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超级老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千古事于一联中(连载)

[复制链接]
36#
发表于 2009-11-14 23:22:30 | 只看该作者
   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缙19岁,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很受朱元璋器重。俗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解缙中进士时还不到二十,已经是非常少见,而民间故事中更把他的年龄提前到了14岁,据说明成祖朱棣上台后,有一次闲聊时他问解缙,爱卿你这么小就中了进士,是不是和试官有亲戚关系啊?解缙就作了首《答御诗》回答他:
  
  微臣不与试官亲,一朝天子一朝臣。
  甘罗十二为丞相,臣比甘罗长二春。
  
   朱棣能当上皇帝,除了皇家血统外,更主要的是他主动争取来的,有个对联故事,就说他即有皇帝气势。1398年,朱元璋去世,因为太子朱标已经先他病死,皇位就由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即建文帝)继承。朱元璋这个决定挺奇怪,一般情况下,太子出了问题,会从他的兄弟们中间再选一个顶上来,而不会像这样直落第三代。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据说是因为在朱标生病的日子里,朱允炆日夜侍奉床头,不怕脏不怕累,这让朱元璋很感动,所以干脆不考虑其他儿子,帝位直接传到了孙子辈。朱元璋雄才大略,但这件事做得实在欠考虑,没有充分考虑到紧密团结在他周围,眼巴巴看着皇位的儿子们的“狼子野心”。皇位给了孙子朱允炆,同时也给他布下了一个地雷阵,一个皇叔就是一颗地雷。
   而且这个大孝子朱允炆天生也不是个当皇帝的材料,明人郎瑛《七修类稿》中有个故事说有一回朱元璋和四子朱棣、长孙朱允炆一起看赛马时,他出了个上联让这两个人对。朱元璋的上联是:
  
  风吹马尾千条线
  
   结果朱允炆对的是:
  
  雨打羊毛一片毡
  
   而朱棣对的是:
  
  日照龙鳞万点金
  
   如果单从对对子的技术要求来看,这两个人的下联都说得过去,而要论气势高下,却是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是飞龙在天,另一个一头扎到羊圈里去了。朱元璋很为长孙的平庸而遗憾,私底下叹息说:“长孙无才,只怕皇位难保。”
   朱允炆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方孝孺等谋臣的筹划下,立刻执行削藩政策。此次削蕃采取的是挑柿子的办法,先拣软的削,在一干大臣的怂恿下,朱允炆不仅将叔叔们的王位一个个的废掉,还加以迫害,镇守四方的皇叔们死的死伤的伤,有的甚至举家自焚。
   在朱允炆所有的皇叔中,燕王朱棣是最有野心,也最有能力的一位,他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早就暗中训练兵马打造武器准备夺权。这年冬天天寒地冻,檐下的冰凌有尺来长,朱棣看到了,随口念了个上联: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这个“氷”是“冰”的一种写法,怪僧姚广孝接道:
  
  国乱民忧,王不出头谁作主
  
   看朱棣还是还有点犹豫,姚广孝力劝他出头作主,“水”能成“冰”,您这个“王”为什么不能变成“皇”?朱棣终于接受了姚广孝给自己戴的这顶“白帽子”,他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经过多年苦战,把侄子赶下了台,自己取而代之,他就是明成祖。
   朱棣虽然不像他老爹朱元璋那么喜欢对对子,有空闲时也常玩,他早就听说过解缙机智善辩,极善对对,很想试试他。有一天君臣闲聊,朱棣说有一个上联很难对,解缙就让他说来听听,朱棣说:“这个上联是‘色难’。”
   “色难”出自《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不知朱棣怎么会想到以此二字出联,解缙笑笑说:“容易。”
   朱棣听他说容易便等下文,谁知解缙再不出声,朱棣很奇怪的问他:“你不是说容易吗?怎么半天对不出来?”解缙笑着说:“刚才臣不是已经对出来了吗?”朱棣恍然大悟,原来解缙一语双关,以“容易”来对“色难”,不由大加赞赏。
  
37#
发表于 2009-11-14 23:22:56 | 只看该作者
   除了作对子,解缙也写诗,一般都是通俗易懂,比如《桑》: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
  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打油诗更多,解缙四岁那年,有一天上街去玩,因为下雨路滑一不小心跌倒了,路人哄笑不止,解缙爬起来擦擦身上的泥水念了首诗:
  
  细雨落绸缪,街坊滑似油。
  凤凰跌在地,笑杀一群牛。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这几位最喜欢看人家摔跤的闲人一听小孩儿骂自己是蛮牛,都不干了,围上来要拧他的嘴。解缙随机应变见好就收,笑着解释说:“各位各位,你们听错了,我怎么能骂你们是牛呢?不信我再念一遍给你们听——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我学生,笑坏众朋友。”“蛮牛”变成了“朋友”,这下大家都满意了,齐夸解缙聪明。
   有京做官时,有一天解缙在街上看到一位艳装少妇,身着一件有九枚纽扣的绸衣,便开口笑道:
  
  一领轻衫剪素罗,美人体态胜嫦娥。
  春心若肯牢关锁,纽扣何须用许多。
  
   还有一次解缙有事去拜访驸马,恰逢驸马外出不在家,他的公主老婆早就听说过解缙的大名,想偷偷的看看这人长啥样,于是就安排家人奉上茶来,她自己躲在帘子后面偷看。没想到这把戏被解缙一眼就看穿了,他喝完茶后索笔题诗一首:
  
  锦衣公子未还家,红粉佳人叫赐茶。
  内院深沉人不见,隔帘闲却一团花。
  
   解缙笑咪咪的走了,公主出来看了诗,脸上有点儿挂不住了,她认为是在“挑逗”自己,有“性骚扰”的嫌疑,气乎乎的跑到皇上老爹那里去告状。没想到她爹吡牙一乐说:“此风流学士,你见他做甚!”
   还有一首《题美女图》也常被人归到解缙名下,似乎在唐伯虎的集子中也有:
  
  千般体态百般娇,不画全身画半腰。
  可惜画工无见识,动人情处未曾描。
  
   还有一次朱棣和解缙一起在宫中闲游,在准备走上一座桥时,朱棣忽然问道:“朕要上桥了,有没有什么吉祥话说来听听?”想听好话还不容易?解缙回答说:“一步高似一步。”下桥时朱棣又问:“朕要下桥了,这又该怎么说?”解缙早就知道他要玩上上下下的把戏,马上回答说:“后面高过前边。”
   走着走着,忽然看到路边有片鸡冠花,朱棣即命解缙以鸡冠花为题作诗,解缙脱口而出:“鸡冠本是胭脂染……”刚念了一句,就被朱棣打断了:“停!你是色盲啊?这是白鸡冠花,不是红的。”其实大片花都是红的,也就偶尔能看到那么一两朵白的,不过皇帝一向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说啥是啥。解缙也不在乎,继续念道:“今日为何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
   看来今天朱棣是成心要看解缙的脑袋瓜儿到底能转多快,他又换个话题说昨日宫中有妃子给自己生了个孩子,命解缙以此题材赋诗。解缙道:“君王昨夜降金龙……”朱棣叫停,说生的是女非男,解缙接着念第二句:“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叹口气说可惜一生下来就死了,解缙念第三句:“料是世间留不住。”朱棣有心难为他,又说是掉进水里淹死的,解缙道:“翻身跳入水晶宫。”这回朱棣算是彻底的服了。
   挂名解缙的诗有数百首之多,然而真假难辨,多有后人窜入者。看多了关于解缙的民间故事,似乎他只会写些诙谐搞笑的打油诗,其实解缙有些诗写得也挺有气势,来看一张《豫章怀古》:
  
  地入洪都景物稠,界分吴楚重干摄。
  滕王有阁空芳草,孺子无亭但古邱。
  西去帆樯皆北向,南来江水自东流。
  消沉多少英雄客,李蔡封侯广不侯。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解缙这首诗也脱不了王勃那篇《滕王阁序》的影子。
38#
发表于 2009-11-14 23:23:50 | 只看该作者
  3
  
   朱元璋当皇帝时,有一次解缙陪他钓鱼,他一会儿就钓了好几条,可朱元璋连条鱼仔也没钓到。看看老朱的脸越来越长,都快搭拉到地上了,解缙马上口诵一诗曰:
  
  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一抛荡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朱元璋听罢是“龙颜大悦”。
   这些当然都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故事,不过人若能时时这样察颜观色,事事如此见风使舵,自会仕宦风顺。但解缙绝非阿谀奉诚之辈,他一向是有一说一,刚正不阿,从来不顾及个人得失,有时觉得皇帝做得不对,也敢于直言不讳。
   解缙初入仕时,甚得朱元璋宠爱,有一次老朱手拉手热乎乎的对他说:“小解,你要是觉得我哪儿做得不好,有话一定要直说!”解缙肚里本就容不得话,在朱元璋的鼓励下更是奋勇当先。
   有一回朱元璋请群臣给自己提意见或者是建议,人家大多写的都是“坐的车太破,档次太低,严重影响国家形象”、“太不爱惜身体,有病也不回家休息,简直是无组织无纪律”。而解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刷刷刷上了份万言书,指责老朱政令多变、赏罚不清、脾气太大、滥杀无辜等等等等。
   令人奇怪的是杀人不眨眼的朱元璋这回忍了,没把解缙怎么的。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把李善长给杀了,大臣们都不敢多说一句话,又是解缙出头,为自己的好友申辩鸣冤,这回他“顺利”的被罢官。第二年,朱元璋给解缙放了个长假,时间是——“十年”,十年之后你再回来销假吧。
   还没到十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登基,解缙多方奔走,求亲告友,终于复出。不过建文帝只给了他个小官,没多久又被人污告,被贬到兰州附近的河州去了,好几年后才被召回京师,任翰林待诏。
   建文帝没把解缙当回事,解缙也没打算为他尽忠,朱棣兵临城下时,解缙一溜小跑去接驾,史书上说得很形象,“缙驰谒”。朱棣上台后,解缙已经是三朝老臣了,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朱棣开始时对他极其器重,不止一次的在大庭广众下夸解缙是“上帝赠给我最好的礼物”,还曾经说过“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无解缙”的话。这话可能很多人听起来有些耳熟,跟“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很像。
   永乐元年(1403),是解缙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在朱棣的安排下,他负责编篡《永乐大典》,朱棣特别交待,“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解缙显然没明白皇帝的心思,《文献大成》样稿第二年年底就完工了,朱棣很高兴,下令嘉奖有关人员。可翻了没几册,觉得不对了,这算啥呀,这才收了几本书啊,重编!朱棣命姚广孝掺和进来,和解缙等人一起共同修订扩充。
   这回动静大了,全国总动员,广招知名文人以及各科专家,前前后后共有3000多人参与这套书的编辑工作。五年后,书终于完稿了,辑入图书七八千种,共22877卷,三亿七千多万字,装成11095册,朱棣重新赐名为《永乐大典》。
   这部《永乐大典》比大英百科全书早了300多年,是世界上编辑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一部百科全书,只有清朝的《四库全书》在字数上超过它。
   《永乐大典》共有正副两套,一个字一个字的由人抄写而成,为此一大批的字写得工整漂亮的“抄手”忙了好几年。可惜正本在明朝灭亡时即不知所终,副本也多毁于战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只集到了215册,目前全世界加起来也不过剩下了八百来卷。
  
