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19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分享] 合法的黑心食品, 您所不知的食品添加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16 22:4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這是一篇來自日本一位資深食品從業人員的報導, 很多跟我們生活中吃得有關, 既然要吃進肚子裡的就看看唄.</p><p><strong>安部 司</strong></p><p><strong><font color="#007f7f">1951年出生於日本福岡縣。畢業於山口大學化學系。曾任職於食品添加物公司,現為自然海鹽產品「最進之鹽」研究技術部長、有機農業JAS判定員、水質第一種公害防止管理者。對食品的內幕及食品添加物的真相知之甚詳,被稱為「食品添加物之神」。</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007f7f"></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007f7f"><font color="#000000">今天我要給各位講一講食品添加劑的問題。講之前,我先給大家做碗排骨湯。請<br/>看,我面前的這排瓶子裝了一些白色粉末,我要把這幾十個瓶子裡的粉末都混在一起,<br/>然後再把開水倒進去,攪拌一下。好了﹗排骨湯完成﹗誰願意嘗一嘗?別害怕呀﹗就請<br/>這位勇敢的男士吧。 "啊,真的是排骨湯。真的很好喝呀﹗ "<br/></font><div><div><strong></strong></div><p></p><strong>怎麼樣,這就是你平常吃拉面的那個湯吧﹗大家都看到了,我做排骨湯時根本連<br/>一根排骨、一滴真正的排骨湯也沒用到,僅僅用了這些瓶子裡裝的白色粉末,而且嘗過<br/>的人都覺得味道不錯。這些白色粉末,就是我下面要講的食品添加劑。</strong></div></font></strong></p><div><div><strong></strong></div><p></p><strong>怎麼樣,這就是你平常吃拉面的那個湯吧﹗大家都看到了,我做排骨湯時根本連<br/>一根排骨、一滴真正的排骨湯也沒用到,僅僅用了這些瓶子裡裝的白色粉末,而且嘗過<br/>的人都覺得味道不錯。這些白色粉末,就是我下面要講的食品添加劑。</strong></div><div><br/><strong>我們很多人都不清楚自己平常吃的食品是怎麼加工成的。你以為骨湯拉面就是用<br/>排骨熬成的湯做的,你以為那些顏色鮮豔的果汁飲料都是用水果榨汁做的,你以為喝咖<br/>啡時加的奶精就是用牛奶做的 …事實是,你眼睛看到的、嘴巴嘗到的並不是真的,漂<br/>亮的顏色、誘人的味道都可以由添加劑變出來。</strong></div><div><br/><strong><font color="#ff0000"><u>肉丸就是"丸子狀的添加劑 "</u></font></strong></div><div><br/><strong>我原來是食品添加劑公司的首席推銷員,業績非常突出,經常為各個食品加工廠<br/>排憂解難,幫他們用最低的成本做出好賣的產品。比方說,我開發的一種肉丸。一個廠<br/>商採買了大量的肉碎,就是從牛骨頭上剔下來的幾乎不能稱之為肉的那部分,黏糊糊的<br/>,水分多,根本沒有味道,沒法吃,不能做成肉餡,只能當寵物飼料。可是它非常便宜<br/>。我的工作就是把這些不能吃的肉碎變成能吃的東西。首先,加進不能下蛋的雞的肉餡<br/>,以增加分量。我們知道,養殖的雞有蛋雞,有肉雞。肉雞主要是吃肉的,而蛋雞主要<br/>是吃它下的蛋的。蛋雞和肉雞的肉差別就很大,價格也不一樣。而且這裡用的是已經不<br/>能再下蛋的雞肉,價格就更便宜了。接著,加入大豆蛋白,以做出柔軟的感覺。這種大<br/>豆蛋白又稱作 "人造肉 ",還用來做便宜的漢堡。</strong></div><div><br/><strong>光這樣還不行,因為沒什麼味兒。於是又加了大量的化學調味料。為了使口感嫩<br/>滑,使用了豬油、加工澱粉;為了便於機器批量生產,使用了黏著劑、乳化劑等;為了<br/>使顏色好看,使用了著色劑;為了延長保質期,使用了防腐劑、 pH調整劑;為了防治<br/>褪色,使用了抗氧化劑。這樣,肉丸 就做好了。整個過程使用了二三十種添加劑,可<br/>以說,它是"丸子狀的添加劑 "。產品上市後,立刻受到孩子和媽媽的歡迎。</strong></div><div><br/><strong>在這裡,我要說的是,我使用的添加劑都是國家允許的,而且完全遵照國家規定<br/>的劑量標準。但存在什麼問題呢?就是國家對添加劑的檢驗結果只是基於單種添加劑的<br/>使用情況得出的,如果一次同時攝取若干種添加劑會怎麼樣, "複合攝取"的研究依然<br/>是個盲點。</strong></div><div><br/><strong>也就是說,同時攝取很多種添加劑有無危險性、危險性的大小等,只能由將其吃<br/>進嘴裡的消費者們來承受。</strong></div><div><br/><strong>我為什麼要站在這裡講這些事?因為,有一天,我親眼見到我的女兒也在樂滋滋<br/>地吃我開發的這種肉丸。