时西方诸侵略者。
林则徐另有一副挽关天培、麦廷章联,读之亦令人慷慨生哀。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毁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关天培(1780~1841)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行伍出身。道光十四年(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至战死,计六年有余)。关天培支持林则徐禁烟政策,训练水师,修筑炮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进攻虎门,关天培率领孤军奋战,壮烈牺牲。同时战死的还有麦廷章,时任广东水师游击。其时林则徐已离两广总督任,途中闻噩耗,面南仰天而哭,作此挽联,所谓“忠愤义填膺”也。

4,歌颂民族英雄
抗击外族入侵,在清代作者是很难下笔的。因为对大汉民族,满清就是外族。于是拿宋代说事。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在籍丁父忧时,向闽浙总督孙尔準等建议,重浚福州西湖并亲任其事。次年九月,工竣。十月,他又发起移已朽败的李公祠于西湖荷亭,并题联。李公,即北宋丞相李纲(1083~1140),祠原在福州城北的越王山麓。
进退一身关社稷;
英灵千古镇湖山。
上联指出李纲一身关乎北宋兴亡,“进退一身关社稷”,这是的评。写历史人物最难的是一个准确的评价。这需要史学、史实、史才。否则就会不着边际。从此联当可看出林则徐对李纲的向往之心。
韩世忠是南宋抗金名将。死后被追封“蕲王”。据《楹联三话》卷上载:梁章钜在苏州时,曾“修韩蕲王碑、茔,少穆(林则徐)督部继余(梁章钜),为建飨堂,题联”。其联云:
祠庙肃沧浪,更寻来一万字穹碑,新焕岩阿榱桷;
威名镇吴越,还认取七百年华表,遥传江上旌旗。
韩世忠墓碑,碑文共约13900余字,人称“万字碑”。此次修建距南宋初建已700年。此联我最喜欢“还认取七百年华表,遥传江上旌旗”,清俊疏快而用典无痕。穹碑对华表,作者有深意在。“江上旌旗”源出李白《送羽林陶将军》“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又用了韩世忠在黄天荡大破金兵,其妻梁红玉击鼓抗金的史实。
无独有偶,左宗棠有题三忠庙联:
力捍蜀秦,东浙犹延汉历;
神在桑梓,西贼敢犯吾乡。
三忠庙,亦称三将军祠,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建,奉祀宋代陇干(今甘肃省静宁县)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吴玠,官至四川宣抚使,追封涪王,与弟吴璘大败金兀术于仙人关。吴璘,继为四川宣抚使,追封信王。守四川二十多年,保卫了南宋领土的完整。刘锜曾任东京留守,在顺昌大破金兀术主力。与韩世忠、岳飞并称中兴名将。
我最喜欢“西贼敢犯吾乡”一句,此联语真“掷地能作金石声”。有此一句,三将军历千载而凛凛威风犹在。这是左宗棠内心豪情的自然流露。也表现其对讨平阿古柏叛军、抗击俄、英,保家卫国的决心。

5,励志

读书明志,经世治国联派每多励志的对联,以后又成为很多人的格言。于青少年最有益的是左宗棠15岁时所作的八言联: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这是一副格言联,短短十六个字,言简意赅。此联左宗棠中年以后又重写了一遍,并留下意味深长的跋语:“三十年前作此语以自夸,只今犹时往来胸中,试为儿辈诵之,颇不免惭赧之意。然志趣因不妨高也,安得以德薄能鲜,谓子弟不可学老夫少年之狂哉。”
上联 “心忧天下”,化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意,下联“读书万卷”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意。
在虎门销烟背景下的林则徐参观越华书院所题的一副对联是极好的励志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道光十九年正月廿五(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正式抵粤,以后就开始了禁止鸦片,再以后就有了鸦片战争。这一副对联可以看做林则徐明志联,从中也可以看到林则徐禁止鸦片的决心。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二在评此联时说:“名臣风矩,惟其有之。”几乎所有后来的读书人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胡林翼也有一副自勉联:
欲正人心;
引为己任。
这一副联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时代更有其实践意义。当是对王阳明心学的发挥。
左宗棠所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副对联会在大企业家中受到广泛欢迎。联文是: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此联充满了哲理。上联讲佛理:心存济世情怀,这是“发上等愿”;人生际遇各有不同,勿生妄念,一切随缘,这是“结中等缘”; 要惜福,当知物力维艰,珍惜一粥一饭、一丝一缕;这是“享下等福”。下联讲儒家处事。君子恶居下流,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这是“择高处立”;心地平和,处事公平,这是“就平处坐”; 为人宽容,心胸开阔,凡事走大道,不走小路,这是“向宽处行”。
这一副对联的流行是因为李嘉诚。他在香港的办公室中悬挂此联,并于网上曝光。以后又追踪到江苏无锡的荣氏家族(荣德生、荣毅仁、荣智键)。1915年荣德生在建造梅园时,颇为喜欢这副对联,于是辗转得到,悬挂在诵豳堂,还引为治家格言。据研究,联墨为沈兆霖在1852年所写,当时他是为自己的书房“静香斋”所题。沈兆霖在同治元年任陕甘总督,是左宗棠的后任。此联被一些企业家奉为圭臬。

