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水浒传》中有哪些美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5 15:48: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弘扬大宋传统美食文化,建设大宋特色的皇权主义道路,展现大宋的富强、士主、文明、和谐,近日大宋中央电视台深入水泊梁山,推出了这部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水浒》
通过水浒的这一侧面,来见识大宋特色食材,构成大宋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展示食物给大宋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方面的变化,增强作为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共建大宋梦。


以下为《舌尖上的水浒》第一季:

----------------------------------------------------
第一集 主食的故事


地处孟州岭下的十字坡,仿佛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凌晨 5 点,天还没有亮,孙二娘和她的两个伙计就已经起床了,他们要赶在一天的生意之前,把昨天麻翻的客人做成馒头。
先将客人平放在剥人凳上,卸下四肢,再挖心剖肝。大块的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的小肉,就做馅子包成馒头。因为切肉的刀工了得,远近的客人都尊称二娘一句母夜叉。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二娘卖的馒头,是北方人最爱吃的一种主食。
别小看一个人肉馒头,它也是中国人辛勤劳作,杀人放火的结晶。




不同于今天的叫法,馒头在宋代是有馅的。没有馅的蒸制面食叫做炊饼,以阳谷县武大郎的出品最为有名,和大郎的浑家潘金莲一起,号称武家白嫩双绝。
二娘的馒头,能在江湖上叫响名头,主要得益于二娘与众不同的馅料和调制手艺。
人肉,是中国穷困时期最易获取的肉食来源,有着五千多年的食用历史。它的肉质虽然粗糙,但经过二娘的手艺……剥皮、剔骨、切块、剁碎、再配上山东特产的大葱,一起搅拌成馅,在案板上使劲揉压,最后和在面皮里上屉蒸熟,一个最普通的人肉馒头就出炉了。
过往的行商嚼在嘴里,也许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肉,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吃一次便成人生的绝唱。
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孙二娘小心翼翼地遵守着武林的规矩。云游僧道、行院妓女、各处流配犯人,都不去取他的肉。它让人肉的获取得以可持续。




在二娘的店里,人肉这种古老的食材,呈现出了与传统吃法不一样的生命力。
这就是中国人,
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二集,厨房的秘密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调料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调味的灵感。
山东省西南部的八百里水泊,古称梁山。是一个好汉的聚居地,各色人等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也给各式烧火做饭、杀人放火的酒店提供了生根发芽的机会。
位于水泊边的朱贵酒店,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梁山泊形成于五代时期的黄河决口,水势浩大,天高皇帝远。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酒店的老板朱贵,拿手菜正是这样一道加料麻辣熝豆腐。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对于经常施法需要吃素的奸僧妖道来说,这相当完美。
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心甘情愿送上自己的包袱和金银,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就坡下驴「顺其自然」。
然而朱贵酒店的这道加料麻辣熝豆腐,其秘密并不在于豆腐,而在于加料。在朱贵的记忆中,要做豆腐,必不可少的就是这刚猛热烈的辣。宋代没有辣椒,但我们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调料,食茱萸。整个梁山的人,都像这食茱萸一样,坚韧、果敢、心狠、手辣。
有了麻辣的存在,足以迷惑客人的口感。这给了朱贵加料的施展空间。
每当客人点菜,赶在上桌以前,朱贵总要一个人钻进后厨,屏退左右,趁四下无人,将藏在怀内的祖传秘制调料——蒙汗药——慎重地倒进豆腐之中,然后仔细调匀。
这道加料麻辣熝豆腐,不仅能使客人获得胃口的满足,还能额外收获黑甜的睡眠。大宋知名素食家神行太保戴宗某次路过梁山,即对此赞不绝口。




对于专业厨师朱贵来说,厨房的秘密是他一生的财富,也是他财富的来源。
朱贵因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鳄,并帮他赢得了旱地忽律的美名。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钱财、性命联系在一起。
聪明的中国人,对于蒙汗药这种微小调料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调味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所有这些厨房里充满想象力的秘密,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食物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第三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中国人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资源,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江西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湿热的气候促成了人们奔放大胆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饮食方式。
一辈子在船上讨生活的老张,全名叫张横,认识他的人都亲切地叫他一声「船火儿」。盛夏的夜晚,老张把船划到江边,准备开始一天的生意。这脚下的浔阳江,便是老张生意的来源。老张收起渔网,藏好板刀,在江边一意寻找包袱沉重的行商。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的迁徙到钱财的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这一天,老张又迎来了一位杀妻刺配江州的客人——宋江。
作为一个梢公,老张更看重的,不是将客人送到对岸,而是在江心向客人提供的美馔。虽然浔阳江不乏鱼虾,然而张横最喜欢向客人推荐的,还是板刀面和馄饨。
一把泼风也似快刀,就放在船板底下,一刀一个,将客人都剁下水去,这便是板刀面。
而馄饨的做法更为简单,只消客人脱光了衣裳,赤条条跳下江去便好。
板面畅快,馄饨酸爽。要过江的客人,总要选上一碗,这一路的旅程才够完满。
「吃饱了好上路」,老张总是这么对客人说。