當我看到她吃的那一刻,我才發現我根本不希望我的孩子吃它<br/>們。我是知道添加劑的毒性問題的,可我根本沒從實際出發考慮過,一直忙著用添加劑<br/>開發各種食品,那一刻,我才認清我開發的食品,黏糊糊的廢肉和幾十種添加劑做出的<br/>&nbsp;肉丸,也是要被我的家人我的孩子吃進嘴裡的。我的心裡充滿了罪惡感。經過好好的<br/>反思,我辭去了食品添加劑推銷員的工作。我要用我幾十年 "台前幕後 "的經驗,告訴<br/>大家一些食品的真相。<br/><br/><u><font color="#ff0000">奶精 就是"牛奶式植物油 "</font></u></strong></div><div><br/><strong>再說說奶精。很多店裡配咖啡的奶精都是免費的,我經常看到有人臨走時,順手<br/>拿好幾個,回家留著慢慢用。</strong></div><div><br/><strong>現下,我就要問問大家︰你覺得奶精是用什麼做的?牛奶嗎?奶油嗎?你不要看<br/>到"奶精 "中有"奶 ",就想當然地認為它是用奶做。其實,跟前面我做排骨湯一樣,製<br/>作 奶精的過程中沒有用到一滴牛奶或奶油,它就是在植物油中加水、添加劑混合攪拌<br/>,做成的類似牛奶的東西。其中的植物油,更具體說是氫化植物油,含 "反式脂肪酸 "<br/>。反式脂肪酸是不健康的成分,它對心臟的損害程度遠遠高於任何一種動物油。含有氫<br/>化植物油的食品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比如餅乾、麵包、西式糕點、巧克力派、沙拉<br/>醬、炸薯條、炸雞塊、洋蔥圈、咖啡伴侶、熱巧克力等。但是,反式脂肪酸的名字有很<br/>多,一般配料表裡標明 "氫化植物油"、 "植物起酥油" 、"人造黃油 "、"人造奶油 "<br/>、" 植物奶油 "、 "麥淇淋 "、 "起酥油 "或 "植脂末 "等,都含有反式脂肪酸。</strong></div><div><br/><strong>大家都知道,普通狀態下,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這就要用到添加劑了。首先,<br/>使用乳化劑,它是界面活性劑,可以使油和水混到一起,乳化成像牛奶一樣的白色。但<br/>還不像牛奶那樣黏稠,所以要用到增稠多糖類使其黏稠。然後要用到焦糖色素,把它染<br/>成極淡的茶色,看上去就像奶油的顏色。為了長時間儲存,還要加入 pH調整劑。另外<br/>,再加進具有奶油香味的 香料。所以,奶精就是用水、油和若干種添加劑做成的"牛奶<br/>式植物油 "。只要看看奶精 的配料表,就一目了然了。<br/></strong></div><p></p><div><strong></strong></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6 22:47:02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22:49:03 | 只看该作者
<strong>餐桌上擺滿太太準備的美食,其中有一盤肉丸子,插著可愛的米老鼠竹籤,我隨意拿了一個放進嘴裡,但是那一瞬間,我整個人都呆住了。</strong><p><br/><strong>「這不就是我開發的肉丸子嗎?」</strong></p><p><br/><strong>轉身一看,女兒和兒子確實都一副品嚐美味的模樣。大口吃著肉丸子。「等……等…等一下,別吃別吃!」我急忙用兩手掩住那盤肉丸子。面對爸爸慌張失措的樣子,孩子都愣住了。</strong></p><p><br/><font color="#8000ff"><strong>黏爛的肉屑藉由三十種添加物而復活</strong></font></p><p><br/><strong>事件起因是這樣,那家廠商大量採購了廉價的「肉屑」:所謂肉屑,就是從牛骨上刮下來、不能稱為肉的部分,一般都是拿來做成寵物食品。在原來的狀況下,肉屑既不能成為絞肉,也沒有味道。但是,無論如何,那確實是「牛肉」,而且很便宜。廠商來找我商量,看能不能用這個「肉屑」做出什麼來。</strong></p><p><br/><strong>原本,它是黏黏爛爛的、水水的,沒有味道,是不能吃的,要把這個做成能吃的東西。<br/>&nbsp;那應該怎麼辦呢? 這就是想法的出發點。</strong></p><p><br/><strong>首先,加進廉價廢雞(不會再下蛋的雞)的碎肉,讓整個量增加。接著,要做出柔嫩感,則加入一種叫做「組織狀大豆蛋白」的東西,這也稱為「人造肉」,目前在便宜的漢堡肉裡,一定會使用這個。</strong></p><p><br/><strong>這樣處理後,基礎總算是完成了。不過,這樣子還是沒有味道,因此,就大量使用「牛肉精」、化學調味劑等,來增添味道。而為了讓咀嚼感更加滑溜,另外還加入豬油及「加工澱粉」<br/>。</strong></p><p><br/><strong>因為要用機器大量生產,為了使作業更順利,還加入結著劑、乳化劑。為了讓顏色更好看,加入著色劑;為了延長保存期,加入防腐劑、PH調整劑;為了防止褪色,也使用了抗氧化劑。</strong></p><p><br/><strong>就這樣,肉丸子的形體完成了。</strong></p><p><br/><strong>最後,用醬汁及蕃茄醬攪拌在一起,就大功告成了。附帶說一下,這裡所說的醬汁、蕃茄醬都不使用市售的商品,因為那麼做很不划算,無法壓低肉丸子的售價。為了降低成本,就利用添加物,做出「類似的東西」,方法如下:</strong></p><p><br/><strong>首先,稀釋冰醋酸,用焦糖讓顏色變深,再加入化學調味劑,做出「類醬汁」。至於蕃茄醬,就用「著色劑」幫蕃茄糊上色,加入酸味劑,再利用「黏稠劑」製造黏稠感,做出「類番茄醬」。</strong></p><p><br/><strong>將「類醬汁」、「類蕃茄醬」淋上肉丸子,放進真空袋,最後再加熱殺菌,「商品」就完成了。就添加物的種類來說,大概使用了二十到三十種吧,這幾乎可以說是「添加物集合體」了。</strong></p><p><br/><strong>本來應該是產業廢棄物的「垃圾肉」,因為加入大量添加物,升級變成「食品」,就是這個肉丸子。</strong></p>
