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书法爱好者谈对联作者不详 查到再来补充:)
---------------------------------
对联,雅称楹联,也是书法家惯用的一种表现书法艺术的形式。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全国范围内专门举办了三届楹联书法大展,将对联这一书法形式推向了高潮。因此,把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创作兴致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使得楹联书法作品不仅出现在展厅里,同时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面对楹联书法作品的大量涌现,我们发现其中良莠互见,确有鱼目混珠之现状,很有必要静下心来,与书法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谈谈对联。
由全国楹联书法大展说开去
中国书协自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至今,已经成功地举办过八届全国书展和八届中青年书展,同时,又成功举办了多次专项书法艺术大展,如全国新人展、正书展、扇面展、临书展等。值得注意的是:从1994年举办“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参赛应征作品每一届都在数以万计以上,参展作品是从这万件作品内,经初评、复评、终评几道关遴选的,可谓沙里澄金、精益求精了。按理说,像如此高规格的楹联书法大展,又有诸多书法名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认真评选、审定,该不会出现太多的遗憾。然而,只要翻阅一下这三届楹联书法大展的书法集,就不难看出其中之瑕疵。为了避免此种大展中的劣质楹联作品障人眼目,产生负面影响及艺术误导,很有必要将其中带典型性的作品披露并评析一下,对于书法爱好者可能会有所裨益。
先看第一届楹联书法大展,其中一副获银奖的
七言行书联:
小楼一夜听春雨;
孤桐三尺泻秋泉。
这联录自陆游的《闻虏乱代华山隐者作》中句:“大药一炉暾晚日,孤桐三尺泻秋泉。”显然这是集句联而集错了的缘故。集句联古已有之,只要集得好,不仅无生硬之感,而且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妙。
如集唐代诗人白居易与钱起句为联:
浮云心事谁能识;
明月襟怀只自知。
还有几件作品,虽然是以对联形式书写的,但所书的句子并不是联语。如有一副行书作品:
兰溪一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对联其中有一大特征即是上下句“词性相同”。以此一对照,毛病自现:“半夜”属时间名词,“兰溪”系地方名词,何以能对?“鲤鱼”又怎能与“一日”成对?至于后面的“来上滩”就更对不上“桃花雨”了。这大概是书者将两个诗句误作对联来写了。要明白诗句有有上平下仄的,那是特殊形式)。此联中“春”字为平声,不成联。这是对联的起码要求。
再如:有一行书联:
拍倒泰山;
扶起地球。
这副书法作品单就书法而言,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按对联的要求来衡量,犯的是与上面一联同样的毛病。“山”为平声,“倒”与“起”又都是仄声字,有悖联律。我这里顺作者原思路与气魄,改作:掀翻泰岳;扶起地球。
像如此毛病的作品,还有几副,录列于下,请读者自鉴。
北雄华夏长城;
南奇永定土楼。
上中下内外因实践论;
天地人主客观辩证法。
大者永和春,兰亭道上右军书;
乃试长安酒,无陵江边有佳人。
这末一副对联不仅有上述的问题,而且语言节奏上也出了毛病。“右军书”的节奏是二、一(右军书),而“有佳人”的节奏是一、二(有佳人)。
打开“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书法集,在获奖作品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获金奖的作品:
云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剑,千年桂月印湖光。
这原是元代赵孟頫题杭州灵隐寺联。乍看此联问题在上下联出现了重复字“云”,这是对联之大忌。细想,原来是书者将联首的“龙”字误写作“云”了。另外,下联中的“剑”属“敛”字之误。“剑”是名词,在此处就难以与上联作动词的“回”字为对了。
大概是书者一时疏忽大意所致。
又如一副七言联:
舞鹤飞鸿钟太傅;
铁画银钩王右军。
这副对联犯的毛病前边已说过。“鹤”与“画” 皆为仄声,而“鸿”与“钩”又都是平声,“太”与“右”如有一副自撰自书山海关联:
独来看山,万树摇动风挟腋;
暗去观海,群鸥集翔波荡怀。
联语音步句脚,按格律应仄平交错,上下联平仄相对,读来给人以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感。可是上面这副联语,要么一连几个平声字,要么一连几个仄声字,这是不懂得联律的表现。
又如:
夜渚月明,脱襟独步;
白云绕屋,时闻鸟声。
此联虽在平仄上形成了上下字的平仄相对,但不对仗。“月明”与“绕屋”词性不同,怎成相对?同样,“脱襟独步”与“时闻鸟声”也是驴唇不对马嘴。这样的作品看似对联,其实不能称其为对联,因为词语的部件构成与对联相差甚远。
再看“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更让人大失所望。首先特邀作品中就有一些低劣作品。如行书:
笔底春风挥不尽;
东涂西抹总开花。
松色随野深;
月露依草白。
此联语上下联的“色”、“野”、“露”、“草”皆为仄声字,不合联律。另外,“深”字平,“白”字仄,不符合联尾上仄下平的要求。而且,通常情况下,下联语义应比上联词意要重些,形成上轻下重的语气,此联有悖于斯。此外,还有类似的行书联,也属上下联倒置,应予说明,以免发生误导。
获奖作品中,屡见败笔之处。如获银奖的一副隶书联:
千寻金锁横银汉;
百尺丹楼跨彩凤。
这副作品犯的毛病显而易见。“凤”是仄声,与对联的要求不符。
获奖提名的一副行书联:
安得故人生羽翼;
飞来相伴醉如泥。
