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盂县楹联文化源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30 19:2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敌大眼睛 于 2015-10-30 19:29 编辑

来源:阳泉楹联艺术网
坐着:孙林泽
===============================================


对联“形对意联”,伴随着律诗和骈文的偶句发展而来,形成了上下两行语句对仗而表达同一主题的对联,从而把汉字形音义易于形成对偶的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以其兼具文学性、实用性和谐趣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活动的各种场景与民间习俗。最早见于北宋乾德二年由后蜀主孟昶题写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第一副春联,以此题“桃符”为肇始,作为民俗逐渐向民间领域拓展,至宋代推广而用楹柱。对联俗称对子,体现了对联的民俗性;雅号楹联,则体现了它的实用性。对联文体所具有的对仗协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易懂易记的特点,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2006年5月20日,“楹联习俗”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考诸盂县楹联文化古今源流,应与全国楹联文化的全面拓展密切相关。据刘太品先生在《实用楹联手册》序言中说:“进入明代之后,在桃符上题春联渐渐被在红纸上写春联所代替,从而更加促进了春联习俗在全社会的普及”,“实用楹联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习俗之中,成为民间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出版于万历年间的《万宝全书》和《万用正宗》都有专门的实用楹联的章节”。
盂县历史人文底蕴丰厚,为“二程”讲学兴道之境,山西进士之乡,文人雅士廉吏儒官之吟诗撰联,颇多行家里手与传世之作,自撰自书,联墨双馨,刊刻悬挂于庙宇厅堂。明代代表人物盂县东关人史文焕,字涵华,号还朴,明万历二十六年(1561)考中进士,因政绩卓著,擢升陕西关内道,后任四川左布政使,朝廷嘉奖其廉正,赐蟒袍玉带,进阶从一品荣禄大夫,吏部赠其一联:

介节一庭霜雪;
壮猷万里金汤。

史翁著有《矜生录》、《警心浅言》等书,他为藏山文子祠撰联并书,木刻悬挂于文子祠正门。联曰;

赵氏长延,死难存孤,百年获礼士尊贤之报;
盂民永赖,弥菑捍患,万世荷忠臣孝子之功。

藏山因春秋时期藏匿“赵氏孤儿”而名扬天下,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藏山所彰显的忠义精神既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华,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以桃园弑君之恶名强加于上卿赵盾,致使赵家被满门抄斩,唯赵盾之孙赵武即赵氏孤儿在其父好友程婴的舍子相救下才得以幸存,后潜逃于盂县藏山藏匿达十五个春秋。于是山以史传,史以文传,载入史册,千古流芳。史文焕先生上述这副对联,就是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与忠义文化深刻的挖掘,且“词语对仗”,“声律协调”,堪称典范。晋盂藏山为藏孤救赵忠义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楹联文化蕴藏丰厚的发源地,源远流长,历代骚人墨客无不游览藏山,也不无吟咏书写诗联,藏“宝藏”于深山。史文焕先生连同他为距藏山不远处的“七机岩”撰书的下联,使之如龙华河的“源头活水”,由此发源而向前奔流。

殿宇辉煌,人杰地灵千古迹;
神功浩荡,民安物阜万家春。

明代乐平(今山西昔阳)人乔宇,字希大,号白岩,成化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善诗文,著有《乔庄简公集》。为藏山祭祀程婴、公孙杵臼二义士的“报恩祠”题写的《游藏山诗》诗中之联:

存孤事重功何伟;
食报恩深祀不空。

此外,选自诗集的联语还有明代苏州人,曾任左参政之职的祝颢为藏山“程厚士祠”、“公孙厚士祠”题的“临危独任存孤责;后死徐图敌忾功”、“排难巧为存赵计;舍身终遂立孤谋”,明代弘治壬子(1492)授陕西渭南令、后升任德州知州的盂县籍人士高岱《藏山庙》诗中“抱主心悬秋日赤;捐躯血染晓枫红”、《藏山灵境》诗中“气节棱棱凌晓月;精魂耿耿贯晴空”,还有明代万历三十二年,任盂县知县的成安人蔡可行《藏山》诗中的联句“正气薄天何尔尔;精忠贯日自夫夫”等。这里要探讨的问题是,并非所有的诗中的联语都可以拿出来单独当作对联使用,因为律诗的颔联与颈联毕竟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便有的联语具有一定的独立的意义,可以这样来“借花献佛”,应当说也是权宜之计而已。对联作为早已从诗中脱颖而出的独立文体,完全可以自行单独编撰,长短与句式再不受律诗的约束,风格多种多样,完全可以运用自如,随心所心所欲而不逾矩矣。因而其应用范围就更加宽阔,表现手法也就更加灵活而宽泛。即如盂县明代楹联文化,就从庙宇拓展到了宗祠、墓葬等。宗祠联最早见于县城北关阎氏老宅祠堂。阎氏始祖阎潭为淅江苏州人,进士出身,致仕后迁居盂县北关。祠堂联曰:

发轫始苏州,辖交趾守常山,特赐进士门第;
迁乔依傍寨,际春霜感秋露,追慕孝子家风。

再如本县辛庄村施氏宗祠联:

长发其祥祖宗德;
永锡尔类子孙功。

墓葬联则较早见于本县柴庄村赵氏祖茔:

