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10531|回复: 1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对联暨联评欣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0 23:1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豆腐 于 2009-10-10 23:50 编辑

转自语文资源网(读书站)

================================

题鲁迅浮雕像

  郭沫若

  返国空余挂墓剑
  斫泥难觅运风斤


  此为1942年10月作者应杨亚宁之请为鲁迅石膏浮雕像而作。联后附言:”余与鲁迅素未谋面而时受其斥责,虽当时受之每有难忍之处,但今则求之而不可得矣。“三十年代前后,由于不了解

  鲁迅对革命的态度,思想上受教条、宗派主义的影响较深,创造社元老郭沫若曾数度攻击鲁迅,最突出的一次是1928年8月他用”杜荃“的笔名在《创造月刊》上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鲁迅不得已写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见《二心集》)予以驳斥,郭”受其斥责“当指此事。郭老虽未与鲁迅见面,但他能坚持真理、修正自己的错误。鲁迅逝世后,觉其言不啻药石,特别是他从鲁迅的革命言行中,重新认识了鲁迅,增添了对鲁迅敬仰之情。上联说,十年流亡归国,本想就从前的谬妄向他当面表示歉忱,如今已落了空。返国,作者于1928年2月下旬接受党的指示流亡日本,1937年7月27日秘密回国。空余,作者归国时,鲁迅已于1936年l。月19日逝世。挂墓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春秋时吴公子季札出使,路过徐国,徐国君主看中季札宝剑,想要又不肯开口,季札看出他的心意,决定送给他,但因出使的需要暂时没给,等到出使回来,徐君已死,于是把宝剑挂在墓旁树上,信守自己的初心。

  后来遂以”挂剑“表示对亡友的吊唁、追怀及信义。下联说,他不在世,自己身上有了缺点就很难找到像他那样严明的诤友了。斫泥,除去污泥、缺点。宋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诗:”我语真雕朽,君诗妙斫泥。“运风斤,《庄子.徐无鬼》载,有个郢地人鼻上沾了一滴泥点,薄如蝇翼,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削去泥点,那泥点削尽而鼻子未受一点损伤。后世就用”运风斤“比喻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或指大手笔。联语是流水对,上下句意思连贯,所用典故,十分贴切,充分表现了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坚持真理的崇高风格。  (商启予)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19:51 | 只看该作者
题《闻一多诗集》
  贺宗仪

  赏音乐绘画建筑三荚
  怀战士诗人学者一多

  上联论新诗格律。二十年代,闻一多为引新诗进入正轨,提倡建立新的诗歌格律,即视觉方面要具备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奏匀称和句的均齐),听觉方面应具备音乐的美(音节),三者以音节美为主,其他二者占比较次要的位置(见《诗的格律》)。有人评论,”他的实验直到现在还是最先进的考虑“。下联概括闻一多一生的历程。在”五四“早期,他是诗歌巨匠之一,写下大量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以后退入书斋,研究古籍,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抗战爆发,他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入民主运动的洪流,成为战士。联语既论诗,又评人,点面结合。下联嵌入”一多“与上联的”三美“相对,亦觉工巧贴切。  (蒋竹荪)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0:34 | 只看该作者
题不缠足会
  尼父传经,寸肤莫毁
  如来说法,两足最尊

  ”缠足“是一种旧时陋习。相传南唐李后主曾令宫娥窅娘以帛绕脚,使其脚纤小如新月形。后世即有人竞相仿效而成为一种摧残女子天足的陋习。满人入关时不习惯汉人女子的”缠足“,故康熙三年曾下诏禁止”缠足“;可竟遭一些士大夫的反对,以致康熙七年时又罢了此禁。以后太平天国也曾禁止”缠足“。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仍未革除,便有开明之士大力倡导”天足运动“,并建立了”不缠足会“之类的团体。本联即写此事。尼父,对孔子的尊称。
  古代常在男人的”字“后面加个”父“字,以示尊敬,孔丘字仲尼,故尊称其为”尼父“。如来,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
  ”如“指”如实“,佛常自称是从如实之道而来的开示真理者,因而后人便称其为”如来佛“。寸肤莫毁,见《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明古之儒家是不允许自我毁伤身体肌肤的。两足最尊,指佛家有”自足禅“的说法,此处藉以强调佛家很重视人的”天足“。《对联话》评云:”不缠足会一联抬山孔佛为衬,自是大方家数。“确实点明了此联特点。因为当年反对康熙禁缠足的士大夫们一再抬出”古训“来吓人,故此联作者即以儒、佛两家的教诲来提醒人们。  (张炳隅)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0:57 | 只看该作者
题无门洞
  何须有路寻无路
  莫道无门却有门

  此联出自清代古吴墨浪子辑话本小说集《西湖佳话》中《放生善迹》篇。万历年间,西湖秀才沈株宏极有文名,但他全不以功名为念,却大彻大悟,一心出家,得圣僧指点,弯弯曲曲走了半晌,来到”无门洞“。这是洞门旁题的一副对联。此联仿佛家偈语撰成。
  上联之”路“指到无门洞之路,谓此路原有,何须在荒草丛中曲折寻找;下联之”门“指出家之门,谓虽洞号无门,但要出家却可入门。
  上下联互文足意,表达了到无门洞出家有路、有门的意思。全联在修辞上别具特色,它以有路、无路、无门、有门,交叉构成对仗。上联用反问句式,下联用否定句式,使全联体现出明显的佛家色彩,并与环境紧密切合,融为一体。  (朱迎平)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1:29 | 只看该作者
题如皋土地庙
  郑 燮

  乡里鼓儿乡里打
  当坊土地当坊灵


  土地神又叫社神,旧时的乡里村社,一般建有土地庙,奉祀管理本地的社神,即所谓”当坊土地“。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的春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的秋社日,乡人照例要去土地庙供香烛,焚楮帛,击鼓吹箫,或祈年丰,或祷时雨。如皋在今江苏省东部。
  联语上句写祭社之日的热闹气氛,下句表现乡民对”当坊土地“信仰诚敬的心态。也反映了土地只在他管辖区域内显灵的规矩。话虽似率口而出,但写来传神写照,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顾伟列)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2:07 | 只看该作者
题土地庙

  土产无多,生一物栽培一物
  地方不大,住几家保佑几家


  此联作者模拟”社神“口吻,把”土“”地“二字分别嵌于上下联之首。”土产无多“、”地方不大“,正是”社神“职小位微的意思;而作为一方之小神还是努力使物产得以保收,居民受到福佑,而不以神小而不为。联语反映了土地神的恪尽职守,暗示”神界“也不过是”人界“的延伸而已。吴恭亨在《对联话》评为”出口如生,绝与土地菩萨身分相肖,真杰构也“。  (张炳隅)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2:38 | 只看该作者
题财神庙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教我为难