39#
发表于 2009-11-14 23:26:31 | 只看该作者
   《永乐大典》的庆功宴上,却没有解缙,他已经被贬到广西去了。
   解缙起起落落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对于G场Q规则却不太在意,他生性耿直,遇事不吐不快,纵然吃亏吃苦也不接受教训。
   有一天朱棣给解缙安排了个活儿,让他对朝中大臣一一评头论足,疏其短长。这本是个大难题,试想,大家伙儿同殿称臣,低头不见抬头见,说深说浅了都不好,但解缙却毫不客气毫不犯难,很快就交了卷,而且针针见血,绝没有一句废话:老夏品德好气量大,就是喜欢交狐朋狗友;老刘有才干,没义气;老郑道德上是个君子,工作能力上是个草包;老尹心地善良,可惜是个小气包;老王有学问有文化,就是功利心太重,一个字——俗!
   大家要清楚,这可不是超女海选,在娱乐圈混出了头或混过了气的小星星们,对那些年方十来岁、初出茅庐的小姑娘们说点儿刻薄难听的话问题不大,还能提高点知名度,可这些被解缙扒拉来扒拉去挑毛病的人,个个都是当朝独挡一面的重量级人物,哪个是吃素吃哑巴亏的?解评委在皇帝面前淋漓尽致这一番点评,背地里得罪的人可不在少数。
   永乐三年,解缙“再接再厉”又得罪了一位更大的人物,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
   这一年朱棣决定要立太子,他特意把解缙召入宫中秘秘商议。按朱棣的意思本来是想立朱高煦,而解缙认为按规矩应该立长不立幼,他拼命为老大朱高炽说好话,皇长子仁孝忠厚,天下归心,应该成为接班人。
   朱棣没说话,解缙又说了三个字:“好圣孙!”朱棣笑了,于是三字定乾坤。
   这位“好圣孙”说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朱棣特喜欢他,太子再饶上个长孙,“选一送一”,这份量自然比一个朱高煦高了不少,足以让朱棣改变主意,他最终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朱棣当即安排解缙写了立储诏书,传告天下,永乐二年四月初一设置东宫太子官属,升解缙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学士”声威大振。
   朱高煦一向深得朱棣欢心,对太子一位早就垂涎三尺,当他知道自己是被解缙从皇位上拉下来的,其愤怒可想而知。从此以后朱高煦只要逮到机会,就在老爸面前说解缙的坏话,朝中那帮对解缙不满的大臣也跟着扇风点火,慢慢的朱棣对解缙有了看法,他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永乐五年,在以朱高煦为代表的一帮人的共同努力下,解缙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等罪名被贬谪广西。还有人觉得这个结果不够狠,在解缙临行前又加了把火告了个状,想让他走得更远,目的地是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
   永乐九年,解缙入京奏事,朱棣带着数十万大军北征蒙古未归,他就拜见了太子然后回去了。这一下可不得了,被政治敏感性极高的朱高煦抓了个大把柄,马上跑到朱棣那里告状,说解缙“伺上出,私见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朱高煦够毒够狠,他这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说解缙这个人心思何其毒也,老皇帝您还活着,他就提前跟“侯补皇帝”拉关系套近乎。朱棣这位“现任皇帝”听了这话如何不恼?解缙还在返程的路上,就被锦衣卫抓回来下了大狱。
   解缙在狱中一关就是五年,其间受尽了折磨。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都指挥纪纲把在押的囚犯名单拿给朱棣看,当看到解缙的名字时,朱棣有点惊讶的说了一句话:“解缙?他还活着啊!”
   朱棣这话有两种听法,关键是他当时的语气,然而这是谁也听不到的了,所以接下来的故事就有了两个版本。有人说朱棣语音中有点高兴又有点怜惜,似乎颇有重新起用解缙的意思,纪纲是朱高煦一伙儿的,在汉王的授意下,赶紧弄死了解缙。
   也有人说朱棣的意思是解缙这家伙怎么还没死啊,这就等于给他下了死刑判决书,于是纪纲遵圣意下了毒手。
   前前后后综合一下来看,还是后一种说法更合理一些,恐怕朱棣没有特赦的意思,他根本没打算让解缙活着出来。
   解缙的死法绝对独特,钢刀草绳鹤顶红全都没用,纪纲请他喝了场酒,趁其大醉之时,让人把他从监狱里弄出来,在午门外以他为“核心”做了个结结实实的雪人。解缙被这样被活活冻闷而死,年仅47岁,他死后,家产被抄没,家人流徒辽东。
   解缙的这个悲惨结局不由让人想起他的一首诗,某年天降大雪,有军卒在城门口堆了个雪人,解缙出门见到了,随口吟了首打油诗:
  
  此僧从未入娘胎,昨日天宫降下来。
  暂借午门投一宿,明朝日出回天台。
  
   纪纲发明的这个雪葬的死法,令人“胆战”“心寒”,而解缙的这首诗看起来还真像一首“谶诗”。
   洪熙元年(1425),做了20年太子的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即明仁宗,这一年他47岁,跟解缙死的时侯一样大。朱高炽为人仁厚,为朱棣当政时的许多冤案平了反,让他们流放在外的家人返乡,解缙也在其中。历史上对朱高炽的评价很高,可惜他的工作年限太短,只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
   明宣宗当了十年皇帝死掉了,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朝廷还回了解缙当年被查抄的家产。再三十年后,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解缙官复原职,还加赠了个朝议大夫的官儿,谥号“文毅”。就这样,历经五代皇帝,整整五十年之后,解缙这位三朝老臣终于彻底平反。
  
40#
发表于 2009-11-14 23:27:2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铁齿铜牙”纪晓岚
  
  
   张铁林、张国立、王刚主演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这样有一小段故事,一天乾隆皇上被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句子感动得一塌糊涂,政府朝会立马改文艺座谈会,他招呼群臣们先把手中的国家大事放一放,大家伙儿都来凑个热闹,说说你所读过的哪句诗或者词最能代表相思的至高境界。
   和珅和大人与一个配角老头大臣搬出了秦少游的“老情若是久长在,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家常”句子,都被皇上撇着个大嘴好一通损。老纪狡猾,知道皇上喜欢新鲜事物,于是再一次出奇制胜,扯着嗓子唱了句信天游给领导听,结果一下就把乾隆给镇了。
   老纪唱的这句歌词是:“高山上那个盖庙还嫌低,面对面那个坐着还想你。”自古不见方相思,这么面对面坐着还想得眼红,看似无理实则有情,乾隆叽哩咕嗗转悠着俩大眼珠子巴答着嘴回味了好半天,依然是意犹未尽,拍着桌子连夸这话才叫一个相思到了骨子里!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有人称其为一代文宗、大清第一才子,民间传说中,他是个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又诙谐滑稽、倜傥不羁,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纪晓岚的故事一定要从与和珅斗嘴说起,这些东西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而且精彩之极。民间流传的二人斗智的故事简直有无数个版本,说“斗智”或者“斗嘴”那都是好听,其实就是对骂!
  
   据说真实的纪晓岚长得比张国立差多了,不但样子丑,而且口吃,还是个大近视眼。我们先来看看纪晓岚的画像。
  
41#
发表于 2009-11-14 23:27:46 | 只看该作者
   1 看纪晓岚大战和珅
  
   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和珅和纪晓岚都跟着,一行人乘船沿运河南行,走到沧州地界时,距离纪晓岚的老家献县只有几十里路了,这里河汊众多,许多河流在此汇入运河,河两岸土质极其松软,天长日久,被水冲出来一片片的小窝儿,文化人称之为“浪窝”,而当地百姓则说这是“王八窝”。
   乾隆不知道这些个小窝是怎么回事,觉得挺好看也挺好玩,就随口问纪晓岚这是什么东西呀。老纪还没说话,和珅的坏水儿冒上来了,抢先接口道:“万岁,这是纪学士的老家呀!”乾隆没明白怎么回事,以为和珅没听清楚问题就抢答,一瞪眼说我知道前面是老纪的老家,我问的是这河里的窝!
   乾隆不清楚咋回事儿,可纪晓岚心里明白,和胖子看来是知道这窝的俗称,他这是趁机骂我是乌龟王八啊。纪晓岚可不是“打不还手,骂不回口”的主儿,座右铭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且还的还是铁齿铜牙,他看看和珅说话了:“万岁爷,您问的是这穴窝密集之处吗?臣知道,那是‘河深’的地方。”
   乾隆又没明白,当然了,也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路上就指着这俩活宝开心。,他又一瞪眼说老纪你别胡扯,你又没下去,怎么知道那窝就是“河深”的地方?
   纪晓岚乐了,从水利技术角度把和珅拉下了水,他指着河水一本正经的说:“万岁请看,这段河水颜色暗绿,波大浪多,所以才会形成这么多浪窝,自然是‘河深’的地方。”
   一席话说得乾隆皇帝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这确实是河深的地方。”皇帝金口玉言定了性,和大人这回又是搬石头砸了自家脚,一头扎进了王八窝。
42#
发表于 2009-11-14 23:28:13 | 只看该作者
   纪晓岚的字写得好,可就是不给和珅写,有一次和大人家建了个亭子,想请老纪给题写个匾额。和珅本来没抱太大希望,也就顺口提了提,没想到纪晓岚居然很爽快的答应了,而且说干就干,立马提笔给他写了“竹苞”两个大字,语出《诗经•小雅•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竹如苞矣,如松茂矣。
  
   “竹苞”这名字又雅又嫩,和珅特喜欢,马上让人高高的挂到亭子上去了,为了感谢纪晓岚这次的合作精神,晚上还好好请他撮了一顿。
   这天乾隆皇帝没事时到和珅府中闲逛,和珅得意洋洋的指着“竹苞”给他看,乾隆哈哈大笑说:“真是千古绝骂!”他马上问和珅这字儿是谁写的,和珅说是纪晓岚啊,乾隆一摆手说:“和爱卿啊,你又了这小子的当了。你把匾上这俩字儿拆成四个念念看,竹苞者,个个草包也!”
   乾隆一走,和珅咬牙切齿的吩咐下人,把院里面管你龟背竹凤尾竹还是发财竹,只要带个竹字儿的全都连根刨!家人中凡是姓“朱”姓“猪”姓“诸葛”的全都降级使用,丫环们敢戴珍“珠”首饰抹珍“珠”霜的,扣发仨月奖金!别管男女,只要属“猪”,一律留府查看!有唱“竹子开花喽喂”的,开除!有唱“门前有株大柳树”的,开除!有唱“猪,你的鼻子有两个孔”的,开除两次,还不发本月工资!
   内部整风完毕,和大人气还没消,琢磨着不能便宜了这个该死的老纪,哪天也得给他上上眼药。
   机会很快来了。
   这天纪晓岚应邀赴宴,正好与和珅坐挨边儿。一看到老纪那个笑咪咪的小样儿,和珅恨得牙根发庠,斗志立马上来了,他酒也不喝了菜也不吃了,聚精会神绞尽脑汁的想着要报仇。
   美味佳肴如流水般一道道端上来,有个下人上菜时一不小心脚下打滑,盘中的火腿掉在了地上,这时花丛中窜出一条大黄狗,叼起火腿就跑。和珅就等这机会了,马上指着狗问纪晓岚:“纪大人,你看看,是狼(侍郎)是狗?”
   纪晓岚此时官居兵部侍郎之职,大才子哪会听不出这弦外之音,心说我不找你就是好的了,你个老和还敢来挑衅,看我怎么治你!纪晓岚老老实实、笑眯眯的回答和珅:“和大人是狗!”
   和珅一抖搂手:“老纪,这是什么话?你能不能把话拆开了说?”
   纪晓岚说:“对不起对不起,和大人,是狗!”
   一看纪晓岚掉坑里了,和珅忍着笑,赶紧往坑里扔石头:“是吗?纪大人何以知之?”
   纪晓岚一本正经的说:“和大人,这个你就不知道了,我跟你说吧,这个狼和狗长得虽然像,要想区分开来却很容易,你得看它的尾巴——尾下垂是狼,上竖(尚书)是狗。”
   谁都知道和珅官拜尚书,席上众人听了明着暗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饭都顾不上吃了,津津有味的听两位朝廷大员说相声。偏偏座中有个御史是个不知死的鬼,看和珅张口结舌,一脸讪笑,就想巴结巴结和大人,他腆着个脸发言了:“狗吃屎,狼吃肉,既然这畜牲刚才吃肉,是狼(侍郎)是狗,不问就知。”
   那边纪晓岚正雄风大起意犹未尽,一听这溜须拍马的话正合心意,慢条斯理的说:“这个你又不知道了,狼非肉不食,而狗呢,是遇肉食肉,遇屎(御史)吃屎。”他眉开眼笑的看了那个御史一眼,又加了一句:“有时侯,吃屎不过瘾还舔屁股呢!”
   一句话笑得在座人直不起腰来,连当事人之一的和珅都憋不住。
  
43#
发表于 2009-11-14 23:29:10 | 只看该作者
   古书中有很多像纪晓岚这样拿官职谐音开玩笑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冯梦龙集录的两则,其一曰:
  
   石中立员外,尝与同列观上南园所蓄狮子,主者曰:“县官日破肉十斤饲之。“同列曰:”吾侪反不及此。”石曰:“吾辈皆员外郎(狼),敢比园内狮子?”
  
