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4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状元林召棠对联的特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14 16:3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湛江日报2013.12.10
作者:
易世东

==================================

  林召棠(1786-1872年),小名观育,字爱封,又字芾南,号蓉舟,晚年别号行脚僧,吴川霞街人。他一生经历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是广东下四府唯一一位状元,也是有科举制以来广东省九位状元之一。

  林召棠七岁学作文,“句通字顺,语气雄壮,见者赞为天才”。八岁学作诗,“诗句清新俊逸,父以诗示人,客皆惊异”。十岁学作八股文,“前后挪转、补贴、开合之法甚备”。嘉庆八年(1803年),林召棠十八岁,在参加由广东学政姚文田主持的高州府院试中考取第一名秀才。姚文田对林召棠的评价甚高,誉为“滨海俊才”。

  考取秀才只是踏上科举之路的起点,还有乡试、会试、最后殿试。林召棠虽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秀才,但在乡试考举人这个关口上则屡遭挫折,先后于嘉庆九年、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十八年、十九年的乡试皆落榜,连付榜也不中,所谓“六榜无名”。直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林召棠三十一岁时得恩师程国仁的提携以贡生身份由山东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被录取为举人。

  中举之后的林召棠留在北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可惜下第了。但更加不妙的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二十五年(1820年)又连续会试落第。由于再三失利,加之家境不富裕,林召棠曾打算离开科举道路。但恩师程国仁极力支持和鼓励林召棠继续努力,并说:“以君之才,必入翰林”、“我看你断不止此,必须会试”。经师友的一再劝说,妻子又典当首饰提供费用,林召棠便在道光元年(1821年)冬天再度赴京,以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但还是名落孙山。会试下第后,林召棠留京等待大挑。所谓大挑是乾隆帝定下的制度,则会试后的第二年对三次会试不中的举人,由礼部分省造册,咨送吏部,派王公大臣共同拣选,选中的分为两等,一等以知县试用,二等以教职用。但这一年没有大挑,而是再开科取士,是为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这是林召棠第六次参加会试。这次会试的主考官是曹振镛(太子太傅、大学士),付主考官为汪廷珍(礼部尚书)、王引之(侍郎)、穆彰阿(工部尚书)。会试完毕,林召棠考中第二十八名贡士。林召棠考取贡士后,精神为之一振,心境大开,后来在殿试时,他如有神助,写出了横扫癸未科场的天下第一策,被道光皇帝钦点为状元,并誉“今科得一佳元”。

  林召棠的诗词对联也为朝野称诵,翰林院同馆英和(后任宰相)赠联云:“落低如云,发言可咏;若金受砺,味道之腴”。三元及第陈继昌(乾隆宰相陈宏谋之孙)赠联云:“玉树临风,冰壶射日;芝田养秀,桂苑摛华”。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林则徐书赠一寿联为“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可见林召棠在当时的声誉和地位。

  诗言志,就林召棠的对联而言,也是心声的表露。在科举之路上,他历尽艰难曲折而侥幸成功,最终独步鳌头,蟾宫折桂,但回首青灯黄卷能有几人最后登上“翰林”高苑!

  十载无人问,题名天下扬。长安花十里,争看状元郎。高中状元的林召棠,意气风发,心雄志壮,以天下为己任。其有不负山河之志,更有不负山河之学。故其时的对联气势磅礴,锋芒毕露。

  林召棠夺得新科状元后不久便告假还乡,同年托他带信给苏州的李进士。于是林召棠驾一叶轻舟从大运河上扬帆破浪,直抵苏杭。到达苏州李进士之家时,碰巧李进士到城内的关帝庙雅会去了,其家人便领着新科状元直达关帝庙。李进士和一班新老文人、雅绅、官宦正在关帝庙中挥毫作联,闻得新科状元到来,大家兴致更高,寒暄介绍之后,林召棠便把同年的信转交给李进士。这班文人中既有老状元也有老榜眼、老探花、老进士,都是一时名流,他们见林召棠衣着朴素、为人随和、表情憨厚,便有点瞧不起的意思。心想自古状元不出三江两河(江苏、江西、浙江、河北、河南),而偏处粤西海边一隅的林召棠夺了今科的状元,大家内心都有点不服气,想乘机试试新科状元的才学。于是有一老举人说:“关帝庙已落成,但大门尚欠一副对联,我们草拟难定,新科状元到来真是天遂人愿,不知肯赐教否?”一班文人名宦同声附和,有拿笔的,有铺纸的,有研墨的,有恭维的,还有的说,此联非新科状元莫属。林召棠心想,推辞便是不恭了。只见他微微含笑,接过狼毫,饱蘸浓墨,一挥而就。众人一看,只见: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士子尽寒心。

  众皆无语,想不到海边村野也有高人。

  经过江西境时,江西才子聚集江西状元府设宴接待林召棠,也想试试新科状元的才学。只见状元府墙上挂着一幅画,画里绘有老虎、花鸟、草木及童子等,画边著有一联曰:

  肖画一幅,龙不吟,虎不笑,花不清香,鸟不叫,睨视童子,可笑,可笑!

