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94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 不可以语上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9 12:0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语·雍也第六》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之所以摘出这段话,是前数日在天涯看到徐晋如起草的十博士联名抨击于丹一文。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拥护博士者有之,力挺于丹者有之,借机浑水摸鱼者亦有之。只说我的看法,这浪何以如此之大?想来是四方面的:一,孔子之名,《论语》之名甚大;二,博士之文章一针见血,言辞犀利;三,博士是高学历;四,于丹的影响力极大。当然这一二三四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怕是四。何以见得?《论语》、孔子之名固大,然而民众对其早已无敬畏之心;博士之文章固然切中要害,然而有半数以上者看都未看便勃然而怒;博之之衔固然高矣,然而院士尚且不能一言九鼎,何况几个博士?于是都还是要归结到于丹这里,拥护者、反对者、冷眼旁观者、浑水摸鱼者都粉墨登场,展开一系列论战。粗粗地读了一遍,发现一个现象:博士的拥护者大多举事实讲道理,大多与博士本身没什么关系,大多见博士之文章心有戚戚,一吐胸中所言——当然蛮不讲理者也是有的;而于丹的拥护者大多把矛头直指博士,或揣测博士用心,或奋力攻击,且他们愤怒的原因大多不因博士文中有疏漏,而是因为博士们攻击了于丹。至于于丹的拥护者们的言论,不客气地说,颇有些黔驴技穷,归结起来大略如下:
    一、博士的头衔不值钱。然后引申到中国的教育制度下培养的博士名不副实,博士们没有真才实学。
    二、博士们只会说不会做。证据是博士们没有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什么贡献,博士们没有上电视没有上百家讲坛讲课,博士们没有于丹的影响力大、知名度高。
    三、于丹怎么解释论语是她自己的自由,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博士们多此一举。
    四、文人相轻,博士们嫉妒于丹,博士们拿于丹进行炒作。
    以下我们来逐一分析这些言论。
    关于一,这十博士(案,似十博士之说不确,有硕士学士杂于其间)我大多是没听说过的,所知的,也只有起草文章的徐晋如一人。然取“一叶知秋”意,徐晋如却是能配得上他的博士头衔的。说句夸大一点的话,徐所读之书只怕比于丹女士所识之字还要多。书单列不出来,避,取直观可见的。徐晋如以诗名,我虽然一向不喜欢他的诗风,但是不得不承认他的功底。我读徐的诗不多,随便摘一首:“牢落乾坤矜此头,沧溟难托杞人忧,狂来横雨幽燕隘,纷坠沙鸥太上愁。国步径应悲老父,民权虚自说神州。鸱夷浮海如长策,东望扶余涕泗收。”若说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是不学无术,那么于丹女士真不知该做如何想了。说到这里,又想到攻击者们说博士把自己的博士头衔亮出来,以此作炒作的噱头云云,我刚才顺便看了一下于丹女士的头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似乎这些比博士也不遑多让了。还要再说一句的是,自从看到一篇徐晋如评点当代女诗人的文章后,我对此人便再无一丝好感,切勿以朋党视之。
    关于二,首先要说的是,贡献的大小并不在于是否上电视,是否上百家讲坛;其次,上电视、上百家讲坛也不是人人想上就可以上的,若舆论媒体都爱上了庸俗、肤浅、浮躁,那么博士们也有心无力了;第三,徐晋如著有《缀石轩诗话》,著有《二十世纪旧诗史》,著有《胡马集》,虽不是什么煌煌巨著,但似也不像攻击者所说的“毫无作为”。至于说到影响力大、知名度高,李宇春和于丹女士相比如何?武藤兰和于丹女士相比如何?芙蓉姐姐和于丹女士相比又如何?
