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9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明清小说中的对联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 21:5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放电 于 2012-8-2 22:02 编辑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林鑫



       内容提要:小说和对联是在我国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两种文学作品,但两者在古代的地位都很低,因此当今学术界对古典小说中的对联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明清两代是小说和对联的兴盛期,很多小说从回目到正文都有对联的出现。本文试从《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名著以及一些公案小说,名著续书中的各类对联进行初步地分析和探讨,指出不同意义、种类、形式的对联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容,拓宽了小说的审美领域,并反映出了明清时期对联在社会各个阶层的运用和普及情况。



       对联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形式独特的文学作品。千百年来它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长期未被纳入正规文学作品范畴,因此以前相关探讨文章寥若晨星。小说在古代亦地位低下,以至现今对《西游记》、《金瓶梅》等名著的作者、主题思想等基本问题还存在争议。对联曾被称为“笔墨游戏”;小说曾被称为“卑下之作”,小说中的对联自然没有引起古代文学研究者的重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曲滢生在其《宋代楹联辑要》一书中提出了“楹联文学”概念,这里所说的“楹联文学”就是“楹联学”,泛称“对联学”。①但这只是提出,未加阐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后,伴随着楹联文化的复兴,对联学才得到较深入地研究和建立。对联学作为以对联为研究主体的理论学科,属于文学批评范畴。故我们在研讨古典小说中的对联时,不仅属于古典小说研究范围,同样也可归入对联学的研究体系。首先申明:本文所论述的对联主要是指由相互对仗两部分文字组成,独立存在的严格意义上的对联。对小说中律诗、骈文等文体中的对偶句子就不专门论述了。此外,为节约版面,直接从小说中引用的对联不再作注释。





       小说的发展同对联的发展有着惊人相似的轨迹。《汉书·艺文志》中“小说家”就共收15种书,1309篇,这些是小说的笔祖,今虽俱亡佚,但至少说明小说历史悠久。而对联脱胎于古代诗文辞赋,上古文字是以散行文为主的,多数为短句。随着时代变化,降乎晚周,诸子百家的文章大多出现了对偶句子。再到汉赋和六朝骈体文产生兴盛,对偶更是成为文学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修辞手法。到了唐代,中国小说起了一个质的变化,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写小说。而唐诗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律诗一旦成熟,对联就孕育其中了。尽管传统观点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近二十多年来根据一些史料和研究表明:对联这一艺术形式不但唐代已有,而且有一定的影响。2

       在唐代小说特别是叙事部分中大量融入诗歌是唐代小说诗意美最直观、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同时对后世小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唐人小说还融入了联句诗,如韩愈《石鼎联句诗序》中的《石鼎句诗》、南卓《烟中怨解》、薛渔思《河东记·成叔弁》。③尽管联句诗中的联语不能算作独立意义上的对联,但已说明小说一定程度上的包容性,联句诗依附小说,对其起到了一种提携作用,提高了小说地位。

       宋代小说采辑了汉晋至宋初的野史、杂记、小说等书中的故事。对联在宋代便渐渐普及和推广起来,从最先的上流社会慢慢到民间群众,其内容、形式、种类等都有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春联的日益推广;另一方面是则是胜迹联、挽联、集联、灯联等开始产生。当时的一些小说中,就正式有对联的出现。宋人秦醇的《青琐高议》别集卷3中的短篇小说《谭意歌》是讲妓女谭意歌与张正学的爱情故事。小说中写道:

       时运周公权府会客,意先至府,医博士及有故至府,升厅拜公。及美髯可爱,公因笑曰:“有句,子能对乎?”及曰:“愿闻之。”公曰:“医士拜时须拂地。”及未暇对答,意从旁曰:“愿代博士对。”公曰:“可。”意曰:“郡侯宴处幕侵天。”公大喜。意疾既愈,庭见府官,多自称诗酒于刺。蒋田见其言,颇笑之。因令其对句,指其面目:“冬瓜霜后频添粉。”意乃执其公裳袂,对曰:“木枣秋来也著绯。”公且愧且喜,······   

       小说本来源自生活,这段文字说明在宋代人们已有对对子的习俗。又如话本小说《碾玉观音》中有联云:

       平生不做皱眉事;

