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12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八大联家获奖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 22:0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情至上 无欲则刚
  
  ●李 波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征联获奖的世界里,这个数字应该还要再放大几十倍吧。毕竟万千副联在争仅仅数个甲乙,一字之差,判为天地,还要参杂诸如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相信各位联家都秉承着自己的一个宗旨,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都是会达到同一个目标,殊途同归,即喻此吧。承故人之请,我也把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理念道来一二吧。
  
  更喜今朝国学文章鼎盛,仰望长空,那满目绚烂闪耀的星辰何止亿万!在经过岁月银河的洗礼,那最璀璨的一缕星光说不定就是你吧。呵呵,这应该就是我的宗旨了,首先还是摆半正心态。获奖要素中水平的成分不是绝对的,多数人都曾遇到过评委、地域、关等系等种种因素的干扰的。有怨天者,有尤人者,我也曾恶搞别人的联发过:“毕竟乌鸦难似玉;果然死水不藏龙。”的意气,不过却不是为了自己没有获奖。简单的是说,譬之学,当兼收四海,论征集,若以四字概之,当是“无欲则刚”了(这个大概不太适合大多数人)。
  
  “心中想起一分利益便会有一分放不下”。所以我参加的比赛,开始基本不看奖项的,所以征集者何?记得曾口占《咏龙泉》诗借以咏怀云:“挂壁剑锋鸣,萧萧风雨生。胸中有丘壑,不吐自不平。”所以在初入征集之路的人来说,斩关夺马弹指间耳,假以时日却默默无闻,是在某个地方迷失了自己吧。我曾题甘肃田家沟一等奖“九龙瀑”联云:
  
  望无边翠岫苍岩,问壮士几曾,玉斧劈开千丈壁; 
  斫万古冰帘雪瀑,听惊雷一刹,白云飞下九龙潭。
  
  写景联与怀古联很难写,客观的说,怀古的从某方面要将自己与古人融合为一,如果只是空谈几句感慨,言之无物,便显空洞;写景联当然也要将自己与自然相合为一吧。作为一个景点,古往今来自有无数骚人墨客流连徜徉,置酒者有,高歌者有,可是又有几人能领略真味?当然如果你写某方面的东西比较好,那一定是被某种东西感动了吧。初看到这个景点的信息就有一种气势扑面而来!得之于目,故说“望”;继之而来的是万象的峥嵘,那山岳的陡峭,仿佛是被那如五丁烈士的巨斧劈开,便又增添了几分豪兴;下联凝以神思,是谁斫成那无尽的晶莹,在一声惊雷的振迅中,玉山倾颓,一刹白云飞下。写此联时,没有刻意的去赞颂,也没有刻意雕琢,意兴浓时,挥笔而就,而豪兴不减。另外征集中赞颂的应该要占一些便宜,毕竟是其主旨,我曾在平顶山征联大赛中题“三苏坟”联云:
  
  史册记风流,丹桂飘香,千古逸才归宋帝; 
  文章夺造化,苍天寄怨,一蓑夜雨冻苏坟。
  
  联中有赏有叹,初时写宋帝得贤才之幸做铺垫;而后引发感慨,至“苍天寄怨,一蓑夜雨冻苏坟。”发出感喟,写出英雄不遇境地!而获选的是市联:“观香山塔影,石漫澄波,几许风流,长住鹰城夸胜迹;惬应水渔歌,湛河春晓,万千美景,独昭画境誉文明。”在对等的情况下,或许评委的天平也有些倾向吧。当然赞颂也是一种写法,但是还是要在合适的情况下了。在这里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扣题,写的离题万里,纵写到金人垂泪、彩凤来仪也没有任何意义。我题红山女神联云:
  
  神女应无恙,访胜地梵天,一点芳踪留净土; 
  春花别有情,看朝云暮霭,千秋风韵记红山。
  
  红山文华是中华的瑰宝,红山女神也一定是中华的祥瑞结晶吧!在剥开历史的尘封,剔去那腮边的最后一丝泥土中,妳眸中镶嵌的明珠是否依然楚楚动人?依稀是在数千年前,似那凌波仙子一般袅袅娜娜地踏起苍茫,在春光花木的画境里款款走来,惠人世以幸福。于是人们瞻仰膜拜,塑就了那千古雕像的庄严。在撩开了亘古的面纱以后,妳是否慈祥依旧?心念于此,于电脑前匆促之间完成此联(依稀记得在网吧,上机的时间快到了),而后虽欲改之,可是无从下笔,因为是匆促的关系吧,评定了一个三等奖。其实这只是一格罢了,因为心无羁绊,也就沾了一点点出淤泥而不染的意韵,但意境决不是刻意就能写出来的。这种体式很好,但有的时候自然与主题不和,写联还要把握住整体气脉,时而如君子风姿、时而如美人娴静、时而如国士庄严。所以还有另一种要素,就是庄重。记得曾经写过永康五金杯联云:
  
  生子当如孙仲谋,问其后俊贤,领略几多家国事; 
  论兵当与陈同甫,叹此间山水,流连千古栋梁才!
  
  联中运用了两个典故,其中“生子当如孙仲谋。”是说三国时曹操与刘备有子不才,有家不能守,借此发起议论,上联以家国事做结,引起感慨;下联用陈亮与辛弃疾论兵故事,以彰胜地之人文,以家国兴亡引起思绪,以人文山水打开眼界,收以赞颂,虽遣辞造句处似有不协,总归还是评定了二等奖。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余味,看完让人回味无穷,虽然有才学、阅历等等的差异,不可能都能达到一唱三叹的意境。何况征集的写作有题材、心境、环境的因素,一般的人写这种联也只能写出平时五成的水平,毕竟诗联的初始需要只是言志抒怀了,征集只不过是跨进了一步,学以致用吧。融会贯通,这就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努力和积累的水平了。前不久曾经写过“半山田园,虎山公园”的征联,因为只选几个忧秀,不设等级,我写的 “卧虹桥”联云:
  
  移步圆您七色梦; 
  过桥赠我半山春。
  
  开始写时就有一种想法,可不可以给人一种动态的视角,所以开始写入园用“圆梦”来写,以开始走入切入,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意思吧。下联忽而一转,本来是我寻春色,却出人意外的写半山将春色反赠于我。七色,代指彩虹,以扣卧虹之象;半山,以和名焉。然而此种联不唯写时很难拿捏,评时也很难把握。可供参考的信息很少,以前曾与人笑谈过,如果郑板桥的“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在现在的征联中也会被埋没吧。相反的,我的另一个“情人谷” 的联入选了:
  