6,百花竞艳

题署联多题于名胜古迹。在名胜古迹中绝大多数是纪念古人的庙、堂、亭、阁、宫、祠、馆、园、楼、台、廊、寺等,因此多为风景联。
由于集句联浓缩经典,寓意丰富,既用现成名句,又要青出于蓝,因此颇受古今联家青睐。从文学论:集句联是古典文学解构文本之精华。
放鹤去寻三岛客;
约梅同醉一壶春。
这是一副集句联,陶澍题于上海豫园。上联集自唐·杜荀鹤《题衡阳隐士山居》“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三岛,指的是东海中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下联集自宋·真山民《闲中》“引鹤徐行三迳晓,约梅同醉一壶春”。此联是说明作者向往闲逸的隐士生活。豫园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是闹中取静的好去处。这和陶澍身为两江总督,忙里偷闲的心境颇为一致。语言雅致,此联称得上雅切。
似闻陶令开三径;
来与弥陀共一龛。
这是林则徐题京师陶然亭联。陶然亭位于北京城西南,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亭名取自东晋·陶潜《时运》“挥之一觞,陶然自乐。”唐·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诗句更加以发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有这样的亭名,对所作亭联的审美趣味要求自然更高。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集自苏轼《李伯时画其弟亮工旧隐宅图》:“近闻陶令开三径,应许扬雄寄一区。”但“近”改动为“似”。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记忆有误。“似”要空灵些。 “三径”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表达了对陶令归隐后悠闲自乐生活的向往。
下联集自苏轼《绝句三首》之一:“市区收罢豚鱼税,来与弥陀共一龛。”弥陀,即梵语“阿弥陀佛”的简称。 “来与弥陀共一龛”,并非是崇佛,而是羡慕其地清幽,欲借一隅,以避烦嚣。
陶联和林联,表达同一情趣,且都用集句体。陶联潇洒风流,得一“雅”字; 林联超然自适。得一“淡”字;俱为佳作。
梁章钜尤赞林联,在《楹联续话》称“亭中楹帖,当推此第一”。这可能是因为“淡”比“雅”更为难得。
咏景联有“有我”和“无我”之别。
溪头细雨流花出;
树外闲云载鹤归。
这是陶澍题吴县古雪禅院枕流阁的对联。枕流阁,顾名思义,阁下自然有溪水流过,所以上联“溪头细雨流花出”,语言华美自不待言。但写禅院而出“流花”,下联就需照应,于是有“树外闲云载鹤归”。这一句非唯对仗工致,而一由近及远,另一由远及近,且一实一虚,妙不可言。用“鹤”对“花”,颇称老辣。“闲云载鹤”是画工,也是化工。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其实“作联之妙”,也是如此。此联就是极好的意境联。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在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于政事之暇,重修孤山林和靖祠堂及墓,且于墓前种梅养鹤,并题联:
我忆家风负梅鹤;
天教处士领湖山。
林和靖:北宋诗人林逋,谥和靖,钱塘(杭州市)人。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孤高清逸,人称其“梅妻鹤子”。因政事倥偬而疏忽梅鹤,原无可指责;一用“负”,再用“家风”,富贵浮云耳,其品格清高立现。“领”字也下得很妙,作湖山的主人,不是作湖山的客人,也不是作湖山的仆人,其自尊立现。梁章钜《楹联三话》评此联“可称雅切”,
陶联和林联,一无我,一有我。无我者以意境胜,有我者以以情韵胜,都是佳联。
什么是意境?意境即诗意空间。在对联作品中若能呈现出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境界就是意境联。
倚槛苍茫千古事;
过江多少六朝山。
这是陶澍题安庆大观亭联。大观亭在安庆城外,临(长)江。何谓大观?放眼看去,一派苍茫。上联从苍茫到千古,这是从空间到时间,可见笔力。宋词人吴文英常用此手法。下联似用欧阳修在扬州平山堂的典故,过江诸山,都到眼底。清代扬州知府伊秉绶更有平山堂一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下联的句眼是“六朝”,既照应“千古事”,又暗喻“山”还在,六朝豪华都没有了。作者有无限沧桑兴废之感。写得比较雄浑。
写得比较空灵的是胡林翼题黄鹤楼的一联:
黄鹤飞去且飞去;
白云可留不可留。
命意的嘎然独造是此联最显著的特点。上联从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引发,后人所说无非是黄鹤何时重来之类。其实返又如何?不返又如何?作者云“飞去且飞去”,胸怀的旷达和语言的冲淡同时呈现。
