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刘少奇用名趣事:少时刘卫黄雅号刘九书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5 11:4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8年11月13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刘少奇一生用过很多的名字,有名、字、号、笔名、化名等,已知的有绍选、刘九满、渭璜、刘九书柜、刘卫黄、刘士奇、刘祥、仲篪、周先生、吕文、刘之启、刘少奇、胡服、陶尚行、赵之启、赵子琪、成秉真、之启、莫文华、潭少连、K·V、老戴、老许、刘校长、阿刘等近40个。

刘少奇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每一个名字,都有它不为人知的历史,都有一段耐人寻味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少时之名,寄予长辈的殷切期望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父亲刘寿生和母亲鲁氏按照刘氏家族从第九代开始拟定的“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的谱系,取名绍选。加之他在同族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九又年龄最小,因此族人称他为“九满”。

刘少奇非常爱读书,手不释卷。私塾里单调的读书生活,不能满足他旺盛的求知欲;私塾老师那种刻板的教学方法,也使刘少奇感到厌倦。他便千方百计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借书阅读。班上有个同学的父亲叫周瑞仙,家里有很多进步书刊,刘少奇知道后就经常走很远的路去借读。有一次,刘少奇又到周瑞仙家借书看。那天下大雪,周瑞仙让妻子为刘少奇送去一盆炭火。刘少奇挨着炭盆看书看入了迷,炭火烧着了他的棉鞋,连隔房的人都闻到了烧焦的气味,而他自己却全然不知。周瑞仙对这个专心致志看书的孩子非常喜爱,加之刘少奇从小就博闻强记,就送了他一个“刘九书柜”的雅号。这个雅号很快在其家乡——炭子冲一带流传开来。

1906年,刘少奇到离家乡3华里的柘木冲私塾念书。私塾老师朱赞庭很赏识少年刘少奇,以“姜太公钓璜于渭水巧遇文王”的故事之意为其取名为渭璜。1913年7月,刘少奇报考宁乡县城玉潭高等小学堂时,采用此名字。学校张榜公布录取学生名单时,“刘渭璜”的名字被写在榜首。

求学时期改名,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1916年春,刘少奇结束了在玉潭高等小学3年的学习。这几年,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扩大侵略、北洋军阀卖国求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袁世凯称帝等国内外重大事件。在这些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全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斗争,在刘少奇心中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开始懂得,要使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每个炎黄子孙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暗暗下定决心,作为炎黄子孙,要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了能经常激励自己,他将“渭璜”的名字改为“卫黄”,以表达他誓死保卫炎黄子孙的抱负和决心。他在自己的课本、书籍、笔记本的封面写上“刘卫黄”的名字。他还利用课余时间雕刻了一枚“刘卫黄”的大印章。如今,在刘少奇纪念馆展厅里陈列的刘少奇早年读过的《资治通鉴纲目》和《了凡纲鉴》封面上,就有他写的“刘卫黄”的字样。1916年的寒假,刘少奇用小刀精心雕刻了一个竹笔筒,在上面刻下松鹤图和“卫黄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激励了青年刘卫黄的革命决心。他认为作为炎黄子孙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而应当少有奇志,于是改名“少奇”,并于1920年起正式使用。从此,刘少奇的名字,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白区工作时期,隐姓埋名,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中国政局急转直下,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归于失败。30多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党的组织大部分被破坏,幸存者被迫转入地下。腥风血雨笼罩中国。在长达10年的内战期间,刘少奇凭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开创了党在白区工作的新局面,他用过的仲篪、吕文、陶尚行等20多个笔名、化名,记载着他在这条战线上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独特贡献,是我党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

1927年7月14日,刘少奇偕夫人何宝珍一道辗转到达沈阳奉天,定居在北市工业区78号的一座陈设简单的平房里,他以小职员身份为掩护,开始了他在满洲省委披荆斩棘的战斗生活。1929年8月22日下午6时许,在省委干部孟坚的陪同下,刘少奇前往奉天纱厂酝酿工人罢工。在厂北门外的小树林里与人接头时,由于叛徒的出卖,刘少奇被厂方当作煽动工潮的嫌疑分子逮捕。审讯时,敌人逼问刘少奇叫什么名字。刘少奇不慌不忙地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回答说:“成秉真。”成秉真是刘少奇一个表哥的名字。他说自己是个排字工人。听说奉天日子好过,想投奔过来找同乡介绍个工作,混碗饭吃,至于什么“煽动工潮”一无所知。他的应变对策,使敌人无法获取任何定罪的线索,只好以“煽动工潮,证据不足”被判40天拘役后将其释放。

