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3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耕读文化壁上书——培田的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1 11:4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闽西日报
作者:廖荣富
=================================================

忧国念祖 积极入世

  连城县培田始祖八四郎公祠的一副联,可以说从根本上体现了忧国念祖思想,联文是“治平天下最;孝义古今稀。”作为培田发达代表人物的六世祖郭隆公祠联更为直接表达了这一思想,“出门思祖德,入户念宗英。”而作为古民居的典型建筑的“官厅”,一进门楼便可见照壁上大书“勿忘三命”。“三命”的含义为天命、君命、父母之命,天命即自然规律,不可违抗;古时君国不分,君命即国家利益,作为名门后裔的客家子孙当然不可忘记;父母之命即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炎黄子孙必须秉持。进出不忘三命,充分体现了客家忧国念祖的思想。

耕读为本 修身克己

  在文化方面,培田村最突出的一点是文风极盛,而且文武并重。历史上青年人不仅琴棋书画,而且跑马射箭,因而在明清科举时代,就出了140余名秀才,步入仕途19人,其中有翰林、诰封大夫、教谕、巡检、侍卫、守备等;民国时期,有4名留学生、3名黄埔生;建国以后有大中专毕业生270多人,博士、硕士,不乏其人,真可谓文武簪缨,英才辈出。
  在南山书院,有一副对联最能体现培田人的尊师重教。联文曰“抗颜敢诩为时望;便腹何妨尽日眠”,横批是“且试试看”。此联似乎与教育风马牛不相及,却有一段关于教育的动人故事。相传南山书院初创时,四处访寻名师,适福州才子邱振芳避难到闽西,便被聘请到南山书院。村里族长们听说来了新教师,相约一同前往拜访。第一次去时,小院还大门紧闭,大家只好回转;第二次去时,已经日高三竿,门仍未开,其中一位秀才有些不满,便小声嘀咕说:“此师散怠如此,未必有大才学。”第三次去时,小院已敞开大门,而且门上贴出一副对联,墨迹未干,浆糊犹湿。原来邱振芳并非未起床,而是想试探一下当地尊师重教的诚意。秀才大惊,知是失言,急忙道歉。小小的误会反而加深了了解。邱氏果然才学非凡,所教学生个个出息。从他开始,历任教师尽职尽责,该村学风大盛。

书文并茂 形式各异

  培田古民居的联文,数量之巨,形式之美,令人惊异。据说,最盛时多达二三千副。楹联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制作的材料大量采用珍贵的木材、石材等,且多数经过雕刻,油漆鎏金,精美至极。不仅文义美,而且书法奇、工艺精,书、文、镌均佳者比比皆是。就作者而言,有自作的,有赏赐的,有互赠的,种类繁多。其中最珍贵的有皇帝赏赐的书圣王羲之所撰联,联文为“文章移造化;忠义作良图”,落款是“王羲之”,署名之后镌有印章。该联书法笔力千钧,气势慑人,而且雕刻在大理石上,美仑美奂,弥足珍贵。目前保存比较多的是沙金竹简联,一般用高级木材制成,做成竹简的模样,挂在圆形柱上,既有立体感,又十分贴切。联文多为阴刻,镀沙金,联面黑漆,十分映目。也有其他形式的,如红底金字、金底黑字等。联匾或加边框,也有不加边框的。一厅一个样,一联一种形,争奇斗艳,各呈其美。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0:37 , Processed in 0.03658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