  泉石证深盟,观碑映绿杨,清溪入画偕鸳侣; 
  莺花含笑意,问谁抛红豆,明月随人过鹊桥。
  
  开始起笔点题虽有些泛泛,尽是泉石鸳侣,却也清新扑面;下联用“莺花含笑意”一转,仿佛莺花也有性情了,也突称出情人谷的意境,再用“抛红豆”来烘托浪漫,仿佛是那《花间集》中纤纤抬素手的女儿,笑满了一园香韵;结以明月随人过鹊桥,依然明月有情,给人以无尽遐想。
  
  上面说的几种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砺以时日,自可精纯。出入经典,吐纳珠玑,亦不可拘于所宥,撷各家之所长,暨乎天人之际,其谓圣乎?吾与诸君共勉!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2:10:41 | 只看该作者
  多思生亮点 立意促佳联
  
  ——周村烧饼征联获奖作品创作谈
  
  ●钟 宇
  
    2007年10月,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对联,从此与对联结下不解之缘。两年多时间来,参加过不少征联活动,获得过一些荣誉,但未有特别突出的成绩。今天应《对联》杂志社编辑老师之邀,对自己感受较为深刻的一次征联谈谈创作体会,希望能达到与广大联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目的。
  
  这是一次行业性征联,主办方是山东省淄博市周村烧饼有限公司。初看到征联启事时没有太多的想法,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查阅了一下周村烧饼的背景资料,不看不知道,一看被周村烧饼的历史渊源及其所蕴含的美食文化深深吸引,发现周村烧饼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发源于东汉年间,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周村,由胡饼演化而来,是齐鲁传统名点的优秀代表之一。看似俗物的周村烧饼,原来有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使我改变了起初在我头脑里形成的俗物概念,从而对它重新进行审视,试图创作出几副联来。荣幸的是,参加这次征联,我意外同时获得两个奖项(一、二等奖),这也是我对此次征联感受深刻的主要原因。
  
  这两联内容分别如下:
  
  一等奖
  
  历史擀坯,人文佐料,更胡汉融情,一饼喜圆千载梦; 
  周村落户,诚信夯基,靠经营铸鼎,全球共飨满天香。
  
  二等奖
  
  深知民以食为天,让谷物升华,烧饼襄成千古业; 
  巧释品因人出众,把经营做活,周村赢得九州心。
  
  创作的过程还是较为艰苦的,在写这个征集时,我学习对联的时间不长,对楹联的基本知识运用感到非常吃力,还处于平仄难以自如驾驭的状态,对楹联的立意、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等诸多细节也把握不准。基于此,我常在网上请教一些联界的名家,对自己把握不准的东西,先听取名家的意见,甚至把作品发给名家点评、讨论。在这些名家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使我感觉到,这些名家的确名不虚传,他们有非常深厚的功底,对楹联诸多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让人受益匪浅。
  
  这个征集我一共创作了八联,边创作边陆续发往主办方,每写好一副联,起初都觉得不错,但等情绪冷却下来再看时,又会发现存在很多不足,这时就得细细加以锤炼。锤炼不好时,还得重新创作新的作品,目的是想超越自己,写得比前面的更好。这副联写出来后,自己感到较为满意,在我的想象中,有点象获奖联的模样了,联如下:
  
  深知民以食为天,让谷物升华,烧饼襄成千古业;  
  巧释品因人出众,把经营做活,周村赢得九州心。
  
  此联之立意重心放在业字和心字上。我是这样想的,周村烧饼的事业,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发齐鲁而名四海,乃企业主抓住了民以食为天的要点,无论社会怎样进化和演变,食不可一日或缺,这是周村烧饼长盛不衰之关键。另外,周村烧饼深得人心。企业主抓住了民以食为天的要点,还得有让烧饼深得人心的经营方略,这两者缺一不可。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构思出了这么一副联。写出这联时当时自己较为兴奋,前面写了那么多都觉得没有此联切题,意义上也没有此联深刻,当下我发给了河北的邢伟川老师,让他说说对此联的看法。邢老师看过此联后也称好联,他对此联的评价是,进等级肯定没问题,但获大奖并不保险。我问为什么,他说此联虽好,但还欠缺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美食的厚重感,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倒不是说我非得要在这次大赛中拿大奖,更不是写联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奖。而是想通过参加征联来提高自己的对联创作水平,获奖自然也是件高兴的事情,它会让人心里产生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为了尝试在此次征集中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以证实自己的确是在进步,我又重新创作了一联,即前文所列的一等奖作品:
  
  历史擀坯,人文佐料,更胡汉融情,一饼喜圆千载梦; 
  周村落户,诚信夯基,靠经营铸鼎,全球共飨满天香。
  
  此联完成后,我先自己慢慢推敲了一遍,第一稿有几个词不是现在这样,“历史擀坯”原为“历史和坯”,“全球共飨满天香”原为“全球共醉满天香”。自觉没有什么明显缺陷了,于是将此作又发给老朋友邢伟川老师,邢老师看后大加赞赏,我当时只是觉得邢老师为了鼓励我在说些客气话,并没有太在意。他给我修改了两字,改后整联生色不少,就是把上面我列出的两句中分别动了一字,成为了定稿中的“历史擀坯”和“全球共飨满天香”。说实话我还是很听得进他的意见的,既然他都说这是副好联,那我就姑且当它是好联再投一副吧。
  
  此次征集揭晓时,很幸运,事先看好的两联都进入了获奖作品行列中,以苏振学老师领衔的评委老师们,对获奖联作了精采的点评,我构思时所考虑到的内容,评委老师基本无一遗漏地作了精到的评析,也使我再一次受益匪浅。
  
  以上就是本人在周村烧饼征联中的一点创作体会。我写联时间不长,还处在学习阶段,在这里装模作样谈体会已经是不自量力了,有哪些说得不当的地方还请各位联界前辈指正,也恳请各位读者海涵!
  