1935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同时决定派刘少奇作为党中央代表到华北指导北方局工作。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正深入华北腹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党内“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消除,轰轰烈烈的学生救亡运动正遭受国民党政府的镇压。

1936年春,刘少奇到达天津,曾以周先生化名租赁天津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楼上的房屋。当时,他为肃清党内的“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影响而进行了努力,主张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党要成为群众的党,领导群众,组织群众,去进行反日斗争,很好地把秘密工作和公开工作结合起来。为此,刘少奇在中共河北省委的内部刊物《火线》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章,进行党内外的教育。这些文章,有的署名K·V,有的署名陶尚行,有的署名莫文华,有的署名吕文。他在文中深刻地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导白区工作。

刘少奇用这些名字,写出许多优秀的文章,像一把把利剑,插入敌人的胸膛;更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和指引着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1936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给刘少奇及河北省委的信中说:“我们认为北方党的工作,自胡服同志到后有了基本上的转变。这些主要转变,足以奠定胜利的基础,开展着光明灿烂的伟大前途。”

中国抗战史上深刻地留下了“胡服”的卓越功勋和动人故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开始。刘少奇重新组建中共中央北方局,开创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期间,他化名胡服继续开展工作。刘少奇在白区工作期间虽也用过“胡服”的化名,但是在抗战时期用得更多,影响更大也更深远。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了适应抗战新阶段斗争的需要,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中原局和南方局。会议刚刚结束,中共中央即于11月9日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以胡服(即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委员的中原局,胡服兼任中原局书记,领导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地区党的工作。23日,刘少奇由延安出发向中原挺进,28日到达豫西渑池。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抵达中原局驻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胡服”在这里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中原地区统战工作,竹沟军政教导大队、党训班、青训班、机要、卫生等各种训练班蓬勃发展。在此期间,竹沟承担着党中央、中原局向中原各地输送干部、物资、经费以及交通联络等重任。所以抗战时期的竹沟,有了“小延安”的称号。 10月9日,刘少奇根据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率中原局机关及干部大队、教导队学员300余人,离开竹沟东征后,竹沟老百姓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石榴花开满天红,儿是青年去当兵,依呀嗨,呀嗬嗨,儿是青年去当兵,当兵要当新四军,跟着胡服去东征,依呀嗨,呀嗬嗨,跟着胡服去东征……”

1940年,刘少奇化名胡服由津浦路西抵达路东来安县城,先后住在屯仓的盛郢、半塔集、玉明的苏颖、大刘郢等地。在来安,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领导了“半塔保卫战”。在大田郢村里,刘少奇为军队和地方干部作了《作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的政治报告,鼓励地方和部队党员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建功立业。刘少奇不分昼夜地工作,做调查研究,写文章、做报告,发动群众,组织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他那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的作风,在来安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半塔集时,化名胡服的刘少奇住在一户姓朱的人家的小楼上。一天,刘少奇下楼来,邀请隔壁开小饭店的徐立业上楼下棋。期间,刘少奇向徐立业宣传抗日道理,启蒙他积极投入抗日。后来,徐家的小饭店成为我党我军工作人员来往住宿的地方,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站。在交谈中,刘少奇了解到徐立业家人口多,生活困难,就派人给他送去了两袋大米,足有100多公斤。徐立业全家感激不尽。至今,在半塔集民间还传颂着刘少奇给徐家送米的故事。

