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61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百家讲坛讲稿][孙丹林]楹联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4 13:1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丹林:男,汉族,1948年7月出生于丹东市,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党委书记。  

社会兼职:锦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美学学会理事、中国写作学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会会员、锦州市文联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锦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辽宁工学院、渤海大学客座教授。  

论文、著作:在省内外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及文艺作品近百篇,另有主审、主编文集(公开出版)若干;其代表作为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飞来石诗笺》。  

自2006年2月至今,孙教授先后在CCTV—10《百家讲坛》栏目开讲《楹联》、《陆游》、《唐伯虎》。演讲风格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3:15: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2-24 13:17 编辑

第1讲  楹联的故事(上)

解说:楹联是一种中国独有的特殊文学样式。也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它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华夏民族。春联作为楹联中的以锥重要类型。更是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而备受人们的喜爱。而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关于开国皇帝朱元璋,与春联的故事,则在楹联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那么,贵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为什么在微服私访时,会给一个平头百姓题写春联。朱元璋与春联,会有什么特殊的渊源呢?锦州市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孙丹林。做客《百家讲坛》。

孙丹林:大家好,每到春节,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家家户户就开始张贴春联了。张贴春联的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说到春联的发展,应该说,春联自从产生之后,发展到明代,就出现了空前的盛况。为什么呢?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他非常喜欢春联。他自己也非常善于撰写楹联。

传说有一年,他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全国上下,从官员到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不但他下了圣旨,而且他还微服私访。亲自去查。有一天,他来到了一条街上,一看,整个这一条街,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充满喜气的春联。朱元璋心里很高兴。边走边看,可是来到了一家,就这家是空缺。没挂春联。


小片:谁家这么大胆,竟敢违抗圣旨,不贴春联,锦衣卫,给我杀。

慢着,大过年的,多不吉利。还是先看看再说。

孙丹林:朱元璋经过了解知道了,原来这家是祖祖辈辈,以杀猪、阉猪为业。自己不会写。别人也帮不了这个忙。朱元璋一听,就略加思索,然后虽然他是微服私访,但还是骨子里离不开皇上说话的口吻。想了一会儿之后就说,“笔墨伺候”。朱元璋就根据这家,杀猪阉猪的职业特点,写了一副这样的联,很有意思。


说“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贴切呀。杀猪的嘛。“双手劈开生死路”,阉猪的,“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走了。可是第二天他又回来了。专门检查我昨天写那春联你挂上没有。把真没挂。朱元璋很不高兴,昨天我写的春联你怎么没挂上呢?主人连忙满脸堆笑说“我们家春联,是万岁爷您亲书御笔,现在已经把它请到我们里屋正堂之上供奉起来了,而且还焚香祝颂洪武爷。给我们家带来的吉祥和幸福。”

朱元璋一听,十分高兴。立刻赏了这家白银三十两。在朱元璋的亲自倡导下,明朝的楹联发展得很快。做联的人数多,做联的质量好。楹联史上的许多楹联大家,都产生在明代。

解说: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推广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确实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明朝成为我国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看来也绝非偶然。海瑞、解缙、徐文长、袁宏道等,一批楹联大家生风逢其时,使得楹联从立意、结构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那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到底什么是楹联呢?楹联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


孙丹林:到底什么是楹联呢?什么是楹联呢?楹联有什么特点呢?其实,楹联也叫对联。之所以叫楹联,是因为这个楹是古代庭堂中的柱子,叫楹柱。上下联就贴在楹柱子上。或者是镌刻在那楹柱上,所以叫楹联。那为什么又叫对联呢?因为楹联的上下联,必须在内容上对应。在形式上对称。

具体说吧。就是楹联的上下联,首先从字数上,上联和下联字数对等。上联七个字,下联也是七个字。第二对呢?是上下联,依次对应的词语,必须在内容上相关、相对或者是相反。而且,词性相同。第三个对,那就是楹联的上下联,依次所用的对应字或者词,在读音上,要平仄相对。平仄是音韵学当中的术语。古代音韵学当中的平和仄,做诗、做联是依据平水韵的。简单说,我们在这里头所说的平仄,依照现代汉语声读音。平声韵就是第一声和第二声读音的字为平声字。第三声和第四声的读音为仄声字。举个例子。有一副传统的对联,传统的春联。这样说的。

“无际东风花半露,有情春色燕双飞。”这是传统春联。你看,首先在内容上,上下联两两相对。写春天景色嘛。我方才说第二个对,是上下联依次所用的对应的词内容要相对。词性要相同。拿方才这副联说。无际和有情,形容词。东风,春色,名词。花和燕,燕双飞,花半露。花和燕,名词。半和双,数量词。露和飞,动词。而且平仄相对。这是我们说对联,楹联也叫对联。总之你是称楹联也好,称对联也好,楹联最关键的是一个对字。所以才叫对联。其实,楹联当中的对仗,坐在三千多年前《诗经》当中就有。

“惜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就是对称嘛。就是对仗、对偶。但是,楹联真正的十分规范地讲求对仗。是在唐朝的律诗形成和成熟之后。我国律诗是从唐朝开始兴起,然后定型了、成熟了。律诗就两种。要么就是五律,要么七律。五律就是每一个句子是五个字。七律每一句七个字。但要讲律诗,无论五律还是七律,只能是八句。在律诗的八个句子中,两句为一联。律诗一共分四联。第一句和第二句,是首联。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第五句、第六句是颈联。第七句和第八句,尾联。重要的是,在律诗当中,三、四句,还有那五六句,两两相对。所以,律诗中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被称作对联。你比如说我们举一个律诗吧。唐朝的被称作“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大诗人,“诗佛”,王维。有一首五律。叫《过香积寺》。他这样写的。“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磨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中间的四句,就是两副联。而楹联叫对联,其实它的内容、性质,和律诗中的两副对联,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楹联撰写楹联,不一定非得是五个字、七个字而已。楹联当中最少的,楹联,最短的楹联,上下联就两个字。最长的上下联,五百多字。它不像律诗那两联,要么就五个字,要么就七个字。这是我们介绍了楹联是什么?楹联有什么特点。