   其二曰:
  
   浙江花提举与鄞县学官交往,后升佥事提举至鄞,以旧谊戏出对曰:“鸡卵与鸭卵同窠,鸡卵先生,鸭卵先生?”学官乃福建人,姓颜,应声曰:“马儿与驴儿并走,马儿蹄举(提举),驴儿蹄举?”
  
   还有副对联拿“翰林学士”和“兵部尚书”开玩笑:
  
  翰林(汗淋)学士浑身湿
  兵部(冰布)尚书彻骨寒
  
   清嘉庆间,某澡堂联和这个差不多:
  
  入门兵部(冰布)体
  出户翰林(汗淋)身
  
   聂蓉峰曾任兵部主事,四年后又授翰林院编修,他的友人便将此澡堂联转赠于他。
   明成祖时期,有位户部尚书夏某奉命到江南,与给事中张某共事,一天哥几个闲来无事打麻将,其间张某登厕,夏尚书戏之曰:
  
  解衣脱冕而行,给事给事
  
   张某应声道:
  
  弃甲曳兵而走,尚书尚书(输)
  
   明嘉靖年间,一日宰相严嵩与吏部尚书同时被皇上召见,两个人都来迟了,于是皇上出了个上联给他们对:
  
  阁老心高高似阁
  
   两人跪伏在地不敢接话,皇帝说还是我替你们对吧,即说下联:
  
  天官胆大大如天
  
   “阁老”说的是宰相严嵩,“天官”指的是吏部尚书。
   明成化初年,杨守陈官居洗马,这个官一般是担任皇太子的老师或随从,因此有“东宫洗马”或“太子洗马”的说法。有时“洗马”也赐给那些德高望重或是功勋卓绝者,当然他们既不教太子读书,也不做太子的跟班,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一天杨守陈回乡省亲,下榻于一驿站,驿丞没啥见识,想当然的以为“洗马”就是给马洗澡的,估计跟“弼马温”是同行。杨守陈一看驿丞的表现,就知道基本上是拿他当了兽医了,他也不说破。
   吃完饭驿丞闲得无聊,跑来找杨守陈聊天解闷,好奇的问他“公职洗马,日洗几何”?杨守陈早就猜到这家伙肯定要问他一天能洗几匹马,他笑眯眯的说:“勤就多洗,懒就少洗,没有定数,你这儿有没有马?要不要我帮你洗洗?我可是专业水平。”
   驿丞说谢谢你,不用了,嗯,虽然你这官名不大好听,还挺清闲自在的。
   两个人正聊着,这时有人来报告说有位御史来了,驿丞听了马上要杨守陈把房子让出来,杨守陈说好,等他来了我再让不迟。驿丞来不急和他多说,急急忙忙跑出去迎接,一会儿他陪着御史进了屋,一看杨守陈还在那儿稳稳当当坐着,刚想发火,没想到身边的御史大人却立刻跪下磕头请安,原来他是杨守陈的学生。
   这下可把驿丞吓坏了,赶忙跪下请罪,杨守陈一笑了之。
44#
发表于 2009-11-14 23:29: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纪晓岚与和珅的斗智故事,大多属于戏说,事实上两个人碰面的机会并不多,他们的官位相差实在太大,纪晓岚不可能有机会有能力有胆子,那么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戏弄和大人。
   民间传奇中,纪晓岚足智多谋威风八面,参与了许多国家大事,其实他一生主要做的是文化方面的工作。在乾隆的眼里,纪晓岚跟和珅不是一个档次的,他算不上是国之栋梁,不过是个文学侍从,甚至是“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史载:“(乾隆)席累朝富庶之业,既北讨南征,耀兵塞外,又挟其威权,叱辱群臣如奴隶。故六十年间,能不受侮辱者惟刘统勋一人耳。尝叱协办大学士纪昀曰:‘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
   纪晓岚与和珅打交道主要是在修《四库全书》时,当时和珅是《四库全书》的“正总裁”,领导纪晓岚这个“总纂官”。在修书过程中两人有过矛盾,纪晓岚还受到过降级罚款的处理,不过总的来说,合作得还是很愉快的,和珅也很照顾纪晓岚。
   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的人,最喜欢开馆修书,当皇帝三十多年后,他决定要完成一部规模超过《永乐大典》的超级丛书,乃诏开四库全书馆。关于这套书的总编辑,乾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纪晓岚,然而此时老纪并不在身边,被他发配到边疆去了。
   故事要从一桩贪污案说起,因为两淮盐政官员长期以来贪污成风,乾隆暴怒,下旨对历任盐政官员进行彻查。纪晓岚的亲家卢见曾两任两淮盐运使,在这个岗位上干了有十年多,自然也捞了不少,乾隆看了报告后欲查抄其家。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纪晓岚听说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又不敢明着去通知卢家,急中生智想出个哑谜,他将少许茶叶放入一个空袋内,外面以面糊加盐封固,内外无一字,派手下人急送到卢家。
   卢见曾是个聪明人,立知含“盐库亏空查抄”之意,他连夜转移家中的财物,所以抄家时并未查到多少,“仅有钱数十千,并无金银首饰,即衣物亦甚无几”。
   还有个故事说,纪晓岚不是送了封无字信,而是派了个小孩子到卢家,纪晓岚在这个小孩的手心里写了个“少”字,让他给卢见曾看,这个“少”与小孩的“手”合在一起是个“抄”字,卢见曾立刻明白东窗事发了。
   后来和珅私下得知此事的内幕,又添点油加点醋报告了乾隆,乾隆要治纪晓岚这个特务的罪。纪晓岚倒是老实,磕头认罪说:“皇上严于执法,合乎天理之大公;微臣倦倦私情,犹蹈人伦之陋习。”这个老纪对对子对出了副作用,说话也一对一对的往外蹦。乾隆看他也算是应对得体,于是从轻发落,谪戍乌鲁木齐。
   在得知被人检举揭发时,纪晓岚曾经找算命先生给自己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让他写一个字,他就随手写了个“董”。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说他要被发配到几千里外草木茂盛的地方去,因为“董”可以拆为“草字头”和“千”、“里”两个字。
   我们新疆好地方,地肥草美牛羊壮,果然没多久老纪就奔那儿去了。纪晓岚自己也认为此次远谪是命中注定的,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他写道:
  
   事皆前定,岂不信然。戊子春,余为人题《蕃骑射猎图》曰:“白草粘天野兽肥,弯弧爱尔马如飞。何当快饮黄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围。”是年八月,竟从军于西域。
   又董文恪公尝为余作《秋林觅句图》,余至乌鲁木齐,城西有深林,老木参云,弥亘数十里,前将军伍公弥泰建一亭于中,题曰“秀野”,散步其间,宛然前画之景。辛卯还京,因自题一绝句曰:“霖叶微黄石骨青,孤吟自怪太零丁。谁知早作西行谶,老木寒云秀野亭。”
  
   关于和珅是告密者,这当然是民间故事的说法,事实上和珅比纪晓岚小26岁,他这时才十八九岁,刚新婚晏尔,没那么“老奸巨滑”。因为主要在民间口头流传,人多嘴杂,添油加醋,所以不同的对联故事中牵扯到的人物常常会有矛盾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的办法是“模糊处理”,别太较真。
   已经退休在家五年的卢见曾最后还是被查明贪污受贿折合白银万两,终审判了死刑,秋后执行。卢见曾连病带吓,没等砍头,当年九月就死在了狱中。
   这个卢见曾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当年他可是文化圈的名人,包括“扬州八怪”,厉鹗等四方名流紧密团给在他的周围,“极一时文坛之盛”。特别要说的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他贫困一生,多亏卢见曾的资助和支持,才完成了这套书。而且吴敬梓死后,又是卢见曾出钱葬了他,还妥善安排了其妻儿老小日后的生活。
   纪晓岚在边疆呆了两年多,为了让他编《四库全书》,1770年,特赦回京,从这时起,他才第一次与和珅共事。
   此次流放,纪晓岚年仅二十余岁的大儿子纪汝佶死在了新疆,他的爱妾郭彩符也水土不服经常生病,遇赦回京后不久就死掉了。这一切让纪晓岚对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对社会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曾借自己的一块砚台赋诗曰:
  
  枯砚天嫌似铁顽,相随同出玉门关。
  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
  
   纪晓岚养了一条名叫“四儿”的狗,也被带去了新疆,这条狗日夜不离左右,忠心护卫主人。“四儿”实在是太护主,在看家的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只要看到仆人躲着喝酒或是偷拿主人的东西,它就狂叫不已,最终把仆人们惹火了,偷偷把它杀掉了。
   纪晓岚既痛心又恼火,他厚葬了这条狗,还写了“师犬堂”的牌子挂在仆人们住的屋子里。帕斯卡说:“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老纪恐怕也有这意思。
  
45#
发表于 2009-11-14 23:30: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豆腐 于 2009-11-14 23:33 编辑

   纪晓岚嗜烟如命,人送外号“纪大烟锅”,他特制的大烟锅一次足足能装二两烟叶,抽一口跟个小烟炉似的,一般人根本享受不了。 有一天纪晓岚不小心把烟锅弄丢了,他也不着急,命令下人们只管到小摊上去找,果然很快就找到了。这么巨大的烟锅,普通烟鬼根本没法用,捡到者只能当废铜贱卖给小贩得几个小钱。
   这天,纪晓岚正端着大烟袋抽得舒服,乾隆皇帝紧急召见,他顺手将烟锅往靴子中一插,一溜小跑去见圣驾。不料烟锅中余火未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况一只靴子?纪晓岚痛不可当,可又不敢当着皇上面脱靴除袜,直烫得满头大汗。
   乾隆觉得不对劲,一看老纪呲牙裂嘴那个难看,不知道他抽的啥疯,就问他怎么回事,纪晓岚说:“臣靴底走水。”走水者,着火之讳称也。乾隆一看纪晓岚靴子里冒出缕缕清烟,忍不住乐了,让他赶快把烟锅先弄熄,此事一时传为笑谈。
   纪晓岚特别怕热,每年盛夏在直庐奉职时,往往赤膊纳凉。有一年夏天天气格外的热,这天纪晓岚又扒光了膀子叼着招牌大烟锅编书,乾隆忽然来了,匆忙之下纪晓岚来不及穿衣服,可这样赤身露体的见皇帝那是大不敬,他以为乾隆找不着人肯定就会离开,于是慌慌忙忙跟大家交待一声:“皇上要是找我,就说不在。”然后一头钻到书案下面去了。
   想得是挺好,可惜他动作慢了一步,乾隆进门时正好看到纪某人玩把戏,他觉得这事挺有意思,就示意大家不要出声,自己静静坐在椅子上看纪晓岚什么时候出来。
   书案下密不透风像个大火炉,酷热难耐,没一会儿纪晓岚就热得受不了了,他侧耳听听四下静悄悄的,想来皇上一定是走了,于是偷偷探头出来小声问道:“哎,老头子走了吗?”一听这话,在场的同事个个大惊失色,乾隆一拍桌子怒气冲冲的说:“老头子在此!”
   纪晓岚一听坏了,撞枪口上了,赶忙钻出来告罪,只见他光着个膀子,灰头土脸,满头大汗,狼狈不堪。乾隆看他这个惨不忍睹的小样儿忍不住想乐,想想又忍住了,板着脸问他:“好你个老纪,长能耐了啊,敢给我起外号了。你说说我听听,这‘老头子’到底是什么意思?说得好便饶你!”
   听了乾隆这话,纪晓岚心里有了底,不慌不忙的说:“皇上,‘老头子’不是外号是尊称,万寿无疆之为‘老’,万民之首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是为老头子也!”
   纪晓岚对答机智,连吹带拍,乾隆乐了,遂笑而不究。
  