1941年7月,刘震率新四军四师十旅抵达安徽蒙城县涡河边的龙亢镇后,突然接到上级电令:“胡服同志由延安到苏北,途经你部,必须派可靠部队接送,确保安全。”接此任务后,刘震立即选派警卫连前去接送,亲自对连长交代说:“你们去接送一个负责同志,名叫胡服,沿途要绝对保密和保证安全。”谁知这连长把旅长说的“胡服”听成了“伙夫”,说:“保证把‘伙夫’安全送到旅部!”警卫连立即出发了。战士们听说要接一个“伙夫”,边跑边议论说:“接一个伙夫要用一个连,这个伙夫做的饭菜一定特别好吃。”有的说:“接到了旅部,一定叫他做顿饭菜给我们吃吃!”此话被连长听到,说:“你们想的尽是美事,他至少是接送到军部给军首长做饭吃的。”“那就叫他给我们旅部做一次,让旅长们尝尝这高级手艺。”战士们七嘴八舌,对这位“大厨师”充满了好奇和新鲜。可是,他们到交接点一看,竟吓了一大跳:这“伙夫”的气派还真不小,陪着他的5个人全都骑着马还不说,还都是身佩手枪的,在他身后跟随一个全背驳壳枪的警卫班,5匹牲口驮着书箱,还有一个步兵连护送,这架势比他们师长都还神气,别说是旅长了!这时战士们吓得个个吐舌:“这伙夫可真不简单啊!”连长说:“这大厨子,一定要保护好,千万不能在我们手里出问题。”结果,他们别说叫他来给自己做顿饭菜吃,路上连话都不敢多说了,一个个把全副精力集中在护送上,生怕出什么差错儿。“伙夫”被接到旅部驻地龙亢镇时,他们才松了口气。谁知此时刘震等旅干部全都亲自接迎,把他待为上宾。而这位“大厨子”也没露露手艺,旅部炊事班还专门派人外出买菜来款待他。这位“伙夫”在旅部休息几日之后启程东去。这下在十旅传开了,新四军来了位“天大级”的大厨师,官职似乎比四师师长黄克诚还大。越是神秘,人们越想弄个明白。一天,警卫连长趁着旅长没事时,靠了上去问道:“旅长,你那天派我们去接来的伙夫到底是谁?架子这么大!”“怎么,他架子很大吗?”旅长反问。“架子不大,怎么这么多人护送?一个厨子还挑着好几担的书?来到我们旅,他没下一天厨房,你还陪了他好几天,哪有这么派头的伙夫?”此时,刘震听明白了,哈哈大笑,说:“什么伙夫呀?他叫胡服,就是党中央派到我们新四军军部当政委的刘少奇同志。”这下,警卫连长如梦方醒:“这么大官啊!我们还以为是炊事班的伙夫呢!”

刘少奇的名字载入共和国史册,永驻人民心中

1943年,刘少奇奉命回延安。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组成,刘少奇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从此,刘少奇正式进入中央领导核心,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他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创造了许多不朽的功勋。刘少奇的名字也开始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的名字,伴随着伟大的革命征程,载入了中国的历史史册。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有一次,身边工作人员去向刘少奇报告工作,喊了一声“委员长”,刘少奇好像没听见,根本不理。当工作人员叫到第三声“委员长”时,刘少奇才不高兴地反问说:“你怎么突然叫这个,不感到别扭吗?”当时,王光美在场,她对工作人员说:“你怎么叫他‘委员长’呀?委员长是对外的,在家里还叫‘少奇同志’。”刘少奇也说:“在我们党内只有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大家称他们主席、总理、总司令习惯了,不必改,其他人,应该一律互相称同志。以后不要这样叫了,叫同志多顺口啊!”解放后的十几年中,刘少奇担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主席等重要职务,但是在他身边工作的人,谁也不称他的官衔,都亲切地称“少奇同志”。

“文革”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巨大损失。“文革”中,刘少奇首当其冲,被诬蔑为“中国的赫鲁晓夫”、“全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受到错误批斗,造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1969年11月24日,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含冤逝世。专案组为掩人耳目,把刘少奇作为“烈性传染病人”在开封火葬场秘密火化。在《火葬申请单》上,死者姓名一栏中,填写的是“刘卫黄”,死者职业一栏填的是“无业”。

真理不可欺,民心不可辱。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终于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

1998年,刘少奇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江泽民在会上深情地说:“刘少奇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他的一生同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紧密相连,他的名字永垂史册!”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7 16:55 , Processed in 0.04555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