解说:楹联从类别上可以分为春联和实用联两种。春联由于春节专用而得名。除了春联以外的楹联,则统称为实用联。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特别是在传统社会的读书人中,他们在饮酒喝茶,观雪赏月,踏春出游等许多场合,都要做楹联。甚至在科学考试当中也有楹联的存在。因而,楹联史上就出现了很多妙趣横生的典故。那么,清朝的一位参加殿试的科举考生,凭什么会一举高中状元。他的金榜题名,与楹联会有什么关系呢?楹联典故之一。以联饰贫贱。

孙丹林:科举是什么呀?科举是从隋朝开始,建立的一种取仕制度。就是通过层层级级的考试,最后做官的一种制度。考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回答得标准,以朱熹对四书五经的批注为依据。于是,关于楹联,就发生了许多故事。在楹联史上,就出现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典故。

据说,前清有一位科举考生,他在从乡试开始,京试,一直到最后,连夺第一。就等着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当中的最后一关。由皇上亲自担任主考。这是殿试。那么,这位科举考生来到了殿试堂上,其实皇上通过阅卷,对这位考生的情况,已经很了解了。知道这个人很有学问。很有才华。早已心生爱意。所以在殿试当中,这皇上我并没有对这个考生提出什么经国策论一样的问题。没说。不用说了,文章我看了。只是问,你的祖父、祖母,你的父亲、父亲,都是做什么的呀?唠家常。可是这考试一听心里一惊。惊什么?他想,我祖父是酿酒的。我祖母是弹棉花的。我父亲是卖豆腐的,我父亲是做豆腐的。我怎么说呀?要实话实说呀,恐怕被视为门第寒微,出身下贱。闹不好不得被皇上罢黜吗?不白考了吗?哎,这位考生他不仅学问大,他思维敏捷,忽然心里一动,有了。我用两副联来回答皇上。

所以这位考生就说,回禀皇上,草民的祖父,和祖母的职业是“甑蒸开天地眼,金锤敲动帝王心。”我父亲和母亲的职业是“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居家,扭转乾坤。”什么意思?这回答得好啊。先说,祖父不是酿酒的嘛,所以我祖父的职业是“玉甑”。“甑”,是古代一种瓦制的蒸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蒸锅。做酒喇嘛个,就得蒸酒糟啊。那个甑,古代的瓦制的蒸器的甑,底下有许多透气的小孔。为什么我说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呢。一蒸酒糟,它必然是“蒸开天地眼”。祖母的职业弹棉花。“金锤”,就是弹棉花的一种工具。那老太太天天拿着锤,笃笃地敲棉花,肯定能敲动帝王心哪。父亲不用说了,“父在外”,卖酒他早出晚归地“肩挑日月”。母亲,母亲做豆腐,做豆腐就要用石磨,拉豆子,磨豆子,母亲在家里“扭转乾坤”。“乾坤”这个词其实是《易经》中八卦用词。乾是天,坤指地,这位考生,把石磨的上下盖,分别比喻成乾和坤,恰如其分。皇上一听,龙颜大悦。立刻钦点为状元。

解说:楹联典故之二,以联明心志。”

孙丹林:还有一副联也与科举有关。科举考试有关。据说是北宋时期的白头状元梁灝。梁灝他从小苦读,年年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屡科不第。说白了就是总也没考上。可是,梁灝心志不泯,继续发奋。果然是有心者天不负。终于梁灝在八十二岁那年,八十二了,考中了状元。发榜之后,这就得说老梁灝了。百感交集。措了一副这样的联。

联语是这样说的,“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什么意思呢?上联说“白首穷经”你看我读一辈子经书,到头发白的时候,白首嘛,算是把这个经书读到头儿了。出名了。你别看我八十二啊,比那伏生还小八岁呢。伏生是谁呢?是秦代的博士。他是九十岁的时候,才被汉文帝聘去专讲《尚书》。九十了,我比他还小八岁啊。所以叫“白首穷经”,穷就是尽了。读到头了。那我不算晚,不算老。我比伏生,我小八岁。

下联,“青云得路”,我平步青云,我出头了。我当状元了。我八十二了。可是我才比姜太公姜子牙我才大两岁嘛。这楹联都很有意思。

解说:楹联不仅受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喜欢。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是喜闻乐见。人们从楹联当中,可以丰富知识,品味文化,陶冶情操。而做联的快慢、好坏,也就成为判断一个人的才情学问,思维力与创造力到底如何的重要标准。当然,楹联的撰写,确实需要下一番工夫。传统的读书人,一般都要经过长期的熏陶与锻炼,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对联高手。可是在清代,一位幼童却因为对联又快又好,而在入楹联史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楹联典故之三,因联誉神童。

孙丹林:据说,清代末年,湖北有个名士。叫做李仕彬。湖北名士李仕彬。他从小聪颖好学。因为做联做得非常快,做得非常好,被人称作神童。有一年,李仕彬的父亲背着他,大年初一,给李仕彬的先生,老师,拜年去。仕彬的老师从屋里迎出来,一看自己非常喜欢的那个小学生,小孩子,趴在他父亲的背上,身上还穿着天脸色的缎子棉袄。他老师一笑,出了一个对联的上句。说“三尺天蓝缎”,小仕彬一听,这不是老师又在考我吗?连忙从他父亲的北后爬下来了,站好,一边给老师作揖拜年,一边口里答道“五味地黄丸。”这小孩厉害啊。“三尺天蓝缎,五味地黄丸。”答得非常好。老师没吭声。未置可否。没表态。就引领着李仕彬父子进了内室,书房。他老师又指着书案上一盏烛灯。老师又出了一个上句“火烛冲天亮,文光射斗。”小仕彬一听,立刻从怀里头掏出他随身携带有一支爆竹。举起爆竹,“惊爆地响,怒气迎霄。”这回老师才点点头。可是老师略加思索,又出了一个上句,出了一个上联,这个联就比较刁了。