    关于三,诚然,古即有“六经注我”,然而这个“注”是要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若连基本的语文工夫都不过关,有何资格谈这个“注”字呢?这里想借行公的一段话来说:“更使人吃惊的是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指释文义,不是发挥义理),真是前无古人。这古人主要指汉人,马郑之流,笺注古书,虽然不敢保百分之百正确,却严守语文规律,或说训诂规律,所以绝大部分可信。也可以包括宋人,程朱之流。看宇宙人生,程朱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就是笺注古书,也难免借机抖搂自己肚子里的,但对于这机,他们也没有扔开语文规律的胆量。所以即如朱文公,讲《论语》,成书,称为‘集注’,以表示没有数典忘祖之意。还可以包括陆王之流。陆更靠近禅宗,变理学为心学,但究竟出身于儒,为温良恭俭让所缚,羡慕禅师的呵佛骂祖而没敢说呵圣骂贤,只说‘六经皆我注脚’。其实,这说法只表现一种重修持的自信精神,至于真讲六经,他还是不能不规规矩矩,比如‘乾元亨利贞’的‘贞’,他总不会讲成贞节的。南怀瑾则不然,而是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这是行公评论南怀瑾《论语别裁》的一段文章,依我看来,用在于丹女士这里却更加合适。南先生是偶有疏漏,于女士却是偶有正解。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如翻译外文,如何翻译得更加有文采,对翻译的内容如何理解,这都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是如果翻译的本身就全是错误,后面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吗?
    关于四,不得不说对于丹女士,对徐晋如博士都是莫大的侮辱。若论影响力,徐晋如如何配与于丹女士相比?若要相轻,于丹女士也是要和李宇春、芙蓉姐姐等炒作出的明星相轻才是;若论学术,于丹女士则不配了,倒不如说我与徐晋如相轻到更靠谱一些。至于后面揣测博士们的用心,言及炒作与嫉妒两方面。若言炒作,博士们只怕还是于丹女士的徒孙辈吧?若言嫉妒,这里我不想多说,翻故纸堆,挑几句话出来:《论语·八佾第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阳货第十七》:“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集注》:“天下之理,正而胜者常少,不正而胜者常多。”;《庄子·秋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案,古同“雏”),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诗·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若于丹和其拥护者们可以看懂这几句话,不知能否静下来,反思一下?
    以上是对于这次事件的一些观点,依文法,破后当立,如何立?很简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说话的自由,于丹本身怎么理解论语是无所谓的,然而当舆论、媒体和缺少分析能力者将于丹一个靠炒作出名、解说诸多硬伤者捧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传播的英雄时,则不得不让人反思,反思背后则是一声长叹和苦笑了。长叹、苦笑,都是所思,而无所行的。然而当有人非止于思,而见于行时,就出现了上述事件。徐晋如的文章中已经说得清楚,可惜很多人根本不去反思一下,根本不去认真看一下,便愤怒起来,无论说得多么真挚、诚恳、有理有据,只要触及到于丹,都会被她的拥护者们当作最恶毒的语言,这时理性讨论的力量已经显得如此羸弱,当一个群体已经有了极大的偏见,当一个群体的理智已达到了疯狂状态,也难怪哲罗姆临死时会说:“多么虔诚的愚昧啊。”
    所以还是依古训,取孔圣人所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
发表于 2007-3-9 13:25:17 | 只看该作者
徐晋如那篇也一般,天涯似乎有两三篇网友没什么头衔写的比他精辟多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3:38:51 | 只看该作者
困子给个连接看看。
4#
发表于 2007-3-9 14:05:22 | 只看该作者
呃,又要去翻天涯。。
5#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5:43:18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李悦那个?那个的话我看过了,还有别的没?
6#
发表于 2007-3-9 16:01:54 | 只看该作者
链接找到没有?困困发来看一看!
7#
发表于 2007-3-9 16:12:09 | 只看该作者
偶是很佩服于丹的!这样破的《论语》评注都能整出来骗钱,在营销上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
8#
发表于 2007-3-9 18:43:06 | 只看该作者
恶补关注下
9#
发表于 2007-3-9 21:40:39 | 只看该作者
孤陋寡聞中.....
10#
发表于 2007-3-10 13:05:21 | 只看该作者

仿佛有听说中.....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5-4-19 06:52 , Processed in 0.0530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