  旧时正月初五日是财神日。本联意在劝人不要拜财神。但作者不直说,而是让财神向求拜者自诉窘状。泥塑的财神本无生命,可作者偏要财神说话。下联干脆说一直拜也无用,令人扫兴!作者把改变拜财神陋俗的严肃话题以诙谐语道出,与求拜者打趣儿,寓庄于谐,教人忍俊不禁,使求拜者在跟着笑笑之后也能获得启示。联语明白如话,深入浅出,风趣幽默。  (刘铁坤)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3:22 | 只看该作者
题保定大慈阁宣讲所阅报处
  樊荫荪


  漫论他后到先来,但愿个中人,作不速佳客
  略增些耳闻目见,也算这层阁,是进步阶梯


  上联说,听讲人、阅报者先来后到没关系,只希望是自觉自愿不须邀请。不速佳客,不请自来的好客人。下联紧扣联题,字字有着落。以”耳闻目见“点明”宣讲所阅报处“,颇见自然;用”略增些。。。。。。也算。。。。。。是“,语气也恰到好处。”进步阶梯“既扣住”阁“字的特点,又暗合见闻之增长,语意双关。  (张炳隅)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3: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豆腐 于 2010-5-15 22:38 编辑

题学款经理处
  周凤楞


  人谁无过,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是亦足矣
  我非爱财,来得明白,去得更明白,吾何慊乎


  学款经理处,犹今之学校财务部门。上联说人总难免有过错,做到小事糊涂大事清醒也就够了。人谁无过,见《左传.宣公二年》。糊涂:不明事理。《宋史.吕端传》:”太宗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下联表白我不贪爱钱财,一向是来路明白,去路明白,经得起查考,又有什么遗憾呢?慊,恨,不满足.联语正反相对,以”糊涂“对”明白“,一”小“一”大“,一”来“一”去“,对比鲜明,反映出经管理财者的苦衷和心愿。  (胡 彬)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4:21 | 只看该作者
题惜字炉
  盂瓶庵


  能知付丙者
  便是识丁人


  上联之”付丙“,意为烧掉。古代以天干配五行,丙、丁属火,后因称火为丙丁,或叫丙。书札或文稿,如不愿为他人看见而烧掉,叫付丙丁,亦叫付丙。下联之识丁,意为识字,语出《旧唐书.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人吴曾以为”丁“乃”个“之误。全联意谓能够把自己写的东西因觉得不够满意而烧掉的人,乃真正识字文人。此联用典隐秘,且属对工整,音韵亦合律,可见古人为文写作之严格不苟。  (希建华)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5:05 | 只看该作者
题灯谜
  纪 昀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此联是清代文学家纪昀所作的一副灯谜联。据传为挂在文华殿宮灯上,竟难坏了当时的官员们。这个以对联形式出的谜面很有机巧。上联的谜底是”猜“字,因为不是黑、白、红、黄当是其他颜色字,而又要与”狐、狼、猫、狗仿佛“,即必配一个反犬偏旁,还要非动物所属,这”猜“字恰具备这三个条件;下联也是三个条件,”诗、词、论语“道出”言“,”对东、西、南、北模糊“表示”迷“,而短品妙文恰是”谜“,上下联谜底是”猜谜“。谜语本是民间口头文学形式,确有启人智慧、妙趣横生的特点。本联更见巧思不俗。  (黃德金)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5:39 | 只看该作者
题灶

  水火既济
  黍稷惟馨


  旧时居家喜求文人墨客作联榜于灶上,以图吉利。今之南方农户家舍,仍有此俗。上联”水火既济“系从《周易。既济》”水在火上,既济“中化山。水火,指烹饪之事。《孟子.尽心上》有云:”民非水火不生活。“既济,六十四卦之一,离下坎上。朱熹注云:”事之既成也“。下联黍稷,小米与高粱。馨,香之远闻也。全联意谓灶下燃火,不需太久,灶上水沸,饭亦飘香,万事皆成。此联属对亦工,用典不露痕迹,对句自然贴切,给人以浑成之感。  (希建华)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6:08 | 只看该作者
题笔山
  曹雪芹


  高山流水诗千首
  明月清风酒一船


  此联据传是刻在笔山底面上,看来也是作者精心之作。上联谓上乘的诗作唯有对知音方连篇叠出。”高山流水“,指<列子.汤问》所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故事,联语借此道出千篇诗作只有知己才知个中之意。这同写《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心绪有相似之处。下联说,明月对酌,临风把酒,荡舟江湖,真有酒仙之态。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曹雪芹有”酒一船“,难怪佳篇盈千了。诗酒生涯看似高雅,但往往是不满现实的曲折反映,曹雪芹何尝不是如此!此联对仗工稳,用语清隽,意境高远,不愧为名家高手之作。  (黄德金)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6:36 | 只看该作者
题炭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联语借炭以喻人。上联意谓处逆境时,当有骨气。一味,犹言一直。骨,炭形如骨,借指人的骨气。下联谓处顺境时,当存警惕戒心。否则虽红极一时,而败亦随之。红,显达或兴盛。咏炭之联,此为绝唱。  (张 一)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7:15 | 只看该作者
题南通古屋
  蒋芹森


  莫嫌东倒西歪屋
  能盖南来北往人


  旧时南通州(今南通市)有个寒士蒋芹森,住兴仁乡文昌宫南首,蒋氏为诗书门第,虽古屋数楹,已破旧不堪,乃于新年作此一联。上联”东倒西歪“一语,元明戏曲小说中已有之,元无名氏《衣袄车》:”病身躯恰才安泰,行不动东倒西歪“。下联的”盖“字是胜过、压倒的意思。南通地处长江之北,为交通要镇,”南来北往人,“主要指达官富商。《论语.雍也》记孔门大弟子颜渊身处陋巷,人不堪其忧,颜渊却不改其乐,故为孔子赞叹。刘禹锡《陋室铭》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及”何陋之有“语。对联作者或许含有这样用意。他虽是寒士,却腹有诗书,故引以自豪。  (金性尧)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7:42 | 只看该作者
题烟霞万古楼
  王 昙


  每因风雨思今日
  常以山川怀古人


  此联说明了情与物的关系。由”风雨“和”山川“等自然现象引起人的”思“和”怀“,也就是《文心雕龙。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之义。全联大意谓,当风雨如晦之时,就想到眼前形势的变化;当盘桓名山大川之际,不禁萌发思古之幽情。风雨,《诗.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联语甚切所题楼名,且睹物思人,因景怀旧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深切感人。  (蒋竹荪)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8:13 | 只看该作者
题山中凉亭