上联是这样出的。“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它长啊。很难。这小仕彬就开始眨眼了,一边眨眼,一边四处观望。一下看到佛龛上面,有一面鼓。小仕彬立刻跑上前去,抓起鼓锤,“咚”,敲了一下。回答道,“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你不是为乾坤增色吗?我是替天地扬威。这老师非常高兴。喜极。马上把小仕彬抱在怀里,连连称赞,神童。真是神童。

解说:楹联典故之四,楹联免竹笞。

孙丹林:无独有偶。这古代有这样神童,我们现代,也有这样的神童。那就是著名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大诗人,郭沫若先生。郭沫若小时候,才思敏捷。也是对对子的高手。他和一群孩子,从师于一个私塾教师的门下。有一天,这群孩子趁老师出外喝喜酒的工夫,这几个小孩,到附近一家寺院。一座寺院去偷桃吃去。后来,老师发现了这件事之后,很生气啊。手里拿着竹板子。昨天的事儿都有谁?都谁去了?那群孩子谁能自告奋勇,说我,谁也没吭声,老师一看这不是法儿,亮出竹板,这样吧,我给你们出一个上联,你们当中如果有谁把这个下联对上,那昨天的事就算作罢。下不为例。可米要回答不上这个下联,谁也跑不了挨这一顿板子。这老师这上联是这样出的。“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我问你是谁,你们不是谁也不说吗?那我这么问,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这孩子们连紧张再害怕,是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了。

这个时候,郭沫若,少年的郭沫若腾一下站起来了。说,“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联不仅对得好,气势也很大啊。少小之年,就肯定地说,“他年攀桂”,攀登的攀,桂,传说中月宫当中的树,桂树。蟾宫也是月亮,月宫。“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老师也是同样大喜了。那众生,这些孩子们也因为郭沫若很奇妙,很敏捷地回答了一副对的下联,而免遭一顿竹板子吧。

解说:春联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因为它很好地展现了书法艺术,满足了中国人的审美要求。因为,我们称春联为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品,也不为过。可是身为“书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亲手书写的一副春联,却出人意料地遭到人们的冷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楹联与书法。

孙丹林:春联,你必然要用毛笔去书写。它展示的不仅是楹联本身的内涵,不仅是楹联本身的文化,尤其是加上书法。精湛的书法。更使得春联成为一种十分独特的综合艺术品。我国书法在世界上,独标旗帜。

我国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大家非常熟悉。书法艺术精湛,被称作“书圣”。有一年,他为自己家,撰写了一副春联。这春联内容是这样的。“春风、春雨、春色。”下联“新年、新月、新景。”写得也挺明亮。挺喜庆。王羲之就让人把他自己撰写的这副春联贴到自家大门口去了。可是楹联贴出去之后,纸浆未干,被人揭走了。王羲之知道之后,那没有办法,再写一副吧。这副写的是,“莺啼百里,燕语南邻。”写得也很好。很好的一个春色图的画面。写完了之后,又让人贴到自家大门口,这副联和上次一样,没等纸浆干了,又被人揭走了。回来又告诉王羲之了。王羲之其实他不仅书法艺术精湛,也是满腹文章。博学多才。大家都知道,他曾经亲自撰写了《兰亭集序》。那真是书文双壁,天下至宝。《兰亭集序》的内容,就是这个序已经被收入现行的中学教材。那书法就更不用说了,他那书法作品,被称作是“天下第一行书”。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曾经把《兰亭集序》的真迹带入皇陵。

王羲之一看不行了,还得再写一副。于是他就又写一副春联,又让人把春联挂到大门外。这次没有人再去揭了。那么王羲之到底写的是一副什么样的春联呢?人们为什么这次就不再去揭了呢?咱们下次再说。
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3:1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2-24 13:21 编辑

第2讲  楹联的故事(中)

解说:楹联是一种,中国独有的特殊文学样式。也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它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华夏民族。春联作为楹联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更是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可是,身为“书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亲手书写的一副春联,却出人意料地遭到人们的冷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锦州市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孙丹林,继续做客《百家讲坛》

孙丹林:我们在讲到楹联艺术和书法艺术密切相关的时候,曾经说,王羲之几次为自己家撰写春联,可是春联贴出去之后呢,几次都被人揭走了。最后,王羲之就又写了一副春联。而这次写完春联,挂在了大门口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去揭了。王羲之这次写的春联,是什么内容呢?大家为什么就再也不去揭了呢?

原来,王羲之这次所写的春联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联贴上以后,那众人一看,它不吉利,晦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谁其要这个联呢。这就是没有人再揭的原因。其实,上几次,王羲之将春联写好之后,人们趁着纸浆未干,把它揭走,意在珍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珍藏他的书法作品。这次,大家不用了。

王羲之一看,再没人揭了。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就让他的儿子,把这副联的下半截接续补成了。下半联写的是什么?是“今朝至”,和“昨夜行”。那么联起来读呢,是“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说是“福无双至”,你看今天它就来了。喜事多多。说是“祸不单行”,可是晦气、不幸、灾祸昨夜都没有了。大年初一第一天,从现在开始,都是大吉大利。所以从这副联都中可以看出,这副春联可以看出一个什么特点呢?上下联的联意,并不是一而贯之地继续发展。而是联意在中间,发生了突转的变化。转折的变化。这在楹联做法中,叫做急转联。叫做急转联。

说到急转联,在楹联史上也有许多故事。明朝的重臣,崇祯年间的重臣,洪承畴,他喜欢书法。喜欢楹联。而且他自己认为,他对皇上忠诚,可以做楷模。他是忠臣的样板。所以他曾经为自己撰了一副联。是什么呢?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副联写得挺好。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也很凝重。可是,洪承畴,大家都知道,最后还是降清了。他降清之后,有一个人,为了抨击洪承畴,揭露洪承畴,讽刺洪承畴,于是在上联和下联的结尾,各加一个字。上联加一个“矣”。下联加了一个“乎”字。这个“矣”和“乎”,都是文言文中的助词。上联那个“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表示完结,肯定的“了”。下联那个“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语气助词“吗”。“你好吗”那个“吗”。那么如果连起来读这上下联,我们用现代汉语来跟大家说。就是“君恩深似海了,臣节重如山吗?”妙。极大的讽刺。这就是急转联的妙用。

解说:楹联中的实用联,内容极其丰富,用途极其广泛。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认识,因人、因时、因地、因情、因事,而自由地阐发对客观事物、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的认识与理解。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能。那么,实用联,到底有哪些类型呢?每一种实用联的作用,又是如何的呢?