  下句空着。林召棠到时,大家推礼让座,因林召棠乃奉旨回乡,大家恭请上座。宴后便谈文论史,饮茶聊天,作诗题字,也有厮杀于楚河汉界的,好不热闹。说到书画时,林召棠对江西文人雅士也多恭维。此时,一位老探花指着墙上的画说:“这画我刚画好,也有了上联,就是下联未得,我等正在斟酌,今日新科状元到此,属天意让状元公赐宝的吧!”林召棠看了几眼,也未动笔。一旁捉象棋的老榜眼以为难住状元公了,于是便轻敲棋盘,对对手也似对林召棠说,“想不出妙着了吧”!棋盘震动,棋子散落地上。林召棠见状便提笔向前,在画里下联的位置题了一行字,大家趋前急看,但见: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兵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在座才子无不称赞状元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召棠被皇上钦点为陕甘乡试主考官。他告诫自己:不辱皇命,公正取士。考期将至,林召棠在西京(今西安)的贡院大门贴出一副对联:

  科举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撄法网;

  平生关节不通一字,诫诸生勿听浮言。

  这副对联本是林召棠应高州府院试时,座师姚文田学政大人所作,当时张贴于试场。可见,中状初期,林召棠心存大志,公忠为国,是想有一番大作为的。

  任陕甘主考官的林召棠回京后,级别虽有所提升,但朝政在穆彰阿的把持下已经江河日下,肖小横行了。林召棠因无巨款向穆彰阿送礼祝寿,遭到穆的歧视和穆门人的冷眼,于是便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秋离京归里。第二年春天,两广总督卢厚生便请林召棠出任端溪书院院长。时两广书院最著者,一为粤秀书院,一为端溪书院,粤秀书院为广东最高学府,端溪书院为两广最高学府。

  在教书育人的环境里,林召棠的心境逐渐趋于平稳、恬淡、清静,这期间的对联也是其心态的一种表露。如题肇庆府那英岭茶亭联: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

  两头是路,饮一杯各自东西。

  有甚忙来,走不尽万里长途,劝君且留余步;

  终须过去,抛得下一条重担,为我及早回头。

  可想见,此时的林召棠是多么的喜爱他的学生,心境是多么的开阔,生活是多么的充满情趣了!

  又如林召棠的同科举人曾任高州知府,人称戴太府,因厌恶官场,乃遁入空门,法号“释大千”,为阳江净业寺住持,邀林召棠到净业寺游玩。林召棠沿着山路,来到池塘边,但见同年住持正在挥锄栽柳、专心致志,不禁触景生情,脱口吟道:

  三载游人同访柳

  这种语气,是在戏谑老友了。你是在山中修道诵经呢,还是寻花问柳呢?怕是耐不了佛门寂寞,受不了清规戒律了吧?

  住持见是故友来访,喜出望外,细品林召棠语气,多含戏谑之意,于是回答道:

  万花绕佛不妨禅

  林召棠此时的心境是何等的自由自在!既无京城翰林院的拘谨,也无书院的道貌昂然相,俨然一山人矣!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因生母陈太宜人去世,林召棠便请辞主讲端溪书院之聘,奉讳里居。此后,状元公过着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不问村事、族事和世事!

  归家后的林召棠,主持重建古刹金莲庵,并为金莲庵大门题联:

  佛笑万花萼;梵音初夜潮。

  题金莲庵鹿苑门联云:

  幽庵十笏佛无语;清磬一声人闭门。

  题泡影园门联云:

  卧听大海风潮上;曾阅莲花世界来。

  题自居的寄庐门联云:

  莲有禅心,桃为仙友;

  地僻愚谷,天随散人。

  题亭亭亭柱联云:

  一池临水地幽极;群山在目情欣然。

  闲题联有:

  读书不求甚解;抚琴聊以自娱。

  天地有情容我老;江山无语任人忙。

  此时期的状元公,真是人在金莲庵,心随如来佛了。但即使是一心礼佛,也不忘提携后进,当陈兰彬(吴川黄坡村人,咸丰三年进士,首任驻美公使)向林召棠请教时,林召棠也一样给予悉心的指导。并赠陈兰彬联云:

  欲就功名先立品,能明理义即端仁;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刻苦功夫。

  在宁静的生活中,林召棠的心境豁达,以花酒自娱,忘情于山水之间,已达到无我的境界。正如其自挽联所云:

  都一般扰扰纷纷,随例作人,那曾有我;

  倒乐得清清快快,问君何去,本未尝来。

  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二月,林召棠以八十七岁高龄逝世。纵观林召棠的一生,从夺占鳌头的锋芒毕露,雄心壮志,公忠为国,气量宽宏;到中年后恬淡、沉稳、幽静、豁达;进入老年后便隐逸逍遥,人随佛性,心务禅机,天随散人,世外一仙矣!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0:18 , Processed in 0.03642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