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84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清代挽联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6 13:3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大河论坛
作者:phshsp
===========================================

清代挽联趣谈之一

每年的清明,世人都会去墓地祭祖,以表对已逝亲人的怀念。而古代人多用墓志铭、挽歌、挽词等形式来表示对逝者的哀思,如苏东坡怀念逝世的夫人王弗所写之<<江城子>>词,激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与哀叹!该词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明月夜,短松岗。"这是首怀念悼祭亲人的佳作,被世人誉为绝唱。从明代开始有了挽联形式,清代尤其盛行。既称挽联,所以词语必哀,对偶必工,但文字的多少不拘。现举清代的挽联为例,可见其独到之处了!
清乾隆年间,任过宰相的程景伊病逝,乾隆皇帝对他给予了高度赞扬。因有古训言,任宰相者必是文人学者,故乾隆皇帝亲赠他一副挽联,大有盖棺定论之意,赞他是"真宰相"、"老书生"。该联云:
" 执笏无惭真宰相;
盖棺犹是老书生。"
多才多智的纪晓岚,不仅给别人写过挽联,老年时也给自已先写了一副挽联。当<<四库全书>>的正总撰刘统勋逝世时,他写了副挽联赞颂云: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澹大星沉。"
纪晓岚给朱笥河病逝后写的挽联倍感真挚感人,他把学术上的无唱和同二人的友情分开叙之,显得直言真切: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悲伤。"
纪晓岚晚年给自已提前写的挽联内容很有特色,不仅表达了他达观的处世态度,并且语言诙谐、文字精辟、比谕新奇,还概述了自已的生平: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康熙皇帝也是位很有肚量和论事客观的帝王,他对曾收复台湾的明将郑成功,即有客观独到的见解。郑成功至死不向清朝称臣,康熙对这位铮铮铁汉却十分敬佩,郑成功逝世后,他写了一副赞誉郑成功的挽联云: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午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清著名诗人袁枚,很善于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之情。后辈蒋生病逝后,袁枚给他写了副动人心肺的惋惜之联,该挽联云:
"生为谁忙,学业未成家已破;
死亏君忍,高堂垂老子初啼。"
此联的大意是:"你一生在为谁忙,事业未成却家破人亡。亏得你忍心离开人世,可留给双老和娇儿只有悲伤。"阅读了这副挽联,能不令人心酸么?可见袁枚这副挽联不仅有特色,面且显得情真意切。
王引之是著名的训诂学家,嘉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他继承了父亲音韵训诂之学,被世人称为高邮王氏父子。王引之于六十九岁逝世,英煦斋为他撰了一副挽联,对他的独特专长之失深表惋惜,联云:
"下笔已千秋,稽古共知尊汉学;
还朝能几日,考工惜未补周官。"
清代颇有影响的<<春在堂全集>>,其作者俞曲园很有才学和气度,他为自已写的挽联就显得乐观坦荡,对人生有"满足者常乐"之平和心态。其联云: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3:37:44 | 只看该作者
清代挽联趣谈之二
清代的大臣逝世后,皇帝一般都会给逝者赐谥号、赐恤或赐祭葬,而赐挽联的很少。但林则徐在咸丰年间(公元1850年)逝世后,文宗皇帝(咸丰帝)却第一次赐了挽联,可算是给林则徐特殊礼遇了!联云:
"答君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军国;
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
该联客观地对林则徐一生作了总结和评价,肯定了林则徐不畏险阻忠心报国的英雄气概。
孙髯翁是诗文俱佳的学者,也是著名之"大观楼长联"的作者,但人生坎坷功名不显。他一生贫困,常为吃穿而奔波,老年不得已卖卜为生。他为自巳撰了一副挽联云: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该联以风趣通俗的笔调,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抗议当局不重贤才。他以不欠诗债,不欠酒债,离世洒脱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乐观和孤傲。孙髯翁因性格孤傲不曲从,受到当局的排挤,以至生活困苦。他写了许多诗文,但买书无钱,诗集校对完了,可刻印又无钱,故甚感委屈忧愤。
翁同龢是反感慈禧太后专横淫威的一位文人,对清末朝政有股不平之气,他临终时口占一首骂慈禧一班人的诗云:"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莫将两行泪,轻向竖曹弹。"而他还为自己写了一副寓意深沉,极有特色的挽联云: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而后吾知免乎。"
该联的上联出自<<论语.里仁>>,下联出自<<论语.泰伯>。而翁同龢将<<论语>>中的这两句用于自挽联,实为抒发心中之不平。
清人詹麟飞步入老年后,他发现大半的旧友都逝世了,不免惋惜哀叹!他情真意切地为好友写了一副挽联,并在哀悼中寓意了对好友的敬佩之情,确也是一副佳联。该挽联云:
"老泪我无多,数落落晨星,从此骅骝空冀北;
雄才君未尽,叹茫茫泉路,相随鸿雁到荆南。"
清代的一位才女汪宜秋,不仅才华出众,而在重友情上也很有男子气概。当她的闺中女友病逝后,她极为怀念这位好朋友,故为女友写了一副很富情意和文采的妙联:
"入梦想从君,鹤背恐嫌凡骨重;
遗真添画我,飞仙可要侍儿扶?"
如果把才女这副妙联译为白话,她为女友写的挽联之译意是:"我在梦中想跟你同去,可担心我的凡骨重仙鹤驮不起;我想在你遗像旁添上我的画像,可不知仙女是否要人侍候? "
老年丧子,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也是人生最大不幸。清张仲甫老来痛失儿子,他为儿子写了一副挽联,可谓如泣如诉,字字痛切,令人不忍视读。其联曰:
"嗟吾多病爱闲,何堪垂老零丁,又折此刚强一臂;
念尔母哀妇弱,未得抱孙慰藉,忍听他惨戚双啼。"
"挽联"一般都是寄托哀思和怀念逝者,但郭嵩焘为左宗棠所写的挽联,却有评说事非之意。该联云:
"世须才,才亦须世;
公负我,我不负公。"
为何郭嵩焘会这么大肚,而不负己负自己的左宗堂呢?这就需了解二人的过去了。左宗棠未发达时,郭嵩焘举荐他为湘阴孝廉。后来左宗棠又被人告发,郭嵩焘叉在尚书面前为他说好话,可见郭嵩焘有恩于左宗棠。在郭嵩焘外任广东巡抚时,己作高官的左宗棠却上奏章弹劾郭,从此二人绝交。多年后,二人都退居回湖南家乡,一天左宗棠上门拜见郭嵩焘。认为左宗棠忘恩负义的郭嵩焘,拒而不见。可左宗棠推门直入,并高声说:"吾与君皆将老死,尚负气耶?"郭嵩焘才出来相见,但指责左宗棠说:"汝为何三次上奏折弹劾我?"可左宗棠却坦诚说只弹劾过一次。后来二人开始交心畅谈,慢慢化解了些前嫌,郭嵩焘也想开了。所以郭为左写的挽联中,下联才有"公负我,我不负公。"之语。
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3:38:12 | 只看该作者
清代挽联趣谈之三