孙丹林:我们举几个实用联的例子。比如在庭宇联中的宫廷联。就是皇宫用联。

解说:实用联之一,宫廷联。

孙丹林:皇宫用联,它有特点。一般措联人,通过措联人对联语的书写,能够看出皇宫联,往往是气势恢宏。很大气。词语要么是华丽的,要么是十分凝重的。皇宫用联嘛。而且,大体上,可以看出撰联人,对社稷平安长久的一种希望。或者是撰联人对执政人,必须庇佑黎民苍生的一种警策。或者是对自己执政的风格,永葆长治久安的理想追求等等意向,来通过楹联表现出来。

北京故宫有一副联,这个联是这么写的。“以仁义为巢,凤仪阿阁。”“与谈人和机,象拱宸居”这联是什么意思?“阿”就是大。“阁”,楼阁。大的就是宫苑,皇宫庭院。凤凰和大象,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人们把这两种作为吉祥物。有凤凰临顾。那个“拱”,“拱”是环绕。有大象环绕。这是大吉大祥啊。这副联是被称作“千古一帝”的康熙皇上所撰。我们再欣赏一下,以仁义为巢,凤仪阿阁。与天人和机,象拱宸居。”写得高古宽放。大有帝王之风。就是希望,仁义执政,天人合一,来保证清王朝的长治久安。其实,自幼饱读儒家经典的康熙皇上,也深深懂得这一点。因此,在他执政过程中,果然是以仁主朝政,以义平天下。创建了康熙盛世。

再举一种,叫做咏史联。

解说:实用联之二,咏史联。

孙丹林:咏史联,就是把历史上的事件,或者人物写到联中。或者直接表达事件,或者是评价人物,都可以叫做咏史联。有一次我在看电视的时候,我看到出现一个秦始皇的画面。秦始皇,宽袍博袖,非常有气势。那是帝王的气势。我就想到历史上,种种的对秦始皇的评价。其中有一条是穷兵黩武。好打仗。可是,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秦始皇,姑且加双音好的“穷兵黩武”,怎么能够平定天下而后,结束战国七雄。战乱的局面呢?所以呢,我看到了这些,想到了这些,我措了一个联的上句。秦始皇,黩武穷兵,鞭挥万里长城横北御。因为他强差万民之众,修筑万里长城。其实据史书上记载,也使匈奴退却。他的功绩,秦始皇黩武穷兵,鞭挥万里长城横北御。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秦始皇的帝国形象。同样历史上的帝王,另一个形象,和他就造成了鲜明对照。是谁呢?于是,下联我又这样写。

“李后主”。秦始皇,李后主。“多愁善感,泪洒一江春水向东流。”两个地方,两种形象。秦始皇用那种帝王的胸怀和胆略,统一了全中国。而南朝后主李煜,是因为小家子气。多愁善感,所以到头来做了阶下囚,也只能是“泪洒一江春水向东流。”让他的帝王史,他的帝王梦,连同历史一起,“泪洒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说:和珅,被称之为清朝第一贪官。他生于公元1750年,从25岁开始,就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和喜爱。到他四十九岁,被嘉庆皇帝赐死,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和珅敛财无数。根据后来的统计,和珅的全部家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所谓“和珅扳倒,嘉庆吃饱”,指的就是和珅富可敌国。他的家产足以使嘉庆皇帝,大大地缓解财政压力,舒舒服服地坐稳位置。可是,嘉庆皇帝,可以毫不费力地杀掉和珅,却对和珅府里的一样东西不敢下手,这会是什么缘故呢?

孙丹林:还有一种联,叫故事联。

解说:实用联之三,故事联。

孙丹林:故事联,那就是把古代也好,当今发生的也好,很有趣,或者很有意义的故事,把它撰成楹联。这叫故事联。在北京的恭亲王府。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和珅的府第,有一个故事。就是说,大贪官和珅,他贪污受贿。鲸吞财物。他们家的家产富可敌国,这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了。乾隆他能不知道。他也知道。他是知道了。但没有查处他。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乾隆皇上认为,资产尽入一家,收回来也比较方便。先搁你那儿放着呗,那不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吗?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确实,据传说,乾隆皇上和和珅,有着非同一般的十分特殊的,甚至是很微妙的关系。因此,乾隆皇上不愿意在他执政期间,处置和珅。而是把他留给下一任皇上,让他处理。历史上也果然。

嘉庆皇上登基不到一个星期就处死了和珅。就开始查抄和府。在查抄和府过程中,金银珠宝,那该收回来的都收回来了。但是就发现一样东西,什么呢?康熙爷亲笔御书的一个大富字。看见了,收不了。为什么呢?那和珅是很聪明的,他是棋先一招,预知自己难逃大限。所以,他也想到了,财物无所谓,但是康熙大帝亲手书写的这个大“福”字,它就是庇佑我家世代子孙的福源。幸福的源头,福源。这我得保存。他有招,他请风水先生在他家里头看了一下,找了一处,正好和金銮殿可以同在一脉上的地方,修了一座假山。康熙写的这个大“福”字,就嵌裱在这个假山洞中的一块石壁上。洞口外头有一个二龙戏珠的塑像,来屏蔽在洞口之外。所以查抄的人到这儿一看,这不好办。回禀嘉庆皇上,皇上和众大臣,也都知道了,意识到了,这和龙脉相连。你要是毁了它,毁了这块石壁,不好办了。所以作罢。