       世上应无切齿人。

       “这可说是最早一副格言联了。”④元代优秀的小说极少,流传下来佳作的更少。对联在元代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我们能见到那个时期的联语也很少。宋代两代小说和对联都处在成长时期,创作和应用都不太普遍,所以总的成就不大。不过,此时盛行起来的词和曲两种文学形式,再加上唐代诗歌,都为明清两代楹联的兴盛“准备了良好的文化条件”。⑤




       明代是小说和对联的繁荣期,清代是它们的鼎盛期。明清小说的价值和影响高于其他文艺作品不容置疑。对联的形式、内容使自身具有很强的艺术渗透力,而小说又总能将不同体裁、不同出处的文学形式和作品吸收进来,故小说中自然就有对联的出现了。

章回小说是明清小说主要组成部分,章回小说每回的回标目就是一副对联。诞生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演义》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现行的《三国志演义》主要是经清初毛宗岗父子修订了的,简称“毛本”。而现存的最早刻本是明嘉靖元年(1512年)刊行的本子,简称“嘉靖本”。比较两种本子,可发现有很多不同。嘉靖本并没有分回,而是分卷,卷下又分为二百四十则,可举几例:

       (1)嘉靖本卷七第八则:刘玄德跃马檀溪

       毛本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玄德跃马过檀溪

      (2)嘉靖本卷八第一则:  徐庶定计取樊城

       毛本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取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3)嘉靖本卷十六第六则:  魏太子曹丕秉政

        毛本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毛宗岗在其《凡例》中说:“俗本题纲,参差不对,错乱无章,又于一回书,分上下两裁。今悉作者之意而联贯之,每回必以二语对偶为题,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经毛氏修改后的回目的确是“对偶精工”,便并没有“悉作者之意而联贯之”。6修改后的《三国志演义》,增加了回目,一是顺应章回小说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趁机将“皇叔”这个头衔和一些非刘备的功劳加到刘备头上,明确把曹操视为“奸雄”,加强了“抑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帝庙一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这是小说正文中唯一一副严格意义上的对联。这副对联不仅格律严谨,而且连续运用了“赤”、“青”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对关羽外貌、坐骑、兵器、品行等作了介绍与评价,丰富了联语的色调和情感,取得了良好的修辞效果。该联作者已不可考,流传很广,其实还隐含了一个文化现象——关羽崇拜。这副对联同回目一样,在早期的《三国志演义》版本是没有的。总的来讲,自宋代以后关羽地位不断提升,从帝王到庶民对他的崇拜不断加强。但在明初期出现过一次低谷。《明会要·礼六》记载:“天下神祗,无功无名,不应祀典者,有司毋得致祭。”关羽被请出了殿堂,加之明初对联才开始兴盛,很多寺庙宫观上还没有楹联。所以即使我们不看早期版本也可以推断此联是后人加上去的。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关羽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关羽崇拜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全国各地兴建关帝庙。再结合“毛本”在这回中增补的两首描写关羽的诗以及对他遇害场面的改写,更加表现了关羽地位的提升。

       现在能见到最早标明“第×回”的是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但每回回目仍不是以对联形式出现。第三十九回讲宋江来到浔阳楼,看到朱红华表柱上两面白粉牌上有副对联:

       世间无比酒;

       天下有名楼。

       该联还是使用了“赋”的艺术手法,完全直述。在文学作品中,融饮酒与创作于一体,化酒醪与文学于一炉很常见。“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是这部小说中一个有名的故事,作者写此对联用意不可忽视。浔阳楼本来名声远播,宋江正是看到了“浔阳楼”三字和这副对联,才进去饮酒,最后题下反诗惹下大祸的。此外,关于《水浒传》的成书年代,现代有学者认为是明中叶产生的⑦对联在明初才开始繁荣,元末明初对联还不可能广泛运用,像酒楼这些地方一般也没有对联出现。所以这副对联为我们推断这部小说应在明代中期成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⑧