  那条窄路儿,且须让一步,他过不去,你怎过得去
  这种重担子,也要任几分,我做不来,谁又做得来


  联语以”窄路“、”重担“,勾勒出山中行路特有景象。”路窄“,须相让,来往行人才得依次通过;”重担“,须勇挑,自强不息,才能任重道远,到达目的地。联句从路窄须让步,担重莫怨言的特定情景出发,借物喻理,引人寻味。联句口语化,富乡土气息。结尾采用反问句式,使意旨分外生动突出。  (施绍文、胡 彬)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8:45 | 只看该作者
题福建南平渡口亭
  胡云章


  莽莽红尘,一息各分南北路
  盈盈绿水,三篙频送往来人


  上联谓人们远道而来,在热闹的南平渡口暂时停留。莽莽,长远无际貌。红尘,飞扬的尘土,指繁华热闹之地。一息,喻时间很短。下联谓沙溪河水清如镜,艄公撑篙忙碌着迎送南来北往的客人。盈盈,清澈貌。绿水,此指沙溪(闽江上游之河,流经延平)。

  三篙,几竿。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数字,而是泛指多次。此联用疏落之笔,写都市、渡口、河水之景象,写过河人和撑船人之忙碌,蕴含人生如匆匆过客之意,情由景出,属对亦工。  (希建华)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9:12 | 只看该作者
题渡口
  胡云章


  转瞬即天涯,坐坐吃筒烟去
  前头多地主,看看等个船来


  这副题于村野渡口的对联,紧扣行人心态与羁旅况味,把旅人村渡候船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上联是说由此渡口登舟,又将开始漂泊天涯的漫长旅程,在此渡口歇脚小憩,抽筒烟去不迟。下联是说他乡地各有主,看看有无渡船,将你送到对岸。本来,辗转天涯易生寂寞无依之感,旅途奔波倍受疲惫劳顿之苦,这副对联以主人劝客的口吻,请旅人于风尘仆仆中稍作休息,语虽浅俗,情却恳挚,充满乡野的淳朴的人情味。  (顾伟列)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29:39 | 只看该作者
题绍兴驻跸岭茶亭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浇热客
  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


  此联的出句把岭上茶亭的特色渲染殆尽,用清凉之甘泉饮翻岭之热客,这一”凉“一”热“之中,乡民真情毕见;对句在茶亭本职之外指路告险,指点路途,乡间淳厚民风充溢其间。作者以净纯之笔,抒写炽热之情,一股暖流沁人心脾,自是茶亭联中不可多得之作,联文情真意切,无矫揉造作习气。  (陈建国、施晴阳)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30:15 | 只看该作者
  题茶亭(一)

  野鸟啼风,絮语劝君姑且息
  山花媚日,点头笑客不须忙


  茶亭多设在偏僻的乡村道路上,前不着店,后不沾村.本联用“野鸟”、“山花”描绘茶亭周围景色,以“絮语”、“点头”表达对过路客人的问候。联语对仗工整,动词“啼’和”媚“,”劝“和”笑“,”息“和”忙“等,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胡 彬)

  题茶亭(二)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茶亭招徕往返行人饮茶,宁静片刻,略坐休息。陌路相逢,各奔东西,这常见之事,联语却”楔“入禅语,将饮茶形象地喻成参禅。你看,喝一杯茶,静心静气,竟能忘却一切,眼无物相,人我皆空。这刹那间的感受岂不与参禅一般。惜世人不忘利禄,片刻已过,又走东西.匆匆营生。然而,这不是说明路就在各人脚下,任君自择么?浅语中显禅理,俗事中喻禅义,可见苦心。  (黄德金)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30:46 | 只看该作者
题江寺
  梁启超


  水殿风来,冷香飞上诗句
  空江月堕,梦魂欲渡苍茫


  此为集词联。由于词的平仄、韵律规则较复杂,句式长短不一,从词中选择字数相等、对仗工稳、平仄协调的成句组联,比集诗联难度为大。近代学者梁启超善作集词联,本联集苏轼《洞仙歌》、姜夔《念奴娇》等词而成。意谓风从水殿吹来,一股清冷的香气被写入了诗句;一弯明月落在空旷的江中,在梦魂中想渡过那旷远迷茫的江水。水殿,五代蜀后主孟昶筑在成都摩诃池上的宫殿。联语委婉细膩,辞藻秀美,文采绮丽,音韵调和,读来别有雅逸之韵味。  (沈树华)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31:13 | 只看该作者
题山景

  有雨云生石
  无风叶满山


  联文说山中有雨时,云生于石;无风时,落叶盖满山坡。描写的是山中变幻景色,晴雨咸宜,令人赏心悦目,理趣盎然,寓有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有无相生的朴素辩证思想。  (沈树华)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31:44 | 只看该作者
题冬雪
  叶 瀚


  贫贱何伤,只要把物与民胞安排下去
  精神能固,却须从冰天雪地磨炼过来


  这是蔡元培于五四运动前三个多月的一天,在北京与友人在什刹海赏雪后,手书叶瀚撰句。上联意谓,个人贫贱有何关系,只要把拯救民族危亡的大业推动下去。“物与民胞”,化用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句意,谓天下民众都是同胞,世间万物都是同类。下联意谓,要有坚定信念,必须经得起冰天雪地艰难困苦的磨炼和考验。联语反映了“五四”前夕,中国清醒的知识分子不计个人得失,拯救民族危亡的热切愿望以及决心投身革命实践经受考验的豪情壮志。赏雪而不忘“磨炼”意志,胜游而心系“物与民胞”,自是意趣不凡,蔡氏因欣然手书,盖有引为同调之意。  (施绍文)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32:22 | 只看该作者
题春雪

  揉春为酒
  剪雪成诗


  一场春雪,引发了联作者的诗兴,竟将春“揉”为醇酒,把雪“剪”入诗篇,表达了对春雪的赞美和愉悦的情怀。就事理而论,春如何可揉?雪如何能剪?但这种奇思妙想,虽不合于生活逻辑,却合乎艺术逻辑,即反“常”而合“道”。再从思路上看,古人常说“春色醉人”,“春似酒杯浓”。既然春能醉人,自然可以想象把春揉而为酒,事实上,人们早已把“春”作为酒的代称。唐司空图《诗品.典雅》“玉壶买春”,买春即买酒。杜甫诗“剪取吴淞半江水”,水可“剪”,“雪”自然也可“剪”。李商隐观赏了雪景,写成《对雪》诗:“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把雪“剪”入诗篇。可见化物质存在为精神产品,古已有之。  (沈树华)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33:25 | 只看该作者
题春景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人类生命之萌生、成长、衰老、死亡递相推移的连续过程,与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运行过程十分相似。秋草秋木可以死而复生,四季运行可以周而复始。但是,生命流逝却难以复返。这就引起古往今来人们的深沉感喟。此联表面反映了“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循环不已的自然规律,然在“又是”“依然”的词语中,实隐含着“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嗟叹。生命是不能年年“依然”的,那么人将何以自处,并积极面对人生呢?联语从自然界变化的感叹中留给人们无穷的思考余地。  (蒋竹荪)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34:09 | 只看该作者
题花

