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6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北宋诗僧道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8 15:0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高慎涛,原载《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2期,第72-78页。



  释道潜,字参寥,北宋著名诗僧,能诗善文,陈师道称其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诗苑之英也。”(《后山居士文集》卷6)与当时士大夫文人苏轼、苏辙、秦观、曾巩、陈师道等人多有交往,诗酒唱和,赏玩从游,情深意笃,成为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一、道潜生平考略

  1.籍贯与生卒

  道潜籍贯向无争议,《释氏稽古略》卷四曰:“钱塘高僧名道潜。” (见《大正藏》卷49,877c)《咸淳临安志》卷七十明确称道潜为“于潜浮溪村人”。(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提要》承此说。综上可知道潜为钱塘高僧,里籍为杭州于潜浮溪村。然而关于其生卒却不见诸于记载,幸运的是苏轼的文集中留下了珍贵的线索。苏轼《跋太虚辩才庐山题名》记:“太虚今年三十六,参寥四十二,某四十九。”(《苏轼文集》卷74)由文记可知参寥小东坡7岁,东坡为1037年生,则道潜生年当在1044年。道潜卒年文献无确切记载,就现有资料来看,有两说:一主崇宁末示寂,一主政和中逝世。《咸淳临安志》卷七十言道潜“崇宁末归老江湖,既示寂。”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七与上书记载相同。若以崇宁末示寂推算,则其卒年应不晚于1106年或在是年稍前。主后说者仅有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提及:“参寥政和中老矣,亦还俗而死,然不知其故。”据陆游“政和中老”的记载,兹推断为公元1114年前后。另《参寥子诗集》卷十《秋声》:“古槐花落小中庭,夜半风来卷夜鸣。颖水先生如尚在,呼儿应问此何声?”苏辙晚号“颖滨遗老”,与道潜时有往来,政和二年(1112)卒。此处“颖水先生”如指子由,则子由卒时参寥尚在,也就是说参寥至少在1112年时尚在世,则陆游政和中卒的说法更为确切。

  2.赐号问题

  道潜生前曾被朝廷赐紫衣,赐号“妙总”,苏轼诗文中常见称参寥子“妙总师”或“妙总大师”。《中华佛典宝库》编集的《佛教人物传》记“建中靖国初,……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此说实误。靖国初为公元的1101年或稍后,而此前东坡的诗文中已称“妙总”号,如《东坡全集》卷八十四《答参寥》三首中就有“妙总”称号,此诗自注是在恵州所作。东坡在惠为1094到1097,至少在1097前已经有“妙总”的赐号。《东坡全集》卷八十三《与参寥》载:“近递中附吕丞相所奏妙总师号牒去,必已披受讫,即日起居何如?某来日出城赴定州,南北当又暌隔,然请会稽之意终未已也。”苏轼在1093年9月出知定州,诗文中言“某来日出城赴定州”,则在出知定州之前苏轼所托吕丞相所奏“妙总”师号的碟文已上奏,约在1093年9月前朝廷赐号颁下。
  除赐号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外,对上文中提及的“吕丞相”也是各有说辞:或曰吕公著,或曰吕大防。《释氏稽古略》记:“及吕丞相公著为奏妙总师名之,后与简牍,则曰‘妙总老师’。”此记载有误。《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一元祐四年二月甲辰:“司空、同平章军国事、申国公吕公著卒,年七十二。”吕公著早在1089年卒,此处“吕丞相”不当指吕公著,当是吕大防之误。吕大防卒于1097年,1093年尚在。

  3.法系归属:

  关于道潜的法嗣承继,杨曾文先生在《苏轼与禅僧的交游》(载《中国禅学》第2卷,中华书局,2003年)一文中猜测应属云门宗大觉怀琏的弟子,其实据现有资料完全可以确认道潜为怀琏弟子。所据如下:

  (一)苏轼《宸奎阁碑》中提到英宗赐手诏给大觉怀琏之事是听参寥所说,由此可知参寥与怀琏关系非同一般。(参杨曾文《苏轼与禅僧的交游》,153页)(二)《参寥子诗集》卷一《送琳上人还杭》中曰:“少林真风今百纪,怅异至此何萧条。喜君齐志早寂寞,同我十载沦刍樵。”(四部丛刊三编本,以下道潜诗仅标卷数)参寥与琳上人十载同住,当为同门关系。而径山维琳禅师为云门宗大觉怀琏法嗣,则二人应俱为云门怀琏弟子。(三)秦观《淮海集》卷三十《与苏先生简》结尾云:“参寥在阿育王山琏老处,极得所。比亦有书来,昨云已断吟诗,闻说后来已复破戒矣。。”(见周义敢编注《秦观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664页)参寥依大觉怀琏,当是其弟子。(四)陈师道《寄参寥》中说:“道人赞公徒,相识几生前。早作步兵语,晚参云门禅。”(《全宋诗》卷1115, 12656页)由“参云门禅”之语可以断定其为云门宗。《后山集》卷十一更是直言参寥为大觉之嗣,《送参寥序》说:“妙总师参寥,大觉老之嗣,眉山公之客,而少游氏之友也。”秦少游、陈师道与道潜为友人关系,其说可信。参寥确为大觉怀琏弟子,云门宗下五世。

