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放电 于 2013-4-27 08:26 编辑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金石
================================================
汉语的魅力可能只有在对联中才能体现得最充分来——单音节、方块字。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做到形式上和音韵上的对仗。记得小时候爷爷说,民国初年他在上私塾时练习作文的第一步就是练习词语对仗:日对月,云对风,大地对长空……只有词汇和对联熟练了,以后才能逐渐学会作文和作诗。所以从小我就对对联有特别的兴趣,觉得它工整、有节奏、而且蕴含许多有趣的典故,所以我写书法时也写过不少楹联作品。 挽联也是对联的一种,但是比对联似乎包含更广泛和深刻的涵义。首先挽联用典很多,典故在古代文学里占有重要席位,一篇诗词是否有内涵,用典的多少直接反映作者的古文学的修养程度。再次,从挽联可以看到某人一生的轨迹,也可以看出撰联者对他的态度,以及撰联者本身的文学素养和处事态度。业余在读《蒋介石全集》时窥视从下面的他撰写的挽联,从下面蒋介石给不同人物的挽联的解读上既可以看到蒋介石非凡的文学才华,也可以廓清历史原貌:
主义扬中外;
精灵炳日星。 ——挽孙中山 这幅挽联是蒋介石较早的一个作品。因为孙中山在近代政治运动中无可替代的崇高和重要,蒋用了极其简练的文字来概括孙中山的影响力。越是伟人要越发用语简练,冗长的词藻不仅会淡化人物的影响,反倒容易偏颇。蒋的两句话分别对三民主义和孙中山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评价,简洁大气。
噩耗惊传,几使山河变色;
兴邦多难,应怜风雨同舟。 ——挽张作霖 张作霖对东北自强独立功大于过,而且曾为中国民国(北洋政府)总统,但是在蒋介石眼里毕竟是异己势力。蒋介石的这个挽联的政治语气显然经过周密考量。张作霖为外族日寇人所暗杀,蒋介石虽窃喜,但是身为未来的元首的他仍然要以国家社稷为重,不念旧恶,“几使山河变色”表明了国人对日本人狠毒手段的态度,“应怜风雨同舟”则表达了自己未来的政治计划。果然数月以后,张学良归顺南京政府。
砥柱峙中流,终仗威稜慑骄虏;
星芒寒五丈,不堪珍瘁恸元良。
——悼宋哲元
宋哲元系民国高级将领,先后兼任热河、陕西、察哈尔、河北省主席,平津卫戍司令、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于1933年率二十九军在长城抗战中取得重大战绩。芦沟桥事变,宋哲元率部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他于1940年病逝于四川。前句使用了古汉语中的词语概括了宋将军的威猛形象,而后句则表达了蒋介石和公众对他去世的哀思。其中”砥柱”、“中流”、“威稜”、“元良”均取法古汉语典故。
武汉居天下之中,歼敌太空,百万军民仰成绩;
滂沱挥同胞之泪,丧我良士,九霄风雨招英魂。 ——挽武汉空战英烈 抗战初期,民国首都先行迁驻武汉,在日本陆军无法深入的情势下,日军采取空军轰炸的手段,我空军在相对弱小的局面下,在三月内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空战,致使日军损失飞机47架,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为海内外所仰慕。蒋介石两句话虽然平淡,但是却表达出了全国军民奋勇抗敌的决心和对爱国志士的无限崇敬之情,大气磅礴、催人奋进。
虎头食肉负雄资,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
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如何?
——挽戴安澜
戴安澜(著名建筑学家戴复东院士之父)系抗日名将,黄埔三期学员,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战役。1942年他的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入缅作战。虽突遭敌重兵伏击中弹,仍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逝世时年仅三十八岁。次年民国政府隆重举行国葬仪式。虎头食肉为戴自勉之语,万里长征指的是远征缅甸。“不忝”是无愧无辱之意;“马革裹尸”指戴临死的状况,“虚予期望痛如何”意思是(你)辜负了我的期望让我心痛何堪。准确生动地概括了戴安澜将军征缅作战的生动画面和战略意义。
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
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恶夺我元辅,岂无天乎。
——挽陈诚
陈诚系蒋介石同乡、黄埔学生,而且蒋介石对他宠信有加,因而在台湾人心中陈理应为蒋介石的政治继承人,可惜陈诚却因肝癌于1965年病逝于台北,享年68岁。蒋介石当天发布了“总统令”,命全国为陈诚“敬谨治丧”。读完之后能看出这幅挽联蒋介石是带有强烈的悲情写就的,尽管晚年曾与蒋介石因政治交接问题而发生不快,但一生追随蒋介石转战南北,忠心耿耿,所以“国殇”这个词也被用于他,“果有数耶”、“岂无天乎”都表达了蒋介石无奈而又悲愤的心情,但是同时也隐藏了因为陈诚的逝世而扫平了经国接班的障碍的窃喜心情。
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
——挽胡适 胡适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在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对红学、中国哲学、史学、西方政治、哲学均有深入研究,与包括蒋介石和毛泽东等民国政要都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政治上他是个自由主义者和中立派,主张多党合作和资本主义政治。蒋介石对胡适的挽联堪称“联林珍奇”,挽联反映出胡适先生的思想和实践:主张新思想,但对旧伦理妥协;崇尚西方文明,却又力行东方做人道德。蒋特地采用胡适首创白话文写就,异常工整,耐人寻味。
我们以往都知道毛泽东的写作才华非同寻常,但是对蒋介石的文学方面的修养却知之甚少,其实老蒋也算一个修辞高手,也达到相当的高度。在白话文方面,著名学者胡适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在共产党里面,写白话文最好的还是毛泽东!对毛泽东的白话文水平我们不会怀疑,但是对他的诗词,应该说在他当主席以前的诗词的文学价值的确很高,但是40年代以后的很多作品,在用词用典上非常粗糙,甚至粗俗,品味有所下降,像《鸟儿问答》、《读史》、《为女民兵题照》等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反观蒋介石,在白话文方面蒋虽然输于毛泽东,盖原因于当年五四的白话文运动时期蒋已经错过了适应白话文写作的机遇,所以初读蒋介石的政论文章和家书,有点半白半文的不伦不类之感,而反观蒋介石的古体诗词和文言文,用典、用词、用于都十分考究,宛然唐宋文人写就,今天的这些挽联足以说明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