  
   纪晓岚的成就主要是在文字上,但他自己写的书只有《阅微草堂笔记》一本,因为他认为世间的道理与事情,古人已经在书中说尽了,现在再写什么,也很难比古人更有新意,又何必再多著述。”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纪晓岚对编书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此项工程前前后后参与的人有数千,10余年后,《四库全书》完成,共收录各种书籍3461种,79309卷,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封面以绿红白黑装帧区别。
   看着新书,想到这十来年的辛苦和酸甜,纪晓岚感慨万千,《自题校勘四库全书》诗曰:
  
  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
  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
  
   鉴于纪晓岚修书的功劳,有人曾为他的阅微草堂题联曰:
  
  万卷编成群玉府
  一生修到大罗天
  
   历史上对《四库全书》的评价有赞有贬,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四库全书》不仅收书远非完备,而且人为的删改及本身的错谬都极为严重,比如鲁迅就说“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四库全书》完稿后,纪晓岚又用了数年功夫,编纂了《总目提要》,介绍书中收录与存目的书籍,包括作者、年代、简介和评价等等。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目录学著作,“门类允当,考证精华”,对了解中国古籍研究中国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中评价说:“窃谓自汉以后薄录之书,无论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议论之公平,莫有过于是编。”
   《宋史•李放传》中说宋太宗赵光义读《太平总类》,每天读三卷,差不多一年才读完,结果这本书因为皇帝读过而改名《太平御览》,还留下个“开卷有益”的成语。一天读三卷,大约是3万多字,这个速度已经很惊人了,有人算了一下,照这样读,要用26446天,也就是72年又5个半月,才能读完《四库全书》。
   可以说自打《四库全书》问世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从头到尾通读过这套总计八亿多字的宏篇巨著,咱们中国人特喜欢创吉尼斯纪录,有兴趣的不妨读读这部世界上字数最多的丛书,再创个读书的新纪录。
46#
发表于 2009-11-14 23:30:51 | 只看该作者
  3
  
   据纪晓岚自己说,他是“纯阳之体”,打小儿就有特异功能,四五岁时能在漆黑的夜里看见东西,而且和白天一样清楚。七八岁以后,这“红外夜视”功能渐渐失去,到十六七岁后,“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饭时增,则神明日减耳。”纪晓岚对失去特异功能的解释是,饭吃多了,人就傻了,这理论不知道他是从哪儿得来的。
   身体上“神明日减”,纪晓岚的脑袋瓜儿可是越来越灵活,他的嘴有点儿损,只要有机会就拿人开玩笑,讽刺挖苦,清人牛应之《雨窗消意录》中说“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侮弄”。钱泳《履园丛话》亦言“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我们来看这本中记载的一个纪晓岚的对联故事。
   有一次京城工部衙门失火,建筑物烧得差不多了,乾隆令大司空金简负责重建工作,当时朝中有一位官员以此为内容即兴拟了个上联,让某中书同事对下联,联曰:“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此联看似简单,但不但即景,还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位中书大人左思右想始终不得下联,简直是茶饭不思,有人指点他说要对此联非纪晓岚不可,于是中书就专程跑到纪府去请教。老纪听完上联笑眯眯的看看他说:“哥们儿,要对出此联并不难,不过可能会得罪你。”
   中书早就憋得受不了了,连声催促道:“没事没事,你尽管说!”于是纪晓岚说道:“我的下联是:南人北相,中书君什么东西。”
   上联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下联含“东西南北中”五方,这副对联合起来就是: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南人北相,中书君什么东西
  
   这里我们要简单说一下,“水部”原是工部四司之一,此处代指工部。这位中书官是个南方人,偏偏长得像粗豪的北方大汉,这就是老纪所说的“南人北相”。
  
  
  
  有一次纪晓岚的表亲中有个姓牛的娶儿媳妇,他无比热情的题赠一联:
  
  绣阁团圆同望月
  香闺静好对弹琴
  
   这副对联字雅且工整,又盖上了大名人的章,牛某人非常之高兴,当即安排人高高挂在大堂上,觉得脸上特有面子。
   第二天早上,纪晓岚前来贺喜,指着这副对联问主人:“牛老表,我用尊府典故如何?”来贺喜的客人不少,闻言都围上来细看对联,而后哄堂大笑,原来上联隐语“吴牛喘月”,下联则是“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吴牛喘月”典出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指的是产于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酷热,吴牛偏偏特怕热,一到夏天就呼呼喘个没完,而且这牛的眼神儿不好,心理素质也差,晚上月亮出来了,一看圆圆的亮亮的,跟太阳差不多,明明不晒它也喘。后来人们就用“吴牛喘月”来比喻因为有过不好的感受,所以看到类似的东西就害怕,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中就有一个活学活用的例子:
   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这个满奋是个有皮肤病的胖子,特怕风吹,本来晋武帝的琉璃屏遮得挺严密的,可满奋看它亮堂堂的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一想到北风那个吹呀雪花那个飘,就浑身发抖。
   纪晓岚是对联高手,诗写得也不错,经常有表现的机会,老纪玩得那叫一个潇洒尽兴,我们来看一个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的故事。有一次翰林院一位同僚的母亲作寿,请纪晓岚赋祝寿诗,纪晓岚提笔惊人——“这个婆娘不是人”,立时满座哗然。那位同僚脸一下沉下来,不知道哪儿得罪了这家伙,撸胳膊挽袖子要跟老纪玩命。
   纪晓岚笑笑赶紧又写一句——“九天神女下凡尘”,这下众人都松了口气,老纪这个人说话就是喜欢大喘气。那位同事一听敢情自己的妈还是位“前神仙”,架子还没拉开就赶忙收势,激动得抱着纪晓岚大叫一声:“你太有才了!”
   没想来纪晓岚接着又专门为他创作了一句——“生下儿子都是贼”,众人的脸色又大变,纪晓岚再书——“偷得蟠桃寿母亲”。
   如此一波三折,众皆叹服。
   又传说有个姓陶的翰林父亲大寿,请纪晓岚去吃酒,席间当然少不了要作诗。当日下着倾盆大雨,纪晓岚又是大弄玄虚,提笔先来一句:“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孝子被这几个“奈何”弄得无可奈何,脸色当然也是“晴转多云”,纪晓岚若无其事接着书:“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人说是纪晓岚,有人说是解缙,有人说是唐伯虎,现在也很难弄清楚了,权挂在老纪名下吧。
   这面这些都是打油诗,我们再来看两首纪晓岚的题画诗。老纪很喜欢下围棋,他给自己起了个“观弈道人”的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友人沈云浦为他画了一幅《桐荫观弈图》,纪晓岚自题诗曰:
  
  不断丁丁落子声,纹楸终日几输赢。
  道人闲坐桐荫看,一笑凉风木末生。
  
   还有一幅《题八仙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那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47#
发表于 2009-11-14 23:31:36 | 只看该作者
   唐诗人王之涣有首名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关。 有一天乾隆让纪晓岚给自己书扇面,老纪就写了这首,不料一不小心把其中的一个“间”字给漏掉了。乾隆看了不高兴,大喝一声:“老纪,你好大的胆,居然敢糊弄朕,看看你写的什么!”
   纪晓岚本来等着皇帝夸呢,被这突如其来的“欺君之罪”吓坏了,赶忙接过扇子来看,一瞅少了个字,他急中生智说自己写的是根据王之涣诗意改编的词: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见他说得有理,遂一笑作罢,还赐酒压惊。
   纪晓岚曾言“天下无不可对之对”,而乾隆又是个最喜欢到处题诗写字题联的皇帝,一辈子写了四万多首诗(也真难为他,居然一首流行的都没有),这两个人凑到一起少不了经常弄几副对子对对。
  一次乾隆出联“两碟豆”,纪晓岚对“一瓯油”;
   乾隆改口说,我出的是“两蝶斗”;纪晓岚说,我念的是“一鸥游”;
   乾隆又说我这儿“林间两蝶斗”,纪晓岚道那我是“水上一鸥游”。
   还有一次乾隆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出上联,纪晓岚以“有寡妇遇鳏夫而欲嫁之”来对。乾隆的上联出自《论语》,老纪的下联出自《孟子》。
   有一年夏天,纪晓岚随乾隆至避暑山庄,见池中荷花含苞欲放,乾隆吟得上联:
  
  池中莲藕,出红拳打谁?
  
   纪晓岚对的是:
  
  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
  
   有一天乾隆皇帝宴请群臣,席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于是乾隆出了个上联:
  
  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
  
   纪晓岚对的是: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
  
   清代京城有个饭庄叫“天然居”,一日,乾隆用它出上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是个回文对,也就是说后面五个字正好是前五个字的倒读,群臣抓耳挠腮对不出来,大家的目光都转向纪晓岚。纪晓岚也果然没负众望,他对的是: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后来有个书生又续了一联也不错: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南方福建有个地方名叫通州,民间呼之为“南通州”(一说是江苏南通市),好与京城附近的通州相区别。一日,乾隆出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纪晓岚对: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这副对子立时赢得满堂喝彩。
   乾隆皇帝五十大寿时, 文武百官纷纷撰联赋诗,纪晓岚又是技高一筹,他题的寿联是:
  
  四万里皇图, 伊古以来, 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 自前兹往, 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上联说的是大清开疆扩土的功绩,纵横四万里,领土之广为历史上所未有;下联“五十”圣寿再加九千九百五十岁,正好是“万岁”,敬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乾隆见此联大喜,当即传旨将纪晓岚擢为京察一等,以道府记名。
   又过了三十年,乾隆八十大寿,正好也是登极五十五年,纪晓岚题的寿联是: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登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这副对联还是一副对中对,把每句的最后一字联起来是:
  
  春秋和寿月
  天地备期年
  
   纪晓岚比乾隆小13岁,乾隆八十大寿后三年,纪晓岚七十了,这一年他给自己拟了个挽联: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纪晓岚死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终年82岁,他死后,好友刘墉刘罗锅就手书了这副挽联送来。纪晓岚的葬礼搞得极其隆重,连嘉庆皇帝都亲自前来祭奠,并追谥“文达”。
48#
发表于 2009-11-14 23:32:09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拆字联”与“无情对”
  
  
   一天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心事重重的样子,估计他可能是久别故乡,思念家中的父母妻儿,于是念一上联要纪晓岚对:
  
  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
  
   老纪一听皇上有给自己放探亲假的意思,连忙跪下说:“万岁您真是体贴下臣,请恩准我回乡探亲,以了心愿。”乃对下联曰: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这副对联实际上是副“拆字联”,“十口心”合而为“思”,“寸身言”合而为“谢”。
   说起对对子,纪晓岚是个神童,他少年时即爱与自己的私塾老师玩这种文字游戏。有一次纪晓岚捉到一只家雀的幼鸟,放到墙上一个洞里养着,外面用块砖挡住,学校里的石先生不小心弄翻了砖,把鸟儿给砸死了,为了掩饰尴尬,出了个上联给他对:
  