  二、道潜诗风论

  道潜不仅为禅门大德,于禅余间亦常作歌诗,其诗清丽脱俗,为当时文人所称赏,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传世。晁说之评价曰:“孤山教体外,赋诗汤休上。后来数参寥,接手得宗匠。”(《全宋诗》,卷1207,13686页)其诗风格多样,略有如下数端:

  1.幽深清远之林下风流

  诗僧因生活环境所限,所用诗料多山、水、风、云、花、竹、琴、僧、寺之类,故而诗风常不脱衲子习气、蔬笋气。宋人姚勉《题真上人诗稿》曰:“僧诗味不蔬笋,是非僧诗也。”元好问《木庵诗集序》云:“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僧诗正是以其“蔬笋气”创造了一种幽深清远、潇洒出尘的审美范型。道潜作为诗僧,其诗歌也不免多言山林野鹤,四时物序。张耒即指出了此点,《感春》曰:“吴僧参寥者,潇洒出埃尘。诗多山水情,野鹤唳秋旻。”如其《庐山杂兴》数首,以登山临水为一胜事,远离尘俗,忘情山水之间。以清净之眼观清净之山,触目所得皆风流潇洒。如:“异花无冬春,瑶草亦芳润。”“春风锦绣谷,红素自相依。”“溪雨昼忽破,藤花照清漪。”以至于沉浸其中,“每往辙忘归。”(《参寥子诗集》卷1)再如卷一《再游鹤林寺》:“招隠山南寺,重来岁已寒。风林惊坠雪,雨涧咽飞湍。壁暗诗千首,霜清竹万竿。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看。”写景造物虽无新奇,但中间四句却极为清爽。尤其是“霜清”句,清远渺茫。
  多言山林野鹤固然可造就林下风流,然也会失之于气宇狭窄,枯木灰槁。如《诗集》卷二《次韵太虚夜坐》写天寒夜幕,意境就甚为萧散,“窗根立冻缸”一句即见寒俭态。卷六《宿回峰院寄黄择中察院》:“秋堂立四壁,物色夜蕭然。藜床抱孤影,起坐未成眠。”卷七《卜居智果》:“青灯残篆夜寥寥,门外秋风振萧萧。”青灯只影,深夜无眠,亦是凄凉。除意境萧条外,过多的关注细小琐细的事物(如写月则详分为落月、夜月、寒月、上弦月等),也造成了诗歌的眼界不广。

  2.清丽绝俗之潇洒出尘

  山林之气为僧诗所共有,道潜诗的特点更在于清丽绝俗之姿。东坡谓其詩句“清绝与林逋上下,而通于道义,见之令人萧然。”(见《咸淳临安志》卷70)陈振孙称“其诗清丽,不类浮屠语。”(《郡斋读书志》卷19)所谓清丽侧重于清中之丽,寂中之动,是与寒俭枯槁的蔬笋气相对而言。东坡即称道潜诗“无一点蔬笋气,体制绝似储光羲。”(《山堂肆考》卷28)如其《细雨》诗云:“细宜池上见,淸爱竹间闻。”再如“诗成暮雨边”、“流水声中弄扇行。”等诸句有清气无寒态,诗情浓郁,春意盎然。上举数句曾得王荆公、秦少游、俞淸老赏爱。(参《四库提要》)道潜这部分诗在写法上往往于尾句见功,或用盎然之花,如卷一《临平道中》之“藕花无数满汀洲。”或用青青之草,如卷七《春日杂兴》之“野花汀草占春多。”或用悠悠之声,如卷一《秋江》之“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以飞动之态破平山远水之静,以枯木逢春之兴替代三冬无暖气之寒。