       诞生于嘉靖年间的《西游记》正式标明回目,这是章回小说回目正式创立的标志之一,表明章回小说发展到定型期。山西大学李安纲教授认为:小说中大量诗词韵文,不少诗词韵文同回目一样,表现了金丹学思想。所谓“金丹”,是道教讲的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金丹学”是研究丹道修炼的过程、技术、禁忌等的学问。在明代小说中,除了《西游记》外,很难找到另一部回目和诗词韵语中用金丹学术语的。”⑨如第二回、第三十八回的回目: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小说回目中的名词术语如“心猿”、“六贼”、“七情”、“灵元”等全部可以从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道经典著作《性命圭旨》中找到相对应的注释。除此之外,文中有作者引用、化用创作的金丹学诗词180余首(小说中诗词韵文共200余首),无不体现着名利、富贵是人们烦恼的根源,由凡心变真心,再到无心便会解脱而成佛的金丹学主旨。所以它是“全真道成熟的标志。”⑩《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中讲唐僧师徒来到万寿山五庄观,看到二门上有一对春联:

       长生不老神仙府;

       与天同寿道人家。

       古代有不少门联与之相似。宋代《朱子全集》中卷后所附载的一副描写儒家理学的读书生活的联语:“水云长日神仙府;黍丰年富贵人家。”11《红楼梦》第十八回大观园正殿有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的楹联。而山东孔府的“与国咸休,安富尊容公府第;同天不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一联更是有名。虽然我们还不能找到该联的最初出处,但至少说明作者在创作对联时还是运用相关方面常用的一些字词。小说中接下来讲道孙行者看到对联笑道:“这道士说大话唬人。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在那太上老君门首,也不曾见有此话说。”作者正是通过描写这副春联为后来介绍吃了人参果可长生不老,孙行者去窃取人参果惹下大祸埋下了伏笔。此外,文中明明白白写道“春联”两字。春联历史悠久,起源于桃符。但“春联”这个名称,传说是“对联天子”朱元璋提出来的。据清人陈云瞻所著的《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上行下仿,蔚然成风,逐渐形成一种风俗。朱元璋长达31年的严酷统治,使得诗文创作直线下降,而他却大力提倡创作对联,在对联发展史上有过功劳。清代《元明事类钞·春联》和翟灏的《通俗编·时序·春联》对春联这一名称产生时间进行了考察,认为就是在以红纸取代桃木板的明代初期。小说中的这副对联充分说明春联在明代已经普及起来。

       被誉为“第一奇书”的《金瓶梅》中也有不少对联的出现。第六十九回写西门庆到招宣府所见到的场面:

       文嫂导引西门庆到后堂,掀开帘拢而入,只见里面灯烛荧煌,下面供养着他祖爷太原节度使,汾阳郡王王景崇的影身图,穿着大红团就蟒衣玉带,虎皮交椅,坐着观看兵书,有若关王之像,只是髯须短些,旁边列着枪刀弓矢。迎门朱红匾上书“节义堂”三字,两壁书画丹青,琴书消洒,左右泥金隶书一联“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勋功并斗山。”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显赫堂皇官宦家庭的布置,尤其是那副“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勋功并斗山”的隶书联,“节操”两字又特别显眼,然而随后西门庆与林氏演出了娼妓都不如的丑剧。本来该联是一副装饰联,装饰联是人们题写、张挂于厅堂、书斋以及其它器物上,用于装饰室内环境的一种对联。内容往往体现着家庭和主人的情趣,理想和人格,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警策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很高。《金瓶梅》中也有多次环境描写属于正面映衬。如第四十九回以写西门庆大厅豪华而不雅致来表现市井暴发户的粗俗;第七十五回写奶娘如意儿房内的陈设“床上都是绸绢被褥、扣花枕头”来暗示她与西门庆的暧昧关系。而小说中的这副对联无疑变成了反面映衬的讽刺联,反面映衬了其猥琐yin乱。它不同一般常见讽刺联那样语言通俗幽默,态度鲜明,感情强烈,因此是一种特殊的讽刺联。此外,还有学者推测小说中的一些对联可能是照抄当时现成的,如玉皇庙中出现的四副对联。金学研究者如果对照书中这四副对联到山东各地玉皇庙或玉皇庙遗址去寻找,或者查阅明代一些文人的书稿。倘若发现有关这些联句的蛛丝马迹,可能对“解开作者真实姓名” 12有一定的帮助。