3#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22:50:04 | 只看该作者
<strong><font color="#8000ff">大量使用食品添加物的加工食品</font></strong><p><br/><strong>從二十種添加物裡拿掉兩三種「合成色素」。其他的維持不變,這樣卻大聲宣揚:「沒有使用合成色素」,廠商可以說這種誤導消費者的話嗎?</strong></p><p><br/><strong>「這個沒有色素,對身體比較好。」欣喜於此而購買的人,正好上了廠商的當。</strong></p><p><br/><strong><font color="#8000ff">「布丁火腿」的可疑處?</font>
                </strong></p><p><br/><strong>「媽媽,那邊有好多看起來好好吃的火腿喔,我想要吃。」在十歲長女的央求下,A子小姐(42歲)拿起特賣火腿。 </strong></p><p><br/><strong>五百公克498日圓。「以火腿來說。相當便宜呢!」A子小姐雖然初時覺得這樣的價格有點怪,但說了一句「嗯,好吧」,就放進購物籃裡。</strong></p><p><br/><strong>「哇啊,今天的晚餐有火腿哦!」孩子看起來也很開心。 </strong></p><p><br/><strong><font color="#8000ff">一百公斤豬肉能做出一百三十公斤火腿?</font>
                </strong></p><p><br/><strong>食品業界有「布丁火腿」這個用語。乍聽覺得很可愛,但基本上就是指「讓水在肉中凝固的火腿」。舉例來說,就是用一百公斤的豬肉塊,做成120~130 公斤的火腿。那麼,增加出來的2、30公斤是什麼? </strong></p><p><br/><strong>為了增加火腿的份量,最便宜、最方便的法寶就是摻水。</strong></p><p><br/><strong>但如果把水直接加進去,肉就會變得稀稀爛爛的,賣相不佳。因此,就要使用加熱就會凝固的「結著劑」。</strong></p><p><br/><strong>方法是,用針筒把專門的「肉用結著劑」注射到豬肉裡。想想看,大約一百支針筒,同時將結著劑打入肉裡,那景象是非常嚇人的。只要看過一次。就不會忘記。</strong></p><p><br/><strong>接下來,要仔細搓揉,讓注入的結著劑平均分佈在豬肉組織裡。依據豬肉的總量,要相對注人20%~30%的結著劑。</strong></p><p><br/><strong>在這個階段,肉會變得非常柔軟,但將這柔軟的肉加熱,結著劑就會因熱而凝固,最後就出現火腿的形狀。</strong></p><p><br/><strong>這就是「布丁火腿」的製作方法。 </strong></p><p><br/><strong>「肉用結著劑」的原料主要是大豆及蛋白,但也會使用乳蛋白及海藻抽取物等。總之,這是一個「只要能凝固,什麼都OK」的世界。 </strong></p><p><br/><strong>除了份量增加,還要加入其他添加物,使火腿的色澤漂亮,保持彈性。</strong></p><p><br/><strong>所有東西都丟進去並凝固的肉,是廠商為了在「廉價競爭」中求生存的「增量作戰法」。這其中,毫無身為加工食品業者的驕傲。</strong></p><p><br/><strong>最近流行的「無添加物火腿」(宣傳標語是:不使用保色劑及化學調味劑),大多只是將「亞硝酸鈉」及「化學調味劑」拿掉而已,其他的添加物還是照常使用。這個「計謀」跟「無色素明太子」一樣。</strong></p><p><br/><strong>在談毒性的問題以前,看到這麼多添加物,不論是誰都會感到不安吧。</strong></p>
4#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22:50:49 | 只看该作者
<strong><font color="#8000ff">抱持「單純的懷疑」是一切的開始</font></strong><p><br/><strong>關於添加物不需要勉強去學「名稱」及「危險度」。只要抱持「單純的懷疑」,看清商品「背面」的「原料標示」,在常識範圍內做判斷,這樣就足夠了。</strong></p><p><br/><strong>火腿也是一樣,只要對照常識來思考,立刻就會得出結論。當A子小姐驚訝地想「為什麼會這麼便宜呢?」。這時如果能翻到「背面」看標示,就明白了。</strong></p><p><br/><strong>標籤上用細字寫著密密麻麻、莫名其妙的原料名稱。全都是你過去從未聽過、看過的東西。而明明是火腿,為什麼要使用「大豆蛋白」、「蛋白」、「乳蛋白」呢?</strong></p><p><br/><strong>希望大家能抱持「單純的懷疑」,這是開始跟添加物交鋒的第一步。</strong></p><p><br/><strong><font color="#8000ff">「低鹽酸梅」比「高鹽酸梅」對身體更不好</font>