  【联家简介】详见本期“联家风采”栏目。
  
  
  【专家点评】“历史擀坯”一联,作者对制作周村烧饼的工艺做了艺术化的处理,比如“擀坯”、“佐料”,作者并不实写,不是以面擀坯,而是以“历史” 擀坯。也非以白砂糖、盐、芝麻为佐料,而是以“人文”为佐料。 “胡汉融情”承前两句之后,最后自然而然落实到烧饼主题上面,可谓妙笔自含妙趣。“一饼喜圆千载梦”,周村烧饼作为一种传承千年而不衰的中华名小吃,深受世人青睐。一个“喜”字,道出了人们对周村烧饼的真实情感。“圆”字可谓精准,既切烧饼之形状,又与“千年梦”三字相互照应,而且衔接无痕,可谓之“联眼”。下联“诚信夯基”,“经营铸鼎”,则着眼于周村烧饼有限公司的发展,周村烧饼畅销海内外,作者以“全球共飨满天香”一句作结,力贯笔端,对周村烧饼受人喜爱的程度做出了极有力度的渲染。
  
  “深知民以食为天”一联,起句便觉不凡,以“谷物升华”一句过度之后,自然切入烧饼主题。下联“巧释品因人出众”一句,描写了周村烧饼有限公司“经营做活”,并且“赢得九州心”的原因,耐人寻味。首句七言对仗工巧,如天造地设,毫无斧凿之痕,尤令人称道。
  
  (山东 苏振学)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2:13:27 | 只看该作者
  凡留心处皆对联
  
  ——我的对联获奖之路
  
  ●宋贞汉
  
  有句话,刻骨铭心:“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学习对联中,我也套用这句话告诫自己:“处处留心皆对联。”
  
  才学联那会儿,激动着好几则故事中的妙联,至今还记得,“稻草系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乌龙挂壁,身披几点金星”等等,写出了器物的特征。如果没有对事物的留心,就不能写得如此绝妙。在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与中国楹联学会共同举办的一次征联中的获奖之后,我就更加笃信这一点。
  
  那年,央视一套制作的春节文化大餐——《佳联趣对贺新春》七集系列片于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一)至18日推出。节目由著名对联专家常江教授和著名外籍相声演员大山、央视主持人孙小梅共同主持,每天中午20分钟。为了互动,每集在结束时,留下一个出句,让观众应对。我在节前出版的《中国楹联报》看到消息后,自然十分留心这档节目,准时收看。第四集结尾时,常江教授说:“今天的上联是:‘春到杜鹃山,花香鸟语。’这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其中有点技巧,就是杜鹃既是杜鹃花,又是杜鹃鸟。”
  
  这套节目一共留下七个出句,每个出句难度都很大,至今还有两个句子没人对好呢。截稿在即。看完节目,我便争分夺秒,积极揣摩,考虑应对。当时真正地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无米难为炊”,恨不得使出浑身的解数,将所学所知所藏全部动用起来,因为奖品十分诱人:一台价值六千元的品牌电脑!在乡下,那时还是个十分稀罕的物儿。
  
  我平时虽不能说“处处留心”,但还是努力做到这一点的,坚持看书听讲做笔记。这回可帮上忙了。我首先想到了“珊瑚”,有珊瑚岛,珊瑚树,珊瑚虫,对以“日辉珊瑚岛,树茂虫游”。除了“瑚”字是平声外,更主要的是这“树茂虫游”,气象不佳。这个应对很快被否定了。接着想到的是“蒙古”,有蒙古国,蒙古马——指的是动物学上马的种类,蒙古人——人类学上所指的我们所属的人种,草成“晓临蒙古国,人唱马欢”。平仄谐了,“人唱马欢”也有些气氛,但静下心来一想,这个跑到外国去了,有点儿远,还不知会不会造成“欢乐是人家的,我什么也没有”的错觉呢。于是,又把草稿纸揉成一团,扔进纸篓。
  
  接下来,我漫不经心地翻着平常记东西的小本本,一条从某语文杂志上抄下来的有关“紫芝”的摘记跃入眼帘,“紫芝曲”、“紫芝客”、“紫芝书”,它符合一词三物这一特点,可是,“芝”字还是平声,也不行。
  
  也许是受这“紫芝”的诱发,头脑中忽然间蹦出这么一个念头:“紫竹”可不可以呢?读师范时,听音乐老师介绍过,东南沿海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小唱,就叫“紫竹调”,是一种活泼轻快的民间曲调。随即大脑风驰电掣般地想起在《燕山钟韵》读到的一则消息中,说有一个诗钟会议,在一个叫“紫竹院”的地方召开的。要是真有这么个地方,以它来对“杜鹃山”,应该颇为适宜的。立马找来凳子,将码叠在书橱顶上的《燕山钟韵》找来,一期一期翻,一页一页地过目。果然,在1999年12月31日出版的总第七期找到了这则消息:《第三届北京诗钟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笃文先生发表讲话》。文中写道,“1999年12月5日,由中国俗文学学会诗钟研究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北京诗钟创作研讨会在北京紫竹院友贤山馆举行。”嗨,真有这个地方了,心中窃喜。第三个物儿呢?大脑再次翻江倒海,久久不得其果。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隐约记起一次与镇子上一位吹笛子的老者闲聊时,听他说过一种箫,是用紫竹做的,叫“紫竹箫”。几分钟后,《辞源》坚定了我的这个记忆。很快对句就想好了:“晓临紫竹院,调雅箫清。”此时我似乎感到很阳光的《紫竹调》从晨风般的箫中流淌了出来,穿过老柏树,弥漫在紫竹院的晨练广场中间,跟“花香鸟语”交织着。待到整个比赛揭晓时,没想到,这个对句竟然受到评委的青睐,被推为该出句的唯一一个一等奖对句,我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价值六千元的一台电脑。
  
  据后来常江教授的《评联碎语》中说,这次征联“在截稿期内的有效来稿,竟达10万封信”,“按保守估计,来稿应该是50万副,创了征联史上的记录。”读到这里,不禁一怔:这一等奖,来得多么不容易啊!要不是学习的时候留心学了音乐,要不是学音乐的时候留心于民间小调(当时一般都疯狂于流行音乐),哪里知道这个《紫竹调》啊!要不是学习对联的时候,还留心于诗钟这个僻门,哪会记得那则消息,哪会知道这个“紫竹院”啊!要不是留心于老人,留心于闲聊,哪会知道这个小小的乐器“紫竹箫”啊!这一切,得归于留心看,留心听,留心学,留心记啊!
  