       对联发展到清代进入了极盛时期,“清代文学的代表作,除了小说,就是楹联。”13清代对联应用范围继续扩大和普及,种类也多样化。同时,突破了五、七言诗为主的格律诗句式,创造出很多句式灵活的联句。曹雪芹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才能,《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对联的艺术特色自然也是在所有小说中比起来是一流的。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小说回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言、七言、八言、九言等。到了《红楼梦》章回体例又有一个较大的变化,确立了以八言为主的回目体例,平仄更加严谨,并采用了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使为回目更加丰富生动。《红楼梦》正文中的对联共有22副,同诗词曲赋以及各种韵文体裁相比,数量仅比诗少。14对文中对联我们主要可以从隐喻、讽刺、写景三个部分来理解分析。第一回就讲道贾雨村在葫芦庙内吟出了“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一联。“时飞”是贾雨村的字,这正暴露出他追求富贵功名,等待时机以求飞黄腾达的野心,为以后其所作作为埋下伏笔。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作者对“太虚幻境”的描绘,恢弘瑰丽,在扑朔迷离中埋下了伏笔,通过“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等四副对联隐示着人物以后的悲剧命运和故事结局。

       《红楼梦》中也有不少讽刺性的联句。如第五十三回第一次到贾府的薛宝钗眼里看到贾氏宗祠的三副楹联: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仪仰蒸尝之盛。

       勋业有光昭日月;

       功名贯天及儿孙。

       已后儿孙承福德;

       至今黎庶念荣宁。

       这些联语同贾氏宗祠上的“星辉辅弼”等匾上的话,还有《金瓶梅》第六十九回的隶书联一样,都是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事实上贾府后来的彻底衰败,这些楹联正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大观园是曹雪芹寄托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的地方。大观园竣工后,贾政同众人进去参观时,为考考宝玉的才思,命他即景题写对联和匾额。园林中的匾对等景题文字够画龙点睛地把园林建筑向欣赏者揭示出来,起到自为宣传的作用。因此,所题文字要求优美高雅,能使山水增色。如在“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有凤来仪”那里题写一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联句并没有直接写竹子,上联用“烟尚绿”,下联用“指犹凉”来表现翠竹的神采清韵。脂砚斋批道:“‘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是竹中精舍,‘犹’字更妙。‘尚绿’、‘犹凉’四字,使如置于森竹万竿之中。”“有凤来仪”这个地方后来命名为“潇湘馆”,成为林黛玉住处,竹子又象征清高品节,同黛玉特点正相符合。大观园中宝玉所撰的几副对联都用词精当,状景贴切,造境出神入画。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回秦可卿上房内秦观写的对联和第四十回探春卧房中颜真卿的对联: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我国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张珩在谈到对联鉴赏时说:“如有宋人款的对联,可以肯定是假的。”15就曹雪芹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生活经历,不可能不知道对联发展情况,之所以这样写,无疑是受他当时所处时代具有在厅堂卧室中、书斋中悬挂对联习俗的影响。

古代一部小说有不同的版本。纵观我们现在保存的不同版本,可发现大多数不同版本中的对联并无差异,而《三国志演义》中增加的那副关帝庙联和《红楼梦》等极少数小说中的对联除外。《红楼梦》版本最多复杂,不同书中的对联(包括回目)存在着差异。如第十七回大观园“蘅芷清芬”中的联句,已卯本是写的“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醾梦亦香”。“才”一字,戚序本、程乙本等作“诗”,当是他人胡改或传抄错误。“犹”字没有着落,成何文理!庚辰本原作“才”,被另一笔迹点去,旁注“诗”字。16当然也有后世文人将作者原作作了大部分修改的,如《金瓶梅》中招宣府大厅门联由“乔木风霜古,山河碧砺新”改为“启运元勋第,山河带砺家”,修改之后使联意更加适合所处位置。






       除了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外,其他明清时代的小说一般也对联的出现。客观地讲,一部小说内容越丰富,价值越高,往往书中对联就越令人品读。

       《聊斋志异》中的《狐谐》、《狐联》、《细柳》、《仙人岛》、《三朝元老》等十篇作品都有佳联妙对为故事增色。梁章钜的《巧对录》卷八中就收录了小说中6个涉及对联的故事,足见这部小说中的对联真正体现了一个“巧”字。《狐联》一文才80字,讲化为美女的狐仙用一联讽刺假道学焦生:

       戊戌同体,腹中止欠一点;

