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3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楹联,温州文化的灿烂风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14 16:3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温州日报2012.03.22
作者:不详
========================================

今年2月22日,由市政协文史委、温州诗词楹联学会历时三年编辑而成的《温州历代楹联》一书首发。该书收录四千多副楹联,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欣赏价值。借着此书的发行,让我们走近温州楹联,回味楹联背后的悠悠往事。
楹联,温州文化的灿烂风景
2012-03-22
雁荡山名联“欲写龙湫难着笔 不游雁荡是虚生”。图片选自《温州历代楹联》
悬挂于温州市图书馆正门两旁的楹联是我市目前最大的对联。 陈翔 摄
楹联,言简意深,凝结诗的韵律,不仅给人带来文学上美的享受,而且背后蕴含的名人故事和文化遗存也颇富趣味,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雅俗共赏的文学奇葩。
温州府衙的父子廉政之联:
政惟求于民便
事皆可与人言
清代温州府衙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但有一副楹联却流传在民间,记录于史册。清代大学者梁章钜有本书叫《浪迹续谈》,其中说,温州旧府衙原来是宋代的建炎年间帝王驻跸的地方,建筑规模宏壮,为浙江省十一个府衙中最大。而府衙的楹柱上原没有对联,梁章钜的儿子梁恭辰任温州知府以后,在东客厅楹柱上书写了两句话:“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此联原是梁章钜在任湖北荆州知府时,写于客座之旁的。他的儿子也一直将此作为座右铭。
梁章钜(1775-1849),清代著名文学家,楹联大师,官至两江总督,一生显要。他精于对联创作,著有楹联史上重要著作《楹联丛话》等。晚年,他由当知府的儿子迎养于温州官署,遍游温州各地,热心诗文创作。
梁章钜是一位很有政治眼光的人,懂得为政的要义。上联“政惟求于民便”,告诉为政者要与民便利,而不是压制、管束、盘剥百姓,更不能中饱私囊。下联强调政务应该透明,什么事情都可以拿到阳光下晒,都可以对人讲。
梁章钜故去已有160多年,他所主张的以民为本和政务公开,让我们看到封建时代一位文人、官员的眼光和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后来,温州知府梁恭辰自己也撰了一联,让父亲看了认可后,揭其堂上,联曰:“要地寄一麾,须常念海山深阻;旧堂共千载,敢但希王谢风流。” 梁章钜评价儿子这副对联虽是平常之语,但让人警醒。
两百年来雁荡绝妙的广告语:
欲写龙湫难着笔
不游雁荡是虚生
一个景区,一方名胜,名人的诗作和文章对它的宣传作用很重要。而被清代著名书画家赵之谦称为“江南畸人,浙江小官”的江弢叔,仅用十四个字,就将雁荡山的形象突显出来了:“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人们说,这副楹联是最好的导游词,也是最好的广告语。
江弢叔(1818-1866),江苏吴县人。他是位苦命的诗人,一辈子只混上一个九品的差使。他在自挽联中这么评价自己的一生:“天赋清才不登上寿,诗追变雅自居古人。”当时任杭州知府的薛时雨是他的好友,在挽他的联中写道:“名士不宜官,频年笑傲湖山,只赢得两袖清风,一囊诗富;通才能损福,半世消磨贫病,最惨绝楼中月冷,掌上星孤。”两副挽联,就把江弢叔的穷塾师、小官吏、大诗家的一生总结了出来。
雁荡山从开山至今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墨客到此,留下无数诗词与楹联。但最能让雁荡山出名的除了徐霞客《雁荡山游记》之外,就是这位苦命诗人的楹联。他最初是为躲避太平军逃到温州,后来又任乐清翁垟的长林场盐课大使,他多次到雁荡游览,每一次的心情都有所不同,写了十多首诗。他对雁荡的景物洞察和描绘超出了景物本身,对雁荡的爱恋也是常人所不及,他甚至希望将雁荡山作为自己理想的安身立命之地,希望在雁荡的灵峰和大龙湫之下结庐居住。
蕴涵维新思想的景区楹联:
不分新旧惟求益
兼爱自他所谓公
在南雁东洞有座棣萼世辉楼,楼名是著名书法家郑孝胥题的字,楹联却是宋恕所题:“不分新旧惟求益;兼爱自他所谓公。” 这副楹联不是景区风光的描写,是宋恕对清末维新运动一种精辟见解,它既否定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反对“一切从西”,以“求益”来判别新旧事物中的可取与不可取,至今仍然绽放出真理的灿烂光辉。
宋恕(1862-1910),平阳县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被李鸿章夸为“海内奇才”,谭嗣同誉为“后王师”。那么,宋恕是在什么时候为南雁会文书院题联的呢?