清代的挽联在民间也相当风行,平民百姓家有人逝世都会作挽联缅怀逝者,即使一个字都不识的人家也会请读书人写挽联。所以不仅文人学者能写出挽联佳品,在不知名的读书人中也写出了不少好挽联,现举四联为例,提供给爱好者品评。前三例是普通读书人写的挽妻联,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感受来怀念自已的爱妻。
第一副:"苦我今朝,只馀簿命糟糠,犹归天上;
劝卿来世,未遇封候夫婿,莫到人间。"
这是一位清贫文人所撰,字字充满了对爱妻的真情实意,可见夫妻有多么深厚的情感啊!
第二副:"婚姻数十年,朝也愁,暮也愁,都把你苦死了;
抛却万千事,男不管,女不管,倒比我快乐些"
从该联中不难看出,二人是生活一直困苦的患难夫妻。爱妻的不幸逝世使他十分悲伤又内疚,他深感爱妻跟着自已苦了一辈子,可却无什么去安慰她的亡魂。而只能对她说,你脱离了这困苦的日子,什么也不愁了,会比我快乐些。这是多么深情而自然的表达,读后的确令人有些凄然之感!
第三副:
"济艰辛,尝险阻,贫家妇信难为,痛今朝镜破钗分,欲图梦影重园,除异世再同青玉案;
习荆布,厌绮罗,半生俭应可法,奈尘海飒驰电掣,赢得褶痕如旧,到秋宵怕捡缕金箱。"
这副挽联文词典雅,还将梁鸿妻举案齐眉的典故运用联中,显得贴切生动。而且下联中的"怕捡缕金箱"之句,又会使人联想到元稹的名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该联叙述自然,笔调新颖,情意真切,确也是才人之笔。
以上三副挽联,都是男人对爱妻的真诚写照,不愧为挽联中的上乘之作,而第四副挽联就更显得奇妙了!它出于一读过书的妇人之手,她临终时自撰一联云:
"我别良人去也,大丈夫何患无妻,愿他时重缔姻缘,莫向新妻谈旧妇;
子依严父伤哉,小孩儿终当有母,倘异日得蒙抚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这副女子所写的自挽联,体现了贤妻良母纯真的情感。她临死时还祝愿夫君再婚,并要儿子把继母当亲娘,这无私的真情能不令人感动么!该联文词朴实自然、对仗工稳,确为挽联之上品,真才女之作也!
湘潭人杨潜庵是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民国初曾任总统府秘书,他与<<水经注疏>>的作者杨守敬是朋友。杨守敬病逝后,杨潜庵为他撰了一副挽联云:
" 碑版照人寰,四裔知名李北海;
水经推绝学,两朝抗手戴东原。"
该联是对逝者生前所取得成就之赞誉挽联,上联称赞他善书,把他比作唐代的李邕。下联赞他长于训诂似戴震,并撰写了<<水经注疏>>之绝学。而联中之"北海"对"东原",堪称是天造地设的佳对。
一九二七年康有为逝世,其弟子和支持者多写挽联哀思。其大弟子梁启超所写的挽联,尤被世人称道,其挽联云'
"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惨;
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联中表达了梁启超对老师的推崇,他把康有为比作孔子,并用激愤之语评击国运之衰沉。此联立意正大,文词精辟,还恰如其份引入了多个典故,令人寻味和感叹!
梁启超后来逝世后,其秘书李肖聃(李淑一的父亲)为他写了一副挽联云:
"转轴旋乾历卅年,溯崇陵变政,津海誓师,摇落对乾坤,垂死公犹馀涕汩;
典秘承官思往事,忆冰室论诗,云司议法,涓尘赞渊岳,纪私我是旧宾僚。"
此联不仅文笔醇雅,而且概括了梁启超参与戊戍变法,以及写<<饮冰室诗话>>等事迹。末尾之"我是旧宾僚"表达了与梁启超的关系,后来李肖聃在回忆文中还表示,他为作梁启超的秘书而为荣之感叹!
谭嗣同是为变法变法而牺牲的英雄,被清廷杀害时年仅三十四岁,挚友唐才常(字佛尘)为他写了副充满凛然浩气的挽联云:
"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羸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
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4#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3:38:51 | 只看该作者
清代挽联趣谈之四

