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19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妙裁诗词入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7 20:5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选自《中小学教育网》</p><p>作者:<strong><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24126">秦志强 陈明华</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24126">-------------------------------------------</font></strong></p><p><font color="#024126">  诗词和楹联均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丽奇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以至唐诗、宋词、元曲,其悠久的历史、多姿的风格、深厚的思想、丰富的情趣,让人目不暇接、心醉其间;而几乎从诗歌诞生的那时起,楹联以更普及、更亲近、更灵活的姿态走进文人视线,走进民众的生活,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font></p><p><font color="#024126">  有人说,在中国,只要有文化的地方就有楹联,只要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楹联,甚至,只要有人类聚居的地方就有楹联,事实正是这样。它可以镂刻在风景名胜地,宫廷高第处;它也可以张贴在民间乡野里,街坊家庭中。它既高雅又朴质,既深邃又直白;它又常常借助诗词歌赋,融入人文意趣,既新颖别致又巧妙独特,由是楹联就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广泛的审美价值。</font></p><p><font color="#024126">  妙裁诗词入楹联,看似随意却精心。在楹联创作中,诗词往往以不同的形式被运用到楹联之中,具体说,有以下几种情况:</font></p><p><strong><font color="#024126">  一是直取。</font></strong></p><p><font color="#024126">  所谓直取,就是把切合情境的诗句或词句原封不动地直接借用到楹联中。灵璧县虞姬墓有这样一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上联借“自古红颜多薄命”一句俗语,概括了虞姬貌美命薄的可叹一生;下联借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一)》挽王昭君的一句诗“独留青冢向黄昏”,描述了虞姬身后凄凉的结局。如此,人们自然会从虞姬的命运联想到王昭君的命运,又从她们两人的命运联想到天下所有红颜的命运,这样,这副楹联就有了深广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此外,惠州西湖留丹亭也有一副对联道:“殿角生微凉,呼吸湖光饮山渌;天地有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副对联,上联摘取苏轼的诗句,点明留丹亭地处湖边山畔,景色优美;下联摘取文天祥的诗句,赞颂了辛亥革命中惠州“马鞍之役”死难烈士的凛然大义和千古功业。虽不加改动,却也自然妥贴,不着痕迹。另外像信江书院问月亭的“明月几时有?孤云独自闲”,黄冈赤壁的“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隆中武侯祠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等亦属此类,收到“不‘改’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font></p><p><font color="#024126"> <strong> 二是剪裁。</strong></font></p><p><font color="#024126">  所谓剪裁,就是根据需要,剪取诗词中一些有用的部分。并将其自然融合到楹联中。地处镇江北固山上的甘露寺更上楼就有这样一副对联:“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不难看出,楹联中的“穷千里目”和“上一层楼”八个字,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中剪辑而来的。原诗这样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看出楹联既保留了王之涣《登鹳雀楼》诗里壮阔、辽远、宏大的气势,又在此基础上翻出新意:“才上一层楼”,竟“已穷千里目”,如此,那么更上楼的风景岂不是胜过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对《登鹳雀楼》一诗的这种剪裁,使得人们在鉴赏该楹联时,自然而然地会联系到王之涣的诗,无形中鹳雀楼也对更上楼产生了烘托映衬的效果。温州江心寺的“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初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青山”二句乃是自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剪辑而来:“晓风杨柳”句乃是自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剪辑而来,均能恰到好处地为我们所用,与甘露寺更上楼的楹联在剪裁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font></p><p><font color="#024126"> <strong> 三是化用。</strong></font></p><p><font color="#024126">  所谓化用,就是打乱诗词原句,进行重新组合,去其形而用其意,楹联带有诗词原有的韵味。九江白太傅祠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离别情。”原来,白居易左迁九江谪居送客时,个人的迁谪恨和朋友的离别情交织在一起,于是写下了《琵琶行》一诗。诗的开头两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显而易见,对联中的“天涯迁谪恨”、“江上离别情”高度浓缩了《琵琶行》一诗的思想情感。同样,九江琵琶亭也有一副楹联,联中写道:“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也同样是化用前人的诗句,所不同的是,上联化用的是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诗句:“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而下联化用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两句诗:“枫叶荻花秋瑟瑟”和“绕船月明江水寒”。由于撰联者的匠心,颇得原诗神韵。</font></p><p><font color="#024126"> <strong> 四是仿套。</strong></font></p><p><font color="#024126">  所谓仿套,就是仿照某些诗词的句式,在形式上套而用之,使楹联中的句式带有模仿的印记。无为县米公祠的楹联是个典型的例子:“小楼刻竹听春雨,白昼垂帘看落花。”它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明朝卖杏花”两句简直如出一辙。颐和园月波楼的“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沙”,海桐书屋的“峭壁削成开画障,垂杨深处有人家”,这两副对联也都可以从晚唐诗人杜牧的诗中找到它的源头。杜牧的《夜泊秦淮》中有这样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他也曾写过一首《山行》的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相对照,可以看出,“半帘花影月笼沙”由“烟笼寒水月笼沙”而来,“垂杨深处有人家”仿“白云生处有人家”而来。上述仿套少半是内容上的借鉴,多半是形式上的仿照。至于像网师园中的“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联,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开头几句的仿套就纯粹是形式上的模仿了。</font></p><p><font color="#024126">  诗词与楹联之间的关系真是难解难分,诗词借楹联而渗入了民间,镶进了风景;楹联借诗词而扩大了内涵,提高了品位。了解以上种种情况,我们就能更好地去观赏风景,鉴赏楹联,就能在平时写作中更灵活地运用修辞,借鉴诗词,这对于我们提高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font></p>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2:28 , Processed in 0.03578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