到底是吃板刀面还是馄钝?
宋江想起自己一路上吃过或被吃的蒙汗药、人肉馒头、人心醒酒汤……一时间百感交集。
人和食物的脚步匆匆。人生的路总会有尽头,而活着总要吃最后一顿。
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从水路到旱路,这样的场面在大宋天天上演。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的活法。
一位作家施耐庵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吃饭和低头赶路时,总不会忘记伸手摸一摸怀里的金银和腰上的刀剑。
完。

------------------------------------

以下为《舌尖上的水浒》第二季:


第一集 家常:大郎炊饼


小麦,曾经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物,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种植面积。
从最日常的馒头、烧饼到汤饼、馄饨,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中国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
然而,要一尝最为原始古朴的面香,我们还要把目光投入鲁西平原的阳谷县。




午夜时分,醒面时间已经足够,现在要开始和面的工序。
武大郎正在等待合适的时辰。
阳谷县地处黄河之北,空气干燥,水分蒸发快,揉面的力度和速度是成败关键。
武大郎身材短矮,不满五尺,与案板正好相得益彰。矮壮如磐石的下盘,矫健有力度的出手……
正是这样的身高,揉出来的面才能彰显小麦劲道的牙感。




中国的厨房处理米面点心的工种称为白案,对白案而言,揉面是最基础的技能,稳重的下盘则是行走白案江湖的根本。
武大郎年轻的时候,做炊饼的手艺一流,不仅给自己挣下了四邻八乡的声名,还给自己挣了一个大户人家的使女做浑家。
细腻可人的炊饼,娇嫩欲滴的金莲,「武家白嫩双绝」远近闻名。
浮浪弟子们慕名而来,每日天不亮,便能踩破大郎家的门槛。
眼见顾客盈门,大郎只得再开一家分店,于是举家从清河县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继续做着炊饼的生意。




阳谷县开生药铺的西门大官人,是大郎家的老主顾。
白天三例武大郎炊饼,晚上一对潘娘子馒头。
是大官人近年来的日常。
在大官人看来,大郎家的炊饼,有五个字可以形容:
潘、驴、邓、小、闲。
五更时分,十扇炊饼即将出笼。
扇笼中的炊饼,接受着蒸气最后的塑造。大郎面色凝重,进行着最庄严的流程。
春睡未足的潘娘子,被焦急的丈夫从春梦中唤醒,带着隔夜胭脂水粉的慵懒气息,对着扇笼吹上一口气。
这是武大郎执着的仪式。他相信,这样处理的炊饼,色泽才会白晳娇嫩,质地更加均匀细腻,就像金莲吹弹可破的肌肤。
这便是潘。




炊饼是山东人的主食,蕴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维持重体力劳动后身体所必须的苷糖。
大郎家的炊饼,面多而厚,份量足,能顶饿,最受卖力气老哥们的欢迎。
就算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哥,从金莲手上接过一个炊饼也不免口水欲滴、胃口大开。
远近皆知,要吃上大郎家的炊饼,得有驴大的家伙——哦,不——胃口。
这就是驴。
炊饼虽是普通的食物,使不得几文钱,但要享受大郎家提供的一系列增值服务,那非要家里有邓通般的钱财才行。
半套(饼)5 两银子,全套 10 两,包夜(宵)20 两,带吹(凉)35 两……
这才是邓。




精细加工存在于炊饼的每一环节。
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源自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武大郎的炊饼经过反复揉压、持续发酵,保持每个炊饼的厚薄均匀。
这样在蒸制的过程中才能产生中空的小孔,带来细软绵甜的口感。
这便是小。




大郎家的炊饼,有两种售卖方式。
一种是大郎每日挑担外卖,一种是金莲在家主持堂食。
大宋外卖业相当发达,有饿了妈、妹团、千度多家商号经营。
据说大文人辛弃疾元宵夜不想出门,于是点了千度外卖,送一碗元宵上门,结果节假日叫外卖的人太多,久等不至于是怒发朋友圈吐嘈:众里寻他千百度……
想吃炊饼虽然可以叫大郎送上门,但要完整享受一枚炊饼的美味,最好不过堂食。
趁大郎外出叫卖之际,由武家娘子放了帘栊,亲手奉上一块炊饼,点上一盏合和汤。
那般享受,胜过久旱逢霖的一场云雨。
而这需要有闲暇有耐性之人方能消受。
为了一套炊饼,愿意从城东坐上两个时辰的轿子跑到城西,吃完再花两个时辰从城西坐回城东,这才是有闲阶级,中产口味。
这便是闲。