水秀山明,巽巳盘龙来结局;
云蒸霞蔚,庚辛鸣凤喜当朝。

再如佚名挽李长者墓联:

变窟为龛,丕显明时新制作;
易土以石,尚存唐世旧基痕。

李长者,即李宾,号玄通。据传为唐代皇族,于晚年寓居盂县山林间岩洞内著《华严经合论》,时有双鹤集其前,后称为双鹤山。明、清两代《盂县志》皆曰:“李宾山上有福佑泉,内有长者墓”。此联为后人挽之,虽不详,抑或比上联还要在先。“李宾释经”被认为是“盂县十大历史文化名片”之一。余不才,为之撰联曰:

李氏宗师,鹤伴栖居留圣境;
宾山净土,松陪注释诵佛经。

之前,并分别为位于盂县西烟镇上文村的张士贵墓与位于西潘乡潘家汇村的潘美墓撰联,二者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联曰:

唐名将,祖上文,赫赫战功标史册;
封勋国,谥都督,皇皇德业荫昭陵。

宋代功臣铭史册,偏戏里蒙冤,长眠故里太师墓;
潘家世代谱宗族,况民间享誉,永伴高桐文物碑。

                 (二)
楹联适应民俗的需要应运而生,又借助于最高行政领导者的钟爱而得以推广,从后蜀主孟昶到明、清皇帝的亲手撰书,事实上起到了“龙头”的引领作用,以实用楹联为主体的各种类别的楹联,到清代应用更加广泛,各个地方各个时期的各种楹联书籍的编辑出版,亦不下一千多种。盂县当时楹联文化情势亦然,本县籍或外籍寓居盂邑的文人雅士撰写了大量流传于世的名联,就中以明清之际的成就卓著的学者傅山先生,对于盂县诗联文化的影响更为广泛而深远。傅山(1607—1684),又名真山,字靑主,又字侨山,号石道人、朱衣道人等。明末清初山西阳曲县西村(今属太原市北郊区)人。著名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联家。编著有《荀子评注》、《霜红龛集》、《傅山全书》等四十卷传世。在中国楹联学会编选的《清联三百副》一书中,笫一副便是傅山先生的题“太原云陶洞”联赫然在目: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云陶洞”为明亡后傅山隐居之所,位于太原晋祠。上下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呈现“竹雨、松风、琴韵”和“茶烟、梧月、书声”,却不用动词或连词串接,可与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表现手法相媲美,并兼有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遗响,然情调各有千秋。此联则以幽雅闲适之意境,渲染遗世独立之情,超然不俗,颇为感人。傅山先生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先后四次旅居盂县,在盂县广交贤达,遍游山水,题咏颇多,尤以楹联遍传。
题藏山赵氏孤儿联:

赵文千载享血食;
盂方三日荐馨香。

题盂县小横沟村玉皇庙联:

唯只里钱儿买不得;
尽他们簿子记来明。

题盂县双鹤山李宾著述《华严经》遗迹联:

帘疏悬日月;
地僻远红尘。

一钩帘幕红尘这;
半榻琴书白昼长。

坐向一龛,钟韵轻飘松外月;
经讽五夜,炉烟细袅岭头云。

傅山先生长期的多次流寓盂县,视盂县为第二故乡,其诗联作品的内容从各个方面和不同角度弘扬了盂县忠义文化。先生为县城“万益成”当铺题联“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便蕴涵忠义文化而外延到晋商的诚信经营。他与同时代盂县城东关人张洎结交甚笃,曾以诗酬唱,二人为县城东门即迎晖门外关帝庙合撰长联:

书绝骨气丈夫,劣史难良史亦难,纵使瞽臣腐令等笔,状不出傀儡千般腕误,且漫嘲陈寿;
服真血气汉子,正人挚奸人同挚,无论切指涅背诸公,信得过淋漓一点心折,先须问魏瞒。

张洎亦为关帝庙撰联:

天上日,人中心,痛发两言后,虽当天老人枯,羲掌常留曩代赤;
薇为毛,石作骨,挺生一块间,便使薇穷石裂,墨魂同守故乡情。”

傅山先生不畏艰辛,翻山涉水,深入盂县民间,寻访朋友,撰写诗联,盂县多处留下墨宝。他骑毛驴去盂县西北部距县城百余里的山村牛郎湾,探访名士霍尧成,为该村青龙寺文昌殿题写对联:

休负才华,岂浪容锦怀墨液;
若能孝友,便许吞丹篆灵文。

为青尤寺大王殿撰联:   

赖有藏山俨畴昔,寒云不动;
幡然卞室到而今,霖雨偏多。

为何氏撰书联:

树德维滋,问子时时手卷;
颐光用喜,柯孙栩栩含饴。

为县城北关村傅氏祖居题赠楹联:

堂中有客堪栖凤;
沼内藏鱼能化龙。等等。上述联墨撰书,连同他为藏山文子殿题写的“名山显位”、为北关郑氏家族题写的“畏热堂”等牌匾,都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笔者拜读先贤诗联,弄斧敬献一联曰:

青主诗文书画,学者哲人,修养山前堪仰止;
朱衣金石杏林,穷经明道,才华名下领风骚。

本县籍的儒官廉吏者们,作诗撰联,绵延傅山文脉,贴近盂县人文与自然景观,自成乡土流派。武全文(1620—1692),字藏夫,号石庵,清代西小坪村人。顺治丁亥(1647)中进士,历任知县、布政司参政等职。康熙壬申(1692)卒于乡,终年七十三岁。著作有《旷观园诗集》、《旷观园文集》、《藏山纪事》、《武氏家学汇编》等书。题藏山二联为:

泉通玉水玲珑碎;
月照珠崖碧落空。

巍峨岀地非为地;
险峻如天未是天。

武承谟,清代东关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曾任无锡县令,为政亲民,其联影响颇大。著有诗文集《尚志堂诗草》、《逸溪堂稿》、《客窗质语》等。为无锡县衙与知府撰联如下:

日照月临,天有难逃之眼;
民穷财尽,地无可剥之皮。

视民如伤,锡邑苍生皆我子;
修己以敬,东林前辈是吾师。

罔违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田嵩年,字季高,号梦琴,乾隆戊申年(1788)生于北关村,进士,官至顺天府(今北京市),著有《遁翁苦口吟》等书,为水神山烈女寺题联:

水抱山环,看槛外松涛万派;
鸟啼花落,认潭心月魄三更。

此外,还有的如张汝济为小横沟村玉皇庙撰联:

佛是石头,点头处何多说法;
石头是佛,成佛后自尔忘言。

张秉彝为藏山宝纱厅撰联:

灵境天开,乳洞泉声,解作祥云密雨;
精忠独矢,石蟠松响,常留正气雄风。

孔传忠为藏山梳洗楼撰联:

幽洞雨声入圣域;
上池水面见天心。

王锡光为芝山观音庙撰联:

翠黛缕龙纹,谁辨朝来雨色;
鸿涛翻鹿尾,宜听午后风声。

王敦伦为芝山观音庙撰联:

求儿求女,惟仗你良心一点;
宜子宜孙,难逃我慧眼重观。”等等。都是题写各地庙宇的传世联作,还有更多的佚名联。如:

清城如来殿联

自观自在自在自观观观自在;
如见如来如来如见见见如来。

南河南村关帝庙联

史官拟议曰矜,误矣,视吴魏诸人原如无物;
后世尊崇为帝,敢乎,观春秋大义还是汉臣。

盂县县衙大堂联

头上有白云青天,怎敢贪赃枉法,不留些子孙地步;
胸中怀黎民众生,断然扶正祛邪,只求得正大光明。

清联木刻牌匾于县文化馆保存完好的,有东园村“三义庙”联,署乾隆壬子,现珍藏于县文化馆。联曰:

会盟聚义胜同胞,兄及弟龙飞虎变;
协力同心擎大宝,君和臣地久天长。

                (三)
对于由清代到民国乃至现代的盂县芝角村的楹联文化之源流,应当重彩浓抹,加以回顾与展望。该村始祖王仁美于明洪武二年由直隶平山县迁到盂县,迄今五百余年。据王氏族谱记载,从明朝中期考中第一个秀才起,至清代计考取进士3人,举人20人,贡生16人,秀才173人,其中任翰林院检讨,知州、知县、省考官、学正、教谕、训导、诰封奉政大夫等官职者甚众,如果说盂县进士居历代山西之首,芝角村则名列盂县前茅,故有佚名联赞曰:

十二登科四进士;
百八生员两翰林。

芝角村被誉为盂县“楹联文化村”,窃以为名至实归,当之无愧。这是因为本村有本县颇负文化盛名的儒官王氏家族,这个家族又以王珻先生领先,占领了当时盂县乡村楹联文化的一片高地。王珻(1670——1742),字石承,又字韫辉,号石和,清康熙四十四年中乙酉科举人,第二年为丙戍科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加一级三朝国史馆纂修官。雍正二年,被聘为太原晋阳书院山长。王珻以古文见长,号称“北方才子”,主要著作有《韫辉真稿》、《石和文集》和《四书文稿》。先拜读下面两联:

芝角翰林院府第联

春风杨柳鸣金马;
晴雪梅花照玉堂。

藏山文子祠正殿联
勋名汗简策,读来尽是靑光,怪得翠柏苍松,藏山不改千年绿;
忠义炳乾坤,积久都成赤气,试看巉岩峭壁,返照犹留一片红。

第一联从上联春天的杨柳发出的风声如嘶鸣的金马,到下联十冬腊月雪后天晴梅花映照华堂,写出了翰林院府第的勃勃生机和典雅华美。第二联为长联,上联写藏孤救赵的功勋名节铭刻于由竹简编缀而成的史册,读起来依然呈现一派绿色,也就难怪苍松翠柏,使藏山保留着千百年的葱绿;下联颂扬忠心与义气彪炳于天地之间,年长日久化作红色的云气,不信看看巉岩峭壁,那藏山十景之一的“日落晚照”犹如保留着一片红色。此联将颂扬忠义文化的深远立意融入藏山自然景观之中,使人宛若在游观藏山风景之中,感受到忠义文化的薰陶。两联词语形对意联,声律协调,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堪为典范。文翰书香登第,儒官国粹传家。王老先生之子王锡光,字潜章,甲午科举人,曾任四川隆昌县知县,直隶泸州知州,本村有他为王氏宗祠撰联留存:

不必溯晋派唐支,只此间孙子绳绳十余世;
且慢说清箱乌巷,就这里本源历历几多年。

为族人王占瀛撰联

驱涛涌澜,文章悉自苦中炼就;
纪鼎铭钟,事业须从心上磨成。

芝角山紫柏龙神庙联

翠黛缕龙纹,谁辨朝来雨色;
鸿涛翻鹿尾,宜听午后风声。

芝角村生于晚清而成长于民国的族人王占瀛先生,继以生于建国前而成长于新中国的王述尧先生,可谓芝角楹联文化的不同时期的“领班人”,前者温文儒雅,经商撰联,联墨合璧,为自身在县城经营的“功成钰”、“醴泉涌”、“义成功”等商号撰嵌名联:

功能过人业精会计;
成立由己学理金融。

涌益多财通三晋;
泉源有水达五湖。

千秋义气追管鲍;
两世成功羡陈雷”等。

后者为人师表,从教师到校长,培育栋梁之才多多。他酷爱书法,联墨双馨,为重修落成的南山文昌阁撰联:

座南山,笔点青云,蓄千秋灵秀;
朝北岭,光开紫极,耀万世文明。

还为本村族人多才多艺的王贵先生撰挽联

悲哉,一生行善事,爱妻惜子,仁朋义友,顾亲慰戚解邻愁,帮叔助侄排里忧,家家受惠。如此好人,苍天无眼,竞狠心急召骑鲸去;
痛也,千古留芳名,博古通今,能诗善文,建塔护松修文阁,访户察碑续家谱,事事关心。这般才子,族人有情,却无力挽留化鹤归。

纵观芝角村的楹联文化发展的境况,在王氏家族达到的高度之后,一度显现一定的回落,应视为符合事物波浪式地发展的一般规律,且与一定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现代的芝角人的思想境界必定会不愧对祖先,更着眼未来,在全县人民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的进程中,抓住机遇,光前裕后,知难而进,走在前列,创建新时代的芝角“中国楹联文化村”和充满活力与魅力校园“中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迎着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曙光,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打造人民满意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的新人,让新一代的芝角人重新登上“北方才子”的高度,“座南山笔点青云”焉。对于如此美好愿景,笔者试撰两联,以表衷心的祝愿耳:

国粹皇皇,文化名村传世代;
文风浩浩,家族高第写春秋。

联教夯基,兰芝馥郁田园美;
国学出众,头角峥嵘俊彦多。

(四)
话说回来。民国期间,盂县的楹联文化跟进全国,还是有所发展的。“六科九举两进士;一辈五县四教官”,这副用数量组合的对联,是盂县泥河村李氏祠堂联。本村以李氏家族大院古建筑群落为标志,其书香门第必然薰陶吟诗楹联高手脱颖而出,李嵉龄先生便是一位廉吏中的联家。李嵉龄别号大佛山人,生于1897年,1918年夏,任隰县知事9年,继任解县知事2年。后任职省财政厅、民政厅科长、秘书等。1933年夏在家乡创办盂县第一所女子小学,任校长。1947年去世,享年76岁。他一生勤俭自律,爱民廉政,自题隰县知县居室联为“颜渊居陋巷;子游宰武城。”自题厨室联为“舍鱼而去熊掌;割稷焉用牛刀”,题隰县衙门办公室,百事可做;不戒有五等徒刑,千元罚金”。再欣赏题县衙门两联:

但有余暇勤尔业;
莫因小事入吾门。

我本不会作官,只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凭这点良心,积些公德;
你们何需告状,深考虑争不如忍,忍不如让,省几文铜钱,过好光景。

题隰州“小西天”无量殿联:
因有果,果有因,有因有果,种甚因,结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题“小西天”半云轩联:
说说笑笑,息息喘喘,吃杯茶再去;
上上下下,游游转转,无个事请来。

题大雄宝殿联:
此是西天,不是西天,免得水火兵戎盗贼一切灾难;
愿生净土,谁生净土,请问现在过去未来三世诸佛。

文如其人,联志其事。对照而今反腐倡廉,李翁亦不愧为“明镜高悬”。他在调离隰县时,百姓扶老携幼,倾城涕泣相送,并为之在鼓楼下竖功德碑,上刻一联“功歌来慕;德感去思。”他在解县任职方两年多,为民造福,深受百姓感戴,离任回乡,全县数千人送行至城东五里之外,李翁婉言谢绝丰厚的礼品,只收了一把民众签名的“万民伞”,作为对自己的勉励与鞭策。李翁是泥河村的骄傲,也是盂县人民的骄傲,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们的克星。笔者不胜感慨,为前辈撰拙联献上:

竖一座青碑,千秋镌刻清廉史;
流两行墨韵,百姓萦怀父母官。

在此期间,为本县楹联文化的作出较大贡献的,还有大横沟村人杨生春先生。杨翁字晋阳,一生教书育人,为民行医解疾。他为本族牌楼厅堂撰联多副,如:

珠树好栖千岁鹤;
玉阶先发一枝春。

诚守四知遵道德;
心存五伦重家庭。

春风庭护菩提树;
荫玉堂开富贵花。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杨生春在大贤乡第十中心小学任教时,除向学生讲解对联知识的“对课”外,广泛收集盂县各地传世楹联,结集专著成书,曰《分类楹联大全》,此书系手抄本,有待整理出版,兹举书中的无名氏联数副:

题高神山天子庙联

登山漫悼遗钟恨;
谒庙犹钦死国忠。

藏山文子祠联
在昔藏山留一线;
于今俎豆报千秋。

祠建仇犹,恩施万姓;
敕封翊化,血食千秋。

程子岩丰乐寺联

斯文在兹,山为生色;
大贤所过,人仰遗风。

杖履记来游,想当年洙泗传薪,霁月光风瞻气象;
门墙曾入梦,欣此日伊洛重绪,高山流水爇香芸。

大横沟关帝庙联

赤面表赤心,赤兔马半世常蹅赤地;
青史对青灯,青龙刀一生不愧青天。

方山文子庙联

生为良臣,殁为明神,伏祈牖比编氓,忠主孝亲,同心敌忾,绥靖灾氛,于千万年恒戴弭兵之德;
非其子孙,即其黎庶,更愿申兹灵口,风调雨顺,竭力耕田,咏歌醴化,合十九群咸安聚族于斯。

民国年间,在盂县当县长的稷山县人王堉昌先生,也是一位“联”官。本人在50年前读盂县师范的时候,“恰同学少年”第一次上高城山春游,就在半山腰的一个大岩龛壁上拜读到王县长的一首绝句,真个叫人大开“诗眼”。现在虽然能寻觅到他的诗联不多,但他的“领军”作用依然山高水长,将永远流传于史册。他为县城“署仙楼”题二联甚为典雅:

四面云山城廓外;
万家灯火画图中。

蓬岛长春,一楼杨柳;
桃园胜景,半部春秋。

县城有“联”官,“联”俗遍民间。编纂《盂县楹联》期间,经盂县文联主席崔亮云、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侯宏亮等联友深入实地调查收集,以盂县东部地区的牛村镇、仙人乡、北下庄乡等盂县“东乡”为例,从清末至民国初年,民间刊刻于街门石柱上的楹联如镶嵌明珠,熠熠闪光。如马峪村侯秉谦街门联:

锡性自宜锡爵;
兴道乃克兴家。”

山北村王存斌故居门联

绎丝纶于梅阁;
绍世相之槐堂。

仙人村高永碧故居门联

守身如执玉;
积德胜遗金。

獐儿坪村武铁海故居门联

绵世泽莫如为善;
振家声还是读书。

东木口村李建龙街门柱石联

有天皆化日;
无地不春风。

交口村胡林俊街门石柱联

孝友一家政;
诗书百世宗。

洞沟村刘宝中街门柱石联

琴书延岁月;
耕钓任风光。

小岩沟村李成和故居门联

诸葛风规绵世泽;
诗书事业振家声。

白家庄村石牌楼联

何谓义方,忠厚以衍家传,勤俭以守本分;
别无阴骘,愚居不欺暗室,憨直不负初心。”等等,大有“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之势矣。

                 (五)
及至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里,虽然盂县如同全国的情状,楹联习俗被视为封建文化而受到冷落,但有一位少年有识之士奋勇当先,从县内到县外为诗联拼搏,终于登上传承国粹的大雅之堂,他就是当代中国联坛十老、中国楹联学会顾问赵云峰先生。赵云峰,原名文龙,以字行。号借阴、恒斋、联海泛舟馆主等。1924年7月3日(农历甲子年六月初二日)生于原籍山西省盂县北关下河。汉族, 出身书香世家, 祖父赵敦彝, 系前清秀才, 伯父继久,父亲俊三, 均雅好文事, 兼擅理财。赵云峰自幼聪颖, 三岁就开始识字, 过目不忘, 极受长辈钟爱。曾受业于当代名师赵甸侯夫子门下, 少年时期就曾以“未得三餐饱,何曾一枕安!”一联描述当时人民的苦况及“金瓯何日补?惆怅独登楼!”忧国忧民的诗句名噪一时,被誉为爱国少年才子。已故清末秀才著名书法家、上海文史馆员苏局仙老先生曾写诗称赞他的楹联是:“楹联千百副,副副可蜚声”。当代文学巨匠茅盾沈雁冰先生也写信称赞他的诗词才华:“云峰先生,大作诗词,均极隽永清新,甚佩!甚佩!沈雁冰”。
五十年代起, 赵云峰先生在教育界工作数十年, 曾任教师、教导主任和校长等职, 曾写过一首《秉烛吟》抒发执教情怀, 可谓桃李满天下。在教学工作期间, 爱好并钻研世界语而自学成才,造诣很深。八十年代,中宣部和教育部曾联署下达在全国推广世界语的指示,赵云峰先生被借调到中共山西省委山宣传部协助推广世界语的全面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他编著了《世界语自学入门》,除先在《山西科技报》连载并结集出版外,并在太原电台开播教学,后来四川省也借去播讲。随后又成立山西省世界语协会和太原市世界语协会,同时在迎泽公园建立起 “友谊亭”。赵云峰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名誉理事,终身会员。1984年起,赵老同郭华荣与常江先生等筹组中国楹联学会并创办《对联》杂志,从创刊到现在,20多年来,他一直担任“终审”这一职务。由于赵老酷爱国学,因而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活动,被特聘为中国国学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
赵云峰先生投身教育,为人师表而诲人不倦,博览群书而学识渊博。他在教学和工作之余,雅好颇多,多才多艺,德高望重。其治学严谨,涉猎广泛,诸如诗词、文赋、书法、楹联、天文、世界语等等,都取得卓著成就,令人钦敬。从事教育工作与楹联事业70多年,工作曾经多次受到表彰,作品亦曾多次获奖。如“绸可云罗,布堪火浣;瑞臻百福,蚨集千祥”一联, 在北京举办的“京华老字号海内外有奖征联”活动中,无可争议地一举夺冠。此外,他还在《团结报》、《羊城晚报》等单位举办的征联活动中荣获大奖。他年届遐龄而笔耕不辍,妙构颇丰。如题太原《文瀛湖三曲桥》联:“曲尺丈清流,小桥三曲;弯弓横碧落,新月一弯”, 清词丽句, 妙趣横生。早在六十年代,应邀为省文史馆撰写一副嵌字楹联,经刘永德先生书法悬挂,八十年代,还为省文史馆审定整理新老馆员诗作,结集《晋馆诗选》出版,再由刘永德先生题签书名。
“云作彩笺题妙对;峰为玉笔写佳联”。这是一位联友为赵老题赠的嵌名联,十分贴切而富有文采。数十年来,赵老撰写 “副副可蜚声”的对联几千副,主持和担纲全国性的征联评比数十次,几乎每年都要主评几次赛事。由于赵老学识渊博,爱好广泛,因而社会兼职颇多。除中国国学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外,还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馆员、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全国联坛十老、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山西日报《对联》杂志终审、太原市楹联艺术家协会顾问、太原诗词协会顾问、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名誉理事、山西省世界语协会会长、山西省孔学会首届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十几项职务。主要著述有《隐芝轩漫钞》、《松涛集》、《太原市园林名胜楹联》、《世界语自学入门》、《恒斋日记》等。他的名字和事迹被分别载入《中华对联大辞典》、《中国对联宝典》、《当代对联艺术家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华诗词家风采录》、《国学艺术大典藏》、《山西文史.盂县文史集览》、《晋盂现代名人谱》、《盂县志.人物编》等大型辞书、《中国对联集成.阳泉卷》共四编,专辟“联坛十老赵云峰”一编。
赵老诗词楹联作品著述颇丰且影响深远,兹列举题藏山祠联数例:

题藏山祠山门

世上达人皆鹤寿;
山间胜景在朝暾。

落日熔金欣入画;
流霞缀景贵因时。

古庙扬辉因日驻;
名山溢彩待霞飞。

   此联为木刻悬挂于正门柱,并入选《中华名胜对联大典》。

正殿
钦哉义士孤藏,诚合松筠诚节烈;
果否吉人天相,半搜史籍半传奇。

八义祠
节烈一堂存古道;
忠贞八义仰高风。

报恩殿
舍身取真义;
报徳以成仁。

戏台
聊凭玉轸评功罪;
好借金徽鉴古今。

笏峰亭
横空岀世方成笏;
浴德澡身始作峰。

去天一握犹存地;
拔地千寻欲补天。

双三角亭
琴徽调白雪;
樽酒酌红霞。

四角重檐碑亭
玉襄盛举斯铭玉;
华颂新猷在振华。

高山仰止端无止;
景行思齐信可齐。

赵老在他撰写的对联作品中,内容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得知故乡盂县水神拓展景观,发展旅游事业,欣然命笔,为之撰联数副:

山门联
胜地喜重来,最堪赏、钟磬声声,亭台处处;
甘泉欣共饮,更难忘、云霞灿灿,杨柳依依。

水神山烈女祠
遍游天下名山,似此神山有几?
齐赞世间淑女,如斯烈女无多。

捞儿泉
广结善缘,好藉灵泉求子嗣;
勤修正果,常将惠泽润心田。

报国寺大雄宝殿
曰佛、曰仙、曰圣、曰贤,热血满腔匡社稷;
斯人、斯事、斯时、斯地,长虹贯日薄云天。

笔者作为赵老同乡的后学,怀着仰慕之情,撰数敬献:

十老云峰松写寿;
两行联苑塔依星。

云起九旬添鹤寿;
峰高百二等松龄;

云涌文思,联海泛舟拾贝;
峰连龙脉,晋祠悬瓮挥毫。

双百文坛翰墨兴,传承国粹;
重阳艺苑椿萱茂,仰赖寿星。

赫然载入中国对联集成《盂县卷》的,还有康金声教授的劝学、励志联。康老系本县清城村人,曾任山西大学文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专著有《汉赋纵横》、《田园诗注析》、《温子升集笺校全译》、《王绩集编年校注》、《元明清曲》、《金元辞赋论略》、《山西文学大系》(第一卷),曾参编国家古籍整理“八五”计划重点项目、《历代辞赋总汇》以及《辞赋大辞典》、《历代山水辞赋鉴赏辞典》等。还主编国家古籍整理“九五”计划重点项目《金辽全诗》以及《三晋文化世家》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诗集《梦翼心琴》和《金声文集》。其劝学、励志联举例如下:

学艺求精期水到;
投师涉远欲炉青。

春光永在新诗里;
美梦常留笑靥中。

学问渊深缘刻苦;
钱财淡泊是精明。

富贵荣名心本淡;
诗骚审美血常浓。

然而,本人本应为康翁撰写的寿联,却因数年前的意外而变为令人十分痛惜的挽联:

永吐金声,名师学府培高足;
长留玉韵,大著文坛励后昆。

(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承国粹的源头在群众之中。上世纪70年代后期,诗联逐渐改变被视而不见的状况而发扬光大,特别是在1976年清明节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活动,诗联撼动人心,犹如波澜起伏,强有力地冲破了民间单纯地保留的春联与婚联的习俗,使楹联文化回归到本来的包罗万象的应用范围。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楹联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迅速复苏,全面铺开。盂县将楹联文化纳入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始于1985年元宵节群众性的有奖对对联活动。这项活动由县文化馆组织,张兴文、李峻田、赵润生等积极筹办,年前征集出对,经评委整理择优采用,书写于写春联的红纸上,在元宵节前后三天于文化馆院内展示,参对者络绎不绝,比肩继踵,气氛甚浓。赛后及时评出等级奖,红纸书写悬挂于文化馆门前,联墨双馨,很受群众欢迎。1987年元旦起,盂县总工会由王其政、王墉等热心组织,也在全县职工当中开展了元宵节对对联活动,将征对的单联装订成册,发给职工,然后收回,进行总结评比和表彰奖励。这样连续进行十多年之后,盂县文联于2003年开始,与县报社联合,利用报纸刊登出对和应对,吸引了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参与活动,此举开启了在全县范围的征联活动,奠定了楹联文化继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这里要强调的,是作为民俗发端最早,应用最为普遍而又从未间断的春联。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始于“桃符”,作为我国人民的民俗,过年贴春联源远流长,流传古今,红遍神州大地。盂县城乡从明清贴春联起,至今长盛不衰,即便是新中国建立前的边远穷困人家,过年也要买一、两张红纸,请邻近会写毛笔字的文化人或教书先生书春,听老人传说实在无人能写,就在红纸上印个碗托印子也要贴。旧时内容都是写些现成的联语,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新中国成立后,书春贴春联的民俗更加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即便是遇上了“文革”的“破四旧”的冲击,也未能冲破“神荼”、“郁垒”们把守的“桃符”,只是内容多写毛主席的诗句,连“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都当作对联书写张贴。1985年《盂县报》复刊,从1986年迎春征联至今,每年都要刊登“征联启事”,于春节前夕副刊整版发出。起初由“联坛十老”、中国楹联学会顾问赵云峰先生审稿把关,并与中国楹联学会顾问郭华荣先生共同撰写春联,专家与群众性的楹联爱好者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本县以春联为主流的楹联文化的发展。以1988年为例,报社编辑部则收到春联859副,创历年最高纪录。
2005年12月,由中国联坛十老赵云峰、盂县文联主席崔亮云主编的中国对联集成《盂县楹联》一书出版发行。本书从近二百位作者的2600多副对联作品中,筛选出近1800副佳作入选。其内容包括对祖国和人民的歌颂,对人生与社会的感悟与体味,对盂县名胜景观和自然风貌的描绘等。在表现形式上则异彩纷呈,采用了回文、连珠、顶真、流水、绕口、嵌字、集句、谐音、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从而形成应用类别的多种多样,诸如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行业联、讽喻联、格言联、谐趣联等。正文后面附有王墉“新时期盂县征联活动纪实”、“仇犹联话”包括崔亮云的“傅山流寓盂县联话”、 “藏山雅游赏楹联”、“功歌三晋,联誉九州”等文章,除富有有关楹联文化的资料性与可读性外,并附有各种实用性很强的“对联知识”,使全书内容更加充盈。本书在2006年3月10日“盂县诗词楹联学会成立暨‘盂县楹联’首发式”会上,向全体会员50多人进行发放,受到全县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好评。

(七)
在中华诗词与中国楹联传统文化呈现一派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的鼓舞下,在盂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下,于2006年3月10日成立盂县诗词楹联学会,孙林泽任会长,王墉、许敏、杨府城、李富顺等几位同仁任副会长。县文联同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服务中心的采风创作活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也是县域文化奇葩绽放的肥沃土壤,因而在学会成立之初,便在秀水镇北庄村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风活动,继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学会与县第二中学师生进行了诗联创作与交流互动,孙林泽会长多次为师生登台对课,很受欢迎。继而2007年春,与县环保局进行了“蓝天碧水”工程采风活动, 2008年夏,与县林业局进行了“迎奥运、绿晋盂”采风活动,接着与县文体局进行了“庆奥运、迎国庆文体杯”诗联征集竞赛活动,2009年与秀水镇南村村支两委共同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孔子诞辰2560周年存相杯”诗联征集活动,2010年“五一”前夕,举办了“庆五一、贺世博盂县中小企业杯”采风活动,继而举办了“国土杯”诗联征集大赛活动。每次采风活动,都要求所有参加的会员,围绕活动主题,紧扣时代脉博,创作诗联作品,于《新盂县》报整版择优发表,或刊载于“藏山”杂志。学会会员为各种会议、纪念活动和各地牌楼、庙宇、景点及婚庆、哀挽撰联1000余副。不少作品转载全国各级报刊,对于围绕中心,文化强县,诗联先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圣天越杯”国内外征联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1000余位作者的3000余份联稿,聘请全国联坛十老、本县籍学者赵云峰担纲主评,大赛圆满成功。对于歌颂伟大祖国,宣传盂县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除了诗联学会组织活动外,还更多地参加了县文联统一组织的各种“走基层”采风活动。而除了采风活动,便是学会会员的作品研讨活动。全体会员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迎来了令人欣喜的丰收。会员作品除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并多有参赛作品获奖外,结集成书的有孙林泽编著的《晋盂诗联选粹》、《香苑集》,许敏的《沧海集》、侯水泉的《水泉集》、梁志达的《龙华吟草》、侯宏亮的《宏亮诗联集》,高良珍的《在田垅上的微笑》等十余部。之后,又出版许敏对联专集《联海拾贝》、王墉的诗集《仇犹吟》、李富顺的《耕云庐诗联选》等。期间,侯水泉、孙林泽的诗词在《中华诗词》、《长白山诗词》发表,孙林泽的论文《对联修辞初探》,入选第三届中国楹联论坛《对联修辞论文集》。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一周年之际,由孙林泽撰、杜成元书的“晋商诚信赢财富,媲宝藏能源永续;票号庄园誉古今,览神州会馆遍存”一联,参展并入选礼赞美丽中国“文扬杯”东西南北八省楹联书艺展大型作品集。
诗联队伍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由原来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70多人。原来没有女会员,发展到十几人。为了进一步加强会员的学习与交流,提高创作水平,学会为会员全年订报刊杂志35份,坚持每星期五由会长丶副会长轮值,接待会员,进行学习交流活动。2012年11月16日,正当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际,全体会员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盂县诗词楹联学会庆祝党的十八大朗诵会》,新闻媒体作了广泛报导,作品选登于《新盂县》报。