  古花已见古人醉
  今花还对今人红


  这是一副寄托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的对联。古诗中有“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句子,用有情的明月来衬托无常的人事。而此联揭示的则有所不同。古往今来的明月未曾变化,而“花”和“人”则随时代的转移而变异。古花不是今花,它曾见到古人的陶醉,已成历史;今花也非古花,它还只能对今人展示风姿,这是现实。时间不停流逝,生命变幻无常。对联通过写“花”与“人”古今的变化,反衬出作者内心无尽的凄凉和感伤。眼前景与胸中感叹皆脱口而出,一气旋转,有回肠荡气之趣。  (俞纪东)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38:35 | 只看该作者
格言

  格言(一)

  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是摘句联,摘自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对联揭示了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却别寓深意。上联颂一代新人崛起,下联赞前贤让位于后哲。正因如此,一代胜过一代,似芳林繁花不断,流水向前不停。联中“催”、“让”二字用得十分恰切。“催”者,状“新叶”茁壮,写出林间一派生机;“让”者,描绘“流水”波波相续,浩荡汪洋,永不枯竭。对联托物寓意,令人赏心悦目,遐想连翩。  (施绍文)

  格言(二)

  杨士奇
  不畏官司千状纸
  只怕乡民三寸刀


  杨士奇为明建文时人,曾任礼部侍郎、大学士等官。其子横行乡里,杨得知其罪行,写此联加以告诫,然其子不知改悔,终于伏法。上联说不怕诉讼案件多。下联的“三寸刀”指“三寸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后形容能言善辩,娴于辞令为“三寸舌”。这里“三寸刀”意思是指乡民的“三寸舌”,百姓的议论好像刀子一样厉害啊。此联对仗工整,尤以“千状纸”对“三寸刀”为佳。“千状纸”极言其多,“三寸刀”极言其小,一多一小,突出“三寸舌”威力之大。梁章鉅在《楹联丛话》中说:“人谓此联可为’巨族药石”‘。  (甘 桁、殷有娣)

  格言(三)

  徐 渭.
  任铁任金,定有可穿之砚
  日磨日削,从无不锐之针


  此为作者题九山草堂之格言联。上联典出《新五代史.晋书.桑维翰传》“(桑)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他仕。卒以进士及第”。“任铁任金”是喻砚之质地坚硬而耐磨,然而“定有可穿”是说韧劲的可贵、努力不懈是导向成功之路。下联典出宋人祝穆《方舆胜览》“世传李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李白感其意,还卒业”。是说恒心的效果,努力不怠的重要。“定有”对“从无”、“可”对“不”,正反相对,形式下变中有变,斩钉截铁,铿锵有力。  (郑凤森)

  格言(四)

  袁崇焕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袁崇焕,明末大臣,屡有军功,为人磊落方正。撰此联以自警。

  上联讲心术。《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这里的“心术”指心地、思想意识,即应具诚实之心,外济万物,处事有度,宽以待人,虽萌之于心,却天地可鉴,因此要加强自身修养,不做有负于人的事。言为心声,行系言果,作者在下联进而提出个人一言一行,应注意为后代楷模。联语立意甚高,遣词明白如话,而有笼括万象之态。  (施绍文、黄德金)

  格言(五)

  阎若璩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阎若璩(qu)一生勤奋好学,曾集陶弘景、皇甫谧语贴于楹柱自勉。意思是:即使一事没搞清弄懂,也算是自己的一大耻辱;遇到学者有机会必请教,因此很少有空闲的日子。阎氏自幼口吃,天资愚钝,但他刻苦学习,一心专注于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终于日积月累,成了有清一代著名的考据家。联语上句重在“学”,下句重在“间”,为意对。  (施绍文)

  格言(六)

  吴敬梓
  正身以俟时
  守己而律物


  此联出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荀玫在考试取得好成绩后。去拜见老师的长生牌位,在堂屋中间墙上看到了老师的这幅亲笔对联。上联本《荀子.法行》:“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正身,即修身。俟时,是等待时机,有所作为.下联是说为人处世要安分守己。守己,指安守本分。律物,对待万事万物。

  对联强调自身修养,上句表现了传统儒家积极用世的生活态度,下句则含有道家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不过这两种思想并不矛盾,在我国封建社会士大夫思想中,它们往往是互相补充的。  (丁 仪)

  格言(七)

  钱 沣
  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
  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


  上联“爱半文不值半文”,语甚尖锐。意谓贪财爱钱者不值半文,别以为世上没有了解你这种品德的人。下联言做事要精益求精,做一事要精通一事,不能苟且粗疏,这样心才能安然。庶几,这里有大概、也许可以的意思。对联语言质朴,理易通晓,堪称箴铭。

  上联为否定句,所谓“爱半文”或“不值半文”均属虚指;下联为肯定句“作一事须精一事”是实指。上下一反一正,对得自然而又工巧。此联一作陶澍撰。  (甘 桁)

  格言(八)

  谢子修
  知足知不足
  韦为韦弗为


  此联集古人名言而成。出句“知足”指物质享受、权力地位的欲望,要有个限度,《老子》说“知足不辱”,知足可不受屈辱,即此意。“知不足”指学问、事业的进取心,因学问、事业都没有尽头,所以不能满足。《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必须虚怀若谷,前进不已。对句“有为”即有所作为,指以积极用世的精神匡时济世,建功立业。《孟子.滕文公》“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将以有为也”,即此意。“有弗为”指对不合正义的事情坚决不做。《孟子.告子》“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也。”《论语.子路》“狷者有所不为”,即此意。全联意思是,对于物质欲望要知足,对于学问、事业的追求要永不满足;对人类进步的事业必须积极参与,对于违反正义的事情坚决抵制。短短十个字,充满辩证法,言近而旨远,可为立身、处世、治学的座右铭。  (蒋竹荪)

  格言(九)

  陶顺甫
  莫对失意人而谈得意事
  从来有名士不取无名钱


  这是一副劝勉人们处世的格言。失意,指不得意而灰心失望,对这种人更应多加劝慰,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如果多说自己的“得意事”,就会使对方更加失意而难堪。下联的“无名钱”,指来路不明的钱财。一个爱惜名誉的人不会去取不义之财。联语对仗工整,“失意人”对“得意事”,以“有名士”对“无名钱”,造成句中自对的强烈反差,使联句更具魅力。  (王国廷)