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
武家炊饼手艺代代相传,在大郎心目中,最在意的莫过于给二郎留下什么。
毕竟物质是有限的,手艺才是自己的。
大郎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二郎:只要你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家业,老婆都会有的。
谁才是财富的创造者?是双手。
谁才是历史的推动者?是人民。

但年轻人的觉悟总是不太高明。
游手好闲惯了,却又总是幻想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二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跟着景阳岗上的马戏团不知所踪。
从此四方行街卖艺表演驯虎打虎,人称行者武松……




孔夫子说,食色,性也。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是淫词艳曲、诗酒风流,文化的创造者也不只是才子佳人,旷夫怨女……文化,包含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从这个角度来说,厨师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明的伟大书写者。
炊饼的故事,也因此传颂至今。
为了延续武家炊饼的传奇,武大郎还在寻找着合适的接班人……


------------------------------------

以下为《舌尖上的水浒》第二季:


第二集 心传:清风山醒酒汤


食材的获取需要超常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大山里尤其如此。
搜寻的时间超过半天,王矮虎还是一无所获,为了一种特殊的食材,王矮虎带着喽罗们在草丛里已经守候了三天。
脚下的清风山海拔在 1200 米以上,寒气正在大山深处凝聚。眼下正值隆冬,风霜正冽,过往的行人稀少,这意味着食材的获取极为艰难。
在小路上设好绊脚索,上面小心翼翼系好铜铃,接下来需要做的只是等待,王矮虎干脆在草丛里抱着朴刀打起盹来。




他寻找的是一种精灵般的食物——人心。
人心形似桃子,体积同于拳头大小,重约半斤,是整个人机体中活动最旺盛的部分。厨师偏爱它,是因为它全由心肌组成,心肉肥厚,质地细腻,很有嚼头,也极易配搭食物的滋味。
只是人心的保鲜期很短,抓到行客后,两个时辰内就要取心做菜,否则客人心惊胆战,人心便不好吃。
厨师老郑,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对人心进行精致加工,他有自己的独门秘方:
但凡人心,都是热血裹着。取心之前,先拿一大铜盆冷水,往心窝里浇透了,散了热血,立时取出心肝来,便脆了好吃。




老郑全名郑天寿,生得白净俊俏,又精于相面,江湖上人都号他做白面郎君。
老郑只消看一下行人的面相,就能知道人心的味道优劣,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花心的人、黑心的人、小心眼的人,心的品相不佳,老郑都没兴趣取。
人心多变,食法也多种多样,清风山的传统是做酸辣醒酒汤。
自古醒酒灵药,莫若真心一片、酸辣二味、猛火三昧、清水四两。
红尘使人醉,唯有一颗真心方能解之。
酸味解酒,辣味醒神,才离心头,又上舌尖。在这草莽深处,好汉们习惯了喝酒吃肉、杀人放火的日子。一碗热辣的醒酒汤,对于神经高度紧张的他们来说,是上天的恩赐。
每个行客拿到,山寨的后厨都是一番刀光剑影。燕顺操刀,老郑掌勺,清风山的两个头领在厨房说一不二。
燕顺自幼爱习枪棒,刀功十分了得。俗话说,人心隔肚皮,燕顺手上的那把尖刀却像长了眼睛,总能准确找到真心所在。
大头领刀功精湛,三头领则专攻火候。老郑将新鲜的心肝切片下入沸水,短暂汆烫后,兑入调好的胡椒、姜末和醋,并加水淀粉,推搅成浓汁,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夹起一片汆熟的人心,口腔瞬间感受到的滑,加上牙齿发力后的爽脆,让人上瘾。如果煮时间太过,人心便老不可食。
这道菜对火候的考校,对时间的掌控,有着教科书一般的严格。
至于二头领王矮虎,则专事狩猎,采集食材。
清风山离青州不远,山下的清风寨地处三岔路口,另通往桃花山、二龙山两处大宋 5A 景区,南北行商云集于此,是贸易往来的咽喉,更是采集人心的便利之地。




出于对食物的共同信仰,燕顺、老郑、王矮虎三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便结拜了异姓兄弟,在这清风山上开起了这一爿小小的食店。
清风山醒酒汤所用的人心,可能产自 2000 公里外的江南,也可能产自大漠孤烟的塞外,与人心的每次相见,都曾经跨越千山万水。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创造,食物的相遇也在调动着人类的生死。从心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食物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拿着刀剑,点燃灶火,路过的每个平凡人都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这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这边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那边是叫人动容的生离死别。
普通人称之为「命运」,梁山好汉们则叫它「缘分」。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7 17:26 , Processed in 0.0426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