有人也许会说:你这样以一位楹联家的眼光审视楹联书法大展,以对联的格律来要求书法家,未免有些太专业化了,太严格了。我认为,正因为这是全国性的楹联书法展,正因为你是人们尊称的书法家,你的笔下才不允许有败笔,才不能露出破绽而令人遗憾。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认真审视全国楹联书法大展中的问题,足以说明在我们当代书法队伍中,真正理解对联的和精通对联知识与格律的还不那么多。试想,大展特邀作品中有次联;获奖作品中有假联;参展作品有劣联,这样的楹联书法大展的权威性就会受到影响。要看到一副楹联书法作品的书法质量再好,就因为联语不合联律,那这副作品的品位就会大打折扣了。严格地讲,不合联律或有这样那样毛病的联语就不叫对联,即便是书法水平再高,这样的楹联书法作品是不应该参展的,更不应该获奖。由此看来,向广大书法爱好者,甚至一些书法家普及对联知识很有必要。
对联的基本特征
要理解和掌握对联的基本特征,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对联。简单地说,对联是用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两个对偶句。详尽一点讲,对联就是由两个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语意相联的句子组成的独特文体。对联是我们汉语独有的一种形式,汉字一字一格,一字一音,一字一义。汉字离不开形、音、义三个要素。同样,对联也是从词语结构(语法结构与语言节奏)、上下联的声律关系(平仄对仗)、上下联语义相互关联三大要素构成了对联的基本特征。
一、上下联词性相同,语法结构完全一致。《缥湘对联》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性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目字对数目字等等。如《红楼梦》中曹雪芹撰贾宝玉题沁芳亭联:
绕提柳借三
(动词)(名词)(名词)(动词)(数目词)
篙翠;
(名词)(形容词)
隔岸花分一
(动词)(名词)(名词)(动词)(数目词)
脉香。
(名词)(形容词)
二、上下联平仄相对。一副对联最直观的是上联末尾字必须是仄,下联末尾字必须是平。联语中其他音步上的平仄要相对,换句话说就是语音节奏点上的字音平仄要呈对立状态,上仄下平,上平下仄。仍以贾宝玉题沁芳亭联为例:
绕堤柳借三篙翠;
仄平仄仄平平仄
隔岸花分一脉香。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对仄,仄对平,上下形成犬牙交错状,读来抑扬顿挫,有韵味。
三、上下联语义相关。对联,顾名思义,就是上下两个句子在字词、语义上既对又联。只对不联的叫“无情对”,古时候有一种特殊的文体叫“诗钟”,也是上下两句各言一种事物,显得前言不搭后语。
如下面这个例子:
四野桑麻沾雨露;
一腔肝胆照江山。
上联说的是农作物靠雨露滋润,下联却说的是为江山社稷甘献一腔肝胆。上下联无任何连带关系,所以说这不能称作是一副对联。充其量,也只是强拉硬扯在一起的对偶句。如果将上联保留,把下联改一下,就是一副满意的春联了:四野桑麻沾雨露;满山桃李笑春风。
在全面准确把握对联特征时,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特征外,还要明了如下“四忌”。
一忌上下联出现重字。如:
福星高照文明院;
喜气频临幸福家。
上联中有“福”字,下联又出现了“福”字,这是对联所忌讳的。可以改作:
福星高照文明院;
喜气频临和睦家。
二忌犯“合掌”。何谓“合掌”?即上下联相对应的词语虽然字面有别,但语义相同。如同一个人的两只手掌合在一起,形象化地称作“合掌”。如:
祖国有天皆丽日;
神州无处不春风。
上联的“祖国”与下联的“神州”属同义词,犯“合掌”了。如将“祖国”改为“盛世”则好。
三忌犯“孤平”。“孤平”是指在特定的仄起平收的下联里,除了末尾字属平声外,联语中只剩一个字为平声了。如:
高天丽日丹霞画;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大地绿碧野诗。
仄仄仄平仄仄平
下联中只有“诗”和“林”字为平声,其余皆为仄声,而除了“诗”字必须平外,就只有“林”属平声了,犯“孤平”。如将“绿”字改作“重”字,即可:
高天丽日丹霞画;
大地重林碧野诗。
由此可见,通常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仄起平收的下联中,就不能适用。“一三五”
不是不论,而是必须得论。 四忌“三平尾”。在平起平收的下联中,末尾三个字如果都是平声,就是“三平尾”。如:
四面烟云绝顶下;
仄仄平平仄仄仄,
一湾溪水斜阳中。
仄平平仄平平平。
下联的“斜阳中”三字属三个平声字连用,犯了“三平尾”。可以改作:
四面烟云绝顶下;
一湾溪水夕阳中。
只需将“斜”改为仄声的“夕”字,就可避免出现“三平尾”了。
在掌握对联基本特征的同时,很有必要弄清诗句与对联的关系。简明扼要地讲:一副好的对联应该是诗,但诗不都是对联。古往今来,诗词浩如烟海。诗中有联,联中有诗。而且有人称对联是诗,是“诗中之诗”。说对联是“诗中之诗”,其源概出于律诗。在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中,中间的四个诗句,按格律要求必须是两副对仗工整的对联,前两句为“颔联”,后两句为“颈联”。由于这两副对联是在一首律诗中,故又称之为“诗联”。如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诗中的“颔联”与“颈联”,都可以当作诗联来书写。假如选取“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个诗句来进行楹联书法创作,那就错了。因为这两句诗不是对联,选不是对联的诗句进行楹联书法创作,岂不贻笑大方?有人问:“律诗中有对联、绝句中有没有对联?”我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用对联的特征去衡量它就可以了。一般来讲,绝句不要求按联律来创作,所以大部分绝句不是对联。有的绝句诗中就有对联,像唐代诗人王之焕《题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绝句较为特殊,四句诗是按“颔联”、“颈联”格律写的,是对联,无可非议。完全可以当作对联进行书法创作。但是,如果依此就说绝句中诗句是对联,而盲目选用进行楹联书法创作,必然闹出前面的笑话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