  格言(十)

  朱恂叔
  厚性情,薄嗜欲
  直心思,曲文章


  上联“厚性情”,本《老子》三八“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意谓为人应厚道,不可刻薄。“薄嗜欲”语本《国策.楚策三》“节身之嗜欲以百姓”,意谓不可贪欲无度.嗜欲深者天机浅。下联告诫人们,做人贵在耿直,作文则贵在曲折有致。袁枚《随园诗话》三:“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二句即由此化用。全联“厚”与“薄”,“直”与“曲”反义相对,前呼后应,属对极工,文意音节,俱飒爽协畅。  (顾伟列)

  格言(十一)

  陈宝玺
  虽痴人可与说梦
  惟至诚为能前知


  痴人说梦,谓对傻子说假话。语见《冷斋夜话》卷九:“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五灯会元.道行禅师》:“痴人面前不得说梦。”意谓对蠢人说荒唐话,恐他相信。后比喻愚人凭荒唐想象说根本办不到的事。上联是反语,即使对方是愚痴之人,也不妨与他坦诚说话,意谓对人对事不抱成见。下联说,如果你有高度的诚心,就可以有预见。“至诚”句,《礼记.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即至诚的人,是祸是福,一定有预感。  (唐 音)

  格言(十二)

  蔡福田
  藏书万卷可教子
  买地十亩皆种松


  这是清人蔡福田集黄庭坚诗句作出句,梅尧臣诗句作对句成联。上联认为教子当重视思想文化教育,以使开卷有益。下联以贤者须具有青松不凋之坚贞节操。前人有联“贫不卖书留子读,老犹栽竹与人看”,亦同此意,只是取譬稍异。此联则旨趣更为鲜明。

  联语以“万卷”对“十亩”,喻教子读书应多多益善;以“教子”对“种松”,形象地表明育人最重高洁不移之心志。“可”,指读书可能发挥之作用;“皆”,则必当如此,操守不能或移。此虽集句成联,犹同己出,更见意趣。  (施绍文)

  格言(十三)

  李有年
  阅尽人情知纸厚
  踏遍世路觉山平


  一般常识,纸总是薄的。“人情薄如纸”,以纸喻人情之薄;“命薄如纸”,以纸喻命之薄。然而作者在识破人情之后,竟断言纸还是厚的,那么,可推知人情之浇薄已远不如纸。同样,山路崎岖不平是常识,而作者踏遍世路之后,竟断言山还是平坦的,那么,人生旅途之险峻坎坷,可以想见。“纸厚”、“山平”之说,属于“反语”修辞法。其中“知”、“觉”都是感情判断而非理智判断。此种“以悖理言至情”往往能产生惊世骇俗的艺术效果。  (商启予)

  格言(十四)

  朱归愚
  自长非所增,自短非所损
  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惭衾


  上联集自《列子.力命》:“鬻熊语文王曰:’自长非所增,自短非所损‘。”自长、自短,是自以为是、自以为非的意思。如果加以引申,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把自己说得过分好,不见得有所增长,把自己某些缺点说出来,也不至于损害自己。刘向说得更彻底一些:“自损者益,自益者损”(《说苑。敬慎》),意谓自认为不足,便可加以改进,得到裨益。一个人自以为了不起,就会陷于盲目,遭受损失。下联集自《晏子春秋.外篇第八》:“晏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意思是一个人不干坏事,当他独自站立,独自安寝时都不会感到内心惭愧。在独处中谨慎不苟,就是儒家所讲的“慎独”。从两部不相干的古籍中,摘句成联,不仅题旨明确,而且对仗工稳,洵属不易。  (甘 桁)

  格言(十五)

  于伍云
  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本
  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


  上联说,虽然看尽了天下奇观,可以增长见闻,但不如掌握书本。下联说,尝遍世间滋味,觉得五味虽然适口,却不如菜根之香。

  古人说“性定菜根香”,非性定者,不能领会菜根之香,即浓艳损志,淡泊全真之意。联语鼓励世人认真读书,过淡泊生活,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题旨。  (甘 桁)

  格言(十六)

  邹斋中
  不打通义利关头,且莫轻言学问
  能参透圣贤语默,还须实力躬行


  上联指出摆正“义”与“利”的正确关系,是做学问的关键。《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不义莫近,“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明乎此,就能打通义利关头。下联说“参透圣贤语默”后,进一步提出要“实力躬行”。躬行,亲自实行。这里辩证地说明了“知行”的关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明王守仁《传习录》上)。联句朴质平实,但义真理切。  (甘 桁)

  格言(十七)

  张大千
  立脚莫从流俗去
  置身宜与古人争


  此为集《张黑女墓志》字联。上联大意,要坚定地站稳自己从艺的立脚点。不能被当前社会潮流、风气所动摇、转移。下联大意,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善于去粗取精,把有益的部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营养,从而创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要与古人比高低并超过古人,不能拜倒在古人脚下。此联是作者一生治学宝贵的总结,它从如何对待社会风气和古人遗产两个方面指出艺术工作者应走的正确道路,非常概括、精辟,读之极为有益。  (蒋竹荪)

  格言(十八)

  浮躁一分,到处便招尤悔
  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浮躁”与“因循”,从来就是一对矛盾。“浮躁”容易引起轻举妄动,往往招致后悔,“因循”则易守旧、拖沓、暮气沉沉,虽可避免大错,但缺乏锐气,也成不了大业。《颜氏家训》云:“因循面墙,亦为愚尔。”因此要成就事业,既要有进取心,也不可浮躁。《论语.先进》:“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冉求,由,仲由。进,使其进取;兼人,指胆量有两人之大。尽管是讲因人施教的问题,但实际上也涉及到了“浮躁”与“因循”之间的辩证关系。联语以“到处”对“从来”,突出“浮躁”与“因循”的后果,目的是起警戒作用。  (朱惠国)

  格言(十九)

  任人须知人,友人须客人,人和事就
  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


  这副格言联指明对人对事应取的态度。上联写对人。要任用一个人就要对这个人有所了解,与人交友要能宽容,这样才能达到“人和事就”的目的。《资治通鉴.汉纪》云:“举大事者不忌小怨”。下联讲对事。无事不自寻烦恼,有事要勇于承担,应有“事在人为”的气魄。联语明白晓畅,颇能发人深省。上下联反复嵌入“人”、“事”二字构成对仗,可谓别出心裁。  (朱迎平)

  格言(二十)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此联尽管也是谈道德修养和读书治学,但与同类对联比较,显得更为平易亲切。上联谈为人之道,并不从立名立节的高处着眼,而是从“闻善心喜”这样为人应有的品性谈起;同样下联谈读书治学,也是从“见奇书手自抄”这样易见易为的日常情事入手。因此本联尽管平平淡淡,却是劝人为善和培养高尚情趣的名言。联语提倡心善手勤,文字通俗易懂,质朴自然。  (朱惠国)