至今恭亲王府我们去看,还在那儿。当然这是民间戏说了。不过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有人就把这个故事,撰了一副这样的联。说“嘉庆爷抄和府,难收一圣书宝。大学士,”就是和珅,“匿福源”,“匿”,“藏匿”那个“匿”。巧借二龙戏珠。这是所说的故事。

还有一种联,叫谐趣联。

解说:实用联之四,谐趣联。

孙丹林:这种联突出特征,就是觉得很有意思。很有**。不一定说,在揭示什么道理,它和其他联不一样,是一种消遣性的。闲联,谐趣联。但是,楹联史上,也有许许多多关于谐趣联的故事,为什么?做这种联,至少可以锻炼自己遣词造句的工夫。说到这儿,我再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我有一个朋友,在十几年前,几年前,我说的事儿是十几年前了。有一天他给我送了一副联的上句,上联。并且说这个联,我已经征求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人了。没整出来。即使整出来几副下联,我看勉勉强强对不上。你看,孙老师你能给我琢磨琢磨吗?一般的联我对得比较快,但是这副联,下了工夫。一个时辰。用了一个时辰。俩小时。因为真难对。他这个联,上联怎么说的?是“坐北朝南,右邑老将翻《左传》”。整个联他上联用的全是方位词,坐北朝南,还得是右邑。“右邑老将”,还得翻《左传》。《左传》还得是一本书,比较难。

最后,我这样给他对的。“承前启后,东土少僧话《西游》。”坐北朝南,承前启后。右邑老将,东土少僧。翻《左传》,话《西游》。所以这个楹联做起来,我们一方面是学习,欣赏古人的名联。一方面自己可以学做一点楹联。

解说:我国楹联史上,留下了大量内容丰富,立意精巧的名联名对。这些名联名对带给后人极大的审美享受,也成为后人鉴赏学习的范例。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创作出好的楹联呢?创作楹联会有什么秘诀吗?

孙丹林:我们赏读古人名人的楹联,确实是一种享受。而我们自己,去学做楹联,却又中有许多甘苦。那么,一副好的楹联,到底需要什么条件?怎么能写出一副好联呢?首先必须是眼中有物。

解说:楹联创作方法之一,眼中有物,耳聪目明。

孙丹林:其实,夸哪个孩子聪明,什么叫聪明?是耳聪目明。这样的人是聪明。所以要想写好东西,第一是眼中有物。没有东西,那就难为无米之炊了。当然,眼中有物,还要心中有动。

解说:楹联创作方法之二,心中有动,广泛联想。

孙丹林:你光看见了,视而不见,看见那东西,什么也没想,那什么也做不出来。所以,就我们觉得要做一副好联,还得要充分去联想,广泛去联想。这里有个小故事。

北宋大诗人、文学家、苏东坡,和他的朋友黄山谷,在松树下面下围棋。一边下棋一边饮酒。忽然,从松树上就落下了一颗松子。松果,掉到棋盘上了。苏东坡手拈起那松子,笑着对黄山谷说,我有一联,你要能在三招之内,你如果要对不上,罚你三杯酒。

苏东坡的一个上联是什么呢?是“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山谷这时候正举个棋子,想往下按呢。一听这话,一抬头,旁边有一棵大柳树,柳树旁有一个老翁,在那儿钓鱼呢。黄山谷立刻口出这样一个下联。是“柳旁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因为那个黄山谷他看见柳树旁边,有一个人,在那里头钓鱼。他就自然联想到和围棋相对的事物,那就是垂钓。他看见了柳丝,一下就想到,钓鱼线那钓丝,所以就是“柳旁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不仅十分工整,其实看出思维敏捷,他联想的速度十分快。就是思维敏捷的表现。

在这一点上,我也有体会。有一年我到庐山去,在庐山我看见了唐代诗仙李白咏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个地方。我到那儿去了。我这一看旁边那也是古松参天。有的古松都是四五百年了。松针满目。这副联是我当时脱口而出做成的。

我措了一副什么联呢?是“玉瀑三千丈,非太白皓发。苍松五百年,乃彭祖青须。”彭祖,彭祖是谁呀?是传说颛顼的玄孙。颛顼呢?是三皇五帝五帝之一。传说中那彭老祖,活了七百六十七岁。也又说彭老祖活了八百多岁。那么如果彭老祖活了八百岁,当时是白发、白须,白髯的话,他在五百岁的时候,不正是青须吗?(所以)做楹联,除了修炼、斟酌、眼中有物,还应该富于联想。

再有,其实楹联这种文学,主要也是字词的文学。就看你用字,遣词造句。所以一定要在这上,狠下工夫。它不仅仅是上下联,应该对得桥华的问题。从整体上说,使自己所创作的楹联,富有一个深邃的意境,从而耐人寻味。

解说:楹联创作方法之三,遣词造句,创造意境。

孙丹林:江西省南昌市,有一座被称作“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楼。滕王阁。这座楼,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在到洪州去做刺史的时候建造的。唐朝的洪州,就是现在的南昌。后来李元婴被封为滕王。这座楼就被称作滕王阁了。有一个回州牧阎伯屿。他在这里主政的时候,重新修建了滕王阁。修改好之后他大摆筵宴。遍请文人墨客。要给滕王阁作序。其实,这个时候有一位少年,他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当时他很小,是个孩子。因为他父亲调任,他前去探望。宴中,阎伯屿果然请所有的人作序,可是谁也没做出来。惟有少年王勃作出了一篇《滕王阁序》。文章一出,举座皆惊。

当中有这样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这副联做得好,就好在小小的王勃,能够把别人没看,或者视而不见的事物,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并且赋予色彩。赋予动感。从而通过这一副联形成了一幅十分大气,真巧,富有画面感的这一幅画面。因此,这副联,一千多年来,久传不衰,成为千古名联。2004年我到了南昌,十分有幸地一览滕王阁风采。欣赏了这副千古名联。我当时是即情即景,颇受感动。于是也附了一副联。我这副联是这样写的。“千载腾阁,秋水汤汤流古韵。百言名序,长天浩浩荡回声。”当我学做这副联的时候,身上燃烧着**。心中荡漾着感动。这里是一千年前,一位少年在众多的文人墨客前,咏唱心声,显露才华的地方。这里,又是让如今的炎黄子孙,百感交集,啧啧赞叹的名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可是无论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无论是低吟,还是高唱。他们都是在历史的回音壁中,发出那遥远,但是清晰的回声。