  撇开获奖不谈,我也坚信:“对非小道,联实大观。”用著名学者刘叶秋先生《中国楹联大典·序》中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撰写对联,看来虽似小道,却是一个人的学问、胸襟见识和文学造诣的集中体现。作好对联,不只是研究平仄,推敲对仗的问题,而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全面的文史修养。见识超卓,吐属不凡,往往不求工而自工。所以必须读书博览,纵观文史……”
  
  当然,今天要是遇到什么问题,轻松“百度”一下,顷刻间也就可以获“谷”飞“歌”,可谓取之“有道”。但是,要撰要对,首先还得靠自己的留心积累,没有一个超大的CPU 作为“源头活水”,你便无从查起,哪得“渠”的“清如许”呢!还是那句老话,先有人脑,然后才有电脑,电脑是听人脑指挥的。
  
  【联家简介】 见本期“联家风采”栏目。
  
  【专家点评】 读贞汉先生的文章,十分亲切。对上一副好联实在不容易,对于贞汉先生创作、选择的过程,我是第一次知道,这更让我增加了对于作者的敬意,也增加了评联的责任心:尊重作品,尊重作者,尊重观众,尊重读者。借此机会,向贞汉先生致以迟到的祝贺,能想到北京的紫竹院,真的很不容易,它既不是古迹(辟于1953年),也没有现在的名气(周围有紫竹路、紫竹桥),多亏了平常的留心。
  
  90年代初,我们在网上搞擂台赛,出过一个“杜鹃山花香鸟语”征上联,对句不理想。2002年,和《佳联趣对贺新春》撰稿刘太品商量出句时,进行了改造,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对,变成春联:“春到杜鹃山,花香鸟语。”这一变化,许多作者没有注意到。
  
  对句的关键,是要找出这样一个双音名词,它可以与三个单音词组成三个词,这三个词,基本是常用词,不能生造。找这样的词,应该说不难,难在选择,如何搭配。这让我想起评联的场景:我们把内容相近、数量较多的,集中一起,分为龙井、蝴蝶、罗汉、翡翠、紫竹、太白五类,其余归为杂类。第一步,在各类中挑几副最好的,贞汉先生的“晓临紫竹院,调雅箫清”,第一轮就入选了;第二步比较所有写紫竹院的,自然,他的“调雅箫清”,要比“箫响调悠”、“箫乐弦歌”等明显高出一筹。第三步,再比较每一类中最好的,还是这副,在格调上(征对句是一定要注意的)与出句最为协调,更近于春联,语意也最顺畅,明白易懂,理所当然得到一等奖。
  
  我主持这类评联时,一般会考虑两点:一窝蜂去对的内容(比如罗汉寺、蝴蝶谷),很难得高奖,参赛者应该挖空心思绕开常理去开辟新的构思途经;凡是像计算机软件那样帮人对对子的关键词语,也很难得高奖,上联是“春到”,对夏、秋、冬的,未必最佳,“春联”一般不会照顾到那么远的。(北京 常 江)
  
  【专家简介】 常江,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2:15:48 | 只看该作者
  创新是楹联写作永恒的主题
  
  ● 邢伟川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楹联的发展亦是如此。我步入联坛学习写作楹联已经有21个年头,在这期间参与了不少全国大大小小楹联比赛,通过参与,有点滴体会,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出类拔萃,最主要的是作品的创新。如果离开创新,楹联就没有鲜活的生命力,所以楹联的创作必须解放思想,走不断创新的路子。
  
  一、在生活中捕捉新灵感
  
  生活是个万宝囊,她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2008年团中央,中国楹联学会多家单位在全国组织举办了“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春联大赛,我撰写的“跃上三农大舞台,合天籁声声,奏出青春交响曲;掀开一垄新书页,就禾香缕缕,写成阡陌散文诗。”获得大赛一等奖。此联的撰写,我就是注意在劳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
  
  本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我觉得自己很土,甚至土的掉渣,恰恰是这种“土”给了我创作以农村为题材的灵性。我是单职工,周日和节假日,要将闲变忙去达理二亩三分地。春种,夏管,秋收年年如是,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这副参赛联的创作是得心应手。自己认为,这联得联眼应是“掀开一垄新书页”,书页按“垄”说就是创新,更是对田间劳动的具体感悟,在这里得到了艺术的处理。我深谙田间劳动的程序,浇地要一畦一畦得浇,锄草要一垄一垄的锄,这跟我们读书翻书页的情形不是一样吗?上联从“跃上三农大舞台”到形成“交响曲”,下联由“掀开一垄新书页”到引出“散文诗”,很开阔的展现出一幅农村劳动生活的美好画卷。引中楹会专家评委的点评:“三农”,指农业、农村、农民。“天籁”,指自然界的声音。“阡陌”,指田野。此联表达了新时代青年立足农村,干一番事业的豪迈气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跃上”、“掀开”二词给人以跃跃欲试的感觉,上联把农村比作大展才华的舞台,拥抱大自然,奏响青春旋律;下联把大地比作书卷,一行行的禾苗融入一行行的诗句,显示出作者丰富的联想。湖北著名楹联家曹克定先生在一篇关于春联创作得论文中,也给此联以高度评价,他说此联是楹联创新的典范。
  
  说起对农村对土地的感情,又不得不提一下2010年春节期间揭晓的,武冈市土地资源局“民约亭”选用张挂联。联文是“铺春垄上绿千秋,与民有约;守梦心中香九野,造福无疆。”“民约”就是和农民有个约定,要守护好脚下这块养生的宝贵的金土地,这联的创作我打破了常规的说教方法,而是用精雕细刻的手法“铺春垄上,守梦心中”,这样很好的表达出对土地的无比珍爱之情,突出了土地重要性,这要比一般平铺直叙的写法效果更好。
  
  二、在网络资源里寻找新灵感
  
  网络是个万花筒,她藏娇储媚,集百科之大全也。
  
  2009年湖北钟祥首届大洪山网络楹联大赛已经在在7越初揭晓,我的一副“大洪山娘娘寨”联获得一等奖,联文是:“蒙太真之故,遗秀色千秋,绿云共白云叠梦;投仙寨其缘,有高朋四海,黑发偕金发动情。”该联的撰写就基于江西瑞金钟宇先生在联都网站发布的彩色图片而生发灵感的。我看到图片中的层层叠叠沿山而上的绿色银杏树和天空中的白云相连时,感觉那是天地相连且重叠着千年梦想的妙景啊,于是才有“绿云共白云叠梦”的句子出炉,所以说网络资源中的图片或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对激发楹联的创作灵感大有益处。
  