  格言(二十一)

  有客德乃大
  无欺心自宽


  上联语出《书.君陈》,说待人宽容,其德行才算正大,是从正面讲;下联说做人要真诚不欺,其心胸才宽阔,是从反面讲。一有一无,一正一反,自然成对。“德乃大”、“心自宽”则是以宽容、真诚态度立身处世的结果,标志着品德修养的新境界。全联对仗工稳,短小精悍,可作为人们修身律己的座右铭。  (朱迎平)

  格言(二十二)

  择友须求三益
  克己宜守四箴


  上联讲人际关系。交友应该选择三种有益的朋友,即能直言、待人信实、见闻广博的人。三益,《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下联讲自身修养。不要傲慢,不要纵欲,不要自满,不要乐极生悲。四箴,宋人张方平以《礼记.曲礼》中之“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为立身之道,名曰“四箴”。程颐亦以《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四箴。四箴,即四种规戒。此联融合古人择友与律己两种格言为联,言简意赅,可发深省。  (张 一)

  格言(二十三)

  安能尽如人意
  要当无愧我心


  上联以反诘自慰。人生在世,难免有不顺利的时候,岂能时时事事称心如意?求全责备,其结果往往一事无成,于人于己都无益处。下联从正面自勉。凡事临头,当尽力而为,哪怕是只有一分希望,也应用十分努力去争取,即使未能成功,也无愧于心。这副对联采用“欲收先纵”的手法,上联放纵,下联收拢,重心落在事事尽力、心安无愧上面,写出一个深刻道理,反映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俞纪东)

  格言(二十四)

  反观自己难全是
  细论人家未尽非


  常言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语。本联说的正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上联的“反观自己”,指的是以责求他人之心责求自己。一个人若能时时反省观察自己,就有自知之明,发现自身的不足。句中“难”字,用以强调人谁无过,贵在自察。《论语.里仁》:“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贤人;齐,看齐。胡宏《胡子知言.天命》:“从人反躬者,鲜不为君子”。可见,“反观自己”是知过改过的要谛。反之,文过饰非,自恕己过,只能贻误自己上进。下联由上联的责己转到待人。“细论人家”指的是看待别人不能以偏概全,而应充分肯定别人的长处。一个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才能不断完善自己。韩愈曾在《原毀》中指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责己严,待人宽,察过则改,见善则迁,是古人立身行事之道。本联以浅显的语言,总结了这一修身处世之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顾伟列)

  格言(二十五)

  俯仰不愧天地
  褒贬自有春秋


  这副对联告诫人们:立身行事要刚直坦荡,不可俯仰随俗。上联语本《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在表明为人之道在于心底无私,廉正自重,坦如砥石。下联提炼范宁《春秋穀梁传序》称誉《春秋》语:“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孔子撰《春秋》,善用曲笔表明自己的爱憎,所以人称一字之中寓褒贬的写法为“春秋笔法”。联系上句看,下句进一步强调了只要端正行为,品行高洁,问心无愧,则是褒是贬,历史自有公论。全联化用古语,构成巧对,匀称凝重,笔力劲健,而音节铿锵,读来尤有敲金振玉之感。  (顾伟列)

  格言(二十六)

  书从疑处翻成悟
  学到穷时自有神


  读书、治学之方,前代学人已多有阐述,此联从“疑”“穷”两字入手,去熟出新,颇有独到之处。上联强调“疑”。朱熹《读书八要.七》:“节节是疑,群疑并出,以至废寝忘食,才是融会贯通”。

  所谓融会贯通就是“悟”。下联突出“穷”字,强调治学须追本溯源,穷极端涯,方可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化境,也即“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句或系从中化出。此联语句朴实自然,不事雕琢,而抑扬顿挫、音节铿锵。其中“翻”、“自”两字,在“疑”和“悟”、“穷”和“神”之间翻转衔联,平中有奇,直处见曲,令人回味。  (朱惠国)

  格言(二十七)

  友如作画须求淡
  文似看山不喜平


  这副对联言交友与作文之道。上联以“作画”状交友。交友求淡,则不为势利所惑,友谊可以长存。《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恰如作画,贵淡雅清新,浓墨重彩之作,未必能产生艺术魅力。.下联以“看山”状作文。人们看山,总喜悬崖绝壁,峰回路转。文亦宜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人胜,而忌平直呆板。故言“不喜平”。联中“友”“文”二字均用作动词,即交友、作文,属虚写,而以具体的“作画”、“看山”喻之,以实写虚,形象生动,可以启人联想,颇有新意。此联化用清翁照《与友人寻山诗》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施绍文)

  格言(二十八)

  修身岂为名传世
  作事惟思利及人


  此联是集唐代颜真卿《争坐位帖》字而成。“集字联”并非袭用其成句,构思颇不易,在用字方面拘束较大。此联集字,语若己出,毫无拼凑之迹。上联说提高道德修养难道是为了传名于后世?下联说做事总得随时随地考虑他人的利益。修身行事如果排除了个人名利的目的,其品德修养自可达到较高境界。“岂为”,加强了否定意味。“惟思”,加强了肯定意味。用语朴质无华,合乎格言要求。  (甘 桁)

  格言(二十九)

  勤浴无病勤欲病
  学道无忧学盗忧


  上联告诫人们要净洁自处,清心寡欲。勤浴,意为勤沐浴,同时含有不断清除私心杂念之义。勤欲,指放纵情欲。作者认为节制私欲,清净淡泊,才是根本的养生之道。下联中的“学道”是指追求“仁”、“义”的道德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士志于道”,主张个人应该“內省”、“修身”,重义轻利。本联下句即告诫人们要加强修养,守道不移,不可贪婪,贪婪学盗。只能贻害自己。全联论修身制欲之道,意极警策。联中“勤”、“病”、“学”、“忧”四字重出,为同字同义相对,“浴”与“欲”、“道”与“盗”四字则是同音异义相对,经排比成联,读来尤觉笔转意绕,文情跌宕。  (顾伟列)

  格言(三十)

  水惟善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极天


  上联从俗语“水往低处流”蜕化而来。“水”之所以能成“海”,以其“惟善下”,做大学问、成大事业者,须不耻下问,广搜博取才能多方汲取教益,有所成就。“惟”、“方”二字指明了必要条件,确切不移。下联从“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蜕化而来,“山”自“极天”,因“不矜”,做大学问成人事业者,当虚怀若谷,谦逊待人。矜,自夸。联句把水、山等无情之物变成有意,启迪人不断进取,不满足于既得成就。取譬喻理,形象生动,开人胸襟。  (施绍文)