挽联原本是为缅怀逝者而作,后来因人们愤恨贪官污吏等恶人,不平者也在他们死后撰了挽联,当然其意是讽剌、嘲笑之类。这类挽联不仅具有深刻的讽刺性,还富有相当的谐趣,所以可算挽联中的殊品。现举两例为证:



清同治皇帝(穆宗)十多岁时,无知贪玩,不理朝政。为了取得穆宗欢心来谋取私利,一些奸恶之臣便以到乐坊欣赏歌曲为名,先带穆宗与歌女厮混。穆宗入套后,更常叫妓女相陪,至使小皇帝越来越**无度。穆宗不久便染上梅毒,十九岁就不冶而亡。为顾全皇室面子,清廷对外宣布穆宗是患天花而亡,可纸是包不住火的,时人均心知肚明。有人便为穆宗撰了一副挽联云:

"宏德殿,宣德楼,德业无疆,且喜词人工词曲;

进春方,献春策,春光有限,可怜天子出天花。"

此联不仅对仗工稳文字贴切,而且其意恢谐嘲讽入骨,实为挽联之上品。据说撰联者是位颇有文才的正直之士,因惧清廷鹰爪,故隐其名。他在上联中巧妙地贯入三个"德"字,以皇宫之宏德殿对应妓院的宣德楼,深刻讽剌皇室还谈什么德业无疆!下联又溶进三个"春"字,寓意残臣们为讨好和满足皇帝的淫欲,送**出计谋,还编造说皇帝是出天花。上联的末句还暗示了,残臣们为讨皇帝欢心,先引皇帝到妓院听歌女唱曲上钩,后小皇帝才经不住妓女的引诱而入套。



"早死一时天有眼;

再留三日地无皮。"

这是一副讽剌诛伐贪官污吏的挽联,虽文字不多,但比喻极其深刻。其大意是:幸好天老爷有眼,让这么贪婪的人早死了,否则再留三日,地皮都要被他刮尽了!这副挽联虽然未征对具体的某贪官,可却对所有的贪官污吏通用,也就高明了!

给出家人写挽联实属少见,因为和尚死了称为"园寂"或"涅槃",故不同于世俗,和尚也不自撰挽联。但不少有才学的和尚都交有教外朋友,如宋代的佛印、维琳等多位大和尚,就与苏东坡为好友。清代的佛裔和尚与梁山舟是好朋友,佛裔"园寂"后,梁山舟为他撰了一副挽联云:

"竹蒌蕉枯,此日是师真面目;

焚香洒水,当年惟我旧朋俦。"

这副挽联奇就奇在笔者无悲伤之感,因为和尚"园寂"后,传说灵魂便去西方极乐世界了,这也是和尚终身修行的归宿。若作者撰之挽联尽显悲伤哭泣之意,当然就非佛门教义了!所以这副挽联多是怀念旧情,其语句恬淡无悲。

李芋仙是清朝大员,颇有文才,他为一位歌女写了一副挽联云:

"参不透絮果兰因,结局竟如斯,逝水年华悲梦断;

抛得下舞衫歌扇,逢场今已矣,落花时节送春归。"

该联体现了李芋仙对逢场作戏为生之歌女的同情,实为难得。歌女是被世人看不起的最下层人,而李芋仙能理解年轻歌女的不幸,确也是可贵之处。

古代的包办婚姻,的确害了不少青年男女,婚前彼此互不相识,根本不知对方品貌才德,更无情感所言了。可有一位年轻的读书人,订婚不久未婚妻就不幸病逝,按理既与未婚妻无交往之情,也就罢了。可他却为未婚妻撰了副挽联云:

"尔何人,我何人,只因六礼相传,惹出今朝烦脑;

生不见,死不见,倘若三生有幸,愿偕来世姻缘。"

此联写得十分贴切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年轻人对包办婚姻的控诉与呼声。但从下联"愿偕来世姻缘"之句来看,也体现了这位读书人心地善良,他同情遭受包办婚姻所害的未婚妻,并愿来世重续百头之老。

(完)
5#
发表于 2013-4-26 23:18:47 | 只看该作者
看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0:15 , Processed in 0.03729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