我们民族,灿烂多姿的历史,有当年的落霞孤鹜明证。我们祖国的丰富多彩,悠远深邃的文化,有今天的长天秋水证明。

因此,我觉得,我们赏做名联,自己创作楹联,不仅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还可以使我们在欣赏和创作中,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我们祖国悠远丰富的传统文化。从而,来提高我们的现实生活品位。丰富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可以一代又一代地永远不尖端地去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趣谈楹联的意义。谢谢各位。
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3:2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2-24 13:26 编辑

第3讲  楹联的故事(下)

解说:在上两集节目中,我们知道了楹联分为两种。以锥是实用联,为平时所用。另一种是春联,当然是春节专用了。在春联创作中,人们为了突出节日气氛,经常采用一种急转联的做法。所谓急转联,就是对联在中间发生突转,意思发生明显变化。形成一种惊奇突变的艺术效果。在我国历史上,除了上集提到的王羲之的“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样的急转联外,还有不少人,是写急转联的高手。他们,又是谁呢?在这些人身上,又会演绎怎样的春联的故事呢?锦州市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孙丹林,做客《百家讲坛》。

孙丹林:我们上两集说到,晋代的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曾写了两副联。给自己家写了两副春联。可是刚补贴得上就被人揭走了,刚贴上就被人揭走了。可是百姓们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后来,王羲之没有办法了。就写了一副急转联。急转联张挂出去之后,没人再揭了。王羲之当年贴的就是急转联。在中国楹联史上,写急转联屡见不鲜。而且有很多高手。明代大学士解缙。从小就是写急转联的高手。这一年春节,他的父亲告诉解缙,说今年春节的春联,你写吧。解缙答应了。我写吧。

恰巧解缙家的对门,有一片郁郁青青的竹子。竹林长得好。小解缙就非常喜欢那竹子。喜欢竹林。竹子,气节崇高,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有气节的人都喜欢竹子。而且松、竹、梅,岁寒三友,经常在春联当中,它们就直接入联了。也是喜庆,也好。所以小解缙,就错了一副这样的联。叫“门对千枝竹,家藏万卷书。”挺好的一副联。可是,这副联贴出去之后,竹林的主人生气了。心眼不宽敞。这竹林的主人心想,你这不是成心拿我做的比称的吗?我们家外尖中空的竹子,你们家饱藏的都是诗书。说怎么回事啊?这是。我让你们对千根竹,他一生气,就带领家人,把这片竹子砍了。砍了,我看你还对什么千枝竹。解缙一看这种情况,马上回家拿了两小块红纸。各写(一)个字。一个写“短”。一个写了“长”。接下来这联语就变了。

“对千枝竹短,家藏万卷书长。”也挺好,这联。联贴上之后,那竹林的主人更来气了。这不没完吗?这不盯上我,要拿我说十二码?你这门对千枝竹已经没有了,你还整个千枝竹短。你家本来就藏万卷书了,完了还长。非常生气。所以,又带家人,我也回我给你去根。把这片竹林连根刨掉。根都刨了。我这回还看你拿竹子说什么事儿?小解缙一看,哎呀,拍了拍脑管,又拿了两小块红纸,分别写了一个什么呢?一个是写了一个“无”字,“有无”的“无”。一个是写了“有”。这样一来,原来的五言对,就变成七言对了。就是每一联七个字。“门对千枝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看来,我们要写好对联,除了要注意遣词造句的问题,还真得大动脑筋,这里还真有学问,真有智气。

解说:除了解缙的故事,关于春联的传说,举不胜举。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因写春联而留下佳话。被后人津津乐道。但是,春联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用红纸写春联?中间又有什么故事呢?很多人知之甚少。我们还是寻古觅踪。探寻一下春联的渊源。

春联在中国楹联中,可以单独划分一类。这是因为,春联是应时而做。春节专用。过了春节,那就不是春联了。是普通楹联当中的实用联。因此,古往今来,从官员到百姓,都十分重视春联。一大年了。怎么也得图个喜庆,而且还为来年讨个吉利。因此,在民间,百姓们把撰写和张挂春联,当做迎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至今在民间里,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也是顺口溜吧。说是“二十三供灶仙,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磨粘谷,二十六割肥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上香斗”。你看这个顺口溜,就把百姓,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三十的活动,基本说出来了。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过小年,那就必须先是供灶仙,灶仙,灶王爷。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天天过日子,生火做饭。一大年到了,你不能慢待灶王爷。所以先供灶王爷。给灶王爷供的贡品是什么呢?灶台。又叫小锅白糖。这个糖有俩特点。一个是特甜,一个是特黏。就是要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别说人间坏话。所以灶王爷画像的两边,还有一副联,叫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二十三。

二十四做什么呢?写大字。就是这一天开始写春联了。家家户户买大红纸。自己能写的自己写,自己不能写的,求别人代笔。二十四这一天写大字。那么,为什么非要用红纸去写春联呢?为什么用红纸呢?原来,传说那“年”是一头怪兽,经常为害民间。所以百姓怎么办呢?“年”一来的时候,“年”一到了,就用火,烧起火来,用红色的火焰,吓退怪兽。这怪兽还真怕这红火,火一勺起来,一看到红色火焰,掉头就跑。以后老百姓每到“年”来了,那就挂上红色的春联。上面写上消灾接福的话。其实,这仅仅是使用红纸写春联,仅仅是原因之一。关于年的故事。第二个原因是什么?第二个原因就涉及到春联的起源。