  细羽家禽砖后死
  
   纪晓岚趁机出气,应声对道:
  
  粗毛野兽石先生
  
   “砖后死”与“石先生”对得很工整,而又另有其意,这实际上是一种“无情对”游戏,出句和对句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越不相干越好,但上下联必须对得工整。
   有一年科举考试后,新科状元刘玉树来拜见主考官纪晓岚。一番寒喧过后,纪晓岚随口问他现在住在哪里,刘玉树回答说:“学生现在小住芙蓉庵。”纪晓岚听了大笑退入后堂,并令送客,刘玉树莫名其妙,第二天才听说敢情纪大人当场想起一副无情对,才乐成那个样儿,对子是这样的:
  
  刘玉树小住芙蓉庵
  潘金莲大闹葡萄架
  
   “拆字联”与“无情对”多奇巧有趣,这一章我们就来分别谈一谈
49#
发表于 2009-11-14 23:33:36 | 只看该作者
   1 拆字联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个拆字联故事,拆的是人名。
   话说冀宁道赵公有两个幕友,一个姓乔,一个姓车,有一次二人合雇了一顶轿子返乡,赵公兴之所至,戏以其姓出了个联曰“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以行”。
   这个上联没人能对得上来,正好当时有几个人召仙乩,于是有人就想请教请教神仙。这个扶乩是种挺神的游戏,就是请神仙来回答问题,和咱们现在有些人玩的“笔仙”、“碟仙”有点类似。众人很来请来位大仙,他听了上联后迟迟没有答案,最后乩判曰:“此是实人实事,非可强凑而成。”神仙既然说不能乱对,大家也不敢强逼,此事遂不了了之。
   半年之后,这几位又召仙乩,来的这位大仙回答大的提问时,忽然插了句话说:“前对吾已得之矣:卢马两书生,共引一驴而走。”原来这次请来的神仙正好是半年前的那位,做事还真是尽职尽责,敢情这半年来一直都在想着怎么对对子。这副对联合起来就是:
  
  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以行
  卢马两书生,共引一驴而走
  
   有人说了,这个“马”和“卢”组不成个“驴”啊。别着急,当时的人们用的是繁字体。“卢”的繁体是“盧”,“马”的繁体是“馬”,“驴”的繁体是“驢”。
  
   这对联确实挺工整,可大家心里都有点疑惑,您老人家上次不是说“此是实人实事,非可强凑而成”吗?这“实人实事”在哪儿呢?
   大仙当然不会胡说一通,发话说四天后,辰巳之间,大家到南门外等着看这联的“情景剧”再现吧。到了第四天,赵公派了几个衙役到南门等着,不一会儿有两个书生,“以一驴负新科墨卷,赴会城出售”。衙役上前一问,果然一个一个姓卢一个姓马。赵公听了衙役的禀告,不由大笑说:“巧则诚巧,然两生之受侮深矣。”
   为了对对子,两个小书生成了神仙的活道具。
50#
发表于 2009-11-14 23:33:54 | 只看该作者
   神仙神通广大,可以人为制造对联对景,普通人就不行了,对不出来就得干等着,等情景出现了再说。唐朝时有一位与骆宾王同时代的大臣名叫马周,其字亦为“宾王”,千年后,这位同志被人给“拆”了。
   清道光年间,大臣赵礼甫与叶延琯是好朋友,一天赵礼甫出了个上联让叶延琯对:
  
  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
  
   这下可把叶延琯难住了,绞尽脑汁也对不出,于是向赵礼甫请教。赵礼甫哈哈大笑说,这个下联吗,我也不知道。敢情这位出题的也是“灵光一现”,一样没有下联。这个联就这么搁下来了,一直到道光三十年,大臣龙僖和龚宝莲分别出任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主考,“实人实事”来了,叶延琯一下有了下联:
  
  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
  
   这二位主考官给了叶延琯灵感,下面咱们再来看一个因为恨之入骨,而把主考官给“拆”了的对联。清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在主考时受贿,有才无财者多落选,一寒士愤而在考场大门贴了一副对联: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横批:口大欺天
  
   上联暗嵌“省”字,“少目”合而为“省”;下联暗嵌“钦”字,“欠金”合而为“钦”,横披暗嵌“吴”字,“口天”合而为“吴”,“口”在“天”上,所以说“欺天”。这副对联迅速流传开来,吴省钦立时成了众矢之的。
51#
发表于 2009-11-14 23:34:12 | 只看该作者
   清同治年间,四川某县官姓柳名儒卿,有个外号“柳剥皮”,一天有人用他的名字拆了副对联送给他: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上联隐“儒”字,“儒”可以拆分为“亻、雨、而”三部分。“亻”——只是个人字旁,所以说“非正人”;“雨”——是“雷”的上半部分,所以说“装作雷公模样”;“而”——“面”字去“三”为“而”,所以说“却少三分面目”。
   下联隐“卿”字,“卿”字可拆为“卯、艮”两部分。“卯”——因为中间分开插入了“艮”,所以说“惯开私卯”;“艮”——“良”去点为“艮”,是“银”字的一部分,所以说“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这位“儒卿”被拆得全无人样儿,露出个原形,唤作“柳剥皮”。
  清朝末年贪官污吏遍地,有个广东人梁鼎芬跟柳儒卿有得一比,他的外号叫“梁扒皮”。梁鼎芬在湖北做太守时,每天早中晚要收三次捐,弄得商贩们叫苦连天,怨声载道。有人写了副对联贴在大街上:
  
  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
  
  横额是:梁上君子
  
   这也是副拆字联,上联把“鼎”拆成了一“目”和两“片”;下联把“芬”拆成了“廿头”和“八刀”。上下联嵌入了“鼎芬”,横批嵌上了他的姓——“梁”。“梁上君子”是小偷的雅称,这是在骂梁鼎芬明抢暗夺,与盗贼无异。
52#
发表于 2009-11-14 23:34:32 | 只看该作者
   再来看一个李自成的拆字联,李闯王不但四肢发达打仗厉害,脑袋瓜儿也不简单。李自成自幼聪明过人,当时知府大人冯驯听说后很不以为然,一天他让人把李自成叫到了府衙,出了个上联考他: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冯驯在上联中嵌入了自己的名字,他把“冯”和“驯”二字分别拆成了“二马”和“三马”,而二者相加正好是“五马”,“五马诸侯”在古时是知府、太守一级官员的别称。
   冯驯有学问,这个上联出得既巧妙,又合自己的身份。李自成更不含糊,下联不想“自成”,他应声对道: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李自成的下联用的是商代开国贤相伊尹的名字,“伊”字有一“人”,“尹”字无“人”,二者相加仍是“一人”。虽然是“一人元宰”,但比冯驯这“五马诸侯”位高权重得多。
   伊尹官儿当得大,这名儿起得也好,是对对子的好材料,清人阮元的朋友有一天出了个上联:
  
  阮元何故无双耳
  
   阮元立刻想到了伊尹,笑着对道:
  
  伊尹从来只一人
  
   朋友听了连连称妙。
53#
发表于 2009-11-14 23:35:24 | 只看该作者
   再来看一个喜庆点儿的拆字联,苏州有个大户潘家,儿子娶了何家的女儿,婚礼上有人题贺联曰:
  
  嫁得潘家郎,有田有米有水
  娶来何门女,添人添口添丁
  
   上联把“潘”字拆成“水”、“米”和“田”,下联把“何”字拆成“人”、“丁”和“口”,实在是一副言佳意巧,极其应景的妙联。

   下面这一副拆字联更是奇巧,联曰:
  
  东庙阚,西庙房,东西两庙,门户相当,方敢并坐
  南京河,北京城,南北双京,水土并分,可成霸业
  
   此联中的“阚”指的是三国时东吴的中书令阚泽,“房”指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龄,二人官位相当,所以可以平起平坐,在浙江慈溪有二人的庙宇紧连,一东一西。
   上联的“阚”和“房“字被拆成了“门”、“敢”、“户”、“方”四字,又组合成“门户”、“方敢”两词;下联的“河”、“城”被拆成了“水”、“可”、“土”、“成”,组合成“水土”、“可成”两词

   有一个姓王的和一个姓朱的都喜欢写对联,有一次两人互以对方姓氏来开玩笑,姓朱的出的是:
  
  王老者一身土气
  
   姓王的对的是:
  
  朱先生半截牛形
  
   “王老者”三字均含“土”,所以说“一身土气”;而“朱先生”三字均含半个“牛”字。类似的对联还有:
  
  三个土头考老者
  五家王子弄琵琶
  
  陈光邦两边狗耳
  朱先生一串牛头
  
   清朝时,浙江开化知府卞午桥和一位姓熊的总兵不和,有一次出了个上联污辱他:
  
  能者多劳,跑断四条老狗腿
  
   此联连拆字带联想,把“熊”看成“能”与“四条老狗腿”。熊总兵行伍出身,琢磨了半天总算明白了,气得呼呼直喘,这姓卞的太损了,居然敢骂我是条老狗!气归气,可熊总兵就会舞刀弄枪,不会舞文弄墨,于是把军中的文书请了来,让他帮自己也编一句,回骂一下。
   文书盯着“卞”字看了半天,终于也看出了象形意味,马上提笔写道:
  
  下流无耻,露出一点乌龟头
  
   这个下联也是连拆带想,把“卞”看成了“下”和“一点乌龟头”。熊总兵听文书解释意思后乐坏了,立刻让人给卞知府送了去,气得老卞一天没吃下饭。
54#
发表于 2009-11-14 23:35:52 | 只看该作者
   清末翰林刘尔炘晚年住在兰州五泉山,有一天一位朋友来玩,拿了个上联求对。联曰:
  
  此木是柴山山出
  
   这是个拆字联,而且七个字就拆了一双,把“柴”拆成了“此”和“木”,“出”拆成了两个“山”。刘尔炘看了这个上联连声叫妙,老先生有学问,而且运气够好,当时正是黄昏时分,一抬头正见夕阳西下,家家户户的烟囱里正冒出袅袅炊烟,刘尔炘立得下联:
  
  因火成烟夕夕多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是为亲友聚会赋诗而写的序文,短短百余字,以骈偶句式为主,写得极为潇洒灵动,一向受到人们的喜爱: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 罚依金谷酒数。
   某学生读到“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一句,灵感忽至,得一拆字联曰:
  
  夕夕多良会
  人人从夜游
  
   通过以上的众多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拆字联多奇巧有趣,但创作起来颇不容易,多数属于灵光一现那一类的,可遇而不可求。民间广为流传的拆字联还有许多,下面咱们就集中来看一些,大家可以自己琢磨琢磨拆的都是什么字: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成柴
  白水泉中女子好,少女尤妙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一史不通难作吏
  二人相聚总由天
  
  墙上挂珠帘,你说是王家帘朱家帘
  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乎亥时乎
  
  学正不正,诸生皆以为歪
  相公言公,百姓自然无讼
  
  星为夜象却从日下而生
  花本木形何自草头而化
  
  砚向石边见口
  笙从竹下生声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闲看门中木
  思耕心上田
  
55#
发表于 2009-11-14 23:36:14 | 只看该作者
   清朝咸丰年间,汩罗人刘昆吾游学中有一次被经馆先生挡在了门外,还出了个很轻视他的上联:
  
  门内有才,闭门不纳无才客
  
   刘昆吾倚门朗声道:
  
  马旁是主,驻马还须问主人
  
   经馆先生听了,惊叹他才思敏捷,恭恭敬敬请他入内。另传毛泽东答对肖三借书时有一联,跟上面的思路差不多:
  