                </strong></p><p><br/><strong>過度攝取鹽分會導致高血壓的問題,十分受到重視。於是,我便趁勢盤算,看能不能利用低鹽來大撈一筆,於是立刻著手研究。</strong></p><p><br/><strong>最初想到的是「低鹽酸梅」,製作酸梅用的鹽,通常占梅子重量的10%~15%。</strong></p><p><br/><strong>鹽不只是調味而已,還具有保存(防腐)、防止褪色以及保有口感的功能,如果要低鹽,減少鹽量,就需要其他東西來補足這些功能。也就是說,調味要用「化學調味劑」,保存要用「己二烯酸」,防止褪色要用「抗氧化劑」,酸味要用「酸味劑」來填補。</strong></p><p><br/><strong>但是,這麼一來,「鹹度」還是跟過去的一樣。因此,就加入甘草、甜菊、糖精等甜味料來抑制鹹度,讓食用者的舌頭產生「鹽分減半」的錯覺。就這樣,「低鹽酸梅」完成了。</strong></p><p><br/><strong>最近,看到別人給的酸梅,我不禁低聲哀嚎,因為包裝上寫著「鹽分5%」。</strong></p><p><br/><strong>如前所述,以前我做的低鹽酸梅,鹽分能降到8%或10%就很了不起,難道現在的技術已經進步到這種程度了?</strong></p><p><br/><font color="#8000ff"><strong>說到鹽分5%</strong></font></p><p><br/><strong>因為梅子無法在常溫下保存,為了防止腐爛,就必須浸泡在酒精裡。這些「低鹽酸梅」所用的梅子,可能是梅子酒裡的「回收梅子」,一點風味與甜味都沒有</strong></p><p><br/><strong>因為這樣,就用麩酸鈉、甘草、甜菊、膦基乙酸了、山梨醇、柴魚精、蛋白質水解物,補足味道。「合成色素」也用了兩三種,藉此呈現出鮮豔的色澤。至於酸度,則是靠「酸味劑」帶出。</strong></p><p><br/><strong>總之,這是用添加物製成的「5%的低鹽酸梅」,跟酸梅的單純味道(鹽跟酸味取得平衡,梅子的香味會在嘴裡擴散開來的風味相差很遠。)</strong></p><p><br/><strong><font color="#8000ff">低鹽的代價要由誰來付?</font>
                </strong></p><p><br/><strong>請將超市販賣的「低鹽醃漬食品」翻過來,看看原料標示。</strong></p><p><br/><strong>酒精、調味劑(胺基酸等)、PH調整劑、甜菊、糖精、抗氧化劑、己二烯酸、著色劑、酸味劑、磷酸鹽、黏稠劑、甘草……。你會發現,裡面使用的添加物,多得令人咋舌。</strong></p><p><br/><strong>「因為是低鹽,似乎對健康比較好。」本來是這麼想才買的,卻反而攝取了好幾種「有害」的添加物。</strong></p><p><br/><strong>「低鹽」的代價就是添加物的大量攝取,而承受這個代價的,就是我們自己。</strong></p><p><br/></p>
5#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22:51:57 | 只看该作者
<strong><font color="#8000ff">奶奶親手做的醃漬食品讓人生氣</font></strong><p><br/><strong>「大嬸,這個醃漬食品跟你在家裡做的一樣嗎?這裡面用了相當多的、各式各樣的「藥」,你在家裡也是這麼做的嗎?」</strong></p><p><br/><strong>有一次出席某縣的「村里活動」,我拿起攤販賣的醃漬食品,如此詢問顧攤的大嬸。</strong></p><p><br/><strong>「不是啦,我在家裡做的只有用鹽巴而已。」對方如此回答我。</strong></p><p><br/><strong>那個醃漬食品,是農會的婦人部製造的,包裝袋上寫著「奶奶真心的味道」、「遵循傳統古法。純手工製作」等吸引人的宣傳文句。</strong></p><p><br/><strong>「背面」的標示上,除了原料的蔬菜之外,還有甘草、甜菊、酒精、色素、己二烯酸鉀等一大堆添加物。跟超市陳列、使用大量添加物的醃漬食品比起來,根本沒兩樣。</strong></p><p><br/><strong>試問奶奶在家裡做醃漬食品時,真的會使用「甜菊」及「抗氧化劑」嗎?會為了保存而使用「己二烯酸,為了增色而使用「合成色素」嗎?</strong></p><p><br/><strong>「既然在家裡不會用,為什麼在工廠醃漬時,就使用(白色粉末)呢?</strong></p><p><br/><strong>「雖然在家裡沒有用,但在工廠製作時,因為人家叫我用,所以我才加進去的。」</strong></p><p><br/><font color="#0000ff"><strong>餐桌上的調味料被假貨取代</strong></font></p><p><br/><strong><font color="#8000ff">特賣醬油為什麼便宜?</font>