其实古代,把春联称作桃符。据《皇朝岁时杂记》中说,桃符之制,以桃木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下书祝词及祷语,岁旦则更之。”什么意思呢?就是所说的桃符,是用一块二三尺长的桃木板,上面再画上神像,下面写上祝词,祈祝的话,这叫桃符。那么为什么非得用桃木板呢?桃木板上面画的神像,神像是画谁呢?据《山海经》当中说,上古时期,有兄弟两个人,一个叫做神荼。一个叫做郁垒。这哥俩都是神仙。这哥俩,神仙哥俩。还非常愿意为民除害。他们住在哪里呢?就住在度朔山大桃树下面。每天就看着恶鬼。只要恶鬼一出来,这哥俩就用苇索,用苇子编成的绳子,把鬼捉拿起来,然后以虎饲之。把他们喂**。这老百姓知道了。原来神荼和郁垒,这哥俩,他能保佑我们。他能捉妖降怪。于是,老百姓以后,就用桃木板,上面画上神荼和郁垒的画像,下面再写几句,祈祝平安的话。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联了。但是,我们现在挂的红纸做的春联,是什么开始的呢?是公元964年。这是我国的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这年过得挺高兴。所以初一之前,他就让他的部下辛寅逊。翰林大学士。写一副祝词。辛寅逊写完之后,拿给孟昶一看,孟昶没相中。没相中,于是孟昶自己做了一副对联。那就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孟昶自己做的。这就是我国在楹联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解说:蜀国有一个国王叫孟昶。(下人):报,报告国王,春节到了,又该贴桃符了。(孟)不不不,今年咱们换一个花样,我来写两句吉祥话。“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联挺有创意吧。

据记载,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孙丹林:乾隆年间的大学士,纪晓岚。纪昀,纪晓岚,有过这个记载。楹帖始于桃符,春联,以蜀孟昶“长春”一词最古。可见,孟昶的这副春联,是我国第一副春联。是最早的一副春联,距今已经有1042年了。

解说:一年又一年,岁岁年年。辞旧岁、迎新春,由于历代大力提倡,春联已经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人们贴春联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而那些历经岁月的传统春联,依然历久弥新。源远流长。一直到现在,还是经典中的经典。

孙丹林:传统的春联,里面内容丰富。为什么呢?就是传统春联,它在选择春联题材上非常广泛。天地山川,花草树木,都可以入联。因此,写得十分生活。有生活气息。迎春。要写出迎春的气息。所以我们可以欣赏欣赏几副传统的春联。看看它都有什么特点。

比如“昨夜春风才入户,今朝杨柳半垂堤。”写得好。其实春联主要写什么呢?写迎春的心情。迎春的景象。主要是这个。这副联基本写出来了。你看春风真是神奇呀。昨夜才入户,今天早上一起来,郁郁葱葱。满目春机,一派盎然。好,写春联的目的达到了。你再看这一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传统对联,传统春联。有人没觉得这有什么?不一定现在我们还极力主张,还挂它。我们今天拿出来分析,是我们学习它,这个联有什么特点呢?首先,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十分准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时间变化。岁月交替。揭示了时间变化。有过年气氛了,天增岁月人增寿了。下联就像传统的我国劳动人民对新生活充满了企盼,充满了憧憬一样,说“春满乾坤福满门。”满乾坤是春气荡漾。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怎样一种和乐的景象。

再举一副,比如说“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这副联本身就是富有诗意的一副联。“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素来有好客的习惯。尤其,逢年过节,更有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造访、拜年这样的习气。是一个好传统。那么这副对联的主人,我们通过连语看出,十分好客。他愿意别人到他家里来。而且,一早就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故意用了一种十分美的艺术手法说,“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你说说,凡是上他们家串门的客人,谁看这副联,谁能不心生喜悦?所以我就觉得,欣赏我们传统的春联,主要目的,还是增加我们的知识。能够学做一些自己撰写一些春联。

解说:关于春联,王安石有诗说,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春联是一年一换,每一年都要贴新的。别看春联小,学问可不少。遣词造句处处要讲究。唐代诗人贾岛曾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叹。就是说,用词用字反复推敲,写春联也是如此。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和联语,哪一个不是作者为安一个字,耐得半霄寒的斟酌,而得出的好诗、好句呢。而蕴涵着祝福和吉祥的春联,它的创作更是不同寻常。那么,我们怎么创作春联呢?

孙丹林:作为楹联的创作来说,就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创意。

什么是创意?就是新意。创作楹联的新意。王安石都说,最把新桃换旧符。那个春联得一年一换,可是你写的春联老也不变,你看我们到街上看,卖的一些春联,不是发大财,就是财大发啊。没啥新意。结果整的是千篇一律。万户一联。那联挂它有啥用啊?没用。所以就不如,我们学习一点,创作春联的知识。结合我们的体会,我们的特点,年、月、家、事业等诸多方面的特点,我们自己来创作楹联。不是更好吗?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

1984年咱们中央电视台春节征联当中有几副入选作品。我看了,非常好。其中有一副联是这么写的。“十里春风长安两路,千年晓月永定一桥。”它好在哪儿呢?开始说十里春风,这就有了迎春的意思了。十里春风。当然是它这个句子也是从旁人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演化出来的。注意是“长安两路”。我们首都,东西长安大街,举世闻名。所以这个句子,就等于点出了首都,它象征着首都。而首都又代表全国。北京不代表全国吗?这就意味这什么呢?这副联呢?你北京春意融融,全国也是春风待荡啊。这样一来,好一幅充满生机的神州春意图,尽在这八个字之中。写得好。

还有更妙的下联。下联,又根据上联的意境,写出了《千年晓月永定一桥》。永定桥也是北京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典型景物。而且长安和永定,都有长安久治,久治长安的意思含义就很明显了,过年了,要是长安久治的话,祖国万岁呗。好。而且,它这个措词,春是一年之始,晓还是一天的开初。更好了。所以这副联,确实是立意既深,立意又新。确确实实是一副浑然天成的好对,好联。