       已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

       此联用拆字法带双关语,对那些自命不凡的书生进行了嘲弄和挖苦。这个故事末尾还写道“长山李司寇言之。”说明蒲松龄是听到长山一个叫李司寇的人讲的这个故事,再写进自己的小说中的。又如《细柳》篇有高生与妻子细柳所对一联:

       细柳何细哉,眉细、腰细、凌波细,且喜心思更细;

       高郎诚高矣,品高、志高、文字高,但愿寿数尤高。

       上联以复字形式连续用6个“细”字,下联在与之相对的位置用了6个“高”字,将两人特点很全面、突出地表现了出来。这一联正写出了封建社会夫妻二人纯真的感情。

       《济公传》第二十三回《找妙药耍笑众家丁,联佳句才惊秦丞相》一回中,讲济公和尚在丞相府与秦丞相对对子。其间秦丞相和济公和尚运用拆字法所作的对子:

       酉卒是个醉,目垂是个睡,李太白怀抱酒坛在山上睡,不晓他是醉,不晓他是睡;

       月长是个胀,月半是个胖,秦夫人怀抱大肚在满院跑,不晓她是胀,不晓她是胖。

       这既是一副拆字联,又是一副戏谑联。济公和尚吟出的下联正是讥讽了秦氏一家。这副对联正是来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李白小时巧对胡乡绅的故事:

       传说唐开元年间,四川万县有个姓胡的乡绅五十大寿时,宴请了全城富人名流,也请了“神童”李白。当时胡乡绅想讽刺李白好喝酒,便指着墙上挂的一副画让众人看,画上是一个老神仙怀抱一只酒坛睡在石岩上。胡乡绅即摇头晃脑的念道:

       酉加卒是个醉,目加垂是个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略加思索,指着肥胖如猪的胡乡绅对道:

       月加半是个胖,月加长是个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当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两副对联不仅字词、结构颇有相似之处,而且《济公传》中秦丞相所吟上联还有“李太白”名字。这无疑说明《济公传》作者将这个广为流传的对联故事略加修改再写进自己的书中的。这种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的一种游戏性对联,往往借助汉字的音、形、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独特情况,运用别出心裁的奇思撰写而成,既偏重于文字游戏,又能表达出一定的讽刺意义。

       公案小说是古典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从取材来看,还是大多来自民间。纵观古代小说中的公案,官员破案常用的方法不是严密的推理法、证据法,而是借助鬼神之力或其他迷信思想。《聊斋志异·老龙舡户》中的朱徽荫面对无法侦破的案件,于是“洁诚熏沐,致檄城隍之神”,结果城隍于梦中现身,提供“鬓边垂雪,天际生云,水中漂木,壁上安门”的谜语。最后朱荫破解谜语而顺利破案。一些公案小说的对联也同谜语、偈语、诗词一样可用来破案。明代《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十回《判贞妇被污之冤》中有一联:

       移椅倚桐同玩月;

       点灯登阁各攻书。

       这副对联运用同音字法,是有名的“一韵对”。这个巧对传说是明弘治、正德年间修撰叙所作,也有人说是唐伯虎所作。到了万历年间就写进了《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了。更晚的民间传说又把包公审案的对联换成“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下联相传是明代徐晞所对。清代流行的又一部《包公案》第四十九回《尹贞娘题联考新夫,查雅士愧郝失佳偶》几乎完全照搬明代《包公案》第十回,再次出现了那副对联。《巧对录》卷八收录了它,卷四则收录了“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一联,但均未标明具体出处。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常江曾提出建立楹联学的几点设想,其中一点就是:“从群众口头流传的对联故事来发现它们与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特殊关系。”17通过《聊斋志异》、《济公传》、《包公案》等小说中的一些对联及相关故事可看出:小说家在创作中广泛吸取了各个时期在民间流传的对联和故事,甚至有些联句在先前同类小说中已见过,只不过故事情节带有了补充和扩展。对联这门艺术到明代以后也更加注重技巧,巧对已成为说唱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8