  格言(三十一)

  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
  真学问者终身无所谓满足时


  上联言技艺。《老子》说“大巧若拙。”一个杰出的发明家,当他在构思、联想、收集材料、反复实验过程中,往往是平凡琐碎的,但是当量变转为质变,主观思维与客观规律符合时,惊人的奇迹出现了。下联言学问。《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永远没有完结的时候。一位大学问家毕生研究的成果。只能是人类知识领域中一个极小的部分,所以永远没有满足之时。联语勉有大志者要甘于寂寞,做旁人所不能做、不愿做的事;有成就者要不矜其才,永远奋进。联语系集《圣教序》字。  (蒋竹荪)

  格言(三十二)

  无求便是安心法
  不饱真为却病方


  出句,人生于世,衣食住行,不能无所需求。所谓无求,应指对财富、物质享受、地位权势等方面,随缘随分,不作非分或分外的追求,做到这一点,自然心安神泰。对句,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

  《吕氏春秋》:“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谓五脏之葆。”吃饭不贪食,达七、八成饱即止,不使肠胃有过重负担,做到这一点,可以却病延年。寡欲以安心,节食以却病,确是养生保健妙方。(唐 音)

  格言(三十三)

  贪、嗔、痴,即君子三戒
  戒、定、慧,通圣经五言


  此是养生的座右铭。上联谓,佛教所讲的贪欲、嗔恚、愚痴三毒,就是君子应守的戒色、戒斗、戒得三戒,必须彻底戒除。三毒:《杂译阿含经》云:“能生贪欲、嗔恚、愚痴,常为如斯三毒所缠,不能远离获得解脱。”嗔恚:生气;怒。下联谓,概括佛教全部内容的戒律、禅定、智慧三学,和《大学》所讲的“定”“静”“安”“虑”“得”五个字是息息相通的,应该认真恪守。三学:道安《比丘大戒序》:“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圣经五言,《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者把佛教、儒教经典中的重要道理糅合一起,劝人从消极和积极方面进行修养,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写法上以单字领起,亦具特色。  (商启予)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40:30 | 只看该作者
  赠人(一)

  朱 冕
  探道好渊玄
  观书鄙章句


  此联摘自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之五《向常侍》诗中的三、四句,意为探求大道,好追索其玄理;观览古书,则鄙薄其故训。按向秀(即向常侍)曾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对后世有影响。联语的意旨在于读书当求明理,不要只事章句,成为腐儒。渊玄,深邃。

  章句,分章析句,引申为句读训诂,古人常以为鄙。《汉书.夏侯胜传》:“章句小儒,破碎大道。”不过,章句在以后即为宋儒的观点。

  所谓句里乾坤者是。朱熹引《二程语录》:“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此在汉学历来是明理根本。事事追溯渊玄,则易成空谈。这是两种学派不同的地方。  (钱剑夫)

  赠人(二)

  粱奉直
  欲知世味须尝胆
  不识人情只看花


  上联意谓,要想知道人世滋味,必须刻苦自励,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去亲身体验。世味,人世滋味。唐玨《摸鱼儿》词:“悠然世味浑如水。”尝胆,春秋时越国被吴国击败,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夜里在柴草上睡觉,吃饭前先尝苦胆,立志报仇雪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下联意谓,要懂得人情冷暖,只须看花的变化,既看到它盛开时的多彩多姿,也看到它凋落时的冷清凄凉。联语要求人们了解社会和人生必须作长期观察与亲身体验,阅世要广要深。  (唐 音)

  赠人(三)

  费丹旭
  合冲气于特秀
  援雅范以自绥


  出句意谓当含冲和之气于秀丽之中。冲气,冲和之气,《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特秀.,特别秀丽。对句意谓引高雅的规范来自求安适。雅范,高雅的规范。自绥,自安。作者遵循儒家的道德准则,一片仁心,安贫乐道,于万分困顿中作出此语,自是高人一等。虽贫病而早死,其高尚精神仍长留人间。  (钱剑夫)

  赠人(四)

  寿鉨
  装点野人家,海棠铺绣,梨花飞雪
  尽占闲中静,风篁啸晚,石笋埋云


  绍兴人寿鉨工金石、词章,喜集句。有友人住北京宣南,庭有海棠、梨花.兼具竹石之胜,特以此联相赠。上联集自莲社《诉衷情)和东山《柳梢青》,下联集懒窟《青玉案》和筼房《高阳台》。格律工稳,切合友人住处景物,文字不假雕琢,一气呵成,好像原句即为此而设,虽出集录,犹胜自制。  (周 监)

  赠人(五)

  林则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此为集句联。上联见《老子》第48章,讲求学、求道的方法。

  意谓追求知识学问,要天天增加,越积越多;从事道德修养,要天天减少私欲妄见,越减越少,这样才能返回朴质境界。下联引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句,讲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最勇敢的人好像胆怯的样子,最有智慧的人好像笨拙的样子。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乎外部表现,而决定于内在生命力的充实。联语表达了道家的思想观点,前者告诉人们,认识不同的对象应有不同的方法;后者告诉人们,现象与实质之间有时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时候。  (蒋竹荪)

  赠人(六)

  林則徐
  偶然风雨惊花落
  再起楼台待月明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受诬陷被革职,旋又遣戍新疆伊犁,在流放新疆途中,于陕西写下这首赠送友人的对联,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心志。上联以“偶然风雨”暗指受黜之事,写来轻松。这只是偶然的挫折,一场小风雨,打坏了些许花朵,“惊”动者,仅此也。下联用“再起楼台”表示重新努力的决心。月明,隐喻皇帝的明鉴,这是关键所在。一个“待”字传出作者的深切企盼。这是一幅身处逆境中的述志联,作者于个人祸福,轻描淡写,置之度外,对国家朝廷,着语沉重,眷眷系念,表达了林则徐不畏挫折、积极报国的可贵品质和进取精神。  (丁 仪)

  赠人(七)

  粱启超
  清诗不敢私囊箧
  明月傥肯留庭隅


  上联谓清丽的诗句当与友人共赏,而不压书囊箧底。下联言明月或当肯留于庭角,亦足可供观赏。傥,或者。联语对仗虽不甚工稳,但在感情表达上飘逸自如,为其特点。  (钱剑夫)

  赠人(八)

  章炳麟
  清明初近风光动
  万物咸登石首来


  上联谓初近清明,景色趋新。风光,指景色。唐卢照邻《元日述怀》诗:“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下联谓万物昭苏,俱登石首。石首,城名,即南京石头城。《初学记》卷六引隋薛道衡《祭江文》:“直趋金陵,行登石首。”此形似春联,亦寓颂祷之意。联语清新质朴,惜对仗尚欠工稳。  (钱剑夫)