再说一个,立意出新的。立意就是你的想法,和别人想法不一样。能有一点新东西。这是立意出新。宋代画院在考学生时候,出了这样一道题。给他出了什么题呢?说“深山藏古寺。”就五个字。深山藏古寺。画吧。让考生就根据这五个字画。画的真是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就有一个考生,独辟蹊径。他先是着力去画了层峦叠嶂的深山。层峦叠嶂。然后,古木参天,大树。然后,是很细,又曲折蜿蜒的羊肠小道。有两个和尚,抬着水,正向画面深处,根本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远去。行了。一笔都没画古寺,古寺一笔没画,但是这个创意是新的。寺庙之古,所藏之深,人家这画面,画得非常好。所以我们学习创作楹联,也应该要有新的立意。

第二,还应该构思巧妙一点。其实构思和立意有时候很难掰扯得特别禽畜。本来嘛,你有了好的立意,你就得想法,怎么才能把我的立意,体现出来呢?就必然要想一系列的,能够适应你的立意的格局啊。套路啊。这就是构思。

我们再分析一副联。改革可兴邦,蜀犬何须吠日。开放非媚外,杞人焉再忧天。这是今年我在网上看到的这副联。写得也不错。这副联好在哪儿呢?是好在上下两副联,用后半截两个成语,很好地起到了接应和应对上下联前半部分的作用。就拿上联来说吧。上联它第一句话说,“改革可兴邦。”所以下联是个什么?“蜀犬吠日”。说的是什么呢?说过去蜀中,也就是四川那一带,常年阴天。放晴的时候都很少,更不用说日头出来。所以,太阳一出来,一群狗就冲着太阳叫。这个成语是比喻少见多怪的意思。那么下联它还是用了一个成语。是什么呢?杞人忧天的成语。说古代周朝的时候,杞县有一个人,他总是害怕哪一天天塌下来。总是害怕天塌下来。所以他就觉得天塌下来怎么办?无可跻身。最后废寝食而死。这个成语又比喻,对某事做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那么这一联,上下联的意思就清楚了。

说“改革可兴邦”,那你蜀犬,你还何必大惊小怪呢?而且,开放不是媚外。你就别做杞人忧天了。这个意思挺好。所以我说这副联写得好,主要好在这儿。但是回过头来看,咱们毕竟是讲的是春联。春联要突出喜庆。就因为这副联,虽然意思很好,但是后半截都是以批判和批评为主。就显得喜庆味不足。作为春联来说,是喜庆味不足。

第三,写好春联,用词要工。用词工整的工。它至少含有两个意思。这个工,第一,就是我已经说出来了,要工整。对联,对联突出了一个对字。上下联之间要对。联中的字和字,词和词,音和音,意和意,都要对。这是对联。所以,写对联工是第一。工整。第二这个工,还有善于的意思。擅长的意思。比如工于心计的工不就是善于吗?善于心计。所以我们写对联必须工于词巧。善于用词。怎么才能做到善于用词?近代的一位学者,叫陶明浚他说了,用词下字有四法。一,贵乎响,二贵乎立。三贵乎切,四贵乎精。贵乎响是怎么回事?就是你用这个字,十分明亮。在音韵上读来琅琅上口。尤其做联更重要。一读起来特别别扭,特别绕嘴,这样的字少用。第二,贵乎立。立是什么呢?立,就是秀美。你的词要讲究,联语讲究秀美一些。讲究秀美。第三,是切,切是什么?切,就是准确、妥贴。我们写春联的时候,练习自己技法,基本功的时候,你能不能是,最好用惟一一个词,别的词不可替代地使用到联语当中,这就成了。这联就能做得非常好。最后是贵乎精。精是指什么呢?精纯传神。你用这个字,或者你用这个词,抒情则情深。喻理则理至。那行。遣词造句上,你就颇得其中三味了。今天呢,我就贸然地把我做的这副联拿出来,说本着班门弄斧,而用其反意求教于各位大方之家。如果哪块有什么毛病,我们再共同切磋。

今年这副春联我是这样写的。“天鸡初去,红冠抖起新生面。”下联呢?“地羊复回,金尾摇来好春光。”这副联我愿意,为什么要拿它,我愿意把我当时构思的过程,跟大家汇报。我就临来之前让我拿出一副联。我就想做什么联呢?是应该有一点,岁月交替的辞旧迎新的这种传统味。所以就用天鸡初去,这很好。鸡年要走了。

可是,来年是狗年。你说我觉得狗,狗、犬,搁什么都不好听。我这个时候我就搜寻我的记忆仓库,反正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和我出差的时候,听人说过,狗叫地羊,狗的又名叫地羊。这回我知道了,狗的名字很多。狗、犬、还叫什么?还叫黄耳。黄色的黄,耳朵的耳,为啥叫黄耳。是传说魏晋时期,陆机养活一条狗,管它叫黄耳,以后黄耳就是狗了。还有叫韩卢。这也是狗的名字。还有就是地羊。地羊就是狗的代称。是民间的又一称法。我在哪儿找到根据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犬,齐人名地羊。所以,就是天鸡初去,地羊复回。可以了。复回,又重复。十二属相老是循环的。所以天鸡初去,地羊复回。那么上联说“红冠抖起新生面。”鸡,红冠啊,抖起新生面。你想,鸡年这一面,2005年是咱们第十个五年计划结束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结束了,还没有新面貌吗?还没有新气象吗?没有新生面?那么地羊复回,狗年来了。怎么办呢?“金尾摇来好春光。”无限春光在前面。十一个五年计划又开始了。尤其这个措词当中我就觉得,我个人体会,红冠抖起和金尾摇来,一个抖一个摇,还恰恰是分别是鸡和狗的典型动作。一个抖起新面貌,一个摇来好春光。还有一点,恰好我们国家,我们祖国这个地图,这个形状,就跟鸡的形状差不多。所以用红冠抖起新生面,来比喻祖国,又有新面貌,新生面。就显着更贴切,更自然一些。

我觉得我们春联,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热爱它。那么最好是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你如果这个都不讲,没人提。明儿就是太阳一出来,我家发大财。这也叫春联吗?不行,这个不行。所以我有在这里,奉劝大家,希望各位,能够多写一点东西。多学习一点东西。

最后,我送给朋友们一副新春贺联。祝各位“家家和美享福寿,事事吉祥传子孙。”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7 19:19 , Processed in 0.03921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