下联从“白云千载空悠悠”引发,白云留住是空,留不住也是空,于是有“可留不可留”,这是个问题。此联与陈子昴《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在情感上是相通的。
陶联和胡联都是意境联,但也有不同,陶联于苍茫中多感慨,胡联在空灵中见旷达。
会馆是指旅居异地的同乡人共同设立的,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居的馆舍,始设于明代前期,而大盛于清代。会馆例有楹联,由同乡中的名士大老书写。会馆中人才济济,题联就要有水平。陶澍有一联题汉口长沙会馆:
隔秋水一湖耳,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兮,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隔秋水一湖耳”是指汉口长沙相隔洞庭一湖,意思是湖北湖南是一家。会馆总是送往迎来,因此有“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结句“此境原非异土”,显得异常亲切。
下联的意思是:离家千里,思念油然而生,即“共明月千里兮”。离情仍历历在目,有“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但是相聚在远方,何妨“相逢好话家山”。确是乡情拳拳。上联写会馆,下联写乡人,层次清晰。
全联的特点其实是用典,而且化典无痕。上联“隔秋水一湖耳”是化用杜甫《寄韩谏议》“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是化用杜甫《发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此境原非异土”是化用唐代黄峭:“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下联:“共明月千里兮”,是化用谢庄的《月赋》;“美人去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是化用杜甫《发潭州》:“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相逢好话家山”是化用周之琦:《醉太平》“旧时月色相逢。话家山林中”。这种随手拈来、任意驱使诗文佳句的能力令人十分钦佩。
同样出彩的是左宗棠题江西省吴城全楚会馆一联:
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
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吴城今属江西修永县,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与吴相连,故有“楚尾吴头”之称;这是切地。到处便为家,既是指四海为家,也是指以会馆为家,是双关语。这是切会馆。全楚是指湖南省、湖北省以及河南、山东、江苏、淅江、江西诸省的一部分,此处以“合衡峰鄂渚”来高度概括。读此联需从细处体会“切”字。
“到处便为家”是从张孝祥的《西江月》词“万事只今如梦,此身到处为家”出。“楚尾吴头”在郑板桥的一副楹联中用过,其联为:“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异地同临明月色”是从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出。
“他年谁是主”或出自李璟《山花子》:“风里落花谁是主”;或出自宋代诗人乐雷发的《秋日行村路》“一路稻花谁是主”。“天涯都作比邻看” 应是从王勃诗句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出。
陶联雍容而优美,左联豪迈而激越;陶联充满乡情,充满人情味,左联胸襟广阔,四海为家;原也难分高下。若用两个字来评价,陶联典雅,左联高绝。

四  结束语

经世治国联派是晚清楹联的一个重要流派。经世治国联派有五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把楹联作为文学作品,全力作联,诗词反而退居其次。他们视野广阔,气象恢弘,博学宏词。尤其是左宗棠,他以作诗作词作文的心态作楹联,其大气磅礴,其豪迈潇洒,都是前无古人的。第二个特点是以经世治国为题材,以现实主义的楹联作品闪耀在晚清联坛。这是杜甫和白居易诗歌主张在楹联上的体现。反映社会、反映民生,这是他们楹联创作的主要倾向。第三点是以楹联弘扬爱国主义,赞扬民族牺牲精神,歌颂民族英雄。这一点是经世治国联派超越其他楹联流派的地方。第四点是经世治国联派无论在集句联还是自作联,其创作倾向和审美趣味都追求高雅。把俗文学提升到高雅的层次,这是历史的贡献。第五点是联墨双馨,陶、林、左、胡都有联墨精品传世,其中林则徐、左宗棠尤多。这些我们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2-22 14:29 , Processed in 0.03764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