  赠人(九)

  康有为
  恪勤在朝夕
  怀抱观古今


  上联“恪勤”意为恭敬勤恳。语出《国语.周语上》:“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全句勉励友人珍惜光阴,勤奋努力。下联用乾隆帝题三希堂联下句。怀抱,意为抱负。作者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朝夕勤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而且要胸怀大志,有放眼观古今、一心为天下的非凡抱负。全联虽运用成句,然立意高远,堪为陶情励志的箴言警句。  (顾伟列)

  赠人(十)

  陶行知
  以教人者教己
  在劳力上劳心


  上联提出为人师表、教学相长的原则。认为教师育人,先须正己,要以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学养去影响教育学生。下联主张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劳力,指体力劳动。劳心,指脑力劳动。知与行相互联系,不可割裂,所以要真正精通学问,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也就是在“劳力”的基础上“劳心”。联语言简意明,寓理深邃。  (顾伟列)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41:47 | 只看该作者
赠南开大学

  云南省商联

  天教振铎,泽被南滇,看到满门桃李正开时,为金碧湖山,平添春色
  夜话避戎,事同西土,例诸欧洲文艺复兴史,愿乾坤抖擞,早放曦光


  上联大意,上天赋予办教育的使命,给滇南文化带来积极影响,眼看一批批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为建设增添新力。铎,古代乐器,形如大铃,宣教政令时用以警众。文事用木铎,金铃木舌,武事用金铎,金铃铁舌。振铎,喻办教育。金碧,指昆明地区。昆明城外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城内有金马坊及碧鸡坊。下联大意,夜间谈论逃避日寇侵略的事,其情节同西方一样,可与欧洲文艺复兴史相比。但愿上天抖擻精神,使沉沉暗夜,早日出现曙光。

  文艺复兴,指13至16世纪欧洲希腊、罗马古典文艺和学术复兴运动。1453年,伊斯兰教徒攻陷君士坦了,消灭罗马帝国,大批希腊古典学者携带书籍逃至意大利避难,并讲授古典,因促进了早已进行的希腊古典的研究。抖擞,振作。曦光,曙光。三校联合为一之后,其事业是共同的,其成就也是共同的。今又恢复原校,分写赠联,其难处在于既要写教书育人之同,也要各有所异。如赠北大之联,仅24字,几全用经典成句。赠清华之联,为36字,以双关手法紧扣清华校名。而上述赠南开之联,长达52字,不但运用外国典故,且有“早放曦光”之警语,均甚切合当时历史事实。  (蒋竹荪)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43:05 | 只看该作者
赠清华大学

  云南省商联

  万里采葑来,载将时雨春风,已为遐方开气运
  九年移帐去,种得天南桃李,常留嘉荫咏清华


  出幅意谓,不弃边远,万里而来,进行了良好的教育培养工作,已给远方省份打开了新的机运。采葑,《诗。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菲,指芜菁,下体指根茎。此句意为不要因葑菲根茎不良而抛弃。后因用作有一德可取之谦词。三校迁滇时,曾考虑到云南环境较好,且有一定独立性的优点。时雨春风,时雨,指适于万物生长的雨,春风,指适宜草木生长的和风。《孟子.尽心》:“有如时雨化之者。”后用以比喻良好的教育。遐方,远方。气运,犹命运。下联大意,历时九年迁校而去,栽培了南方的桃树李树,留下大片绿荫,歌咏清华的业迹。九年,三校自1938年5月在昆明上课至1946年5月结束,共9个年头。帐,帐幕,古代教学之所。移帐即迁校。清华,清朗秀丽。晋谢琨《游西池》诗:“水木湛清华。”此处双关,也指清华大学。联语盛赞“联大”开拓南疆文明、大启新运之功。用双关修辞手法,紧扣“清华”校名。  (蒋竹荪)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44:26 | 只看该作者
赠北京大学

  云南省商联

  博我以文,日就月将,惠此南国
  仰之弥高,察时垂象,譬如北辰


  1937年抗战爆发,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湘,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日军南侵,“临大”再迁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5月4日开学上课.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5月4日“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京、津复校。云南公众写了赠联。上联大意,你们用各种文献丰富了我们学子的知识,日积月累,对滇南文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博我以文,用各种文献丰富来学者的知识。

  见《论语.子罕》。日就月将,谓学问日积月累,不断长进。见《诗.周颂.敬之》。下联大意,仰望师道崇高伟大,观察时势,显示真理,有如北极星辰。仰之弥高,师道抬头望去,越望越觉得高。见《论语.子罕》。垂象,显示征兆。譬如北辰,像北极星一样。

  《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拱。联语几乎全部引用经典语句,赞美了“北人”的功绩和长远影响。“北辰”的比喻,切合“北大”,因“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为全国最古老的新型大学。  (蒋竹荪)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45:08 | 只看该作者
赠牙医

  没齿无怨
  每饭不忘


  某君患牙病,痛苦不堪,就医诊断.拔去蛀牙,不日即痊,特撰联以谢。上句语出《论语.宪问》:“没齿无怨言。”没齿,原指“终身”,这里借用字面,指拔去坏牙解除了痛苦,因而没有了牙齿,也无怨言。下句出陈文烛《重修瀼西草堂记》:“忠君忧国,每饭不忘。”原用以颂扬诗圣杜甫,这里借来表示对医生的感激。集两句成联,极见巧思,含蓄蕴藉,以短取胜。  (周 监)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46:09 | 只看该作者
赠歌妓小金

  曹雨人

  小楼一夜雨
  金粉六朝人


  据说扬州有文士曹雨人,工诗,寄寓南京,与秦淮歌妓小金交往甚密,因赠以联。此联写景写人,又以典故点明人物身份,内涵丰富,而首尾分别嵌入两人之名,未露痕迹,尤见其巧。且意境雅逸,怀人怀古,融为一体,堪称诗笔。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23:46:55 | 只看该作者
赠周溥泉

  陈澹然

  披云凌日观
  嚼雪卧天山


  此联是作者赠给他的学生的,教育他要有识见和操守。古人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见泰山之高峻。日观峰是泰山的绝顶,登临其上,上薄云天,身披云彩,举目四顾,视野极为广阔辽远,以喻人应有高超广博的识见。天山横贯新疆西北部,绵亘数千里,山峰终年积雪,四无人烟,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嚼雪以充饥,卧山以解困,生命虽受到威胁,但对自己所坚持的真理,毫不动摇,以喻人应有坚贞不屆的节操。知识和操守,做人不可不备。作者用具体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二者所要到达的高度。气势磅礴,语言豪壮,迥异于一般的、苍白无力的抽象说教。  (周 艺)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9:03 , Processed in 0.05949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