       《西游记》、《红楼梦》、《镜花缘》等名著问世后都有续书的出现。中国白话小说续书由于其历史和概念复杂性因素,可分为以论道讽世为特色的《西游记》续书;以表现家庭与人生态度为特色的《红楼梦》续书和以《说唐》、《彭公案》等英雄、侠义和公案为主要内容的小说续书。19《红楼梦》在问世不久,即有续书的出现,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数量之多,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现象,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红楼梦》这部书产生的巨大影响。20《红楼梦》续书所表达的思想倾向也不尽相同,每部续书也是作者伦理道德的反映。但是由于续书与原作的特殊关系,续书创作过程中的抄袭现象比其他白话小说更普遍,《红楼梦》续书抄袭与摹仿可以说达到了白话小说的顶峰,而且它又与当时追求文法上创新意识结合在一起,形成《红楼梦》续书的一大奇景。21而续书中的对联主要受原书中太虚幻境和大观园这两个重要场所中的联句影响而写成的。

       清代花月痴人撰写的《红楼幻梦》共二十回,双联工整回目,半叶九行,行二十字。作者深疾《红楼梦》“欢洽之情太少,愁绪之情太多”,因而“摭其奇梦之未及者,幻幻而出之”。22第十一回介绍了大观园外西首空地造成一所花园后,宝玉和黛玉等人到那里题写了几副楹联:

       金碧画得三楚胜;

       蕙兰香蔼四时春。

       轻云新雁远;

       疏柳夕阳红。

       彩蝶穿栏曲;

       时禽话树丛。

       其中第一联和《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一个清客所作的“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字词也有相同之处。

       《增补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从书外谈书,贾雨村向梦中说梦》中记叙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柱头上题写的一联:

       离恨天上自在乐,逍遥若习以为常,则未免司空见惯;

       烦恼人间浮生苦,若梦苟迷而不醒,也须知智者不为。

       小说的最后再次出现了这一联,足见作者用意非同一般。其他《红楼梦》续书,如《红楼复梦》、《红楼残梦》也有一些对联,由于续书大多是狗尾续貂之作,书中联句的价值肯定不能同原书相比。

       我们同样也可以从明清小说中的一些对联找到当时对联的新运用或不常见的运用。《封神演义》第十六回《子牙火烧琵琶精》中有姜子牙在朝歌开的命馆上的对联:

       只言玄妙一团理;

       不说寻常半句虚。

       一张铁嘴,说破人间凶与吉;

       两只怪眼,善观世上败和兴。

       袖里乾坤大;

       壶中日月长。

      《说岳传》第七十一回《苗王洞岳霖入赘,东南山何立见佛》介绍了秦桧手下何立见到卖卜先生招牌上写着两句:

       八卦推求玄妙理;

       六爻搜尽鬼神机。

       这四副对联同《水浒传》中宋江看到浔阳楼上的对联都属于行业联,楹联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用途,就是行业的广告宣传作用。人们在撰写行业联时,往往根据用联者的职业特点和心理愿望来考虑内容,所以三教九流、七十二行的联句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带有行业特征和标志。23这四副对联,通过智巧生动的语言,把占卜这个特殊行业的内容、特色、效用等表达了出来,让人们一看到就产生惠然一顾的心理。但因为占卜行业难登大雅之堂,故古代几乎没有哪本对联集收录这方面的联句。从商代到宋代,对联也不可能在占卜行业中运用。《封神演义》和《说岳传》这两部小说中的联句体现了当时对联在占卜这个特殊行业中的运用情况。





       明代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平衡,而文学各门类也不平衡。明代诗词、散文创作继元代进一步衰落,再也没有出现能与唐宋相比的优秀作家,更没有流传千古的名篇大作。清代诗文发展也是深受时代学术思想的影响。清初诗词、古文、骈文皆有复兴之势,无论创作、评论或辑选都超过元明,但总的来讲,诗词成就远逊于唐宋,复兴只是余波而已。而对联却远非如此,从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写作对联,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是在不断兴盛。对联在古文诗赋中孕育,借门神和桃符在唐代正式诞生,宋元两代进一步推广。先秦散文、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都为对联在明代进入繁荣,清代臻于鼎盛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具有深厚文学源缘的对联很容易地进入了具有相当大包容性的小说之中。通过对明清时期的诗词曲等同对联的比较可看出,旧的文学样式在逐渐衰落,新的样式在兴起,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传统小说中的诗赋一般均以叙述人(作者、读书人)为主体进行描摹和览评。大多诗词曲赋等没有为小说提供关键的信息,像《西游记》第十九回猪八戒自述半生经历的长诗十分少见。都是到了《红楼梦》的诞生,才改变了诗赋与小说结构无关的现象,使诗赋成为结构小说一个重要艺术手段。24而对联不同诗词曲赋,它们从一开始在小说中的出现,就大大拓宽了信息渠道与审美领域。纵观明清小说中的对联,可发现有不同种类。楹联按用途可分为春联、行业联、名胜古迹联、婚联、寿联、挽联等。对联使用到各行各业,从皇帝宫殿到农家小院,从亭台楼阁到寺庙宫观都有对联的出现。内容也广泛深刻,装饰环境、抒情言志、斗智斗巧、酬酢欢娱等都在对联中得到反映。