                </strong></p><p><br/><strong>「啊啊,太好了,還沒有賣完!」傍晚,M子小姐(37歲)略顯慌張地跑進超市,等拿到賣得剩不多的特賣醬油時,才鬆了一口氣。原來今天是醬油的特賣日。</strong></p><p><br/><strong>「平常一公升要二五八日圓的醬油,在每月一次的特賣日,只要一三八日圓,我家每次都是在這個價格時買的哦!」M子小姐有點得意地微笑著,她似乎是個很會省錢的主婦。</strong></p><p><br/><strong>傳統醬油的原料是大豆、小麥、鹽、麴。由麴做成的酵素,會將大豆或小麥的蛋白質轉化為胺基酸,再將澱粉轉化為糖分,這才是醬油美味的來源。</strong></p><p><br/><strong>這樣的「美味」是很多樣化的,既有甜味,也有酸味,還會散發出濃郁的香氣。總之,就是會釀造出無法用化學分析的複雜口感。</strong></p><p><br/><font color="#8000ff"><strong>「醬油風調味料」的製作法</strong></font></p><p><br/><strong>「能不能更快、更不花成本製作呢?」</strong></p><p><br/><strong>這樣的想法,促使「醬油替代品」開始研發。 </strong></p><p><br/><strong>胺基酸是醬油美味的來源,但「醬油替代品」的胺基酸不用花時間發酵,只要用鹽酸分解大豆等的蛋白質,就可以輕易製成。</strong></p><p><br/><strong>至於大豆,只要用脫油剩下的脫脂加工大豆就可以。這樣製成的胺基酸液,就成為特賣醬油的基礎,而這裡面沒有任何醬油的味道、香氣跟顏色。</strong></p><p><br/><strong>但是,如何做成醬油的樣子呢?當然,依賴的正是添加物。 </strong></p><p><br/><strong>首先,用麩酸鈉(化學調味劑)引出美味,再用「甜味料」增添甜味。</strong></p><p><br/><strong>為了引出酸味,也加入「酸味劑」,並加入數種「黏稠劑」,製造出濃稠感。</strong></p><p><br/><strong>至於顏色,就用「焦糖色素」來著色,而為了增添香氣,要加入少許真正的醬油,由於不能保存很久,所以也要加入防腐劑。</strong></p><p><br/><strong><font color="#8000ff">一公升1000 圓與一公升198日圓的差別在哪裡?</font>
                </strong></p><p><br/><strong>「純大豆醬油」的原料只有「大豆、小麥、鹽」,沒有任何添加物。「新式釀造醬油」則有一堆添加物。譬如,假如晚餐的菜單有「自己做的紅燒肉」與「生魚片」,本來應該沒有添加物,卻因為用了特賣醬油,結果攝取了七、八種之多。</strong></p><p><br/><strong>傳統的「純大豆醬抽」一公升一千日圓,「新式釀造醬油」一公升一九八日圓,而如同M子小姐用一三八日圓買的一樣,如果是特賣,還會更便宜。</strong></p>
6#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22:52:43 | 只看该作者
<strong><font color="#8000ff">不要被鹽騙了</font></strong><p><br/><strong>鹽大致可分為下列四種: </strong></p><p><br/><strong>1.精製鹽:利用電透析樹脂膜製鹽法,從海水裡取出氯化鈉而製成,氯化鈉的純度很高,其他的成分幾乎完全被去除,過去一般所用的食鹽都是這種。</strong></p><p><br/><strong>2.進口鹽:就是所謂的岩鹽、天日鹽,也有一部份海鹽,多為墨西哥、澳洲及中國製。</strong></p><p><br/><strong>3.再加工鹽:從墨西哥、澳洲等國進口岩鹽、天日鹽等,再一次溶於海水中,加入氯化鎂等再加工而成。</strong></p><p><br/><strong>4.自然海鹽:直接從海裡撈起,讓水分蒸發掉而成,用日本傳統的製鹽法,完全未調整成分,標示為「自然海鹽」。</strong></p><p><br/><strong><font color="#8000ff">鹽的美味來自海裡的礦物質</font>
                </strong></p><p><br/><strong>鹽的美味跟醬油一樣,來自各種複雜的味道,而這又決定於含有多少大海的礦物質。</strong></p><p><br/><strong>含有充分礦物質的鹽,既甜又好吃。雖然人們經常說:「鹽會使血壓上升,不能吃!」99%的鹽確實如此,但這種含有礦物質的鹽,既不會使血壓上升,反而會降低血壓,對身體也很好。</strong></p><p><br/><strong>在四種鹽當中,礦物質最豐富的是「自然海鹽」,含有鈉、鉀、鈣、鎂、鐵、銅、鋅等,是把海中複雜的礦物質直接凝聚在一起,亦即含有豐富的、被稱為「微量元素」的海中礦物質。</strong></p><p><br/><strong>「再加工鹽」也是以「具有豐富的大海礦物質」的形象來促銷,通常,會以「100%的鹽」等名稱販售。</strong></p><p><br/><strong>這種鹽會先從墨西哥等國家買進便宜的岩鹽或自然結晶的天日鹽,在海水中溶化,再使其乾燥結晶,但不管是岩鹽或天日鹽,幾乎都不含有礦物質。因為如果讓鹽自然結晶,就會把礦物質釋出,而成為純度極高的鹽。</strong></p><p><br/><strong>那怎麼辦呢?這時就要添加「氯化鎂」或「氯化鈣」了。這麼一來,「含有海中礦物質的自然鹽」就完成了。而且,為了讓外表看起來相像,甚至以鐵鏽(鐵銨鹽)著色,看起來變成是褐色的。</strong></p><p><br/><strong>著色的目的與玄米、紅糖相同,因為有人會說「是褐色的,這是自然的顏色吧。」心懷感激地買下。 </strong></p>