  三、敢于想象写出新境界
  
  想象是创新的很好的途径,科学的发明创新如此,艺术的创新也是如此。
  
  韶峰挥笔,蘸墨清溪,借纸蓝天写贺词,欣迎圣火;
  山雨调琴,和弦赤县,传歌大地铺心路,共接长龙。
  
  这是我为韶山人民喜迎圣火而题写的一副对联。虽然最后没有进入等级,仅仅是入选奖,但我还是要谈谈对此联创作的感受。这里的“韶峰挥笔”、“蘸墨清溪”、“借纸蓝天”和“山雨调琴”、“和弦赤县”、“传歌大地”均运用了合理得想象,以此把韶山人民欢天喜地、欣迎圣火的万丈豪情表现得酣畅淋漓,此联得到了全国著名楹联家钟胜天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2009年12月上海宝山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征联活动揭晓,我创作的题长江口水文馆联“万古奔流龙血脉;一江倾泻水文章。”获得一等奖,这联的构思就是基于大胆合理的想象。我们经常把长城、黄河、长江说成是东西蜿蜒的三条巨龙,本身我们中华民族就是龙的子孙,所以龙的意识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长江这条万古奔腾的巨龙,有着一泻万里的气势,而她又数万年如一日的哺育着两岸的炎黄子孙,使我想到她奔涌流动的应该是龙的血脉。正是龙的血脉的流淌,才有龙的传人的繁衍。下联的构思是紧承上联的龙血脉直奔水文主题,一江倾泻的都是“水”的文章,这样由远及近,把水文博物馆的作用很自然地展现了出来。嵌“水文”不着痕迹,水到渠成。广东联家杨玉鉴先生读了此联后说:邢联甚佳,尤首联想象奇特,血脉贲张气吞万里,状龙族振奋,势不可当;结句也有气势。
  
  楹联创作中,创新得法子很多,以上几点只是结合自己的楹联创作,谈点浅薄的体会而已,只有在楹联创作的实践中,不断用心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有助于捕捉创作的灵感,写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来。
  
  【联家简介】邢伟川,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保定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曲阳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联都网站副站长,中华国粹网终评委。1990年学步联坛,获全国各级楹联比赛奖励300余次。部分楹联在全国不同地方的景点和碑廊作为永久性展示。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2:17:5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周永红

  《对联》杂志社编辑朋友约我写一篇关于获奖联创作体会的文字,接下这个任务,心里却没有一点把握。在写作此文之前,我认真拜读了此栏目前几期众位联家的经验文章,感觉受益匪浅。其所选联语多为山水题咏之作,读之美不胜收。这类联本人也获过奖,其创作心境亦大抵相似,因此不再赘述。为尝试与联友作其它方面题材的探讨,以期拓宽写作思路,特就我最近参加河南舞钢冶铁文化诗词曲赋大赛的一副获奖联来谈谈创作体会。联曰:
  
  化开铁石心肠,任烈火焚身,独向人间撑傲骨; 
  露出峥嵘头角,更寒光夺目,还从史上铸丰碑。
  
  决定参赛并着手开始写作此联时,离截稿日期只剩约一周时间,因此有些匆忙。拿到题目,细审材料,觉得如果仍沿袭以往写应征联的法则,单针对新舞钢或者古柏国来写,虽然切题,未免会落入窠臼,难出新意,在高手云集的大赛中估计很难胜出。我仔细思忖,既云冶铁文化,与其咏钢城咏柏国,还不如就直接咏钢铁,即把它当作咏物联来写。确定了这样的创作思路,接下来就开始准备材料,这不同于启事中静态的材料,而是谙熟于胸的事物性状特征、相关专业知识等活态的材料。大致说来,要写好咏铁联,应紧扣以下特征:一是原料初加工时的性状特征,即铁矿石的采选、破碎;二是冶炼时的性状特征,即炉中高温状态;三是产成品性状,即铁锭或钢坯的质感与色泽。掌握了这些必要的外部特征并形成素材后,便开始了下一步联语的撰写。
  
  首先,我由铁矿石便想到了“铁石”一词,由铁石便想到了“铁石心肠” 一词,但这个词是指人的心肠硬得象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冷酷无情,不为感情所动,几近贬义。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让这个含贬义色彩的词语为我所用,则颇费了一番周折,曾一度欲弃之不用。后来联想到铁矿石的破碎工艺及高温冶炼过程,便加上“化开”二字,随即解决了词义色彩问题。然后很自然地就有了第二分句“任烈火焚身”,采用拟人手法,紧扣事物特征,钢铁般的英雄气概便呼之欲出。然而这还不够,这两分句尚属铺垫,是在蓄积力量,在为末句掀起的高潮推波助澜。结句“独向人间撑傲骨”一语境界突兀,力压千钧,气势非凡,而且依然紧扣钢铁材料的特质,深得托物言志之妙。写到这里,猛然间想起了于谦的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差可与之同视。值得指出的是,“烈火焚身”曾用“烈火加身”,“撑傲骨”曾用“凝傲骨”等等,经反复推敲,感觉终不如原句来得响亮。
  
  完成上联后,自觉有如释重负之感,至此冶铁过程已完成大半,联语气势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自感再难超越。接下来下联如何下手,一时又成了一个难题,因为上联语气似已道尽,已然成为了一个整体,下联各分句若选材不当,营构无方,则很难与上联相匹敌。经反复思考,决定仍然从冶铁的性状入手,继续刻划铁之属性。由上联“心肠”,我便想到了同属身体部位的名词“头角”,由“头角”自然想到了“峥嵘头角”一词,这不正是钢铁产品刚出炉时的崭新特征吗?加上“露出”一词,则形象地再现了钢铁产品成型成材的过程,真正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紧接着“更寒光夺目”意思则更进一层,牢牢抓住钢铁产品之颜色特点,气势逼人,令人骇然。因考虑到“寒光”二字过于险峻,我曾用“星光”、“肤光”等词,但感觉绵软无力,不能表现钢铁产品或冶铁人的凌厉之气。况且“寒”与“烈”形成极鲜明的色彩反差,呈现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因此仍用“寒光”。“夺目”一词曾用“耀眼”,虽意思一样,但同样感觉力度不够,因此换回原词。至此,冶铁过程全部完成,形象刻划即告一段落。结句如何安排,亦颇费踌躇,因结句是全联的收束,亦是全联的升华,断不可尾头蛇尾,否则令全联黯然失色,甚至前功尽弃。因此,我毅然掉转笔锋,将目光转到冶铁文化的历史地位上来。这正是冶铁文化的要义所在,若无此句,则全联尽废。“还从史上铸丰碑”,与上联末句对看,同样力重千钧,撼人心魄,所生发的主旨则令人回味无穷。
  
