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166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一散人联评梁同书的挽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9 12:0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楹联丛话》谓“梁山舟学士最工为寿联,得之者无不乐其雅切”(卷之九佳话)。然吾观“丛话”,却以为梁先生的挽联才是最好、最感人至深的。这大约是应了王国维先生“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之说吧。下面分别是他挽家人的三联,与诸君交流。
  
  梁同书(1723--1815) 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特赐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工书,出入颜、柳、苏、米间。与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并称“翁刘梁王”。偶作人物、花卉。能诗,著有《频罗庵遗集》等。
  
  挽外甥
  天道何知,不许阿奶留李贺
  神仙安在,翻教老泪哭羊昙
  
  梁同书的外甥叫吴台卿,四十而殒。梁章钜《楹联丛话》里有这样的记载“山舟学士挽其甥吴台卿(显德)联。吴幼聪敏,才藻冠时,……四十以瘵卒。读之令人酸鼻”。
  此联起句便问,这一问虽显突兀,后分句却紧承上句,“阿奶”者,母亲。“天啊,你竟然不许母亲留住自己的儿子”,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李贺早死,时年27岁。宋代以来,后人以“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概其才华,呼之“诗鬼”。梁同书以李贺之才喻外甥吴台卿,虽有夸大之嫌,然其疼爱之情则溢于言表。转至下联,梁活用了晋朝谢安和羊昙的典故。羊是谢的外甥,《晋书·谢安传》载,羊昙为谢安所重,“安薨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大醉,不觉至州门,痛哭而去”。这里的“翻”,是“反”,将羊昙哭谢安的“甥哭舅”反转成了梁自己哭吴台卿的“舅哭甥”,老泪横流之状,当真令人鼻酸。
  
  挽亡妻
  一百年弹指光阴,天胡靳此
  九十载齐眉夫妇,我独何堪
  
  梁与夫人为长寿之人,都在九十以上,夫人先他两年而去。
  上联的“一百年”概指,“靳”,乃吝惜、吝啬之意。梁上联怨天,“一百年只有短短的一瞬间,我与夫人都九十多了,老天你为什么(胡)竟吝啬到了如此地步!”。转至下联,“九十载”仍是虚指,用了梁鸿、孟光的“举案齐眉”(出《后汉书·逸民列传》)熟典。用这典,一则暗切己姓,二则隶事纯熟,表达了自己与亡妻的恩爱之情,且对仗工整无比。待读至收句“我独何堪”时,东坡的“尘满面,鬓如霜……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的画面,此联作者不堪忍受失去老妻的形影相吊、孤单落寞的凄凉便历历在目。此联用情之深,催人泪下。
  
  挽妹夫
  四十年生有自来,身到蓬瀛天遽召
  三千里没而犹视,心伤桑梓母何依
  
  梁的妹夫叫汤画人,也有作汤昼人的,古联话讹误太多,这个不去深究。他妹夫在外作塾师,四十岁时忽殒于塾馆,其母尚在。梁作此联而挽。
  上联意平,作叙事铺陈,描述妹夫去世的年龄及去世之突然。“蓬瀛”为蓬莱与瀛洲之合称,乃海外仙山,后多指人死后去的地方。下联所用手法则非常高明,是作者虚拟的想象。“三千里”以概其远。妹夫死在很远以外的地方,而作者又如何得知他死时的情形?这里就通过了丰富的想象,“(妹夫)死了之后,眼睛仍然望着故乡(桑梓:指故乡。出《诗经·小雅·小弁》)的方向”,而作者将妹夫为什么会望着故乡的疑问手留到了收句:那是他深深牵挂着年事已高的母亲,“伤心‘我’死了之后,母亲还能依靠谁?”。离家游子对母亲、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至此而发,联却至此而收。感人至深处,留待读者品味。
2#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12:02:44 | 只看该作者
偶家2丫头小白:   说真的,有些痛,当事人的体会,非第三方所能解
  
  “离家游子对母亲、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至此而发,联却至此而收。感人至深处,留待读者品味。”
  
  这个地方,感觉有些不到位
------------------------------------------------------------------------------------------------------
散人答: 恩,是的,我也觉得这里有点不对劲,解人如解己,我这是妄作解人了,惭愧。
--------------------------------------------------------------------------------------------------
时习之: 评得很好,纠正一点小错误。据《楹联丛话》汤“辛未庶常,未及散馆而没,年仅四十”,所以“身到蓬瀛天遽召”应该是指其刚入翰林不久就去世。另外“散馆”也是特指从翰林院分发到其他“工作岗位”,不是指私塾。
-----------------------------------------------------------------------------------
散人答: 多谢时习之兄勘误,七楼脸皮虽厚,此刻却也觉得发热。这个“散馆”,我纯属望文生义,以为是私塾之塾馆,竟把梁同书的妹夫,这个翰林院的学子误作塾师,实在暴汗。再谢再谢!
  
  录下来作个教训:
  散馆:清制。源于明代。翰林院庶吉士经过一定年限学习后,举行甄别考试,称为散馆。进士经殿试后,除一甲三名分别授修撰及编修外,其余一部分选为庶吉士者都由特派的翰林任教习,通常在三年后考试优等者,二甲进士授编修、三甲进士授检讨,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县。因翰林官相当于唐宋时的馆职,又庶吉士学习之地称留馆。《清史稿.文苑传三.张澍》:“嘉庆四年,澍年十八,成进士。是科得人最盛,澍选庶吉士,文词博丽,散馆改知县。”蔡冠洛《清七百名人传.文学.吴锡麒》:“乾隆四十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又《文学.姚鼐》:“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兵部主事。”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第五节:“永乐二年于二甲选五十人为庶吉士,又别选英敏者二十九人,就学文渊阁,由阁学考课,阅三年试之,按甲分授编修、检讨,不留者为科道知县......清制庶吉士派大小教习教导之,并于三年后举行散馆之试,分别留否,皆略同于明代。”又“定制庶吉士肄业三年期满,于下科考试。旧在体仁阁,后皆在保和民,谓之散馆。若逢恩科,则散馆之期提前。”
3#
发表于 2006-2-12 13:54:39 | 只看该作者
挽妹夫实是下联平
4#
发表于 2006-2-12 17:03:30 | 只看该作者
报告~~

题目为"一散人联评梁同书的挽联", 似乎不太确切;  [一散人解说梁同书的挽联]更贴切一点.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6-16 07:40 , Processed in 0.04302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