7#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22:53:38 | 只看该作者
<strong><font color="#8000ff">砂糖也有冒牌貨橫行</font>
        </strong><p><br/><strong>紅糖與白砂糖的營養價值,跟黑糖比起來微不足道。但自從有人說:「白砂糖對身體不好,紅糖對身體好」,紅糖就開始暢銷起來。</strong></p><p><br/><strong>廠商是怎麼做的呢?</strong></p><p><br/><strong>就是用「焦糖色素,去把白砂糖「染色」,當成「紅糖」販賣。粗粒砂糖也這樣染色。至於證據,由於只是將周圍染色,所以粗砂糖染色後,只要淋上水,就會溶解出褐色液體,成為透明的粗粒砂糖。當然,不是所有紅糖、粗粒砂糖都是染色的。</strong></p><p><br/><strong>「真品」還是有,不要誤會了。其實,只要對照超市裡的商品「背面」標示,馬上就會知道。有染色的都會標示「焦糖色素」,請務必確認。</strong></p><p><br/><font color="#8000ff"><strong>孩子們誤將「假貨」味道當成「真品」滋昧</strong></font></p><p><br/><strong>在暢銷的主婦雜誌上,常會介紹便宜購買食品的小秘訣、小智慧。雜誌裡全都是教人如何便宜購物的報導。「便宜購物=賢慧主婦」就差沒這麼說而已。</strong></p><p><br/><strong>但是,對於最關鍵的「為什麼會這麼便宜?」,卻一點也沒有提到。</strong></p><p><br/><strong>有一千日圓的醬油,另一方面,卻也有一九八日圓的醬油,並且當成特賣商品推出,這到底是為什麼?</strong></p><p><br/><strong>存在五倍價差的理由是什麼? </strong></p><p><br/><strong>抱持這種「單純的懷疑」,真的非常重要。 </strong></p>
8#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22:54:20 | 只看该作者
<strong><font color="#8000ff">隨意取用的咖啡奶油球?</font></strong><p><br/><strong>前幾天,看到這樣的景象:在一家可外帶的咖啡館。一名年輕女性一邊拿著托盤,一邊講手機,拖盤上放了幾杯剛買的咖啡,「咖啡好了,需要幾個奶油球呢?」</strong></p><p><br/><strong>我想她大概是受同事或朋友之託來買咖啡的吧。「00小姐跟XX小姐不在座位上?這樣啊,那好吧,我就拿差不多的數量回去好了。反正是免費的。」在她面前,可免費取用的奶油球堆積如山,她隨意抓了五、六個放入紙袋,然後大步邁出店門。</strong></p><p><br/><strong>為什麼「咖啡奶油球」可以隨意取用呢?</strong></p><p><br/><strong>你想過這個問題嗎?</strong></p><p><br/><strong>咖啡奶油球的真面目是‥‥?</strong></p><p><br/><strong>在植物油裡加入水,利用添加物使其呈現白濁狀態,製成「牛奶風味的東西」,這就是「咖啡奶油球」的真面目。</strong></p><p><br/><strong>比起使用牛奶或鮮奶油,植物油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所以,才能「隨意使用」。</strong></p><p><br/><strong>只要看「包裝背面」:</strong></p><p><br/><strong>植物性脂肪、乳化劑、黏稠劑、PH調整劑、色素、香料。至於「牛奶(生乳)」則隻字未提。</strong></p><p><br/><font color="#8000ff"><strong>水、油與「白色粉末」製成咖啡奶油球</strong></font></p><p><br/><strong>在普通狀態下,水、油是無法融合的。因此,添加物就登場了。</strong></p><p><br/><strong>首先要使用「乳化劑」,乳化劑就是界面活性劑。只要加進去,油和水會在瞬間混合,乳化為牛奶一樣的白色。</strong></p><p><br/><strong>但是,這樣還是沒有牛奶般的濃稠感。因此,就用黏稠劑「加工」製造。乳化劑跟黏稠劑都是「合併標示」,所以無法得知用了多少種類。</strong></p><p><br/><strong>最後加工階段則用「焦糖色素」,藉著極淺的褐色,調整得非常像奶油色。</strong></p><p><br/><strong>為了延長保存期限,加入「抗氧化劑」。最後,再加入有奶油香味的「香料」。