  以上大致是此联的撰写过程。我认为要写好这类托物言志之作,必须牢牢掌握所咏对象的关键特质,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细节特征,还要敢于触及到事物的灵魂深处,赋之以性灵,孕之以生命。这样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境界超脱。套用一句较为通俗的术语,即要做到“稳、准、狠”。所谓“稳”,就是指刻划事物特征时,要做到章法不乱,所咏事物一般需经多个意象特征的叠加,这样才能构成形象的整体,这就要求从全局上作好安排,做到营规有度,不可偏废,否则全联力道不均,结构松散,浮而不稳。所谓“准”,则是要准确把握事物特征,所咏对象不可移易他物,否则不“切”,犯撰联之大忌。所谓“狠”,即是在营构意象时,可以对事物特征进行局部放大,要有“抓人”的气势,这要从用词上狠下功夫。这也正是一副作品最出神采、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通过平时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这些其实不难做到。通过观察,要善于抓取事物内在的深层的特质,挖掘所咏对象的深层意蕴和深刻内涵,以揭示主题。下面再举我参加三门峡“百万信赖,感谢有您”全国楹联大赛的一副获一等奖联为例,该联亦是抛开对移动公司业绩的直接歌颂,将着眼点放在手机的形象描摹和功能诠释上。联曰:
  
  一匣蔚奇观,融万语千言,凭吐纳胸中气象; 
  满屏开胜景,汇五光十色,任推移掌上乾坤。
  
  该联即是在外部特征上紧扣手机的形状、特性与功能,然后结句加以生发,拉伸出高远宏阔的境界,颇具豪迈之气,使平时不太起眼的小小手机顿时产生出无限的意蕴来。
  
  以上是我关于对联创作的一些粗浅体会,还望联友们批评指正。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2:19:34 | 只看该作者
  深挖意境 巧剪素材
  
  ——四季擂台创作谈
  
  ● 吕可夫
  
  我是《对联》的忠实读者。《对联》举办四季擂台赛,可谓别出心裁,为广大联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对联创作平台。自去年开赛以来,趋之者甚众。我有幸在去年的冬季擂台和今年的夏季擂台夺擂。杂志编辑要我写点心得文字。为了感谢《对联》的厚爱,也为了与联友们交流,冒昧谈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权当献丑了。
  
  任何作品的创作,首先都离不开立意和取材,后才是布局、结构、造句、遣词和炼字。在这两次的擂台赛对联创作中,我也同样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即:立意深挖掘,取材巧剪裁。
  
   去年冬季擂台赛的题目是竹,属于咏物联。竹子虚心,高节,四季苍翠,直插云霄,用途广泛。在竹子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它与兰花、梅花、菊花一并被誉为四君子,也与松树、梅花被并称为岁寒三友。从古至今,咏竹的诗词、对联和文章连篇累牍,多不胜数。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越是熟悉的题材,越是难写。难就难在已经被前人写滥,难以写出新意。如何在创新上做文章,是创作的永恒主题,亦是制胜的法宝。为了写出与众不同的竹,我查阅了许多关于竹子的资料,阅读了许多前人咏竹的篇什,从中发掘立意的新切入点。在披沙拣金的过程中,慢慢确立了创作思路,即既要体现竹子的基本特征,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写的竹子;又要写出竹子不同于许多前人反复吟咏过的性格或品德,赋予竹子一种全新的形象。虚心与高节,是竹子不同于其他植物的明显特点,但前人多已写过;而竹子临死前开花,则是前人的文学作品中很少写过的另一个特点。南方竹子多,野地荒坡山岭,门前屋后篱边,郁郁葱葱,随处可见。竹子的繁衍主要靠竹笋。冬天时,竹笋的胚芽象一节节马鞭一样,蜷伏在地下。一到春天,竹鞭便纷纷绽吐新芽,钻出地面,一夜春雨千山笋,层出不穷,在春风中褪去笋衣,变成竹子。竹子一生中一般不开花。如果开花,则预示着竹子将要死亡,或是气候非常恶劣,或是土壤非常贫瘠,难以继续生存,而且一般是大片成林的竹子死亡。为了使后代得以繁衍,竹子就以开花的这种特殊方式,为后代留下生存的希望。对于竹子临死开花这样一种不同于其他植物的独有特性,前人赋予文学灵魂和人格比拟的并不多见,这就给我提供了创作的新空间。新的立意就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清晰起来。于是,就构思出了这样一副咏竹联:有生但挺虚心节;纵死犹开异代花。上联从竹子的外表特征着笔,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竹子虚怀若谷、高风亮节的形象,使之切题,一望而知是竹。下联则从深度开掘竹子的崇高品格,以心怀大爱、勇于牺牲、造福后代的精神,为竹子涂抹上一层悲壮的色彩,使读起来为之动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在造句、遣词、炼字方面,也注意适当地运用实词和虚词的交替和组合,造成跌宕起伏,避免平铺直白,使作者的主观思想表达更为充分,语句更加铿锵有力,读起来语感也更好。
  
   今年夏季擂台赛的题目是黄山。属写景联。黄山地处安徽,是我国的名山之一,旅游胜地,知名度很高。写黄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和取材。纵览古今的写景联,大多是上联写景,下联抒情。我在构思时,没有采用这种一贯式思路,而是上下联皆紧紧围绕黄山不同于其他名山大岳的特点作文章,使全联景中见情,情中写景,紧扣联题,情景交融。说到游山玩水,人们常说张家界的山,九寨沟的水,黄山的云海。黄山除了云海著名以外,还有一个著名的标志性景观,即迎客松。黄山迎客松得名于民国,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上,破石而生,树龄逾八百年。黄山松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形象可爱。尤其是树干中部向前伸出的两大侧枝,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有人曾写诗赞曰: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游人到此,目睹此松,顿时游兴倍增,纷纷摄影留念,引以为幸。黄山迎客松由此蜚声中外,成为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写出云海和迎客松,就写出了黄山的特点和灵魂。于是,我便构思了这样一副咏黄山联:草木竟通情,有松能迓八方客;烟霞如煮海,无岳不输一段云。全联抓住黄山的特殊景观作文章,上联以拟人手法,赞扬了黄山迎客松的热情好客;下联以比喻和对比手法,赋予了作者对黄山云海的礼赞和评价,使一座不同于其他名山大岳的黄山立起在作者面前。
  