       明清的对联,既是一种精美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史料。我国各阶级和各阶层思想文化状态,文化伦理,民风习俗,社会关系以及日常生活交际都可以从小说中的对联看到原貌或寻找到一些线索。也就是说,小说中的对联充分体现了对联在明清的兴盛,对联在当时的社会作用远远超过了其他文学体裁。


结语


       古典小说和对联这两种在我国影响深远的文学形式近二十多年在学术界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小说的流派与类型、小说主题思想、小说理论与文化等方面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而对联的本质、发展、修辞、鉴赏等理论研究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对联的学术地位从实践上基本确立。25但客观地讲,小说中的对联研究尚不够具体细致。笔者自知由于知识根底、学术视野和研究时间等的限制,本文仅对一些名著中的对联作了简单介绍,以作引玉之砖,激发学术界同仁的研究兴趣,祈盼在这方面研究取得大的进展。这也正是本文旨趣之所在也。


注释:


1417蒙智扉,黄太茂:《中华对联学》,中国新闻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2页。

2《宋史》、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俞正燮的《石菊影庐笔记》等都记载最早一副对联为五代蜀主孟昶所作,但实际上对联的起源是一个众说纷坛的问题。主要有汉代说、晋代说、南朝说、唐代说、五代说等。不过现在楹联界普遍赞同“唐代说”,因为近年来在湖北、福建等地的地方志以及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代对联,否定了孟昶作“第一联”之说。

3参见邱昌员:《论唐人融诗入小说》,《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26页。

51323季世昌,朱净之:《中国楹联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68、77、36页。

6参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36页。

7关于《水浒传》的成书年代,现在学术界流行一种明中叶产生的说法。理由一是说宋江这些人招安以后,大多数是被杀掉或自杀了。这种事情只有在明代初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大杀功臣以后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另外,他们指出明代初年出现了朱有燉写的一些水浒戏情节和小说描写的不一样。这个书中出现了一些明代前期没有的地名。书里面出现一些兵器,写了人们用的是白银,这些兵器和白银是明代中叶才开始使用的。还有学者根据里面记叙的道教中的灵官庙指出灵官崇拜也是明中叶开始兴起的。

8本人的观点也是认为《水浒传》应在明代中期成书。

910李安纲:《论〈西游记〉诗词韵文的金丹学主旨》,《〈西游记〉文化学刊》,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181页。李安纲等学者在先前一些人基础上提出《西游记》是一部体现全真道思想的书的见解,当今学术界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但本人尚基本支持其观点。

11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一

12刘云峰:《〈金瓶梅〉中对联之浅析》,湖南浏阳八中网

1416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1页。据刘耕路先生统计,书中有诗81首,词18首,曲18首,赋1篇,歌3首,偈4首,灯谜13首,诗谜1首,对句2则,匾额18个。

15顾平旦,曾保泉:《对联欣赏》,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

18参见程毅中:《对联与民间文学》,《文史知识》,2005年第2期,第110页。

1921参见王旭川:《中国小说的续书研究》,学林出版社(上海),2004年版,第9、330-331页。

20关于《红楼梦》续书的数量,孙楷第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著录了十七种清代续书,一粟在《红楼梦书目》中著录了从清代到现代的续书三十二种,赵建忠在《〈红楼梦〉续书研究》中著录了从清代至当代的各类续书九十八种。

22花月痴人:《红楼幻梦·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4参见周思源:《周思源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186页。

25 2002年,中南大学文学院余德泉教授招收了我国第一位楹联学硕士研究生,这标志着从实践上确立了中国对联的学术地位。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7 16:18 , Processed in 0.03827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