</strong></p><p><br/><strong>所以,你每次加入咖啡的「牛奶」</strong></p><p><br/><strong>其實是用水、油與複數的添加物所製成的「奶油風沙拉油」。</strong></p><p><br/><font color="#8000ff"><strong>看不見無從得知的食品添加物有這麼多</strong></font></p><p><br/><strong>「合併標示」的「背後」,有什麼陰謀正在進行?</strong></p><p><br/><strong>午後兩點左右的便利商店,上班族Y先生(35歲)正在挑選午餐要吃的飯糰,他將飯糰一個個拿起,翻到背面,認真看著標示。</strong></p><p><br/><strong>「最近不是有很多假牛肉事件嗎,所以,太太叫我一定要看清楚標示再買。可是,老實說,就算看標籤,還是不太懂。」一邊說著,Y先生選擇了鮭魚飯團糰,看一下標示,上面有:「抗氧化劑」、「胺基乙酸」、「調味劑(胺基酸等)」</strong></p><p><br/><strong>「三樣啊,還好,這樣應該算比較少吧?「Y先生拿著飯糰,走向收銀台。</strong></p><p><br/><strong>但Y先生挑選的飯糰,添加物其實不只「三樣」而已。我估計最少有六種,多的話,甚至十種以上。</strong></p><p><br/><strong>為什麼呢?</strong></p><p><br/><strong>理由就在於「合併標示」,所謂的合併標示,就是將幾種添加物合併標示在一起。</strong></p><p><br/><strong>全都是合併標示,沒有比這更方便的法律了</strong></p><p><br/><strong>因此,如果廠商想利用這一點來有些「作為」也沒什麼好奇怪。</strong></p><p><br/><strong>首先,在一長串的添加物前,他們會先討論能不能合併標示。</strong></p><p><br/><strong>&nbsp;「這個和這個就以「乳化劑」來合併標示吧。」<br/>&nbsp;「這個可以放入「抗氧化劑」裡吧。」</strong></p><p><br/><strong>像這樣,他們會思考如何「組合」,或者,「這個再混合兩種添加物進去,然後標示為「酸味劑」吧。」</strong></p><p><br/><strong>為了以「合併標示」來標示,而特地增加多餘的添加物。</strong></p><p><br/><strong>這些行為,都是在消費者不知道的「背後」,毫不在乎地進行著。</strong></p><p><br/></p>
9#
发表于 2007-9-16 22:55:20 | 只看该作者
唉,看来,偶得再勤劳点自己亲自种地养猪才行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22:55:32 | 只看该作者
<strong><font color="#8000ff">「免標示」的「背後」,有多少添加物橫行?</font>
        </strong><p><br/><strong>食品衛生法原本就有規定,加工食品必須將包含添加物的所有原料標示出來,但卻也認可「免標示」的例外狀況,下列五種狀況可以不必標示添加物:</strong></p><p><br/><strong>1. 原料的添加物<br/>2. 加工助劑<br/>3. 散裝零賣及在店內製造、販賣的東西<br/>4. 外包裝小的束西<br/>5. 營養補充劑</strong></p><p><br/><font color="#8000ff"><strong>原料的添加物 - 明明有添加,卻不必標示!?</strong></font></p><p><br/><strong>例如,在製作烤肉的醬汁時,原料是使用醬油,至於這個醬油裡所含的添加物,則可以不需標示。</strong></p><p><br/><strong>「醬油風調味料」裡含有多少添加物,但是,在最後完成的「烤肉醬」裡,則因為跟醬油裡添加物的效果無關,而不需要標示。因此,在標示上,只需寫「醬油」即可。</strong></p><p><br/><strong>除此之外,例如酒的「酸味料」及「化學調味劑」、乳瑪琳裡的「乳化劑」及「抗氧化劑」等,原料的添加物超乎想像的多。</strong></p><p><br/><strong>也就是說,雖然在標示上沒有寫出來,但其實還是使用了大量的添加物。那麼,消費者無法看清的添加物到底有多少呢?</strong></p><p><br/><strong>如果法律改變,規定原料的添加物也必須全部標示,大概會成為一件大事吧。</strong></p><p><br/><font color="#8000ff"><strong>加工助劑 - 只要沒有殘留下來,使用什麼都可以?</strong></font></p><p><br/><strong>製作加工食品時所用的添加物裡,只要在食品完成前去除或中和的東西,就被視為「加工助劑」,可以不用標示。也就是說,「只要在最後沒有留下來即可」。</strong></p><p><br/><strong>舉例來說,橘子罐頭是在果皮被剝掉的狀態下塞進去的,雖然這個果皮是利用鹽酸(Hydrochloric Acid)與氫氧化鈉(Sodium Hydroxide)來溶化剝除,但因為鹽酸已經被氫氧化鈉中和了,沒有留在橘子上,因此並不需要標示:這也是消費者無法看見的添加物。</strong></p><p><br/><strong>「我們家在做沙拉時,一定會買切好的蔬菜回來。」