   以上就是我在创作这两副对联时的构思过程。由此,我也体会到,要想创作出一副比较好的对联,深挖意境,巧剪素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足了充分的功课,想出了别人没有想出的思路,写出了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文字,才能使自己的作品闪耀新亮点,攀登新境界。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2:27:19 | 只看该作者
    俗中见雅 平里藏奇

  ——参加征联活动体会琐谈

  ●项光来

  一个月之前,《对联》杂志社北京编辑部向我约稿,让我为“获奖之路”栏目写篇文章,要求选取感触很深的一副获奖作品来谈创作经验,字数要2000字左右。为了表示对杂志社工作的支持,我便应允了此事。

  学联10余年,写了不少联,也获过不少奖,有些联也曾受到师友的好评,但我平时写联比较传统,内容通俗易懂,构思也不需花费大力气,所以想要围绕一副联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创作体会,确实难为我了。想来想去,最终想了个权宜之计,决定谈谈自己多年来参加征联活动总的一些体会,与联友们分享。

  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我们在对联创作时,要注意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俗中见雅;平里藏奇”(此联取自《对联》(下半月刊)2010年第4期第49页安徽周广征题水车阁联作)应是一副好联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这里的“俗”更多的是含有“通俗”的意思。我觉得参加联赛,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平时要多看、多查、多练。

  这是想在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必修功课。“多看”就是博览群书,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另外就是多看别人的获奖联,学习好的立意和创作手法。肚里有些东西了,平常写联自然就会得心应手些。“多查”就是在创作时,遇到拿不准的字词,要及时查找工具书,另外就是征联启事中如资料少的话,可查找些与征联主题相关的补充资料。我觉得网络是查询资料非常好的一种途径,网络上不但资料丰富,而且查询又简便,百度一下,基本上就能搞定。“多练”就是平时多动手写一写。参加联赛,无疑是提高和检验自己创作水平的很好方式。可以这么说,有不少联友,包括本人在内,主要是通过经常参加征联活动而逐渐提高联艺的。

  二是要遵循对联格律。

  这是参加联赛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有人说写诗联是“戴着镣铐跳舞”,我举双手赞成。无规矩不成方圆,对联如不讲格律,那就成了两句普通的口号。2008年10月,中国楹联学会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出台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给广大联友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也给众多联赛的评审提供了依据。我们平常在创作楹联时,要认真遵循格律,养成良好习惯,打下扎实基础。参加联赛时,更要从严要求,否则很可能就会早早出局。一副立意、文采皆不错的参赛联,如果是因为平仄失调、对仗欠工或出现不规则重字而失去晋级的机会,那将是一件憾事。

  三是要紧扣主题。

  这也是参加联赛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无论是什么艺术作品,都要体现一个主题思想。对联当然不例外,尤其是征联所要征集的作品。参赛联要紧密结合主办方提供的资料,不详实的,作者也要想办法去查找。能嵌名的最好嵌名,投其所好,赢得评委的印象分。看一副本人获安徽“奥运皖风”征联二等奖的联:

  题许海峰

  八皖总回眸,枪凝精气神,记录首开惊四海; 
  五环常入梦,心系传帮带,风骚独领越千峰。

  在征联内容中,有一项是要求反映安徽省的体育成就(奥运冠军、体育名人、重大赛事等)。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著名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是安徽人。我便构思写了上述这副联。上下联之尾嵌入许海峰先生的大名。试想如给“体操王子”李宁写一副,就是写得再精彩,也不会入评委法眼的。

  四是要以短联为主。

  这是有时能在联赛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之一。楹联凭其短小精练的艺术特色,而享有 “诗中之诗”的美誉。对于长联,我个人不反对,但也不提倡去写,尤其是初学者,更应从短联着手。因长联写起来不好驾驭,也失去了对联的实用性。当今有不少联赛都明文表示欢迎短联。但短联因字数少,往往会显得有些单薄,所以更应注意炼字和出新。“俗中见雅,平中见奇”,无疑会受到评委的青睐。在我的印象中,我获奖的作品大部分是全联30言以内的短联。不妨来看几副获奖联。山西汾酒集团工业文化园征联一等奖联(共10字):

  题古井亭

  幽亭三晋月;
  古井一壶春。

  既嵌名,又是玻璃对。首届中华梅州“客天下杯”楹联大奖赛春联部分一等奖作品(共8字):

  邀天下客;
  赏岭南春。

  这是一副流水对,并嵌名,紧扣主题,一气呵成,毫无斧凿之痕。再看广东惠州高榜山景区仿古建筑楹联征集采用奖联(共14字):

  题大殿后门

  常怀远志登高处;
  再纵豪情沐惠风。

  此联言简意赅,初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只要细细琢磨,便知其中妙处。“高”、“惠”皆一语双关,分别暗指“高榜山”和“惠州”。

  五是要洁身自好,不当“联抄公”。

  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人品,“联抄公”无异于小偷。虽说不少征联启事中都明确严禁抄袭,有关网站、报刊也曾对一些抄袭行为给予了曝光,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当今联坛有几个比较出名的“联抄公” ,他们贪图名利,不惜屡屡铤而走险,其丑陋行径,遭到了广大联友的唾弃。

  六是要有良好的心态,得知淡然,失之泰然。

  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我们参加联赛时要抱有一颗平常心。经常参加征联比赛,免不了有凯歌高奏的时候,也有全军覆没的时候。在网络上,曾看到一些联友在自己没有获奖的情况下,便大发牢骚,甚至无端攻击主办方和评委,抑或联友之间,大发口水战。我觉得这些言行都是不可取的。

  毋庸讳言,少数联赛确实存在评委徇私舞弊的情况,也存在因评委的水平不高,而导致评审结果不尽人意的。但这毕竟是少数。当今的征联活动,可以说绝大部分是公平、公正的。获奖者往往与主办方、评委毫无关系可言。我常常认为获奖多少含有运气成分的。有时一副联在一次联赛中连围都入不了,如稍加工一下,再投往它处相似主题的联赛,可能就获奖了,甚至是大奖。但这是以作品的质量为前提的,请相信一句话:“金子总会发光的。”

