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8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潮州历代对联述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1 15:4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潮汕民俗网>>
===================================

     自北宋初年起,潮州即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永乐大典·卷5345》引李公甫《回张潮州启》曰:“封疆虽隶于炎方,文物不殊于上国。”可见,自唐宋以来,潮州也是催生对联的一方沃土。可惜的是,由于经历了宋元之际、明清之际、“文革”的三次劫火,地方文献散佚殆尽,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很难对潮州的楹联史作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只能根据幸存志籍中的零星资料,粗略地寻觅其发展的轨辙。如:
   民国《潮州志·丛谈志·人部》载唐宋潮州八贤之一、高士吴复古(子野)于元丰(1078-1085)中到京师遇蓝乔(传为得道仙人),相从于湖海六年,还家告妻子曰:
   黄卷尘中非我业;
   白云深处是吾家。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的述志联。以笔者管见,该联也是见诸文献记载的、年代较前的潮州本土对联实例。
   嘉靖《潮州府志·人物志》载,登北宋政和八年(1118)进士第的饶平人张夔,曾告诫即将出任容州通判的儿子张昌裔说:
   慎勿与人交水火;
   好尊名节重丘山。
   这是一副属“流水对”性质的格言联。据志书所载,张昌裔上任后,“持身谨饬,能不替(违背)其父风。”也即是说,上述格言联收到极佳效果。
   《永乐大典·卷5343·风俗形胜》引元《一统志》谓,宋孝宗尝问王大宝,潮州的风俗如何?王大宝回答说:
   地瘦栽松柏;
   家贫子读书。
   用联语回答皇帝的提问,言简意赅,十分得体。此联兼用借对与本句自对的格式,手法颇为高明:栽,义为种。又,义同“崽”。(潮人称鱼苗、树苗为“鱼栽”、“树栽”,本此)以“栽”对“子”,是借义对读,本义是诵读,也指文体名(晋·张华《博物志》卷四谓:“贤者著述曰传、曰记、曰章句、曰解、曰论、曰读。”)。用含义为文体名称的“读”来对“书”,使之变成名词对名词,也是借义对;而上联的“松对柏”、下联的“读对书”,则称为“本句自对”。本联有如杜诗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一样,用借对(寻、常,度量名)、自对(“寻”对“常”,“七”对“十”)而浑然一体,流畅自然,巧对而令人不觉其用对,可谓神乎其技。
   康熙《潮州府志·古蹟》云:“鸢飞鱼跃亭,元王翰建,正统三年知府王源修。在韩山书院(此处指今城南中学)前,戴希文诗云:
   西郭云连沙树晚;
   前池风荐水花凉。”
   志书言上二句为“诗”,其实,从引文的文意看,更像是亭联。果如此,则元代潮州似乎已有为景点配楹联之习尚。
   明代以后,潮州也和全国各地一样,进入对联的鼎盛时期。其时,无论是城镇还是乡间,只要是园林、邸舍、寺观、祠宇,以至民间的宅院、市肆的商家、江河的津梁、山野的陵墓等,几乎都可见到楹联的身影。像天顺五年(1461)岭东参政刘玮所建的韩文公祠石坊,就有刘玮撰书的坊联(现移刻于城北祭鳄台):
   佛骨谪来,岭海因而增重;
   鳄鱼徙去,江河自此澄清。
   建于万历十三年(1585)的凤凰塔,有潮州知府郭子章撰书的塔联:
   玉柱擎天,凤起丹山标七级;
   金轮着地,龙幡赤海镇三阳。
   建于今枫溪区的三山国王庙,有明万历壬子(1612)科解元、癸丑(1613)进士吴殿邦撰书的以“枫溪”二字冠首的庙联:
   枫老山门古;
   溪深国泽长。
   潮安县磷溪镇仙田乡的“丁宦大宗”祠,有明天启年间南京礼部尚书黄锦撰书的祠联:
   官纪太常,五马清风馀凤水;
   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
   ……
   上述坊、塔、庙、祠诸联,实为笔者随手摭拾的、至今尚有实物遗存的几则明代联语而已。虽然挂一漏万,但滴水可观大海,由此数例中,已可领略到明代潮州楹联的概貌。
   入清以后,潮州楹联更是浩如烟海。其中之佼佼者,如“船如梭,横织江中锦绣;塔作笔,仰写天上文章。”(青龙庙联)“托缽僧回,碎剪湖云补破衲;听经客至,闲敲石火煮新茶。”(西湖南岩寺联)等等,早已脍炙人口,往昔之男妇老幼,大多耳熟能详。而历代志籍以及嘉庆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咸丰林大川《韩江记》与《西湖记》等书,于联语多有辑录。限于篇幅,不一一征引。
   伴随着对联的普及、发展,许多有关联语的故事与传说也应运而生。
   民国《潮州志·丛谈志》据福建《上杭县志》述“东莆属对”曰:
   林大钦以母老乞归,道经杭邑。旧有句曰:“白水头,白屋白鸡啼白昼”,未有对者。大钦随地询名,去县十五里,得对曰:“黄泥豅口,黄家黄犬吠黄昏”,人称其工。盖白水磜、黄泥豅二地,悉杭辖也。
   对于近乎“绝对”的出句,林大钦居然能对出工整的对句,状元爷的敏捷才思,确实无与伦比。但文中一句“大钦随地询名”,却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创作源于生活;聪明须加勤奋。
   该书还介绍了少年林大钦另一则应对的传说:潮州太守一夕出巡,至西门楼,更鼓适敲四下。转至东门楼,则敲三下。太守以转瞬间更鼓差异如此而不悦。隔日传守门吏责问,说“昨宵更鼓为何没个准的?我今有一对,限你三天内对出来,如果对不出,就将你绳之于法!”于是念出上联:
   东楼三,西楼四,更鼓不明,不明更鼓
   守门吏苦思而不得其对,只好请林大钦帮忙。大钦其时不过是个生员(秀才),却应口而对曰:
   南斗六,北斗七,诸星灿烂,灿烂诸星
   守门吏赶紧持对子呈太守,太守知是林大钦所对以后,便大大地给予奖勉。
   《潮州志·丛谈志》还据《蕉岭赖氏族谱》辑录“其肖属对”条,略云:赖其肖字若夫,自幼心思活泼。其父任云南云州知州,其肖随父至任所。适逢上司出对子难其父,曰:
   凡竹无心,爆竹偏从心里发;
  其肖代其父对曰:
   百花畏火,灯花却向火中开。
  上司见对愕然,更出一对曰: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古木;
  其肖应口而对云: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青山。
  这位客家少年,真个了得!难怪他回家后,十二岁便到潮州应试(其肖系镇平白马乡人,其时镇平尚隶属潮州),并高中秀才。相传他幼稚时曾到河边戏水搜沙,适有官长经过,见状戏曰:
   作河沟小子气象;
  不料其肖竟应声曰:
   正疆界王者规模!
  平生志趣,已隐露于联语中。其肖后来到省城参加乡试,至河源闻甲申之变,遂返里聚乡中义勇以附福王。后又举兵响应陈邦彦、陈子壮义军,兵败返镇平。惠潮道陆振芬曾招其归顺,其肖誓以死报前明。寨破,竟不知所往,成就抗清义士之英名。(参见清·黄钊《石窟一徵·人物》)
   以上的引述,无不雄辩地说明了:自明清以来,对联已渗透到潮州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成为美化环境、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的文化源泉。因而,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地方历史文化中一笔珍贵无比的瑰宝。

来 源: 《潮州日报》2008-09-17
作 者: 曾楚楠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9:11 , Processed in 0.03494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