东洞是南雁荡山景点最精华的部分,里边是一个天然的洞穴,外边重峦叠嶂,流水潺潺。这里曾是北宋末期理学家程颐的学生陈经邦、陈经正兄弟的读书处。但由于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平阳清末实业家陈少文出资重建会文书院。之后,陈少文又在会文书院门台外、东西华表峰间重建三间楼房,取名为“棣萼世辉楼”。棣萼乃兄弟之代称,以纪念经邦、经正兄弟。因此,南雁景区增添了文气,声名大振。许多名流纷至沓来,晚清太仆孙衣言和翰林孙锵鸣兄弟也曾应陈少文之邀到此游览,并各自为会文书院题写了楹联。其中,孙衣言的对联是取自他题会文书院的一首诗:“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道出了温州前辈们奋发读书的历史。
宋恕与陈少文是朋友,跟随岳父孙锵鸣多次到南雁游览,前后两次写下了《重建会文书院序》和《重建会文书院记》,记录陈少文修葺会文书院这件事并大加颂扬。
当时正值甲午战争失败,宋恕离开天津寓居上海,整理《六字课斋津谈》一书,托儒家和孔子之古,为变法维新纲领提供理论基础,“著书专为世界苦人立言”这一名言出于该书。此后在上海接触大批维新派人士,与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等维新派人士都有交往,逐渐成为上海维新派理论核心,其间曾起草影响历史的《光绪皇帝罪己诏》。这副楹联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就的。可以说,宋恕的对联,是他这个时期思想凝练成的名句。这十四个字,渗透着他的政见与理论纲领。后来,笔者在宋恕诗中发现有一联是赠与友人唐才常的,可与南雁的联句呼应:“平等规模新世界,大同事业古天民。”
地质科学家南延宗的自挽联:
三尺孤坟一片黄土,
在西湖也有乐趣
廿年事业一生成就,
掷东海未见余波
1950年,温籍著名地质学家南延宗先生在杭州曾经寄给好友殷维翰先生一副自挽的对联:“三尺孤坟一片黄土,在西湖也有乐趣;廿年事业一生成就,掷东海未见余波。”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此联竟成谶语。这联语写后的第二年他就生病故去,葬于杭州灵隐寺石人山南麓,年仅45岁。从1951年,距1931年他大学毕业,正好“廿年事业”,而卜墓杭州,赫然也应验了孤坟黄土“在西湖”。
南延宗(1907-1951)是乐清人,1943年他在中国广西首次发现铀矿。1950年发现钼矿、铈钇矿等重要矿藏,人们称他为中国铀矿地质的先驱。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地质科学家,而且富有才情。他的儿子南君亚也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是位地质学家,也是笔者的朋友。君亚先生告诉我说,他父亲到全国各地找矿很辛苦,但他以苦为乐,写了多首诗。如“千古风流蕴藉事,追随霞客欲成双”,把自己的野外勘探工作比作旅游,要当徐霞客第二,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2007年,市政协曾经为这位科学家举办百年诞辰纪念会,嫦娥奔月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来信,表达对南先生的敬重之情:“南延宗先生的丰功伟绩,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并为他撰写《南延宗与中国的原子弹》一文,披露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听闻南延宗先生曾于1943年在广西发现铀矿后,决定我国也要发展原子能的往事。他借用章士钊先生的话说:“南君虽已长往乎,当亦可以无遗憾了。”
沙孟海赠方介堪的寿联:
寿同金石固 气与霜天高
沙孟海先生是中国现代书法泰斗,方介堪先生是我们温州人,是当代篆刻大师。在方老八十大寿时,沙孟海写下了一副苍劲大字的寿联:“寿同金石固,气与霜天高。”
沙孟海与方介堪曾从学于吴昌硕、赵叔孺先生,也都在西泠印社任过社长和副社长,他们又同在文革中受到迫害。所以关系甚密,感情甚笃,书信往来稠密。
文化人交往淡如水,浓浓情深尽在诗书画中。方介堪先生曾经为沙老画了幅墨梅,并题诗:“待温春酒寿梅花,领略风光感年华。我亦狂吟还细嚼,与君同醉玉山斜。”沙老收到题了诗的画后很高兴,来函致谢:“悬之寒斋,盎然春气,萦绕房栊。弟曾在大作墨梅下拍一张照片,他日印出再奉赠。”可见沙老对介堪先生的尊敬与看重。
方介堪为沙老刻了不少的印,此间还有一个故事,沙老的夫人姓包,转达的人说错了,刻成了鲍字。后来沙老来信说:“承你为她治印,甚至多一鱼旁磨去重刻,非常对不起。”“赐镌三印见赠,大家风范,愚夫妇何幸如此,此三印各具风格,缪篆四字,今日已无人能为。寄到时适有一批写件要盖章,即钤之,增光不浅。”而后,沙老也很认真地写了“与平常字体稍异”的书法横卷赠予方介堪先生。
1987年,方介堪仙逝,沙老含悲写下了巨幅挽联:“邃学本仓沮,出手镌劖,早传玉篆高天下;宣芬到文献,究心真赝,还把金针度后生。”从沙老为方老八十大寿写寿联,到七年后为其写挽联,让人感慨,也留下一段珍贵的佳话。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7 17:03 , Processed in 0.03542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