偶爾會有家庭主婦這樣說,理由聽說是不僅可以節省將菜切絲的功夫。菜的切口也不會乾枯,可以保存很久,就算不是這些理由,還是有許多上班族、粉領族會「為了健康」而買盒裝沙拉…</strong></p><p><br/><strong>但是,請在這裡也要抱持「單純的懷疑」。</strong></p><p><br/><font color="#8000ff"><strong>為什麼「切好的蔬菜」、「盒裝沙拉」可以保存那麼久呢?</strong></font></p><p><br/><strong>它們能夠保存那麼久,其實是因為用「殺菌劑」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來消毒。即使用了「殺菌劑」,但只是在加工過程中使用,成為商品時並沒有留存下來,基於這樣的理由而不必標示。</strong></p><p><br/><strong>但是,說到消毒現場,那真是非常可怕的地方。在「殺菌劑」池內,切好的蔬菜一個個拋入消毒;而且不是一次而已,還要改變濃度,放進池裡數次。有些廠商為了增加清脆口感,還會將蔬菜浸泡到「PH調整劑」池內。</strong></p><p><br/><strong>只要看過那種景象,一般人絕對不會想再吃吧。</strong></p><p><br/><strong>因為大家都是抱著「為了健康」的心態,才吃這種盒裝沙拉的。至於主婦喜歡切好的蔬菜,有沒有抱持「單純的懷疑」---自己切的萵苣,切口一下子就變褐色,為什麼外面買的卻可以保持那麼漂亮?難道大家真的以為,因為是專家切的,才可以一直保持新鮮嗎?</strong></p><p><br/><strong>只要稍微想一想,就會覺得「好像怪怪的」吧!</strong></p><p><br/><font color="#8000ff"><strong>散裝零賣、在店內製售的東西 - 不知道使用了什麼</strong></font></p><p><br/><strong>散裝零賣(沒有包裝的東西)的加工食品,也不需要標示添加物。</strong></p><p><br/><strong>例如沒有裝在袋子裡,依片數販賣的魚,以及「自助式」販賣的糖果零食皆屬此類。還有,麵包店的麵包等也是,自己把麵包夾到盤子上,然後結帳。像這種情況,也是不需要標示的。</strong></p><p><br/><strong>另外,在店內製造、販賣的東西也不需要標示。例如外帶便當店所做的便當,就屬於這種,餐廳菜單上的東西也是。「由於是自己製作販賣的,因此不需要標示。」</strong></p><p><br/><strong>雖然超市內製作的小菜也符合這個。</strong></p>
11#
发表于 2007-9-17 09:03:50 | 只看该作者
看来就算去做野人也没辙了,还有酸雨呢
12#
发表于 2007-9-18 00:42:59 | 只看该作者
<p>一点食欲都没了,准备开荒去</p>
13#
发表于 2007-9-18 03:58:46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大吃一惊!不知道技术含量怎么样,也就是说,菜市场摊贩们卖的散装肉丸子,能玩出这个花样吗?如果不能,我们是否以后不买有品牌的袋装货呢?
14#
发表于 2007-9-18 05:35:55 | 只看该作者
<p>好帖哪,好帖!</p><p>以前看参考消息,所转载的美国媒体文章里也提到过合法宣传背后的误区,但远没有这么详尽。</p><p>耗子的帖里,“氨基”都写作“胺基”,恐怕是原作者的错误吧?毕竟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化合物,我想国语在这里还是统一的。无独有偶,上周做校对时,检查出“聚胺酯”打成“聚胺脂”,看上去很通,所以我初校时也没发现。呵呵,幸亏还是读过有机化学滴~~~~~</p><p>有个问题想请教入得庖厨的方家们:在闽南乡下,私人盐场还在生产自制盐,他们管那叫“生晒盐”或“干晒盐”(大概相当于耗子所说的“自然海盐”吧),说是特别咸,是“浓缩”过的。我当然知道凡氯化纳到了结晶后,纯度都是非常高的,我们的味蕾无以判别咸度(鲜度确实不同,这是杂质的作用),所以听到那解释就哈哈大笑;但看着亲戚加盐,等量下菜又确实咸得多。这是什么道理呢?(幼盐比细盐“咸”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结晶体颗粒小,密度大,你看着体积差不多时,重量其实有差。)想来想去,可能就是因为加工方法的关系,镁离子的含量比较高,而镁离子的苦涩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等同于咸味,就如咸鲜不分家一样。但这只是个人猜想,事实确实如此吗?苦涩能通咸吗?</p>
15#
发表于 2007-9-19 00:06:06 | 只看该作者
据说真正的氯化钠是无味的,以前有个医生告诉我,医疗上用的生理盐水就是无色无味(有没味我就没试过),咸的是食盐里不纯的成分,那少量的氯化钾、<font size="2">氯化铵等</font>才是引起我们味蕾兴奋的咸味呢!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8 04:52 , Processed in 0.0425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