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诗律中拗律等在对联中的应用》
作者:杨柳困
一般所谓诗律,是指格律诗的一此格律,如孤平、拗救等。
◇格律诗的一般正格如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允许的情况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平平仄仄平”这一句,第一个字是不可以不论的,一定要是平声,不然就成了孤平(这里指王力的孤平观点);而“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是不可以不论的,“仄仄平平平”则是三平尾。而在”平平平仄仄“中,一般来说,第三个字也要避免出现仄声字,则三仄尾,而实际上在格律诗中并不是硬性规定,在联中有时也允许出现,如下面几联:
我有仙方煮白石
●●○○●●●
天留佳客与齐潢 -----齐白石
○○○●●○○
日永亭台爽且静
●●○○●●●
雨余花木秀而鲜 ------乾隆题北海
●○○●●○○
直上青云揽日月
●●○○●●●
欲倾东海洗乾坤 ----徐悲鸿
●○○●●○○
*注*此联有版本作:
直上中天摘星斗
●●○○●○●
欲倾东海洗乾坤
●○○●●○○
上联则是属于“三四字互救”,“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见下面的拗救)。
此三联都是用“(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一格律式,可见在格律诗的诗律范围内,用三仄尾并非大忌。
◇在五言中,同样是允许,则用“(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这一式,如下:
月来满地水
●○●●●
云起一天山
○●●○○ ----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观 郑燮
◇格律诗的“拗救”,在联中实际应用也是颇多,只是在网络上由于熟读格律诗格律者少,而且由于不属定格格律宜认,导致出现在历来最常用的拗律也被视为出律的情况不少。
◇ “救孤平”就常采用本句自救的办法,则“平平仄仄平”(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的第一个字,若用了仄声字,而诗意又不可改动此字,则在第三字改仄声为平声,则成为如下:
“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如在“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一式中,七言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这个是广互救的对句自救),则上面的格律可以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王力的诗律)
或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如下面二联:
掬水月在手
●●●●●
弄花香满衣 ------清 刘墉 山东潍坊市四照亭
●○○●○
野烟千叠石在水
●○○●●●●
渔唱一声人过桥 -----上海豫园湖心亭
○●●○○●○
此两联便是如此,不仅自救本句,也救了上一句,由此也可见三仄尾并非严重得如三平尾般。
◇三四字互救的情况也普遍,则“平平平仄仄”在第三字如用了仄声,则第四字必须为平声,这个可以说是互调下位置。则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下面几联:
来时觉幽奥
○○●○●
到此豁心胸 ----镇江挹江亭
●●●○○
两树梅花一潭水
●●○○●○●
四时烟雨半山云 ------昆明黑龙潭
●○○●●○○
大隐壶中有天地
●●○○●○●
幽栖物外领湖山 -------康有为题西湖丁家山康庄
○○●●●○○
未必玄关别名教
●●○○●○●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
欲共水仙荐秋菊
●●●○●○●
长留学士住西湖 ----- 杭州苏公祠
☆○●●●○○
◇一般来说,通用的拗句可以归如下公式
一变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基本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变格: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再如:
天际识归舟
○●●○○
云中辨江树 ---清 郑燮
○○●○●
注:此联为上平下仄式,本身为对联的变格,按格律诗的仄韵律的正格是“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青山笑我头已白
○○●●○●●
泉水照人心自清 ------山西寿阳珍珠泉 孙稼生
○●●○○●○
所用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一式,是对句相救。
◇对于一些特殊拗救,困困才学有限,提供与各位共议,如下:
澄江静如练
○○●○●
长啸气若兰 ------[清]李世卓
☆●●●○
此联上联是“平平平仄仄”的拗式“平平仄平仄”,但下联在相同位置,则第四字也相应拗救。
水青石出鱼可数
●○●●○●●
人去山空鹤不归 -----杭州放鹤亭
○●○○●☆○
这一联上联原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一格式,但在下联却在原来的“平平(仄)仄平“的相应位置作出拗救。
花开花落可天意
○○○●●○●
避地避世忘人间 ------ 康有为题浙江一天山桃源亭
●●●●☆○○
秋菊有佳色
○●●○●
社会惜斯人 ----- 秋瑾墓
●●●○○
此两联都属同一种拗式,而正常的”平平平仄仄“拗为”平平仄平仄“不同,这一类是古风式律句,如杜甫的《崔氏东山草堂》:”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虽然是拗救,但在唐后只是诗人偶而为之,后来除宋朝的苏轼、黄庭坚等精通格律的诗人也偶有为之,明清后以是极为少见。
如苏轼的《寿星院寒碧轩》中两联: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飞。格律上是“○○○●●●●,●●●●○○○;●○○○●●●,○●●●○○○。”
是以在不少古人的联中还有着三仄三平的情况,也不足为奇,如曾国藩的:
大名高笔海内外
我去君来天东南
便是如此。
◇还有一种拗,则半拗,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可救可不救。
◇必须说明一点是,由于诸多原因,拗律在现代的只是少有人用到,一般只是用上比较易记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实如果对于拗律有清楚的认识,在作联时便可较好的解决一些如因律必须改动心宜字眼、因律必须凑合其他字等毛病。
而且这样的联多是成联,则自对,如果是出对的,一般来说三平或拗的已是少有,而对者通常最多只是用一般通用的拗律占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6 17:15: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