  3.平淡自然之田园气息

  田园诗是道潜诗集中一个突出的题材,仅卷二、卷四就各有一组共八首田居四时诗,其他如描写四时节序等诗也有着浓浓的田园风。其诗集中出现“杖藜”十二次,言及陶潜亦十余次,足以表明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道潜不仅生活上心仪渊明,诗风诗法上也追步渊明。苏轼《与参寥第二简》曰:“笔力愈老健清熟,过于向之所见,……更当磨揉以追配彭泽。(《苏轼全集》卷76)惠洪也揭示了这一现象:“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语逼真处‘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又曰:‘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冷斋夜话》卷4)惠洪所引后诗为道潜名篇《东园》,即闻机杼声,则距世极近。“仿佛”二字则又似忘世。诗人正是身处世间,而心在梵天,正得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妙,悟渊明“心远地自偏”之理。从佛教胜谛义看,世间即出世间,正如六祖《坛经》中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道潜正是深谙“平常心是道”的禅理,因而在诗中处处流露出自然任运之风。如卷一《邵仲恭许相过金山》:“时移物改何足论,身世悠悠本非固。”“鸠鸣屋角山雨余,花苞破红满芳树。”看破生死,有陶潜之委运旷达;平淡自然,如陶诗之芙蓉出水。

  4.绮语艳丽之未忘情语

  禅僧作绮语、未忘情之语,在宋代是常有之事。最著名的莫过于惠洪,曾被王安石女目为“浪子和尚”。东坡《次韵道潜见赠》曰:“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苏轼诗集》卷17)即指出了道潜身上枯形灰心与不能忘情并存。《参寥子真赞》中说:“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东坡全集》卷94)查慎行曰:“参寥诗却有士气,故佳。若止高僧禅客诗,亦无取焉。”(《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752)道潜诗集中确存在一些绮艳之语。如东坡《书参寥论杜诗》引参寥子言:“老杜诗云:‘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奕棋。’此句可画但恐画不就尔。仆言:“公禅人,亦复爱此绮语耶。”寥云:“譬如不事口腹人,见江瑶柱,岂免一朵颐哉。”(《苏轼文集》卷68,中华书局,1986)至如卷三《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东风上下狂?”虽言禅心不起,但用语绮艳,于襄王之典中亦见出寂寞难忍,于佛家之戒律终是有违。其他如卷二《寄仲恭》:“感此芳菲节,美人旷佳期。”“好凭三尺鲤,寄我相思诗。”感时玩物,不能忘情。再如迎来送往、唱酬和答之中,更见其涉世之深;甚至在东坡南迁之时,以作诗讽时而得祸。(参《风月堂诗话》)

  5.雄深雅健之士子情怀

  蔬笋气为僧诗本色,但不免有寒俭态。北宋之时,文人多崇尚无蔬笋气之诗,因而禅僧作诗除本色外,多有出位之思,如追求清中丽、清中艳、清中绝,甚至追求阔大诗风,如吴之振《宋诗钞》论惠洪诗云:“雄健振踔,为宋僧之冠。”道潜部分诗歌“颇少含蓄,落落不俗”,有雄深雅健之气,为僧诗别调。如:
  昔过广陵日,兹楼亦盘桓。飞甍切星斗,鸿鹄争危栏。怳若随扶揺,九万直上抟。下视古帝基,萧条空漫漫。(卷4《次韵顺上人登寿宁阁》)
  旷达未应输清节,风流可复羡知章。我非照镜迷头客,一接清欢亦似狂。(卷2《次韵何子温龙图见赠》)
  虎踞龙盘亦漫雄,城芜狐兔往来通。(卷2《次韵少游学士送龚深之往金陵见王荆公》)
  上引诸诗颇似李太白《古风》之作,第一首酷似太白“西上莲花山”。太白言“飘拂升天行”,道潜曰“九万直上抟”。太白有“俯视洛阳川”之悲天悯人,道潜有“下视古帝基”之惆怅感叹。第二首清疏旷达之个性与“仰天大笑出门去”之太白亦暗合。第三首怀古叹今,则直承文人情怀。
  此外,道潜的一部分赠答之作,也写得气势飞扬,如:“先生道徳若为容,曾向南都幕下逢。拔俗高标惊万丈,凌云逸气蔼千重。低梧暂宿张家鳯,浊水难藏许氏龙。”(卷三《寄苏子由著作》)“文章炜烨动当时,隽乂虽多不并驰。解激颓波旋往古,独怜夫子抱青规。山川淑气真能感,宇宙雄名岂浪垂。”(卷3《赠子固舍人》)“命世高标见实难,狂澜既倒赖公还。学穷游夏渊源际,文列班扬伯仲间。”(卷4《曾子固舍人挽辞》)“茫乎一气同浑沦,弥漫六合无边垠。”(卷5《寄济明》)以上诗句视野开阔,气宇宏广,似文章巨公所著,殊不类衲子所作。

  道潜于宋代诗名大振,不独缘于东坡等诸公的赏誉,更是远绍渊明,近袭苏黄,善于学习,自成诗风的结果。如《参寥子传》所评:“师之诗,雅淡真率,上欲窥陶、白,而下有雁行苏、黄句。即未脱子瞻烟火,雅不乐与宋人同烟火。如参寥自有为参寥,非第以子瞻重也。”(《补续高僧传》卷23)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7 18:06 , Processed in 0.0356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