  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
  
   说完了“门内有才”,再来看一个“笼中有人”的故事。明朝时宁王朱宸濠骄横无比,有一天一个书生顶撞了他一句,被抓来关在王府后花园的铁笼子里。王府后花园正在挖一个大水池,宁王带着一帮人来视察进度,一高兴出了个上联让大家对:
  
  地中取土,加三点以成池
  
   此联属即景创作,说的就是眼前的事,“地”去掉“土”是个“也”字,加上三点水是个“池”字。宁王说完了,得意洋洋的看着那帮随从,一群人抓耳挠腮也对不上来,这时关在笼子里的书生说话了:
  
  囚内出人,进一王而得国
  
   “囚”字去掉“人”,是个“口”,放进去个“王”,是个“国”字。宁王听了特高兴,这是不是意味着大王我能“得国”当皇帝呀?一高兴就把书生放了。书生出来后撒开双腿一溜烟跑没影了,他怕宁王一会儿咂摸出滋味来,那自己的小命儿可就要玩完了。
   果然,激动劲儿一过,宁王觉得有点不对头,“囚内出人进一王”,这小子出来走“人”了,弄一“王”进去接班。这地儿谁是王?我啊!这不是说要把我关进笼子里吗?这个书生太可恶了,他这是咒我将来做囚犯啊!
   宁王大怒,立刻派人出去围捕书生,到哪儿去抓啊,人早出城了。过了没多久,宁王造反,被明武宗派来平叛的部队生擒活捉,他真的成了囚犯,被押到京城砍了头。
  
56#
发表于 2009-11-14 23:36:57 | 只看该作者
   西湖天竺顶有一座“竺仙庵”,庵边泉水极其甘甜,有两个修道的人经常用此泉水煮茶品尝。竺仙庵门旁有对联一副: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上联把“品”拆成三个“口”,“泉”拆成“白水”;下联“竺”拆成“二个”,“仙”拆成“山人”,形象的写出了道人悠闲的生活。
   民国时有一副对联就没这么轻松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层层克扣教育经费,再加上通货膨胀,教职员工的生活苦不堪言,一大学教师怒而题一联曰:
  
  欠食飲泉,白水何堪足饱
  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
  
   上联拆“飮”为“欠”和“食”,“泉”为“白”和“水”;下联拆“抚”为“无”和“才”,“墨”为“黑”和“土”。
   把“墨”拆为“黑”和“土”,还有一段更精彩的故事。传说东北军大帅张作霖有一次赴日本人的酒会,他威风凛凛,大帅派头十足,日本人设计想当众羞辱他,便取来笔墨,要张大帅赏幅字画。日本人本以为张作霖大字不识一筐,必会当众出丑,没想到张作霖居然毫不推辞,他取过笔来,刷刷写就,然后冷笑两声掷笔还座。
   旁边众人连忙围上去观看,只见纸上大书一刚劲有力的“虎”字,而落款是“张作霖手黑”!日本人看了大笑不止,张作霖的秘书慌忙凑近他小声说:“大帅,您的落款‘墨’字少写了个‘土’!”
  张作霖两眼一瞪,大声骂道:“妈个巴子,你懂个屁!谁不知道在‘黑’字下加‘土’读‘墨’?这是写给日本人的,不能带‘土’,我这叫‘寸土不让’!”
   一字之间,豪气立现,日人闻之,瞠目结舌。

   张作霖“寸土不让”,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小孩子则是“拦路不放”。一天,有位文化名人经过一座小桥,看到一个小孩子在桥中间玩叠石子的游戏,此人一不留神,把几块石子给踢倒了。这下小孩子不干了,非要他照原样垒起来才能过桥,这个人不肯,于是小孩子就出了个上联让他对,对得出就让他过去。
   民间故事中咱们中国人活得就是这么有情调,别管是撒尿和泥玩的小朋友,还是胡子眉毛白花花的老爷爷,蹦出来就是个文学爱好者。
   这个小孩子出的上联是“踢破磊桥三块石”,过桥的老兄眼神儿不好,脑子转得也不够快,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只好原路返回。回到家里,他忍不住把这事告诉了老婆,女同志正在做针线活儿,一听上联乐了,挥舞着剪刀说这还不简单吗?“剪断出字两重山”!
   老婆助了“一剪之力”,这人马上兴高采烈的跑回去找小孩应对,小孩子还在桥上玩,一听他的下联眉开眼笑,笑话他说你的学问是跟师娘学的吧?这摆明了是女人对的嘛!男子汉大丈夫当横刀立马,剪什么剪?你应该说“劈开出字两重山”!
   这副拆字联合起来就是:
  
  踢破磊桥三块石
  劈开出字两重山
  
   关于这位过桥的名人到底是谁众说不一,有人说是秦观,有人说是郑板桥,有人说是李调元,还有人说是当地知县等等。还是那句话,是谁无所谓,许多对联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虽然天长日久传来传去,少不了会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出现,但其趣味性一点不减。
57#
发表于 2009-11-14 23:38:26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章有点乱,重新整理了一下.
  
  
  第一节 拆字联
  
  1
  
   在生活中,许多人喜欢拿别人的名字开玩笑,马三立先生就说过一经典段子《起名字的艺术》:
  
   我叫马三立,年龄72岁,体重92斤。有人还夸我呢,马三立,你的名字多好听呀。其实不是,我的名字起得很不好。从字面上看,这个名字很简单,一二三的三,站立的立,马三立。我也不知道是谁给我起的这个名字,这些年我倒霉就倒霉在这个名字上了,马三立,这匹马剩三条腿才凑合立着,一碰就倒。
   马季乐了,马季的名字也不怎么样,马季的名字应该叫马跃,咱给他改名字他不改。叫马跃多好,是不是?万马奔腾,飞跃前进,多好。马季,挺好的马,绳子把腿系上,跑不了,憋了一身肉……
   张王李赵的名字好起,给来个吉详话就行。小孩子上学了,没名字,马老先生给起个名儿。姓什么呀?姓王。
    王富贵。瞎编呗!吉祥话,小孩乐意,家里大人也乐意。
    姓李。
    李有财。多好,又有才能又有钱财。
    姓张。
    张富顺,反正是找吉祥话。
    姓什么得要研究,张王李赵可以的,姓吴,这名字要考虑,要好好研究,不能瞎编。吴有财,老没钱;吴长寿、吴好运都不行……姓余这个名字也要考虑,鱼不能离开水,余得海,余得水,余振江,余连泉,余景波。鱼离开水就坏了,叫余什么?余进锅。早晚熟了。
  
   马先生这段《起名字的艺术》主要用的是谐音,其实把姓名拿来拆拆合合对对子也挺好玩,下面咱们就来说说这“拆名字的艺术”。
   先来看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趣事,话说冀宁道赵公有二幕友,一姓乔,一姓车,有一次这二位合雇了一顶轿子返乡,赵公兴之所至,戏以其姓出了个上联曰“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以行”。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都对不出下联,正好当时有几个人召仙乩,于是有人就想请教请教神仙。
   这个扶乩是种古老而神秘的游戏,就是请神仙来回答问题,和咱们现在有些人玩的“笔仙”、“碟仙”类似。众人很来请来位大仙,他听了上联后迟迟没有作答,最后乩判曰:“此是实人实事,非可强凑而成。”神仙既然说不能乱对,大家也不敢强逼,此事遂不了了之。
   半年之后,这几位又召仙乩,请来的大仙回答大家的提问时,忽然插了句话说:“前对吾已得之矣:卢马两书生,共引一驴而走。”原来这次请来的神仙正好是半年前的那位,神仙做事还真是尽职尽责,敢情这半年来一直都在想着怎么对对子。这副让神仙都琢磨了半年的对联合起来就是:
  
  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以行
  卢马两书生,共引一驴而走
  
   有人说了,这个“马”和“卢”组不成个“驴”啊。别着急,当时的人们用的是繁字体。“卢”的繁体是“盧”,“马”的繁体是“馬”,“驴”的繁体是“驢”。
   神仙整的这下联确实挺工整,可大家心里都有点疑惑,您老人家上次不是说“此是实人实事,非可强凑而成”吗?这“实人实事”在哪儿呢?神仙当然不会胡说一通,发话说四天后,辰巳之间,大家到南门外等着看这联的情景再现吧。
   古人以“子丑寅卯”记时,子时为23~1时,丑时为1~3时,寅时为3~5时,卯时为5~7时,辰时为7~9时,巳时为9~11时,午时为11~13时,未时为13~15时,申时为15~17时,酉时为17~19时,戌时为19~21时,亥时为21~23时。这个“辰巳之间”,也就是上午的7点至11点之间。
   很快到了第四天,看看时间差不多了,赵公赶紧派了几个衙役到南门等着。不一会儿,看到两个书生,“以一驴负新科墨卷,赴会城出售”,衙役上前一问,果然一个一个姓卢一个姓马。赵公听了衙役的禀告,不由大笑说:“巧则诚巧,然两生之受侮深矣。”
   为了对对子,两个小书生成了活道具。神仙神通广大,可以人为制造对联场景,普通人不行,没这么大道行,对不出来只能干等着,等情景出现了再说。
   唐朝时有一位与骆宾王同时代的大臣名叫马周,其字亦为“宾王”,千年后,这位同志被人给“拆”了。清道光年间,大臣赵礼甫与叶延琯是好朋友,一天,赵礼甫出了个上联让叶延琯对:
  
  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
  
   这两个“宾王”一下把叶延琯难住了,绞尽脑汁也对不出,于是向赵礼甫请教。赵礼甫哈哈大笑说,这个下联吗,我也不知道!敢情这位出题的也是“灵光一现”,一样没有下联。这个联就这么搁下来了,成了“陈年老题”,一直到道光三十年,大臣龙僖和龚宝莲分别出任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主考官,“实人实事”终于来了,叶延琯立刻有了下联:
  
  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
  
   虽说这对子没啥意思,纯属玩文字,不过入联的四位姓名搭配得巧,更难得这“马”和“龙”,又合了那个“龙马精神”的词,真是“天作之合”。
  
   龙龚二位主考官给了叶延琯灵感,下面咱们再来看一个因为恨之入骨,把主考官给“拆”了的对联。
   清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在主考时受贿,有才无财者多落选,一寒士愤而在考场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横批:口大欺天。
  
   上联暗嵌“省”字,“少目”合而为“省”;下联暗嵌“钦”字,“欠金”合而为“钦”;横披暗嵌“吴”字,“口天”合而为“吴”,“口”在“天”上,所以说“欺天”。这副对联迅速流传开来,吴省钦立时成了众矢之的。
   清同治年间,四川某县官姓柳名儒卿,有个外号“柳剥皮”。一天,有人用柳儒卿的名字拆了副对联送给他: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上联隐“儒”字,“儒”可以拆分为“亻、雨、而”三部分。“亻”——只是个人字旁,所以说“非正人”;“雨”——是“雷”的上半部分,所以说“装作雷公模样”;“而”——“面”字去“三”为“而”,所以说“却少三分面目”。
   下联隐“卿”字,“卿”可拆为“卯、艮”两部分。“卯”——因为中间分开插入了“艮”,所以说“惯开私卯”;“艮”——“良”去点为“艮”,是“银”字的一部分,所以说“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这位“儒卿”就这样被拆得全无人样儿,露出个原形,唤作“柳剥皮”。
   清朝末年贪官污吏遍地,有个广东人梁鼎芬跟柳儒卿有得一比,他的外号叫“梁扒皮”。梁鼎芬在湖北做太守时,每天早中晚要收三次捐,商贩们叫苦连天,怨声载道。有人写了副对联贴在大街上:
  
