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8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成都安顺桥二联刍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4 19:2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放电 于 2013-2-24 20:13 编辑

来源:菜子园对联论坛
作者:王老吉
=========================================

      成都一个著名的人文景点:安顺廊桥,位于成都南河之上。安顺桥有着悠久的历史,可其名称渊源在魏明伦廊桥题壁的《廊桥赋》里也无具体提及,只简单描述:“桥名安顺,河是府南”。  初考,其传有二:一曰在清朝康熙初年,安顺桥被称为虹桥。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桥身破败,桥体岌岌可危,当时的华阳县令安洪德(青羊宫三个字就是他题写的)便发动民众,重新修筑了这座桥,并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安顺桥,意在求个平安顺利的好兆头。二曰明朝年间一居住桥址南侧的商人,此人善良豁达,慷慨善举,深受百姓崇敬,其死后,遵照其遗愿,拿出部分银钱施救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外,大部分用作善举捐银修建跨江桥。为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将新桥命名为“安顺桥”,并作对联一副以示后人:安顺善举架桥惠苍生,锦江流水吟颂传后世。
      这是安顺桥的二个来历,历史如桥下流水逝去,哪个更为准确都已不重要。且看现存廊桥南北两门的两幅对联,个人有一些拙见,不吐不快,以作抛砖:
      先看南门联:
       安顺作市裕民,再续二江佳话
       顺水放舟观景,重开三蜀文明
      此联从总体上看是一副藏头联,上下联首字为桥名“安顺”,本意不错,可内存诟病。
      平仄上,
      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
      不甚工整。
      其上联中“安顺作市”,可由两种解释,一是指贵州安顺市了。安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洪武十四年,普定府选择地名阿达卜建筑城池普定卫卫城,着手以安顺取代普定土府和安顺土州城的地位。撤普定府和普定县,将习安州并入安顺州;万历三十年,升安顺州为安顺府,府、卫同城。并将普定卫、习安州合并设立安顺军民府,从此作为地名的“安顺”二字,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和方志典籍中。
      安顺用作市的名字是在明朝,而官方解释安顺桥清朝才用此名,显然不是安顺市续了安顺桥。
      第二种解释是,“安顺作市”意为安顺桥用作市场之用,以兴盛商贸,可区区一块桥面,弹丸之地如何“裕民”,即使是,也只是“裕一部分民”,“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者,“裕民”如何续得“二江佳话”?而且还是“再续”,那一续为何?使人费解。
      所以上联中为了避免歧义,何不改为廊桥做市?更合平仄,用“安顺”代替“廊桥”虽能做藏头联,但引起歧义,且上下联皆有“顺”字,是犯了不规则重字的大忌。劝莫舍本逐末、哗众取宠。
      其下联,“顺水放舟”化“顺水推舟”之用,不错,可放好舟就观景,是站在岸上观景吗?所以,无论从意思和平仄上“顺水行舟观景”更为妥当。可“放舟”如何能开“三蜀文明”,谁放的舟,这么大能力,开天辟地?
      所以此联虽有藏头,可有如此之多的诟病,实乃假大空之作。
      再看北门之联:
       双水合流,紫气西来,景存天府
       一桥卓立,大江东去,名在中华
      此联要比南门联优秀很多,描述紧凑有气势,但也有不足之处。先看平仄:
      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
      基本符合。
      其上联中“紫气西来”颇须深究。常人皆知有成语“紫气东来”,其出自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意思是: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了一篇专门讲“道”和“德”的文章,书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经》。老子写完文章后,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此词用来比喻吉祥的征兆。如“紫气东来,瑶池西望,翩翩青鸟舞前降。” (清•洪升《长生殿》第十六出 )
      而“紫气西来”可以化用“紫气东来”,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在河北邯郸,武灵丛台的城墙上就镌刻着“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大字。但,这里的“紫气西来”与邯郸境内的紫山有关。因为紫山在西面,山上有瑞气,此化用甚妙,可在本联中,安顺桥西有什么神灵之物,使得“紫气西来”呢,通过观察,只有一条滨江路,路上车水马龙,气也是每天都是机动车的尾气,在桥上看实为“尾气西来”。所以为了使与“大江东去”对仗,且不可错化成语,贻笑大方。
      再有,上联有了描述水的“双水”,下联又来了“大江”,有重复之嫌,且从地图上看,廊桥下的江为南河,与府河“双水合流”的地方在其上游的合江亭,如果这个联改一字,“桥”改为“亭”,倒很适合挂在合江亭上,“双水合流”“一亭卓立”,美哉!。但如果是前面加一个“望”字,也就罢了。“大江东去”,明明是南河往南流的,作者此刻为何不化用了呢?化成“大江南去”。
      还有就是桥如何能“立”起来? “立”形容瘦高之物,而桥是横长之物,用“居”、“跨”都比“立”更贴切。还有就是上下联中的“存”和“在”有合掌之嫌。
       属对作联,首先是意思真实,贴合情境,符合规则,然后才是艺术渲染。构思一副妙联是很难的,在区区数字间用高度艺术的手法让一处名胜锦上添花更是难上加难,对成都安顺桥二联的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也是想为联坛奇葩的满园放香浇一瓢薄水,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2#
发表于 2013-2-27 18:17:49 | 只看该作者
写得痛快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3 23:52 , Processed in 0.0367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