  以上纯属个人浅见,有不当之处,还望广大联友批评指正。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2:34:12 | 只看该作者
  于稳切中求变化 向平实处觅新奇

  ●卜用可

  蒙《对联》杂志社北京编辑部青眼,邀约我写篇获奖之路的文章,有点受宠若惊,又有点惶恐。想自己虽也获过几次奖,但运气成分居多,又才参加征联几个月而已,能有多少创作经验嘛,想想就和朋友们交流下写联时的感受吧,希望能获得朋友们的指点。

  刚参加征联那个月,就获得了三门峡的市联一等奖,当时真叫一个激动,主要是这个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又是处女奖,至今印象深刻,那我先说说写这个联的一些思路吧。

  我写联的第一步是先查资料,这点估计大家都这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于是“百度”三门峡,把资料反反复复地看,心中对它的历史地况包括特产等等都有了个大致的了解。现在材料在手,如何组装呢?总要有所取舍,取什么,舍什么,这就在各人了。

  我想一个城市如一大厦一样,它的高度和外延以及稳固性,往往取决于它的根基的深度和广度。而这所谓的根基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地质、地貌以及政策、法规,这些都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发展前景。

  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决定从两方面来写,先写它隐形的“根基”,再写在此“根基”上矗立起来的“大厦”的现状。

  于是有了起句:“数千年地脉雄浑”,先从时间上引出它的深远,然后铺陈它的独特的地理位置:“看近领长安之盛,毗接洛阳之伟,遥承华岳之奇”。当然这些拉来陪衬的其他城市或者山水,也要有讲究,最好也是著名和有厚重人文的,这样才起到烘托作用。接着就引出它历史上的著名的事件和历史人物,于是有了后面的轩辕、老子等等。

  下联就自然要回到当下,方方面面太多,一联不可能详尽叙述,所以只能概括了写。我用三句话,总括了它的工商、农林、科教的现状,顺势引出它的市容市貌。

  大致的框架搭起来,剩下的就是语言的组织了,这些大家各有手段,我只说说我对于结句的安排。

  其实在起初看资料的时候,当我看到黄河绕城而过,又看到每年有白天鹅来该地栖息时,我就决定,把黄河和白天鹅拿来对仗,一来颜色词可以相对,二来一厚重一轻灵。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经过三门峡,三门峡也一直对她引以为傲。所以起初就决定把黄河放在上联压轴,让这座城市,在黄河的滔滔壮阔中厚重而雄壮;下联相对地,就让这座城市,在白天鹅的翩翩起舞中,优雅而美丽。

  其间也有一些小细节的打磨,比如写它的各行各业时,几个词的选取,“鹏翼,虎势,鸿图”这些在恰切表达意境的同时,会让句子变得更工整。

  最后整联的定稿是这样的:

  数千年地脉雄浑,看近领长安之盛,毗接洛阳之伟,遥承华岳之奇,浩浩煌煌,引轩辕行祭,达摩说法,老子著书,更几多墨客骚人,逸兴遄飞,击节瞰黄河滚滚抱城至;
  两万里春风鼓荡,喜工商鹏翼正舒,农林虎势正添,科教鸿图正展,隆隆郁郁,伴园圃花红,楼阁月明,山川水碧,迎遐迩高朋胜友,金杯频举,醉心听白鸟翩翩绕膝吟。

  同样地,另一副写山西孝义的联,也获得了一等奖,不同于写三门峡的是,这联不长,只三个分
句:

  问古邑人文何厚?将史书缓缓翻开,孝为注脚;
  叹今时事业之兴,循大道悠悠探去,义是源头。

  孝义市就是因历史上的孝子之孝,猛虎之义而得名,这两点成了这个城市的灵魂,它对于一座城市和城市人民的陶钧,也渐渐脱离了单纯的孝和义,而赋予了更多更广的内涵。很自然地,我想到了人文,想到了事业,这就和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一样,一个城市也要内外兼修,方能有持久的魅力。

  而这联,我引以为傲的是结句两词的对仗,“注脚”和“源头”。

  注脚,往往用于文字注解、解释。为了让这个词用得更合理,于是有了中间分句的“史书”,而史书也恰好侧面地反映了“孝”之一德,在这座城市的源远流长。

  同样地,下联为了引出“源头”一词,而用了“大道”,在用大道这个词时,还是斟酌了一番的,一要考虑到和“史书”的对仗,二要照应前面的“事业”和后面的“源头”,最后决定用了“大道”这个词,因为“义”本身就是人间正道。

  另有一联,虽只获得二等奖,但却是我自己喜欢的对联之一,也拿来说两句吧。

  这是写湖北钟祥市的长寿之乡的。看资料钟祥历史上曾有某朝皇帝立都于此(具体哪个皇帝记不清了),并留有陵寝。资料分析,其地山水天然、清秀,无污染,含特殊矿物质,这些是长寿的外因;又因傍山水而居,远离喧嚣,故而其地人多淳朴无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这些是长寿的内因。而事实上,那儿人的确长寿,百岁以上人不足为奇,且过了百岁依然精神矍铄的也不在少数,实令人惊诧。

  有了这些资料,写作角度也有了,就从内外两个因入笔,本来这两因对于长寿,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这联最后成形是这样的:

  聚帝王之气,钟山水之灵,卜宝地而居,祥也!瑞也!
  得仁爱之风,享逍遥之乐,指寿眉以问,人乎?仙乎?

  我自己所以喜欢,是喜欢这联的句式,同时应主办方要求,在其中暗嵌了“钟祥”二字。

  参加征联到现在差不多快一年了,开始时的确很懵懂。没参加征联前,也写对联,但那些都是信手之作,自己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为了新奇,经常会剑走偏锋,选一些很窄的点入笔。语言也偏好古朴,时不时地弄点典故。参加征联后,留意那些获奖对联,发觉征联的确有不同于我们平时的写法。立意稳切,用语精准,行文大方,这些是很多获奖联的共性。同时要在大量的参赛联中脱颖而出,还得有自己的亮点,或发别人未发之机,或通过多变的句式,出众的文采来吸引别人。当然说着容易,做着很难,这需要学力和才力,而我深知自己这些都差很远,惟有静下心来,继续学习,尽量缩短和真正大家之间的差距,也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和帮助,好使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最后再次感谢《对联》杂志社北京编辑部的厚爱,也祝所有的朋友联艺精进,获奖多多。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0:34 , Processed in 0.05364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