                  (八)
2013年5月20日,中共盂县县委办公室、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实施方案》的文件,并于6月3日在县委西二楼会议室召开盂县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动员大会,盂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创建领导组组长李春主持会议,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立君首先宣读了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文件,山西省和阳泉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赵望进先生、王惠卿女士、中国联坛十老赵云峰先生参会并先后讲话,盂县县委书记张玉斌作了重要的动员讲话,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党政领导和县诗词楹联学会全体会员23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场悬挂的巨幅红联为:

忠义兴邦,晋盂筑梦,共塑中楹文化县;
干群笃志,联墨燃情,高扬特色太行旗。

平定县楹联诗词学会与会长吴永胜、郊区文联副主席刘满成、平定县联友梁璞分别发来贺联:

一腔忠义,励志燃情,云天张翼开新境;
万里征程,扬清激浊,联海弄潮争上游。

对联古国,且凭对韵开文运;
联对盂山,更看联林兴雅风。

传承国粹,独领风骚,百卉争芳歌盛世;
高举联旗,再兴文苑,两行溢彩绽新花。

千年忠义地,集雅聚贤,笃志励行擎大纛;
几代对联人,敲平弄仄,光风霁月拓新程。

新闻记者郭晓君、刘德君亲临动员大会进行采访,以盂县召开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动员大会为题,分别于2013年6月5日《新盂县》、6月28日《中国楹联报》头版头条进行了及时的报导,强调盂县县委书记张玉斌从实施文化塑县的全局视角,要求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对照标准,形成合力,真抓实干,按照实施方安,早日达到创建目标,为本县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初员会后,县诗词楹联学会立即于6月5日下午召开会议,总结前段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了县城人民广场打造标志性的楹联文化广场的撰联任务,宣布开通《盂县诗词楹联网》,开设主要栏目有“学会概况”、“通知公告”、“组织机构”、“学会动态”、“作品展示”、“楹联知识”、“佳联欣赏”等,并在《新盂县》报、《藏山》杂志开辟专栏《诗联园地》。特别是高龄九旬的赵云峰先生除参加动员大会,忍着牙痛还即席发言且激动人心,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深远的影响。随即率先垂范,挥洒自如,又为家乡县城人民广场西面的大柱撰联四副(见附一《县城人民广场对联集锦》),又特意为另一楹联文化标志性工程建设的藏区撰大门联一副:

忠昭日月,义薄云天,藏山玉笏文源远;
烈炳古今,史垂竹帛,秀水金龙惠泽长。

位于滹沱河畔梁家寨乡的盂县古村落大汖,亟须保护与开发并重,发展旅游事业,吾亦为建设“中国楹联文化村”呼鼓,并在赵云峰老师为“布宫”画龙点睛的带动下,试撰对联20余副。赵老长联为:

古汖越千年,依旧石崖石径,石院石楼,更喜花香鸟语,飞瀑鸣泉,真不愧人间仙境;
石村方数里,犹存古庙古槐,古风古韵,占尽曙色岚光,依山傍水,好一个世外桃源。

向赵老师学习,笔者为古村落撰联如:

油画千秋,青山碧水融为汖;
石雕一座,玉宇琼楼化作宫。

佛现灵光,背刻古村留印记;
宫邀远客,门开新运组庄园。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塑县”战略,把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由中共盂县县委、盂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盂县县委宣传部承办,启了“大美盂县”书画楹联摄影大赛,面向海内外征稿。截至9月15日,共收到来自国内外305   位联友撰联参赛作品1117 副,经评委初评、中评与复评,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30名,并在网上公示后即行颁奖。继而结集出版发版,回馈入选作者。这是继“圣天越杯”之后又一次全国性的楹联赛事,与书画、摄影相结合,对于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宣传盂县精神,传播忠义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浪作用。

(于2013年11月22)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0:15 , Processed in 0.04707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