  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
  
  横额:梁上君子。
  
   这也是副拆字联,上联把“鼎”拆成了一“目”和两“片”;下联把“芬”拆成了“廿头”和“八刀”。上下联嵌入了“鼎芬”,横批嵌上了他的姓——“梁”,“梁上君子”是小偷的雅称,这是在骂梁鼎芬明抢暗夺,与盗贼无异。
   中国古代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流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言论自由,官老爷厉害,连名字都要避讳,更别说指名道姓的骂他了。百姓有了怨气要发泄,只能这么拐弯抹角、指桑骂槐。这样的故事看着有趣,想想却让人叹气。
  
   下面来看几个相互拿对方姓氏取笑,甚至是漫骂的故事。
   某地有个姓王的老者很会写对联,在当地小有名气,一个姓朱的塾师不大服气,这天朱先生上门来了,一看王老汉穿着朴素,撇撇嘴出了一联:
  
  王老者一身土气
  
   王老汉乐了,我再土,也比你这“牛头怪”好啊。乃对曰:
  
  朱先生半截牛形
  
   “王”、“老”、“者”三字均含一个“土”字,所以说“一身土气”;而“朱”、“先”、“生”三字上半部均含半个“牛”字,所以说“半截牛形”。类似的对联还有:
  
  三个土头考老者
  五家王子弄琵琶
  
   这位朱先生是个惹事精,这边碰了一算子灰,灰溜溜的出了王家门,迎头碰上个叫陈光邦的熟人,忍不住又来个上联:
  
  陈光邦两边狗耳
  
   “陈”字和“邦”字都有个双耳旁,而且正好一左一右,在“陈光邦”的两边,所以姓朱的笑人家“两边狗耳”。陈光邦也是火眼金精,一下就认出了这是个“牛头怪”,笑着对道:
  
  朱先生一串牛头
  
   “牛头怪”的故事还属于调侃,下面这个就是对骂了。清朝时,浙江开化知府卞午桥和一位姓熊的总兵不和,有一次出了个上联污辱他:
  
  能者多劳,跑断四条老狗腿
  
   此联连拆字带联想,把“熊”看成“能”与“四条老狗腿”。熊总兵行伍出身,琢磨了半天才弄明白了,气得呼呼直喘,这姓卞的太损了,居然敢骂我是条老狗!气归气,可熊总兵就会舞刀弄枪,不会舞文弄墨,于是把军中的文书请了来,让他帮自己也编一句狠的,好回骂一下。
   文书盯着“卞”字看了半天,终于也看出了象形意味,马上提笔写道:
  
  下流无耻,露出一点乌龟头
  
   这个下联也是连拆带想,把“卞”看成了“下”和“一点乌龟头”。熊总兵听文书解释完意思后乐坏了,立刻让人给卞知府送了去,气得老卞一天没吃下饭。
  
   上面我们看到朱先生把“陈光邦”给拆成了“两边狗耳”,清人阮元的朋友也在他的耳朵上做文章,有一天出了个上联:
  
  阮元何故无双耳
  
   “元”为什么比“阮”少了双耳?这“十万个为什么”里都找不到的难题,阮元轻松作答,笑对曰:
  
  伊尹从来只一人
  
   伊尹是商代开国贤相,他官做得大,名儿起得也好,是拆字联的好材料,咱们再来看看李自成是如何“拆”他的。
   李闯王不但四肢发达打仗厉害,脑袋瓜儿也不简单,他自幼聪明过人,当时知府大人冯驯听说后很不以为然,让人把李自成叫到了府衙,出了个上联考他: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冯驯在联中嵌入了自己的名字,他把“冯”和“驯”分别拆成了“二马”和“三马”,二者相加正好是“五马”,“五马诸侯”在古时是知府、太守一级官员的别称。
   冯驯有学问,这个上联出得既巧妙,又合自己的身份。李自成更不含糊,下联不想“自成”,他应声对道: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伊”字有一“人”,“尹”字无“人”,二者相加仍是“一人”。伊尹虽然是“一人元宰”,但比冯驯这“五马诸侯”位高权重多了。
   咱们中国人最讲究按资排辈,政坛尤其如此,谁无谁后,那是半点也错不得的。要想平起平坐,那就得门当户对,比如下面这副拆字联:
  
  东庙阚,西庙房,东西两庙,门户相当,方敢并坐
  南京河,北京城,南北双京,水土并分,可成霸业
  
   此联中的“阚”指的是三国时东吴的中书令阚泽,“房”指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龄,二人官位相当,所以可以平起平坐,在浙江慈溪有二人的庙宇紧连,一东一西。
   上联的“阚”与“房“被拆成了“门”、“敢”、“户”、“方”四字,又组合成“门户”、“方敢”两词;下联的“河”与“城”被拆成了“水”、“可”、“土”、“成”,又组合成“水土”、“可成”两词。如此环环相扣,实在是奇巧之极。
  
   这一小节的对联,以调侃笑骂为主,最后咱们来看几个喜庆点儿的拆字联。
   苏州有个大户潘家,儿子娶了何家的女儿,婚礼上有人题贺联曰:
  
  嫁得潘家郎,有田有米有水
  娶来何门女,添人添口添丁
  
   上联把“潘”字拆成“水”、“米”和“田”,下联把“何”字拆成“人”、“丁”和“口”,此联贺赠新人,实在是言佳意巧、极其应景。
   从前华山脚下有位姓倪的女孩子,聪慧美丽又善良,家庭条件也是一流,求婚者踏破了门槛。倪姑娘一不贪财二不好色,估计可能是个有点狂热的文学青年,连婚姻大事也要舞文弄墨定终身,她最终决定要用对联选婿。倪家很快在大门上贴出了征婚的上联:
  
  妙人兒倪家少女
  
   这副上联把“妙”拆成“少”和“女”,“倪”拆成了“人”和“兒”,这个“兒”是“儿”的繁体写法。
   倪家门前挤满了喜欢美女或者想吃软饭的有志青年,可是三个月快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对得合乎要求。眼看着美貌佳人近在咫尺,可就是想不起来该拆什么字,一个个参赛选手憋得脑袋大脖子粗,恨不得把自己拆喽!
   就在倪小姐精心策划的夫婿招聘会眼瞅着要泡汤时,门外来了一个赴京赶考的秀才,看了上联后大笔一挥在旁题道:
  
  鍾山寺峙立金童
  
   这副下联把“鍾”(“钟”的繁体字)拆成“金”和“童”,“峙”拆成“山”和“寺”,对得几乎是天衣无缝。倪小姐笑里含羞,对这千里姻缘十分满意,小书生也不去考试了,立马决定先结婚,再立业。
  
  2
  
   对联招亲这一招,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也玩过,可惜结局不像倪小姐那么完美。韦小姐才貌过人,到了婚嫁之年后,求婚者络绎不绝,她都看不上,一心想找一个才识过人的郎君,于是效仿武林人士比武招亲的招儿,出一上联招亲。联曰:
  
  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鸟
  
   这个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将“出”拆为“山山”、“鳳”(“凤”的繁体字)拆为“凡鸟”。求婚者绞尽脑汁,然而一连好几年没有一个人能对上来,弄得韦小姐特郁闷,没多久就魂归九泉。
  这个对子的下联到了现代才有人对出: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龙口是山东一个城市名,以龙对凤正合适,“回”字拆为“口口”,“龙”正是“宠”的下半部分。
   关于这个“山山出”,还有个流传更广的对联,此联简直可以称为是拆字联的“形象代言联”。
   清末翰林刘尔炘晚年住在兰州五泉山,有一天一位朋友来玩,拿了个上联求对。联曰:
  
  此木是柴山山出
  
   这是个拆字联,而且七个字就拆了一双,把“柴”拆成了“此”和“木”,“出”拆成了两个“山”。刘尔炘看了这个上联连声叫妙,老先生有学问,而且运气够好,当时正是黄昏时分,一抬头正见夕阳西下,家家户户的烟囱里正冒出袅袅炊烟,刘尔炘立得下联:
  
  因火成烟夕夕多
  
   这个“夕夕多”也挺受欢迎,某学生读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之“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一句时,灵感忽至,得一拆字联曰:
  
  夕夕多良会
  人人从夜游
  
   《春夜宴桃李园序》是李白为亲友聚会赋诗而写的序文,短短百余字,以骈偶句式为主,写得极为潇洒灵动,一向受到人们的喜爱,听们顺便来看一下:“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 罚依金谷酒数。”
   "夕夕多"还有一联如下:
  
  四維羅,夕夕多,羅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弓長張,隻隻雙,張生戏红娘,男单女成雙
  
   此联有些字必须用繁体字才能看出门道,上联中的“羅”、“張”、“隻”、“雙”是简体的“罗”、“张”、“又”、“双”。
  
   西湖天竺顶有一座“竺仙庵”,庵边泉水极其甘甜,有两个修道的人经常取此泉水煮茶。竺仙庵门旁有对联一副: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上联把“品”字拆成三个“口”,“泉”字拆成“白水”;下联把“竺”字拆成“二个”,“仙”字拆成“山人”,形象的写出了道人悠闲的生活。还有两副拆字联也拆“泉”为“白水”,内容就没这么轻松了。
   清朝时有一个老秀才外出,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乞丐正在泉边喝水,老秀才触景生情,怜悯心顿起,准备给他点钱。正掏口袋时他一下来了灵感,忍不住先吟了个上联:
  
  欠食飲泉,白水何能度日
  
   没想到这个乞丐跟老秀才一样,居然也是个文化人儿,立即对出了下联:
  
  才門閉卡,上下无处逃生
  
   还有个故事跟这个有点相似,国民党政府当权时,层层克扣教育经费,再加上通货膨胀,教职员工的生活苦不堪言,一大学教师怒而题一联曰:
  
  欠食飲泉,白水何堪足饱
  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
  
   上联拆“飮”(“饮”的繁体字)为“欠”和“食”,“泉”为“白”和“水”;下联拆“抚”为“无”和“才”,“墨”为“黑”和“土”。把“墨”拆为“黑”和“土”,还有一段更精彩的故事。
   传说东北军大帅张作霖有一次赴日本人的酒会,他威风凛凛,大帅派头十足。日本人设计想当众羞辱他,便取来笔墨,要张大帅赏幅字画。日本人以为张作霖大字不识一筐,必会当众出丑,没想到张作霖居然毫不推辞,他取过笔来,刷刷写就,然后冷笑两声,掷笔还座。旁边众人连忙围上去观看,只见纸上大书一刚劲有力的“虎”字,而落款是“张作霖手黑”!
   日本人看了大笑不止,张作霖的秘书慌忙凑近他小声说:“大帅,您的落款‘墨’字少写了个‘土’。”张作霖两眼一瞪,大声骂道:“妈个巴子,你懂个屁!谁不知道在‘黑’字下加‘土’读‘墨’?这是写给日本人的,不能带‘土’,我这叫‘寸土不让’!”
   日人闻之,瞠目结舌,一字之间,豪气立现。
  
   张作霖“寸土不让”,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小孩子则是“拦路不放”。一天,有位文化名人经过一座小桥,看到一个小孩子在桥中间玩叠石子的游戏,此人一不留神,把几块石子给踢倒了。这下小孩子不干了,非要他照原样垒起来才能过桥,这个人不肯,于是小孩子就出了个上联让他对,对得出就让他过去。
   民间故事中咱们中国人活得就是这么有情调,别管是撒尿和泥玩的小朋友,还是胡子眉毛白花花的老爷爷,蹦出来就是个文学爱好者。
   这个小孩子出的上联是“踢破磊桥三块石”,过桥的老兄眼神儿不好,脑子转得也不够快,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只好原路返回。回到家里,他忍不住把这事告诉了老婆,女同志正在做针线活儿,一听上联乐了,挥舞着剪刀说这还不简单吗?“剪断出字两重山”!
   老婆助了“一剪之力”,这人马上兴高采烈的跑回去找小孩应对,小孩子还在桥上玩,一听他的下联眉开眼笑,笑话他说你的学问是跟师娘学的吧?这摆明了是女人对的嘛!男子汉大丈夫当横刀立马,剪什么剪?你应该说“劈开出字两重山”!
   这副拆字联合起来就是:
  
  踢破磊桥三块石
  劈开出字两重山
  
   关于这位过桥的名人到底是谁众说不一,有人说是秦观,有人说是郑板桥,有人说是李调元,还有人说是当地知县等等。还是那句话,是谁无所谓,许多对联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虽然天长日久传来传去,少不了会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出现,但其趣味性一点不减。
  
   和尚没有老婆挥舞着剪刀相助,“剪断出字两重山”,好在有大把的时间琢磨,对于这拆字联,玩得也很上心。纪晓岚与丁云和尚为棋友,有一天他去竹林寺找丁云,丁云正好不在,纪晓岚便独坐廊下等候。过了很久,丁云和尚方归,纪晓岚起身打过招呼,吟一上联道: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羅汉
  
   纪晓岚将“等”字拆为“竹”和“寺”;“双手”为“拜”字(草体“拜”,即是“双手”,当然也有可能其中一只手是“六指儿”),“四维”为“羅”字。丁云一听,连忙还礼答道:
  
  木门闲客至,两山出大小尖峰
  
   丁云和尚将“闲”拆为“木门”,“出”拆为“山山”,“尖”拆为“大小”。长沙岳麓山有一副类似的拆字联:
  
  岳麓山,山山出大小尖峰,四維羅绕
  汉阳口,口口回上下卡道,千里重关
  
   丁云陪着纪晓岚进屋品茶下棋,老纪玩得挺开心,不知不觉夜已经深了,这时小和尚跑来说天太晚了,寺门要关了。纪晓岚意犹未尽不想走,又吟一联道:
  
  门内有才方是闭
  
   纪晓岚说关门就关门吧,门里有我这个大才子,那才能叫“闭”啊。丁云听了笑答道:
  
  寺边无日不知時
  
   丁云给老纪搭了个台阶,说不是想赶你走,是庙里没钟,太阳也早下山了,所以小和尚弄不太准时间。再说了,对咱们这类人来说,还管啥时间不时间的,闭即不闭,不闭即闭,玩吧!
   对于文化人来说,到寺庙里跟和尚吟诗答对,那属于雅事,有大把的官员喜欢到庙里玩。明朝永乐年间,有位尚书游山玩水来到了一座寺院,他听说寺内有个小和尚擅于对句,于是就事论事出了个上联考他: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这个对子出得绝,第一个“和”是“和尚”的“和”,第二个“和”是“唱和”的“和”,而拆的字是“诗”,“诗”的繁体是“詩”,可以拆成“言寺”。
   小和尚毕竟不是聪明的一休,一下子傻了眼,怎么也对不出来,于是请尚书赐教。没想到这位高官也是虎头蛇尾,绕着寺庙上上下下跑了好几圈,还是没下联,卡啊卡的脸红脖子粗,最后还是“能上不能下”。
   看到尚书那个狼狈样儿,小和尚乐了,赶情“尚书”就是只会书上联啊!
   听说后来还是“对王”解缙帮这位尚书对出了下联:
  
  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第一个“上”是“上将”的“上”,第二个“上”是“登上”的“上”,拆的字是“位”,拆成了“立”和“人”。
   “詩”也是个经常被拆的字,再来看一副更奇巧的: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副对联拆拆合合更复杂,上联“寸土”拼成“寺”,“寺”与“言”又组合成一个“诗”字;下联“双木”为“林”,“林”与“示”又组合成一个“禁”字。另外,上联中“明月送僧归古寺”是句古诗,“明月”二字,“月”是“明”的一部分;下联中“斧斤以时入山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二字,“斤”是“斧”的一部分。
  
   清朝咸丰年间,汩罗人刘昆吾游学中有一次被经馆先生挡在了门外,还出了个很轻视他的上联:
  
  门内有才,闭门不纳无才客
  
   刘昆吾倚门朗声道:
  
  马旁是主,驻马还须问主人
  
   经馆先生听了,惊叹他才思敏捷,恭恭敬敬请他入内。另传毛泽东答对肖三借书时有一联,跟上面的思路差不多:
  
  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
  
   说完了“门内有才”,再来看一个“笼中有人”的故事。明朝时宁王朱宸濠骄横无比,有一天一个书生顶撞了他一句,被抓来关在王府后花园的铁笼子里。王府后花园正在挖一个大水池,宁王带着一帮人来视察进度,一高兴出了个上联让大家对:
  
  地中取土,加三点以成池
  
   此联属即景创作,说的就是眼前的事,“地”去掉“土”是个“也”字,加上三点水是个“池”字。宁王说完了,得意洋洋的看着那帮随从,一群人抓耳挠腮也对不上来,这时关在笼子里的书生说话了:
  
  囚内出人,进一王而得国
  
   “囚”字去掉“人”,是个“口”,放进去个“王”,是个“国”字。宁王听了特高兴,这是不是意味着大王我能“得国”当皇帝呀?一高兴就把书生放了。书生出来后撒开双腿一溜烟跑没影了,他怕宁王一会儿咂摸出滋味来,那自己的小命儿可就要玩完了。
   果然,激动劲儿一过,宁王觉得有点不对头,“囚内出人进一王”,这小子出来走“人”了,弄一“王”进去接班。这地儿谁是王?我啊!这不是说要把我关进笼子里吗?这个书生太可恶了,他这是咒我将来做囚犯啊!
   宁王大怒,立刻派人出去围捕书生,到哪儿去抓啊,人早出城了。过了没多久,宁王造反,被明武宗派来平叛的部队生擒活捉,他真的成了囚犯,被押到京城砍了头。
  
  3
  
   有人决心戒烟,题一拆字联自勉,联曰:
  
  信是人言,本应取信于人,必当言而有信
  烟乃火因,常见吸烟起火,务须从此戒烟
  
   戒烟不容易,烟鬼们抓耳搔腮怪样百出,和戒烟有关的拆字联更有意思,来看一个“一拖七”的对子,传说上联是刘墉刘罗锅出的: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纪晓岚对的是:
   
  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董曲江对的是:
  
  人言为信,倘夫尚书乃小人
  
   陈半江对的是:
  
  一大冷天,水无一点不成氷
  
   戴东原对的是:
  
  采丝为綵,又加点缀便成文
  
   一个艺妓对的是:
  
  少女为妙,大来无一不从夫
  
   另一个艺妓对的是:
   
  女卑为婢,女又何妨也称奴
  
   相传郑板桥认识的一官吏烟酒无度,人到中年就百病缠身,每天拿药当饭吃也没啥效果,有一天老郑对他说:“我有个奇方,绝对可以治愈你的病。”乃题联曰:
  
  酉水为酒,若不撇出终是苦
  因火生烟,丫能回头便成人
  
   郑板桥的上联把“酒”字拆成了“水”和“酉”,同时利用了“若”和“苦”字外形上的区别;下联把“烟”拆成了“火”和“因”,同样的也利用了“丫”和“人”类似正反颠倒的写法,一语双关。那位官员看了此联连声称奇,遂下决心戒烟戒酒,身体真的慢慢好了起来。
   下面再来看几个由写法相似的字创作的拆字联,比如下面这一副就是拿“吴”和“吞”说事儿:
  
  谢姑娘说话,无言便射
  吴公子饮茶,倒口即吞
  
   上联把“谢”拆成了“言”和“射”,下联则利用了“吴”和“吞”的“口”字旁位置不同而得。
   清道光年间,有个老童生屡考不中,有一次主考官出上联,以“老”、“考”奚落他,联曰: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老考
  
   老童生认为自己之所以屡战屡败,不是没学问,完全是因为无钱给主考官送礼,他毫不客气的回敬道:
  
  二人成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天大
  
   看这副对联,这位老童生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水平,可能是主考舞弊,也可能是他不善于考试。这个“二人成天。一人为大”,让我想起宋徽宗赵佶书画作品中喜用的“天下一人”花押,如下所示.
   赵佶这个“个性化签名”四笔写出了四个字,可谓是别出心裁,亦深谙拆字之趣。身为皇帝,自然老子天下第一,实在是傲得有理,傲得有据,可惜这位“天下一人”后来成了金国的阶下囚,和儿子宋钦宗以及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被一锅端到了北国,终死他乡。
   下一任皇帝宋高宗赵构再不敢狂言“天下一人”了,这位皇帝谦虚得很,口口声声皆称“在下”。绍兴十二年正月,岳飞[被害一月后,宋金议和成功,赵构在向金国递交的降表中写到:
   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敝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
   金国为“上国”,宋朝的老大俯首称“臣”,赵构不但自己甘做奴才,还把子子孙孙、全国百姓都一起拉上。最可笑的是最后这句“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小构子我保证按时孝敬您老人家,您看能不能尽快给我发个收费文件,还有开个发票啥的,让俺们也有个缴费依据不是?
   赵佶、赵构的表现告诉我们,这“天下一人”固然富贵,可要是整天胡拆乱来,把“天”折腾没了,最终会变“一下人”。
  
  4
  
   明朝状元杨慎小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宴客,席中有客出了个上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东二点”是“冻”,“西三点”是“洒”,当时满座宾客皆苦思不得下联,杨慎正好在旁边玩,见他们面前的桌案上放着西瓜,随口道: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上七刀”是“切”,“下八刀”是“分”。
   这个“拆字联”,说白了就是看你会不会“切”,会不会“分”,学问是必需的,脑瓜儿还得灵活才行。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拆字联多奇巧有趣,但创作起来颇不容易,多数属于灵光一现那一类的,可遇而不可求。民间广为流传的拆字联还有许多,最后咱们再集中来看一些,大家可以自己琢磨琢磨拆的都是什么字: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闲看门中木
  思耕心上田
  
  砚向石边见口
  笙从竹下生丁
  
  一史不通难作吏
  二人相聚总由天
  
  星为夜象却从日下而生
  花本木形何自草头而化
  
  学正不正,诸生皆以为歪
  相公言公,百姓自然无讼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成柴
   白水泉中女子好,少女尤妙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墙上挂珠帘,你说是王家帘朱家帘
  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乎亥时乎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
  
   再来看几个繁体拆字联:
  
  棗棘为薪截竖开横成四束
  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双间
  
  鳥入風中衔去虫而作鳳
  马来芦畔吃尽草以为驴
  
  錢有二戈伤坏多少人品
  穷之一穴埋没若许英雄
  
   明人杨溥年轻时才名在外,有一年他年老体弱的父亲按规定要去服劳役,杨溥找到当地石县令,请求免役,石县令出了个上联让他对:
  
  四口同圖(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石县令的意思是说在他管辖的一亩三分地里,谁都得服从管理,不能搞特殊。杨溥看后很快对出下联:
  
  五人共傘(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的下联既拍了县令的马屁,又再次委婉的表达了自己请大老爷关照的意思,石县令拍案叫绝,马上答应免除他父亲的劳役。
   关于拆字联我们就说这么多了,最后再来看一首拆字谜诗,宋代自号“古灵先生”的理学家陈襄传授给学生的《田字诗》。这首诗以“田”字为基本,包括了“富、累、甲、由、思、慮、福、壘”等字,对喜欢写拆字联的人有点儿帮助。诗曰:
  
  昔日田爲富家足,今日田爲累字頭。
  拖下腳來爲甲首,伸出頭來不自由。
  心上有田思耕耘,田多心中慮不休。
  當初只望田爲福,誰知田多壘壘愁。
  
   这类诗其实没太多的文学价值,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不过玩多了,对于拆字联的创作自然是大有好处。咱们中国不是叫“拆哪”(CHINA)吗,既然非拆不可,那么还是少拆点古迹,多拆点字为好。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0:07 , Processed in 0.07961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